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7717U - 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7717U
CN219037717U CN202223154541.9U CN202223154541U CN219037717U CN 219037717 U CN219037717 U CN 219037717U CN 202223154541 U CN202223154541 U CN 202223154541U CN 219037717 U CN219037717 U CN 219037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rrugation
angle
heat exchanger
rip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545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婷
张凌杰
张小彬
周高飞
张建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545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7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7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7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两条长边,两条长边中其中一条为第一长边,另一条为第二长边,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具有第一角孔,相较于第二长边而言,第一角孔更为靠近第一长边;第一板片具有第一板片波纹,第一板片波纹包括靠近第一角孔的第一波纹,第一波纹至少部分具有第一波纹段、第一中间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第一波纹段朝向第一长边倾斜延伸,第二波纹段朝向第二长边倾斜延伸,第一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形成第一夹角,第一中间波纹段具有第一波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第一波纹角的角度。本申请通过第一波纹的靠近两条长边波纹段均呈弯折结构,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强度。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换热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以其结构紧凑、换热系数高、可靠性强、制冷剂充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和制热***中,作为蒸发器、冷凝器、经济器等使用。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上布置人字波,角孔所在的区域需要承受较高的压力,而相关技术中板片上的人字波形状保持一致,相邻板片的波纹在角孔所在区域的焊接点较少,导致板换在角孔区域的强度低,耐压性能差,应用过程中,易出现流体泄漏,而在角孔区域布置更多的波纹,则会影响角孔处流体的分布及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能提高强度的板式换热器。
本申请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叠合;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两条长边,所述长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两条长边中其中一条为第一长边,另一条为第二长边,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具有第一角孔,相较于所述第二长边而言,所述第一角孔更为靠近所述第一长边;
所述第一板片具有第一板片波纹,所述第一板片波纹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角孔的第一波纹,所述第一波纹至少部分具有第一波纹段、第一中间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所述第一中间波纹段连接所述第一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所述第一波纹段朝向所述第一长边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波纹段朝向所述第二长边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中间波纹段具有第一波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波纹角的角度。
本申请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第一角孔附近的第一波纹具有第一波纹段、第一中间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并且第一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形成的第一夹角角度小于第一中间波纹段的第一波纹角角度,使得第一波纹的靠近两条长边波纹段均呈弯折结构,延长了波纹长度,有助于增加相邻板片之间更多的相接点,进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部分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板片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板片的主视图;
图6为图4中圈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圈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波纹呈网络状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波纹与相邻第一波纹段之间具有第一凸起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片背面与相邻第二板片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一种结构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片正面与相邻第二板片的分解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片波纹和第二板片波纹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板片1和多个第二板片2,多个第一板片1和多个第二板片2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T-T方向)交替叠合;另外,板式换热器具有多个第一板间通道5和多个第二板间通道6,多个第一板间通道5和多个第二板间通道6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第一板间通道5和第二板间通道6互不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间通道5位于第一板片1的正面和相邻第二板片2的背面之间,第二板间通道6位于第一板片1的背面和相邻第二板片2的正面之间。
请参阅图4和图5,并结合图1至图3,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包括两条长边3,长边3沿着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如图2、图4、图5中所示的L-L方向)延伸,两条长边3中其中一条为第一长边3a,另一条为第二长边3b,第一长边3a和第二长边3b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如图2、图4、图5中所示的W-W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具有第一角孔C1,相较于第二长边3b而言,第一角孔C1更为靠近第一长边3a。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包括两条短边4,短边4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延伸,两条短边4中其中一条为第一短边4a,另一条为第二短边4b;第一短边4a和第二短边4b沿着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长边3的长度大于短边4的长度;相对于第二短边4b而言,第一角孔C1更为靠近第一短边4a设置。换言之,第一角孔C1位于第一长边3a和第一短边4a所形成的角部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L-L方向)、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W-W方向)、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T-T方向)三者两两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间通道5用于流通制冷剂,第一角孔C1用于供制冷剂流入第一板间通道5,第二板间通道6用于流通与制冷剂进行换热的换热介质,比如水。
第一角孔C1作为制冷剂的入口,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要求第一角孔C1所在的流体分配区域具有较高的抗压性能,相关技术中,波纹采用常规的普通人字波,相邻板片堆叠钎焊后,波纹的末端(靠近板片边缘的一端)可能出现与相邻板片上的波纹未能相接的情况,导致焊接点较少,这样就会导致未相接的部位强度减弱,耐压性低,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板片受压脱焊、开裂、流体泄漏等问题,而采用布置更多常规的普通人字波方式(即减小波纹分布节距),影响角孔处流体的分布性能以及整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此,本实施例采用如下设计:
请再次参阅图4,第一板片1具有第一板片波纹10,第二板片2具有第二板片波纹20,相邻板片中,第一板片波纹10和第二板片波纹20交错布置,波纹的波峰、波谷相交处为焊接面。第一板片波纹10包括靠近第一角孔C1的第一波纹10a,第一波纹10a至少部分具有第一波纹段10a1、第一中间波纹段10a2和第二波纹段10a3,第一中间波纹段10a2连接第一波纹段10a1和第二波纹段10a3,第一波纹段10a1朝向第一长边3a倾斜延伸,第二波纹段10a3朝向第二长边3b倾斜延伸,第一波纹段10a1和第二波纹段10a3形成第一夹角β1,第一中间波纹段10a2具有第一波纹角α1,第一夹角β1的角度小于第一波纹角α1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波纹段10a2为人字波,第一夹角β1和第一波纹角α1的张角均朝向第一短边4a,第一中间波纹段10a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波纹段10a1和第二波纹段10a3向对应的长边倾斜延伸,并且第一波纹段10a1和第二波纹段10a3所形成的第一夹角β1的角度小于第一中间波纹段10a2的第一波纹角α1角度,换言之,第一波纹10a在靠近长边的一端呈弯折结构,形成折角,这样设计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普通常规波纹,加长了波纹的延伸长度,与相邻第二板片2对接相接后能增加更多的焊接点,进而增加了相邻板片在第一角孔C1所在流体分配区的焊接面积,自然提高板式换热器在第一角孔C1附近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板式换热器在第一角孔C1位置处的抗压性能,降低了应用过程中板式换热器第一角孔C1所在的分配部位出现板片受压脱焊、开裂、流体泄漏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且,第一角孔C1所在的分配部位的波纹采用弯折设计,无需增加额外的波纹,同时又延长了波纹,能更好的利用波纹的延长对第一角孔C1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流体分配,有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在第一角孔C1处流体的分布性能和换热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波纹角α1的角度大于等于90°;第一夹角β1的角度大于等于60°,小于第一波纹角α1的角度,即60°≤β1<α1。
进一步地,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具有第二角孔C2,相对于第一短边4a而言,第二角孔C2更为靠近第二短边4b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角孔C2作为与制冷剂进行换热的换热介质的入口,供换热介质进入第二板间通道6,因此第二角孔C2所在的流体分配区域也需要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和结构强度,提高板式换热器第二角孔C2的流体分布区域在应用过程中的耐压承受性能。为此,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
请参阅图5和图7,第二板片波纹20包括靠近第二角孔C2的第二波纹20a,第二波纹20a至少部分具有第三波纹段20a1、第二中间波纹段20a2和第四波纹段20a3,第二中间波纹段20a2连接第三波纹段20a1和第四波纹段20a3,第三波纹段20a1朝向第二长边3b倾斜延伸,第四波纹段20a3朝向第一长边3a倾斜延伸,第三波纹段20a1和第四波纹段20a3形成第二夹角β2,第二中间波纹段20a2具有第二波纹角α2,第二夹角β2的角度小于第二波纹角α2的角度。具体地,第二夹角β2的张角朝向第二短边4b;第二波纹角α2的张角朝向第二短边4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中间波纹段20a2为人字波,第二中间波纹段20a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波纹段20a1和第四波纹段20a3向对应的长边倾斜延伸,并且第三波纹段20a1和第四波纹段20a3所形成的第二夹角β2的角度小于第二波纹角α2的角度,换言之,第二波纹20a在靠近长边的一端呈弯折结构,形成折角,这样设计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普通常规波纹,加长了波纹的延伸长度,与相邻第一板片1对接相接后能增加更多的焊接点,进而增加了相邻板片在第二角孔C2所在流体分配区的焊接面积,自然提高板式换热器在第二角孔C2附近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板式换热器在第二角孔C2位置处的抗压性能,降低了应用过程中板式换热器第二角孔C2所在的分配部位出现板片受压脱焊、开裂、流体泄漏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且,第二角孔C2所在的流体分配区的波纹采用弯折设计,无需增加额外的波纹,同时又延长了波纹,能更好的利用波纹的延长对第二角孔C2流入的换热介质进行流体分配,有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在第二角孔C2处流体的分布性能和换热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波纹角α2的角度大于等于90°;第二夹角β2的角度大于等于60°且小于第二波纹角α2的角度,即60°≤β2<α2。
此外,第一波纹角α1的角度小于等于130°,第二波纹角α2的角度小于等于130°,以保证压降不会过大,同时保证换热性能。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堆叠后,第一板片波纹10与第二板片波纹20形成网络状分布,如图8所示,网络状分布的波纹使得流体在较小的流速下产生湍流,能获得较高的表面传热系数,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第一板片波纹10的张角方向与第二板片波纹20的张角方向相反设置,则第二波纹角α2的张角朝向与第一波纹角α1的张角朝向相反。请再次参阅4,第一板片波纹10还包括第三波纹10b,第三波纹10b和第一波纹10a沿着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第三波纹10b具有第三波纹角α3,第三波纹角α3的张角朝向与第一波纹角α1的张角朝向相同。请再次参阅5,第二板片波纹20包括第四波纹20b,第四波纹20b和第二波纹20a沿着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第四波纹20b具有第四波纹角α4,第四波纹角α4的张角朝向与第二波纹角α2的张角朝向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波纹10a通过折弯设计后,第一波纹10a的折弯段与相邻的第三波纹10b之间出现间隙,间隙过大会造成该部位的结构强度降低,为此,请参阅图9,第一板片波纹1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10c,第三波纹10b与相邻第一波纹段10a1、相邻第二波纹段10a3中的至少一者之间具有第一凸起10c,图9中仅示出第三波纹10b与相邻第一波纹段10a1之间具有第一凸起10c,第三波纹10b与相邻第二波纹段10a3之间具有第一凸起10c的情况未示出。通过增设第一凸起10c,避免了间隙过大而导致第一波纹10a折弯段与第三波纹10b相邻处的结构强度低的问题。同理,第二波纹20a通过折弯设计后,第二波纹20a与相邻的第四波纹20b之间出现间隙,间隙过大同样会造成该部位的结构强度降低,为此,请再次参阅图7,第二板片波纹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凸起20c,第四波纹20b与相邻第三波纹段20a1、相邻第四波纹段20a3中的至少一者之间具有第二凸起20c。图7中仅示出第三波纹段20a1与相邻第四波纹20b之间具有第二凸起20c,第四波纹段20a3与相邻第四波纹20b之间具有第二凸起20c的情况未示出。通过增设第二凸起20c,避免了间隙过大而导致第二波纹20a折弯段与第四波纹20b相邻处的结构强度低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增强板式换热器在入口区域的耐压性能和结构强度,本实施例还具有如下设计:请参阅图13,第三波纹10b包括靠近第一波纹10a的第一主换热波纹10b1和靠近第二短边4b的第一副换热波纹10b2,第一波纹10a和第一副换热波纹10b2中至少一者的波纹相接面宽度(如图13中所示的w1)大于第一主换热波纹10b1的相接面宽度(如图13中所示的w2)。同样的,第四波纹20b包括靠近第二波纹20a的第二主换热波纹20b1和靠近第一短边4a的第二幅换热波纹20b2,第二波纹20a和第二幅换热波纹20b2中至少一者的波纹相接面宽度(如图13中所示的w3)大于第二主换热波纹20b1的相接面宽度(如图13中所示的w4)。通过增大第一角孔C1和第二角孔C2所在分配区域的波纹相接面宽度来提高波纹的焊接面积,进而提高焊接强度和耐压性能。
请再次参阅图1、图3至图5,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具有第三角孔C3和第四角孔C4,第一角孔C1和第三角孔C3均与第一板间通道5连通,第二角孔C2和第四角孔C4均与第二板间通道6连通。第三角孔C3用于供制冷剂从第一板间通道5流出,第四角孔C4用于供换热介质从第二板间通道6流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孔C1和第三角孔C3呈斜对角分布,第二角孔C2和第四角孔C4同样也呈斜对角分布,此时,板式换热器在应用过程中,制冷剂与换热介质呈交叉流;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孔C1和第三角孔C3沿着其中一条长边3分布,第二角孔C2和第四角孔C4沿着另一条长边3分布,图中未示出,此时,板式换热器在应用过程中,制冷剂与换热介质呈平行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均包括圆角边7,相邻长边3和短边4之间通过圆角边7连接。
本申请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既可作为蒸发器使用,也可作为冷凝器使用。当作为增发器使用时,由于制冷剂入口侧(即第一角孔C1处)的温度较低,而与制冷剂换热的换热介质流动至制冷剂入口对应位置处,产生冰冻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冰冻就容易导致体积膨胀,使得冰冻部位的换热板片出现受力开裂撕裂、破损等问题,造成制冷剂旁通到换热介质一侧,导致板式换热器失效。为减少或防止换热介质在该处出现的冰冻现象,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请参阅图10,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一连接部100,第一角孔C1位于第一连接部100内,第一连接部100包括第一平接部100a和第二平接部100b,第一平接部100a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角孔C1周侧,第二平接部100b位于第二板片2的第一角孔C1周侧,即第一角孔C1位于第一连接部100内,且第一角孔C1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连接部100。此外,第一平接部100a的背面与相邻第二平接部100b的正面相接,第一连接部100与第一角孔C1周侧的圆角边7相接,即第一平接部100a和第二平接部100b中的至少一者向第二板间通道6凸起,使得第一角孔C1与第二板间通道6间隔开,保证了板式换热器在应用的过程中,从第一角孔C1流入的低温制冷剂与第二板间通道6内的换热介质具有间距,避免第二板间通道6内的换热介质受第一角孔C1处制冷剂的低温影响而发生冰冻的情况,有效降低冰冻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耐久性,提升板式换热器的性能。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定义第一平接部100a与第二平接部100b相接处且与第二板间通道6相邻的一侧为边缘8,边缘8与第一角孔C1的最小距离≥3mm;例如3mm、3.5mm、4mm、5mm等等,同时保证该处的连接强度,通过限定边缘8与第一角孔C1边缘的最小距离保证第二板间通道6内的换热介质距离第一角孔C1具有间距,降低冰冻的风险,提升防冰冻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相邻板片在第一角孔C1处的连接强度,提高板式换热器的耐久性。
更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1,边缘8两端分别与第一角孔C1周侧的第一长边3a和第一短边4a相接,定义边缘8与第一长边3a相接的点为O1,边缘8与第一短边4a相接的点为O2,边缘8从O1到O2沿线上的点至第一短边4a的最小距离递减,即避免了第二板间通道6在靠近第一角孔C1的区域出现滞留区的问题,使得第二板间通道6内的换热介质流动至边缘8时,能顺利的流动,减少换热介质的滞留时间,从而降低该处换热介质受第一角孔C1流进的制冷剂的低温影响而发生结冰冻结的风险。
在下面实施例中,均以第一角孔C1和第四角孔C4沿着第一短边4a分布,第一角孔C1和第二角孔C2呈斜对角分布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第四角孔C4距离第一角孔C1较近,而第一角孔C1作为制冷剂入口,其附近的温度较低,若换热介质在该部位长时间滞留同样会有冰冻的风险,而第二板间通道6于第四角孔C4周侧的边角处由于流动空间较小,极易出现流动缓慢甚至滞留的情况进而造成冰冻发生,导致相邻板片在该部位的换热介质因冰冻膨胀而出现板片脱焊、破裂等问题,导致板式换热器失效。为此,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请再次参阅图10,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二连接部200,第二连接部200位于第四角孔C4和第四角孔C4周侧的圆角边7之间;第二连接部200包括第三平接部200a和第四平接部200b,第三平接部200a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四角孔C4周侧,第四平接部200b位于第二板片2的第四角孔C4周侧,第三平接部200a的背面与相邻第四平接部200b的正面相接,第二连接部200与第四角孔C4周侧的圆角边7相接。换言之,第二板间通道6在第四角孔C4周侧的边角处通过第二连接部200进行封闭,如此,第二板间通道6内的换热介质无法进入第四角孔C4的周侧的边角处,进而降低换热介质在边角处受滞留和低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冰冻的情况发生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进一步地,第二角孔C2作为换热介质的入口,若第二板间通道6于第二角孔C2周侧的边角处具有流动通道,换热介质从第二角孔C2进入后,由于该流动通道位于第二角孔C2周侧的边角处,距离近且流动阻力少,会率先进入该流动通道,然后换热介质靠近第二长边3b的一侧流量较大,而靠近第一长边3a一侧的流量较小,造成流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进而导致换热介质不能充分利用板片的换热面,影响换热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换热介质的分配均匀性,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请再次参阅图10,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三连接部300,第三连接部300位于第二角孔C2和第二角孔C2周侧的圆角边7之间;第三连接部300包括第五平接部300a和第六平接部300b,第五平接部300a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二角孔C2周侧,第六平接部300b位于第二板片2的第二角孔C2周侧,第五平接部300a的背面与相邻第六平接部300b的正面相接,第三连接部300与第四角孔C4周侧的圆角边7相接。换言之,第二板间通道6在第二角孔C2周侧的边角处通过第三连接部300进行封闭,如此,第二板间通道6内的换热介质无法进入第二角孔C2周侧的边角处,换热介质从第二角孔C2进入后由于第二角孔C2周侧的边角处封闭,换热介质能更多的向远离第二角孔C2的第一长边3a导流分配,使得换热介质能更加顺畅且均匀的进行分配,进而在主换热区中更加均匀流动,能充分利用板片的换热面与邻侧板间通道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果,增强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此外,由于第二角孔C2作为换热介质的入口,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通过第二角孔C2周侧的边角处封闭设计能有效提高第二角孔C2位置处的板片的连接强度,提高该部位的抗压性能。
更进一步地,第三角孔C3与第一角孔C1沿着第一长边3a分布,因此第三角孔C3距离第一角孔C1相对较远,第二板间通道6于第三角孔C3对应位置处的换热介质受第一角孔C1相位置制冷剂的低温影响较小,冰冻的风险较低,为了增加换热介质的流动区域,提高分配的均匀性,增强换热效果,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请参阅图12,板式换热器具有第四连接部400,第四连接部400位于第三角孔C3和第三角孔C3周侧的圆角边7之间;第四连接部400包括第七平接部400a和第八平接部400b,第七平接部400a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三角孔C3周侧,第八平接部400b位于第二板片2的第三角孔C3周侧,第七平接部400a的背面与第八平接部400b的正面间隔设置,第七平接部400a的正面与第八平接部400b的背面相接,第四连接部400与第三角孔C3周侧的圆角边7相接。换言之,第一板间通道5在第三角孔C3周侧的边角处封闭,而第二板间通道6在第三角孔C3周侧的边角处打开通道,如此,换热介质流动至第三角孔C3周侧时,有部分换热介质能通过第三角孔C3周侧边角处的通道流动至与第一角孔C1靠近的第一长边3a进行流动,如此能进一步增强换热介质的分配均匀性,增加了换热介质的流动区域,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平接部100a、第三平接部200a、第五平接部300a和第七平接部400a均为第一板片1的一部分,即在第一板片1加工的过程中压制成型出第一平接部100a、第三平接部200a、第五平接部300a和第七平接部400a。同样的,第二平接部100b、第四平接部200b、第六平接部300b和第八平接部400b均为第二板片2的的一部分,即在第二板片2加工的过程中压制成型出第二平接部100b、第四平接部200b、第六平接部300b和第八平接部400b。第一平接部100a和第二平接部100b中的至少一者朝向第二板间通道6凸起,第三平接部200a和第四平接部200b中的至少一者朝向第二板间通道6凸起,第五平接部300a和第六平接部300b中的至少一者朝向第二板间通道6凸起,第七平接部400a和第八平接部400b中的至少一者朝向第一板间通道5凸起。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义与板式换热器厚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为投影平面,第一连接部10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200、第三连接部300和第四连接部400中任意一者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换言之,第一角孔C1位置处的第一连接部100的面积大于其余角孔位置处的连接部的面积,保证了第二板间通道6与第一角孔C1间隔,达到了板式换热器防冰冻的效果,提升了板式换热器的实际使用性能,有助于延长板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更好的换热性能并降低结构的压降,第一板片波纹和第二板片波纹中的一者为非对称波纹,即其中一者的波峰有高有低,形成单侧非对称通道结构(即形成两个不同容积的板间通道),在不影响换热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的压降。
上述实施例中部分技术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或者替换。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或等同替换,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叠合;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两条长边,所述长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两条长边中其中一条为第一长边,另一条为第二长边,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具有第一角孔,相较于所述第二长边而言,所述第一角孔更为靠近所述第一长边;
所述第一板片具有第一板片波纹,所述第一板片波纹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角孔的第一波纹,所述第一波纹至少部分具有第一波纹段、第一中间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所述第一中间波纹段连接所述第一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所述第一波纹段朝向所述第一长边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波纹段朝向所述第二长边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波纹段和第二波纹段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中间波纹段具有第一波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波纹角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两条短边,所述短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延伸,两条短边中其中一条为第一短边,另一条为第二短边;所述第一短边和第二短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短边的长度;
相对于所述第二短边而言,所述第一角孔更为靠近所述第一短边设置;
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60°,所述第一夹角的张角朝向所述第一短边;
所述第一波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90°,小于等于130°;所述第一波纹角的张角朝向所述第一短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具有第二角孔,相对于所述第一短边而言,所述第二角孔更为靠近所述第二短边设置;
所述第二板片具有第二板片波纹,所述第二板片波纹包括靠近所述第二角孔的第二波纹,所述第二波纹至少部分具有第三波纹段、第二中间波纹段和第四波纹段,所述第二中间波纹段连接所述第三波纹段和第四波纹段,所述第三波纹段朝向所述第二长边倾斜延伸,所述第四波纹段朝向所述第一长边倾斜延伸,所述第三波纹段和第四波纹段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中间波纹段具有第二波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波纹角的角度;
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60°,所述第二夹角的张角朝向所述第二短边;
所述第二波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90°,小于等于130°;所述第二波纹角的张角朝向所述第二短边;
所述第二波纹角的张角朝向与所述第一波纹角的张角朝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波纹包括第三波纹,所述第三波纹和第一波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波纹具有第三波纹角,所述第三波纹角的张角朝向与第一波纹角的张角朝向相同;
所述第一板片波纹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三波纹与相邻第一波纹段、相邻第二波纹段中的至少一者之间具有所述第一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片波纹包括第四波纹,所述第四波纹和第二波纹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波纹具有第四波纹角,所述第四波纹角的张角朝向与第二波纹角的张角朝向相同;
所述第二板片波纹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四波纹与相邻第三波纹段、相邻第四波纹段中的至少一者之间具有所述第二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具有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
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多个第一板间通道和多个第二板间通道,多个第一板间通道和多个第二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互不连通,所述第一角孔和第三角孔均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角孔和第四角孔均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第一板片的正面和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背面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背面和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正面之间;
所述第一角孔和第三角孔呈斜对角分布,或者,所述第一角孔和第三角孔沿着其中一条长边分布;
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圆角边,相邻长边和短边之间通过所述圆角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角孔位于第一连接部内,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所述第一平接部位于第一板片的第一角孔周侧,所述第二平接部位于第二板片的第一角孔周侧,所述第一平接部的背面与相邻第二平接部的正面相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角孔周侧的圆角边相接,定义所述第一平接部与第二平接部相接处且与第二板间通道相邻的一侧为边缘,所述边缘与所述第一角孔的最小距离≥3mm;
所述边缘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角孔周侧的第一长边和第一短边相接,定义所述边缘与第一长边相接的点为O1,所述边缘与第一短边相接的点为O2,所述边缘从O1到O2沿线上的点至第一短边的最小距离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第四角孔和第四角孔周侧的圆角边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平接部和第四平接部,所述第三平接部位于第一板片的第四角孔周侧,所述第四平接部位于第二板片的第四角孔周侧,所述第三平接部的背面与相邻第四平接部的正面相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四角孔周侧的圆角边相接;
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二角孔和第二角孔周侧的圆角边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五平接部和第六平接部,所述第五平接部位于第一板片的第二角孔周侧,所述第六平接部位于第二板片的第二角孔周侧,所述第五平接部的背面与相邻第六平接部的正面相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角孔周侧的圆角边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第三角孔和第三角孔周侧的圆角边之间;所述第四连接部包括第七平接部和第八平接部,所述第七平接部位于第一板片的第三角孔周侧,所述第八平接部位于第二板片的第三角孔周侧,所述第七平接部的背面与第八平接部的正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七平接部的正面与第八平接部的背面相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与第三角孔周侧的圆角边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波纹包括靠近第一波纹的第一主换热波纹和靠近第二短边的第一副换热波纹,所述第一波纹和第一副换热波纹中至少一者的波纹相接面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换热波纹的相接面宽度;
所述第四波纹包括靠近第二波纹的第二主换热波纹和靠近第一短边的第二幅换热波纹,所述第二波纹和第二幅换热波纹中至少一者的波纹相接面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主换热波纹的相接面宽度。
CN202223154541.9U 2022-11-25 2022-11-25 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219037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4541.9U CN219037717U (zh) 2022-11-25 2022-11-25 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4541.9U CN219037717U (zh) 2022-11-25 2022-11-25 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7717U true CN219037717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6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54541.9U Active CN219037717U (zh) 2022-11-25 2022-11-25 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7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17936B2 (en)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US9212854B2 (en) Plate and gasket for a plate heat exchanger
EP2410278B1 (en)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3183629A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1062118A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S6039959B2 (ja) 熱交換器
EP4357716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strength
CN219037717U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451981U (zh) 板式换热器
CN116793117A (zh) 板式换热器
US20080202731A1 (en) One-Piece Turbulence Insert
CN218723391U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926608U (zh)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JPS59125395A (ja) 熱交換器用管の製造法
AU2020390520B2 (en) Heat transfer plate
CN111263877B (zh) 板重合体及热交换器
JP553834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4827909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US5158135A (en) Laminate type heat exchanger
CN210718781U (zh) 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219037715U (zh) 板式换热器
CN112432528A (zh)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116793116A (zh) 板式换热器
CN112762741A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903860U (zh) 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