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5962U -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5962U
CN219105962U CN202223160345.2U CN202223160345U CN219105962U CN 219105962 U CN219105962 U CN 219105962U CN 202223160345 U CN202223160345 U CN 202223160345U CN 219105962 U CN219105962 U CN 2191059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plate
contact
arc extinguishing
stri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03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斌斌
张学谦
卢科军
刘书富
周长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03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59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59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59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灭弧***包括灭弧室,在灭弧室的一侧设有一对隔弧板,一对隔弧板之间形成与灭弧室连通的引弧腔,在所述引弧腔内设置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灭弧***还包括设置于引弧腔内的铁芯,静触头的导电板至少有部分围绕在铁芯外侧,每个隔弧板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导磁组件。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的导电板围绕铁芯外侧,使通电后的静触头附近可以产生磁场,在触头机构分闸时,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的电弧受磁场作用被快速吹入灭弧室内,缩短电弧在静触头处停留的时间,优化了灭弧***的熄弧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用来切断和接通负载电路,以及切断故障电路防止事故扩大从而保证负载电路安全运行的开关装置。由于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判断断路器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也就是在断路器分断时,产生于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电弧能否被快速熄灭是影响分断能力的因素之一。
在现有产品中,在触头机构一侧通常设置用于熄灭电弧的灭弧机构,但电弧常常因磁吹力不够而无法快速进入灭弧***的灭弧室内,这种灭弧效果不佳的灭弧***会严重影响断路器的安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灭弧效率高的灭弧***和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灭弧***,包括灭弧室,在灭弧室的一侧设有一对隔弧板,一对隔弧板之间形成与灭弧室连通的引弧腔,在所述引弧腔内设置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灭弧***还包括设置于引弧腔内的铁芯,静触头的导电板至少有部分围绕在铁芯外侧,每个隔弧板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导磁组件。
进一步,还包括与静触头连接的第一引弧板,所述第一引弧板与导电板的一端对接,第一引弧板的中部弯曲并与静触头的导电板配合形成环绕于铁芯外侧的结构,第一引弧板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内。
进一步,所述隔弧板和导磁组件设有装配孔,铁芯的中心轴线垂直于隔弧板,使铁芯的两端对应插接于装配孔内。
进一步,所述隔弧板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导磁组件被限位装配于安装槽内。
进一步,导磁组件包括并排且分别贴合隔弧板设置的导磁板和第一磁轭,所述导磁板对应于引弧腔靠近动触头的区域,第一磁轭对应于引弧腔的中部。
进一步,所述隔弧板设有第一装配孔,第一磁轭靠近静触头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装配孔对应的第二装配孔,铁芯依次插接于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磁轭包括第一板与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中部开设有作为第二装配孔的通孔,第一板的一侧边缘与第二板的一端侧壁连接,使第一板与第二板的板面形成夹角,第二板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第一板位于第二板的同一侧。
进一步,所述静触头位于引弧腔靠近灭弧室的一侧,动触头在引弧腔内摆动以靠近或远离静触头,所述静触头包括导电板,所述导电板的一端沿平行于灭弧室的方向向背离动触头的方向延伸,导电板的中部弯曲并围绕于铁芯背对灭弧室的一侧设置,导电板的另一端沿铁芯的切向延伸至引弧腔内并设有与动触头配合的触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两端设有一对接线端子,在一对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灭弧***。
优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一个接线端子连接,静触头位于操作机构与灭弧室之间并与另一个接线端子连接;在静触头背对灭弧室的一侧设有短路保护机构,在灭弧室背对动触头的一侧设有过载保护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的一端与静触头连接于同一个接线端子,过载保护机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操作机构的一侧用于触发操作机构脱扣。
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和应用该灭弧***的断路器,静触头的导电板围绕铁芯外侧,使通电后的静触头附近可以产生磁场,在触头机构分闸时,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的电弧受磁场作用被快速吹入灭弧室内,缩短电弧在静触头处停留的时间,优化了灭弧***的熄弧效果。
此外,由引弧板与静触头的导电板配合形成环绕于铁芯外侧的结构,使内部结构更为紧凑。
此外,铁芯的中心轴线垂直于隔弧板,且铁芯与隔弧板、导磁组件插接,既可以使静触头附近形成的磁场方向与铁芯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利于使电弧获得较大的磁吹力,促进电弧被快速吹入灭弧室内,也具备装配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不含第二定位板);
图2是图1中C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设有第二定位板的一侧);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设有第一定位板的一侧);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柄机构、操作机构以及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复位件以及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感应出磁场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在分闸时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在合闸时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的分解示意图(不含灭弧室);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短路保护机构和解锁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磁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和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灭弧***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3和4所示,断路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一对接线端子,在一对接线端子之间设有手柄机构2、操作机构、触头机构以及灭弧***,其中手柄机构2转动装配于壳体,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分别与一对接线端子电连接,静触头62固定装配于壳体内,手柄机构2、操作机构以及动触头61依次联动连接,通过操作手柄机构2可以带动动触头61向靠近或远离静触头62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断路器的合分闸;灭弧***与触头机构配合,用于熄灭触头机构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另外,在壳体内还可以设置保护机构,保护机构与操作机构配合,当断路器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保护机构触发操作机构解扣,使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61远离静触头62,保护机构包括短路保护机构和/或过载保护机构9,用于在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触发操作机构脱扣。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与触头机构配合的灭弧***,灭弧***包括灭弧室71以及设置在灭弧室71一侧的一对隔弧板72,一对隔弧板72间隔相对形成与灭弧室71连通的引弧腔,触头机构对应设置于引弧腔内,其中静触头62位于引弧腔靠近灭弧室71的一侧,动触头61在引弧腔内摆动,在引弧腔内设置有铁芯73,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至少有部分围绕在铁芯73的外侧,在每个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导磁组件,由导磁组件与铁芯73配合在引弧腔内产生用于吹弧的磁场,在触头机构通电后,铁芯73在静触头62附近产生磁场,通过导磁组件在引弧腔内产生磁场,在触头机构分闸时,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的电弧被快速吹入灭弧室71内,缩短电弧在静触头62处停留的时间,优化了灭弧***的熄弧效果。
优选的,灭弧***还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引弧板751和第二引弧板752,其中第一引弧板751沿引弧腔靠近静触头62的一侧设置,第一引弧板751的一端与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端部连接,由第一引弧板751与导电板621配合形成环绕于铁芯73外侧的结构,由第一引弧板751与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配合形成环绕于铁芯73外侧的结构,利于通电状态下使铁芯73产生磁场,也可以使内部结构更为紧凑。
另外,第一引弧板751与导电板621的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可以通过在现有静触头62与第一引弧板751配合形成的环形区域内增设铁芯73,方便改造灭弧***。当然,由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完全环绕于铁芯73的外周再与第一引弧板751连接也同样可以,也就是,导电板621缠绕铁芯73至少一圈后再与第一引弧板751连接,但会增加导电板621的使用量以及空间占用率。
结合图1-13提供一种本实施例中断路器的具体结构,断路器包括壳体,优选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座11和上盖12,在壳体的两端设有一对接线端子,在一对接线端子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操作机构、手柄机构2、灭弧***、短路保护机构以及过载保护机构9,手柄机构2转动装配于壳体的上部,壳体的上部侧壁开设有供手柄机构2伸出的手柄孔,操作机构与手柄机构2联动连接且位于壳体的中部,灭弧***对应设置于壳体的下部且位于手柄机构2的下方,短路保护机构位于操作机构与灭弧***之间,在一个接线端子与操作机构之间的空隙内设置有保护机构,短路保护机构与过载保护机构9分别与操作机构配合,且短路保护机构与过载保护机构9靠近并连接于同一个接线端子。
如图1、2和5所示,操作机构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定位板,分别为第一定位板13和第二定位板14,第一定位板13、第二定位板14平行设置于底座11与上盖12之间,在第一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4之间装配有连杆组件和搭扣组件,手柄机构2可以转动支撑于第一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4之间,手柄机构2通过连杆组件与动触头61联动连接,搭扣组件位于手柄机构2的一侧且可以驱动手柄机构2向分闸方向转动,短路保护机构、过载保护机构9位于壳体内靠近搭扣组件的位置,通过驱动搭扣组件解扣,使连杆组件与搭扣组件滑动配合,由合闸位置移动至分闸位置并驱动动触头61和手柄机构2向分闸方向转动。
如图5、6和11所示,连杆组件位于搭扣组件背对短路保护机构的一侧,也就是连杆组件位于壳体的上侧壁与搭扣组件之间,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第三连杆33以及复位件34,其中第一连杆31的一端与手柄机构2联动,第二连杆32与第一连杆31连接的一端沿连接于手柄机构2与动触头61之间的连线进行往复运动,优选往复运动的移动轨迹大致平行于设有手柄孔的壳体侧壁,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33的一端联动连接,第三连杆33的另一端与动触头61联动连接,复位件34用于为第三连杆33提供复位力,使连杆组件与搭扣组件滑动配合由合闸位置移动至分闸位置,优选复位件34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定位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33连接。
搭扣组件包括解锁件41、锁定件42以及锁扣复位件43,其中解锁件41转动装配于第一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4之间,锁定件42装配于第一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4之间,且解锁件41位于锁定件42与手柄机构2之间,图1-5中,锁定件42位于手柄机构2与动触头61之间的壳体内且平行于设有手柄孔的壳体侧壁,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42平行于壳体的上侧壁(参见图1-4),在锁定件42的中部设有滑槽421,滑槽421基本平行于设有手柄孔的壳体侧壁,在滑槽421远离手柄机构2的一端向靠近动触头61的方向向下弯曲形成弧形避让槽421a,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滑动穿过滑槽421,通常由连接在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之间的短轴滑动穿过滑槽421,由短轴与滑槽421滑动配合,由滑槽421限制第二连杆32一端的滑动轨迹,在连杆组件处于合闸位置时,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位于弧形避让槽421a内,在连杆组件处于分闸位置时,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位于远离弧形避让槽421a的滑槽421一端;锁定件42的一端与定位板转动连接,锁定件42的另一端端部与解锁件41靠近锁定件42的一端搭扣配合,本实施例中,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9分别与解锁件41配合,在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解锁件41转动,由复位件34驱动连杆组件与搭扣组件滑动配合,由合闸位置移动至分闸位置,也就是,锁定件42转动一定角度,使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从弧形避让槽421a移出,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可以带动锁定件42转动,使锁定件42转回原位,也可以认为由连杆组件驱动锁定件42复位,由锁扣复位件43驱动解锁件41转回至原位,使解锁件41与锁定件42恢复搭扣配合,在由复位件34驱动连杆组件向沿着滑槽421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连杆组件驱动手柄机构2以及动触头61向分闸方向移动,直到连杆组件移动至滑槽421的最左端的分闸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锁扣复位件43连接于解锁件41与定位板之间,用于为解锁件41提供复位力,锁扣复位件43优选为拉簧。
操作机构还包括储能连杆35,储能连杆35位于第一定位板13背对第二定位板14的一侧,由第一定位板13分隔储能连杆35与连杆组件,储能连杆35的一端与手柄机构2联动连接,储能连杆35的另一端延伸至动触头61一侧,动触头61设有可以与储能连杆35抵接的限位部611,在合闸过程中,通过储能连杆35与限位部611配合实现快速合闸;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定位板13对应手柄机构2的位置设有第一轨迹槽151,图4中第一轨迹槽151为弧形槽,储能连杆35的第一端滑动穿过第一轨迹槽151与手柄机构2连接,使储能连杆35的第一端随手柄机构2的转动沿第一轨迹槽151滑动,在储能连杆35的第一端与手柄机构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在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之间移动,且储能连杆35第二端的移动轨迹与限位部611的移动轨迹相交于一点。本实施例中,限位部611位于动触头61面向静触头62一侧的凸台结构。
当然,轨迹槽还可以包括第二轨迹槽,第二轨迹槽的中部与限位部611的移动轨迹仅相交于一点,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沿第二轨迹槽移动用于与限位部611配合,第二轨迹槽可以设置于第一定位板13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定位板14上,仅需要保证第二轨迹槽对应于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之间,且第二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限位部611的移动轨迹仅有一个交点,使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沿第二轨迹槽移动即可,另外,定位板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单独一个定位板通过与壳体配合可以实现定位装配的作用,但是不利于使操作机构形成一个模块化结构。
另外,当定位板不用于分隔连杆组件和储能连杆35时,也就是,储能连杆35与连杆组件共同装配于第一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4时,若储能连杆35可以保证在确定的轨迹移动,也可以省略轨迹槽。
如图5所示,操作机构还包括指示件5,图中指示件5转动装配于第一定位板13背对第二定位板14的一侧,设有手柄孔的壳体侧壁设有指示窗口,指示件5的一端作为指示部与指示窗口相对应,在指示件5面向连杆组件的一侧凸出设有受动部,在对应受动部的第一定位板13开设有凹槽,使受动部可以由连杆组件驱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板14的边侧为镂空区域,受动部与第二连杆32配合,也就是在第二连杆32的边侧设置驱动部,优选驱动部包括合闸驱动部和分闸驱动部,分别由合闸驱动部、分闸驱动部与受动部配合推动指示件5摆动以切换状态,用于指示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
如图1-5所示,触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静触头62和动触头61,静触头62包括导电板621,导电板621沿壳体的中部设置,导电板621的一端与一个接线端子连接,导电板621的中部平行于设有手柄孔的壳体侧壁,图1-4中,导电板621的中部位于锁定件42的下方,导电板621的另一端弯折并在导电板621的板面设有触点,该触点与动触头61相对用于与动触头61的触点配合;动触头61设有储能件612,储能件612为动触头61提供合闸驱动,优选储能件612设置于动触头61与第三连杆33之间;动触头61包括动触头本体,在动触头本体的端部一侧设有用于与静触头62配合的触点,在动触头本体面向静触头62的一侧凸出设有限位部611,限位部611与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配合,限位部611与动触头61的触点位于动触头本体的同一侧,当然,限位部611也可以设置在动触头本体的其他位置,例如相邻于触点位置的动触头本体侧壁,另外,限位部611也可以为凹槽结构,但需要保证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可以平滑的伸入或移出凹槽。
在合闸时,手柄机构2带动连杆组件向合闸方向转动,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沿滑槽421做往复运动,也就是图1、2和5中由滑槽421的左端移动至滑槽421的右端,第三连杆33驱动动触头61向靠近静触头62的方向转动,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向下移动至动触头61与静触头62之间,使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与限位部611抵接,动触头61停止转动,随着手柄机构2继续向合闸方向转动,带动连杆组件使储能件612储能,同时,手柄机构2的继续转动使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继续向下移动,从而与限位部611分离解除限位配合,在第二连杆32的第二端与限位部611分离后,由储能件612释能驱动动触头61继续合闸转动,储能件612释能可以加快动触头61的合闸转动,从而实现快速合闸,合闸到位参见图1、2、4和5,合闸到位时,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位于弧形避让槽421a内。在合闸过程中,第二连杆32的合闸驱动部推动指示件5向合闸方向转动,使指示件5切换指示状态。
在分闸时,手柄机构2带动连杆组件向分闸方向转动,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沿滑槽421做往复运动,也就是图1、2和5中由滑槽421的右端移动至滑槽421的左端,第三连杆33驱动动触头61向远离静触头62的方向转动,储能连杆35的第二端向上移动,当储能连杆35与限位部611刚开始接触时,由复位弹簧微调储能连杆35的移动轨迹,使储能连杆35与限位部611不能抵接限位,分闸到位参见图4。在分闸过程中,第二连杆32的分闸驱动部推动指示件5向分闸方向转动,使指示件5切换指示状态。
如图1、3和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短路保护机构以及过载保护结构分别与搭扣组件配合,图中,短路保护机构位于搭扣组件的下方,短路保护机构包括第二磁轭82和衔铁81,衔铁81位于第二磁轭82与搭扣组件之间,第二磁轭82与静触头62连接,衔铁81的一端转动连接,衔铁81的另一端在第二磁轭82的吸合作用下可以向靠近第二磁轭82的方向转动,在面向搭扣组件的一侧设有用于触发解锁件41转动的拨杆811,在本实施例中,拨杆811与衔铁81呈角度设置,使拨杆811的一端更向解锁件41的方向倾斜,在短路故障时,更利于触发解锁件41转动与锁定件42解扣;图3中,第二磁轭82与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连接,且第二磁轭82与衔铁81分别位于导电板621的两侧,也可以理解为,导电板621与第二磁轭82连接并穿过第二磁轭82与衔铁81之间的间隙,使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成为短路保护机构的一部分,以简化其结构,其中衔铁81在导电板621与搭扣组件之间转动,第二磁轭82位于导电板621背对搭扣组件的一侧,衔铁81背对静触头62的一侧设有拨杆811,拨杆811可以驱动解锁件41转动,使解锁件41与锁定件42解扣,锁定件42处于可以转动的状态,使连杆组件由复位件34驱动复位,也就是向分闸方向移动,从而由连杆组件驱动动触头61和手柄机构2分闸。
结合图3、12提供一种短路保护机构的具体实施例,短路保护机构包括衔铁81、第二磁轭82、转动连接轴以及衔铁复位件,其中,衔铁81为板状结构,由衔铁81相对的两侧边缘弯折延伸形成侧边,在一对侧边的同一端设有装配孔,在装配孔内装配有转动连接轴,在转动连接轴上套设有瞬时弹簧,由转动连接轴将衔铁81转动装配于壳体内,通过调整弹簧力值以整定瞬时动作值用于可以驱动衔铁81复位,在衔铁81的板面开设有让位槽812,让位槽812用于让位解锁件41的解锁转动,由让位槽812靠近转动连接轴一侧的边缘沿背离侧边的方向倾斜向外延伸形成拨杆811,在拨杆811与让位槽812之间预留有空隙,使解锁件41的第一解锁部411可以对应伸入拨杆811与让位槽812之间的空隙内,衔铁复位件套设于转动连接轴上,优选衔铁复位件为扭簧,衔铁复位件的一个弹性臂伸入让位槽812内并与让位槽812的边缘抵接,衔铁复位件的另一个弹性臂与衔铁81抵接,使衔铁81转动时可以被挤压储能;第二磁轭82整体呈板状结构,由其两侧边缘向同一方向弯折形成折边,在本实施例中,折边位于面向衔铁81的一侧,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与第二磁轭82的板面贴合设置,且导电板621位于一对折边之间,使结构更为紧凑。
过载保护机构9的一端与短路保护机构连接于同一个接线端子,过载保护机构9的另一端延伸至搭扣组件的一侧,过载保护机构9包括双金属片,图1、3中,双金属片的活动端向手柄机构2的方向延伸,使解锁件41靠近手柄机构2的一端对应于手柄机构2与双金属片的活动端之间,通过驱动解锁件41靠近手柄机构2的一端,使解锁件41转动以实现与锁定件42分离解扣。
在本实施例中,解锁件41设有第一触发部411、第二触发部412和搭扣部413,第一触发部411与第二触发部412对应于解锁件41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发部411位于远离手柄机构2的一端,也就是第一触发部411靠近短路保护机构用于与短路保护机构配合,另外,搭扣部413与第一触发部411并排设置于解锁件41的同一端端部,利于缩短解锁件41的解扣转动距离,缩小其占用空间,使内部结构更为紧凑;第二触发部412靠近手柄机构2用于与双金属片的活动端配合。
结合图1-6和11提供一种解锁件41的具体结构,如图11所示,解锁件41包括一体成型的转动部410、第一触发部411、第二触发部412、搭扣部413以及复位连接部414,转动部410呈圆柱状,在转动部410的中部设有用于转动装配的轴孔,解锁件41通过转动部410转动装配于第一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4之间,第二触发部412和搭扣部413位于转动部410的相对两侧,第一触发部411与搭扣部413并排设置,第一触发部411向外凸出形成弯钩状,在第一触发部411面向第二触发部412的一侧设有凹槽结构,由凹槽结构的底面作为配合面411a用于与拨杆811配合,优选配合面411a为斜面,在解锁件41与拨杆811配合时,第一触发部411对应位于拨杆811与让位槽812之间的间隙内,配合面411a与拨杆811贴合,在解锁件41被驱动转动时,让位槽812可以避让第一触发部411,防止干扰解锁件41的转动;第二触发部412的末端沿远离转动部410的方向向外延伸,第二触发部412整体呈杆状结构,搭扣部413沿平行于轴孔的切线向远离第二触发部412的方向延伸,在搭扣部413的一侧表面形成搭扣面用于与锁定件42接触,图中搭扣部413的上表面用于与锁定件42接触,复位连接部414沿平行于轴孔的中心轴线方向向外凸出延伸,复位连接部414也呈圆柱状,锁扣复位件43的一端与复位连接部414连接,锁扣复位件43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板13的第一定位部131连接。
如图1、3、4和7-10所示,灭弧***与触头机构配合设置并设置在壳体的下方,灭弧***包括灭弧室71,灭弧室71设置在操作机构的下方,具***于搭扣组件的下方,图1、3中,短路保护机构以及静触头62位于灭弧室71与搭扣组件之间,充分利用壳体内部空间,使结构更为紧凑,过载保护机构9位于灭弧室71背对动触头61的一侧,在灭弧室71的一侧设有一对隔弧板72,隔弧板72的板面与定位板的板面平行,在一对隔弧板72之间形成与灭弧室71连通的引弧腔,触头机构对应设置在引弧腔内,静触头62固定于引弧腔靠近灭弧室71的一侧,具体为,导电板621的一端沿平行于灭弧室71的方向向背离动触头61的方向延伸,导电板621的中部弯曲并围绕于铁芯73背对灭弧室71的一侧设置,图中导电板621环绕包围铁芯73三分二的圆周侧壁,导电板621的另一端端沿铁芯73的切向延伸至引弧腔内并设有与动触头61配合的触点;动触头61可以在引弧腔内摆动以靠近或远离静触头62,铁芯73设置于引弧腔靠近灭弧室71的一侧,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中部贴合铁芯73的外侧并沿铁芯73的外侧曲面弯曲,使导电板621设有触点的一端沿铁芯73的切向方向向背离搭扣组件的方向延伸,图1-4中,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环绕于铁芯73面向搭扣组件以及动触头61一侧。
在引弧腔内设置有分别与触头机构配合的第一引弧板751和第二引弧板752,其中第一引弧板751与静触头62配合,第一引弧板751的一端与静触头62连接,也就是第一引弧板751的一端沿导电板621设有触点一端的方向连接,第一引弧板751的中部弯曲回折形成U形体使第一引弧板751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71内,如此,导电板621与第一引弧板751配合形成环绕于铁芯73外周的环形结构;第二引弧板752与第一引弧板751间隔相对,第二引弧板752的一端对应于动触头61的一侧,第二引弧板752的另一侧沿引弧腔的内侧壁延伸至灭弧室71内。
在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置导磁组件,优选在隔弧板72以及导磁组件设有装配孔,铁芯73的中心轴线垂直于隔弧板72,使铁芯73的两端插接于装配板,如此使铁芯73、隔弧板72以及导磁组件的装配更为简便。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磁轭741和导磁板742,第一磁轭741对应于引弧腔的中部,导磁板742对应于引弧腔靠近动触头61的区域,第一磁轭741靠近静触头6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装配孔721对应的第二装配孔7411,铁芯73的端部依次插接于第一装配孔721和第二装配孔7411;另外,在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安装槽,由安装槽限位装配导磁组件,当然,安装槽分别为第一安装槽722和第二安装槽723,分别用于装配第一磁轭741和导磁板742。当然,作为其它变劣的实施例,所述导磁组件也可以包括第一磁轭741或导磁板742。
如图13所示,第一磁轭741包括第一板7410与第二板7412,第一板7410贴合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第一板7410的中部开设有作为第二装配孔7411的通孔,第一板7410的一侧边缘与第二板7412的一端侧壁连接,使第一板7410与第二板7412的板面形成夹角,图13中,第一板7410与第二板7412之间连接有一段过渡段,使第一板7410与第二板7412的板面相互垂直,第二板7412的另一侧边缘与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贴合,优选第二板7412的另一侧边缘与隔弧板72插接限位,第二板7412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7413,弯折部7413与第一板7410位于第二板7412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在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722,第一安装槽72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第一安装区用于装配第一板7410并在第一安装区设有第一装配孔721,第二安装区的槽底凹陷程度大于第一安装区的槽底凹陷程度,使第二安装区形成用于插接限位第二板7412的插槽,在第一磁轭741装配于第一安装槽722内,使第一磁轭741与隔弧板72在背对引弧腔的一侧保持平整。
如图3和7所示,在触头机构通电时,依据安培定律可知铁芯73产生磁场,由导磁组件在引弧腔内产生磁场,触头机构分断时产生电弧在引弧腔内的磁场受到洛伦兹力,图中标注F和箭头方向表示洛伦兹力和方向,另外,隔弧板72由产气材料制成,在高温产生的气体以及洛伦兹力的共同驱动下,使电弧被快速引入灭弧室71内。另外,铁芯73的中心轴线垂直于隔弧板72,使铁芯73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隔弧板72,利于使电弧获得最大的洛伦兹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灭弧***,包括灭弧室(71),在灭弧室(71)的一侧设有一对隔弧板(72),一对隔弧板(72)之间形成与灭弧室(71)连通的引弧腔,在所述引弧腔内设置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静触头(62)和动触头(61),其特征在于:灭弧***还包括设置于引弧腔内的铁芯(73),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至少有部分围绕在铁芯(73)外侧,每个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导磁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静触头(62)连接的第一引弧板(751),所述第一引弧板(751)与导电板(621)的一端对接,第一引弧板(751)的中部弯曲并与静触头(62)的导电板(621)配合形成环绕于铁芯(73)外侧的结构,第一引弧板(751)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7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板(72)和导磁组件设有装配孔,铁芯(73)的中心轴线垂直于隔弧板(72),使铁芯(73)的两端对应插接于装配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板(72)背对引弧腔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导磁组件被限位装配于安装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导磁组件包括并排且分别贴合隔弧板(72)设置的导磁板(742)和第一磁轭(741),所述导磁板(742)对应于引弧腔靠近动触头(61)的区域,第一磁轭(741)对应于引弧腔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板(72)设有第一装配孔(721),第一磁轭(741)靠近静触头(62)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装配孔(721)对应的第二装配孔(7411),铁芯(73)依次插接于第一装配孔(721)和第二装配孔(74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741)包括第一板(7410)与第二板(7412),所述第一板(7410)的中部开设有作为第二装配孔(7411)的通孔,第一板(7410)的一侧边缘与第二板(7412)的一端侧壁连接,使第一板(7410)与第二板(7412)的板面形成夹角,第二板(7412)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7413),所述弯折部(7413)与第一板(7410)位于第二板(7412)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62)位于引弧腔靠近灭弧室(71)的一侧,动触头(61)在引弧腔内摆动以靠近或远离静触头(62),所述静触头(62)包括导电板(621),所述导电板(621)的一端沿平行于灭弧室(71)的方向向背离动触头(61)的方向延伸,导电板(621)的中部弯曲并围绕于铁芯(73)背对灭弧室(71)的一侧设置,导电板(621)的另一端沿铁芯(73)的切向延伸至引弧腔内并设有与动触头(61)配合的触点。
9.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两端设有一对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灭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头(61)和静触头(62),所述动触头(61)与一个接线端子连接,静触头(62)位于操作机构与灭弧室(71)之间并与另一个接线端子连接;在静触头(62)背对灭弧室(71)的一侧设有短路保护机构,
在灭弧室(71)背对动触头(61)的一侧设有过载保护机构(9),所述过载保护机构(9)的一端与静触头(62)连接于同一个接线端子,过载保护机构(9)的另一端延伸至操作机构的一侧用于触发操作机构脱扣。
CN202223160345.2U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Active CN2191059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0345.2U CN219105962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0345.2U CN219105962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5962U true CN219105962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1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0345.2U Active CN219105962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59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3319B1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instant trip mechanism
JP7129571B2 (ja) 小型遮断器
US4987395A (en) Circuit breaker alarm-switch operating apparatus
CN219106039U (zh) 一种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JP3972232B2 (ja) 回路遮断器の開閉機構
US7064635B2 (en)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alarm interface lever
CN219105962U (zh) 一种灭弧***和断路器
US6373009B1 (en) Fail safe safety switch
JPH0824020B2 (ja) 回路遮断器
CN108022812B (zh) 一种具有磁脱扣器的断路器
CN219106027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9106038U (zh) 一种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CN212010870U (zh) 断路器和具有该断路器的5g配电柜
CN118098892A (zh) 一种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CN115602502A (zh) 断路器脱扣结构
CN113078035A (zh) 一种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CN113539759A (zh) 断路器和具有该断路器的5g配电柜
CN216528700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CN219286278U (zh) 一种电的双断点旋转式开关
CN220382028U (zh) 塑壳断路器
CN216671534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7239371U (zh) 分合闸机构和微型断路器
CN219677187U (zh)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CN212625368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5869239U (zh) 断路器脱扣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