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0398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0398U
CN219660398U CN202223607450.6U CN202223607450U CN219660398U CN 219660398 U CN219660398 U CN 219660398U CN 202223607450 U CN202223607450 U CN 202223607450U CN 219660398 U CN219660398 U CN 219660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cover
fuel
combine harvester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74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学
泽村亮
长井敏郎
黑木慎
上村孝彦
广濑雅一
田口裕也
上加郁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0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0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bin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使燃料箱的维护作业容易进行的燃料箱罩,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动机(E);以及连通于上述发动机(E)的燃料箱(13),在上述燃料箱(13)的下方具备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能够装卸的燃料箱罩(34),上述燃料箱罩(34)包括: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左侧下部的左外罩(34a);以及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右侧下部的右罩(34c)。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燃料箱及保护燃料箱的燃料箱罩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在搭载脱谷部的机台的后部搭载有横长的燃料箱。需要将燃料箱向机架的上方向取下,在装卸燃料箱时,需要预先卸下脱谷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7024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将燃料箱向上方向卸下,需要每次将脱谷部卸下,在燃料箱的维护中,也需要卸下脱谷部等,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与之相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通过将配备于燃料箱的下侧的罩朝向下方取下,能够不卸下燃料箱地从下方简单地进行燃料箱的维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1为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发动机E;以及连通于上述发动机E的燃料箱13,
在上述燃料箱13的下方具备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能够装卸的燃料箱罩34,上述燃料箱罩34包括: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左侧下部的左外罩34a;以及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右侧下部的右罩34c。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箱13由支撑部件33从下方支撑,上述左外罩34a与上述支撑部件33一体形成。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右罩34c构成为能够连结于支撑部件33,且构成为连结时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33。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右罩34c构成为能够连结于上述支撑部件33,且构成为连结时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33。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方案1记载的本实用新型,构成为能够将燃料箱罩34的左右罩分别装卸,由此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卸下左外罩34a、右罩34c,装卸的罩被左右分割而成为小的部件,从而容易进行装卸作业、搬运等,即使在狭小的维护空间也能够容易地装卸。
根据方案2记载的本实用新型,支撑部件33和左外罩34a一体化,从而能够牢固地支撑左外罩34a,并且能够一次装卸支撑燃料箱13的支撑部件33和左外罩34a,因此能够减少燃料箱13、燃料箱罩34的装卸所需的作业工时,能够从下方装卸燃料箱13。
根据方案3或4记载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右罩34c组装到支撑部件33,能够使右罩34c的安装稳定,而且为能够单独装卸右罩34c的结构,因此在保持燃料箱13被支撑的状态下燃料箱13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3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4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后视图。
图7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燃料箱的固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1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12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13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5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6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7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8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燃料箱罩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9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20是上述联合收割机主要部位的后视图。
图21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燃料路径的概略图。
图22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尾气净化装置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23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尾管的侧视图。
图24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尾管的后视图。
图25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位的主视图。
图中:
E—发动机,4—脱谷部,10—谷物箱,13—燃料箱,14—机体,16—机架,18—承接部,19—吸入软管,20—回流软管,23—卡定螺栓,31—右主架,32—左主架,33—支撑部件,34—燃料箱罩,34a—左外罩,34b—左内罩,34c—右罩,40—变速箱。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及图2表示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在车体1的下方具备左右一对行驶履带2,一边供给收割谷物杆利用进给链3输送一边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部(脱谷装置)4搭载于车体1的左侧。
如图20所示,脱谷部4具备上部的处理室和下部的筛选部,在处理室轴装处理筒4a。
另外,在处理室内具备第二处理室,在第二处理室内轴装第二处理筒。
此外,第二处理筒的后方部为排尘处理筒4b。
如图19所示,在处理室的下方形成利用风选机的送风对谷粒和异物进行风选的筛选部,在筛选部内具备在风选机的送风方向(前后方向)上往复摆动的摆动架4c。
在摆动架4c的下方预定位置具备第一螺旋部,在比第一螺旋部靠后方具备第二螺旋部。
从第一螺旋部向第一谷物升降筒41搬送谷粒,从第二螺旋部向第二谷物升降筒42搬送内容物。
在脱谷部4的前侧具备收割部7,该收割部7包括将粗短谷物杆扶起的扶起装置5、收割扶起后的谷物杆的收割刀刃装置6、以及扒搂收割后的谷物杆并将其上升搬送的上升搬送装置等,在车体1的右侧,在收割部7的横侧部装配有操作箱8、驾驶座9等构成的驾驶操作部,在该驾驶操作部的后方,在脱谷部4的横侧部装配有临时储存脱谷粒的谷物箱10。
当谷物箱10内的谷粒装满时,通过相对于竖立设置于谷物箱10的后部的排出谷物升降筒11能够上下升降以及左右旋转的排出螺旋钻12将谷粒排出到外部的预定部位。
在驾驶座9的下方具备发动机舱ER,在发动机舱ER内搭载有作为向联合收割机各部传递动力的动力源的发动机E。
将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至行驶装置的变速器内置于变速箱40。
虽未图示,但变速器在左右方向具有传递发动机E的动力的行驶传动轴,该行驶传动轴向变速箱40的左右两侧突出。
在行驶传动轴的左右的端部具备驱动链轮,通过该驱动链轮旋转,行驶履带2工作。
发动机E、脱谷部4、谷物箱10等搭载于作为构成车体1的框架的机架16上。
连通于发动机E的树脂制的燃料箱13是具备使其上下部比其它面突出的上凸部25a和下凸部25b的形状,以横长状态搭载于机架16的脱谷部4后部附近。
如图3及图4所示,燃料箱13能够从机架16侧面装卸箱撑条15,当卸下箱撑条15时,能够向下方卸下燃料箱13。
与以往那样向上卸下的情况不同,无需卸下脱谷部4,能够简单地进行燃料箱13的装卸,实现作业的迅速化。
另外,在如上述地将燃料箱13向下方卸下时,为了容易进行向下方的卸下,设置图5所示的结构,也就是,切除搭载燃料箱13的部分而在下方设置开放得较大的开放部17,通过该开放部17,容易地向下方卸下燃料箱13。
而且,在上述开放部17的右端侧构成有以燃料箱13的右端侧承载的状态进行支撑的承接部18。
承接部18形成于构成机架16的主架中的右主架31的后端部分。
另外,如图6所示,在将燃料箱13从上述开放部17向下方卸下时,一端侧、即左端侧转动位移,以在从机体14向下方倾斜的状态下分离,另一端侧(右端侧)以承载于机体14的机架16的承接部18上的状态进行支撑。
由此,在卸下燃料箱13时,一端侧转动位移,以成为从机体朝向下方倾斜的状态,因此能够使残留于燃料箱13内的燃料不洒落地进行卸下。
另外,燃料箱13的另一端侧以承载于机架16的承接部18上的状态进行支撑,因此能够防止燃料箱13向下方一下子落下。
再者,***螺栓24配备于燃料箱13的后方下部,在从燃料箱13排出燃料时,能够从泥难以附着的场所卸下***螺栓24,通过该结构,能够顺畅地进行燃料的排出。
如图7所示,为卸下燃料箱13时,从机架16上部卸下连通连接发动机E和燃料箱13的软管类、也就是吸入软管19、回流软管20、燃料泵21等的结构。
因此,无需在行驶框架下、也就是钻入左右的行驶履带2间在狭小的空间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机架16上的作业。
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在固定由树脂材料成形的燃料箱13时,相对于机架16、也就是从机架16突出设置的支撑拉杆22,经由水平方向(横向)而非上下方向的卡定螺栓23紧固。
这样,卡定螺栓23的紧固固定是水平方向,施加于燃料箱13的挤压力可以较小,由于不施加过剩的挤压力,因此能够阻止燃料箱13本身变形。
燃料箱13如上述地由箱撑条15及承接部18支撑。
除了箱撑条15和承接部18的支撑,还通过左主架32从下方支撑燃料箱13的大致中央。
另外,在燃料箱13下方具备保护燃料箱13的燃料箱罩34。
在以下的记载中,燃料箱罩34是由从下方保护燃料箱罩13的多个部件构成的罩部件的总称。
如图17所示,燃料箱13能够从机架16的下方装卸。
装配燃料箱13时,从机架16左下方向***开放部17,使燃料箱13的右侧部分承载于承接部18。
然后,通过箱撑条15将燃料箱13从左侧固定,成为图16的状态。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左主架32的后端部可以装卸。
通过可装卸的左主架32后端部,能够从下方支撑燃料箱13的大致中央。
该左主架32的可装卸的后端部成为支撑部件33。
如图15、图18所示,支撑部件33为与燃料箱罩34中的一部分一体的结构。
该被一体化的部件为比支撑部件33靠左侧的罩,为了便于说明,记载为左外罩34a,将一体化后的状态记载为左罩35(此外,可以通过焊接等牢固的接合方法一体化,也可以通过使支撑部件33和左罩34a以可装卸的方式连结的方法)。
如图14和图18所示,左罩35的大致中央部分具有孔,将该孔记载为扫除口35s。
根据图16的状态,将图18的左罩35从下方安装于机架16,以如图13、图14所示地通过该左罩35保护燃料箱13的下方左侧。
更详细而言,将支撑部件33盖到左主架32的后端部,使支撑部件33的安装孔33h和左主架32的安装孔32h重合,进行螺栓固定。
而且,在配备于机架16的各安装部螺栓固定配备于左罩35的孔。
在安装部16a的孔重合支撑部件33的安装孔33a并螺栓固定,在安装部16c的孔重合左外罩34a的安装孔35c并螺栓固定。
当安装燃料箱13及左罩35时,成为图14的状态。
在图14的状态下,燃料箱13的凸部25b和从扫除口35s可窥视的部分以露出的状态被支撑。
从扫除口35s进行燃料箱13的下方部的维护,从露出的下凸部25b能够进行***螺栓24的装卸,能够排出燃料。
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保持支撑燃料箱13的状态下舒适地进行维护。
接下来,对图13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13的状态是在图14的状态下安装了左内罩34b和右罩34c。
左内罩34b和右罩34c安装于比燃料箱13靠下方,是从下部保护燃料箱13的罩(燃料箱罩34的一部分)。
左内罩34b以与左外罩34a局部重叠的方式(覆盖扫除口35s的方式)从下方覆盖,使配备于左外罩34a的安装孔35b和配备于左内罩34b的安装孔35c重合,进行螺栓固定,从而能够安装。
右罩34c安装于安装部16b、右主架31以及支撑部件33。
右罩34c的安装孔35d与右主架31的安装孔31h重合并进行螺栓固定,右罩34c的安装孔35e与机架16的安装部16b的孔重合并进行螺栓固定,右罩34c的安装孔35f与支撑部件33的安装孔35h重合并进行螺栓固定,从而被安装。
此外,关于各罩的装卸方法,以上示例了螺栓固定,但也可以是其它方法。
如上所述地安装左罩35、左内罩34b、右罩34c,由此成为图13的状态,能够保护燃料箱13的下方。
通过相反地进行上述的步骤,能够进行各罩及燃料箱13的卸下。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不卸下脱谷部4而装卸燃料箱13,能够不卸下燃料箱13而仅通过卸下罩便能够进行燃料箱13的维护,能够舒适地进行作业,并且能够缩短作业时间。
另外,燃料箱13、燃料箱罩34的装卸所需的劳动量小,因此能够进行单人作业。
虽然构成为由承接部18、箱撑条15以及支撑部件33从下方支撑燃料箱13,但也能够构成为仅由承接部18和箱撑条15支撑,也可以构成为仅由承接部18和支撑部件33支撑。
如图19所示,在机架16的后端部具备保护燃料箱13的右后方的后部罩36。
后部罩36防止经由排尘处理筒4b而来的稻草屑等落下堆积于燃料箱13等。
此外,燃料箱罩34也可以不是左罩35、左内罩34b、右罩34c这样三分割结构。
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将左内罩34b与左罩35一体形成,夹着支撑部件33成为左右二分割的结构。
该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左外罩34a能够分割成支撑部件。另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是其它结构。
如图19所示,在第二谷物升降筒42的下部具备连接第二螺旋部和第二谷物升降筒42的第二谷物升降金属43,在摆动架4c的右侧具备获取摆动架4c的摆动的平衡的摆动架配重4e。
燃料箱13的右侧上部以避开第二谷物升降筒42的第二谷物升降金属43的方式具有凹部形状,还以避开摆动架配重4e的旋转轨迹的方式具有凹部。
燃料箱13和燃料箱罩34位于脱谷部4的后方且下方,左罩35配备于处理筒4a与摆动架4c的下方,右罩34c配备于处理筒4b的下方。
在稻草屑等落下较多的位置配置可装卸的罩,由此能够使清扫容易。
燃料箱13的左侧的上表面位于比摆动架曲柄4d靠下方。
由此,燃料箱13不接触摆动架4c下方的摆动架曲柄4d等,在装卸时不产生干涉。
如图20所示,燃料箱13的下凸部25b及右罩34c配置于左右的履带2之间,位于比履带2上表面靠下方且比变速箱40下表面靠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沾泥。
在图9、图10、图11、图12中,燃料箱13将其上下部突出成形于比其它面靠上凸部25a和下凸部25b,在燃料箱13内的燃料减少时,燃料集中流入下凸部25b。
而且,在凸部形状25a、25b的前方方向直线地配置由吸入软管19及回流软管20构成的燃料软管、燃料过滤器27、燃料软管26、燃料泵21、至发动机E的燃料吸入部28。
通过该配置,燃料路径缩短,能够从燃料箱13向发动机燃料吸入部28尽早进行燃料输送,能够使性能稳定化,而且实现燃料供给部件的简化(软管缩短化)、部件轻量化。
在图9中,在发动机舱ER搭载有发动机E,该发动机E和配备于机体后方的燃料箱13通过燃料软管26连通。
燃料软管26由向发动机E供给燃料的吸入软管19和将燃料返回至燃料箱13侧的回流软管20构成,但是,至少构成为,仅将吸入软管19利用发动机舱ER内的现有的支撑部件、即支撑驾驶座9等的上下方向的支撑部件贯通保持。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发动机舱ER内的与其它部件的干涉,并且无需如现有一样地仅为了吸入软管19而设置其它支撑部件,软管的位置保持能够简化,稳定化。
另外,下侧的回流软管20也能够采用由其它支撑部件保持的方案。
能够防止发动机舱ER内的与其它部件的干涉,并且无需如现有一样地设置其它支撑部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位置保持变得容易,使位置保持稳定化。
回流软管20从发动机E起,与燃料过滤器29、燃料冷却器38连通。
在从发动机E返回至燃料箱13的回流软管20设有位于发动机E的中央后方下部的燃料过滤器29。
此外,在吸入软管19的途中部设有过滤燃料的燃料过滤器27。
另外,冷油器39冷却变速器的润滑油,与燃料冷却器38并排设置。
另外,如图12所示,以能够从机体14的后端向后侧下方卸下燃料箱13的方式,在燃料箱13的下方形成为了向后方卸下而没有行驶履带2的作业空间30,也就是利用比行驶履带2后端靠后方的空间。
从而,燃料箱13的卸下作业能够利用行驶履带2间后方的空间容易地进行,能够容易地进行燃料箱13的维护、更换。
此外,图7、图11以及图9中示出了吸入软管19和回流软管20左右颠倒地配置,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燃料软管类配置于左右哪一方都可以。
关于燃料箱13的结构可以是以下的结构。
接下来,虽然省略了附图,但在燃料箱13的配置结构中,在配置于脱谷部4的后侧下方且能够从下方进行卸下的结构中,兼作燃料箱13的防护件且覆盖下侧的罩在机体右侧的主架中心开闭,从而在更换时容易抬起燃料箱13,结构简单。
将燃料箱13配置于脱谷部4的后侧下方,能够从下方卸下,通过从机体左侧的升降进行燃料箱13的罩的锁定,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
由此,更换时容易抬起燃料箱13的结构不会变得复杂。
在将燃料箱13配置于脱谷部4的后侧下方并能够从下方卸下的结构中,通过从机体左侧的升降进行燃料箱13的罩的锁定,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另外,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上述罩临时下降后,向左滑动而卸下。
在将燃料箱13配置于脱谷部4的后侧下方且能够从下方卸下的结构中,即使是如下结构,也能够通过单人作业容易地更换,上述结构为:打开脱谷部4后部的排稻谷切割器,在卸下脱谷部4的右侧罩的部位具有杆,通过使该杆上下,燃料箱13能够上下整体顶起;在燃料箱13的四角穿过用于进行上下的蜗杆轴,使每个燃料箱13的台座上下,容易进行装卸;以及解除机体左侧的锁定,通过马达进行上下。
另外,在能够将燃料箱13从下方卸下的结构中,卸下燃料箱13下的主架,卸下燃料箱13的下部罩,从而维护、更换变得容易。
此时,在燃料箱13上部一体化有***螺栓,从而在卸下罩后,能够防止向下方的落下。
另外,在将燃料箱13配置于脱谷部4的后侧下方且能够从下方卸下的结构中,在采用以下任一结构的情况下,都即使是单人作业的状态,也能够容易地更换,上述结构为:卸下燃料箱13下的主架左后部,通过机体前侧支点朝向后方开闭;将机体左侧的燃料箱导向件作成扇状,对每个燃料箱13进行开闭;以及当在与机架16的后侧框架平行配置的臂卸下固定螺栓时,向机体下方下降。
虽未图示,但在不卸下脱谷部4便能够装卸燃料箱13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使支撑脱谷部4的支撑部件中的右侧后部的支撑部件能够装卸,通过卸下右侧后部的支撑部件,能够装卸燃料箱13。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脱谷部4右侧后部没有支撑部件的结构、支撑部件不干涉燃料箱13的装卸的配置。
虽未图示,但对搭载两个燃料箱的情况的结构进行记载。
在机架16上设置两个燃料箱的结构中,燃料箱的一方配置于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从脱谷部4的左端到处理室右端,另一方配置于从左主架32到右主架31之间。
此外,配备于主架间的燃料箱具有向下部突出的凸部。
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不卸下脱谷部4而装卸两个燃料箱。
脱谷部4侧的燃料箱能够从机体下方装卸。
配备于主架间的燃料箱通过打开谷物箱10,不管从机体上方还是从下方,都能够装卸。
连结两个燃料箱的连结部配备于脱谷部4侧的燃料箱的底面附近,但由于配备于主架间的燃料箱,设于比凸部高的位置。
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在比排尘处理筒4b靠后方且在上下方向上比主架31和32靠下方进行连结。
通过该结构,即使在通过机体14倾斜使燃料从脱谷部4侧的燃料箱流入配备于主架间的燃料箱的情况下、或者燃料被消耗且剩余量少的情况下,燃料也集中到配备于主架间的燃料箱的凸部,因此能够稳定地吸入燃料。
另外,通过防止连结部与脱谷部4的接触,将连结部的破损防于未然。
在车体1具备净化从发动机E产生的尾气的尾气净化装置50。
尾气净化装置50配置于脱谷部4与谷物箱10之间。
如图23所示,从发动机E连接至尾气净化装置50。尾气从发动机E的排气口部51向上游排气管部52a、尾气净化装置50的吸气口50a、尾气净化装置50、尾气净化装置50的排气口50b、排气管58、下游排气管部52b移动。
下游排气管部52b是指连接于尾气净化装置50的排气口50b的排气管58和内侧导管60a与外侧导管60b的双重结构的尾管60。
另外,在尾管60的后端部具备用于将尾气进一步向后上方引导的尾气引导板61。
如图22和图23所示,尾管60为在外侧导管60b内***有内侧导管60a的双重构造,在内侧导管60a基部***有排气管58的后端部。
而且,内侧导管60a和外侧导管60b在基部侧和后部侧这两处经由连结板焊接连结,在内侧导管60a与外侧导管60b间形成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空隙。
双重构造的内侧导管60a和外侧导管60b为偏心的结构。
内侧导管60a为在外侧导管60b内接近外侧导管60b下方面的结构,就内侧导管60a与外侧导管60b的间隙而言,上方侧的空隙比下方侧大。
也就是,关于尾管60内的空隙,位于比内侧导管60a靠上方的空隙扩大,位于靠下方的空隙缩窄。
特别是,在外侧导管60b的后部侧端部位于比内侧导管60a的后部侧端部靠机体后方侧,尾气通过内侧导管60a内从后部侧端部排出时,以外部空气从及基部侧向后部侧通过内侧导管60a与外侧导管60b之间的空隙的通过负压引出外部空气,通过该喷射器效果提高尾管60的冷却效果。
另外,在内侧导管60a基部***排气管58的后端部,两者的一部分重叠。
即,在内侧导管60a具有与外侧导管60b和排气管58都重叠的部分。
如图22所示,也可以具有通过外侧导管60b、内侧导管60a、排气管58成为三重结构的部位。
内侧导管60a的基部侧端部位于比外侧导管60b的基部侧端部靠机体前方侧,因此内侧导管60a具有比外侧导管60b长且与排气管58重叠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尾气从排气管58的后端部流入内侧导管60a内时,通过负压向内侧导管60a内引入外气,通过该喷射器效果提高尾管60的冷却效果。
在外侧导管60b与内侧导管60a、内侧导管60a与排气管58两处产生喷射器效果,因此下游排气管部52b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
而且,即使雨水等进入到外侧导管60b内,雨水等也在内侧导管60a与外侧导管60b的空隙流动,从外侧导管60b的基部侧端部落下到外侧导管60b外,能够防止向尾气净化装置50内的侵入。
此外,即使在雨水等进入到内侧导管60a的情况下,也在内侧导管60a与排气管58之间的空隙流动,从内侧导管60a的基端侧端部落下到内侧导管60a外,不会侵入排气管58、排气口50b,能够防止向尾气净化装置50内的侵入,防止尾气净化装置50的故障等。
如图24所示,在尾管60还具备覆盖外侧导管60b的后端部上部的上部罩66。
在双重结构的尾管60中的外侧导管60b隔开一定以上的间隔安装上部罩66。
上部罩66的终端部伸出到比外侧导管60b的出口侧终端部靠外侧。
上部罩66具有房顶型形状,覆盖外侧导管60b的上部。
通过上述的结构,即使稻草屑等堆积于上部罩66,也容易向下方滑落,不会发生稻草屑等向高温化的下游排气管部52b的堆积,能够实现火灾防止。
另外,在比外侧导管60b靠上方具备外侧导管60b与上部罩66之间的空隙和上部罩66,因此在下游排气管部52b的位于最高的位置的上部罩66,表面温度进一步降低,火灾、烫伤的危险性也降低。
进一步地,通过具有上部罩66,雨水等从外侧导管60b侵入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如图25所示,在车体1具备尾气净化装置50的结构中,在谷物箱10的左侧面部10Y形成凹部46,在凹部46配置尾气净化装置50。
在凹部46,以与尾气净化装置50和保护尾气净化装置50的DPF罩65一起进行收纳的方式形成上倾斜部46a、侧部46b、下倾斜部46c。
另外,凹部46和DPF罩65保持一定以上的间隙,不接触。
在尾气净化装置50具备包围尾气净化装置50的DPF罩65,在DPF罩65与凹部46间设置空隙,由此能够防止尾气净化装置50的热传递至谷物箱10内的谷粒。
在侧面10Y的比上倾斜部46a靠上方部,连接从第一谷物升降筒41向谷物箱10内部吐出谷粒的第一谷物升降吐出口45。
另外,在比上倾斜部46a靠上方的谷物箱10内部具备稻谷满仓传感器。
尾气净化装置50及DPF罩65为被谷物箱10的凹部46包围大部分的状态,从周边接触的可能性大幅减小,减轻稻草屑的体积、作业者等的接触的风险。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火灾、烫伤防于未然。
在机体14具备消火器的结构中,将灭火器设置于操作箱8、驾驶座9的附近,使作业者的手容易触及。
虽未图示,但在具备尾气净化装置50的结构中,在空气净化器的后方附近且不干涉谷物箱10的开闭的位置设置灭火器。
以往,空气净化器附近存在空闲空间,因此能够有效活用空气净化器附近的任何空间,作业者都容易确认,且手容易触及。
另外,由于是操纵操作装置等时不会成为作业者的阻碍的位置,因此操作感也不会丧失。
也可以构成为,在操作箱8的左侧面板侧设置切口等,形成用于设置消火器的空间,能够在上述空间内收纳消火器。
在该情况下,不仅作业者容易取出灭火器,而且不会在空间内将追加的固定部件等作为专用,因此容易构成。

Claims (4)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E);以及
连通于上述发动机(E)的燃料箱(13),
在上述燃料箱(13)的下方具备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能够装卸的燃料箱罩(34),
上述燃料箱罩(34)包括:
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左侧下部的左外罩(34a);以及
保护上述燃料箱(13)的右侧下部的右罩(34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燃料箱(13)由支撑部件(33)从下方支撑,
上述左外罩(34a)与上述支撑部件(33)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右罩(34c)构成为能够连结于支撑部件(33),且构成为连结时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3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右罩(34c)构成为能够连结于上述支撑部件(33),且构成为连结时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33)。
CN202223607450.6U 2021-12-27 2022-12-27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2196603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3057 2021-12-27
JP2021213057A JP7392708B2 (ja) 2021-12-27 2021-12-27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0398U true CN219660398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005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7450.6U Active CN219660398U (zh) 2021-12-27 2022-12-27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92708B2 (zh)
CN (1) CN21966039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3539B2 (ja) 2011-09-27 2016-02-0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農業用トラクタ
JP2017031842A (ja) 2015-07-30 2017-02-0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2019170244A (ja) 2018-03-28 2019-10-1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2708B2 (ja) 2023-12-06
JP2023096968A (ja)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5604B (zh) 联合收割机
JP6602031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960933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7249301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9004711A (ja) 収穫機
JP2017112993A (ja) 収穫機
JP2023095931A (ja) コンバイン
CN219660398U (zh) 联合收割机
CN115299238B (zh) 收割机
CN106465605B (zh) 联合收割机
JP748488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373923B (zh) 收割机
CN110637614B (zh) 联合收割机
EP3701787B1 (en) Combine harvester
JP6817093B2 (ja) 作業車
JP7197454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8016322A1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075993A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644733B1 (ko) 콤바인과 작업차
JP2008074171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5279171A (zh)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CN114206095A (zh) 作业车辆以及联合收割机
CN114679954A (zh) 作业车辆
CN118159127A (zh) 收割机
US20210185931A1 (en) Combine Harves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