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2437U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2437U
CN218942437U CN202222801045.1U CN202222801045U CN218942437U CN 218942437 U CN218942437 U CN 218942437U CN 202222801045 U CN202222801045 U CN 202222801045U CN 218942437 U CN218942437 U CN 218942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element row
fastener tape
width direction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010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広永令
中村由香子
石川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2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2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04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08Stringers arranged side-by-side when fastened, e.g. at least partially superposed stri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2Means for making slide fasteners gas or watertight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拉链(1)包括一对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链牙列(50)以及第二链牙列(60)。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的间隙(中部分隔部)消失,链牙列的隐蔽性优异,进而外观优异。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
背景技术
作为拉链的种类,一般而言已知有:以可在制品的外侧(表侧)看到链牙列的方式附接的通常类型的拉链、链牙列附接于制品的内侧(背侧)而难以看到的反装类型的拉链(所谓反装拉链)、及左右的拉链带的侧缘部在其宽度方向上呈U字状折返并且在所述折返的带部分附接链牙列的隐藏类型的拉链(所谓隐藏拉链)等。
反装拉链由于其隐蔽性而发挥不妨碍制品的设计性的优点,适合用于各种衣服或鞋、包、家具等制品,另外,近年来,也用于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座椅用座套等。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5607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此种反装拉链的一例。
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反装拉链的剖面图。如图8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反装拉链100具有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2、102、及能够对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2、102进行开闭的拉头101。
拉头101具有拉头主体110及拉片120。拉头主体110具有:上翼板111、与上翼板111分开且平行地配置的下翼板112、将这些上下翼板111、112的前端部连结的引导柱(在图8中未图示)、与上翼板111的表面(上表面)一体形成的门型形状的拉片安装柱114、以及从下翼板112的后部侧的左右两侧缘朝向上翼板111竖立设置的左右的凸缘115。
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2、102是通过利用缝接线105将在线圈状的链牙列103插通了芯线106而成者缝接于左右一对拉链带104、104的相对的带侧缘部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5607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在反装拉链中,在左右一对拉链带之间形成间隙(所谓中部分隔部)。实际上,即使在图8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反装拉链100中,也在左右一对拉链带104、104之间形成间隙S。
因此,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的外力(所谓横拉)作用于左右一对拉链带104、104的情况下,当使用者从表面侧(图8的上侧)观察反装拉链100时,可隔着间隙S视认链牙列103。此种链牙列103的隐蔽性的降低会使使用反装拉链100的物品、特别是汽车座椅、包、家具等重视美观的物品的设计性劣化,就此方面而言并不优选。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链牙列的隐蔽性优异、进而外观优异的拉链。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结构实现。
[1]一种拉链,包括:
一对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为长条状,且分别具有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一主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表面;
第一链牙列,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以及
第二链牙列,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且所述拉链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2]根据[1]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主表面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主表面相互密接。
[3]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在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一链牙列之间划分形成第一空间,
在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二链牙列之间划分形成第二空间。
[4]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一拉链带及所述第二拉链带是织物或编物。
[5]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比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啮合中心更向所述第二拉链带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比所述啮合中心更向所述第一拉链带侧延伸,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6]根据[5]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面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面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7]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止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的所述第二主表面;以及
第二止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所述第二主表面。
[8]根据[7]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9]根据[8]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第一止水层及所述第二止水层分别包括:第一止水主表面,与所述第一拉链带及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所述第二主表面相接;以及第二止水主表面,为所述第一止水主表面的相反侧,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与所述第二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相互密接。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在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的间隙(中部分隔部)消失,链牙列的隐蔽性优异,进而外观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表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反装拉链的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拉链
3、5:拉链牙链带
10:第一拉链带
10a:宽度方向一端部
10b:宽度方向一端面
11:背面(第一主表面)
13:表面(第二主表面)
20:第二拉链带
20a:宽度方向一端部
20b:宽度方向一端面
21:背面(第一主表面)
23:表面(第二主表面)
31:链牙
31a:啮合头部
31b:第一脚部
31c:第二脚部
31d:连结部
31e:宽度方向一端面
31f:宽度方向一端面
32:芯线
33:缝线
40:拉头
41:主体
42:拉片安装部
43:拉片
50:第一链牙列
60:第二链牙列
70:第一止水膜(第一止水层)
70a:宽度方向一端部
70b:宽度方向一端面
71:背面(第一止水主表面)
73:表面(第二止水主表面)
80:第二止水膜(第二止水层)
80a:宽度方向一端部
80b:宽度方向一端面
81:背面(第一止水主表面)
83:表面(第二止水主表面)
100:反装拉链
101:拉头
102:拉链牙链带
103:链牙列
104:拉链带
105:缝接线
106:芯线
110:拉头主体
111:上翼板
112:下翼板
114:拉片安装柱
115:凸缘
120:拉片
O:啮合中心
O1、O2:位置
S:间隙
S1、S2:平面
T1:第一空间
T2: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的拉链进行详细的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拉链,所谓“上下方向”,是拉头的滑动方向,且是指拉链的长边方向,特别是,将拉头以使左右的链牙列啮合的方式滑动的方向设为“上方”,将拉头以使左右的链牙列分离的方式滑动的方向设为“下方”。
另外,关于拉链,所谓“左右方向”,是一对链牙列排列的方向,且是与拉头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可换言之为拉链的宽度方向。
进而,关于拉链及上止件,所谓“正反方向”,是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可换言之为拉链带的厚度方向或链牙列的高度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表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图3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分离的状态的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拉链1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3、5、及能够对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3、5进行开闭的拉头40。
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3、5包括:左右一对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为长条状且分别具有背面11、背面21(第一主表面)与背面11、背面21的相反侧的表面13、表面23(第二主表面);第一链牙列50,设置于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图2的右端部)的背面11;以及第二链牙列60,设置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图2的左端部)的背面21。此后,将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中的设置有链牙列的一侧定义为宽度方向一端侧,将不设置链牙列的一侧定义为宽度方向另一端侧。
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是包含聚酯线等的织物或编物且柔软性优异。此外,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也可为无纺布。
拉头40使左右一对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及分离。拉头40包括主体41、设置于主体41的表面的拉片安装部42、以及安装于拉片安装部42的拉片43。而且,通过使拉头40向上方移动,如图2所示,左右一对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通过使拉头40向下方移动,如图3所示,左右一对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此外,拉链1也可包括未图示的上止部或下止部。另外,也可代替下止部而设置具有座棒及座体的打开件。
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是通过在一定方向上卷绕合成树脂制的单丝而形成的线圈状的拉链链牙列,具有多个链牙31。而且,关于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在多个链牙31的内部插通芯线32,利用经双线锁缝的缝线33缝制于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背面11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背面21。另外,作为单丝的合成树脂材料,可列举聚酯及尼龙等。
链牙31包括:啮合头部31a,与对方的链牙31啮合、分离;第一脚部31b,从啮合头部31a的表侧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延伸且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接触;第二脚部31c,从啮合头部31a的背侧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延伸并不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接触;以及连结部31d,将第一脚部31b的宽度方向外端部与相邻的链牙31的第二脚部31c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连结。因此,第一脚部31b及第二脚部31c形成为从啮合头部31a突出并平行地延伸。
在图2中示出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所述啮合中心O是链牙31、链牙31彼此啮合时的中心位置,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中心一致。在图3中以O1及O2示出了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的情况下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位置O1、位置O2位于比链牙31的啮合头部31a更靠宽度方向另一端侧。
如图3所示,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
此外,在图1的上部,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被示出为压曲成弧线形的形状,这表示当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的状态下经过一定期间后将它们分离的情况下,残留有压曲状态的痕迹。当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经过一定期间时,压曲的痕迹被消除,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有时也分别成为图3所示那样的大致平面形状。
如图3所示,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比成为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的位置O1更向第二拉链带2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且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2更向第一拉链带1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即,设计成在如图2所示那样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与啮合中心O重叠。通过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在如后述那样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可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更详细而言,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配置于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1更靠第二拉链带2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配置于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2更靠第一拉链带1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
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可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链牙31的啮合头部31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也可在宽度方向上与啮合头部31a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e(即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也可配置于比啮合头部31a更靠第二拉链带20侧。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上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
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可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链牙31的啮合头部31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也可在宽度方向上与啮合头部31a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f(即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也可配置于比啮合头部31a更靠第一拉链带10侧。在图2的例子中,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
如此,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将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与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将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及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由此在如后述那样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可更可靠地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其原因在于为如下配置关系: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不妨碍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彼此的啮合,且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彼此的压接不易破裂。此外,所谓“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未必需要完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考虑到啮合头部31a的锥度,也包括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宽度方向一端面20b是与从啮合头部31a的锥度的起点至锥度的终点的范围一致的范围的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情况。
通过将拉头40从图3所示那样的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起向上方移动,如图2所示,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此时,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比成为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的位置O1更向第二拉链带2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且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2更向第一拉链带1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因此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在宽度方向上相互挤压而变形,压曲成向表侧凸出的弧线形而相互密接。此外,此时,如图2所示那样缝制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且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侧的缝线33有时也随着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压曲而稍微伸长并浮起。
如此,在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相互密接,因此不会如现有的反装拉链那样在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之间形成间隙(所谓的中部分隔部)。因此,在使用者从表侧观察拉链1时,无法视认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外观优异。此种拉链1特别适合于汽车座椅、包、家具等重视美观的物品。
另外,由于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即使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的力(所谓的横拉)作用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情况下,在链牙31、链牙31彼此的啮合缝隙被抵消的范围内,也仅通过压曲程度稍微减弱便可维持相互的密接状态,因此可保持拉链1的良好的外观。
此外,也可在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附着防水剂。通过附着防水剂,可对拉链1赋予防水性能。作为所述防水剂,例如可使用氟系化合物、硅酮系化合物、丙烯酸系防水剂、硅酮复合系防水剂、石蜡系化合物、乙烯脲系化合物、锆系化合物、脂肪酸酰胺系化合物、羟甲基酰胺系化合物、烷基脲型、脂肪酸酰胺型等的防水剂。
将防水剂附着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上的工序可应用任意的工序,例如也可通过沿着未图示的引导辊的周面卷绕而引导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使其连续地通过充满了防水剂的容器内,而浸渍防水剂。在所述处理中,对构成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的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芯线32、缝线33的整个面效率良好地赋予防水剂。接着,从容器内提起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使其连续地通过干燥室,由此首先使对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的整个面赋予的防水剂干燥。其后,使防水剂干燥结束后的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进一步连续地通过热处理室,由此对干燥后的防水剂进行热处理。在所述热处理中,在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芯线32、缝线33的所有基材与防水剂之间进行熔接、附着处理。
如此,在对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实施了防水处理的情况下,可将拉链1用作防水拉链。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不会在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之间形成间隙(中部分隔部),可抑制如现有技术那样液体从中部分隔部进入。
另外,如图2所示,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及宽度方向一端面20b朝向链牙31侧(背侧),并抵接于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另外,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表面13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表面23在啮合中心O上相互密接。如此,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表面13、表面23彼此密接,因此与使背面11、背面21彼此密接的情况(使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向与本实施方式相反的方向压曲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拉链1的厚度,并且可减轻拉头40的滑动阻力。另外,假设在将背面11、背面21彼此密接的情况下,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宽度方向一端面20b朝向表侧,作为带边缘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朝向表面成为凸状,因此表面的手感劣化。
另外,如图2所示,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及宽度方向一端面20b的背面11、背面21与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链牙31)在表背方向上分开,在两者之间分别划分形成第一空间T1及第二空间T2。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设置第一空间T1及第二空间T2,在利用拉头40将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组合时,可容易地使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压曲。另外,第一空间T1及第二空间T2越大,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及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表面13、表面23彼此的压接面积越大,越可抑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之间的间隙(中部分隔部)的产生,从而可有助于外观的提高或防水性、耐水性的提高。进而,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彼此的压接不易破裂,从而容易维持形状。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是织物或编物且柔软性优异,因此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可提高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的密接性。另外,可保持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压曲状态。因此,可抑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之间的间隙(中部分隔部)的产生,从而可有助于外观的提高或防水性、耐水性的提高。此外,假设在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由树脂等成形的情况下,不易形成及维持压曲形状。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在图3的例子中,与图2的例子相比,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压曲程度增强,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表面13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表面23的压接面积增加。如此,通过适宜调整所述压接面积,可应对防水性、耐水性的要求。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分离的状态的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上设置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通过在附图中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来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1还包括:第一止水膜70(第一止水层),设置于第一拉链带10的表面13;以及第二止水膜80(第二止水层),设置于第二拉链带20的表面2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拉链1是具有止水性的止水拉链。
左右一对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分别为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相同的长条状,且具有背面71、背面81(第一止水主表面)、及背面71、背面81的相反侧的表面73、表面83(第二止水主表面)。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形成为覆盖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整个表面13、表面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上下尺寸及宽度尺寸大致相同。
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是通过利用粘接或焊接等将热硬化性聚氨基甲酸酯膜等止水层与缝接了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的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表面13、表面23接合一体化而形成。此处,拉链1成为共同的止水层(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一体地接合的状态。
其后,利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在拉链1附着防水剂。例如也可通过沿着未图示的引导辊的周面卷绕而引导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使其连续地通过充满了防水剂的容器内,而浸渍防水剂。在所述处理中,对构成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的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芯线32、缝线33、止水层(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的整个面效率良好地赋予防水性。接着,从容器内提起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使其连续地通过干燥室,由此首先使对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的整个面赋予的防水剂干燥。其后,使防水剂干燥结束后的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进一步连续地通过热处理室,由此对干燥后的防水剂进行热处理。在所述热处理中,在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芯线32、缝线33、止水层(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的所有基材与防水剂之间进行熔接、附着处理。
接着,取出热处理结束后的拉链1,使用切刀等切断装置沿着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彼此啮合的啮合部在长度方向上切断将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3、拉链牙链带5彼此连结的单一的止水层(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并左右分成两部分。以此方式形成左右一对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
如图6所示,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70a与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宽度方向一端部80a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
如图6所示,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70a比成为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的位置O1更向第二拉链带2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且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宽度方向一端部80a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2更向第一拉链带1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延伸。即,设计成在如图4所示那样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与啮合中心O重叠,并且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与啮合中心O重叠。通过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以及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在如后述那样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可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下,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宽度方向一端面70b配置于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1更靠第二拉链带2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宽度方向一端面80b配置于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2更靠第一拉链带10侧(宽度方向一端侧)。
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宽度方向一端面70b可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链牙31的啮合头部31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也可在宽度方向上与啮合头部31a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e(即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也可配置于比啮合头部31a更靠第二拉链带20侧。在图6的例子中,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宽度方向一端面70b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
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宽度方向一端面80b可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链牙31的啮合头部31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也可在宽度方向上与啮合头部31a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f(即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也可配置于比啮合头部31a更靠第一拉链带10侧。在图6的例子中,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
如此,将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宽度方向一端面70b及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将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宽度方向一端面80b及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由此在使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可更可靠地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其原因在于为如下配置关系: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不妨碍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彼此的啮合,且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彼此的压接不易破裂。此外,所谓“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未必需要完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考虑到啮合头部31a的锥度,也包括与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面是与从啮合头部31a的锥度的起点至锥度的终点的范围一致的范围的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情况。
通过将拉头40从图6所示那样的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分离的状态起向上方移动,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啮合。此时,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70a比成为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的位置O1更向第二拉链带20侧(宽度方向一端部)延伸,且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宽度方向一端部80a比成为啮合中心O的位置O2更向第一拉链带10侧(宽度方向一端部)延伸,因此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70a与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宽度方向一端部80a在宽度方向上相互挤压而变形,压曲成向表侧突出的弧线形而相互密接。此外,此时,如图2所示那样缝制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且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20a侧的缝线33有时也随着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压曲而稍微伸长并浮起。
如此,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相互密接,因此不会如现有的反装拉链那样在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之间形成间隙(所谓的中部分隔部)。因此,在使用者从表侧观察拉链1时,无法视认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外观优异。此种拉链1特别适合于汽车座椅、包、家具等重视美观的物品。
另外,由于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即使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的力(所谓的横拉)作用于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情况下,在链牙31、链牙31彼此的啮合缝隙被抵消的范围内,也仅通过压曲程度稍微减弱便可维持相互的密接状态,因此可保持拉链1的良好的外观。
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不会在第一拉链带10与第二拉链带20以及第一止水膜70与第二止水膜80之间形成间隙(中部分隔部),可抑制如现有技术那样液体从中部分隔部进入。
另外,如图5所示,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及宽度方向一端面20b以及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70b及宽度方向一端面80b朝向链牙31侧(背侧)。第一止水膜7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70b及宽度方向一端面80b有时也抵接于第一链牙列50及第二链牙列60。另外,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70a的表面73与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80a的表面83在啮合中心O上相互密接。因此,可提高液体浸入抑制效果。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在图7的例子中,与图5的例子相比,第一拉链带10及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宽度方向一端部70a以及第二拉链带20及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宽度方向一端部80a的压曲程度增强,第一止水膜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70a的表面73与第二止水膜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80a的表面83的压接面积增加。如此,通过适宜调整所述压接面积,可应对止水性、耐水性的要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变更。
如以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的事项。
[1]一种拉链1,包括:
一对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为长条状,且分别具有第一主表面11、21及所述第一主表面11、21的相反侧的第二主表面13、23;
第一链牙列50,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11;以及
第二链牙列60,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21,且所述拉链1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在使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相互密接,因此不会如现有的反装拉链那样在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之间形成间隙(所谓的中部分隔部)。因此,在使用者从表侧观察拉链1时,无法视认第一链牙列及第二链牙列50、60,外观优异。此种拉链1特别适合于汽车座椅、包、家具等重视美观的物品。另外,由于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即使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的力(所谓的横拉)作用于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情况下,在链牙31、31彼此的啮合缝隙被抵消的范围内,也仅通过压曲程度稍微减弱便可维持相互的密接状态,因此可保持拉链1的良好的外观。
[2]根据[1]所述的拉链1,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二主表面23相互密接。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20a的第二主表面13、23彼此密接,因此与使第一主表面(11、21)彼此密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拉链1的厚度,并且可减轻拉头(40)的滑动阻力。
[3]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1,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在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11与所述第一链牙列50之间划分形成第一空间T1,
在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21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之间划分形成第二空间T2。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T1、T2,在利用拉头40将第一链牙列及第二链牙列50、60组合时,可容易地使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压曲。另外,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T1、T2越大,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及宽度方向一端面20b的第一主表面11、21彼此的压接面积越大,越可抑制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之间的间隙(中部分隔部)的产生,从而可有助于外观的提高或止水性、耐水性的提高。进而,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彼此的压接不易破裂,从而容易维持形状。
[4]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1,其中,
所述第一拉链带及所述第二拉链带10、20是织物或编物。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是织物或编物且柔软性优异,因此在使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可提高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密接性。另外,可保持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压曲状态。因此,可抑制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之间的间隙(中部分隔部)的产生,从而可有助于外观的提高或止水性、耐水性的提高。
[5]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1,其中,
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比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的啮合中心O更向所述第二拉链带20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比所述啮合中心O更向所述第一拉链带10侧延伸,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此种第一链牙列及第二链牙列50、60与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配置关系,在使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可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6]根据[5]所述的拉链1,其中,
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与所述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e配置于同一平面S1上,且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f配置于同一平面S2上,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可更可靠地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其原因在于为如下配置关系: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20a不妨碍第一链牙列及第二链牙列50、60彼此的啮合,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10、20彼此的压接不易破裂。
[7]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1,其中,包括:
第一止水层70,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以及
第二止水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第二主表面23。
根据所述结构,可对拉链1赋予止水性。
[8]根据[7]所述的拉链1,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70a与所述第二止水层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80a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在使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以及第一止水膜与第二止水膜70、80相互密接,因此不会如现有的反装拉链100那样在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10、20以及第一止水膜与第二止水膜70、80之间形成间隙(所谓的中部分隔部)。因此,在使用者从表侧观察拉链1时,无法视认第一链牙列及第二链牙列50、60,外观优异。此种拉链1特别适合于汽车座椅、包、家具等重视美观的物品。
[9]根据[8]所述的拉链1,其中,
所述第一止水层及所述第二止水层70、80分别包括:第一止水主表面71、81,与所述第一拉链带及所述第二拉链带10、20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23相接;以及第二止水主表面73、83,为所述第一止水主表面71、81的相反侧,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50、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70a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73与所述第二止水层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80a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83相互密接。
根据所述结构,可提高液体浸入抑制效果。

Claims (9)

1.一种拉链(1),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为长条状,且分别具有第一主表面(11、21)及所述第一主表面(11、21)的相反侧的第二主表面(13、23);
第一链牙列(50),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11);以及
第二链牙列(60),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21),且所述拉链(1)中,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二主表面(23)相互密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在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11)与所述第一链牙列(50)之间划分形成第一空间(T1),
在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21)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之间划分形成第二空间(T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链带(10)及所述第二拉链带(20)是织物或编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比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更向所述第二拉链带(20)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比所述啮合中心(O)更向所述第一拉链带(10)侧延伸,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10b)与所述第一链牙列(5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e)配置于同一第一平面(S1)上,且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20b)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的宽度方向一端面(31f)配置于同一第二平面(S2)上,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止水层(70),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以及
第二止水层(80),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第二主表面(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7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70a)与所述第二止水层(8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80a)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止水层(70)及所述第二止水层(80)分别包括:第一止水主表面(71、81),与所述第一拉链带(10)及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23)相接;以及第二止水主表面(73、83),为所述第一止水主表面(71、81)的相反侧,
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7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70a)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73)与所述第二止水层(8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80a)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83)相互密接。
CN202222801045.1U 2022-06-17 2022-10-24 拉链 Active CN2189424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4334 WO2023243081A1 (ja) 2022-06-17 2022-06-17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PCT/JP2022/024334 2022-06-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2437U true CN218942437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053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03821.3A Pending CN117281333A (zh) 2022-06-17 2022-10-24 拉链
CN202222801045.1U Active CN218942437U (zh) 2022-06-17 2022-10-24 拉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03821.3A Pending CN117281333A (zh) 2022-06-17 2022-10-24 拉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281333A (zh)
WO (1) WO20232430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4539C2 (de) * 1999-05-28 2001-05-10 Dynat Ges Fuer Verschlustechni Fluiddichter Reißverschluß
ITTO20111070A1 (it) * 2011-11-22 2013-05-23 Ykk Italia S P A Cerniera lampo.
CN109330117A (zh) * 2018-09-28 2019-02-15 东莞市鼎富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1333A (zh) 2023-12-26
TW202400040A (zh) 2024-01-01
WO2023243081A1 (ja)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0636B (zh) 拉链加强带条
KR100385526B1 (ko) 방수성 슬라이드 파스너와 그 제조 방법
TWI627921B (zh) Zipper-attach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ith zipper
US11083255B2 (en) Slide fastener-attached product
CN107198301B (zh) 附有拉链的物品及附有拉链的物品的制造方法
KR101274938B1 (ko) 은폐형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파스너 스트링거
EP2682015B1 (en) Slide faste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7624482B2 (en) Article with slide fastener
TWI574646B (zh) Chains, zippers and items with zippers
US7137177B2 (en) Top end stop of linear slide fastener
CN218942437U (zh) 拉链
CN110545689B (zh) 带拉链的产品及带拉链的产品的制造方法
EP1444914B1 (en) Slide fastener
TWI839938B (zh) 拉鍊
TWI662915B (zh) zipper
TW201609015A (zh) 無拉鏈鏈布之鏈帶、無拉鏈鏈布之拉鏈及附有拉鏈之物品
WO2013136473A1 (ja)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防水製品
US4675950A (en) Slide fastener suitable for use on articles made of plastics material
JP2008154615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
JP2022030892A (ja) 編込み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カバー部材
CN117814577A (zh) 拉链以及止水链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