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867U -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36867U
CN218536867U CN202223294983.3U CN202223294983U CN218536867U CN 218536867 U CN218536867 U CN 218536867U CN 202223294983 U CN202223294983 U CN 202223294983U CN 218536867 U CN218536867 U CN 218536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avity
reinforcing plate
reinforcing
lightening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49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豹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949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36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36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36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包括前横梁板以及加强板,加强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分别与前横梁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对应贴合并相连,加强板与前横梁板围合成中空腔体;前横梁板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台,加强板上设有下凸台,上凸台和下凸台围合成腔体加强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前横梁板和加强板围合成中空腔体,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盒子状加强结构,在前横梁板和加强板相互贴合连接的部位,利用前横梁板上的上凸台和加强板上的下凸台形成腔体加强结构,上述结构有效地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从而降低了传递至该位置振动响应,为车辆的安静舒适性提供了良好的结构基础。

Description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顶盖前横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英文缩写NVH)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NVH特性是汽车行业与相关汽车零部件行业最关注的综合性问题之一。纯电动车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代表,由于没有了传统发动机及进排气噪声的振动激励,车内噪声量级得到整体降低,于此同时,路面激励引起的噪声则成为主要噪声源。
目前,顶盖前横梁多采用单加强板板件结构,上述结构相对简单,强度较差,振动响应灵敏度高,常通过增加板件厚度降低振动响应,难以满足车体的轻量化要求。另外,顶盖前横梁还可采用两个加强板组合形成的盒子状结构,该结构在两个加强板之间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腔体,能够降低振动响应的灵敏度,但上述结构仍然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降低传递至车内的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能有效提高顶盖上横梁的结构强度,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提高乘车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顶盖前横梁结构,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设置的前横梁板以及连接于前横梁板下方的加强板,加强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分别与前横梁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对应贴合并相连,加强板的中部向下凹陷、并与前横梁板围合成中空腔体;
其中,前横梁板上还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台,加强板上设有与上凸台上下对应、且向下凸起的下凸台,上凸台和下凸台围合成开口向后的腔体加强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横梁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向下凹陷设置的内凹腔,内凹腔位于上凸台的前侧,内凹腔的腔底壁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内凸条,内凸条的延伸方向与内凹腔的延伸方向一致。
一些实施例中,内凹腔内还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辅助凸条,两个辅助凸条分别位于内凸条的前侧;
内凸条和辅助凸条相对内凹腔腔底壁的凸起高度小于内凹腔的深度。
一些实施例中,内凹腔的腔底壁上还设有两个上减重孔,两个上减重孔分别位于内凸条的左右两侧。
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板上还设有两个内凹设置、且分别位于内凹腔左右两侧的加强凹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强板包括中间板、连接于中间板左侧的左连接板以及连接于中间板右侧的右连接板,下凸台设置于中间板上。
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板的前侧缘还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前伸部,中间板的前侧缘设有与上前伸部上下对应的下前伸部,上前伸部和下前伸部的边缘贴合并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板上设有若干个下减重孔,下减重孔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设;
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侧减重孔,两个侧减重孔对称设置于车体中轴线的两侧。
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板上还设有若干个向下凸起设置的第一下凸起和第二下凸起,第一下凸起位于下减重孔的前侧,第二下凸起位于下减重孔的后侧。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前横梁板和加强板围合成中空腔体,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盒子状加强结构,在前横梁板和加强板相互贴合连接的部位,利用前横梁板上的上凸台和加强板上的下凸台形成腔体加强结构,上述结构有效地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从而降低了传递至该位置振动响应,为车辆的安静舒适性提供了良好的结构基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顶盖前横梁结构。上述车辆具有顶盖上横梁结构,前横梁板和加强板围合成中空腔体,利用前横梁板上的上凸台和加强板上的下凸台形成腔体加强结构,上述结构有效地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使车辆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前横梁结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另一个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再一个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前横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间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左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前横梁板;11、上凸台;12、腔体加强结构;13、内凹腔;14、内凸条;15、辅助凸条;16、上减重孔;17、加强凹坑;18、上前伸部;19、加强凸起;2、加强板;21、中空腔体;3、中间板;31、下凸台;32、延伸部;33、下减重孔;34、下前伸部;35、第一下凸起;36、第二下凸起;4、左连接板;41、避让缺口;5、右连接板;51、侧减重孔;61、车身上纵梁;62、A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顶盖前横梁结构位于车身上纵梁61和A柱62之间,且顶盖前横梁结构自后向前具有向下逐渐倾斜的趋势,也就是其前侧缘相对后侧缘的高度略低一些,上述变化趋势也适用于前横梁板1和加强板2。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进行说明。顶盖前横梁结构,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设置的前横梁板1以及连接于前横梁板1下方的加强板2,加强板2的前后两侧边缘分别与前横梁板1的前后两侧边缘对应贴合并相连,加强板2的中部向下凹陷、并与前横梁板1围合成中空腔体21;其中,前横梁板1上还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台11,加强板2上设有与上凸台11上下对应、且向下凸起的下凸台31,上凸台11和下凸台31围合成开口向后的腔体加强结构12。
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前横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前横梁板1和加强板2围合成中空腔体2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盒子状加强结构,利用前横梁板1上的上凸台11和加强板2上的下凸台31形成腔体加强结构12,上述结构有效地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从而降低了传递至该位置振动响应,为车辆的安静舒适性提供了良好的结构基础。
顶盖前横梁结构沿车身左右方向设置、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位于车身上纵梁61和A柱62之间。顶盖前横梁结构采用前横梁板1和加强板2结合的形式,二者分别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前横梁板1的前侧缘和加强板2的前侧缘贴合并连接,前横梁板1的后侧缘和加强板2的后侧缘贴合并连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二者能够形成闭合的盒子状加强结构,使顶盖前横梁结构具有更大的强度。
具体的,上凸台11设置在前横梁板1上,且位于前横梁板1与加强板2后侧缘相互贴合的位置,下凸台31设置在加强板2上,且位于加强板2与前横梁板1后侧缘相互贴合的位置。
作为一个实施例,前横梁板1和加强板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170mm,前横梁板1的后侧缘部位与加强板2的后侧缘部位相互贴合,上凸台11和下凸台31分别设置在该贴合区域,上凸台11和下凸台31能够围成开口向后的腔体加强结构12。
具体的,在前横梁板1上设置六个左右方向上尺寸为25mm,前后方向上尺寸为30mm的上凸台11,对应的,在加强板2上设置六个同样尺寸的下凸台31,上凸台11和下凸台31围合成开口向后的腔体加强结构12。其中,两个腔体加强结构12分别靠近顶盖上横梁结构的左右两端设置,且位于距离顶盖上横梁结构左右两端各四分之一的位置,其余四个腔体加强结构12设置在前横梁板1靠近中间部位的薄弱位置。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前横梁板1采用如图1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5,前横梁板1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向下凹陷设置的内凹腔13,内凹腔13位于上凸台11的前侧,内凹腔13的腔底壁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内凸条14,内凸条14的延伸方向与内凹腔13的延伸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前横梁板1上设置的左右延伸的内凹腔13为近似长方形的下凹结构,可通过结构的下凹弯折增强前横梁板1的结构强度。内凸条14延伸方向与内凹腔13延伸方向一致,向上凸起于内凹腔13的腔底壁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前横梁板1的强度,进而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内凹腔13和内凸条1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长度、在前后方向上尺寸为宽度,同时垂直于前横梁板1板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为深度。具体的,内凹腔13长度为1040mm,宽度为78mm,深度为12mm。内凸条14长度为875mm,宽度为30mm,向上凸起于内凹腔13的腔底壁10mm。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增强了前横梁板1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参见图1和图5,内凹腔13内还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辅助凸条15,两个辅助凸条15分别位于内凸条14的前侧;内凸条14和辅助凸条15相对内凹腔13腔底壁的凸起高度小于内凹腔13的深度。
本实施例中,还在内凹腔13内设置了两个辅助凸条15,辅助凸条15能够配合内凸条14对前横梁板1进行结构增强。具体的,辅助凸条15的长度为364mm,宽度为30mm,凸起高度为10mm,且位于内凸条14的前侧位置。
内凸条14和辅助凸条15的高度为10mm,小于内凹腔13的深度12mm,可以避免后续安装过程中内凸条14和辅助凸条15与其他外部构件发生位置干涉。
进一步的,在前横梁板1上还设置有加强凸起19,加强凸起19位于内凹腔13的前侧,也就是靠近前横梁板1前侧缘的位置。加强凸起19为长方形凸起结构,设有四个,其中两个位于靠近内凹腔13两端的位置,另外两个位于靠近内凹腔13中部薄弱的位置,便于对前横梁板1的前侧部位进行结构增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内凹腔13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5,内凹腔13的腔底壁上还设有两个上减重孔16,两个上减重孔16分别位于内凸条14的左右两侧。
本实施例中,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还通过设置上减重孔16的方式实现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在内凹腔13内设置了两个椭圆形的上减重孔16,两个上减重孔16分别位于内凸条14左右两端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前横梁板1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5,前横梁板1上还设有两个内凹设置、且分别位于内凹腔13左右两侧的加强凹坑17。
本实施例中,内凹腔1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加强凹坑17,通过以上设计对内凹腔13两侧的板体进行结构增强,使整个前横梁板1各个位置的强度均能提高良好的提升,以便降低整个前横梁板1的振动响应灵敏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前横梁板1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加强板2包括中间板3、连接于中间板3左侧的左连接板4以及连接于中间板3右侧的右连接板5,下凸台31设置于中间板3上。
本实施例中,加强板2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中间板3、左连接板4以及右连接板5,上述分体结构设计便于增强加强板2的整体强度,降低传递至该位置的振动。
其中,中间板3的后侧缘和前侧缘分别与前横梁板1的后侧缘和前侧缘上下对应,二者之间形成位于上凸台11和下凸台31之间的腔体加强结构12。具体的,下凸台31也设有六个,且分别与六个上凸台11一一对应设置,其中两个下凸台31分别设置在距离左连接板4左端和右连接板5右端四分之一位置处,其余四个下凸台31设计在中间板3靠近中间部位的薄弱位置。
具体的,中间板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32,左连接板4上设有与中间板3左侧的延伸部32对应设置以避让该延伸部32的避让缺口41,右连接板5上设有与中间板3右侧的延伸部32对应设置以避让该延伸部32的避让缺口41,延伸部32的外缘与避让缺口41的边缘焊接连接,延伸部32的外缘与避让缺口41的边缘形成近似S状的结构,便于增大焊接长度,提高中间板3和左连接板4以及右连接板5的连接强度。
在利用上述设计增加中间板3与左连接板4以及中间板3与右连接板5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通过设计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的厚度实现两侧结构的局部避频设计。具体的,左连接板4的厚度可以设计为1.4mm,右连接板5的厚度可以设计为1.8mm,利用厚度差异实现结构相同强度差异设计,避免两侧共振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中间板3可以采用如图2、图3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2、图3和图6,中间板3上设有若干个下减重孔33,下减重孔33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设;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上分别设有侧减重孔51,两个侧减重孔51对称设置于车体中轴线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为降低中间板3的重量,在中间板3上贯穿设有若干个下减重孔33,相邻两个下减重孔33之间间隔一定间距。在中间板3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由于该部位为板件薄弱位置,所以中间的下减重孔33相对其他位置的下减重孔33的内径尺寸要小一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中间板3可以采用如图2、图3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2、图3和图6,中间板3上还设有若干个向下凸起设置的第一下凸起35和第二下凸起36,第一下凸起35位于下减重孔33的前侧,第二下凸起36位于下减重孔33的后侧。
本实施例中,中间板3靠近前侧缘的位置设有三个向下凸起的第一下凸起35,中间板3靠近后侧缘的位置设有三个向下凸起的第二下凸起36。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位于中部的第一下凸起35的长度大于位于两侧的第一下凸起35的长度;位于中部的第二下凸起36的长度大于位于两侧的第二下凸起36的长度,便于对中间板3的中部薄弱位置进行有效增强。
具体的,定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下凸起35和第二下凸起36的宽度,定义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下凸起35和第二下凸起36的长度。位于中部的第一下凸起35的宽度为25mm、长度为223mm,位于两侧的第一下凸起35的宽度为25mm,长度为88mm。位于中部的第二下凸起36的宽度为28mm,长度为118mm;位于两侧的第二下凸起36的宽度为28mm,长度为46mm,上述设置增加了中间板3中间薄弱位置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前横梁板1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以及图5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5和图6,前横梁板1的前侧缘还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前伸部18,中间板3的前侧缘设有与上前伸部18上下对应的下前伸部34,上前伸部18和下前伸部34的边缘贴合并相连。
本实施例中,前横梁板1的前侧缘位置设置有向前延伸的上前伸部18,对应的中间板3上设有下前伸部34,便于增加加强板2前侧缘位置的强度,上前伸部18和下前伸部34的边缘贴合并焊接连接,进而在上前伸部18和下前伸部34之间形成与中空腔体21连通的空间,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加强结构强度,降低振动传递的灵敏性。
具体的,上前伸部18和下前伸部34分别设有两个,且上下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上前伸部18左右对称设置,两个下前伸部34左右对称设置,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下凸起35分别延伸至两个下前伸部34上,对该部位起到良好的结构增强作用。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顶盖前横梁结构。上述车辆具有顶盖上横梁结构,前横梁板1和加强板2围合成中空腔体21,利用前横梁板1上的上凸台11和加强板2上的下凸台31形成腔体加强结构12,上述结构有效地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了顶盖前横梁结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使车辆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顶盖前横梁结构,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设置的前横梁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前横梁板下方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前横梁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对应贴合并相连,所述加强板的中部向下凹陷、并与所述前横梁板围合成中空腔体;
其中,所述前横梁板上还设有向上凸起的上凸台,所述加强板上设有与所述上凸台上下对应、且向下凸起的下凸台,所述上凸台和所述下凸台围合成开口向后的腔体加强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向下凹陷设置的内凹腔,所述内凹腔位于所述上凸台的前侧,所述内凹腔的腔底壁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内凸条,所述内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凹腔的延伸方向一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腔内还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辅助凸条,两个所述辅助凸条分别位于所述内凸条的前侧;
所述内凸条和所述辅助凸条相对所述内凹腔腔底壁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内凹腔的深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腔的腔底壁上还设有两个上减重孔,两个所述上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内凸条的左右两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板上还设有两个内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内凹腔左右两侧的加强凹坑。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中间板、连接于所述中间板左侧的左连接板以及连接于所述中间板右侧的右连接板,所述下凸台设置于所述中间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板的前侧缘还设有向前延伸的上前伸部,所述中间板的前侧缘设有与所述上前伸部上下对应的下前伸部,所述上前伸部和所述下前伸部的边缘贴合并相连。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上设有若干个下减重孔,所述下减重孔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设;
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右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侧减重孔,两个所述侧减重孔对称设置于车体中轴线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上还设有若干个向下凸起设置的第一下凸起和第二下凸起,所述第一下凸起位于所述下减重孔的前侧,所述第二下凸起位于所述下减重孔的后侧。
10.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结构。
CN202223294983.3U 2022-12-08 2022-12-08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536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4983.3U CN218536867U (zh) 2022-12-08 2022-12-08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4983.3U CN218536867U (zh) 2022-12-08 2022-12-08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36867U true CN218536867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65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4983.3U Active CN218536867U (zh) 2022-12-08 2022-12-08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36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05067U (zh) 前车体传力构造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8536867U (zh) 顶盖前横梁结构及车辆
CN117622334A (zh) 一种后围连接结构及白车身
CN203318535U (zh) 电动汽车地板
CN218536866U (zh) 顶盖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34139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后地板前横梁结构
CN211844644U (zh) 汽车门槛后段总成
CN216994534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115158470B (zh) 一种侧围总成后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8258377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7575396U (zh) 车箱后板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20721199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8786028U (zh) 汽车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18577466U (zh) 车门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17893003U (zh) 前副车架的加强板及车辆
CN216916058U (zh) 车辆门槛梁、车身框架和车辆
JP2005153714A (ja) 車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CN219544910U (zh) 一种车辆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7835804U (zh)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CN217294698U (zh) 油箱上地板结构及车辆
CN219406619U (zh) 前机舱末端连接结构与车辆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7893018U (zh) 车身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18112793U (zh) 中通道结构、前地板结构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