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8827U - 电驱动阀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8827U
CN218598827U CN202222416555.7U CN202222416555U CN218598827U CN 218598827 U CN218598827 U CN 218598827U CN 202222416555 U CN202222416555 U CN 202222416555U CN 218598827 U CN218598827 U CN 218598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ilot
chamber
main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65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野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8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8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闭阀时即使柱塞等移动体倾斜也能够避免阀芯倾斜而防止阀泄漏的电驱动阀。电驱动阀具备:具有主阀室和先导阀室的阀主体;向主阀室的制冷剂的流入路;来自主阀室的制冷剂的流出路;具有主阀座的阀口;对阀口进行开闭的主阀芯;贯通主阀芯而选择性地将先导阀室与流出路连通的先导通路;设置于先导通路的端部的先导阀座;对先导通路进行开闭的先导阀芯;保持先导阀芯的移动体;介入于先导阀芯与移动体之间,在闭阀时向先导阀芯传递将先导阀芯按压于先导阀座的按压力的阀承接部件;经由移动体驱动先导阀芯的驱动装置,在先导阀芯与阀承接部件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

Description

电驱动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驱动阀,尤其涉及一种即使在电磁阀、电动阀中支承阀芯的柱塞等移动体在闭阀时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阀泄漏的阀芯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使用螺线管、电动机这样的电驱动装置来进行阀的开闭的电驱动阀被用于具备空气调和机、冷藏装置、制冷装置等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循环装置。
在这样的电驱动阀中,进行制冷剂流路的开闭的阀芯被电驱动阀所具备的能够沿阀的开闭方向(轴线方向)滑动的移动体(例如柱塞、阀棒)支承。例如在电磁阀的情况下,通过螺线管、压缩螺旋弹簧使柱塞移动,在电动阀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了电动机(电机) 的升降装置使阀棒移动,由此进行阀的开闭。
另外,作为公开了这样的电驱动阀的文献,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0983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支承阀芯的移动体被收容于筒状的部件(衬套),被该筒状部件以不会横向错位的方式引导,但为了能够滑动,而在与筒状部件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一定的游隙。
另一方面,该驱动阀在制冷剂回路中并非一定要设置为阀的轴线方向为铅垂方向,根据配管空间、配管的布置方向等而能够以例如倾斜或横置的状态设置。
因此,在衬套内滑动的移动体可能在闭阀动作时倾斜,伴随该倾斜,被移动体支承的阀芯也变得倾斜,从而可能在阀座与阀芯之间产生间隙而引起阀泄漏。
此外,为了防止这样的阀泄漏,现行有通过对阀芯使用弹性材料而能够吸收闭阀时的阀芯的倾斜。
但是,当使用弹性材料时,存在阀芯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希望提供进一步的解决方法。
此外,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不能解决上述那样的阀泄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支承阀芯的移动体发生倾斜,也不会发生阀泄漏的新的阀芯部的结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而达成目的,本申请的第一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主阀室和先导阀室;流入路,该流入路供制冷剂流入主阀室;流出路,该流出路供制冷剂从主阀室流出;阀口,该阀口具有主阀座,并且以在主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在流出路与主阀室之间;主阀芯,该主阀芯通过相对于主阀座进退移动而对阀口进行开闭;先导通路,该先导通路贯通主阀芯而选择性地将先导阀室与流出路连通;均压路,该均压路将主阀室与先导阀室连通;先导阀座,该先导阀座形成于先导通路的先导阀室侧的端部;先导阀芯,该先导阀芯相对于先导阀座进退移动而对先导通路进行开闭;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先导阀芯而和先导阀芯一起移动;阀承接部件,该阀承接部件介入于先导阀芯与移动体之间,向先导阀芯传递将先导阀芯按压于先导阀座而封闭先导通路的按压力;以及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移动体驱动先导阀芯,其中,在先导阀芯与阀承接部件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经由该点接触部从阀承接部件向先导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此外,关于上述先导通路,“选择性地连通”是指,并非总是处于连通状态,而是表示通过先导阀芯进行开闭,在电驱动阀的闭阀时,先导阀芯落座于先导阀座而封闭先导通路,在电驱动阀的开阀时,先导阀芯从先导阀座离开(分开)而开放先导通路(对于后述的第二实用新型也相同)。另一方,上述均压路总是开放,而将主阀室与先导阀室连通。另外,均压路的截面积(流路面积)比先导通路小。此外,对于该电驱动阀的开闭动作,将在之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本申请的第一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涉及经由通过电驱动装置而被驱动的先导阀来控制主阀的先导型驱动阀,在该驱动阀中,在阀承接部件与先导阀芯之间形成点接触部,并经由该点接触部将闭阀时的按压力传递至先导阀芯,阀承接部件向先导阀芯传递将先导阀芯按压于先导阀座而关闭先导阀的按压力。
点接触部形成于传递按压力的阀承接部件侧的面(与先导阀芯接触的接触面)和被传递按压力的先导阀芯侧的面(与阀承接部件接触的接触面),但可以是(1)阀承接部件侧的面为凸曲面,且先导阀芯侧的面为平面的方式、(2)阀承接部件侧的面为平面,且先导阀芯侧的面为凸曲面的方式、以及(3)阀承接部件侧的面和先导阀芯侧的面这两者都为凸曲面的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
如果阀承接部件与先导阀芯(以下可能仅称作“阀芯”)经由这样的点接触部接触,则与平面彼此接触的情况不同,即使移动体倾斜,该倾斜变动也不会经由阀承接部件而传递至先导阀芯,在闭阀时,能够避免先导阀芯与移动体和阀承接部件一起倾斜,能够防止发生阀泄漏(制冷剂通过先导通路向流出路漏出)。
此外,“凸曲面”典型的是指球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抛物线面、其他凸状曲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用新型和后述的第二实用新型~第四实用新型/ 在称为“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指第一实用新型~第四实用新型的总称),不需要向以往那样为了避免阀泄漏而在阀芯(先导阀芯)使用弹性材料,因此能够以硬质的材料形成先导阀芯,由此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驱动装置”典型的是通过螺线管产生的磁力来使移动体(柱塞) 移动的电磁致动器。但也可以通过电动机(电机)使移动体移动,电驱动装置也包含电动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按压力”存在通过电驱动装置(例如电磁致动器、电动机)产生的力(例如通过螺线管产生的磁力、将由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运动后的直线性的力)的情况,也存在不是电驱动装置而是由其他机械性部件(例如线圈弹簧)产生的力(例如压缩螺旋弹簧的弹力)的情况。在上述第一实用新型(后述的第三实用新型也同样)中,阀承接部件承受这些力,并将这些力作为按压力向先导阀芯传递。
另外,上述阀承接部件能够是例如与移动体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平面且与先导阀芯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凸曲面的板状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阀承接部件是通过使中心部向所述先导阀芯侧凹陷而形成向先导阀芯侧突出的凸曲面部的板状部件(薄板部件)。这样的阀承接部件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制作,使用该阀承接部件具有能够减少电驱动阀的制造成本的优点。
而且,上述阀承接部件也可以是球状部件。
本申请的第二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是与所述第一实用新型相同的先导型驱动阀,但不具备阀承接部件,而是在移动体与先导阀芯之间形成点接触部。
具体而言,该电驱动阀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主阀室和先导阀室;流入路,该流入路供制冷剂流入主阀室;流出路,该流出路供制冷剂从主阀室流出;阀口,该阀口具有主阀座,并且以在主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在流出路与主阀室之间;主阀芯,该主阀芯通过相对于主阀座进退移动而对阀口进行开闭;先导通路,该先导通路贯通主阀芯而选择性地将先导阀室与流出路连通;均压路,该均压路将主阀室与先导阀室连通;先导阀座,该先导阀座形成于先导通路的先导阀室侧的端部;先导阀芯,该先导阀芯相对于先导阀座进退移动而对先导通路进行开闭;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先导阀芯而和先导阀芯一起移动,向先导阀芯传递将先导阀芯按压于先导阀座而封闭先导通路的按压力;以及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移动体驱动先导阀芯,其中,在先导阀芯与移动体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经由该点接触部从移动体向先导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在本申请的第二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中,所述按压力不经由阀承接部件而从移动体直接向先导阀芯传递,但通过在移动体与先导阀芯之间形成点接触部,也能够与所述第一实用新型相同地,在闭阀时即使移动体倾斜,也能够避免先导阀芯倾斜,能够防止发生阀泄漏。
在上述第二实用新型中,点接触部形成于传递按压力的移动体侧的面(与先导阀芯接触的接触面)和被传递按压力的先导阀芯侧的面(与移动体接触的接触面),但也可以采用(1)移动体侧的面为凸曲面,且先导阀芯侧的面为平面的方式、(2)移动体侧的面为平面,且先导阀芯侧的面为凸曲面的方式、以及(3)移动体侧的面和先导阀芯侧的面这两者都为凸曲面的方式中的任一个。
而且,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直动型的阀,本申请的第三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是具备阀承接部件的直动型的驱动阀。
具体而言,该第三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阀室;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一方;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另一方;阀口,该阀口具有阀座,并且以在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流路与所述阀室之间、或第二流路与阀室之间;阀芯,该阀芯在闭阀位置和开阀位置之间相对于阀座进退移动,在该闭阀位置,阀芯通过承受向闭阀方向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阀座,从而封闭阀口,在该开阀位置,阀芯从阀座离开,从而开放阀口;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阀芯而和阀芯一起移动;阀承接部件,该阀承接部件介入于移动体与阀芯之间,向阀芯传递按压力;以及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移动体驱动阀芯,其中,在阀芯与阀承接部件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经由该点接触部从阀承接部件向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在这样的直动型的阀中,也与所述先导型驱动阀相同地,能够避免移动体的倾斜传递至阀芯,能够防止发生阀泄漏(制冷剂从阀室向流出路的漏出)。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用新型中,也与所述第一实用新型相同地,可以将阀承接部件设为(1)与移动体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平面且与阀芯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凸曲面的板状部件,可以设为(2)通过将中心部向阀芯侧凹陷而形成向阀芯侧突出的凸曲面部的板状部件,也可以设为(3)球状部件。
进而,本申请的第四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是与所述第三实用新型相同的直动型的驱动阀,但不具备阀承接部件。
具体而言,该第四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阀室;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一方;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另一方;阀口,该阀口具有阀座,并且以在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流路与所述阀室之间、或第二流路与阀室之间;阀芯,该阀芯在闭阀位置和开阀位置之间相对于阀座进退移动,在该闭阀位置,阀芯通过承受向闭阀方向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阀座,从而封闭阀口,在该开阀位置,阀芯从阀座离开,从而开放阀口;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阀芯而和阀芯一起移动;以及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移动体驱动阀芯,其中,在阀芯与移动体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经由该点接触部从移动体向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闭阀动作时,即使支承阀芯的移动体发生倾斜,也能够避免阀芯倾斜,能够防止发生阀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基于附图叙述的以下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变得明确。此外,在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中在闭阀时柱塞倾斜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 (柱塞和先导阀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为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进行比较,而表示在以往的电磁阀中在闭阀时柱塞倾斜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其他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另一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另一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的另一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主要部分(柱塞和先导阀部) 的另一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闭阀状态)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A 电磁阀的中心轴线;
A1 柱塞的中心轴线;
F1、F2 制冷剂的流动;
11、61 电驱动阀(电磁阀);
12 阀部;
13 电磁致动器;
14 外壳部件;
14a 阀安装孔;
15 流入路;
16 流出路;
17 阀口;
18 阀座(主阀座);
19 钎焊部;
21 阀主体;
21a 阀主体的上表面开口;
21b 阀主体的下表面开口;
21c 阀主体上表面开口的下端周缘部;
22 阀室(主阀室);
23 主阀芯;
23a 台阶部;
24 先导通路;
25 先导阀座;
26 开阀弹簧;
27 先导阀室;
31 先导阀芯;
31a 先导阀芯的上表面;
31b 先导阀芯的下表面;
32 阀承接部件;
32a 阀承接部件的上表面;
32b 阀承接部件的下表面;
33 点接触部;
34 挡圈;
41 线圈;
42 线圈架;
43 吸引元件;
44 柱塞;
44a 阀芯保持孔;
44b 阀芯保持孔的下端周缘部;
44c 用于收容阀承接弹簧的孔;
44d 弹簧收容孔;
45 闭阀弹簧;
46 阀承接弹簧;
51 衬套;
62 阀芯。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驱动阀11具备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闭的阀部12和对阀部12进行驱动的电磁致动器13,该电驱动阀11是在例如热泵式制冷制热***那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制冷剂的流动的电磁阀。另外,该电磁阀11是通过先导阀来控制进行制冷剂流路的开闭的主阀的先导型电磁阀,是在向电磁致动器13供给电力时成为闭阀状态的常闭式(常时闭型)的阀。
此外,在各图中,适当显示表示上下和左右方向的彼此正交的二次元坐标,并基于这些方向进行以下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和各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能够以各种朝向使用,各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各部结构进行任何限定。
阀部12具备:阀主体21,该阀主体21设置在具备制冷剂的流入路15和流出路16的外壳部件14;主阀(主阀芯23和主阀座18等),该主阀设置在阀主体21内的主阀室22;以及先导阀(先导阀芯31和先导阀座25等),该先导阀用于控制主阀,并设置在阀主体 21内的先导阀室27。
阀主体21是在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具有开口(上表面开口21a和下表面开口21b)的圆筒状的部件,通过在嵌插于外壳部件14的阀安装孔14a之后,将该阀安装孔14a的周缘部铆接,进而通过进行钎焊(参照图1的符号19)而固定于外壳部件14。
阀主体21内的下部空间被设为主阀室22,外壳部件14的流入路15和流出路16与该主阀室22连通。即,在流出路16的阀主体21侧的端部具备阀口17,该阀口17向垂直上方立起,并从阀主体21的下表面开口21b向主阀室22内突出,将该阀口17的上表面部作为使制冷剂从主阀室22向流出路16流出的流出口,并且作为供主阀芯23接触分离(抵接和离开)的主阀座18。另外,阀主体21的下表面开口21b中的阀口17的周围的开口部分被设为使来自流入路15的制冷剂流入主阀室22的流入口。
另外,在主阀室22内具备主阀芯23,该主阀芯23具有圆柱状的整体形状,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插于阀主体21(配置为能够相对于主阀座18进退移动)。另外,主阀芯23 被设置在主阀室22内的开阀弹簧26向上方施力。开阀弹簧26是在阀主体21的底面周缘部与形成在主阀芯23的下部外周面的台阶部23a之间以压缩的状态设置的压缩螺旋弹簧。
另外,主阀芯23具备先导通路24,该先导通路24在轴线A的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主阀芯23的中心部而使主阀室22与先导阀室27连通,并且具备直径比先导通路24细的均压路(未图示),该均压路同样使主阀室22与先导阀室27连通。此外,均压路不被进行开闭而总是使主阀室22与先导阀室27连通,但先导通路24被如下所述的先导阀芯 31进行开闭。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均压路是主阀芯23与阀主体21的内周面的间隙。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阀室22是主阀芯23与主阀座18之间的空间和面朝流入路15的空间,本实施方式的先导阀室27是形成于主阀芯23的上侧的空间。
在主阀芯23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先导阀室27,并具备先导阀。具体而言,在先导通路24向先导阀室27开口的主阀芯23的上表面中心部(先导通路24的上端部)形成先导阀座25,并具备能够相对于该先导阀座25接触分离的先导阀芯31。先导阀芯31如后述那样被保持于作为移动体的柱塞44的下端,通过和柱塞44一起上下移动而对先导通路24 进行开闭。
另一方面,电磁致动器13具有:被卷绕于线圈架42的线圈41、配置于线圈41的内侧的吸引元件43以及通过由线圈41产生的磁力而被吸附于吸引元件43的柱塞44。线圈架42在中心部具备筒状部,吸引元件43和柱塞44以被收容于衬套51的状态配置在该筒状部内。
衬套51是无底无盖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开放的)筒状部件,以上表面被吸引元件43封闭的方式将上端部固定在吸引元件43的外周面,并且通过将下端部从阀主体21的上表面开口21a嵌插于阀主体21内而固定在阀主体21的上部。
柱塞44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地收容于衬套51的内部(吸引元件43的下方)。另外,在吸引元件43与柱塞44之间具备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闭阀弹簧45,通过该闭阀弹簧 45对柱塞44向作为闭阀方向的下方施力。
在柱塞44的下端部形成有将先导阀芯31和阀承接部件32一起保持的阀芯保持孔44a,在该阀芯保持孔44a内,以阀承接部件32在上侧且先导阀芯31在下侧的方式上下重合地收容阀承接部件32和先导阀芯31。并且,在将与先导阀芯31的下表面周缘部抵接的环状的挡圈34配置在先导阀芯31的下表面之后,将阀芯保持孔44a的下端周缘部44b(参照图2)铆接而固定该挡圈34。挡圈34以不会妨碍先导阀芯31向先导阀座25的接触分离的方式从下方支撑先导阀芯31的下表面周缘部,从而防止先导阀芯31和阀承接部件32 向下方(向阀芯保持孔44a外)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承接部件32的上表面部以介入于阀承接部件32与柱塞44之间的方式设置有阀承接弹簧46。该阀承接弹簧46能够缓和闭阀时(先导阀芯31落座于先导阀座25时)的冲击,是以被压缩的状态收容在形成于阀芯保持孔44a的深处(上表面中心部)的孔44c内,并对阀承接部件32和先导阀芯31向下方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
先导阀芯31具有上表面31a和下表面31b均为平坦的(平面)圆盘状的形状,以与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31a接触的状态配置的阀承接部件32是上表面32a为平坦(平面)且下表面32b为向下方(朝向先导阀芯31)突出的球面的圆盘状部件。因此,阀承接部件 32与先导阀芯31成为球面(阀承接部件32的下表面32b)与平面(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31a)接触,从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点接触部33形成于阀承接部件32与先导阀芯31 之间。此外,阀承接部件下表面32b的球面能够通过例如切削加工而形成。关于点接触部 33起到的作用效果将在之后详细叙述。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闭阀状态中,先导阀芯31落座于先导阀座25从而先导通路24被封闭,因此,经由均压路与主阀室22连通的先导阀室27的内部压力与主阀室22相等,另一方面,与主阀室22相比,阀口17内的压力变低,主阀芯23通过该差压(正确地说,先导阀室27内的压力与阀口17内的压力之差)而落座于主阀座18,从而闭阀状态被维持。
这里,当向电磁致动器13的线圈41通电时,柱塞44被吸引元件43吸引,从而克服闭阀弹簧45的作用力而上升,先导阀芯31从先导阀座25离开从而先导通路24被开放。由此,通过均压路而被导入先导阀室27的制冷剂通过先导通路24被向流出路16排出,从而先导阀室27内的压力降低而变得低于主阀室22(流入路15)的压力。于是,主阀芯 23因该先导阀室27与主阀室22间的差压和开阀弹簧26向上方的作用力而被抬起,从而成为阀口17开放的开阀状态,从流入路15流入到主阀室22内的制冷剂(参照箭头F1) 从主阀室22通过阀口17而向流出路16流出(参照箭头F2)。
此外,被推起的主阀芯23与阀主体21的上表面开口21a的下端周缘部21c接触而停止,因此,主阀芯上表面中心部的先导阀座25与先导阀芯31的下表面抵接,从而先导通路24不会被关闭,先导通路24维持开放。
另一方面,当从该开阀状态停止向线圈41通电时,吸引元件43的吸引力消失,从而柱塞44被从吸引元件43释放,由此,柱塞44被闭阀弹簧45向下方推回,先导阀芯31 落座于先导阀座25,从而先导通路24被封闭。于是,通过均压路而流入先导阀室27内的制冷剂积蓄于先导阀室27内,从而先导阀室27内的压力变高,主阀芯23通过先导阀室 27与主阀室22间的差压克服开阀弹簧26的作用力而被推下,该主阀芯23落座于主阀座18,从而成为阀口17被封闭的闭阀状态(参照图1)。
这里,参照图3~图4,对点接触部33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如图4所示的以往的电磁阀中,在闭阀时,先导阀芯31与柱塞44以平面彼此接触(用符号33a表示该接触部),由此,当柱塞44(用符号A1表示柱塞的中心轴线)倾斜时,先导阀芯31也一起倾斜。因此,在以往的电磁阀中,在先导阀座25与先导阀芯31之间产生间隙S,从而发生阀泄漏。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如图3所示,在柱塞44与先导阀芯31之间介入有阀承接部件32,阀承接部件32与先导阀芯31经由点接触部33接触,因此,即使柱塞44倾斜,该倾斜也不会传递到先导阀芯31,先导阀芯31水平地落座于先导阀座25。因此,先导阀座25与先导阀芯31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能够防止阀泄漏。
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阀承接部件32具备从阀承接部件3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而嵌入阀承接弹簧46的下部的突出部32c。如果具备这样的突出部32c,则能够防止阀承接部件32横向错位,能够使阀承接部件32与先导阀芯31更稳定地接触。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柱塞44没有具备阀承接弹簧的结构。
另外,对与所述点接触部33相关的变形例进行叙述,如图7所示,也能够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作阀承接部件32。该阀承接部件32通过冲压加工使金属制的圆板(具有圆形的平面形状的金属薄板)的中心部向下方凹陷,由此形成向先导阀芯31侧突出的凸曲面部。根据这样的阀承接部件32,与上述那样通过切削加工形成阀承接部件32的情况相比,能够短时间且以低廉的成本制作阀承接部件32,能够减少电磁阀11的制造成本。
另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不具备阀承接部件,而将柱塞44的下表面、即成为与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面的阀芯保持孔44a的顶面(上表面)设为向下方突出的球面,并使该球面与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接触,也形成同样的点接触部33。
另外,反过来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柱塞44侧为平面而在先导阀芯31侧形成球面,更具体而言,阀芯保持孔44a的顶面是平坦的面,并将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31a作为朝向上方突出的球面,从而使柱塞44(阀保持孔44a的顶面)与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接触而形成点接触部33。
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阀芯保持孔44a的上部配置球体状的阀承接部件32,以先导阀芯31的上表面31a与该球体状的阀承接部件32的下方接触的方式在柱塞44的阀芯保持孔44a设置先导阀芯31,从而同样地形成点接触部33。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61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电磁致动器13驱动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闭的阀部12的常闭式(常时闭型)的电磁阀,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是直接驱动(不经由先导阀)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开闭的阀芯62 的直动型的电磁阀。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61中,作为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闭的阀部12,具有:在内部具有阀室22的阀主体21、使制冷剂流入阀室22内的流入路15、使制冷剂从阀室22流出的流出路16、形成于流出路16与阀室22之间的阀口17、形成于阀口17的上表面部的阀座18以及通过相对于阀座18进退移动(上下移动)而对阀口17进行开闭的阀芯62。
上述流入路15以与阀室22连通的方式而与阀主体21的侧面连接。另一方面,流出路16与阀主体21的底面(下表面)连接,并经由阀口17与阀室22连通,该阀口17形成为从阀主体21的底面部向阀室22内向垂直上方立起。
另外,该电磁阀61中,作为驱动上述阀部12的电磁致动器13,具有:被卷绕于线圈架42的线圈41、配置在线圈41的内侧的吸引元件43以及通过由线圈41产生的磁力而被吸附于吸引元件43的柱塞44。线圈架42在中心部具备筒状部,吸引元件43和柱塞44以被收容于衬套51的状态配置在该筒状部内。
衬套51是无底无盖的筒状部件,以上表面被吸引元件43封闭的方式将上端部固定于吸引元件43的外周面,另一方面,通过将下端部从阀主体21的上表面开口21a嵌插于阀主体21内而固定在阀主体21的上部。
柱塞44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地收容于衬套51内(吸引元件43的下方)。另外,柱塞4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中心部而与柱塞下端部的阀芯保持孔44a连通的弹簧收容孔44d,在该弹簧收容孔44d内具备闭阀弹簧45。闭阀弹簧45是在收容于阀芯保持孔44a内的阀承接部件32与吸引元件43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的压缩螺旋弹簧,经由阀承接部件32 对配置在阀芯保持孔44a内的阀芯62向下方(向闭阀方向)施力。
阀芯62和阀承接部件32相对于柱塞44的保持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在柱塞下端部的阀芯保持孔44a内,以阀承接部件32在上侧且阀芯62在下侧的方式上下重合地收容阀承接部件32和阀芯62,将阀芯保持孔44a的下端周缘部铆接而将挡圈34固定,由此将阀芯62和阀承接部件32保持于阀芯保持孔44a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6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先导阀芯31相同地,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都为平坦的(平面)圆盘状的形状,以与阀芯62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的阀承接部件32是上表面平坦(平面)且下表面为向下方(朝向阀芯62)突出的球面的圆盘状部件。因此,在阀承接部件32与阀芯62之间形成了球面(阀承接部件32的下表面)与平面(阀芯62的上表面)接触的点接触部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阀承接部件以及阀承接部件与阀芯之间的点接触部,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各变形例(图5以及图6~图10)。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6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1所示的闭阀状态中,闭阀弹簧45经由阀承接部件32将阀芯62和柱塞44一起推下,阀芯62被按压于阀座18而将阀口17封闭。
这里,当向电磁致动器13的线圈41通电时,柱塞44被吸引元件43吸引从而克服闭阀弹簧45的作用力而上升,阀芯62被抬起而从阀座18离开,成为阀口17被开放的开阀状态。于是,从流入路15流入到阀室22内的制冷剂(参照箭头F1)从阀室22通过阀口 17而向流出路16流出(参照箭头F2)。
另一方面,当从该开阀状态停止向线圈41通电时,吸引元件43的吸引力消失而柱塞 44被从吸引元件43释放,阀芯62经由阀承接部件32和柱塞44一起被闭阀弹簧45向下方推回,从而阀芯62落座于阀座18,成为阀口17被封闭的闭阀状态(参照图1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61中,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1相同地,在上述闭阀动作时,即使柱塞44倾斜,由于在阀承接部件32与阀芯62之间形成有点接触部33,因此柱塞44的倾斜不会传递至阀芯62,阀芯62以水平的状态落座于阀座18,能够防止发生阀泄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能够在请求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都是常闭式(常时闭型)的阀,但本实用新型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常开式(常时开型)的阀。另外,如已经叙述的那样,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电磁阀,也能够应用于通过电动机驱动的电动阀。在应用于电动阀的情况下,在作为通过使用了螺纹进给机构的升降装置而上下移动的移动体的升降部件(例如阀轴、阀棒)的顶端设置阀承接部件32和阀芯62,并通过阀芯62对先导通路24进行开闭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能够优选使用于典型的空调(空气调和机)、冰柜/冰箱等具备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循环装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其他各种用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阀。

Claims (10)

1.一种电驱动阀,具备:
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主阀室和先导阀室;
流入路,该流入路供制冷剂流入所述主阀室;
流出路,该流出路供制冷剂从所述主阀室流出;
阀口,该阀口具有主阀座,并且以在所述主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流出路与所述主阀室之间;
主阀芯,该主阀芯通过相对于所述主阀座进退移动而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
先导通路,该先导通路贯通所述主阀芯而选择性地将所述先导阀室与所述流出路连通;
均压路,该均压路将所述主阀室与所述先导阀室连通;
先导阀座,该先导阀座形成于所述先导通路的所述先导阀室侧的端部;
先导阀芯,该先导阀芯相对于所述先导阀座进退移动而对所述先导通路进行开闭;
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先导阀芯而和所述先导阀芯一起移动;
阀承接部件,该阀承接部件介入于所述先导阀芯与所述移动体之间,向所述先导阀芯传递将所述先导阀芯按压于所述先导阀座而封闭所述先导通路的按压力;以及
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所述移动体驱动所述先导阀芯,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先导阀芯与所述阀承接部件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
经由该点接触部从所述阀承接部件向所述先导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承接部件是与所述移动体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平面且与所述先导阀芯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凸曲面的板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承接部件是通过使中心部向所述先导阀芯侧凹陷而形成向所述先导阀芯侧突出的凸曲面部的板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承接部件是球状部件。
5.一种电驱动阀,具备:
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主阀室和先导阀室;
流入路,该流入路供制冷剂流入所述主阀室;
流出路,该流出路供制冷剂从所述主阀室流出;
阀口,该阀口具有主阀座,并且以在所述主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流出路与所述主阀室之间;
主阀芯,该主阀芯通过相对于所述主阀座进退移动而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
先导通路,该先导通路贯通所述主阀芯而选择性地将所述先导阀室与所述流出路连通;
均压路,该均压路将所述主阀室与所述先导阀室连通;
先导阀座,该先导阀座形成于所述先导通路的所述先导阀室侧的端部;
先导阀芯,该先导阀芯相对于所述先导阀座进退移动而对所述先导通路进行开闭;
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先导阀芯而和所述先导阀芯一起移动,向所述先导阀芯传递将所述先导阀芯按压于所述先导阀座而封闭所述先导通路的按压力;以及
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所述移动体驱动所述先导阀芯,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先导阀芯与所述移动体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
经由该点接触部从所述移动体向所述先导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6.一种电驱动阀,具备:
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阀室;
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所述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所述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一方;
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所述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所述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另一方;
阀口,该阀口具有阀座,并且以在所述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阀室之间、或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阀室之间;
阀芯,该阀芯在闭阀位置和开阀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阀座进退移动,在该闭阀位置,所述阀芯通过承受向闭阀方向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所述阀座,从而封闭所述阀口,在该开阀位置,所述阀芯从所述阀座离开,从而开放所述阀口;
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阀芯而和所述阀芯一起移动;
阀承接部件,该阀承接部件介入于所述移动体与所述阀芯之间,向所述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以及
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所述移动体驱动所述阀芯,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芯与所述阀承接部件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
经由该点接触部从所述阀承接部件向所述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承接部件是与所述移动体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平面且与所述阀芯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凸曲面的板状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承接部件是通过使中心部向所述阀芯侧凹陷而形成向所述阀芯侧突出的凸曲面部的板状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承接部件是球状部件。
10.一种电驱动阀,具备:
阀主体,该阀主体在内部具有阀室;
第一流路,该第一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所述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所述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一方;
第二流路,该第二流路为供制冷剂流入所述阀室的流入路和供制冷剂从所述阀室流出的流出路中的另一方;
阀口,该阀口具有阀座,并且以在所述阀室开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阀室之间、或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阀室之间;
阀芯,该阀芯在闭阀位置和开阀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阀座进退移动,在该闭阀位置,所述阀芯通过承受向闭阀方向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所述阀座,从而封闭所述阀口,在该开阀位置,所述阀芯从所述阀座离开,从而开放所述阀口;
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阀芯而和所述阀芯一起移动;以及
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经由所述移动体驱动所述阀芯,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芯与所述移动体之间形成凸曲面与平面接触的点接触部、或凸曲面彼此接触的点接触部,
经由该点接触部从所述移动体向所述阀芯传递所述按压力。
CN202222416555.7U 2021-12-28 2022-09-13 电驱动阀 Active CN21859882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3858A JP7487946B2 (ja) 2021-12-28 2021-12-28 電気的駆動弁
JP2021-213858 2021-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8827U true CN218598827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9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6555.7U Active CN218598827U (zh) 2021-12-28 2022-09-13 电驱动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87946B2 (zh)
CN (1) CN21859882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9299B2 (ja) 2011-01-07 2015-03-04 コフロ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弁
JP6472376B2 (ja) 2015-12-28 2019-02-20 株式会社コム 電磁弁
JP6857964B2 (ja) 2016-03-09 2021-04-14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磁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563441B2 (ja) 2017-06-26 2019-08-21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97639A (ja) 2023-07-10
JP7487946B2 (ja) 202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0219B2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control valve
CN111316028B (zh)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US7381031B2 (en) Control valve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US10823162B2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control valve
EP1650435A1 (en) Control valve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US6547215B2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having nonmagnetic member between stator core and moving core
JP4529134B2 (ja) 高圧燃料ポンプ
KR20130112845A (ko) 가변 용량 압축기용 제어 밸브
CN111512046A (zh)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CN103206327B (zh) 电磁致动器
CN218598827U (zh) 电驱动阀
JP2013167194A (ja) 燃料噴射弁
JP2011038630A (ja) 電磁弁
JP3753003B2 (ja) シャフト付きソレノイド型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911443B2 (ja) 制御弁
WO2018221077A1 (ja) 電磁弁、電磁吸入弁機構、及び高圧燃料ポンプ
JP4022855B2 (ja) 電磁弁装置
KR100947642B1 (ko) 가변 용량 압축기의 컨트롤 밸브
JP2009299674A (ja) 制御弁ユニ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US6715509B2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and assembling method
JP6040371B2 (ja) 制御弁
JP6040372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用制御弁
JP2001330167A (ja) 弁装置
JP2004156575A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の容量制御弁
JP6175716B2 (ja) 制御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