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1307U -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1307U
CN219351307U CN202223389348.3U CN202223389348U CN219351307U CN 219351307 U CN219351307 U CN 219351307U CN 202223389348 U CN202223389348 U CN 202223389348U CN 219351307 U CN219351307 U CN 219351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riode
chip
driving por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8934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恩羿
李俊锴
李湘
王国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rnsun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rnsun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rnsun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Mornsun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8934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51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1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1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包括:电源芯片驱动口、同步整流驱动口、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用于选择电源芯片输出的第一驱动信号或同步整流芯片输出的第二驱动信号;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用于在第一功率管关断时,对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进行快速放电。通过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结合两个不同的驱动口,实现单功率管实现开关管、续流管的双重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电池的发展迅猛,电源是双向供电给电池充电的需求日益提升。现有的双向供电电源多数采用反激电路,原边一个开关管,副边一个续流管,双向工作的时候就有两个开关管和两个续流管,对于电流大的电源,续流管还需进行同步整流。当正向工作时,原边开关管工作,副边续流管工作,当反向工作时,原边续流管工作,副边开关管工作。电源工作会有2个功率管闲置,成本高,功率密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双向供电电源双向工作时功率管闲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提出一种高耐压隔离双向电源结构,包括;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包括:
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与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与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二端、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连接,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四端连接后接地;
当所述电源芯片接收到外部发送的工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以使所述第一功率管导通作为开关管,当所述第一功率管关闭时,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对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结电容快速放电;
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接收到外部发送的工作信号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以使所述第一功率管导通作为续流管,当所述第一功率管关闭时,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对所述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快速放电。
优选地,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或者,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为高阻态;或者,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为高阻态,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
优选地,当所述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且其驱动口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
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后,作为所述驱动选择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后作为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作为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电源芯片的驱动口、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三端连接。
优选地,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为高阻态时,或者,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为高阻态、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输出低电平时,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
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不工作时输出低电平的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不工作时为高阻态的芯片的驱动口、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不工作时输出低电平的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不工作时为高阻态的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包括: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阳极与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阴极与第二二极管阴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包括: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源芯片的驱动口、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阳极与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包括: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选择模块选择输出电源芯片输出的驱动信号或同步整流芯片输出的驱动信号,从而控制双向电源的工作方向,通过快速放电模块对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进行放电实现第一功率管关断过程的迅速关断;通过选择不同芯片输出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功率管,使得单个功率管具有可以作为开关管、续流管的双重作用,简化双向电源驱动电路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电源驱动电路结构框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图3为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构思,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图1为本实施例双向电源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向电源的驱动电路,包括:
电源芯片100、同步整流芯片200、驱动口选择模块300、快速放电模块400、第一功率管;
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与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一端、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一端连接;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与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二端、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二端连接;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三端与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三端连接,第四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第二端与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四端连接后接地;
具体的,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原边绕组连接;当电源芯片100接收到外部发送的工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驱动口选择模块300将第一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第一功率管导通作为开关管,以使电源正向工作,当第一功率管关闭时,快速放电模块400对第一功率管的结电容快速放电;
当同步整流芯片200接收到外部发送的工作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电源芯片100不工作,驱动口选择模块300将第二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第一功率管导通作为续流管,以使电源反向工作,当第一功率管关闭时,快速放电模块400对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快速放电。
具体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均为PWM信号,也即脉宽调制信号,当需控制电源正向工作时,外部***则发送工作信号至电源芯片100,当需控制电源反向工作时,外部***则发送工作信号至同步整流芯片200,从而,当电源正向工作时,电源芯片100输出脉宽调制信号,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驱动口选择模块300输出脉宽调制信号驱动第一功率管,第一功率管为开关管;当电源反向工作时,电源芯片100不工作,同步整流芯片200输出脉宽调制信号,驱动口选择模块300输出脉宽调制信号驱动第一功率管,第一功率管为续流管;当第一功率管关断时,快速放电模块400开始工作,将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迅速放电至零电位,实现第一功率管关断过程的迅速关断。
通过选择不同芯片输出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功率管,当电源正向工作时,第一功率管作为开关管,反向工作时,作为续流管,使得单个功率管具有可以作为开关管、续流管的双重作用,简化双向电源驱动电路的结构。
参考图2,图2为本实施例驱动电路的具体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源芯片100不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
作为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驱动口选择模块300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一端,与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作为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二端,与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后,作为驱动选择模块的第三端,与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作为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四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
作为快速放电模块400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快速放电模块400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后作为快速放电模块400的地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作为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三端,与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第三端连接。通过快速放电模块400对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进行放电实现第一功率管关断过程的迅速关断。
具体的,各元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功率管为N型MOS管,其中,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控制端为栅极;当需控制电源正向工作时,电源芯片100启动工作,发出PWM信号(第一驱动信号),而此时同步整流信号不工作输出低电平,此时功率管作为原边的开关管;第一二极管D1连接电源芯片100,第二二极管D2连接同步整流芯片200,由于二极管单向性,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跟随电源芯片100的PWM信号,将该PWM信号通过第一电阻R传输至MOS管的栅极,第二二极管D2低电平截止,MOS管根据PWM信号进行开关工作,MOS管作为开关管。当需要控制电源反向工作时,此时MOS管为续流管,同步整流芯片200启动工作,发出PWM信号(第二驱动信号),此时电源芯片100能工作,输出低电平;第一二极管D1连接电源芯片100,第二二极管D2连接同步整流芯片200,由于二极管单向性,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跟随同步整流芯片200的PWM信号,将该PWM信号通过第一电阻R传输至MOS管的栅极,第一二极管D1低电平截止,MOS管根据PWM信号进行开关工作。
由于MOS管存在寄生电容C,在MOS管由启动到关断的过程,需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放电回路,因此当电源正向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发出PWM信号驱动MOS管,MOS管高电平导通,低电平关断;当MOS管由高电平转换到地电平时,此时电源芯片100驱动口、同步整流驱动口均为0电平,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导通,此时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高电平导通,MOS管寄生电容C由第三三极管Q3快速放电;当MOS管导通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和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中必有一个为高电平,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必有一个不开通,第三三极管关断,MOS管导通的时候,快速放电模块400不工作。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源芯片100、同步整流芯片200在不工作时,其中一个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另一个芯片的驱动口呈现高阻态,也即,当电源芯片100不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为高阻态,或者,当电源芯片100不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为高阻态,当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
作为驱动口选择模块300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驱动口选择模块300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不工作时输出低电平的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不工作时为高阻态的芯片的驱动口、快速放电模块400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
作为快速放电模块400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快速放电模块400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不工作时输出低电平的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不工作时为高阻态的芯片的驱动口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具体的,当电源芯片100不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为高阻态,本实施例驱动电路的各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第四三极管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
具体的,参考图3,图3为本实施例驱动电路的具体结构图,当电源芯片100不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为高阻态,当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本实施例驱动电路的各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
以当电源芯片100不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为高阻态,当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为例,对本实施例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需控制电源正向工作时,电源芯片100启动工作,发出PWM信号,而此时同步整流信号不工作,输出低电平,此时第一功率管作为原边的开关管;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同步整流芯片200,由于二极管单向性,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为低电平截止,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跟随电源芯片100的PWM信号,MOS管根据PWM信号进行开关工作,MOS管作为开关管。当需控制电源反向工作时,此时MOS管为续流管,同步整流芯片200启动工作,发出PWM信号,此时电源芯片100不工作,呈现高阻态,此时第一二极管D1连接同步整流芯片200,由于二极管单向性,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跟随同步整流芯片200的PWM信号,MOS管根据PWM信号进行开关工作。
由于MOS管存在寄生电容C,在MOS管由启动到关断的过程,需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放电回路,因此,当电源正向工作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发出PWM信号驱动MOS管,MOS管高电平导通,低电平关断。当电源芯片100工作,同步整流芯片200不工作时,由于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直连第一电阻R,MOS管根据电源芯片100的PWM信号进行工作,当PWM信号的电平为高电平时,MOS管导通,同时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直连第四电阻R4,此时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因为高电平导通,第三三极管Q3因为基极被拉低而关断,快速放电模块400不工作;当电源芯片100的PWM信号翻转至低电平时,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发射极的结电容通过第四电阻R4、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低电平)形成快速放电回路迅速放电,从而使第四三极管Q4迅速截止,第三三极管Q3也迅速导通,MOS管的寄生电容C通过第三三极管Q3到地形成快速放电回路,MOS管迅速关断。
当电源反向工作时,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发出PWM信号驱动MOS管,MOS管高电平导通,低电平关断。同步整流芯片200工作,电源芯片100不工作。电源芯片100的驱动口呈现高阻态,其电平根据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平。当同步整流芯片200输出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为高电平,MOS管导通,同时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为高电平导通,第三三极管Q3关断,快速放电模块400不工作;当同步整流芯片200的PWM信号的电平翻转至低电平时,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结电容通过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同步整流芯片200的驱动口(低电平)形成快速放电回路,从而使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电平迅速降为0电位,第四三极管Q4迅速关断,从而导致第三三极管Q3也迅速导通,MOS管的寄生电容C通过第三三极管Q3到地形成快速放电回路,MOS管迅速关断。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凡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与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与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二端、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连接,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四端连接后接地;
当所述电源芯片接收到外部发送的工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功率管导通作为开关管,以使所述电源正向工作,当所述第一功率管关闭时,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对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结电容快速放电;
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接收到外部发送的工作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功率管导通作为续流管,以使所述电源反向工作,当所述第一功率管关闭时,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对所述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电容快速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或者,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为高阻态;或者,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为高阻态,当所述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输出低电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且其驱动口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
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阴极与第二二极管阴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后,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后作为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第二三极管基极分别作为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电源芯片的驱动口、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的第三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输出低电平、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为高阻态时,或者,当所述电源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为高阻态、同步整流芯片不工作时其驱动口输出低电平时,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
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不工作时输出低电平的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不工作时为高阻态的芯片的驱动口、所述快速放电模块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不工作时输出低电平的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不工作时为高阻态的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7.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阳极与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阴极与第二二极管阴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
8.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源芯片的驱动口、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
9.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芯片、同步整流芯片、驱动口选择模块、快速放电模块、第一功率管;
所述驱动口选择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
所述快速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所述电源芯片的驱动口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阳极与电源芯片的驱动口、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同步整流芯片的驱动口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功率管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功率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双向电源的变压器连接。
CN202223389348.3U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Active CN219351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89348.3U CN219351307U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89348.3U CN219351307U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1307U true CN219351307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7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89348.3U Active CN219351307U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1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5044C (zh) 一种三绕组反激变换器同步整流管的自驱动电路
CN101882860B (zh) 一种新型igbt驱动保护电路
CN101753000A (zh) 栅极浮置及电平转换的功率mos管栅极驱动电路及方法
US5635867A (en) High performance drive structure for MOSFET power switches
CN104269997B (zh) 一种死区可调的变压器隔离互补驱动电路
US20230131154A1 (en) Drive circuit with energy recovery function and switch mode power supply
CN109347311A (zh) 一种双管正激同步整流电路的自驱驱动电路
CN210075089U (zh) 一种隔离驱动电路
CN219351307U (zh)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CN114465450A (zh) 一种隔离驱动电路
CN213817709U (zh) 一种大功率igbt驱动控制电路
CN105048836A (zh) 一种开关电源反激同步整流自驱动电路
CN110719019B (zh) 一种副边有源箝位控制电路
CN111786562A (zh) 一种变压器漏感能量吸收与回馈方法
CN115811111A (zh) 一种双向电源驱动电路
CN105322948A (zh) 半桥驱动电路
CN113241942B (zh) 一种应用于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自举驱动电路
CN111953216B (zh) 一种同步整流电路的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
CN111684694A (zh) 驱动电路及开关电源
CN112187045B (zh) 一种无负向电流的buck变换器自举驱动电路
CN109245052B (zh) 一种短路保护电路和包含该电路的开关电源
CN101741268B (zh) 交流/直流开关电源的脉宽调制控制电路
CN212588317U (zh) 多级输出的磁隔离驱动电路及其放电回路
CN203352425U (zh) 一种带负偏压的开关单元驱动电路
CN113193735A (zh) 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及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