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3490U -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3490U
CN219083490U CN202222973165.XU CN202222973165U CN219083490U CN 219083490 U CN219083490 U CN 219083490U CN 202222973165 U CN202222973165 U CN 202222973165U CN 219083490 U CN219083490 U CN 219083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air inlet
bin
plate
chassis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731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劳良铖
瞿赛
肖遥
解卫浩
李春建
张燕超
周贤杰
容国练
麦国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731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3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3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3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和制冷装置;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和进风仓;所述制冷装置安装在底盘上,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进风仓,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出风仓或者所述出风仓与所述进风仓的分界处。本实用新型的底盘组件,提供一种新的制冷装置在底盘内的布置方式,能够使制冷装置在底盘内的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使得所述底盘组件可应用到较小型的制冷设备中。

Description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制冷设备(如冰箱)通常将制冷装置安装在其底部的底盘内。这些制冷装置包括有压缩机、换热器及风机等部件,而该压缩机、换热器及风机等部件通常沿底盘的宽度方向排布,这种布置方式需要占用底盘较大的横向空间,难以应用到较小型的制冷设备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底盘组件,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制冷装置在底盘内的布置方式,以使制冷装置在底盘内的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使得所述底盘组件可应用到较小型的制冷设备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和制冷装置;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和进风仓;所述制冷装置安装在底盘上,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进风仓,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出风仓或者所述出风仓与所述进风仓的分界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风仓;所述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换热器的背对所述压缩机的一侧相对,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底盘的前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在所述换热器的背对所述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呈缩口状设置;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导风罩的缩口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还设有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朝所述前盖延伸的分隔板,以在所述分隔板和所述底盘的一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出风仓,并在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底盘的另一侧板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风仓的进风扩容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盖设置为格栅板,所述格栅板具有进风格栅区和出风格栅区;其中,所述进风格栅区与所述进风扩容仓相对且连通,所述出风格栅区与所述出风仓相对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前端设有安装在滚轮孔外周的前加强件,所述前加强件具有沿前后向贯通的空腔;所述分隔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加强件连接,以通过所述前加强件的空腔将所述进风扩容仓与所述进风格栅区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其中,所述第一板体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朝所述底盘的前盖延伸;所述第二板体自所述第一板体的前端朝前且偏向所述底盘的另一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三板体自所述第一板体的前端朝前延伸,而与所述前加强件的侧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底板、前盖、后盖及侧板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与所述进风仓或所述进风扩容仓连通的进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底板设有位于所述压缩机下方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进风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主盘体,以及自所述主盘体的前端向前延伸的盘爪,所述盘爪与所述底盘的前盖连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盘爪和所述前盖其中一者设有卡扣,另一者设有与所述卡扣扣合连接的扣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底盘组件和机壳,所述机壳安装在所述底盘组件上,所述机壳的底部与所述底盘组件连接固定。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和制冷装置;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和进风仓;所述制冷装置安装在底盘上,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进风仓,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出风仓或者所述出风仓与所述进风仓的分界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底盘上设置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和进风仓,并将制冷装置的压缩机安装在进风仓,以及将制冷装置的换热器安装在出风仓或者出风仓与进风仓的分界处,以合理地利用底盘组件的前后向的空间,减少对底盘组件的横向空间的占用,使得底盘组件内的制冷装置布局更为合理,更适用于小型制冷设备。并且,底盘组件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通常大于其沿左右方向的宽度,这样还可以延长和拓宽制冷装置的风道,有利于增大风量,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制冷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制冷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制冷设备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盘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底盘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底盘组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6中底盘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6中底盘组件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处的放大图;
图13为图8中底盘组件的滚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8中底盘组件的前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8中底盘组件的后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底盘组件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6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6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SMS_1
/>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相关技术中,传统制冷设备通常将制冷装置安装在其底部的底盘组件内。这些制冷装置包括有压缩机、换热器及风机等部件,而这些压缩机、换热器及风机等部件通常沿底盘组件的宽度方向排布,这种布置方式需要占用底盘组件较大的横向空间,难以应用到较小型的制冷设备中。并且,由于底盘组件横向尺寸通常较小,这些制冷装置的部件沿横向布置,会导致制冷装置的进风和出风的风道较为狭窄,可通过的风量较小,进而导致换热效率较差。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采用一种新的制冷装置布置方式,以使得制冷装置在底盘内的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使得所述底盘组件可应用到较小型的制冷设备中。如说明书附图所示,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至图18为本实用新型底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3至图6,本实用新型底盘组件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组件10包括底盘100和制冷装置200;其中,底盘100上设置有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170和进风仓150;制冷装置200安装在底盘100上,制冷装置200包括压缩机210及与压缩机210连接的换热器220。其中,压缩机210安装在进风仓150,换热器220安装在出风仓170或出风仓170与进风仓150的分界处。
具体说来,底盘100包括底板110、位于底板110两侧的侧板140、位于底板110前端的前盖120、位于底板110后端的后盖130(如图6所示)。底盘100的底板110、侧板140、前盖120及后盖13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而后连接组装在一起。具体在此,底盘100的底板110和侧板140一体成型,底盘100的前盖120为独立成型的独立部件,前盖12与底板110、侧板140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底盘100的后盖130也设置为独立成型的独立部件,后盖130与底板110、侧板140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在底盘100上设置有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170和进风仓150,即是说,该底盘100的进风仓150位于出风仓170的后侧。底盘100上设置出风仓170和进风仓150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将换热器220安装在底盘100的中部,从而在换热器220和底盘100的前盖120之间形成出风仓170,而在换热器220和底盘100的后盖130之间形成进风仓150,也就是相当于说换热器220处在进风仓150和出风仓170的分界处,而压缩机210则安装在进风仓15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底盘100上设置出风仓170和进风仓150的方式,还可以是在底盘100上设置分隔结构,利用该分隔结构将底盘100沿前后向分隔为出风仓170和进风仓150,这样就可以将压缩机210安装在进风仓150,而换热器220安装在出风仓170。
可以理解的是,底盘100的后端则应当设有与进风仓150连通的进风口,进风口可以设置底盘100的底板110、侧板140或后盖130上均可;底盘100的前端应当设置有与出风仓170连通的出风口,出风口可以设置底盘100的底板110、侧板140或前盖120上均可,在此没有限定。
当制冷装置200运行时,外部环境气流从底盘100的后端进入到进风仓150,而后自后向前流动而与制冷装置200换热,最后换热后的气流经出风仓170从底盘100的前端送出到外部环境中。由于底盘组件10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通常大于其沿左右方向的宽度,所以,将制冷装置200的各部件沿前后向布置,不仅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底盘组件10的前后向的空间,减少对底盘组件10的横向空间的占用,使得底盘组件10内的制冷装置200布局更为合理,更适用于小型制冷设备1。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底盘100上设置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170和进风仓150,并将制冷装置200的压缩机210安装在进风仓150,以及将制冷装置200的换热器220安装在出风仓170或者出风仓170与进风仓150的分界处,以合理地利用底盘组件10的前后向的空间,减少对底盘组件10的横向空间的占用,使得底盘组件10内的制冷装置200布局更为合理,更适用于小型制冷设备1。并且,底盘组件10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通常大于其沿左右方向的宽度,这样还可以延长和拓宽制冷装置200的风道,有利于增大风量,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制冷装置200做制冷运行时,制冷装置200的换热器220作为冷凝器会产生热量,与冷凝器换热后从出风仓170吹出的风为热风。传统底盘组件10将压缩机210安装在出风仓170的方式,并不利于压缩机210散热。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压缩机210安装在进风仓150,从而进入进风仓150的气流可以先对压缩机210散热,然后再流向出风仓170与换热器220换热,这样有利于对压缩机210充分散热。
请参阅图4、图6及图7,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200还包括风机230,风机230安装在出风仓170;风机230的进风侧与换热器220的背对压缩机210的一侧相对,风机230的出风侧朝向底盘100的前盖120。
具体地,换热器220沿底盘100的宽度方向布置,使得换热器220的进风侧面向底盘100的后盖130,而换热器220的出风侧则面向底盘100的前盖120。风机230为轴流风机230,风机230的进风侧与换热器220的背对压缩机210的一侧相对,即是说,风机230的进风侧与换热器220的出风侧相对。也即是,制冷装置200的风机230、换热器220、压缩机210三者沿底盘100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布。风机230启动时,进风仓150的气流被风机230驱动而从换热器220通过,经换热器220换热后再被风机230驱动从出风仓170吹出。
进一步地,底盘100在换热器220的背对压缩机210的一侧设置有导风罩190,导风罩190的远离换热器220的一端呈缩口状设置;风机230安装在导风罩190的缩口端。
具体说来,导风罩190的一端与换热器220的周缘对接,导风罩190的远离换热器220的一端呈缩口状设置而形成缩口端,风机230安装在该导风罩190的缩口端。这样设计,可以使得从换热器220通过的气流能够被导风罩190聚集引导到风机230,以增大风机230的风量,提高换热效率。
在此考虑到,制冷装置200的风机230、换热器220及压缩机210沿前后向布置后,在底盘组件10的横向空间布置的结构数量减少,从而在底盘组件10的横向空间会有部分空余。鉴于此,为增大底盘组件10的进风量,可选将底盘组件10前端的部分横向空间用于进风。
请参阅图7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底盘100上还设置有分隔板180,分隔板180自换热器220的一端朝底盘100的前盖120延伸,以在分隔板180和底盘100的其中一侧板140之间形成出风仓170,并在分隔板180与底盘100的另一侧板140之间形成连通进风仓150的进风扩容仓160。
具体说来,底盘100的两个侧板140分别为右侧板141和左侧板142;其中,分隔板180的后端安装在换热器220的右端,并与底盘100的右侧板141相对;分隔板180的前端朝底盘100的前盖120延伸,从而在分隔板180的右侧面与该右侧板141间隔形成进风扩容仓160,并在分隔板180的左侧面和底盘100的左侧板142之间形成出风仓170。如此设置,进风扩容仓160和进风仓150连通形成一个较大的进风风道,从而可大大增加底盘组件10的进风量,大大提高制冷装置20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底盘100的底板110、前盖120、后盖130及侧板140中的至少一者设有与进风仓150或进风扩容仓160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可以是一个或两个及其以上,所述进风口可以是进风格栅或者由多个进风孔组成的孔群。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00设置有多个所述进风口,多个进风口中包括有设置在后盖130上的第一进风口101,该第一进风口101直接与进风仓150连通。第一进风口101是由多个第一进风孔组成,多个第一进风孔均为沿后盖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多个第一进风孔沿后盖130的高度方向布置成多排,且每排均包括有多个沿后盖130的宽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进风孔。
可选地,多个进风口中还包括有设置在右侧板141上的第二进风口102,该第二进风口102与进风扩容仓160连通。第二进风口102是由多个第二进风孔组成,多个第二进风孔均为沿右侧板14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多个第二进风孔沿右侧板141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排列。
可选地,底盘100的底板110还设有位于压缩机210下方的通风孔103(如图11所示),所述通风孔103与进风仓150连通。所述通风孔103可以供外部环境的气流进入到进风仓150,因此,该通风孔103不仅可以用于给压缩机210散热,也可以用作进风仓150的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底盘100的前盖120设置为格栅板120,该格栅板120的格栅从前盖120的左端延伸到右端,在格栅板120上形成有多个可供气流通过的格栅间隙。格栅板120具有进风格栅区122和出风格栅区121;其中,进风格栅区122与进风扩容仓160相对且连通,出风格栅区121与出风仓170相对且连通。具体在此,格栅板120左侧的部分形成出风格栅区121,格栅板120右侧的部分形成进风格栅区122。
请参阅图6、图8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底盘100的前端设置有支撑在滚轮孔104外周的前加强件600,前加强件600具有沿前后向贯通的空腔601;所述分隔板180的前端与所述前加强件600连接,以通过所述前加强件600的空腔601将所述进风扩容仓160与所述进风格栅区122连通。
具体说来,底盘100设有多个供滚轮安装的滚轮孔104;其中,位于底盘100的前端的滚轮孔104定义为前滚轮孔104a。前加强件600安装在该前滚轮孔104a的外周,该前加强件600用于支撑在前滚轮孔104a的外周,以加强底盘100的位于前滚轮孔104a外周部分的强度,避免前滚轮孔104a的周缘发生变形或断裂。为避免前加强件600挡风,前加强件600设置有沿前后向贯通的空腔601,从而前加强件600的空腔601将所述进风扩容仓160与所述进风格栅区122连通。前加强件600的具体结构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当所述制冷装置200运行时,外部环境的气流可以经格栅板120的进风格栅区122、第二进风口102进入到进风扩容仓160,而后从进风扩容仓160进入进风仓150,与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到进风仓150的气流汇合并流向换热器220,然后经换热器220、风机230流入出风仓170,最后从格栅板120的出风格栅区121吹出。
请参阅图6、图8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分隔板180包括第一板体181、第二板体182及第三板体183;其中,第一板体181自换热器220的一端朝底盘100的前盖120延伸;第二板体182自第一板体181的前端朝前且偏向底盘100的另一侧板140倾斜延伸;第三板体183自第一板体181的前端朝前延伸,而与前加强件600的侧壁(即第二支撑板630)连接。
具体说来,分隔板180的第一板体181的后端与换热器210或者底盘100的底板110连接固定,第三板体183的前端延伸到前加强件600,并与前加强件600贴合密封,使得进风扩容仓160的前端对接到前加强件600的空腔601,从而通过该前加强件600的空腔601与前盖120上的进风格栅区122连通。
分隔板180的第二板体182偏向底盘100的另一侧板140(即左侧板142)倾斜延伸,一方面可以避免分隔板180与前加强件600发生干涉,再一方面可以增加进风扩容仓160的空间,增大进风量。从格栅板120的进风格栅区122进入的气流可从经前加强件600引导而从前加强件600的空腔601向后流入到进风扩容仓160内,而不易与左侧的出风仓170的出风气流发生混流。至于前加强件600的具体结构,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至于分隔板180的制造方式,分隔板180的第一板体181、第二板体182及第三板体183三者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而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底盘100上设有接水盘400,接水盘400包括设于换热器220下方的主盘体410,以及自主盘体410的前端向前延伸的盘爪420,盘爪420与底盘100的前盖120连接固定。
具体地,接水盘400用于承接制冷装置200运行时所产生的冷凝水。对于接水盘400的主盘体410而言,主盘体410上凸设有多个螺钉柱,所述螺钉柱与底盘100的底板110通过螺钉连接固定。换热器220和风机230均安装在主盘体410上;接水盘400还包括自主盘体410的后端延伸至进风仓150的延伸盘体,所述延伸盘体用于承接自换热器220连接的换热管产生的冷凝水。对于接水盘400的盘爪420而言,盘爪420包括与主盘体410连接的底爪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爪板两侧并连接主盘体410的侧爪板,所述侧爪板与底盘100的前盖120连接固定。如此设置,可提高接水盘400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9和图10,至于盘爪420与前盖120的连接方式,则可以有多种连接固定方式。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盘爪420与前盖120其中一者有卡扣123,另一者这有与所述卡扣123对应的扣孔401,所述卡扣123和所述扣孔401对应扣合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盘爪420上设置有扣孔401,前盖120的内侧面凸设有卡扣123,卡扣123与盘爪420上的扣孔401对应扣合连接。当然,在另一实施中,盘爪420与前盖120也可以通过螺钉穿设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7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在底盘100的底板110设置有供滚轮109安装的滚轮孔104。滚轮孔104有多个,其中至少两个滚轮孔104位于底盘100的前端,至少两个滚轮孔104位于底盘100的后端。每一滚轮孔104内对应安装有一个滚轮109。这样可使得底盘组件10可移动。在此考虑到,制冷设备1在静态放置或动态移动时,制冷设备1的重量基本都集中在底盘组件10的滚轮109上,从而使得底盘100的支撑滚轮109的位置受力较强,尤其是滚轮孔104的周围,容易发生凹陷变形。
鉴于上述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在底盘100上还配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安装在底板110上,并对应支撑在滚轮孔104的外周,以加强底板110的支撑所述滚轮109的位置的强度,减少底板110在滚轮109周围的位置发生变形的情况出现。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为每一个滚轮孔104对应配置一个加强件,也可以是多个滚轮孔104共用同一个加强件。
请参阅图8、图11及图12,为了方便所述滚轮109安装,在滚轮孔104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孔翻边;底盘组件10还包括滚轮轴800,滚轮轴800穿插在滚轮孔104的孔翻边上,用于供滚轮109安装。具体说来,所述孔翻边可以形成在滚轮孔104的孔缘上(如图12中所示的前孔翻边105);或者,所述孔翻边可以形成在加强件上(如图8中所示的后孔翻边106),具体在后文有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7、图11及图14,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介绍说明,在此将设置在底板110前端的滚轮孔104为前滚轮孔104a,与前滚轮孔104a对应的加强件为前加强件600。具体地,底盘100的前端设有两个前滚轮孔104a,安装在前滚轮孔104a中的滚轮109为前滚轮109a;每一个前滚轮孔104a对应配置也有一个前加强件600。
进一步地,前加强件600包括顶加强板610及设置在顶加强板610两端的第一支撑板620和第二支撑板630,第一支撑板620和第二支撑板630分别支撑在前滚轮孔104a的相对两侧。顶加强板610与第一支撑板620、第二支撑板630三者配合大致呈U形设置,从而使得前加强件600在第一支撑板620和第二支撑板630之间形成有空腔601。
具体说来,前加强件600罩盖在前滚轮孔104a上,前加强件600的第一支撑板620和第二支撑板630分别支撑在前孔翻边105的背对前滚轮孔104a的一侧,从而使得前滚轮孔104a的前孔翻边105的周围不易发生变形。再者,制冷设备的机壳20包括有底盖板21,底盖板21罩盖在底盘100上,底盖板21的前端与前加强件600的顶加强板610接触配合(如图5所示),从而使得前加强件600可支撑底盖板21,前加强件600可分担一部分制冷设备1的重量,避免底板110的前滚轮孔104a周围受力过于集中,进而减少底板110变形的情况发生。
请参阅图11至图13,进一步地,前滚轮孔104a的相对两侧设有供滚轮109的滚轮轴800安装的前孔翻边105,前滚轮孔104a的其中一个前孔翻边105与底盘100的侧板140相邻且夹设形成有狭缝108;第一支撑板620插置在狭缝108(如图16和图17所示)。这样设计,可将前加强件600的第一支撑板620被限定在狭缝108内,使得前加强件600不易活动,前加强件600安装稳定。
由于两个前滚轮孔104a之间的空间较大,故在此可选地,第二支撑板630包括竖板体631和与竖板体631的下端连接的横板体632,横板体632与底板110连接固定。例如,横板体632与底板110可通过螺钉穿设连接固定;或者,横板体632与底板110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固定,在此不设具体限定。如此,可以确保前加强件600安装更牢固,不会轻易发生移位。
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介绍说明,在此将设置在底板110后端的滚轮孔104为后滚轮孔104b,与后滚轮孔104b对应的加强件为后加强件700。具体地,底盘100的前端设有两个后滚轮孔104b,安装在后滚轮孔104b中的滚轮109为后滚轮109b;两个后滚轮孔104b共同由一个加强件支撑。
请参阅图8、图11及图15,进一步地,后加强件700包括安装在底板110下表面的底加强板710,底加强板710设有与后滚轮孔104b对应以供滚轮109通过的安装孔720。具体地,底加强板710设有两个安装孔720,每一安装孔720与一个后滚轮孔104b相对。底加强板710与底板110可通过螺钉穿设连接固。如此,底加强板710可以支撑底板110,增强底板110的强度,从而使得底板110在后滚轮孔104b周围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形。
进一步地,底加强板710在安装孔720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后孔翻边106,安装孔720的后孔翻边106自后滚轮孔104b伸入到进风仓150内(如图16和图18所示),以供滚轮109的滚轮轴800安装。如此,制冷设备1通过后滚轮109b施加到后孔翻边106上的作用力施加到底加强板710上,而不是底板110上,从而减少底板110变形的情况出现。当然,在其他一实施例中,后孔翻边106也可以直接形成在后滚轮孔104b的孔缘上。
请参阅图11,可选地,为了增强底板110的强度,还可以在底板110设置多个加强筋107,多个所述加强筋107分别布置在滚轮孔104的外周,所述加强筋107呈长条状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延伸。
具体说来,多个所述加强筋107中包括有多个前加强筋107a,多个前加强筋107a设置在底板110的前端,并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延伸。前加强筋107a由底板110的局部朝下冲压凹陷形成,这样前加强筋107a就不会相对底板110的上表面***,也就抵到接水盘400,确保接水盘400安装平稳。多个所述加强筋107中还包括有多个后加强筋107b,多个所述后加强筋107b设置在底板110的后端,并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延伸。后加强筋107b由底板110的局部朝上冲压***形成。
请参阅图8、图12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底盘组件10还包括穿插在滚轮孔104的孔翻边上用于供滚轮109安装的滚轮轴800,滚轮轴800包括防脱帽820、与防脱帽820连接的轴体810,轴体810的远离防脱帽820的一端呈中空设置,以用于受压而变形形成防脱扁头830。
应说明的是,滚轮轴800在安装之前,滚轮轴800的轴体810的末端(即轴体810的远离防脱帽820的一端)呈中空设置,此时轴体810的末端没有被夹扁变形。在组装底盘组件10时,可以先将滚轮放置在滚轮孔104内,然后将滚轮轴800的轴体810的末端依次穿过滚轮孔104的其中一孔翻边、滚轮、该滚轮孔104的另一孔翻边,然后将滚轮轴800的轴体810的末端夹扁,从而形成防脱扁头830,防脱扁头830与孔翻边上的轴孔孔缘卡持,使得滚轮轴800不易从孔翻边上脱落下来。在滚轮安装好之后,再将接水盘400、制冷装置200等部件安装到底盘100上。
可以理解的是,夹扁轴体810的末端的方式,可以是沿轴体810的直径方向夹扁形成防脱扁头8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轴体810的末端沿轴体810的轴向弯折夹扁形成防脱扁头830。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1,所述制冷设备1包括底盘组件10和机壳20,机壳20安装在底盘组件10上,机壳20的底部与底盘组件10连接固定。底盘组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制冷设备1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机壳20的底部具有底盖板21,所述底盖板21包括罩盖在所述制冷装置200上方的主盖板310,以及自所述主盖板310的前端朝前且偏向下倾斜延伸的导风盖板320,导风盖板21b用于将制冷装置200的风机230吹出的气流朝前下方引导而流向底盘100的前盖120上的出风格栅区121。导风盖板320的前端搭置在所述底盘组件10的前加强件600的顶部,也就是说,导风盖板320的前端由前加强件600的顶部支撑。
具体说来,前加强件600具有顶加强板610和位于顶加强板610两侧的第一支撑板620和第二支撑板630,在第一支撑板620和第二支撑板630之间形成有空腔601(如图14所示);顶加强板610则与导风盖板21b的下表面贴合,以支撑导风盖板21b。如此,前加强件600可支撑底盖板21,前加强件600可分担一部分制冷设备1的重量,避免底板110的前滚轮孔104a周围受力过于集中,进而减少底板110变形的情况发生。并且,当导风盖板21b引导的气流从导风盖板21b的前端流出后,将进入到前加强件600的空腔601,从而被前加强件600的空腔导向前盖120的出风格栅区12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1为冰箱。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1也可以是一体式空调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底盘组件,用于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组件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沿前后向布置的出风仓和进风仓;以及
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进风仓,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出风仓或所述出风仓与所述进风仓的分界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风仓;所述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换热器的背对所述压缩机的一侧相对,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底盘的前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在所述换热器的背对所述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呈缩口状设置;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导风罩的缩口端。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还设有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朝所述底盘的前盖延伸的分隔板,以在所述分隔板和所述底盘的一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出风仓,并在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底盘的另一侧板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风仓的进风扩容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设置为格栅板,所述格栅板具有进风格栅区和出风格栅区;其中,所述进风格栅区与所述进风扩容仓相对且连通,所述出风格栅区与所述出风仓相对且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前端设有安装在滚轮孔外周的前加强件,所述前加强件具有沿前后向贯通的空腔;所述分隔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加强件连接,以通过所述前加强件的空腔将所述进风扩容仓与所述进风格栅区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朝所述底盘的前盖延伸;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自所述第一板体的前端朝前且偏向所述底盘的另一侧板倾斜延伸;以及
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自所述第一板体的前端朝前延伸,而与所述前加强件的侧壁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底板、前盖、后盖及侧板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与所述进风仓或所述进风扩容仓连通的进风口。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底板设有位于所述压缩机下方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进风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主盘体,以及自所述主盘体的前端向前延伸的盘爪,所述盘爪与所述底盘的前盖连接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爪和所述前盖其中一者设有卡扣,另一者设有与所述卡扣扣合连接的扣孔。
12.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以及
机壳,所述机壳安装在所述底盘组件上,所述机壳的底部与所述底盘组件连接固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CN202222973165.XU 2022-11-08 2022-11-08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083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73165.XU CN219083490U (zh) 2022-11-08 2022-11-08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73165.XU CN219083490U (zh) 2022-11-08 2022-11-08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3490U true CN219083490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1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73165.XU Active CN219083490U (zh) 2022-11-08 2022-11-08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34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83490U (zh)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4223380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
US6155065A (en) Evaporator coil support for a room air conditioner
CN219103457U (zh) 底盘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1261220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15412219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4295471U (zh) 一种汽车空调的下盖排水结构
CN213955471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2619158U (zh) 涡环发生装置及空调器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1552207U (zh) 冷藏风道组件
CN108302648B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250364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1119658U (zh) 一种风管机
CN213931195U (zh) 接头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165050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357252U (zh) 空调室外机电机支架及空调室外机
CN21567551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295579U (zh) 仪表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672425U (zh) 底盘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178747U (zh) 除湿机
CN21735724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141167U (zh) 冷凝器组件、冰箱机械室及冰箱
KR200180231Y1 (ko) 공조기기의 실외기
CN218096246U (zh) 贯流风轮的电机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