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8744U - 电子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8744U
CN219288744U CN202223593422.3U CN202223593422U CN219288744U CN 219288744 U CN219288744 U CN 219288744U CN 202223593422 U CN202223593422 U CN 202223593422U CN 219288744 U CN219288744 U CN 219288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ssage
induction air
groove
sensor
magnetic at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34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周胜文
匡情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34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8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8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8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组件;支架,设于雾化组件的一端,支架开设有集液槽和传感器容置槽,集液槽开设于支架朝向雾化组件的一端端面,传感器容置槽间隔开设于集液槽远离雾化组件的一侧;气流传感器,容置于传感器容置槽内;支架还开设有连通集液槽和传感器容置槽的感应气道,感应气道曲折延伸。上述电子雾化器,由于感应气道曲折延伸,因此在保证气流传感器正常工作的同时,可对冷凝液气道阻挡作用,有效防止了集液槽中的冷凝液通过感应气道进入传感器容置槽中,保证电源组件的使用说明与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子雾化器通常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雾化组件可在电源组件的电能作用下对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取用。为了及时启动电子雾化器,现有的电子雾化器内通常设置一气流传感器(又称咪头),当用户抽吸电子雾化器时,气流传感器所在区域形成负压,气流传感器触发后发送信号至控制主板,控制主板可控制电池为雾化组件供电以加热雾化介质。
然而,现有的电子雾化器中连通气流传感器与雾化组件的启动气道通常为直通设计,且启动气道的长度较短,因此雾化组件中的冷凝液容易通过启动气道流入气流传感器内部,导致气流传感器损坏或失效,进而导致电子雾化器功能失效或气流传感器始终处于触发状态,严重影响了电子雾化器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冷凝液通过启动气道损坏气流传感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
雾化组件;
支架,设于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所述支架开设有集液槽和传感器容置槽,所述集液槽开设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端面,所述传感器容置槽间隔开设于所述集液槽远离所述雾化组件的一侧;以及
气流传感器,容置于所述传感器容置槽内;
所述支架还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液槽和所述传感器容置槽的感应气道,所述感应气道曲折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磁吸件,所述磁吸件容置于所述支架内,部分所述感应气道由所述磁吸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隙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朝向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端面开设有与所述集液槽间隔设置的磁吸件容置槽,所述感应气道包括第一感应气道,所述第一感应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液槽的槽侧壁,所述第一感应气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开口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侧壁的第二感应气道,所述第二感应气道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感应气道,所述第二感应气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封闭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三感应气道,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底壁凸设有磁吸件支撑块,所述磁吸件支撑于所述磁吸件支撑块上,所述第三感应气道形成于所述磁吸件与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底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四感应气道,所述第四感应气道的一端穿过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底壁以连通所述第三感应气道,所述第四感应气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感器容置槽的槽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五感应气道,所述第五感应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感应气道,所述第五感应气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传感器容置槽的槽壁连通所述传感器容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传感器密封件,所述传感器密封件位于所述传感器容置槽内并包覆于所述传感器外,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六感应气道,所述第六感应气道形成于所述传感器密封件并连通所述第五感应气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外侧壁开设有集液槽进气孔,所述集液槽进气孔连通所述集液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外,所述外壳开设有外壳进气孔,所述支架与所述雾化组件的连接处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流气道,所述环流气道连通所述外壳进气孔和所述集液槽。
上述电子雾化器,由于感应气道曲折延伸,因此在保证气流传感器正常工作的同时,可对冷凝液气道阻挡作用,有效防止了集液槽中的冷凝液通过感应气道进入传感器容置槽中,保证电源组件的使用说明与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电子雾化器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电子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雾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雾化上座和下座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雾化上座和上座密封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下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雾化下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吸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雾化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源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0、电子雾化器;
100、外壳;110、外壳进气孔;120、环流气道;
200、雾化组件;210、吸嘴;212、排气通道;214、储液腔;220、雾化上座;221、雾化腔;222、转接槽;223、出气连通孔;224、上座下液口;225、主气道;226、辅助气道;227、支撑柱;230、上座密封件;232、上座密封件连通孔;234、密封凸筋;236、支撑槽;240、发热体;250、下座组件;252、雾化下座;2521、下气孔;2523、下座连通孔;2524、密封件限位部;2525、吸液件限位部;2527、电极安装柱;254、下座密封件;2541、第一下座密封部;2543、第二下座密封部;2543a、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60、吸液件;261、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3、第二吸液件连通槽;270、卡壳;272、卡壳连通孔;280、电极;
300、电源组件;310、支架;311、集液槽;311a、集液槽进气孔;312、磁吸件容置槽;313、第一感应气道;314、第二感应气道;315、第三感应气道;316、第四感应气道;317、第五感应气道;318、传感器容置槽;320、电池;330、电路板;340、电极弹针;350、充电接口;360、气流传感器;370、磁吸件;380、传感器密封件;381、第六感应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器1000,该电子雾化器1000包括外壳100、雾化组件200及电源组件300,电源组件300收容于的一端外壳100内,雾化组件200的一端收容于外壳100内并与电源组件300配接,雾化组件200的另一端伸出外壳100,雾化组件200可在电源组件300的电能作用下加热雾化介质,从而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如图3至图5所示,雾化组件200包括吸嘴210、雾化上座220、上座密封件230、发热体240、下座组件250、吸液件260、卡壳270以及电极280。吸嘴210呈中空的壳体结构,吸嘴210的一端内形成用于容纳雾化组件200的其他部件的容纳腔,吸嘴210的另一端内形成排气通道212及沿周向围绕排气通道212的储液腔214。雾化上座220收容于容纳腔内并位于容纳腔靠近储液腔214的一端,雾化上座220远离储液腔214的一侧开设有雾化腔221,上座密封件230罩设于雾化上座220朝向储液腔214的一端外。发热体240收容于雾化腔221内,发热体240可吸收并加热雾化介质以产生气溶胶。下座组件250配接于雾化上座220设有雾化腔221的一侧,吸液件260安装于下座组件250远离雾化上座220的一端内,卡壳270套设于下座组件250远离雾化上座220的一端外。电极280的一端穿过下座组件250抵接于发热体240,电极28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电源组件300,电源组件300通过电极280为发热体240提供电流。
具体地,雾化上座220呈中空的壳体状结构,包括上座顶壁及沿周向围绕上座顶壁的上座侧壁。雾化腔221位于雾化上座220远离上座顶壁的一侧底部,并在雾化上座220的宽度方向上贯穿雾化上座220。雾化上座220还开设有转接槽222和出气连通孔223,转接槽222位于雾化腔221靠近上座顶壁的一侧,且转接槽222在雾化上座220的宽度方向上贯穿雾化上座220。出气连通孔223开设于上座顶壁的中心位置而位于转接槽222远离雾化腔221的一侧,吸嘴210的排气通道212插设于出气连通孔223以与出气连通孔223连通。上座顶壁还开设有两个上座下液口224,两个上座下液口224在雾化上座22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分别位于出气连通孔223的相对两侧,上座下液口224的一端连通储液腔214,上座下液口224的另一端连通雾化腔221。
请结合图6所示,进一步地,雾化上座220还开设有相互独立的主气道225和辅助气道226。主气道225形成于上座侧壁并沿雾化上座220的高度方向延伸,主气道225的一端连通转接槽222,另一端连通雾化腔221。在雾化上座220的长度方向上,辅助气道226位于主气道225的一侧,辅助气道226的一端连通转接槽222并沿雾化上座220的长度方向延伸,辅助气道226的另一端连通雾化腔221的底部并沿雾化上座220的高度方向延伸。
在抽吸过程中,储液腔214中的雾化介质通过上座下液口224流入储液腔214中以浸润发热体240,发热体240无法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流出雾化腔221后,可通过主气道225、转接气道进入排气通道212。而由于气溶胶无法完全被用户吸出,因此抽吸结束后,很小一部分气溶胶会回流至雾化上座220内部,与雾化上座220接触形成冷凝液。由于上述雾化上座220在设有主气道225的同时还设有辅助气道226,因此回流的气溶胶可通过辅助气流流至雾化上座220的底部,从而防止大量冷凝液堵塞主气道225。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上座220包括两个主气道225和两个辅助气道226,在雾化上座220的宽度方向上,两个主气道225分别位于雾化上座220的相对两侧,两个辅助气道226分别位于雾化上座220的相对两侧,在雾化上座220的长度方向上,两个辅助气道226分别设于雾化上座220的相对两端。如此,发热体240产生的气流可通过两个主气道225进入排气通道212中,回流的气溶胶可通过两个辅助气道226进入雾化腔221的底部。可以理解,主气道225和辅助气道226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如图3、图4、图6及图7所示,上座密封件230呈由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形成的壳状结构,上座密封件230罩设于雾化上座220设有出气连通孔223的一端,包括上座密封件顶壁及自上座密封件顶壁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上座密封件侧壁,且上座密封件侧壁沿周向围绕上座密封件顶壁。上座密封件顶壁罩设于雾化上座220的上座顶壁,上座密封件顶壁开设有与上座下液口224对应连通的上座密封件连通孔232,上座密封件连通孔232连通上座进液口224和储液腔214,因此储液腔214中的雾化介质可通过上座密封件连通孔232进入上座进液口224。上座密封件230用于与吸嘴210的侧壁过盈配合,从而封闭吸嘴210与雾化上座220之间的间隙,防止雾化介质从两者之间的间隙泄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上座密封件230的密封效果,上座密封件230的外表面凸设有密封凸筋234,该密封凸筋234用于抵持吸嘴210的内侧壁以与吸嘴210过盈配合。但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雾化组件200的装配过程中,密封凸筋234会与吸嘴210的侧壁之间发生挤压,致使密封凸筋234发生变形而导致密封失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雾化上座220凸设有支撑柱227,支撑柱227支撑于密封凸筋234下方。如此,在装配过程中,支撑柱227可对密封凸筋234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密封凸筋234发生形变,进而防止密封失效,有效避免雾化介质泄漏。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座密封件230设有两条密封凸筋234,两条密封凸筋234沿上座密封件23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每条密封凸筋234均沿周向围绕雾化上座220。上座密封件230凸设有两个支撑柱227,连个支撑柱227分别位于两个转接槽222的上侧边缘,每个支撑柱227沿上座的长度方向纵长延伸,且在雾化上座220的宽度方向上,两个支撑柱227分别位于雾化上座220的相对两侧。如此,位于下方的密封凸筋234支撑的两侧分别支撑于一个支撑柱227上。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上座密封件230的边缘开设有位于密封凸筋234下方的支撑槽236,支撑槽236的数量和形状与支撑柱227的数量和形状对应设置,支撑柱227嵌设于支撑槽236内,从而起到限位作用。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发热体240呈立方体状结构,由多孔陶瓷等耐高温的多孔材料形成。发热体240背向储液腔214的一侧形成发热面,发热面可在电源组件300的电能作用下发热以加热雾化发热体240中的雾化介质。可以理解,发热体240的形状及形成发热体240的材料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雾化要求。
下座组件250配接于雾化上座220设有雾化腔221的一侧,吸液件260安装于下座组件250远离雾化上座220的一端内,下座组件250开设有连通雾化腔221和吸液件260的下座通道,且下座通道曲折延伸。
如此,发热体240上残留的气溶胶通过下座通道流出雾化组件200,由于下座通道曲折延伸,因此可对气溶胶进行阻隔以避免气溶胶顺畅地流出雾化组件200而进入电源组件300中,在下座通道中产生的冷凝液则可由吸液件260充分吸附,从而将冷凝液锁在雾化组件200底部而避免冷凝液流入电源组件300中,最终延长电子雾化器1000的使用寿命。
请结合图8及图9所示,下座组件250包括雾化下座252及下座密封件254。雾化下座252配接于雾化上座220设有雾化腔221的一侧,雾化下座252呈壳体状结构,包括下座底壁及沿周向围绕下座底壁的下座侧壁,下座侧壁上设有卡持于雾化上座220的卡钩。下座底壁开设有五个下气孔2521和一个下座连通孔2523,其中一个下气孔2521开设于雾化下座252的中心点,其余四个下气孔2521沿周向围绕中心点间隔排布,下座连通孔2523位于下气孔2521朝向吸液件260的一侧,下座连通孔2523的一端连通下气孔2521,下座连通孔2523的另一端朝向吸液件260。
进一步地,下座底壁朝向雾化上座220的一侧凸设有围绕下气孔2521的密封件限位部2524,下座密封件254安装于雾化下座252朝向发热体240的一侧,包括第一下座密封部2541和第二下座密封部2543,第一下座密封部2541沿周向围绕下座侧壁外,第二下座密封部2543支撑于密封件限位部2524上并与下气孔2521间隔设置,第二下座密封部2543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且每个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的中心轴线与任意一个下气孔2521的中心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如此,下气孔2521与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错位设置,下气孔2521和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共同形成曲折延伸的下座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下气孔2521与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间隔设置,从而起到进一步阻隔气溶胶的作用。
下座底壁朝向吸液件260的一侧的边缘凸设有吸液件限位部2525,吸液件260呈由有机棉等具有吸附作用的多孔材料形成的片状结构,吸液件260安装于雾化下座252远离雾化上座220的一端内,吸液件260的边缘抵持于吸液件限位部2525,因此下座底壁与吸液件260之间形成连通下座连通孔2523的间隙,因此可对气溶胶起到进一步阻隔作用。
在上述雾化下座252中,从发热体240的发热面流出的气溶胶首先经过下座密封件254上开设的两个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然后分流经过下座底壁上开设的五个下气孔2521,最后通过下座连通孔2523进入吸液件260与下座底壁之间的间隙中。
结合图3、图11及图12所示,卡壳270呈一端开口的壳体状结构,卡壳270套设于下座组件250设有吸液件260的一端外,从而防止吸液件260中的冷凝液外漏。进一步地,两个电极280在雾化下座25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电极280分别插设于下座底壁并凸伸出下座底壁的下表面。卡壳270开设有两个卡壳连通孔272,两个卡壳连通孔272在卡壳27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电极280与其对应的卡壳连通孔272的孔壁之间形成沿周向环绕电极280的第一进气道,吸液件260、电极280以及下座底壁之间的间隙连通第一进气道和下气孔2521。
由于第一进气道沿周向环绕电极280,相较于直通设置的进气道,在允许气流流入雾化组件200的同时,可有效防止雾化组件200内产生的冷凝液漏出,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延长了电子雾化器10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0、图12至图14所示,进一步地,吸液件260开设有两个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1和两个第二吸液件连通槽263,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1大致呈圆形,两个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1在吸液件26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吸液件260的槽壁与一个电极280之间形成一个第二进气道,第二进气道沿周向绕设电极280并连通第一进气道。每个第二吸液件连通槽263的一端连通一个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1远离下气孔2521的一侧,第二吸液件连通槽263的另一端朝远离电极280的方向延伸以连通吸液件260与下座底壁之间的间隙。如此,流入第一进气道的气流可依次经过第二进气道、吸液件260与下座底壁之间的间隙进入下气孔2521中。
更进一步地,下座底壁朝向卡壳连通孔272的一侧凸设有电极安装柱2527,电极280穿设于电极安装柱2527,第一进气道形成于电极安装柱2527与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1的槽壁之间。电极安装柱2527朝向下气孔2521的一侧***第一吸液件连通槽261中以隔离第一进气道与下气孔2521,从而使流入第一进气道的气流不会直接进入下气孔2521中,而是流入第二进气道,然后通过吸液件260与下座底壁之间的间隙进入下气孔2521中。
电源组件300配接于雾化组件200设有电极280的一端,包括支架310、电池320、电路板330、电极弹针340以及充电接口350。支架310呈中空的壳状结构,电池320安装于支架310内,电路板330安装于支架310内,并位于电池320朝向雾化组件200的一侧且与电池320电性连接,电极弹针340安装于支架310设有电路板330的一端,电极弹针340的一端与电路板330电性连接,电极弹针340的另一端抵持于雾化组件200中的电极280远离发热体240的一端,电路板330可控制电池320的开关状态及输出功率,进而控制发热体240的工作状态。
支架310呈中空的壳体状结构,支架310朝向雾化组件200的一端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集液槽311,集液槽311位于吸液件260的一侧并连通第一进气道,因此从吸液件260以及第一进气道流出的冷凝液可汇集于集液槽311中,而不会流入电源组件300的其他区域。支架310与雾化组件200的连接处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流气道120,外壳100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与环流气道120的外壳进气孔110,支架310的外侧壁开设有连通环流气道120和集液槽311的集液槽进气孔311a。如此,外界环境中的气流可通过外壳进气孔110流入环流气道120,然后通过集液槽进气孔311a进入集液槽311,最后通过第一进气道流入雾化组件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气流传感器360,支架310还开设有传感器容置槽318,传感器容置槽318间隔设于集液槽311远离雾化组件200的一侧,气流传感器360容置于传感器容置槽318内。支架310还开设有连通集液槽311和传感器容置槽318的感应气道,感应气道曲折延伸。
如此,当用户抽吸电子雾化器1000时,外界空气的气流进入集液槽311中并在集液槽311中流动,集液槽311内的气压减小,从而引起感应气道内的气压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传感器容置槽318中的气压变化,气流传感器360因此触发而将电信号发送至电路板330,因此电路板330控制发热体240发热加热雾化介质而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由于感应气道曲折延伸,因此在保证气流传感器360正常工作的同时,可对冷凝液气道阻挡作用,有效防止了集液槽311中的冷凝液通过感应气道进入传感器容置槽318中,保证电源组件300的使用说明与使用安全。
具体地,雾化器还包括两个磁吸件370,支架310朝向雾化组件200的一端端面开设有两个磁吸件容置槽312,两个磁吸件容置槽312在雾化下座25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于集液槽311的相对两侧,磁吸件370容置于磁吸件容置槽312内,磁吸件370用于吸附雾化组件200的卡壳270,从而使雾化组件200和电源组件300相对固定,保证电极弹针340和电极280接触良好,防止两者接触不良而导致发热体240断电。利用磁吸件370的设置,部分感应气道由其中一个磁吸件370与支架310之间的间隙由形成。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气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感应气道313、第二感应气道314、第三感应气道315、第四感应气道316、第五感应气道317以及第六感应气道381,集液槽311中的气压减小可通过第一感应气道313、第二感应气道314、第三感应气道315、第四感应气道316、第五感应气道317以及第六感应气道381传递至磁吸件容置槽312中。
具体地,第一感应气道313的一端连通集液槽311的槽侧壁,第一感应气道313的另一端沿雾化下座25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连通一个磁吸件容置槽312的开口端。第二感应气道314形成于磁吸件容置槽312的槽侧壁,第二感应气道314一端连通第一感应气道313,第二感应气道314的另一端沿磁吸件容置槽312的深度方向延伸至磁吸件容置槽312的封闭端。
磁吸件容置槽312的槽底壁凸设有磁吸件370支撑块,磁吸件370支撑于支撑块上,磁吸件370与磁吸件容置槽312的槽底壁之间形成位于磁吸件370底部的第三感应气道315。第四感应气道316的一端穿过磁吸件容置槽312的槽底壁以连通第三感应气道315,第四感应气道316的另一端延伸向下延伸至传感器容置槽318的槽壁。第五感应气道317一端连通第四感应气道316,第五感应气道317的另一端穿过传感器容置槽318的槽壁连通传感器容置槽318。电子雾化器1000还包括传感器密封件380,传感器密封件380位于传感器容置槽318内并包覆于气流传感器360外,第六感应气道381形成于传感器密封件380并连通第五感应气道317。
如此,支架310、磁吸件370与支架310之间的间隙以及传感器密封件380共同形成曲折延伸的感应气道,从而可对冷凝液起到阻挡作用,在允许气流流过的同时,避免冷凝液从集液槽311中沿着感应气道流入磁吸件容置槽312中。
如图4所示,上述电子雾化器1000的雾化介质的流动路径如下:
储液腔214中的雾化介质穿过上座密封件230的上座密封件连通孔232流入上座下液口224,然后进入雾化腔221被吸附至发热体240上,最后被发热体240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
如图3所示,上述电子雾化器1000的气流的流动路径如下:
外界空气从通过外壳100上开设的外壳进气孔110进入环流气道120,环流气道120中的气流通过集液槽进气孔311a进入集液槽311进入第一进气道,之后经过第二进气道、吸液件260与下座底壁之间的间隙进入下座连通孔2523,然后依次经过下气孔2521、下座密封件连通孔2543a进入雾化腔221与气溶胶混合。
一部分携带有气溶胶的气流沿着发热体240的侧表面向上流动,依次经过主气道225、转接槽222、出气连通孔223流入吸嘴210的排气通道212,另一部分携带有气溶胶的气流则沿着辅助气道226、转接槽222、出气连通孔223流入排气通道212,最后流出雾化组件200以供使用者吸食。与此同时,在用户停止抽吸后,残留的气溶胶可通过两个辅助气道226进入雾化腔221的底部。
如图3、图14所示,上述电子雾化器1000的触发原理如下:
当用户抽吸电子雾化器1000时,外界空气的气流进入集液槽311中并在集液槽311中流动,集液槽311内的气压减小,从而引起感应气道内的气压发生变化,即,第一感应气道313、第二感应气道314、第三感应气道315、第四感应气道316、第五感应气道317、第六感应气道381、传感器容置槽318内的气压逐渐减小,导致气流传感器360因检测到气压变化而触发,电路板330接收触发信号而控制电池320提供电能至发热体240,发热体240通电后产生热量将雾化介质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组件;
支架,设于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所述支架开设有集液槽和传感器容置槽,所述集液槽开设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端面,所述传感器容置槽间隔开设于所述集液槽远离所述雾化组件的一侧;以及
气流传感器,容置于所述传感器容置槽内;
所述支架还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液槽和所述传感器容置槽的感应气道,所述感应气道曲折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磁吸件,所述磁吸件容置于所述支架内,部分所述感应气道由所述磁吸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间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端面开设有与所述集液槽间隔设置的磁吸件容置槽,所述感应气道包括第一感应气道,所述第一感应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液槽的槽侧壁,所述第一感应气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开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侧壁的第二感应气道,所述第二感应气道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感应气道,所述第二感应气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封闭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三感应气道,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底壁凸设有磁吸件支撑块,所述磁吸件支撑于所述磁吸件支撑块上,所述第三感应气道形成于所述磁吸件与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底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四感应气道,所述第四感应气道的一端穿过所述磁吸件容置槽的槽底壁以连通所述第三感应气道,所述第四感应气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感器容置槽的槽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五感应气道,所述第五感应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感应气道,所述第五感应气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传感器容置槽的槽壁连通所述传感器容置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传感器密封件,所述传感器密封件位于所述传感器容置槽内并包覆于所述传感器外,所述感应气道还包括第六感应气道,所述第六感应气道形成于所述传感器密封件并连通所述第五感应气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外侧壁开设有集液槽进气孔,所述集液槽进气孔连通所述集液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雾化组件外,所述外壳开设有外壳进气孔,所述支架与所述雾化组件的连接处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流气道,所述环流气道连通所述外壳进气孔和所述集液槽。
CN202223593422.3U 2022-12-29 2022-12-29 电子雾化器 Active CN219288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3422.3U CN219288744U (zh) 2022-12-29 2022-12-29 电子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3422.3U CN219288744U (zh) 2022-12-29 2022-12-29 电子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8744U true CN219288744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1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3422.3U Active CN219288744U (zh) 2022-12-29 2022-12-29 电子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87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16538B1 (en) Heating assembly,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WO2020048513A1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设备
EP3510879A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CN21291168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2260474U (zh) 电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80448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2704272A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芯组件、发热组件和操作方法
WO2021248334A1 (zh) 液体回收利用雾化装置
CN219288744U (zh) 电子雾化器
CN219288746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904735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9047351U (zh) 雾化上座及雾化组件
CN217429248U (zh)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电子烟
CN212590291U (zh) 雾化装置及其控制组件
CN220875927U (zh) 电子雾化设备
CN219422219U (zh) 雾化装置
CN219894657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7771425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20607334U (zh) 电子烟
CN220875909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270585U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CN221153023U (zh) 加热组件、烟杆、烟弹及电子烟
CN221307249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571563U (zh) 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CN220458619U (zh) 雾化器及包含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