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2830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2830U
CN219302830U CN202223201036.5U CN202223201036U CN219302830U CN 219302830 U CN219302830 U CN 219302830U CN 202223201036 U CN202223201036 U CN 202223201036U CN 219302830 U CN219302830 U CN 219302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heat
light source
plat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10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晓鸽
郜双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10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2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2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2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的容置空间内依次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灯条以及散热单元,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导热层、绝缘层、电极层以及光源,导热层包括导热焊盘;散热单元位于背板的侧板的通孔内且与导热焊盘相接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中框的限位板的内壁上设置散热单元,或者在散热件上设置散热单元,或者直接将散热单元设置在光源组件的背部,通过与光源组件的导热焊盘相接触,从而将热量由产生热量的光源处直接导出,从而提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由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由于显示面板无法自发光,只能依靠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来显示画面,所以在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的设计也尤为重要。
背光模组中灯条上设置有多个光源为显示面板提供光线,对于车载机种而言,其亮度需求高,这就需要在灯条上设置比较多的光源,而且驱动电流也比较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背光模组的温度比较高,亟需设计一种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所存在的温度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温度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的容置空间内依次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灯条,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导热层、绝缘层、电极层以及光源,所述导热层包括导热焊盘;
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位于所述背板的侧板的通孔内且与所述导热焊盘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光源的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光源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为凸块或者百叶窗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和所述通孔的大小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顶板和限位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限位板垂直连接,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侧板的通孔正对的位置设置所述散热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内侧设置有反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在背板的外侧,所述散热件包括底板和侧部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部板垂直连接,所述侧部板的内侧设置所述散热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的背部。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LED。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具有上述特征的背光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中框的限位板的内壁上设置散热单元,或者在散热件上设置散热单元,或者直接将散热单元设置在光源组件的背部,通过与光源组件的导热焊盘相接触,从而将热量由产生热量的光源处直接导出,从而提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的单个光源组件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的单个光源组件的背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的单个光源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9为图8中的光源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的光源组件的另一中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5,光源组件;50,电路板;51,光源;52,第一电极;53,第二电极;54,导热焊盘;55,散热件;551,底板;552,侧部板;630/553/554/56/57,散热单元;
100,显示装置;10,背板;11,侧板;20,反射片;30,导光板;40,光学膜片;60,中框;61,顶板;62,限位板;620,凸块;70,显示面板;80,遮光胶带;90,胶带;91,印刷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彩色滤光基板以及夹设在两者之间的液晶层。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能发光,需要依靠下方设置的背光模组进行发光才能进行正常的显示画面。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灯条,灯条上设置有多个光源组件,请参考图1-图3,图1-图3以单个光源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光源组件5包括基板50、导热层、绝缘层、电极层以及光源51;具体地,光源51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52和第二电极53,第一电极52和第二电极53间隔绝缘设置,第一电极52和第二电极53其中之一为阳极,其中另一为阴极,光源51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电极52上,另一端焊接在第二电极53上;导热层包括导热焊盘54,设置在第一电极52和第二电极53的垂直投影之间,且导热层和电极层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用于隔绝导热层和电极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组件,采用了LED的热电分离原理;热,是指光源组件5中的导热焊盘54,电,是指光源组件5上的电极层,两者设置于电路板50的不同层且之间被绝缘层隔开,导热焊盘54的作用为导热,其直接设置在光源组件5上,可以达到最好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组件5在设计时,第一电极52和第二电极53与基板50的电路相连接,导热焊盘54与基板50中的导热单元相连接。基板优选为柔性电路板,铝基板,印制电路板等材料;导热层优选为铜、石墨等散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如图3所示,将导热焊盘54设置凸出基板50,也就是说,导热焊盘54延伸至基板50的背面,这样可以进一步再增加导热面积。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和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70,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光学膜片40,其中,背板10包括底板以及围设在底板四周的侧板11,底板和多个侧板11构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依次设置有反射片50、导光板30以及光学膜片40。
进一步地,在容置空间内的一侧还设置有灯条,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5,所述光源组件5的光源51的发光面朝向导光板30的入光侧31,所述光源组件5为侧入式光源,当光源组件5的光源51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30的入光侧31进入导光板30后,光线由导光板30的入光侧31进入再由出光侧32射出最终进入显示面板70,使得显示面板70进行画面显示。导光板30的作用为将入射的光线由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导光板30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网点(图4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反射片20设置在背板10的底板上,用于将进入导光板30且从导光板30的下部进入反射片20的光线,进一步反射回导光板30,从而增加光线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光学膜片40设置在导光板30的上方,优选地,光学膜片40可为多层膜,分别为棱镜片,增亮膜以及扩散膜等,可根据具体的产品进行具体设置,这里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60,中框60设置在背板10的侧板11的外侧,具体地,中框60包括顶板61和限位板62,顶板61和限位板62之间垂直连接,顶板61设置在灯条的上方,顶板61的内侧设置有反射层,用于防止光源51的光从顶部泄漏。顶板61的上侧为显示面板70提供支撑平台,显示面板70通过胶带90贴附在顶板61上。中框60的限位板62靠近背板的侧板11设置。本实施例中光源51背离导光板30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导热焊盘54,侧板11和导热焊盘54正对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中框60的限位板62与侧板11的通孔正对的位置设置有一散热单元620,也就是说,该散热单元620通过通孔与光源组件5的导热焊盘54相接触,散热单元620和通孔的大小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620优选为凸块,所述凸块由铜或者石墨等材料制成,所述凸块可通过焊接或者散热胶粘贴在中框60的限位板62的内侧,中框6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这样可使得光源组件5的热量由中框60散热出去,增加背光模组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反射片20的下方还设置有印刷电路板91,所述印刷电路板91用于和灯条的线路相连接,通常地,在印刷电路板91和灯条之间还设置有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将二者连接起来,这里印刷电路板91是反折在背板10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91也可以固定在背板的凸耳上,与背板的侧板同侧设置。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请参考图5所示,本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中框60的限位板62上设置的散热单元630为百叶窗结构,所述百叶窗结构一端固定在中框60上,一端穿过侧板11的通孔与光源组件5的导热焊盘54相接触,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具有更好的导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其余部分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散热单位并未设置在中框60上,本实施例三中在中框60的限位板62和背板10的侧板11之间夹设有一散热件55,也就是说,散热件55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外侧,中框60设置在散热件55的外侧。散热件55包括底板551和侧部板552,底板551和侧部板552相互垂直连接,侧部板552的内侧设置有散热单元553,所述散热单元553位于侧板11的通孔内,所述通孔和光源组件5的导热焊盘54正对应。所述散热件55的底板551和背板10的底板紧贴设置,可通过散热件55将热量导到背板10上。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553为凸块,所述凸块由铜或者石墨等材料制成,所述凸块可通过焊接或者散热胶粘贴在散热件55的侧部板552的内侧,散热件55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并且该散热件55的这样可使得光源组件5的热量由散热件55散热出去,进一步增加所述背光模组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其余和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实施例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侧部板552的内侧设置的散热单元554为百叶窗结构,所述百叶窗结构一端固定在侧部板552上,一端穿过侧板11的通孔与光源组件5的导热焊盘54相接触,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具有更好的导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其余和实施例三相同的部分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实施例五: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请参考图8,本实施例五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散热单元56直接设置在光源组件5的背部,且与光源组件5的导热焊盘相抵接设置,所述散热单元56位于侧板11的通孔中,中框60的限位件62和侧板11紧贴设置,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背光模组的边框会变窄,在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的同时还能更容易实现窄边框。
图9为图8中的光源组件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9,散热单元56为凸块,所述凸块由铜或者石墨等材料制成,所述凸块可通过焊接或者散热胶粘贴在光源组件5的背面,由于背板为钣金件,散热单元56可将热量传导到背板10上,进而实现背光模组的散热效果。图10为图8中的光源组件的另一中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10,散热单元57也可以为百叶窗结构,所述百叶窗结构一端固定在在光源组件5的背面,由于背板为钣金件,散热单元57可将热量传导到背板10上,进而实现背光模组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中框的限位板的内壁上设置散热单元,或者在散热件上设置散热单元,或者直接将散热单元设置在光源组件的背部,通过与光源组件的导热焊盘相接触,从而将热量由产生热量的光源处直接导出,从而提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的容置空间内依次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灯条,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导热层、绝缘层、电极层以及光源,所述导热层包括导热焊盘;
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位于所述背板的侧板的通孔内且与所述导热焊盘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光源的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光源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为凸块或者百叶窗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和所述通孔的大小相匹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顶板和限位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限位板垂直连接,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侧板的通孔正对的位置设置所述散热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内侧设置有反射层。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在背板的外侧,所述散热件包括底板和侧部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部板垂直连接,所述侧部板的内侧设置所述散热单元。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的背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LED。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23201036.5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302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1036.5U CN219302830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1036.5U CN219302830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2830U true CN219302830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85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1036.5U Active CN219302830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28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6206B2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546741B1 (ko) 광 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0982706B1 (ko) 표시 장치, 발광 장치, 및 고체 발광 소자 기판
KR10139849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기기
JP459097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468396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1124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62016A1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85536B1 (ko) 평판 표시장치
JP200601123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272451A (ja) 面光源モジュール、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385891B2 (ja) 表示装置
JP2008060070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JP200630873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194208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a heat conductive block
JP4610312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472645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6473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19172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5556856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850434B1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시스템
JP2006058486A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507218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862251B2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152146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