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67705U -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67705U
CN219467705U CN202320796163.XU CN202320796163U CN219467705U CN 219467705 U CN219467705 U CN 219467705U CN 202320796163 U CN202320796163 U CN 202320796163U CN 219467705 U CN219467705 U CN 219467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vehicle
air
air bag
ve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9616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干干
王世龄
朱磊
卞红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9616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677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67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67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气囊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旨在解决不同碰撞条件下气囊需要不同的泄气速度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包括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气囊通过第一泄气孔进行泄气;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气囊通过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进行泄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包括采用上述的气囊的侧气囊。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泄气孔能够不受车辆变形等影响正常泄气。而第二泄气孔的位置根据车辆在不同碰撞条件下车辆本体的变形情况进行设置,在不同的碰撞条件下,调节气囊的泄气速度以及气囊的刚度,从而适配不同的需求。

Description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气囊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内部设置有气囊,包括位于乘员前面的前气囊和位于乘员侧面的侧气囊。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会充气展开,作为乘员与车辆本体之间的缓冲装置。并且气囊上设置有泄气孔,当乘员与展开的气囊发生碰撞时,气囊内的气体会从泄气孔排出,以降低气囊的刚度,释放碰撞的能量,避免乘员被气囊撞伤。
在不同的碰撞条件下,对气囊刚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以侧气囊为例,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的50公里每小时侧面碰撞测试时,主驾乘员是一个SID2S的女性小假人,对气囊刚度非常敏感,需要气囊刚度尽量柔软;而在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中,主驾乘员是一个WSID50假人,需要刚度较高。
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不同碰撞条件下气囊需要不同的泄气速度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气囊,所述气囊包括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
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车辆能够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以使所述气囊仅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进行泄气;
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车辆无法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以使所述气囊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和所述第二泄气孔进行泄气。
在上述气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泄气孔设置在所述气囊的前部。
在上述气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泄气孔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侧部。
在上述气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为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
在上述气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为50公里每小时的侧面碰撞测试。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侧气囊,所述侧气囊采用上述的气囊。
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包括第一区域;
所述第二泄气孔设置在展开后的所述气囊上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位置;
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第一区域能够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以使所述气囊仅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进行泄气;
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第一区域无法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以使所述气囊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和所述第二泄气孔进行泄气。
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的驾驶位设置有所述侧气囊。
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包括与所述侧气囊对应设置的第一车门,所述第一车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区域。
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车门包括内饰板,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所述内饰板上。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包括第一泄气孔和第二泄气孔,第一泄气孔能够不受车辆变形等影响正常泄气。而第二泄气孔的位置根据车辆在不同碰撞条件下车辆本体的变形情况进行设置。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第二泄气孔会被变形后的车辆本体至少部分封堵,使气囊的泄气速度下降,气囊的刚度提升;而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第二泄气孔不会被变形后的车辆本体封堵,使气囊的泄气速度提升,气囊的刚度下降,更加柔软。这样就能根据不同的碰撞条件,调节气囊的泄气速度以及气囊的刚度,从而适配不同的需求。进一步地,在特定碰撞条件下降低气囊的刚度,从而降低气囊与人员碰撞时的冲击力,减少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提高气囊的安全性。
具体地,车门上具有第一区域,在CIASI的50公里每小时侧面碰撞测试中,变形后的第一区域不会完全抵接覆盖侧气囊上的对应位置;而在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中,变形后的第一区域会基本覆盖侧气囊上的对应位置。当车辆的侧气囊采用上述气囊时,将第二泄气孔设置在气囊上与第一区域对应的位置。在CIASI的50公里每小时侧面碰撞测试中,第二泄气孔不会被变形后的第一区域封堵;在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中,第二泄气孔会被变形后的第一区域封堵,使气囊在不同的碰撞测试中获得不同的泄气速度和刚度,适应不同测试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气囊;11、第一泄气孔;12、第二泄气孔;2、第一区域;3、第一车门;31、内饰板;311、扶手;312、地图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解决不同碰撞条件下对气囊泄气速度的需求不同的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侧气囊。车辆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区域2。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第一区域2能够封堵侧气囊上的对应位置;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第一区域2无法封堵侧气囊上的对应位置。
具体地,在CIASI的50公里每小时侧面碰撞测试时,变形后的第一车门3上的第一区域2不会完全覆盖驾驶位侧气囊上的对应位置;而在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时,变形后的第一区域2会完全覆盖侧气囊上的对应位置。
关于第一区域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域2是在不同的碰撞条件下根据实验或分析确定的。
具体地,车辆本体包括车门,车门上设置有第一区域2。一般地,车辆上设置有多个车门,每个车门具有与其对应设置的侧气囊。且本实施例中的每个车门以及对应的侧气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因此下面以车辆驾驶位的第一车门3及驾驶位的侧气囊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车门3包括设置在第一车门3内侧的内饰板31。具体的,内饰板31的上边缘(即靠近车门玻璃的部分)设置有扶手311,内饰板31的外边缘(即第一车门3打开后远离车辆本体的边缘处)下部设置有地图袋312。第一区域2设置在扶手311与地图袋312之间。
如图2所示,该驾驶位的侧气囊(即气囊1)包括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均能够在气囊1展开后受到压力时将气囊1内的气体排出,从而保护车辆的乘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的数量均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这些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关于气囊1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实施例的气囊1为驾驶位的侧气囊,但这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例如:气囊1设置在车辆的方向盘上或门柱上等,这些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第一泄气孔11设置在气囊1外表面的前部,即气囊1展开后靠近驾驶位乘员的位置。并且第一泄气孔11设置在不易被乘员遮挡封堵的位置,即当车辆受到撞击使乘员自然碰撞展开的气囊1时,第一泄气孔11不会被乘员的身体封堵。同时,在一般碰撞情况下,第一泄气孔11也不会被变形后的车辆本体或车门等部件遮挡,即第一泄气孔11始终能够保持正常泄气。
第二泄气孔12设置在气囊1外表面的侧部。更具体地,第二泄气孔12的位置与第一区域2相对应。
在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中,变形后的第一区域2将完全封堵第二泄气孔12,第二泄气孔12完全无法泄气。具体地,当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时,第一车门3向车辆内部凹陷变形,同时气囊1充气向车辆内部展开,并且在人体与气囊1发生碰撞时,气囊1会挤压第一车门3,以使变形后的第一区域2封堵第二泄气孔12及其附近的表面(即气囊1的侧部),从而阻止气囊1通过第二泄气孔12泄气。而第一泄气孔11依然能够正常泄气。这种情况下,气囊1基本只能通过第一泄气孔11泄气,导致气囊1的泄气速度较慢,气囊1的刚度较高。对于E-NCAP的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来说,这种刚度较高的气囊1刚好适配该测试的WSID50型假人的需求。
在CIASI的50公里每小时侧面碰撞测试时,变形后的第一区域2不会封堵第二泄气孔12,第二泄气孔12能够正常泄气。同时,第一泄气孔11也不会被封堵,能够正常泄气。这种情况下,气囊1能够通过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同时泄气,导致气囊1的泄气速度较快,气囊1的刚度较低且比较柔软。对于CIASI的50公里每小时侧面碰撞测试来说,这种刚度较低且比较柔软的气囊1能够降低气囊1与人员碰撞时的冲击力,减少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提高气囊1的安全性。并且这种气囊1恰好适配该测试的SID2S型女性小假人的需求。
综上所述,该气囊1能够根据车辆碰撞条件的不同,调节其泄气速度和刚度。而且该气囊1无需配置额外结构,仅通过分析车辆的变形情况并据此设置第二泄气孔12的具***置,即可实现调节泄气速度的功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包括第一泄气孔(11)和第二泄气孔(12);
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车辆能够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12),以使所述气囊(1)仅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11)进行泄气;
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车辆无法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12),以使所述气囊(1)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11)和所述第二泄气孔(12)进行泄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气孔(11)设置在所述气囊(1)的前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泄气孔(12)设置在所述气囊(1)的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为32公里每小时的侧面柱撞测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为50公里每小时的侧面碰撞测试。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气囊,所述侧气囊采用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第一区域(2);
所述第二泄气孔(12)设置在展开后的所述气囊(1)上与所述第一区域(2)对应的位置;
在第一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第一区域(2)能够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12),以使所述气囊(1)仅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11)进行泄气;
在第二预设碰撞条件下,变形后的所述第一区域(2)无法封堵所述第二泄气孔(12),以使所述气囊(1)通过所述第一泄气孔(11)和所述第二泄气孔(12)进行泄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驾驶位设置有所述侧气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与所述侧气囊对应设置的第一车门(3),所述第一车门(3)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区域(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3)包括内饰板(31),所述第一区域(2)设置在所述内饰板(31)上。
CN202320796163.XU 2023-04-06 2023-04-06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Active CN2194677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6163.XU CN219467705U (zh) 2023-04-06 2023-04-06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6163.XU CN219467705U (zh) 2023-04-06 2023-04-06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67705U true CN219467705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7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96163.XU Active CN219467705U (zh) 2023-04-06 2023-04-06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677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0917B2 (en) Inflatable curtain venting
RU150717U1 (ru) Боковая подушк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6851706B2 (en) Side-impact, variable thickness vehicular airbag
JP485293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90016291A1 (en)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KR101620110B1 (ko) 프리크래쉬 사이드에어백 장치
KR100747909B1 (ko) 조수석 에어백 하우징 구조
US7735858B2 (en) Airbag device
CN114929528B (zh) 叉状远侧安全气囊组件
KR2016003534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US20090200774A1 (en) Low risk deployment side airbag system
US2005015641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lping to protect an occupant of a vehicle
CN219467705U (zh) 应用于车辆的气囊及车辆
US11752970B1 (en) One-way multiple chambers and cushions airbag
KR100857353B1 (ko) 전개거동 제어식 에어백 장치
KR100512427B1 (ko) 자동차의 측면 에어백
KR101327466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 시스템
WO2024127914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8007317A1 (en) Airbag apparatus
KR20080050778A (ko) 더미 시험용 가변 벤트 홀 타입 에어백 쿠션
KR100410844B1 (ko) 자동차의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KR200141560Y1 (ko) 자동차용 에어백
JP2004203206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30157715A (ko) 차량용 에어백
KR101594776B1 (ko) 커튼에어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