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7297U -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7297U
CN219367297U CN202320119418.9U CN202320119418U CN219367297U CN 219367297 U CN219367297 U CN 219367297U CN 202320119418 U CN202320119418 U CN 202320119418U CN 219367297 U CN219367297 U CN 219367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xis
foldable stand
connecting rod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94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洋
雷宇
姚璐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94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7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7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7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其中,可折叠支架包括第一主体和用于支撑待支撑物体的第二主体,第一主体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二主体,使得可折叠支架可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并且,第一主体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底座具有操作区,且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可调。使得可折叠支架在打开状态下,第一主体可以伸长,以保证设置操作区的空间和第一主体支撑的稳定性;可折叠支架在折叠状态下,第一主体可以收缩,从而降低可折叠支架的体积和尺寸,提升折叠状态下可折叠支架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

Description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支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其他设备进行组合使用。例如,平板电脑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外接键盘进行使用,以提升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打字或输入的效率。然而,多设备进行组合使用时,需要用户自己放置多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保证正常的使用体验。在携带和收纳时,需要同时携带和收纳多个设备,造成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影响使用体验。
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可以同时连接多设备的支架,用户在使用多设备的过程中,支架能够处于打开状态,并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支撑并固定多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在用户携带或收纳多设备时,支架可以处于折叠状态,使得多设备相互层叠,最大限度的减少多设备所占用的空间,提升多设备的便携性。并且,支架可以同时连接多设备,从而便于同时携带多设备,以避免用户遗忘或遗失其中部分设备。
现有的支架在打开状态下,支撑多设备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同设备之间在空间位置上出现干涉,并且保证支架支撑的稳定性,支架通常具有较大尺寸的底座,以满足支架的支撑稳定性,并且能够支撑多设备在空间上不易出现干涉。然而,当支架进行折叠处于折叠状态时,受制于支架底座的尺寸的限制,导致支架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较大,重量重,不便于进行携带和收纳,影响多设备的组合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架的在支撑多设备时,难以兼顾支架在折叠状态下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与支架在打开状态下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架,使得可折叠支架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对多设备进行稳定地支撑,并且可以避免多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涉,同时,可折叠支架在折叠状态下具有较小的尺寸和体积,从而提升折叠状态下可折叠支架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第一主体和用于支撑待支撑物体的第二主体,第一主体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二主体,使得可折叠支架可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并且,第一主体包括:
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二主体;
底座,底座具有操作区,且底座与第一连接部滑动连接,以使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可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使底座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相互滑动,并增加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从而增加第一主体的尺寸。一方面,使得第一主体放置于其他物体表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提升可折叠支架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二主机支撑的待支撑物体之间保持相互错开,同时使得底座可设置为操作区的区域增大。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使底座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相互滑动,并减小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少第一主体的尺寸,以保证可折叠支架的第一主体在折叠状态下具有更小的尺寸,从而降低可折叠支架的体积和尺寸,提升折叠状态下可折叠支架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可折叠支架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朝远离第一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增加第一主体的尺寸,一方面,使得第一主体放置于其他物体表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提升可折叠支架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二主机支撑的待支撑物体之间保持相互错开,同时使得底座可设置为操作区的区域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可折叠支架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朝向第一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底座的操作区与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减少第一主体的尺寸,以保证可折叠支架的第一主体在折叠状态下具有更小的尺寸,从而降低可折叠支架的体积和尺寸,提升折叠状态下可折叠支架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且第二主体支撑有待支撑物体时,待支撑物体背离第二主体的一侧表面与操作区的表面之间具有操作夹角;
待支撑物体的一侧表面与操作区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处于操作夹角的范围内时,待支撑物体在操作区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操作区错开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保证待支撑物体与操作区在第一主体的伸缩方向相互错开,从而使得待支撑物体与操作区上方的操作空间保持错开设置,并且使得第二主体可以支撑待支撑物体在垂直于伸缩方向的方向上自由移动,提升第二主体支撑待支撑物体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夹角大于90°且小于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包括第二连接部和安装座;
安装座用于固定安装待支撑物体;
第二连接部一侧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一主体的第一连接部,另一侧绕第二轴线转动连接于安装座,以使安装座与第一主体之间的角度可调;
其中,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相互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安装座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角度,以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主体之间的角度,从而更灵活地调节安装座与第一主体之间的角度,使得安装于安装座的待支撑物体与第一主体之间的角度可以灵活调节,提高了第二主体支撑待支撑物体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与安装座之间均设置为阻尼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与底座采用伸缩结构滑动配合;且第一连接部可收缩至底座内部。当第一连接部收缩至底座内部时,具有良好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与底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至少一组导向组件对第一连接部与底座的滑动连接进行导向。使得第一连接部与底座之间相互滑动时更稳定且更流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主体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连接轴的轴线为第一轴线,且连接轴与底座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在连接轴转动时,连接轴通过联动结构推动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滑动;
当可折叠支架从折叠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时,连接轴沿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转动,响应于连接轴的转动,联动结构推动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朝远离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使底座的操作区背离第一轴线运动;
当可折叠支架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连接轴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部转动,响应于连接轴的转动,联动结构推动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朝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使底座的操作区朝向第一轴线运动;
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可折叠支架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中,底座能够同时朝远离第一轴线的方向运动。在可折叠支架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底座能够同时朝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主体收缩,并使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下,保持在尺寸最小的状态,从而保证可折叠支架在折叠状态下的便携性。进一步的,简化了可折叠支架的使用流程,提高了可折叠支架使用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结构包括:
与连接轴同步转动的联动部;
伸缩连杆机构,伸缩连杆机构包括交叉连杆组件和设置于交叉连杆组件一端的两个传动部,两个传动部与联动部传动连接,交叉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底座连接;
其中,当连接轴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联动部随着连接轴同步转动,并带动两个传动部在第一轴线所在的方向上相向运动,使交叉连杆组件伸长并推动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朝远离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
当连接轴沿第二方向转动时,联动部随着连接轴同步转动,并带动两个传动部在第一轴线所在的方向上相背运动,使交叉连杆组件收缩并拉动底座相对于第一连接部朝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传动部设置为滑动设置于连接轴的两个滑动套筒,且两个滑动套筒均设置有螺旋状滑槽;联动部设置为突出于连接轴外壁面的两个凸起,且两个凸起分别设置于两个滑动套筒的螺旋状滑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叉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交叉连杆,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轴与两个传动部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轴与底座转动连接;
至少一个交叉连杆中各交叉连杆包括相交且通过第三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被配置为对应的交叉连杆的一端,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对应的交叉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至少一个交叉连杆包括第一交叉连杆,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轴与两个传动部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结构还包括与连接轴转动连接并相对第一连接部固定的基座,以及与底座固定连接的运动块,且基座与运动块通过滑轨配合滑动连接;
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与运动块转动连接,以通过运动块与底座连接;
其中,基座设置有供各第一轴滑动的第一导向限位槽,运动块设置有供各第二轴滑动的第二导向限位槽,且第一导向限位槽和第二导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轴线平行;
基座还设置有供第三轴滑动的第三导向限位槽,且第三导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伸缩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向限位槽、第二导向限位槽和第三导向限位槽对交叉连杆组件进行导向,同时限制了交叉连杆组件的伸缩范围,从而保证交叉连杆组件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交叉连杆还包括第二交叉连杆;
其中,第二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二交叉连杆的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第四轴转动连接;
第二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二轴与运动块转动连接;
基座还设置有供各第四轴滑动的第四导向限位槽,第四导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第四轴的运动轨迹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呈板状结构设置,第一连接部设置为与底座滑动连接的滑盖。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输入设备,包括输入装置以及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可折叠支架;
输入装置设置于可折叠支架的底座,且输入装置的可操作区位于底座的操作区,输入装置设置成:可操作地控制安装于第二主体上的待支撑物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输入装置的操作空间可以与待支撑物体相互错开,保证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输入装置操控待支撑物体。同时,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可折叠支架的体积和尺寸减小,提高了输入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收纳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装置包括键盘和触控板,且触控板设置于键盘远离第一轴线的一侧;
其中,键盘的按键以及整个触控板均为输入装置的可操作区。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机,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输入设备,主机安装于输入设备中可折叠支架的第二主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输入装置的操作空间可以与主机相互错开,保证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输入装置操控主机。同时,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可折叠支架的体积和尺寸减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收纳性。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机,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可折叠支架,主机安装于可折叠支架的第二主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可折叠支架可以对主机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支撑作用,保证可折叠支架可以稳定地支撑主机。同时,当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可折叠支架的体积和尺寸减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收纳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显示装置或智能穿戴设备。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未设置主机的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未设置主机的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下主机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下的结构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和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和补强板的***结构仰视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伸长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12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伸长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仰视图;
图12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伸长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侧视图;
图13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仰视图;
图13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侧视图;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向组件的结构俯视图;
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向组件的结构仰视图;
图15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补强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补强板的结构仰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未设置主机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和连接轴处于伸长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和连接轴处于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19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仰视图;
图19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侧视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2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仰视图;
图2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技术
100'、电子设备;2'、主机;3'、输入装置;10'、第一主体;20'、第二主体;30'、连接轴。
本申请
100、电子设备;
1、可折叠支架;10、第一主体;11、第一连接部;111、滑动上盖;112、滑动下盖;
12、底座;
121、操作区;p、操作空间;122、补强板;123、第一安装点;124、第二安装点;
13、导向组件;
131、导轨;132、滑动块;
14、联动结构;
141、联动部;
142、运动块;1421、第三导向限位槽;
143、交叉连杆组件;
1431、第一交叉连杆;1432、第二交叉连杆;
144、传动部;
1441、螺旋状滑槽;
145、第一轴;146、第二轴;147、第三轴;
148、基座;
1481、第一导向限位槽;1482、第三导向限位槽;1483、第四导向限位槽;
149、第四轴;
20、第二主体;
21、第二连接部;210、轴套;22、安装座;23、第二转轴;b、第二轴线;
30、连接轴;a、第一轴线;
2、主机;201、显示区域;
3、输入装置;301、键盘;302、触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一些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电导通;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a,图1a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
如图1a所示,电子设备100'包括可折叠支架,以及设置于可折叠支架的主机2'和输入装置3',其中,可折叠支架包括用于设置输入装置3'的第一主体10'和用于支撑主机2'的第二主体20',且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通过连接轴30'转动连接。当电子设备100'的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可折叠支的第二主体20'能够支撑主机2'朝向使用者,同时,为了避免第一主体10'上的输入装置3'与主机2'之间出现干涉,影响使用者正常使用输入装置3',在第一主体10'上的输入装置3'与连接轴30'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隔d',第一主体10'设置输入装置3'的空间减少(如图1a所示的M'所代表的区域),影响使用者的输入体验。
为了使得可折叠支架的第一主体10'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输入装置3',通常采用增加第一主体10'尺寸的方式,从而增加第一主体10'设置输入装置3'的空间,并提升了可折叠支架在打开状态下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然而采用该技术方案使得可折叠支架的第一主体10'的尺寸增加,从而导致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体积和尺寸增加,重量较重,影响了可折叠支架的便携性。也就是说,这种可折叠支架在支撑多设备时,难以兼顾支架在折叠状态下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与支架在打开状态下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通过将可折叠支架的第一主体设置成可伸缩的结构,从而可以兼顾可折叠支架在折叠状态下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以及可折叠支架在打开状态下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输入装置,并且保证了可折叠支架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结合图1b至图21c对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b、图2和图3,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b、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可折叠支架1,以及设置于可折叠支架1的主机2和输入装置3。其中,可折叠支架1包括第一主体10和用于支撑待支撑物体的第二主体20,第一主体10绕第一轴线a转动连接于第二主体20,使得可折叠支架1可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并且,主机2作为待支撑物体设置于第二主体20。
当可折叠支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可折叠支架1可以对主机2和输入装置3进行支撑,使得主机2和输入装置3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主机2和输入装置3。此时,第一主体10上的输入装置3与连接轴30的间隔为d,而设置有输入装置3的空间为M+L,极大提升了第一主体10上设置输入装置3的空间。
当可折叠支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可折叠支架1可以支撑主机2和输入装置3,使得主机2和输入装置3相互层叠,从而减少整个电子设备100的空间占用,以便于收纳和携带电子设备100。同时,可折叠支架1可以起到防护作用,以避免主机2和输入装置3受到外部冲击力而损坏,例如,跌落、挤压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之间通过连接轴30转动连接,并且连接轴30的轴线为第一轴线a。进一步的,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采用阻尼转动连接,使得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可以相对转动至任意角度并保持固定,从而在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相背转动,并使可折叠支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主体10可以平稳地放置于其他物体的表面,例如,桌面、台面等。同时,第二主体20能够稳定地支撑主机2,并将主机2支撑于第一主体10的上方,以便于使用者直接操作主机2,或者通过可折叠支架1上的输入装置3操控主机2。
进一步的,第一主体10放置于其他物体表面时,形成有支撑面。第二主体20可以支撑主机2,并使得主机2的重心落入第一主体10形成的支撑面内,从而保证可折叠支架1在打开状态下可以稳定地支撑主机2。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转动连接的方式,例如,铰链连接、齿轮连接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具有可转动角,且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可以在0~180°的范围内相对转动。在其他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的转动角不限,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相对转动的角度即可以大于180°,也可以仅在小于180°的范围内相对转动。
请参阅图4a至图5,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未设置主机的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未设置主机的可折叠支架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下主机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a至图5所示,并结合图1b、图2和图3予以理解,第二主体20包括第二连接部21和用于固定安装主机2的安装座22。其中,第二主体20的第二连接部21一侧绕第一轴线a转动连接于第一主体10的第一连接部11,另一侧绕第二轴线b转动连接于安装座22,以使安装座22与第一主体10之间的角度可调,并且,第二轴线b与第一轴线a相互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相互垂直并非绝对的垂直,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垂直(例如,两结构特征之间的夹角为89.9°)也在本申请中的相互垂直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后文提及的相互平行也并非绝对的平行,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平行(例如,两结构特征之间的夹角为0.1°)也在本申请中的相互平行的范围之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后文对相互垂直和相互平行的限定不作重复描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1与安装座22之间通过第二转轴23转动连接,此时,第二转轴23的轴线为第二轴线b。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部21与安装座22之间同样采用阻尼转动连接,使得第二连接部21与安装座22可以相对转动至任意角度并保持固定,从而实现安装座22与第二连接部21之间的角度调节。此时,通过调节安装座22与第二连接部21之间的转动的角度,以及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主体10之间的角度,可以灵活的调节安装座22与第一主体10之间的相对角度,从而调节固定安装于安装座22的主机2相对于第一主体10之间的角度,以提高第二主体20支撑主机2的灵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机2通过磁性的方式可拆卸地固定设置于安装座22。使得主机2即可以安装固定于可折叠支架1的安装座22上进行操作和使用,也可以与可折叠支架1分离单独进行使用,提升了主机2使用的灵活性。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主机2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螺栓螺母连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安装座22。进一步的,安装座22也可以设置为与主机2可拆卸连接的保护壳,从而当主机2固定安装于安装座22时,安装座22也可以起到对主机2的防护作用,避免主机2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冲击力而损坏,提升主机2使用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主机2也可以直接固定设置于安装座22,例如,采用粘接、焊接等固定方式安装固定于安装座22。进一步的,主机2也可以与安装座22采用一体成型设置,此时,安装座22可以直接作为主机2的壳体的一部分。具体的,主机2与安装座22之间的连接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20的安装座22和第二连接部21均采用板状结构,一方面,在可折叠支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主体20可以与其他部件相互层叠设置,以减少可折叠支架1的厚度,从而降低可折叠支架1的空间占用,提高可折叠支架1的便携性;另一方面,在可折叠支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安装座22与第二连接部2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主体10之间可以灵活的相对转动,并且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从而保证第二主体20可以稳定且灵活地支撑主机2。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1和安装座2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刚性结构,例如,第二连接部21也可以设置为“工”字型的杆状结构,安装座22也可以采用吸盘结构,仅需使得第二连接部21与安装座22转动连接并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即可。
进一步的,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1与安装座22也可以不局限于围绕第二轴线b相对转动,例如,第二连接部21与安装座22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球状,安装座22与第二连接部21的球状一端转动配合,此时,安装座22可以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在空间内自由转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主体20通过安装座22支撑主机2的灵活性,提升了可折叠支架1的使用灵活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主体20仅需与第一主体10转动连接并支撑主机2。因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20也可以仅设置为一块支撑板,或者为了保证第二主体20支撑的灵活性,第二主体20也可以设置为可任意塑性的悬臂支架(例如,采用碳素钢制成的悬臂支架,可以进行多次自由的弯曲,并可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20也可以用于支撑其他待支撑物体,例如,画框、模型机等。并且,第二主体20也同时可以支撑多个待支撑物体,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主机2可以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显示装置或智能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本申请中,主机2以平板电脑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主机2包括显示区域201,显示区域201用于显示画面,并且具有可视角度A,使用者的视角处于主机2显示区域201的可视角度A内时,可以清晰的看清显示区域201所显示的内容(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使用者的视角在正对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时,使用者的视觉体验的效果最佳。
因此,可折叠支架1处于打开状态下支撑主机2时,为了保证使用者具有最佳的视觉体验,可折叠支架1的第二主体20可以支撑主机2,并且通过调节主机2相对于第一主体10的角度,使得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正对使用者,以保证使用者可以清晰的看清主机2显示区域201所显示的内容。
进一步的,由于可折叠支架1支撑主机2与第一主体10之间的角度可调,从而可以在不同使用者,或者使用者采用不同姿势使用电子设备100时,可折叠支架1均可以支撑主机2,使得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可以正对使用者的视角,以保证使用者具有最佳的视觉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的可视角度A具有一定范围,因此,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在非正对使用者的视角时,仅需保证使用者的视角处于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的可视角度A的范围内,即可以保证使用者看清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所显示的内容。因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可折叠支架1仅需支撑主机2,使得使用者的视角保持在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的可视角度A内即可。
请参阅图6至图8,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打开状态下的结构侧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和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至图8所示,并结合图2和图3予以理解,第一主体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底座12,其中,第一连接部11的一侧绕第一轴线a转动连接于第二主体20,底座12具有操作区121,且底座12与第一连接部11滑动连接,以使底座12的操作区121与第一轴线a之间的间距d可调。同时,输入装置3(例如,包括键盘301和触控板302)设置于第一主体10的底座12上,且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位于底座12的操作区121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固定设置于第一主体10的底座12上,且输入装置3的部分嵌设于底座12的内部,以保证输入装置3稳定的固定于底座12上。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也可以与第一主体10的底座12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磁性式、卡扣连接、螺栓螺母连接等,使得输入装置3可以自由地从底座12上进行拆卸或安装,以提高输入装置3使用地灵活性。进一步的,输入装置3也可以直接稳定的放置于第一主体10的底座12的上表面,仅需使得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位于底座12的操作区121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可以设置为键盘301和触控板302,且触控板302设置于键盘301远离第一轴线a的一侧。其中,输入装置3可以与主机2连接,并可对主机2进行输入,以操作或控制主机2,例如,通过键盘301向主机2进行文字输入,或者通过触控板302控制主机2内的应用和软件。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可与主机2连接的输入装置,例如、遥感设备,或者采用另一个主机用作输入装置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也可以仅设置为键盘301或者仅设置为触控板302,或者输入装置3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例如,遥感设备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与底座12的操作区121对应设置,或可以理解为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与底座12的操作区121重合设置。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也可以小于底座12的操作区121,仅需使得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位于底座12的操作区121内即可。
其中,输入装置3中键盘301的按键区域以及触控板302的触控区域均为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并且为了保证使用者可以正常操作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的上方需要提供给使用者一定的操作空间p,以便于使用者自由的操作和使用输入装置3。其中,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可以理解为,输入装置3中可以进行操作的区域,例如,键盘301的按键、触控板302的整个触控区域、遥感设备的摇杆等。使用者在使用输入装置3时,需要与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进行交互,以完成输入。此时,输入装置3和主机2配合使用,可以模拟笔记本电脑的操作方式,以满足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提升使用者的操控电子设备100的效率。
因此,可折叠支架1处于打开状态下,使用者通过输入装置3操控主机2时,即要保证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朝向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输入装置3时,能够看清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并具有最佳的视角体验。同时又要保证主机2与输入装置3的操作空间p相互错开,避免主机2与输入装置3的操作空间p相互干涉,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输入装置3。
在一个使用场景中,当可折叠支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第二主体20相对于第一主体10朝背离第一主体10的方向转动,并且支撑主机2,使得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正对使用者的视角,以保证使用者能够看清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从而保证使用者具有良好的视觉体验。此时,第一主体10的输入装置3与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之间形成的夹角B处于操作夹角的范围内。或可以理解为,当输入装置3与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形成的夹角B处于操作夹角的范围内时,使用者在操作输入装置3时可以看清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
与此同时,为了使得主机2与输入装置3的操作空间p相互错开,设置有操作区121的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远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即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的伸缩方向X)运动,使得底座12的操作区121与第一轴线a之间的间距增大。此时,底座12的操作区121上方的操作空间p相对于主机2在伸缩方向X上相互错开。或可以理解为,主机2在操作区121表面所在的平面c上的正投影与操作区121错开设置,从而避免了主机2与操作区121上方的操作空间p相互干涉。保证了使用者可以自由地通过输入装置3对主机2进行操控。
进一步的,由于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远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即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的伸缩方向X)运动,使得第一主体10的沿伸缩方向X的长度增加,从而增加了第一主体10放置于其他物体表面的支撑面,进而提高了第一主体10支撑整个电子设备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由于主机2相对于操作空间p在伸缩方向X上相互错开,使得主机2可以在垂直于伸缩方向X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例如,图6中所示的高度方向Z),均不会与操作空间p相互干涉。因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当可折叠支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主体20可以支撑主机2,并使主机2的下边缘抵接于第一主体10的上表面。一方面,第一主体10的上表面可以对主机2进行支撑,以提高可折叠支架1对主机2支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第二主体20支撑主机2的高度降低,从而降低了主机2的重心的高度,进一步提升了第二主体20支撑主机2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3与主机2显示区域201的操作夹角B可以为90°~130°。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由于主机2的显示区域201具有不同的可视角度A,因此,操作夹角B也可以小于90°,或者大于130°。
在另一个使用场景中,当可折叠支架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二主体20相对于第一主体10朝向第一主体10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二主体20支撑的主机2与设置于第一主体10的输入装置3相互层叠,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电子设备100的体积,有利于对电子设备100进行携带和收纳。同时,可折叠支架1的第一主体和10第二主体20相对夹持主机2和输入装置3,使得主机2和输入装置3被包裹于可折叠支架1内,从而使可折叠支架1能够起到对主机2和输入装置3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避免在携带和收纳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因外力而损坏可折叠支架1内的主机2和输入装置3。与此同时,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向第一轴线a的方向运动,使得底座12的操作区121与第一轴线a之间的间距减小。此时,第一主体10的整个长度减小,从而使得可折叠支架1的整体长度减小,进一步降低了可折叠支架1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从而减小了电子设备100整体的体积和空间占用,提升了电子设备100的便携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主机2和输入装置3均可以与可折叠支架1可拆卸的连接,因此,在其他使用场景中,可折叠支架1可以单独进行携带和收纳,并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在可折叠支架1上放置待支撑物体和/或输入装置3。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可折叠支架1可以与输入装置3结合,并用作一种输入设备。其中,输入装置3设置于第一主体10的底座12,且输入装置3的可操作区位于底座12的操作区121。进一步的,输入装置3设置成:可操作地控制安装于第二主体20上的待支撑物体。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0上也可以不设置输入装置3,使得可折叠支架1可以与主机2结合用作另一种电子设备。在使用时,可以仅通过可折叠支架1支撑主机2进行使用,也可以在第一主体10的操作区121内放置输入装置3,从而可以通过输入装置3对电子设备100的主机2进行操控。
请参阅图9至图15b,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和补强板的***结构仰视图,图12a至图12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伸长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俯视图、结构仰视图和结构侧视图,图13a至图13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部与补强板的结构俯视图、结构仰视图和结构侧视图,图14a和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向组件的结构俯视图和结构仰视图,图15a和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补强板的结构俯视图和结构仰视图。
如图9至图15b所示,并结合图2和图3予以理解,第一主体10的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采用伸缩结构滑动配合,且第一连接部11可收缩至底座12内部。从而在第一主体10处于收缩状态下,第一主体10沿伸缩方向X的长度最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主体10的尺寸,提升可折叠支架1的便携性,并且可以提升可折叠支架1折叠状态下的美观度。同时,第一连接部11可伸出底座12外一定距离,使得第一主体10处于伸长状态,此时,第一主体10沿伸缩方向X的长度最大,形成的支撑面的面积最大,具有最佳的支撑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11设置为滑盖结构,底座12呈板状结构,以使得第一主体10可以更好地放置于桌面、台面等其他物体的表面。
如图9至图13c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上下拼接固定的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其中,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背离底座12的一侧相对拼接形成套筒结构,并且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通过套筒结构与连接轴30转动连接,使得连接轴30可以相对于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自由转动。进一步的,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上下拼接形成滑盖结构,使得第一连接部11可伸出底座12的部分均被滑盖结构包裹,避免灰尘、水汽等进入滑盖结构内部,导致滑盖结构的内部组件被腐蚀或磨损。
同时,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组件13,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通过至少一个导向组件13与底座12滑动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的滑动配合更加稳定,使得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滑动时更加顺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设置有两个导向组件13,以保证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可以保持稳定的滑动连接。其中,导向组件13包括固定设置于滑动上盖111的导轨131以及滑动设置于导轨131的滑动块132(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并且,滑动块132固定设置于底座12,通过滑动块132与导轨131的滑动配合,使得底座12与第一连接部11形成稳定的滑动配合。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也可以直接与底座12滑动配合,从而简化可折叠支架1的结构,降低可折叠支架1整体的重量,提高可折叠支架1的便携性,例如,直接在底座12上设置滑轨,第一连接部11对应于底座12的滑轨设置有滑动凸起,通过滑动凸起与滑轨的滑动配合,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滑动配合。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也可以设置3个或3个以上的导向组件13,以增强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滑动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使用场景中,使用者可以沿第一主体10的伸缩方向X同时拉伸第一连接部11和底座12,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相对滑动并伸长,或者使用者可以沿第一主体10的伸缩方向X相对挤压拉伸第一连接部11和底座12,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相对滑动并收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动上盖111和滑动下盖112之间还设置有联动结构14,且联动结构14的一端与连接轴30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2连接;使得连接轴30转动时,连接轴30可以通过联动结构14推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滑动。从而使用者仅需转动连接轴30即可以使得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滑动,提升第一主体10伸缩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联动结构14也可以设置于其它位置,例如,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并且使用者通过操作联动结构14使得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滑动。例如,联动结构14设置为驱动电机和控制按键,使用者进行操作联动结构14的控制按键,从而使得联动结构14的驱动电机带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滑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座12内固定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11滑动连接的补强板122,补强板122用于增加底座12的结构强度,并提高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补强板122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滑动块132的第一安装点123,以及用于安装固定联动结构14一端的第二安装点124(如图15a和图15b所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补强板122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设置于底座12内。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补强板122也可以与底座12采用其它连接方式,例如,采用一体成型设置。
为了进一步说明第一主体以及第一主体内各结构之间的相对固定关系,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未设置主机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并且图16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第一主体以及第一主体内结构的内部关系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6并非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折叠支架的实际结构,其仅用于示意,进一步的,图16中所示的漏斗形状表示由漏斗形状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相对固定。
如图16所示,滑动上盖111、滑动下盖112、基座148和导轨131之间相对固定;运动块142和滑动块132固定设置于底座12的补强板122上。进一步的,滑动块132与导轨131滑动连接,运动块142与基座148滑动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滑动连接。
请参阅图17a至图21c,图17a和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和连接轴处于伸长状态和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9a至图19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俯视图、结构仰视图和结构侧视图,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1a至图2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联动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俯视图、结构仰视图和结构侧视图。
如图17a至图21c所示,并结合图4a、图4b、以及图10至图13c予以理解,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主体20通过连接轴30转动连接,其中,第二连接部21与连接轴30连接,并与连接轴30同步转动,使得第二主体20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转动时,第二主体20可以带动连接轴30同步转动,并且使得连接轴30相对于第一主体10转动。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连接部21对应于连接轴30的两端设置有轴套210,且第二连接部21的轴套210与连接轴30的两端固定连接,使得第二连接部21可以带动连接轴30同步转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连接轴30连接,例如,第二连接部21也可以与连接轴30采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
在一个使用场景中,当可折叠支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第二主体20相对于第一主体10朝背离第一主体10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连接轴30沿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转动,此时,响应于连接轴30的转动,联动结构14推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远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滑动,使得底座12的操作区121背离第一轴线a运动。从而使得可折叠支架1在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中,底座12能够同时朝背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即第一主体10的伸缩方向X)运动,使得第一主体10伸长,并且保证底座12的操作区121能够与主机2在伸缩方向X上相对错开,保证使用者可以正常操作底座12上的输入装置3操控主机2。简化了可折叠支架1的使用流程,提高了可折叠支架1使用的便捷性。
在另一个使用场景中,当可折叠支架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二主体20相对于第一主体10朝向第一主体10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连接轴30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转动,此时,响应于连接轴30的转动,联动结构14推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靠近第一轴线a的方向滑动,使得底座12的操作区121朝向第一轴线a运动。从而使得可折叠支架1在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底座12能够同时朝靠近第一轴线a的方向(即第一主体10的伸缩方向X)运动,使得第一主体10收缩,并使可折叠支架1处于折叠状态下,保持在尺寸最小的状态,从而保证可折叠支架1在折叠状态下的便携性。并且简化了可折叠支架1的使用流程,提高了可折叠支架1使用的便捷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联动结构14包括与连接轴30同步转动的联动部141以及伸缩连杆机构。
伸缩连杆机构包括交叉连杆组件143和设置于交叉连杆组件143一端的两个传动部144,两个传动部144与联动部141传动连接,交叉连杆组件143的另一端与底座12连接。
其中,当连接轴3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联动部141随着连接轴30同步转动,并带动两个传动部144在第一轴线a所在的方向上相向运动,使交叉连杆组件143伸长并推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远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滑动。
当连接轴30沿第二方向转动时,联动部141随着连接轴30同步转动,并带动两个传动部144在第一轴线a所在的方向上相背运动,使交叉连杆组件143收缩并拉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朝靠近第一轴线a的方向滑动。从而实现联动结构14响应于连接轴30的转动,推动底座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滑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传动部144设置为滑动设置于连接轴30的两个滑动套筒,且两个滑动套筒均设置有螺旋状滑槽1441;联动部141设置为突出于连接轴30外壁面的两个凸起,且两个凸起分别设置于两个滑动套筒的螺旋状滑槽1441内。
其中,两个滑动套筒的螺旋状滑槽1441的螺旋方向呈相反设置,当连接轴30转动时,设置于连接轴30的两个凸起可以随着连接轴30同步转动,从而使得两个凸起分别在两个滑动套筒的螺旋状滑槽1441内滑动并且推动两个滑动套筒相向或者向背运动。进而使得交叉连杆组件143在两个滑动套筒的带动下进行伸长或收缩。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联动部141也可以设置为突出于连接轴30外壁面的螺纹结构,两个传动部144设置为与螺纹结构配合的套筒,使得联动部141随着连接轴30转动时,两个传动部144在螺纹结构的导向下相向或者相背运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交叉连杆组件143包括至少一个交叉连杆,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轴145与两个传动部144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轴146与底座12转动连接。
至少一个交叉连杆中各交叉连杆包括相交且通过第三轴147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被配置为对应的交叉连杆的一端,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对应的交叉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至少一个交叉连杆包括第一交叉连杆1431,第一交叉连杆1431的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一交叉连杆1431的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轴145与两个传动部144转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联动结构14还包括与连接轴30转动连接并相对第一连接部11固定的基座148,以及与底座12固定连接的运动块142,且基座148与运动块142通过滑轨配合滑动连接。
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146与运动块142转动连接,以通过运动块142与底座12连接。
其中,基座148设置有供各第一轴145滑动的第一导向限位槽1481,运动块142设置有供各第二轴146滑动的第二导向限位槽1421,且第一导向限位槽1481和第二导向限位槽1421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轴线a平行。
基座148还设置有供第三轴147滑动的第三导向限位槽1482,且第三导向限位槽1482的延伸方向与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伸缩方向平行。
通过设置第一导向限位槽1481、第二导向限位槽1421和第三导向限位槽1482,使得联动结构14的交叉连杆组件143伸缩更稳定,并且限制了交叉连杆组件143伸长和收缩的距离,以满足第一连接部11与底座12之间伸长和收缩的实际需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交叉连杆还包括第二交叉连杆1432。
其中,第二交叉连杆1432的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交叉连杆1431的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二交叉连杆1432的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一交叉连杆1431的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第四轴149转动连接;
第二交叉连杆1432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二轴146与运动块142转动连接。
基座148还设置有供各第四轴149滑动的第四导向限位槽1483,第四导向限位槽1483的延伸方向与第四轴149的运动轨迹相同。第四导向限位槽1483用于对第四轴149的运动轨迹进行导向,并限制第四轴149的运动路程。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交叉连杆可以仅包括第一交叉连杆1431,也可以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交叉连接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交叉连杆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交叉连杆的数量越多交叉连杆组件的可伸缩长度越长,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伸缩长度需要自由设置交叉连杆的数量,以控制交叉连接杆的伸缩长度,从而控制第一连接部11和底座12之间的伸缩长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限位槽1481、第二导向限位槽1421、第三导向限位槽1482和第四导向限位槽1483对交叉连杆组件143的伸缩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以保证交叉连杆组件143的伸缩的可靠性。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导向限位槽,或者仅设置第一导向限位槽1481、第二导向限位槽1421、第三导向限位槽1482和第四导向限位槽1483中的其中一个导向限位槽,即可以起到对交叉连杆组件143的伸缩的导向限位作用。
在一个场景中,当可折叠支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第二主体20朝背离第一主体10的方向转动,同时,第二主体20的第二连接部21带动连接轴30相对于基座148同步转动,此时,连接轴30上的联动部141的在两个传动部144的螺旋状滑槽1441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传动部144沿连接轴30的长度方向相向运动,此时,与两个传动部144转动连接的第一交叉连杆1431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一交叉连杆1431第二连杆的一端,在两个传动部144的带动下同样相向运动,使得交叉连杆组件143伸长。从而位于交叉连杆组件143另一端的运动块142朝背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运动,使得与运动块142固定连接的底座12朝向背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可折叠支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同时,底座12朝背离第一轴线a的方向同步运动。从而提升了可折叠支架1使用时的便捷性。
与此同时,固定于底座12上的滑动块132在滑动上盖111的导轨131上相对滑动,以对第一连接部11和底座12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一主体10伸长时的滑动更稳定和流畅。
在另一个使用场景中,当可折叠支架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二主体20朝向第一主体10的方向转动,同时,第二主体20的第二连接部21带动连接轴30相对于基座148同步转动,此时,连接轴30上的联动部141的在两个传动部144的螺旋状滑槽1441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传动部144沿连接轴30的长度方向相背运动,此时,与两个传动部144转动连接的第一交叉连杆1431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一交叉连杆1431第二连杆的一端,在两个传动部144的带动下同样相背运动,使得交叉连杆组件143收缩。从而位于交叉连杆组件143另一端的运动块142朝靠近第一轴线a的方向运动,使得与运动块142固定连接的底座12朝向靠近第一轴线a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可折叠支架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同时,底座12朝靠近第一轴线a的方向同步运动。从而提升了可折叠支架1使用时的便捷性。
与此同时,固定于底座12上的滑动块132在滑动上盖111的导轨131上相对滑动,以对第一连接部11和底座12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一主体10伸长时的滑动更稳定和流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形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Claims (21)

1.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和用于支撑待支撑物体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使得所述可折叠支架可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并且,所述第一主体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
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操作区,且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滑动连接,以使所述底座的所述操作区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可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可折叠支架从所述折叠状态切换至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底座的所述操作区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可折叠支架从所述打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底座的所述操作区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间距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折叠支架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第二主体支撑有所述待支撑物体时,所述待支撑物体背离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操作区的表面之间具有操作夹角;
所述待支撑物体的所述一侧表面与所述操作区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处于所述操作夹角的范围内时,所述待支撑物体在所述操作区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操作区错开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夹角大于90°且小于13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连接部和安装座;
所述安装座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待支撑物体;
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绕第二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以使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的角度可调;
其中,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相互平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安装座之间均设置为阻尼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底座采用伸缩结构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收缩至所述底座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导向组件,所述至少一组导向组件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底座的滑动连接进行导向。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一轴线,且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在所述连接轴转动时,所述连接轴通过所述联动结构推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滑动;
当所述可折叠支架从所述折叠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切换时,所述连接轴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响应于所述连接轴的转动,所述联动结构推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使所述底座的所述操作区背离所述第一轴线运动;
当所述可折叠支架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切换时,所述连接轴沿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响应于所述连接轴的转动,所述联动结构推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使所述底座的所述操作区朝向所述第一轴线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结构包括:
与所述连接轴同步转动的联动部;
伸缩连杆机构,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包括交叉连杆组件和设置于所述交叉连杆组件一端的两个传动部,所述两个传动部与所述联动部传动连接,所述交叉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
其中,当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联动部随着所述连接轴同步转动,并带动所述两个传动部在所述第一轴线所在的方向上相向运动,使所述交叉连杆组件伸长并推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
当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联动部随着所述连接轴同步转动,并带动所述两个传动部在所述第一轴线所在的方向上相背运动,使所述交叉连杆组件收缩并拉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传动部设置为滑动设置于所述连接轴的两个滑动套筒,且所述两个滑动套筒均设置有螺旋状滑槽;所述联动部设置为突出于所述连接轴外壁面的两个凸起,且所述两个凸起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滑动套筒的所述螺旋状滑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交叉连杆,所述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轴与所述两个传动部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交叉连杆中各交叉连杆包括相交且通过第三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被配置为对应的所述交叉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对应的所述交叉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交叉连杆包括第一交叉连杆,所述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两个传动部转动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运动块,且所述基座与所述运动块通过滑轨配合滑动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所述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运动块转动连接,以通过所述运动块与所述底座连接;
其中,所述基座设置有供各所述第一轴滑动的第一导向限位槽,所述运动块设置有供各所述第二轴滑动的第二导向限位槽,且所述第一导向限位槽和所述第二导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
所述基座还设置有供所述第三轴滑动的第三导向限位槽,且所述第三导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至少一个交叉连杆的伸缩方向平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交叉连杆还包括第二交叉连杆;
其中,所述第二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交叉连杆的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第四轴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交叉连杆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运动块转动连接;
所述基座还设置有供各所述第四轴滑动的第四导向限位槽,所述第四导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轴的运动轨迹相同。
16.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板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的滑盖。
17.一种输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
所述输入装置设置于所述可折叠支架的所述底座,且所述输入装置的可操作区位于所述底座的所述操作区,所述输入装置设置成:可操作地控制安装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所述待支撑物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装置包括键盘和触控板,且所述触控板设置于所述键盘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
其中,所述键盘的按键以及整个所述触控板均为所述输入装置的所述可操作区。
1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输入设备,所述主机安装于所述输入设备中所述可折叠支架的所述第二主体。
2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所述主机安装于所述可折叠支架的所述第二主体。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显示装置或智能穿戴设备。
CN202320119418.9U 2023-01-11 2023-01-11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367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418.9U CN219367297U (zh) 2023-01-11 2023-01-11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418.9U CN219367297U (zh) 2023-01-11 2023-01-11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7297U true CN219367297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5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9418.9U Active CN219367297U (zh) 2023-01-11 2023-01-11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7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7554B2 (en) Movable console device
US6006243A (en) Foldable personal computer with detachable cover section
US6930881B2 (en) Portable computer having a split screen and a multi-purpose hinge
US837937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t least one extendable display section
US5926364A (en) Tri-fold personal computer with touchpad and keyboard
CN110005694A (zh) 铰链结构、折叠机构以及移动终端
EP2314054B1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an open channel hinge assembly
US20200329573A1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GB2323331A (en) Keyboard collapsible about three parallel axes
EP2480111A2 (en) Desktop/monitor combination
CN1306892C (zh) 用于支撑键盘的装置
KR20230017847A (ko) 전자기기
JP2014512043A (ja) スライディング及びティルティング可能なタブレットコンピューター
CN219367297U (zh) 可折叠支架、输入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CN112002225A (zh) 显示装置
CN114564075A (zh) 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的组装方法及双屏笔记本电脑
CN103677280B (zh) 键盘组件和电子设备
JP5289362B2 (ja) 可動コンソール装置
US697550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nput device with movable support device
CN114442741B (zh) 具多屏幕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3253801B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型计算机一体机及其使用方法
JP4062915B2 (ja) 入力装置
CN117420888A (zh) 一种功能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5705076A (zh) 电子装置
CN11763176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