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5965U - 门槛梁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门槛梁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5965U
CN218505965U CN202221233968.5U CN202221233968U CN218505965U CN 218505965 U CN218505965 U CN 218505965U CN 202221233968 U CN202221233968 U CN 202221233968U CN 218505965 U CN218505965 U CN 218505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force
battery pack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396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浦传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396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5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门槛梁和车辆,包括门槛梁主体,门槛梁主体包括第一吸能传力部和第二吸能传力部,第一吸能传力部具有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吸能腔,第一吸能传力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设置为与车辆的座椅横梁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第二吸能传力部位于第一吸能传力部的下方且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吸能腔,第二吸能传力部沿左右方向的投影设置为与车辆的电池包外壳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本公开的门槛梁先利用第一吸能传力部和第二吸能传力部的溃缩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再将削弱后的碰撞力分散传递至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上,可以降低对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的抗碰撞要求,进而降低整车的重量。

Description

门槛梁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门槛梁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当门槛梁遭受侧碰时,一般通过其内侧的座椅横梁来抵抗侧碰力,以保证车身的完整性,避免门槛梁过渡折弯或溃缩入侵乘员舱,为了提高座椅横梁抵抗侧碰力的能力,一般会对座椅横梁进行加强设计;对于设置有电池包的电动车或混动车而言,电池包一般安装在门槛梁下方,当侧碰力直接作用于电池包时,则需要电池包壳体有足够的强度抵御碰撞力,从而保护电池包壳体内部的电池,因此,一般也会对电池包壳体进行加强设计。不管是对座椅横梁还是电池包壳体进行加强,均会导致车辆重量增加,不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槛梁和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门槛梁,包括门槛梁主体,所述门槛梁主体包括:
第一吸能传力部,具有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设置为与所述车辆的座椅横梁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以使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向所述座椅横梁传递碰撞力;
第二吸能传力部,位于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的下方且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沿所述左右方向的投影设置为与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外壳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以使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向所述电池包外壳传递碰撞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朝向靠近所述座椅横梁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的凸出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电池包外壳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靠近所述座椅横梁的一侧形成为用于连接所述座椅横梁的连接面,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靠近所述电池包外壳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电池包外壳之间间隔设置的第一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用于在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受力溃缩时撞击所述电池包外壳。
可选地,所述门槛梁主体包括第一横筋、第二横筋、第三横筋、第一外侧壁、第二外侧壁、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一竖筋以及第二竖筋;
所述第一横筋、所述第二横筋以及所述第三横筋沿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一内侧壁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在所述第一横筋和所述第二横筋之间,所述第一横筋、所述第二横筋、所述第一外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内侧壁共同围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竖筋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并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一吸能腔;
所述第二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在所述第二横筋和所述第三横筋之间,所述第二横筋、所述第三横筋、所述第二外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内侧壁共同围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竖筋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并将所述第二空腔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二吸能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竖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竖筋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三横筋的厚度,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竖筋的厚度,所述第一横筋的厚度和所述第二横筋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的凸出部分上形成有电池密封板,所述电池密封板用于与所述电池包外壳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门槛梁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上方的A柱连接部,所述A柱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的A柱连接,且所述A柱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吸能腔。
可选地,所述门槛梁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下方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具有至少一个第四吸能腔,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电池包外壳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电池包外壳之间间隔设置的第二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和所述第二撞击面共同构成用于撞击所述电池包外壳的撞击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撞击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撞击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可选地,所述门槛梁还包括位于所述门槛梁主体下方的电池保护结构,所述电池保护结构设置为朝下凸出于所述电池包外壳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门槛梁由挤压铝制成。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座椅横梁、电池包外壳和上述门槛梁,所述座椅横梁位于所述门槛梁的第一吸能传力部的内侧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所述电池包外壳位于所述门槛梁的第二吸能传力部的内侧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门槛梁与所述电池包外壳的侧框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碰撞缓冲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遭受侧碰时,第一吸能传力部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吸能腔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由于第一吸能传力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座椅横梁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可以使第一吸能传力部溃缩吸能后将碰撞力传递至座椅横梁,并通过座椅横梁进行进一步地分散;并且,第二吸能传力部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吸能腔也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由于第二吸能传力部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车辆的电池包外壳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可以使第二吸能传力部溃缩吸能后将碰撞力传递至电池包外壳,并通过电池包外壳进行进一步地分散。
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可以先利用第一吸能传力部和第二吸能传力部的溃缩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再将削弱后的碰撞力分散传递至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上,与相关技术中通过座椅横梁或电池包单独抵抗侧碰力的方式相比,本公开提供的门槛梁可以将碰撞力分散传递至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使得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承受的碰撞力相对于各自单独进行碰撞时承受的碰撞力减少,从而可以降低对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的强度要求,减少针对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的加强结构或加强件的设计,从而降低座椅横梁和电池包外壳的重量,进而降低整车的重量,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并且,由于第二吸能传力部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车辆的电池包外壳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电池包可以位于门槛梁的内侧,使得门槛梁对电池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中门槛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提供的门槛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门槛梁主体;11-第一吸能传力部;111-第一吸能腔;12-第二吸能传力部;121-第二吸能腔;13-第一横筋;14-第二横筋;15-第三横筋;16-第一外侧壁;17-第二外侧壁;18-第一内侧壁;19-第二内侧壁;20-第一竖筋;21- 第二竖筋;22-电池密封板;23-A柱连接部;231-第三吸能腔;24-吸能盒;241-第四吸能腔;25-电池保护结构;26-第三内侧壁;27-第三外侧壁;28- 第三竖筋;29-第四内侧壁;30-底面;31-第四外侧壁;2-座椅横梁;3-电池包外壳;4-A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以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的“上、下、左、右”来定义的,具体地,指向车辆顶棚的方向为上,指向车辆底盘的方向为下,指向车辆左车轮的方向为左,指向车辆右车轮的方向为右,“内、外”是以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的“内、外”来定义的,朝向车辆内部的方向为内,朝向车辆外部的方向为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门槛梁,包括门槛梁主体1,门槛梁主体1包括第一吸能传力部11和第二吸能传力部12,第一吸能传力部11具有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吸能腔111,第一吸能传力部11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设置为与车辆的座椅横梁2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以使第一吸能传力部11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向座椅横梁2传递碰撞力,第二吸能传力部12位于第一吸能传力部11的下方且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吸能腔121,第二吸能传力部12沿左右方向的投影设置为与车辆的电池包外壳3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以使第二吸能传力部12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向电池包外壳3传递碰撞力。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遭受侧碰时,第一吸能传力部1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吸能腔111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由于第一吸能传力部11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座椅横梁2 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可以使第一吸能传力部11溃缩吸能后将碰撞力传递至座椅横梁2,并通过座椅横梁2进行进一步地分散;并且,第二吸能传力部12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吸能腔121也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由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车辆的电池包外壳3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可以使第二吸能传力部12溃缩吸能后将碰撞力传递至电池包外壳3,并通过电池包外壳3进行进一步地分散。
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可以先利用第一吸能腔111和第二吸能腔121的溃缩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再将削弱后的碰撞力分散传递至座椅横梁2和电池包外壳3上,与相关技术中通过座椅横梁或电池包单独抵抗侧碰力的方式相比,本公开提供的门槛梁可以将碰撞力分散传递至座椅横梁2 和电池包外壳3,使得座椅横梁2和电池包外壳3承受的碰撞力相对于各自单独进行碰撞时承受的碰撞力减少,从而可以降低对座椅横梁2和电池包外壳3的强度要求,减少针对座椅横梁2和电池包外壳3的加强结构或加强件的设计,从而降低座椅横梁2和电池包外壳3的重量,进而降低整车的重量,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并且,由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车辆的电池包外壳3 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电池包可以位于门槛梁的内侧,使得门槛梁对电池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选地,第一吸能传力部11朝向靠近座椅横梁2的方向凸出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第一吸能传力部11凸出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凸出部分与第二吸能传力部12之间构成用于容纳电池包外壳3的容纳空间,第一吸能传力部11靠近座椅横梁2的一侧形成为用于连接座椅横梁2的连接面,第二吸能传力部12靠近电池包外壳3的一侧形成为与电池包外壳3之间间隔设置的第一撞击面,第一撞击面用于在第二吸能传力部12受力溃缩时撞击电池包外壳3。
在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中,由于第一吸能传力部11凸出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且凸出部分与座椅横梁2连接,第二吸能传力部12靠近电池包外壳3的一侧与电池包外壳3之间间隔设置,使得车辆在遭受侧碰时,第一吸能传力部11能够先将大部分碰撞力传递至座椅横梁2,然后第二吸能传力部12将小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电池包外壳3,以将碰撞力分散传递,既满足了车辆的碰撞性能要求,又能使电芯的变形量控制在预设范围内。
在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中,容纳空间允许电池包外壳3位于门槛梁的内侧。相关技术中,门槛梁内侧一般只连接座椅横梁,车辆在发生侧碰时,若碰撞点偏离座椅横梁与门槛梁的连接点,会使门槛梁的碰撞点出现较大的形变,无法保证车身的完整性,而在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中,座椅横梁 2和电池包外壳3均位于门槛梁的内侧,车辆在发生侧碰时,座椅横梁2和电池包外壳3均能对门槛梁进行支撑,能够避免门槛梁出现较大的形变,保证了车身的完整性。
可选地,门槛梁主体1包括第一横筋13、第二横筋14、第三横筋15、第一外侧壁16、第二外侧壁17、第一内侧壁18、第二内侧壁19、第一竖筋 20以及第二竖筋21。
其中,第一横筋13、第二横筋14以及第三横筋15沿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外侧壁16和第一内侧壁18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在第一横筋13和第二横筋14之间,第一横筋13、第二横筋14、第一外侧壁 16、以及第一内侧壁18共同围成第一空腔,第一竖筋20位于第一空腔内并将第一空腔分隔为多个第一吸能腔111。
第二外侧壁17和第二内侧壁19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在第二横筋 14和第三横筋15之间,第二横筋14、第三横筋15、第二外侧壁17、以及第二内侧壁19共同围成第二空腔,第二竖筋21位于第二空腔内并将第二空腔分隔为多个第二吸能腔121。
在上述门槛梁主体1中,第一横筋13、第二横筋14、第一外侧壁16、以及第一内侧壁18共同围成的第一空腔为第一吸能传力部11,并且第一横筋13和第二横筋14为车辆侧碰时的主要传力路径,用于将碰撞力传递至座椅横梁2,第一竖筋20用于第一空腔的加强,以使第一吸能传力部11能够满足强度和刚度的需求。第二横筋14、第三横筋15、第二外侧壁17、以及第二内侧壁19共同围成的第二空腔为第二吸能传力部12,第二竖筋21用于第二空腔的加强,以使第二吸能传力部12能够满足强度和刚度的需求。
可选地,第一竖筋20的数量为多个,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第一竖筋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竖筋20平行间隔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以将第一空腔分割为三个第一吸能腔111。
可选地,第二竖筋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第二竖筋2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竖筋 21将第二空腔分割为两个第二吸能腔121。
可选地,第一竖筋20的厚度大于第二竖筋21的厚度以及第三横筋15 的厚度,第一内侧壁18的厚度大于第一竖筋20的厚度,第一横筋13的厚度和第二横筋14的厚度均大于第一内侧壁18的厚度。
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中,由于第一吸能传力部11为主要的吸能传力结构,第二吸能传力部12为辅助吸能传力结构,第一吸能传力部11需要满足的强度和刚度的需求要大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需要满足的强度和刚度的需求,且为了便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溃缩,需要对第二竖筋21和第三横筋15进行弱化处理,因此,第一竖筋20的厚度需要大于第二竖筋21的厚度以及第三横筋15的厚度。第一内侧壁18为第一吸能传力部11与座椅横梁2连接的连接面,为尽可能降低第一内侧壁18与座椅横梁2连接处开裂的可能,第一内侧壁18的厚度需要大于第一竖筋20的厚度。而第一横筋13 和第二横筋14作为车辆侧碰时的主要传力路径,需要满足更大的强度和刚度的需求,因此,第一横筋13的厚度和第二横筋14的厚度需要均大于第一内侧壁18的厚度。
可选地,第一横筋13和第二横筋14之间的厚度关系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第一横筋13的厚度和第二横筋14的厚度相同。
可选地,本公开对第一横筋13、第二横筋14、第三横筋15、第一外侧壁16、第二外侧壁17、第一内侧壁18、第二内侧壁19、第一竖筋20以及第二竖筋21的具体厚度不作限定,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第一横筋13和第二横筋14的厚度为4mm,第一内侧壁18的厚度为3mm,第一外侧壁16、第二外侧壁17、第二内侧壁19和第一竖筋20的厚度均为2mm,第三横筋15和第二竖筋21的厚度为1.8mm。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壁17靠近第三横筋15的一部分做加厚处理,加厚处理的部分用于与A柱内板连接,以尽可能降低门槛梁与A柱内板连接处开裂的可能,其中,加厚部分的厚度与第一内侧壁 18的厚度相同。
可选地,第一吸能传力部11凸出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凸出部分上形成有电池密封板22,电池密封板22用于与电池包外壳3密封连接。
为保证上述门槛梁与电池包外壳3之间的密封性,第一吸能传力部11 凸出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凸出部分的下表面朝向电池包外壳3的方向延伸形成电池密封板22,其中,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凸出部分的下表面与电池密封板22平齐,电池包外壳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吸能传力部11凸出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凸出部分与第二吸能传力部12之间构成的容纳空间内,且电池包外壳3的顶部位于电池密封板22的下方并与电池密封板22密封连接。
可选地,门槛梁主体1还包括位于第一吸能传力部11上方的A柱连接部23,A柱连接部用于与车辆的A柱4连接,且A柱连接部23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吸能腔231。
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主体1中,A柱连接部23包括第三内侧壁26、第三外侧壁27和第三竖筋28,第三内侧壁26和第三外侧壁27呈夹角设置,且第三内侧壁26能够与A柱内板接触,第三外侧壁27能够与A柱外板接触,第一横筋13、第三内侧壁26和第三外侧壁27共同围成第三空腔,第三竖筋28位于所述第三空腔内并将第三空腔分割为多个第三吸能腔231。
上述门槛梁在车辆遭受侧碰时,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三吸能腔231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且由于第三内侧壁 26能够与A柱内板接触,可以使A柱连接部23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将碰撞力分散传递至A柱4。
可选地,第三竖筋28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第三竖筋28的数量为一个,第三竖筋28 将第三空腔分割为两个第三吸能腔231。
可选地,门槛梁主体1还包括位于第二吸能传力部12下方的吸能盒24,吸能盒24具有至少一个第四吸能腔241,吸能盒24靠近电池包外壳3的一侧形成为与电池包外壳3之间间隔设置的第二撞击面,第一撞击面和第二撞击面共同构成用于撞击电池包外壳3的撞击面,该撞击面能够在第二吸能传力部12和吸能盒24受力溃缩时撞击电池包外壳3。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主体1中,吸能盒24包括第四内侧壁29、底面30和第四外侧壁31,第四内侧壁29、底面30、第四外侧壁31和第三横筋15共同围成第四空腔,第四空腔构成一个第四吸能腔241或内部分割成多个第四吸能腔241。第四吸能腔241能够在车辆遭受侧碰时,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
可选地,第四吸能腔24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作为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第四吸能腔241的数量为一个,第四空腔为第四吸能腔241。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撞击面为第二内侧壁19,第二撞击面为第四内侧壁29。
可选地,第二撞击面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撞击面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中,由于第二撞击面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撞击面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即第四吸能腔241大于第二吸能腔121,从而使第四吸能腔241的溃缩吸能效果强于第二吸能腔121的溃缩吸能效果,第四吸能腔241能够通过溃缩吸收更多的能量,以减少传递至座椅横梁2、电池包外壳3和A柱的碰撞力。
可选地,门槛梁还包括位于门槛梁主体1下方的电池保护结构5,电池保护结构5设置为朝下凸出于电池包外壳3的底部。
本公开提供的上述门槛梁中,底面3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电池保护结构5,电池保护结构5朝下凸出于电池包外壳3的底部,在车辆过槛等上下颠簸过程中,电池保护结构5能够先于电池包外壳3承受上下冲击力,以减少对电池包外壳3的冲击,对电池包外壳3进行保护。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保护结构5内部形成有第五空腔,以满足轻量化要求。
可选地,门槛梁由挤压铝制成。
本公开的上述门槛梁为通过挤压工艺一体成型的内部为九宫格结构的铝制梁,一方面铝制梁重量轻,能够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另一方面在车辆遭受侧碰时,铝制梁更容易溃缩吸收碰撞能量。
如图1所示,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座椅横梁2、电池包外壳3和上述门槛梁,座椅横梁2位于门槛梁的第一吸能传力部11的内侧并与门槛梁连接,电池包外壳3位于门槛梁的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内侧并与门槛梁连接。
可选地,门槛梁与电池包外壳3的侧框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碰撞缓冲腔。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座椅横梁2位于门槛梁的第一吸能传力部11的内侧并与第一吸能传力部11连接,电池包外壳3位于门槛梁的第二吸能传力部12的内侧并与第一吸能传力部11的凸出部分上的第二横筋14 连接,门槛梁的底部与电池包外壳3的底部之间通过加强支架连接,门槛梁主体1的撞击面与电池包外壳3的侧框之间间隔设置,且第二横筋14与电池包外壳3的连接部分、门槛梁主体1的撞击面、加强支架以及电池包外壳3的侧框共同围成一个内部形成有第六空腔的框架结构。
上述框架结构即为碰撞缓冲腔,当门槛梁遭受碰撞时,碰撞缓冲腔不仅能够对碰撞进行缓冲,还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溃缩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从而对碰撞能量进行削弱,以减少传递至电池包外壳3上的碰撞力,对电池包外壳3内的电池进行保护。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门槛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槛梁主体,所述门槛梁主体包括:
第一吸能传力部,具有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设置为与所述车辆的座椅横梁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以使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向所述座椅横梁传递碰撞力;
第二吸能传力部,位于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的下方且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沿所述左右方向的投影设置为与所述车辆的电池包外壳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合,以使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向所述电池包外壳传递碰撞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朝向靠近所述座椅横梁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的凸出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电池包外壳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靠近所述座椅横梁的一侧形成为用于连接所述座椅横梁的连接面,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靠近所述电池包外壳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电池包外壳之间间隔设置的第一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用于在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受力溃缩时撞击所述电池包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主体包括第一横筋、第二横筋、第三横筋、第一外侧壁、第二外侧壁、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一竖筋以及第二竖筋;
所述第一横筋、所述第二横筋以及所述第三横筋沿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外侧壁和所述第一内侧壁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在所述第一横筋和所述第二横筋之间,所述第一横筋、所述第二横筋、所述第一外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内侧壁共同围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竖筋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并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一吸能腔;
所述第二外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在所述第二横筋和所述第三横筋之间,所述第二横筋、所述第三横筋、所述第二外侧壁、以及所述第二内侧壁共同围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竖筋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并将所述第二空腔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二吸能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竖筋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三横筋的厚度,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竖筋的厚度,所述第一横筋的厚度和所述第二横筋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的凸出部分上形成有电池密封板,所述电池密封板用于与所述电池包外壳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吸能传力部上方的A柱连接部,所述A柱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的A柱连接,且所述A柱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吸能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吸能传力部下方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具有至少一个第四吸能腔,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电池包外壳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电池包外壳之间间隔设置的第二撞击面,所述第一撞击面和所述第二撞击面共同构成用于撞击所述电池包外壳撞击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撞击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撞击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还包括位于所述门槛梁主体下方的电池保护结构,所述电池保护结构设置为朝下凸出于所述电池包外壳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由挤压铝制成。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横梁、电池包外壳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槛梁,所述座椅横梁位于所述门槛梁的第一吸能传力部的内侧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所述电池包外壳位于所述门槛梁的第二吸能传力部的内侧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与所述电池包外壳的侧框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碰撞缓冲腔。
CN202221233968.5U 2022-05-19 2022-05-19 门槛梁和车辆 Active CN218505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3968.5U CN218505965U (zh) 2022-05-19 2022-05-19 门槛梁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3968.5U CN218505965U (zh) 2022-05-19 2022-05-19 门槛梁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5965U true CN218505965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06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3968.5U Active CN218505965U (zh) 2022-05-19 2022-05-19 门槛梁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5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0971298U (zh) 车辆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505965U (zh) 门槛梁和车辆
CN114954676B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216468112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13968283B (zh)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0133184U (zh)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0310566U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CN209336826U (zh) 车身和车辆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218827552U (zh) 电池包壳体的侧框梁、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7575109U (zh) 汽车防撞梁和汽车
CN217649526U (zh) 电池包结构和汽车
CN220640011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CN215553599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
CN213768723U (zh) 平台化车身的前部结构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