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3582U -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3582U
CN219183582U CN202222963948.XU CN202222963948U CN219183582U CN 219183582 U CN219183582 U CN 219183582U CN 202222963948 U CN202222963948 U CN 202222963948U CN 219183582 U CN219183582 U CN 2191835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reset
rotating structure
assembly
sw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639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锋
刘洲
郑锐锋
王玉恒
张秀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D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xuan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xuan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xua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639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35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35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35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摆动组件包括:转动结构,开设有贯通其相对两端的安装孔;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凸设于第一固定部表面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穿设于安装孔中,并与转动结构转动连接;以及复位结构,具有弹性恢复力,且两端分别连接转动结构和第二固定部;其中,转动结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固定部的周向转动,并带动复位结构发生弹性变形;复位结构能够在外力撤离后,带动转动结构复位。本申请提供的摆动组件能够辅助吸水扒发生转动复位。

Description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背景技术
洗地机在各个领域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尤其在一些车站、码头、机场、车间、仓库、学校、医院、饭店以及卖场等具有广阔硬质地面的场所,以机械代替人力的清洁理念已深入人心。通常,洗地机包括清水箱,污水箱,刷盘,吸水扒以及电瓶等;其中,清水箱用于储存并向刷盘供给清水,刷盘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以清洗地面;吸水扒通常设置于洗地机沿行进方向的后方,并贴合地面设置或与地面间隔预定高度设置,以吸收地面的污水。
目前,为使吸水扒在安装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保持左右平衡,通过摆臂和旋转螺栓等结构的配合,使吸水扒能够左右转动微小角度。
但是,前述吸水扒在行驶至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或在洗地机转弯后,发生水平方向的转动并偏离准直状态,进而影响其吸收污水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扒,旨在解决吸水扒发生转动后如何复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一种摆动组件,包括:
转动结构,开设有贯通其相对两端的安装孔;
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表面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并与所述转动结构转动连接;以及
复位结构,具有弹性恢复力,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动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其中,所述转动结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向转动,并带动所述复位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所述复位结构能够在所述外力撤离后,带动所述转动结构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结构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侧面,并使其至少一末端连接所述转动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扭簧的两个末端至少部分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安装孔内壁的相应部位凸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夹设于两所述末端之间;所述卡接部能够于所述转动结构的转动过程中,至少抵接其中一所述末端,并在所述外力撤离后被相应的所述末端带动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组件还包括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连接部和止挡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侧面,所述止挡部凸设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端;所述卡接部能够转动至抵接所述止挡部并停止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挡部设置有两,两所述止挡部分别位于所述卡接部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轴向限位结构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侧面,并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扭簧能够固定夹设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结构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组件还包括轴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侧面呈圆柱状设置,所述安装孔的两端均形成有轴承孔,任一所述轴承孔中均收容有一所述轴承;任一所述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侧面以使所述转动结构能够绕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组件还包括两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连杆结构;任一所述连杆结构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任一所述连杆结构的另一端朝背离所述固定结构的方向倾斜预定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动组件还包括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压紧结构;所述压紧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动结构,另一端连接任一所述连杆结构;所述连杆结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压紧结构产生弹性变形;所述压紧结构能够朝背离所述连杆的转动方向压紧所述连杆,并于所述外力撤离时驱动所述连杆复位至呈所述预定角度设置。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吸水装置,包括如所述的摆动组件,所述吸水装置还包括吸水扒;所述吸水扒连接所述转动结构,并具有能够抽吸液体的吸水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二固定部转动穿设于转动结构的安装孔内,使转动结构能够绕第二固定部的周向旋转;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复位结构同时连接第二固定部和转动结构,使得复位结构能够在转动结构的转动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并在外力撤离后带动转动结构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转动结构能够连接吸水扒,设置转动结构的初始位置以使吸水扒处于行进路线上的准直位置;吸水扒在爬越路障或转向过程中,能够绕第二固定部的周向适应性地转动;且吸水扒越障之后或者转向完成后,能够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的准直位置。综上,本申请解决了吸水扒发生转动后如何复位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摆动组件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摆动组件的装配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摆动组件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复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图5中C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摆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摆动组件的***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吸水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吸水装置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摆动组件;10、转动结构;11、安装孔;12、卡接部;13、第一支架;20、固定结构;21、第一固定部;22、第二固定部;221、安装槽;30、复位结构;31、末端;40、周向限位结构;41、连接部;411、第一凸起;42、止挡部;43、插接部;50、第一轴向限位结构;60、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1、第二凸起;70、轴承;71、轴承盖;80、连杆结构;81、第二支架;83、第三支架;90、压紧结构;91、压紧部位;92、尾端;200、吸水装置;210、吸水扒;211、吸水口;212、螺纹孔;213;万向轮组件;220、螺栓;801、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摆动组件,包括转动结构、固定结构和复位结构。其中,转动结构开设有贯通其相对两端的安装孔;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凸设于第一固定部表面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穿设于安装孔中,并与转动结构转动连接;复位结构具有弹性恢复力,且两端分别连接转动结构和第二固定部。其中,转动结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固定部的周向转动,并带动复位结构发生弹性变形;复位结构能够在外力撤离后,带动转动结构复位。
其中,复位结构上用于分别连接转动结构和第二固定部的两端并不一定位于复位结构的两个末端,能够使复位结构同时连接转动结构和第二固定部,并使复位结构在转动结构和第二固定部相对运动时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方式均可。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固定部转动穿设于转动结构的安装孔内,使转动结构能够绕第二固定部的周向旋转;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复位结构同时连接第二固定部和转动结构,使得复位结构能够在转动结构的转动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并在外力撤离后带动转动结构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转动结构能够连接吸水扒,设置转动结构的初始位置以使吸水扒处于行进路线上的准直位置;吸水扒在爬越路障或转向过程中,能够绕第二固定部的周向适应性地转动;且吸水扒越障之后或者转向完成后,能够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的准直位置。综上,本申请解决了吸水扒发生转动后如何复位的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及图4,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复位结构30为扭簧,扭簧套设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并使其至少一末端31连接转动结构10。其中,任一末端31与转动结构10的连接,并不一定是固定连接,抵接亦可,能够使得扭簧在转动结构10和第二固定部22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弹性变形均可。
可以理解的是,扭簧的主体部分呈管状设置,其内部具有可供其套设于第二固定部22周侧壁的通孔;扭簧的主体部分经金属线螺旋绕设而形成,并自然延伸出两个末端31。本实施例中,扭簧的主体部位连接第二固定部22,并能够与固定部同步运动;扭簧至少一个末端31连接转动结构10,并能够与转动部同步运动;从而使得转动部和第二固定部2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时,能够压缩或者拉伸扭簧以使扭簧产生弹性变形;并使外力撤离后,转动部和第二固定部22在扭簧内应力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可选地,扭簧的一个末端31固定连接转动结构10。
或者,复位结构30为扭簧,安装孔11的内壁部分凹陷并形成可供放置扭簧的环形孔;扭簧的主体部位内置于环形孔中,并使其至少一末端31伸出环形孔以连接第二固定部22。其中,任一末端31与转动结构10的连接,并不一定是固定连接,抵接亦可,能够使得扭簧在转动结构10和第二固定部22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弹性变形均可。
请参阅图1、图5及图6,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扭簧的两个末端31至少部分相对且间隔设置;安装孔11内壁的相应部位凸设有卡接部12,卡接部12夹设于两末端31之间;卡接部12能够于转动结构10的转动过程中,至少抵接其中一末端31,并在外力撤离后被相应的末端31带动复位。其中,卡接部12夹设于两末端31之间,卡接部12的两侧均以抵接的方式连接相应的末端31。为便于理解,以图5所示的摆放角度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转动结构10在外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时,卡接部12抵推位于右侧的末端31以使扭簧发生弹性变形,外力撤离后,位于右侧的末端31推动卡接部12复位至其实的居中位置,与此同时,转动结构10复位至起始位置。同理,当转动结构10在外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时,卡接部12抵推位于左侧的末端31以使扭簧发生弹性变形,外力撤离后,位于左侧的末端31推动卡接部12复位至其实的居中位置,与此同时,转动结构10复位至起始位置。
或者,扭簧的两个末端31至少部分相对且间隔设置;安装孔11内壁的相应部位开设有卡接槽,卡接槽具有分别与两个末端31相对的两个槽壁;扭簧的两个末端31均伸入卡接槽中并分别抵接两侧槽壁;转动结构10转动过程中,其中一槽壁抵推对应的末端31并使扭簧产生弹性形变;外力撤离后,该末端31推动相应的槽壁复位进而道东转动结构10复位至起始位置。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摆动组件100还包括周向限位结构40;周向限位结构40包括连接部41和止挡部42,其中,连接部41连接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止挡部42凸设于连接部41背离第二固定部22的一端;卡接部12能够转动至抵接止挡部42并停止转动。其中,连接部4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其主要用于将止挡部42安装于第二固定部22上,其可以和止挡部42一体成型;止挡部42与第二固定部22相应截面圆心的连线,与卡接部12与第二固定部22相应截面圆心的连线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夹角的大小依据转动结构10所需要转动的角度范围确定;在本实施例中,当卡接部12绕第二固定部22的周向转动预定角度后抵接止挡部42,并停止转动,止挡部42能够限制转动结构10转动角度范围。
请参阅图5,可选地,连接部41呈环状设置,并套设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壁;止挡部42设置于连接部41的外壁。可以理解的是,环形连接部41能够套接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以稳定连接第二固定部22;此外,止挡部42受到卡接部12的抵推作用时,连接部41能够沿其周向传递受力,有助于减小卡接部12在转动过程中将止挡部42掰断的可能性。
请参阅图1、图5及图7,可选地,第二固定部22上开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安装槽221,连接部41的设置有与安装槽221适配的第一凸起411,第一凸起411***安装槽221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起411***安装槽221内能够限制连接部41绕第二固定部22的转动自由度,以避免止挡部42在卡接部12的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进而有效地限制转动结构10转动的角度范围。
可选地,安装槽221开设有两个;相应地,第一凸起411设置有两,并分别于两安装槽221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凸起411分别***对应的安装槽221能够增强连接部41和第二固定部2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5,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42设置有两,两止挡部42分别位于卡接部12的两侧。为便于理解,以图5所示的摆放角度进行说明,当转动结构10顺时针转动预定角度后,卡接部12抵接位于右侧的止挡部42,并停止转动;当转动结构10逆时针转动预定角度后,卡接部12抵接位于左侧的止挡部42,并停止转动。本实施例中的周向限位机构能够从两个方向限制转动结构10所转动的角度范围。
请参阅图5,可选地,两止挡部42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转动结构10顺时针或逆时针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一致。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可选地,周向限位结构40的外壁还设置有插接部43,插接部43夹设于两个末端3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插接部43对于连个末端31的具有定位作用,能够使两个第一末端31定位朝向卡接部12的位置;另一方面,插接部43设置于两个末端31之间,有助于防止两个末端31再扭簧自身内应力的作用下相互靠拢并影响扭簧的复位作用。
请参阅图1、图4及图7,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摆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均设置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并沿第二固定部22的轴向间隔设置;扭簧能够固定夹设于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之间。为便于理解,以图4所示的摆放角度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沿第二固定部22的轴向固定设置,并将扭簧夹设于两者之间,能够分别限制扭簧向上滑动和向下滑动,以使扭簧稳定连接转动结构10以发挥复位功能。
请参阅图7,可选地,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周向限位结构40、扭簧以及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沿第二固定部22的轴向依次层叠设置,且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分别位于两端。
请参阅图1及图7,可选地,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呈环状设置,且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的内壁设置有与安装槽221适配的第二凸起61,第二凸起61***安装槽221中,且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的底部抵接安装槽221的槽底。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凸起61***安装槽221内能够限制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绕第二固定部22的转动自由度;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的底部抵接安装槽221的槽底,能够限制第二轴线限位结构沿第二固定部22的轴向移动自由度;通过前述方式,能够将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固定设置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以对扭簧和周向限位结构40进行固定,进而使扭簧能够稳定发挥复位功能。
请参阅图1,可选地,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为卡簧。可以理解的是,卡簧能够夹紧设置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壁以防止扭簧和轴向限位结构向上滑动。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摆动组件100还包括轴承70,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呈圆柱状设置,安装孔11的两端均形成有轴承70孔,任一轴承70孔中均收容有一轴承70;任一轴承70的内圈套设于第二固定部22的周侧面以使转动结构10能够绕第二固定部22的周向转动。可以理解的是,轴承70可为转动结构10提供绕第二固定部22周向的转动自由;另,可于转动结构10的外壁连接支架,并通过支架连接吸水扒,即可使吸水扒获得转动自由度以适应不同的路面状况。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摆动组件100还包括轴承70盖,轴承70盖设置于安装孔11背离第一固定部21的一端孔口处。可以理解的是,轴承70盖对于轴承70以及其它位于安装孔11内的部件均具有封装作用,能够防止外部分成进入,亦能够防止内部部件松动后脱落;既能够保护内部部件,亦能够防止部件脱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请参阅图8及图9,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摆动组件100还包括两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连杆结构80;任一连杆结构80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结构10,并位于第一固定部21朝向第二固定部22的一侧;任一连杆结构80的另一端朝第一固定部21背离第二固定部22的方向倾斜预定角度。为便于理解,以图8所示的摆放角度为例进行说明,连杆结构80的一端连接转动结构10,另一端朝下倾斜并能够用于连接吸水扒等结构。当摆动组件100沿连杆指向转动结构10的方向行进时,连杆结构80受到背离转动结构10的摩擦力,该摩擦力能够分解为平行于连杆结构80的分力和垂直于连杆结构80的分力,其中,垂直于连杆结构80的分力朝上,进而能够允许连杆结构80用于连接吸水扒的一端顺利抬起以越过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路面。
请参阅图8,可选地,转动结构10包括安装座和第一支架13。其中,安装座呈圆柱状设置,并开设有安装孔11;第一支架13连接于安装座外壁,并能够与安装座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能够通过轴承70与第二固定部22转动连接,第一支架13能够用于连接各连杆结构80。
请参阅图8及图9,可选地,各连杆结构80通过销轴与第一支架13转动连接。具体地,任一连杆结构80上均开设有供销轴穿设的第一通孔,第一支架13上的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销轴转动穿设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可选地,各连杆结构80背离转动结构1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架81,第二支架81和连杆结构80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支架13同理;第二支架81和第一支架13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架81平行于第一支架13设置,两连杆结构80平行设置;将第一支架13固定,两连杆结构80绕各自与第一支架13的转动部位同步转动,即可将第二支架81抬升。另,第二支架81可连接吸水扒等结构,通过前述方式抬升第二支架81即可抬升吸水扒以进行越障或于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进。请参阅图8及图9,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摆动组件100还包括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压紧结构90;压紧结构90的一端连接转动结构10,另一端连接任一连杆结构80;连杆结构8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并带动压紧结构90产生弹性变形;压紧结构90能够朝背离连杆的转动方向压紧连杆,并于外力撤离时驱动连杆复位至呈预定角度设置。请参阅图8至图11,可以理解的是,外力通过拉绳801往上拉动连杆结构80,或通过拉绳801往下拉动连杆结构80,或者连杆结构80在受到障碍物的作用下使第二支架81沿竖直方向发生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挤压压紧结构90,第二支架81的移动可以是朝上移动,或是朝下移动,同时,压紧结构90向连杆结构80施加反作用力以使第二支架81具有复位的趋势。另,请参阅图10,第二支架81还能够连接吸水扒210等结构,以图10所示的竖直摆放方向为例,压紧结构90能够向连杆结构8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将吸水扒210压紧于地面。
请参阅图9,可选地,压紧结构90为扭簧,其具有呈管状设置的两个主体部位,其中部延伸并弯折形成的压紧部位91,并具有位于两侧的尾端92。其中,主体部位能够套设于销轴外部,两个尾端92均能够连接第一支架13,压紧部位91能够连接连杆结构80。可以理解的是,连杆结构80发生转动时,挤压压紧部位91以使扭簧发生弹性变形;与此同时,扭簧的内应力驱使压紧部位91朝下推压连杆结构80;外力撤离后,扭簧在内应力的作用下恢复初始状态,并使压紧部位91驱动连杆结构80复位。另,请参阅图10,当第二支架81连接有吸水扒210等结构时,压紧部位91能够朝下推压吸水扒210以使吸水扒210压紧于地面。
请参阅图10及图1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吸水装置200,该吸水装置200包括摆动组件100,该摆动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吸水装置200还包括吸水扒210;吸水扒210连接转动结构10,并具有能够抽吸液体的吸水口211。其中,吸水扒210与转动结构10的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可选地,吸水扒210连接第二支架81;或者,吸水扒210和第二支架81通过第三支架83连接。其中,第二支架81或第三支架83均与吸水扒210相对固定设置。可选地,于吸水扒210上开设螺纹孔212,于第三支架83上开设通孔,将螺栓220穿设通孔并螺纹连接螺纹孔212以使吸水扒210固定连接第三支架83。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转动结构10绕第二固定部22的周向转动,进而能够带动吸水扒210同步进行左右转动,以避开体型较大的路障或进行转向;同时,限位结构能够对吸水扒210转动的角度范围进行限制,以防止吸水扒210偏离行进路线;此外,复位结构30能够于越障之后或转向结束之后驱动吸水扒210复位至初始的准直位置状态,以有效吸收地面污水。另一方面,连杆结构80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吸水扒210进行升降,以越过路障或于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且,在此过程中,压紧结构90朝下推压吸水扒210,以使吸水扒210能够贴合底面。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吸水装置200能够运用于洗地机等清洁机器人中,具体地,可设置于洗地机的底部,并使其位于洗地机前进方向的后方,以吸收洗地机行进路线上的污水。可选地,吸水扒210的底部还安装有万向轮组件213,以便吸水扒210于地面行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动结构(10),开设有贯通两端的安装孔(11);
固定结构(20),所述固定结构(20)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1)中,并与所述转动结构(10)转动连接;以及
复位结构(30),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动结构(10)和所述固定结构(20);
其中,所述转动结构(1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固定结构(20)的周向转动,并带动所述复位结构(30)发生弹性变形,所述复位结构(30)能够在所述外力撤离后,带动所述转动结构(10)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30)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固定结构(20)的周侧面,并使其至少一末端(31)抵接所述转动结构(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两个末端(31)至少部分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安装孔(11)内壁的相应部位凸设有卡接部(12),所述卡接部(12)夹设于两所述末端(31)之间;所述卡接部(12)能够在所述转动结构(10)的转动过程中,至少抵接其中一所述末端(31),并在所述外力撤离后被相应的所述末端(31)带动复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100)还包括周向限位结构(40),所述周向限位结构(40)包括连接部(41)和止挡部(42);所述连接部(41)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20)的周侧面,所述止挡部(42)凸设于靠近所述固定结构(20)的一端;所述卡接部(12)能够转动并抵接所述止挡部(42)后,停止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限位结构(40)靠近所述固定结构(20)的一侧设有对称的第一凸起(411),所述第一凸起(411)与所述固定结构(20)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均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20)的周侧面,并沿所述固定结构(20)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扭簧能够固定夹设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结构(50)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结构(60)之间。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100)还包括轴承(70),所述轴承(70)被收容于所述安装孔(11);任一所述轴承(70)的内圈套设于所述固定结构(20)的周侧面以使所述转动结构(10)能够绕所述固定结构(20)的周向转动。
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100)还包括两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连杆结构(80);任一所述连杆结构(80)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10);任一所述连杆结构(80)的另一端朝背离所述固定结构(20)的方向倾斜预定角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摆动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100)还包括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压紧结构(90);所述压紧结构(90)的一端抵接所述转动结构(10),另一端抵接任一所述连杆结构(80);所述连杆结构(8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压紧结构(90)产生弹性变形,所述压紧结构(90)能够根据所述连杆结构(80)的转动方向压紧所述连杆结构(80),并于所述外力撤离时驱动所述连杆复位。
10.一种吸水装置(2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摆动组件(100),所述吸水装置(200)还包括吸水扒(210);所述吸水扒(210)固设于所述摆动组件(100)。
CN202222963948.XU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Active CN2191835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3948.XU CN219183582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3948.XU CN219183582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3582U true CN219183582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2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63948.XU Active CN219183582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35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38949B1 (ko) 로봇청소기의 구동장치
EP1729622B1 (en) Simplified rear squeegee linkage for surface cleaning equipment
CN113558528B (zh)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扫地机器人
CN107440614B (zh) 吸尘器
CN219183582U (zh) 一种摆动组件及吸水装置
CN204123072U (zh) 一种发动机装配设备
CN108583708B (zh) 一种球形机器人
CN114308785B (zh) 立杆清洗车及其立杆清洗装置
CN108382491B (zh) 底板组件及机器人
CN113576349B (zh) 一种吸水扒装置及清洁机器人
CN113882301A (zh) 一种清洁设备
CN108245087A (zh) 一种高续航室内保洁智能机器人
CN210191030U (zh) 一种调节脚轮
CN211355276U (zh) 一种免手洗的拖把及旋转装置
CN109018053B (zh) 移动装置
CN218773827U (zh) 自移动设备
CN112932345A (zh) 一种拖地机器人
CN221023938U (zh) 移动轮构件及移动式设备
CN216876193U (zh) 边刷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15128088U (zh) 清洁装置、清洁模块以及清洁机器人
CN114668350B (zh) 行走装置及清洁设备
CN214143504U (zh) 一种路面清扫车用水加压装置
CN218876765U (zh) 平衡万向轮及家用电器
JP7220357B2 (ja) 円形ハンドルの回転操作機構
KR102586194B1 (ko) 하향 이동이 가능한 봉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5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1601, building 2, Vanke Cloud City phase 6, Tongfa South Road,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6th floor, block a, building 6, Shenzhe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Valley)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edong robot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 23rd Floor, Unit A, Building S-1, Kaile Guiyuan, No. 108 Zhuodaoquan Road,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00

Patentee before: Wuhan Tianxuan Robo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