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4136U -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4136U
CN219584136U CN202320701123.2U CN202320701123U CN219584136U CN 219584136 U CN219584136 U CN 219584136U CN 202320701123 U CN202320701123 U CN 202320701123U CN 219584136 U CN219584136 U CN 219584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bumper
mounting plate
plate part
vehicle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011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利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011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4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4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4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后保险杠总成包括:后保险杠、后车灯、侧围板和连接支架,后车灯设置于后保险杠的上方,侧围板设置于后保险杠的一侧,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部和第二安装板部,第二安装板部连接于第一安装板部的前端且相对第一安装板部向下弯折设置,第一安装板部分别与后车灯和后保险杠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部与侧围板固定连接。通过在后保险杠和后车灯之间设置第一安装板部,以及第二安装板部与侧围板之间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后保险杠和后车灯之间的装配误差,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和后车灯之间配合区域的间隙面差随着后车灯的偏差实现自由调节,进而可以保证车辆的DTS要求,而且还可以降低整改周期和成本。

Description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中的后组合灯罩和后保险杠的配合位置都是单独通过支架固定在车身钣金上,这样的配合属于平行控制,从而导致车身零部件加工制造出现误差和装配误差累积,这样会造成后组合灯罩和后保险杠配合处间隙面差不均,无法满足整车DTS(Dimension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即尺寸技术规范)要求,而且整改过程复杂和周期长,从而严重影响整车开发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保险杠总成,该后保险杠总成可以实现后保险杠与后车灯配合区域的间隙面差自由调节,从而保证车辆的DTS要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保险杠、后车灯、侧围板和连接支架,所述后车灯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的上方,所述侧围板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的一侧,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部和第二安装板部,第二安装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部的前端且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板部向下弯折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部分别与所述后车灯和所述后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部与所述侧围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保险杠总成,通过在后保险杠和后车灯之间设置第一安装板部,以及第二安装板部与侧围板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后车灯、侧围板和连接支架之间连接起来,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后保险杠和后车灯之间的装配误差,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和后车灯之间配合区域的间隙面差随着后车灯的偏差实现自由调节,进而可以保证车辆的DTS要求,而且还可以降低整改周期和成本,从而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后保险杠总成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安装板部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后车灯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车灯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部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在车辆的横向和/或纵向上定位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后车灯在竖向上支撑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保险杠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部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或竖向上卡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保险杠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或竖向上限位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部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后车灯在竖向上支撑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后保险杠总成还包括:第二紧固件和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二安装板部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侧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设所述后保险杠和所述后车灯后固定在所述侧围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部上设置有第三定位部,所述侧围板上设置有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四定位部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或竖向上定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保险杠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支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连接支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后保险杠总成;
2、后保险杠;3、后车灯;4、连接支架;41、第二定位部;42、第一支撑部;43、第二卡接部;44、第二限位部;45、第二支撑部;46、第三定位部;47、第一安装板部;48、第二安装板部;5、第一紧固件;6、侧围板;7、第二紧固件;8、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保险杠总成1,该后保险杠总成1应用与车辆中。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保险杠总成1,包括:后保险杠2、后车灯3、侧围板6和连接支架4,后车灯3设置于后保险杠2的上方,侧围板6设置于后保险杠2的一侧,连接支架4包括:第一安装板部47和第二安装板部48,第二安装板部48连接于第一安装板部47的前端且相对第一安装板部47向下弯折设置,第一安装板部47分别与后车灯3和后保险杠2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部48与侧围板6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后车灯3设置于后保险杠2的上方,侧围板6位于后保险杠2的一侧,第一安装板部47和第二安装板部48相互连接构成连接支架4,第一安装板部47位于水平方向,第二安装板部48相对于第一安装板部47向下弯折,第一安装板部47与后车灯3和后保险杠2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部48与侧围板6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连接支架4连接后车灯3、后保险杠2和侧围板6,进而可以使连接支架4调节后车灯3和后保险杠2之间的间隙面差。
由此,通过在后保险杠2和后车灯3之间设置第一安装板部47,以及第二安装板部48与侧围板6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2、后车灯3、侧围板6和连接支架4之间连接起来,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后保险杠2和后车灯3之间的装配误差,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2和后车灯3之间配合区域的间隙面差随着后车灯3的偏差实现自由调节,进而可以保证车辆的DTS要求,而且还可以降低整改周期和成本,从而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后保险杠总成1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5,第一安装板部47通过多个第一紧固件5与后车灯3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一安装板部47与后车灯3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而后保险杠总成1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第一安装板部47还可以提升后车灯3的配合关系,从而减小保险杠总成的间隙面差。例如,第一紧固件5为自攻螺钉。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后车灯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41,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41在车辆的横向和/或纵向上定位配合。也就是说,第一定位部位于后车灯3上,第二定位部41位于第一安装板部47上,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41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可以使后车灯3和连接支架4在横向和纵向上相互配合,进而可以提升后车架和连接支架4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吸收装配误差。例如,第一定位部为定位柱,第二定位部41为定位孔,定位柱和定位孔之间相互配合连接,从而便于后车灯3和连接支架4之间的安装。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42,第一支撑部42与后车灯3在竖向上支撑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部42位于第一安装板部47上,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部42对连接支架4和后车灯3之间的配合进行定位,进而便于连接支架4和后车灯3之间的配合,以及可以实现连接支架4和后车灯3之间间隙面差的自动调节。例如,第一支撑部42为凸台或者支撑筋,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支撑部42对后车灯3的支撑效果。
特别地,如图2和图3所示,后保险杠2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43,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43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竖向上卡接配合。也就是说,第一卡接部位于后保险杠2上,第二卡接部43位于第一安装板部47上,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43之间相互卡接,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2和连接支架4固定连接起来,进而可以使后保险杠2和后车灯3之间配合区域的间隙面差随着后车灯3的偏差实现自由调节,以及可以保证车辆的DTS要求。例如,第一卡接部为卡槽,第二卡接部43为卡扣,第一卡接部设置在后保险杠2边缘,第二卡接部43设置在第一安装板部47边缘,从而可以使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43之间卡接配合,进而可以便于后保险杠2和连接支架4之间的配合。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后保险杠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4,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44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竖向上限位配合。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部位于后保险杠2上,第二限位部44位于第一安装板部47上,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44之间相互配合,从而便于后保险杠2和连接支架4之间的安装。例如,第一限位部为定位槽,第二限位部43为定位柱,第一限位部设置在后保险杠3边缘,第二限位部44设置在第一安装板部47边缘,从而可以使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44之间限位配合,进而可以便于后保险杠3和连接支架4之间的配合。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部45,第二支撑部45与后车灯3在竖向上支撑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部45位于第一安装板部47上,从而可以使连接支架4与后车灯3之间相互支撑配合,以及避免连接支架4在安装后进行翻转,进而可以进一步地使后保险杠2和后车灯3之间配合区域的间隙面差随着后车灯3的偏差实现自由调节,以及保证车辆的DTS要求。例如,第二支撑部45为支撑筋,从而可以提升第二支撑部45对后车灯3的支撑效果。
除此之外,如图2和图3所示,后保险杠总成1还包括:第二紧固件7和第三紧固件8,第二安装板部48通过第二紧固件7与侧围板6固定连接,第三紧固件8穿设后保险杠2和后车灯3后固定在侧围板6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安装板部48和侧围板6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7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保证连接支架4和侧围板6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和准确性,后保险杠2、后车灯3后和侧围板6之间通过第三固定件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升后保险杠总成1的整体结构强度。例如,第二固定件和第一固定件为六角螺栓。例如,第二紧固件7和第三紧固件8为六角螺钉,从而便于第二紧固件7和第三紧固件8的安装。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安装板部48上设置有第三定位部46,侧围板6上设置有第四定位部,第三定位部46与第四定位部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竖向上定位配合。也就是说,第三定位部46位于第二安装板部48上,第四定位部位于侧围板6上,第三定位部46和第四定位部之间相互配合连接,从而可以使连接支架4和侧围板6之间相互连接,进而提升后保险杠总成1的整体结构强度。例如,第三定位部46为定位柱,第四定位部为定位孔,从而便于连接支架4与侧围板6之间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后保险杠总成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保险杠(2);
后车灯(3),所述后车灯(3)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2)的上方;
侧围板(6),所述侧围板(6)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2)的一侧;以及
连接支架(4),所述连接支架(4)包括:第一安装板部(47)和第二安装板部(48),第二安装板部(48)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的前端且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向下弯折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分别与所述后车灯(3)和所述后保险杠(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部(48)与所述侧围板(6)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5),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紧固件(5)与所述后车灯(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灯(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41),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41)在车辆的横向和/或纵向上定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42),所述第一支撑部(42)与所述后车灯(3)在竖向上支撑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2)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43),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43)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或竖向上卡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4),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44)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或竖向上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部(47)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部(45),所述第二支撑部(45)与所述后车灯(3)在竖向上支撑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紧固件(7)和第三紧固件(8),所述第二安装板部(48)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7)与所述侧围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紧固件(8)穿设所述后保险杠(2)和所述后车灯(3)后固定在所述侧围板(6)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部(48)上设置有第三定位部(46),所述侧围板(6)上设置有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46)与所述第四定位部在车辆的横向、纵向和/或竖向上定位配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保险杠总成(1)。
CN202320701123.2U 2023-04-03 2023-04-03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9584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1123.2U CN219584136U (zh) 2023-04-03 2023-04-03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1123.2U CN219584136U (zh) 2023-04-03 2023-04-03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4136U true CN219584136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8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01123.2U Active CN219584136U (zh) 2023-04-03 2023-04-03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4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65196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安装结构
CN219584136U (zh) 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CN205937329U (zh) 固定装置及车辆
CN210707284U (zh) 前保险杠安装支架及汽车
CN114044057B (zh) 一种扰流板安装结构
CN212078369U (zh) 一种自调节单元幕墙结构
CN203854560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与前大灯总成的安装配合结构
CN210948169U (zh) 一种可调节玻璃升降器y向安装高度的结构
CN214929544U (zh) 保险杠支架与翼子板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N111791794A (zh) 一种前大灯安装结构及前大灯安装方法
CN219948358U (zh)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CN219728070U (zh) 一种车用摄像头安装总成及车辆
CN111055860B (zh) 一种用于车辆侧墙板安装的连接件以及侧墙板安装方法
CN210629524U (zh) 一种云总线处理器
CN220548987U (zh) 前大灯与翼子板安装定位结构及车辆
CN213323370U (zh)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汽车
CN219257514U (zh) 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9360993U (zh) 一种保险杠支架
CN216942632U (zh) 一种车门及车辆
CN213035720U (zh) 用于车辆的固定组件、大灯组件和车辆
CN220850304U (zh) 一种前端模块用公差调节器
CN217672463U (zh) 一种客车顶部侧装饰结构
CN220948200U (zh) 顶盖总成及车辆
CN215042420U (zh) 后部车身总成及汽车
CN212125012U (zh) 一种汽车电子器件安装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