CN219976426U -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6426U
CN219976426U CN202320921432.0U CN202320921432U CN219976426U CN 219976426 U CN219976426 U CN 219976426U CN 202320921432 U CN202320921432 U CN 202320921432U CN 219976426 U CN219976426 U CN 219976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hannel
nozzle
outer ring
ai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214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轩
谢谊
林照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214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6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6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6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包括:炉架,炉架包括聚能挡圈与混合管,聚能挡圈围设于混合管的输出端,混合管呈柱体结构,混合管设有内环气道与外环气道,外环气道围设于内环气道的***;混合管的侧壁设有与外环气道连通的第一下进气口;火盖,火盖盖合于输出端,火盖包括对应覆盖内环气道、外环气道的内环部及外环部;以及与混合管的输入端连接的燃气座,燃气座设有燃气通道与喷嘴,燃气通道通过喷嘴与内环气道、外环气道连通,燃气座的侧壁设有补气通道,补气通道与内环气道连通;燃气座与混合管位于聚能挡圈的正投影范围内。通过将混合管设于聚能挡圈的正投影范围内,减小燃烧装置整体的横向体积,使得安装方便且灵活。

Description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包括燃烧装置,燃烧装置作为燃气灶的主要部件,燃烧装置会直接影响燃烧工况,影响灶具的性能。相关的燃烧器燃烧装置包括火盖和作为进气部件的炉头结构,炉头结构用以传输燃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送至火盖点燃后能够形成外环火和内环火。
相关的炉头结构仍存在如下问题:燃气与空气通过引射管进行混合后至火盖,因设置引射管,导致燃烧装置整体的横向体积较大,对燃气灶的安装空间要求高,安装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能够减小燃烧器的横向体积,降低对安装空间的要求。
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其能够减小燃烧器体积,降低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安装更灵活。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烧装置,包括:
炉架,炉架包括聚能挡圈与混合管,聚能挡圈围设于混合管的输出端,混合管呈柱体结构,混合管设有内环气道与外环气道,外环气道围设于内环气道的***;混合管的侧壁设有与外环气道连通的第一下进气口;
火盖,火盖盖合于输出端,火盖包括对应覆盖内环气道、外环气道的内环部及外环部;以及
与混合管的输入端连接的燃气座,燃气座设有燃气通道与喷嘴,燃气通道通过喷嘴与内环气道、外环气道连通,燃气座的侧壁设有补气通道,补气通道与内环气道连通;
其中,燃气座与混合管位于聚能挡圈的正投影范围内。
本申请的燃烧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混合管,在混合管内完成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混合管呈柱体结构且位于聚能挡圈的正投影范围内,可有效减小燃烧装置整体的横向体积,降低对燃气灶内安装空间的要求,安装方便且更灵活。第一下进气口与补气通道的设置,可保证内环气道与外环气道空气的充分补给。通过内外环火的设置,可满足热负荷要求较高的燃气灶,如中式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混合管包括内管与外管,内管与外管之间通过若干隔板相连接;
内管的内腔形成内环气道,内管的外侧壁与外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外环气道,第一下进气口设置于外管的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燃气通道包括第一燃气气道及第二燃气气道,喷嘴包括第一喷嘴与第二喷嘴,第一燃气气道通过第一喷嘴与内环气道连通,第二燃气气道通过第二喷嘴与外环气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燃气座内设有连接部,第一燃气气道与第二燃气气道设置于连接部,连接部与燃气座的侧壁形成有容腔,第二燃气气道与容腔连通,容腔通过第二喷嘴与外环气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管的内壁设有连接块,连接块位于外环气道内,外管通过连接块与燃气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燃气座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凸台,相邻凸台之间形成补气通道,连接块与凸台一一对应设置,连接块与凸台连接,第二喷嘴安装在凸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凸台上设有承接块,当混合管与燃气座连接时,承接块伸入外环气道内,第二喷嘴安装在承接块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环部与外环部连接形成火盖的整体结构,内环部、外环部上均布有火孔;
局部的内环部嵌设在内管内,以限制火盖与炉架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聚能挡圈设有上进气口。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
本申请的燃气灶,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燃气灶包括本申请中的燃烧装置,因此,本申请中燃气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炉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炉架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火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燃气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燃气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正视图。
图9为图8中的燃烧装置在A-A处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燃气座内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燃烧装置在B-B处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内环火供气气流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外环火供气气流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炉架;
11、混合管;12、聚能挡圈;13、支架;
111、外管;112、内管;113、隔板;114、输入端;115、输出端;116、连接块;
1111、外环气道;1112、第一下进气口;
1121、内环气道;
121、底部;122、顶部;123、上进气口;
200、燃气座;
21、补气通道;22、燃气通道;23、容腔;24、凸台;25、喷嘴;26、密封盖;27、连接部;
211、第二下进气口;
221、第一燃气气道;222、第二燃气气道;
2211、进气端;2212、出气端;
241、螺纹孔;242、承接块;
2421、燃气孔;
251、第一喷嘴;252、第二喷嘴;
300、火盖;
31、内环部;32、外环部;33、火孔;
40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包括炉架100、燃气座200以及火盖300。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示意图,炉架100包括混合管11、聚能挡圈12,混合管11与聚能挡圈12相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阅图3、4,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炉架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炉架剖视图。聚能挡圈12包括挡圈侧面及底部121,挡圈侧面环绕于底部121的周向上,通过挡圈侧面与底部121形成一隔热腔。通过聚能挡圈12阻隔,火焰在隔热腔内燃烧,使得火焰产生的热能难从扩散。积聚在聚能挡圈12内的热能会加热聚能挡圈12内的空气,聚能挡圈12内外形成温差,使得聚能挡圈12内形成向上运动的热气流。炊具设置在聚能挡圈12的正上方,以便于更多的热量作用于加热炊具。
在本方案中,混合管11具有相对设置的输入端114、输出端115,输出端115伸入至隔热腔。混合管11包括外管111及内管112。火盖300收容在隔热腔内,并且火盖300覆盖在输出端115上。结合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火盖结构示意图,火盖300包括内环部31及外环部32。内环部31覆盖在内管112上,且外环部32覆盖在外管111上。内环部31、外环部32上均布设有火孔33,使得点燃内环部31上火孔33中溢出的混合气体形成内环火,而点燃外环部32上火孔33中溢出的混合气体形成外环火。示例性的,内管112收容在外管111的内腔,内管112的内腔为内环气道1121,内管112的外侧壁与外管11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外环气道1111。内管112与外管111之间通过若干隔板113相连接。通过隔板113将内管112、外管111连接形成混合管11的主体结构。
燃气座200与炉架100连接,炉架100上的混合管11承接在燃气座200的第一表面上。参阅图6、7,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燃气座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燃气座***示意图。燃气座200内置有燃气通道22。燃气座200安装有至少两喷嘴25,且喷嘴25接入燃气通道22,喷嘴25能够向对应内管112、外管111喷射燃气,以便于将燃气通道22的燃气分别喷射到内管112、外管111中。在外管111、内管112与外界大气之间均设有通道,借由燃气气流将外部空气从相应的通道抽吸到外管111、内管112内。具体地,喷嘴25包括第一喷嘴251及第二喷嘴252,第一喷嘴251对应内环气道1121设置,第二喷嘴252对应外环气道1111设置。即在内环气道1121、外环气道1111均设有若干个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以便于通过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对应独立朝向内环气道1121、外环气道1111喷射燃气,使得火盖300上能够形成内环火和/或外环火。
更具体地,如图3、4所示,内管112、外管111呈同心设置,外环气道1111呈环状结构。隔板113放射状布设在内管112的外壁上并延伸到外管111上,通过隔板113将外环气道1111分隔呈多个空间。第二喷嘴252周向布设在外环气道1111内,使得第二喷嘴252伸入至相邻隔板113隔断形成的空间内。在外环气道1111内的第二喷嘴252朝向外环气道1111喷射燃气。
在本方案中,参阅图8、9,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正视图,图9示出了图8中的燃烧装置在A-A处的剖视图。内环部31与外环部32呈同心设置,外环部32包围内环部31的***,使得内环部31与外环部32连接形成火盖300的整体结构。局部的内环部31嵌设在内管112内。其中,内管112、外管111的一端贴合在燃气座200的第一表面上,火盖300安装在内管112、外管111的另一端上。通过局部的内环部31嵌设在内管112内,使得外环气道1111、内环气道1121形成独立气道。同时,通过内环部31嵌设在内管112,以限制火盖300与炉架100的相对位置关系,方便将火盖300与炉架100连接。
通过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喷射燃气能够分别在外管111、内管112中形成高速燃气气流,高速的燃气流能够引射外部空气,外部的空气顺着对应的通道分别补充到外管111、内管112内,使得外管111、内管112内的燃气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最后能够从火盖300的火孔33溢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通道包括第一下进气口1112,第一下进气口1112贯穿外管111的侧壁。第一下进气口1112连通外管111内的外环气道1111,在外环气道1111内的第二喷嘴252喷射燃气时,外部空气从第一下进气口1112进入外环气道1111与燃气进行混合,以提高外环气道1111内氧气的浓度,进而满足将外环气道1111内的混合气体点燃的氧气浓度要求。
更一步地,通道还包括补气通道,补气通道用于为内环气道1121补充空气。在内环气道1121内的第一喷嘴251喷射燃气时,外部空气顺着补气通道进入内环气道1121与燃气进行混合,以提高内环气道1121内氧气的浓度。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燃气座200的第一表面上开设有补气通道21,补气通道21延伸贯穿相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补气通道21与隔板113对应设置。第一喷嘴251设于补气通道21内,第一喷嘴251能够朝向内管112喷射,内管112与外管111之间的隔板113位于补气通道21的上方,使得隔板113压合在第一表面上,以将隔板113与补气通道21组合形成补气通道。补气通道相对于外环气道1111密封设置,补气通道连通至内环气道1121,以便于外部空气顺着补气通道补充到内环气道1121。示例性的,第一表面为顶面,第二表面为与顶面相邻的基座侧面,基座侧面的外轮廓形状为圆形,补气通道21延伸至基座侧面并在基座侧面上形成两槽口,混合管11承接在顶面上时,在基座侧面上通过隔板113与槽口拼合形成第二下进气口211。
进一步地,如图7-9所示,燃气通道22包括第一燃气气道221,第一燃气气道221包括进气端2211及出气端2212,出气端2212开设在补气通道21内。在本方案中,出气端2212在补气通道21内形成一开口,第一喷嘴251装设在开口内,安装在出气端2212内的第一喷嘴251对应向内环气道1121喷射燃气。
更具体地,补气通道21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多条补气通道21相交于同一交点,第一喷嘴251设于交点处。出气端2212设于多条补气通道21的交点处。当混合管11承接在燃气座200上时,在燃气座200上形成至少两条补气通道,以便于外部空气从多个补气通道进入内环气道1121内,以增加补充到内环气道1121中的气体量。
优选地,经由补气通道21将作为第一表面的顶面划分成至少两个相对补气通道21凸起形成凸台24。对应向外环气道1111内喷射燃气的第二喷嘴252被安装在凸台24上。混合管11与燃气座200通过连接件400连接,输入端114贴合在燃气座200的第一表面上。输入端114上还设有连接块116,连接块116与凸台24通过连接件400连接设置。其中,连接件400为螺钉,连接上设有通孔,凸台24上开设有螺纹孔241。通孔与螺纹孔241同心圆设置,螺钉从通孔穿过连接在螺纹孔241上,从而将连接块116与凸台24固定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补气通道包括但不仅限于通过燃气座200上的补气通道21与隔板113配合形成。补气通道还能够设于隔板113内,补气通道的两端贯穿外管111、内管112。外部空气能够顺着多个补气通道进入内环气道1121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燃气通道22还包括第二燃气气道222。第一燃气气道221、第二燃气气道222为两条相对独立的燃气通道。第一燃气气道221、第二燃气气道222一一对应连通内管112、外管111。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分别接入第一燃气气道221、第二燃气气道222。通过对应的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将第一燃气气道221连通内管112和/或将第二燃气气道222连通外管111。
具体地,结合图10所示,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燃气座部分结构示意图。燃气通道22的一内腔为第一燃气气道221,燃气通道22的另一内腔为第二燃气气道222。第一燃气气道221的进气端2211在基座侧面形成开口,出气端2212的开口设有顶面上,将第一喷嘴251安装在出气端2212内并朝向内环气道1121喷射燃气。燃气座200内部设有容腔23,容腔23在燃气座200的底面上形成敞口,敞口上罩设有密封盖26,密封盖26与燃气座200密封连接,以使得容腔23形成密封腔。具体地,燃气座200内设有连接部27,第一燃气气道221与第二燃气气道222设置于连接部27,连接部27与燃气座200的侧壁形成有容腔23,第二燃气气道222与容腔23连通,容腔23通过第二喷嘴252与外环气道1111连通。由于朝向外环气道1111喷射燃气的第二喷嘴252呈周向布设,向外环气道1111喷射燃气的第二喷嘴25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将多个第二喷嘴252接入容腔23内。
在本方案中,如图6、7所示,并结合图11、12所示,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俯视图,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燃烧装置在B-B处的剖视图。凸台24上设有凸起的承接块242,承接块242内设有用以装载第二喷嘴252的燃气孔2421,燃气孔2421与容腔23连通。第二喷嘴252装设在燃气孔2421内后,第二喷嘴252被承接块242垫高,使得喷嘴25的位置对应第一下进气口1112设置,致使第一下进气口1112靠近第二喷嘴252。第二喷嘴252喷射出的高速燃气需要克服自身重力向上喷射,因而在第二喷嘴252处的燃气气流速度更快,第二喷嘴252靠近第一下进气口1112设置,以便于提高高速燃气对外部空气的吸附力,使得补充到外环气道1111中的气体量提升。
具体地,承接块242将第二喷嘴252垫高,使得第二喷嘴252与第一下进气口1112的位置相齐平。而第一喷嘴251设于补气通道21内,即第一喷嘴251与第二下进气口211的位置相齐平,在将第一下进气口1112与第二下进气口211错位分布的同时,第一下进气口1112、第二下进气口211分别与第二喷嘴252、第一喷嘴251的位置对应设置,使得在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的喷射出燃气的最高流速相同时,由于第一下进气口1112、第二下进气口211与第二喷嘴252、第一喷嘴251相对位置相同,使得对外部空气的吸附力相同,以便于在外环气道1111、内环气道1121中形成浓度近似的混合燃气,从而使得形成的内、外环火最大火力相一致,以提高了该燃烧装置内、外环火的一致性。另外,虽然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存在高度差,但是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均近似位于燃气座200第一表面上,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内燃气喷射到火盖300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第一喷嘴251、第二喷嘴252采用相同型号的喷嘴能够实现相同的最高流速,以便于节约制造成本。
更进一步地,燃气通道22在燃气座200的侧面上形成一台面,第一燃气气道221、第二燃气气道222延伸到同一台面上形成燃气进口,以便于通过燃气进口将燃气供给***接入第一燃气气道221、第二燃气气道22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聚能挡圈12上开设贯穿的上进气口123。在使用聚能挡圈12进行加热过程中,发现聚能挡圈12在限制热能向外扩散的同时也限制了外部的空气补充到聚能挡圈12隔热腔中,使得燃气的燃烧不充分,浪费能源,并且未燃烧的燃气会被压出流到外部环境中,长久处于不完全燃烧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出现危险。
为了使得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快速补充到聚能挡圈12内。在本方案中,如图3、4所示,外部的空气经由上进气口123进入聚能挡圈12内。其中,聚能挡圈12由挡圈侧面、底部121结合形成,挡圈侧面环绕于底部121的周向上。挡圈侧面上相对于连接底部121的另一侧为顶部122,挡圈侧面在顶部122形成开口,开口朝向上方,使得火焰和热气流能够从开口伸出。上进气口123能够开设在挡圈侧面和/或底部121上。示例性的,聚能挡圈12呈倒锥形,底部121的面积小于顶部122的面积,以增加顶部122处开口的面积,以便于增大火焰的燃烧面积,使得加热炊具更加均匀。上进气口123沿一直线方向贯穿挡圈侧面上,空气从上进气口123直接进入聚能挡圈12的隔热腔中,以便于外部空气及时的填充到聚能挡圈12内。由于在本方案中的上进气口123方便提供足量的氧气供燃气燃烧,以使得燃气得到充分燃烧,进而提高燃气生成火焰的最大值。同时,上进气口123会将外部空气吸入聚能挡圈12内,上进气口123处的气流方向朝向聚能挡圈12内,故而聚能挡圈12内的热量难以顺着气流从上进气口123扩散出去。另一方面,上进气口123的面积远小于聚能挡圈12的覆盖面积,聚能挡圈12仍然能阻挡大部分的热量向外扩散,热损耗减小,以便燃烧装置的加热效率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地,支架13的数量至少三个,以便于通过三个支架13稳定地承接炊具,多个支架13周向布设在挡圈侧面。支架13延伸至聚能挡圈12的顶部122,支架13凸出于顶部122,使得支架13的凸起部分承载炊具。多个支架13的承接面构成用于承接炊具的承载工位,聚能挡圈12位于所述承载工位的下方。
更进一步地,炉架100由聚能挡圈12、支架13及混合管11一体式结合形成,炉架100方便进行一体成型,例如铸造,一体成型炉架100节省了连接结构,节约制造成本,炉架100的集成化水平高,方便炉架100和燃烧装置的小型化。同时,一体成型能够提高聚能挡圈12、支架13及混合管11之间连接处的强度。
一方面,参阅图13,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内环火供气气流示意图,该燃烧装置在点燃内环火的过程包括:第一燃气G1沿第一燃气气道221流动,并从第一喷嘴251将第一燃气G1竖直向上喷射到内环气道1121内,在内环气道1121内流动的高速的第一燃气G1气流形成吸附力,外部空气a1从第二下进气口211顺着补气通道吸入内环气道1121,外部空气a1与第一燃气G1混合后从内环部31的火孔33喷出被点燃生成形成内环火,随着聚能挡圈12内的空气燃烧消耗后,外部空气a3从上进气口123补充至聚能挡圈12内,以使得第一燃气G1得到充分燃烧。
另一方面,参阅图14,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外环火供气气流示意图,该燃烧装置在点燃外环火的过程包括:第二燃气G2从第二燃气气道222送入容腔23内,与容腔23相连通的第二喷嘴252将第二燃气G2竖直向上喷射到外环气道1111内,在外环气道1111内流动的高速的第二燃气G2气流形成吸附力,外部空气a2从第一下进气口1112吸入外环气道1111,外部空气a2与第二燃气G2混合后从外环部32的火孔33喷出被点燃生成形成外环火,随着聚能挡圈12内的空气燃烧消耗后,外部空气a3从上进气口123补充至聚能挡圈12内,以使得第二燃气G2得到充分燃烧。
参阅图15,图1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燃烧装置包括炉架100、燃气座200及火盖300。具体地,炉架100由聚能挡圈12、混合管11一体结合形成。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燃烧装置,本实施例中燃烧装置内的炉架100并未集成支架13。目前的燃气灶中常采用独立的支架,通过本实施例中燃烧装置安装在燃气灶内,方便对目前的燃气灶进行改进。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具有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架(100),所述炉架(100)包括聚能挡圈(12)与混合管(11),所述聚能挡圈(12)围设于所述混合管(11)的输出端(115),所述混合管(11)呈柱体结构,所述混合管(11)设有内环气道(1121)与外环气道(1111),所述外环气道(1111)围设于所述内环气道(1121)的***;所述混合管(11)的侧壁设有与所述外环气道(1111)连通的第一下进气口(1112);
火盖(300),所述火盖(300)盖合于所述输出端(115),所述火盖(300)包括对应覆盖所述内环气道(1121)、所述外环气道(1111)的内环部(31)及外环部(32);以及
与所述混合管(11)的输入端(114)连接的燃气座(200),所述燃气座(200)设有燃气通道(22)与喷嘴(25),所述燃气通道(22)通过所述喷嘴(25)与所述内环气道(1121)、所述外环气道(1111)连通,所述燃气座(200)的侧壁设有补气通道(21),所述补气通道(21)与所述内环气道(1121)连通;
其中,所述燃气座(200)与所述混合管(11)位于所述聚能挡圈(12)的正投影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11)包括内管(112)与外管(111),所述内管(112)与所述外管(111)之间通过若干隔板(113)相连接;
所述内管(112)的内腔形成所述内环气道(1121),所述内管(112)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管(11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外环气道(1111),所述第一下进气口(1112)设置于所述外管(111)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通道(22)包括第一燃气气道(221)及第二燃气气道(222),所述喷嘴(25)包括第一喷嘴(251)与第二喷嘴(252),所述第一燃气气道(221)通过所述第一喷嘴(251)与所述内环气道(1121)连通,所述第二燃气气道(222)通过所述第二喷嘴(252)与所述外环气道(11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座(200)内设有连接部(27),所述第一燃气气道(221)与第二燃气气道(222)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7),所述连接部(27)与所述燃气座(200)的侧壁形成有容腔(23),所述第二燃气气道(222)与所述容腔(23)连通,所述容腔(23)通过所述第二喷嘴(252)与所述外环气道(11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11)的内壁设有连接块(116),所述连接块(116)位于所述外环气道(1111)内,所述外管(111)通过所述连接块(116)与所述燃气座(20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座(200)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凸台(24),相邻所述凸台(24)之间形成所述补气通道(21),所述连接块(116)与所述凸台(24)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块(116)与所述凸台(24)连接,所述第二喷嘴(252)安装在所述凸台(2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凸台(24)上设有承接块(242),当所述混合管(11)与所述燃气座(200)连接时,所述承接块(242)伸入所述外环气道(1111)内,所述第二喷嘴(252)安装在所述承接块(242)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部(31)与所述外环部(32)连接形成所述火盖(300)的整体结构,所述内环部(31)、外环部(32)上均布有火孔(33);
局部的内环部(31)嵌设在所述内管(112)内,以限制所述火盖(300)与所述炉架(100)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挡圈(12)设有上进气口(123)。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装置。
CN202320921432.0U 2023-04-23 2023-04-23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Active CN219976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1432.0U CN219976426U (zh) 2023-04-23 2023-04-23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1432.0U CN219976426U (zh) 2023-04-23 2023-04-23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6426U true CN219976426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2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21432.0U Active CN219976426U (zh) 2023-04-23 2023-04-23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6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6415A (zh) 一种多喷嘴、大流量、完全上进风的嵌入式家用燃气灶用燃烧器
CN106287708B (zh) 催化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WO2016145746A1 (zh) 燃烧器及燃气用具
CN109000234B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1344535Y (zh) 一种多喷嘴、大流量、完全上进风的嵌入式家用燃气灶用燃烧器
CN219976426U (zh)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CN21997642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3864825A (zh)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CN110529850B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21444259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2132429U (zh) 一种燃气炉头及灶具燃烧器
CN218565486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8583210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9014317U (zh) 燃气灶
CN217274120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9693314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9640252U (zh) 一款具有多腔组喷头的燃烧器
CN219656074U (zh) 燃烧器
CN111121027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111964128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6953046U (zh)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CN220250080U (zh) 引射装置和灶具
CN213713056U (zh) 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8510943U (zh) 一种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