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28617U -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8617U
CN218528617U CN202222002588.7U CN202222002588U CN218528617U CN 218528617 U CN218528617 U CN 218528617U CN 202222002588 U CN202222002588 U CN 202222002588U CN 218528617 U CN218528617 U CN 218528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e
dust
cup
cyclon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025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盛春
孙卫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chang Madis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chang Madis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chang Madis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chang Madis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025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8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8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8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尘杯的一侧杯体设置有吸尘口;杯盖,可开启的设置在尘杯的下部;网罩设置在尘杯的内部;网罩的外部形成第一旋风腔,网罩内部形成第二旋风腔;套筒设置在尘杯的内部,并位于网罩的下方;网罩和套筒的内腔通过隔断部隔开;多锥分离部设置在网罩内;多锥分离部包括若干个空心的锥体;锥体的尖端朝下并设置有落尘口,落尘口通过隔断部并与套筒内腔导通;锥体的切线方向上设置有进风通道,锥体的上端设置有吸风通道,吸风通道向锥体内部延伸一定距离;吸风通道外侧设置有螺旋导风部,引导气流在锥体内选旋转,套筒与网罩的底端相连,使多锥分离部有额外的空间延长锥体的长度。

Description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背景技术
手持式吸尘器由于其小巧的体积,精致的外观,现在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家居生活工具,其通过使用由安装在吸尘器的内部的电机产生的负压来将地面上的灰尘及其他污物吸入尘杯中,在尘杯中通过旋风分离器分离灰尘及污物,排出清新的空气。
然而受制于手持式吸尘器的体积和考虑到过重的重量不便于用户使用,对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器及风机的大小也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1、现在的手持式吸尘器普遍采用二级旋风分离以更好的分离气流中的灰尘及污物,通常二级旋风分离器的下方会额外设置一个套筒,用来收集经过二级旋风分离器分离后的细灰,然而采取套筒与二级旋风分离器直接连接的方式会限制二级旋风分离器的长度,而旋风分离器的长度越长,旋风分离的效果越好。
2、现在市面上部分手持式吸尘器的尘杯中,一级旋风分离和二级旋风分离之间设置有网罩,也可以起到对进入二级旋风分级器中的气流进行过滤的作用,但是往往效果有限,网罩也有可能干扰一级旋风分离中的风速。
3、现有的手持式吸尘器的二级旋风分离器和套筒之间通常是直接连接,二级旋风分离器的落尘口直接通向套筒的内部,套筒与外界未形成封闭,这种结构不利于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甚至有可能导致涡旋卷起套筒内的细灰,并带动细灰上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效率更好,运行更加稳定,便于组装的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该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包括
尘杯,其杯体的一侧设置有吸尘口;
杯盖,可开启的设置在所述尘杯的下部;
网罩,设置在所述尘杯的内部;网罩的外部形成第一旋风腔,网罩内部形成第二旋风腔;
套筒,设置在所述尘杯的内部,并位于网罩的下方;网罩和套筒的内腔通过隔断部隔开;套筒的下端口抵靠在所述杯盖的内壁上;
多锥分离部,设置在所述网罩内;多锥分离部包括若干个空心的锥体;所述锥体的尖端朝下并设置有落尘口,落尘口通过所述隔断部并与套筒内腔导通;所述锥体的切线方向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锥体的上端设置有吸风通道。
优选的,所述尘杯的上部设置有封盖组件;封盖组件的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孔位,所述孔位与所述锥体对应;所述孔位的边缘向所述锥体内部延伸形成所述吸风通道。
优选的,所述吸风通道的周侧围绕设置有螺旋导风部,螺旋导风部的外径与所述锥体的内径相适配;所述螺旋导风部的斜面的高点贴合在所述封盖组件上,且所述螺旋导风部的高点所在斜面的方向和所述进风通道的方向一致;所述螺旋导风部的螺旋状斜面的低点不超过所述吸风通道的端口。
优选的,所述锥体包括单进风通道锥体和多进风通道锥体;
其中所述单进风通道锥体呈环形排列,所述单进风通道锥体两两贴合围成圆环设置在所述多进风通道锥体的外侧;
所述螺旋导风部围绕设置在单进风通道锥体内的所述吸风通道周侧。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上端外翻成型为阻流板。
优选的,所述网罩的外侧设置有导风风道和导风斜面。
优选的,所述隔断部包括挡灰板一和挡灰板二;挡灰板二具有一定的弹性;
所述挡灰板二设置在所述挡灰板一上的凹槽中;
所述挡灰板一上开有若干个通孔一,所述挡灰板二上开有若干个通孔二,所述通孔一与所述通孔二的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落尘口抵靠在所述挡灰板二上,且所述落尘口、所述通孔一和所述通孔二位于同一轴线上形成通路。
优选的,所述杯盖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套筒的出灰口的形状相适配;
当所述杯盖闭合时,所述凹陷部置入所述出灰口中。
优选的,所述出灰口外侧套装有密封部;
当所述杯盖闭合时,所述密封部抵靠在所述杯盖内侧。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吸尘器外壳,在所述吸尘器外壳内设置有风机和上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风机的叶轮朝向所述尘杯,并使封盖组件的上端内形成负压区域,负压区域内设置有过滤海帕,过滤海帕覆盖所述孔位。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套筒连接在尘杯中网罩的底端,不再直接与多锥分离部连接,从而使多锥分离部有额外的空间延长锥体,而锥体越长,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越好。
2、套筒和网罩连接处的边缘外翻形成阻流板,阻流板可以将向下的气流推向尘杯的内壁,使气流可以在一级分离部中的留存更长时间,同时阻流板下方形成粗灰收集腔,当从一级旋风分离中分离的灰尘回落入粗灰收集腔中,同时由于阻流板的阻挡,也避免粗灰收集腔中的灰尘重新被旋风卷起,提高了旋风分离器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气流进入锥体内后会受到螺旋导风部的推动,将气流引导向与进风通道不同的高度上进行旋转,从而避免先进入锥体的气流在旋转过一圈后,与后进入锥体的气流之间相互干扰,形成紊流,从而破坏锥体内部的气流旋转的状态。
4、本实用新型的网罩上设置有导风风道和导风斜面,导风风道可以引导气流切向进入尘杯中,并使气流环绕网罩旋转,导风斜面可以将在尘杯内转过一定角度的气流引导向下层,使其与新进入尘杯的气流分离,避免产生紊流。也可以让气流在一级旋风分离中留存的时间后进入二级旋风分离,从而提高了吸尘器旋风分离的效果。
5、套筒和多锥分离部的落尘口之间设置有阻隔部,阻隔部可以将套筒和多锥分离部分离,同时套筒和阻隔部的配合使套筒内成型独立的细灰腔,独立的细灰腔可以防止细灰受到气旋的卷起从而重新混杂在气流中,影响分离效率,在结构上,阻隔部内形成的通道联通了落尘口和细灰腔,可以避免旋涡尾部会延伸到套筒中已捕集的尘粒表面,并夹带其中一部分尘粒逃逸。
6、本实用新型中的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套筒卡接在网罩的底端,多锥分离部设置在网罩内部,各组件之间的结构关系简单,便于完成手持式吸尘器的尘杯内部的旋风分离机构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组件和过滤海帕的俯视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组件、密封环和网罩的仰视结构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视图及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6是图2中A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B的放大图。
图8是图5中C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尘杯;11-吸尘口;12-粗灰收集腔;13-第一旋风腔;14-第二旋风腔;
2-多锥分离部;21-锥体;211-单进风通道锥体;212-多进风通道锥体;22-落尘口;23-进风通道;
3-网罩;31-导风风道;32-导风斜面;33-吸风通道;34-螺旋导风部;35-端盖组件;36-孔位;37-密封环;
4-套筒;41-出灰口;42-密封部;43-阻流板;44-细灰腔;
5-杯盖;51-凹陷部;
6-隔断部;61-挡灰板一;611-通孔一;612-凹槽;62-挡灰板二;621-通孔二;
7-泵风机;8-过滤海帕;9-吸尘通道;10-吸尘器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8所示,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包括
尘杯1,其杯体的一侧设置有吸尘口11,当尘杯1连接至吸尘器外壳10上时,吸尘口11与吸尘通道9对准并紧密连接在一起,吸尘通道9内部的灰尘通过吸尘口11进入尘杯1当中。
杯盖5,设置在尘杯1的下部,并且可以开启。在本实施例中,杯盖5铰接在尘杯1的下端。
网罩3,设置在尘杯1的内部,网罩3与尘杯1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旋风腔13,网罩3内部形成第二旋风腔14。当混杂着灰尘和污物的气流通过吸尘通道9进入尘杯1中后,气流会在第一旋风腔13内进行一级旋风分离。完成分离后,质量较大的灰尘和污物会从气流中分离出去,并堆积在粗灰收集腔12中。而网罩3可以确保没有过大的污物进入第二旋风腔14中,避免污物堵塞多锥分离部2,导致多锥分离部2无法正常工作,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网罩3的外侧连接有泵风机7,泵风机7创造的负压将灰尘经由吸尘通道9送入尘杯1中,通过一级分离和二级分离以实现更好的除尘效果,而未能被成功分离或被气旋重新卷起的灰尘通过吸风通道33离开多锥分离部2时,会被设置在泵风机7和网罩3之间的过滤海帕8拦截,以保证吸尘器排出干净的空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分离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度。
套筒4,设置在尘杯1的内部,且套筒4卡接在网罩3的底端,使第二旋风腔14内部有更多的空间以延长锥体21,而对于旋风分离器而言,锥体21的长度越长,可以增加灰尘和气流在锥体21内的旋转圈数,从而使灰尘和气流之间的分离更加彻底,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也有所越高。
网罩3和套筒4的内腔通过隔断部6隔开;套筒4的下端口抵靠在杯盖5的内壁上;当尘杯1的杯盖5未开启时,套筒4的出灰口41抵靠在杯盖5上,使套筒4内形成了可以容纳灰尘的细灰腔44。
多锥分离部2,设置在网罩3内的第二旋风腔14中;多锥分离部2包括若干个空心的锥体21,在本实施例中,多锥分离部2上设置有9个锥体21,锥体21截面的总面积越大,吸尘器的旋风分离效果就越好。锥体21的尖端朝下并设置有落尘口22,锥体21的落尘口22通向套筒4,落尘口22通过隔断部6与套筒4的内腔导通,经过二级分离后的灰尘,可以通过落尘口22直接排入套筒4中,并收集在套筒4内的细灰腔44中。
锥体21的切线方向上设置有进风通道23,锥体21的内有吸风通道33。进风通道23可以使气流切向进入锥体21中,从而更容易使气流贴合在锥体21的内壁上旋转,从而对气流进行旋风分离,经过分离的气流会通过吸风通道33离开锥体21,灰尘会落向落尘口22。
位于多锥分离部2上外圈的锥体21的顶端之间两两贴合,相邻的两个锥体21和网罩3之间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区域。由于当气流速度较高时,其产生的离心力越大,旋转的半径也就越大。当从气流从第一旋风腔13进入网罩3内的第二旋风腔14时,是气流当前状态下最大的速度,当气流未能进入进风通道23内时,进风通道23朝向网罩3一侧的外壁可以将气流平稳的导向至相邻锥体21的进风通道23的开口处,从而减少气流与锥体21的外壁碰撞导致的能量损失,维持气流的速度,从而在后续的流程中使气流更容易进入旋风分离状态。
如果气流的速度不够,则会时转动半径减少,从而无法进入进风通道23中。由于外圈的锥体21的顶端之间两两贴合,会使这部分速度不足的气流被锥体21的顶端阻挡,无法在二级分离腔14的上层转动,并被积压在进风通道23朝向中心的一侧,相邻锥体21的顶端之间形成夹角中,从而避免流速较慢的气流与流速较快的气流接触,形成紊流,干扰流速较快的气流。
而相邻锥体21的顶端之间形成夹角中的气流,会沿锥体21下降,并在多锥分离部2的底端的空隙中,进入多锥分离部2的内圈。
本实施例中列举的方式或结构为该实用新型众多可选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并非在此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包含但不限于本实施例所列举的情况。
如图1-图4所示,尘杯1的上部设置有封盖组件35,网罩3的上端连接在封盖组件35上。
封盖组件35的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孔位36,孔位36的位置与锥体21对应,使每个锥体21对应一个孔位36,且锥体21和孔位36同轴。孔位36的边缘向锥体21内部延伸一定距离形成吸风通道33,从而使空气在锥体21内至少旋转过一定的时间后,才会到达吸风通道33的管口处,从而保证了锥体21内旋风分离的效率,而吸风通道33的长度不能过长,过长的吸风通道33的管口会靠近落尘口22,从而导致经过旋风分离出去的灰尘,在吸风通道33的管口处被风再次吹起,并带入吸风通道33中,从而影响旋风分离的效率。
如图1-图5所示,吸风通道33的周侧围绕设置有螺旋状的螺旋导风部34,螺旋导风部34的外径与锥体21的内径相适配,使螺旋导风部34可以贴合在锥体21的内壁上。
螺旋导风部34成型在上部的封盖组件35上,并与吸风通道33一体成型,减少了加工时的麻烦,也减少装配时的环节,从而提高了制造速度和装配的速度。由于锥体21之间两两相连,如果其中有一个锥体21与螺旋导风部34之间的无法成功连接,则会使整个工件浪费。而一体成型也使得螺旋导风部34的精度提高,保证螺旋导风部34和锥体21之间可以准确的对接,避免浪费材料。
螺旋导风部34的斜面的高点贴合在封盖组件35上,进风通道23的顶端也贴合在封盖组件35上,且螺旋导风部34的高点所在斜面为一段倾斜的直斜面,该直斜面连接在进风通道23的末端,且该直斜面和进风通道23的方向一致。
当气流在第二旋风腔14内通过进风通道23进入锥体21时,螺旋导风部34的高点所在的直斜面使进风通道23进入锥体21内的气流可以切向进入锥体21中,便于气流在锥体21形成绕着锥体21内壁旋转的旋风,加速旋风分离的形成。同时减少进入锥体21内的气流被锥体21和螺旋导风部34的壁面影响改变气流方向时所受到的干扰,避免产生紊流,导致锥体21内延长形成旋风分离状态。
螺旋导风部34的螺旋状斜面的低点不超过吸风通道33的端口,且螺旋导风部34的螺旋状斜面的低点和高点之间的距离稍大于进风通道23的高度。螺旋导风部34用于引导气流在锥体21内旋转,加快旋风分离状态的形成,而螺旋导风部34的螺旋斜面也可以将进入锥体21的气流推向更低的位置中旋转,被螺旋导风部34引导后的气流与从进风通道23中新进入的气流处于锥体21内不同高度的位置旋转,使气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被降低,从而避免产生气流中出现紊流,破坏锥体21内部的气流旋转的状态,影响旋风分离效率。
螺旋导风部34内部为空心结构,从而可以减少制造所需的材料,减少壁厚,有助于产品的成型,避免产生内应力,导致螺旋导风部34变形,装配时影响螺旋导风部35与锥体21之间的连接,同时也容易使气流产生紊流,降低旋风分离的形成。
如图2-图5所示,多锥分离部2内的锥体21分为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和多进风通道锥体212,单进风通道锥体211上仅开设一个进风通道23,而多进风通道锥体212设置有多个进风通道23。
其中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呈环形排列,单进风通道锥体211两两贴合在一起,使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顶端相互连接,八根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围成圆环设置在多进风通道锥体212的外侧,八根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顶端连接成一体。
当携带灰尘的气流穿过网罩3后,经过第一旋风腔13进入第二旋风腔14内时,气流会优先与单进风通道锥体接触211,随着气流的流动,会将裹挟着灰尘的空气通过进风通道23带入锥体21中,并在锥体21中进行第二轮旋风分离。
为了增加锥体21的总截面的面积,提高旋风分离的效果,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表面两两贴合在一起,连成一体的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呈环形,在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内侧设置有一个多进风通道锥体212。
多进风通道锥体212与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区别在于,多进风通道锥体212的顶端设置有多于一个的进风通道23,由于多进风通道锥体212位于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围成的环形内侧,第二旋风腔14中的气流只有在网罩3内旋转多圈后,或在第一旋风腔13中旋转多圈进入第二旋风腔14后,在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底端的锥形部分之间的缝隙进入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围成的环形内,因此多进风通道锥体212设置有多个进风通道23,以便于使从各个不同方向的过来的气流通过进风通道23进入多进风通道锥体212之中。
在本实施例中,多进风通道锥体212设置有三个进风通道23,每个进风通道23之间间隔的角度为120°。
对应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吸风通道33的外侧设置有螺旋状的螺旋导风部34,螺旋导风部34的截面轮廓为圆形,且螺旋导风部34的直径与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内径相适配,使得螺旋导风部34可以置入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后,螺旋导风部34的外壁贴合在单进风通道锥体211的内壁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套筒4与网罩3的连接处外翻成型为阻流板43,阻流板43和套筒4一体成型,便于将阻流板43和套筒4装配至尘杯1内。阻流板43可以将气流推向尘杯1的内壁上,使气流在尘杯1内可以留存更长时间,使一部分即将离开一级分离的气流可以再次在尘杯1内旋转,增加分离效率。
多锥分离部2的锥体21内穿设有吸风通道33,吸风通道33设置在网罩3上,并伸入锥体21内一定长度。
如果吸风通道33与锥体21的落尘口22的距离过近,会更容易吸起已经捕集的尘粒,同时***深度过大还会造成旋流与吸风通道33外壁摩擦增加,从而增大压力损失。但吸风通道33***深度过小甚至不***则会使内旋流不稳定,同时也容易造成气流短路,降低分离效率。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网罩3的外侧设置有导风风道31和导风斜面32。
在将尘杯1装配至吸尘器外壳10上后,吸尘通道9通向了尘杯1的内部,此时需要调整网罩3的位置,以将导风风道31与吸尘通道9对准。确保通过吸尘通道9进入尘杯1内的气流,会全部进入导风风道31中,并被导风风道31引导,切向进入尘杯1中,使气流可以在网罩3的上半部分在尘杯1内旋转,从而实现尘杯1的一级旋风分离的功能。
当气流在尘杯1内旋转过一定角度后,会被导风斜面32推向下方,使气流在尘网罩3的下半部分旋转。同时将在导风斜面32也可以使在尘杯1内旋转过一段时间的气流和从吸尘通道9内进入的新的气流分离,使两部分的气流不会互相干扰,避免产生过多的紊流,从而保证了旋风分离的效率和效果。
如图2所示,落尘口22和套筒4之间设置有隔断部6。
隔断部6可以将多锥分离部2所处的空间和套筒4内的细灰腔44分离开来,使细灰腔44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结构上,封闭的细灰腔44也比开放式的套筒4有更好的分离效率,因为采用开放式的套筒4的结构时,旋涡尾部会延伸到套筒4中已捕集的尘粒表面,并夹带其中一部分尘粒逃逸,并将灰尘通过吸风通道33带离,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通过隔断部6将套筒4内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隔断部6包括挡灰板一61和挡灰板二62。
挡灰板二62设置在挡灰板一61上的凹槽612中,凹槽612的直径和挡灰板二62相适配,凹槽612可以起到定位和限位的作用,使挡灰板二62可以稳定的设置在挡灰板一61内。
挡灰板一61上开有若干个通孔一611,挡灰板二62上开有若干个通孔二621。通孔一611和通孔二621的数量与多锥分离部2的锥体21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通孔一611和通孔二621的数量各为9个。
通孔一611与通孔二621的位置一一对应,落尘口22抵靠在挡灰板二62上,且落尘口22、通孔一611和通孔二621位于同一轴线上形成通路。由于凹槽612的限位作用,使得挡灰板一61和挡灰板二62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使通孔一611和通孔二621更容易对齐。
当通孔一611和通孔二621对齐时,会形成一圆柱形通路连接在落尘口22上,在锥体21中分离的灰尘从落尘口22排出时,会通过这一圆柱形通路进入套筒4内的细灰腔44中。
挡灰板二62具有一定的弹性。
圆柱形的通路有助于气流的压降减少,增加分离效率。
如图2和图5所示,杯盖5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51,凹陷部51与套筒4的出灰口41的形状相适配,当杯盖5闭合时,凹陷部51置入出灰口41中,凹陷部51可以更好的封闭套筒4的出灰口41,使套筒4内形成封闭的细灰腔44用于收集多锥分离部2分离出的灰尘。
如图2和图5所示,出灰口41外侧套装有密封部42,当杯盖5闭合时,密封部42抵靠在杯盖5内侧,密封部42可以保证套筒4内的细灰腔44与外侧的粗灰收集腔12分隔开来,使细灰腔44与和粗灰收集腔12不会连通,避免产生气流的紊流。
密封部42与杯盖5的结合部为可弯曲的边缘,当密封部42与杯盖5接触时,密封部42的边缘受到挤压而形变,从而更紧密的贴合在杯盖5上,提供了更好的密封效果。
密封部42与杯盖5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也可以紧固杯盖5与尘杯1的连接,使尘杯1内容纳过多灰尘时,杯盖5不至脱离尘杯1造成灰尘逸散。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吸尘器外壳10,其特征在于,在吸尘器外壳10内设置有风机7和上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
风机7的叶轮朝向尘杯1,并使封盖组件35的上端内设置有密封环37,从而使风机7和封盖组件35之间形成负压区域,负压区域内设置有过滤海帕8,过滤海帕8覆盖孔位36。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网罩3和封盖组件35一体成型,从而减少装配环节,保证精度,提高旋风分离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杯(1),其杯体的一侧设置有吸尘口(11);
杯盖(5),可开启的设置在所述尘杯(1)的下部;
网罩(3),设置在所述尘杯(1)的内部;网罩(3)的外部形成第一旋风腔(13),网罩(3)内部形成第二旋风腔(14);
套筒(4),设置在所述尘杯(1)的内部,并位于网罩(3)的下方;网罩(3)和套筒(4)的内腔通过隔断部(6)隔开;套筒(4)的下端口抵靠在所述杯盖(5)的内壁上;
多锥分离部(2),设置在所述网罩(3)内;多锥分离部(2)包括若干个空心的锥体(21);所述锥体(21)的尖端朝下并设置有落尘口(22),落尘口(22)通过所述隔断部(6)并与套筒(4)内腔导通;所述锥体(21)的切线方向上设置有进风通道(23),所述锥体(21)的内部设置有吸风通道(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1)的上部设置有封盖组件(35);封盖组件(35)的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孔位(36),所述孔位(36)与所述锥体(21)对应;所述孔位(36)的边缘向所述锥体(21)内部延伸形成所述吸风通道(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33)的周侧围绕设置有螺旋状的螺旋导风部(34),螺旋导风部(34)的外径与所述锥体(21)的内径相适配;所述螺旋导风部(34)的斜面的高点贴合在所述封盖组件(35)上,且所述螺旋导风部(34)的高点所在斜面的方向和所述进风通道(23)的方向一致;所述螺旋导风部(34)的斜面的低点不超过所述吸风通道(33)的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21)包括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和多进风通道锥体(212);
其中所述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呈环形排列,所述单进风通道锥体(211)两两贴合围成圆环设置在所述多进风通道锥体(212)的外侧;
螺旋导风部(34)围绕设置在单进风通道锥体(211)内的所述吸风通道(33)的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的上端外翻成型为阻流板(4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3)的外侧设置有导风风道(31)和导风斜面(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部(6)包括挡灰板一(61)和挡灰板二(62);挡灰板二(62)具有一定的弹性;
所述挡灰板二(62)设置在所述挡灰板一(61)上的凹槽(612)中;
所述挡灰板一(61)上开有若干个通孔一(611),所述挡灰板二(62)上开有若干个通孔二(621),所述通孔一(611)与所述通孔二(621)的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落尘口(22)抵靠在所述挡灰板二(62)上,且所述落尘口(22)、所述通孔一(611)和所述通孔二(621)位于同一轴线上形成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5)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51),所述凹陷部(51)与所述套筒(4)的出灰口(41)的形状相适配;
当所述杯盖(5)闭合时,所述凹陷部(51)置入所述出灰口(41)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灰口(41)外侧套装有密封部(42);
当所述杯盖(5)闭合时,所述密封部(42)抵靠在所述杯盖(5)内侧。
10.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吸尘器外壳(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尘器外壳内设置有风机(7)和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旋风分离结构;风机(7)的叶轮朝向所述尘杯(1),并使封盖组件(35)的上端内形成负压区域,负压区域内设置有过滤海帕(8),所述过滤海帕(8)覆盖所述孔位(36)。
CN202222002588.7U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Active CN218528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2588.7U CN218528617U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2588.7U CN218528617U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8617U true CN218528617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68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02588.7U Active CN218528617U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8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4702B2 (ja) 落差式サイクロン掃除機のダストカップ
EP3251573B1 (en) Two-stage dust-air separation structure and dust cup comprising same
JP4310954B2 (ja)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CN100405965C (zh) 吸尘器的扩散式除尘装置
CN100571883C (zh) 旋风收集器
TWI589258B (zh)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CN201036540Y (zh) 吸尘器二节三次旋风分离尘杯
CN108403002B (zh) 旋风分离器及过滤组件
US7731771B2 (en) Cyclone collector
CN100374065C (zh) 外置式吸尘器除尘装置
KR20090026209A (ko) 원심 분리 장치
WO2021189778A1 (zh) 集尘桶组件以及吸尘器
CN218528617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结构
CN100367900C (zh) 两段式吸尘器除尘装置
CN109691934B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2538270Y (zh) 吸尘器减速离心除尘装置
CN100518615C (zh) 具有三次分离功能的吸尘器旋风式尘杯
CN211187049U (zh) 一种吸尘器的灰尘分离器
CN210749012U (zh) 吸尘器的灰尘分离器
CN218515662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其支架
CN108685523B (zh) 过滤组件
CN217852728U (zh) 一种双气旋尘气分离***及吸尘器
JP4941537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1147663B (zh) 吸尘器
CN215777737U (zh) 吸尘用旋风分离器及具有该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