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4274U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4274U
CN218244274U CN202221671171.3U CN202221671171U CN218244274U CN 218244274 U CN218244274 U CN 218244274U CN 202221671171 U CN202221671171 U CN 202221671171U CN 218244274 U CN218244274 U CN 218244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display panel
groov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11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平
罗昶
张毅
李泽宇
张丛雷
石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117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4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4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4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发光功能层和光取出层,发光功能层和光取出层依次位于驱动背板的承载面上;发光功能层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光取出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依次层叠在发光功能层上,第一子层的折射率低于第二子层的折射率,第一子层具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与多个发光单元中的一个发光单元相对,第二子层的部分位于多个凹槽内;凹槽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本公开能让更多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且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面板是一种多层膜结构,光线从发光功能层出射后,经过位于发光功能层上的多层膜层的反射和折射,会让光损失较多,影响到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能让更多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且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发光功能层和光取出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光取出层依次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承载面上;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光取出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依次层叠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第一子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第二子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子层具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一个发光单元相对,所述第二子层的部分位于所述多个凹槽内;所述凹槽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凹槽中的至少一个凹槽的侧壁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所述凸起的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一子层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侧面共面。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凸起的最大高度为1μm至3μm,所述凸起的最大宽度为1μm至5μm。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外壁面为圆锥面,所述凸起的尺寸较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层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侧面共面,所述凸起的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截面为半圆形。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外壁面为柱面,所述柱面的直母线与所述凹槽的侧壁平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凸起有多个,多个所述凸起以所述凹槽的几何中心为中心环绕间隔分布。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具有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侧壁,所述凹槽的各侧壁具有至多一个所述凸起。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凸起呈框状,所述凸起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凹槽的几何中心相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侧壁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远离所述凹槽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凹陷,所述凹陷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子层靠近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侧面;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外。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梯形或三角形。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陷部的凹陷深度不大于5μm。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子层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面,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子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驱动背板的夹角为40°至80°。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多个平面,相连的两个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侧壁为曲面,所述凹槽的侧壁朝远离所述凹槽的中心的方向凹陷。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层为透明光学材料层或者油墨材料层,所述第二子层为透明光学材料层或者油墨材料层。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和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和所述触控层依次层叠在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光取出层之间,且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依次层叠在所述触控层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提供驱动背板;在所述驱动背板的承载面上形成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形成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和所述第二子层依次层叠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第一子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第二子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子层具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一个发光单元相对,所述第二子层的部分位于所述多个凹槽内;所述凹槽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供电组件和如前文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背板、发光功能层和光取出层依次层叠,其中,在发光层上设置两层折射率不同且层叠的子层。折射率低的第一子层具有凹槽,折射率高的第二子层部分位于凹槽中,以填充凹槽。这样当光线从发光功能层斜向照射到凹槽的侧壁与第二子层的交界面时,由于光线是从高折射率的第二子层射向低折射率的第二子层,因此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斜向出射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能使光线在交界面反射后从显示面板的出面出射,以提升正向出光率。
同时,凹槽的正投影的外轮廓存在部分在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内,即第一子层存在部分区域和发光单元正对,这样与该部分区域相对的发光单元发出的部分光线,可以进入到该部分区域对应的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中,待光线再从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进入到高折射率的第二子层时,会发生折射,使光线折射角度小于光线的入射角度,从而让发光单元边缘位置向远离发光单元中心的方向出射的部分光线,朝发光单元中心的方向靠近,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正向出射的光线,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与发光单元的投影关系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取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取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取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截面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各标记说明如下:
10、驱动背板;
20、发光功能层;21、发光单元;22、封装层;23、像素限定层;
30、光取出层;31、第一子层;310、凹槽;311、第一开口;312、第二开口;32、第二子层;
40、凸起;
50、凹陷部;
60、触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底”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X和围绕显示区域X的非显示区域Y,在显示区域X中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以下以其中一个发光单元处的截面为例对显示面板的结构说明。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处示意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0、发光功能层20和光取出层30,发光功能层20和光取出层30依次位于驱动背板10的承载面上。
其中,承载面是指驱动背板10用于承载其他膜层的表面,例如,驱动背板上形成有发光功能层时,驱动背板10与发光功能层20接触的表面即为承载面。
如图2所示,发光功能层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1。其中,发光功能层包括像素限定层23,像素限定层23中具有多个开口,每个开口中设有一个发光单元,像素限定层的开口的范围即为发光单元的外轮廓范围。
如图2所示,光取出层30包括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依次层叠在发光功能层20上,第一子层31的折射率低于第二子层32的折射率。第一子层31具有多个凹槽310(图2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二子层32的部分位于多个凹槽310内。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与发光单元的投影关系图。如图3所示,每个凹槽310与多个发光单元21中的一个发光单元21(参见图中虚线)相对。凹槽31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参见图中实线),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参见图中虚线)内。这里,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为发光层中像素限定层23的正投影。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4中示意的截面为图3中NN处示意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凹槽310中未设置凸起40的区域,在NN截面线的方向上,第一子层31的凹槽的宽度K不小于发光单元21的长度。
图2也是图4中的MM处示意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在凹槽310中设置凸起40的区域,在MM截面线的方向上,第一子层31的凹槽的宽度小于发光单元21的长度,以使得凹槽31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背板10、发光功能层20和光取出层30依次层叠,其中,在发光层上设置两层折射率不同且层叠的子层。折射率低的第一子层31具有凹槽310,折射率高的第二子层32部分位于凹槽310中,以填充凹槽310。这样当光线从发光功能层20斜向照射到凹槽310的侧壁与第二子层32的交界面时,由于光线是从高折射率的第二子层32射向低折射率的第二子层32,因此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斜向出射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能使光线在交界面反射后从显示面板的出面出射。
同时,凹槽310的正投影的外轮廓存在部分在发光单元21的正投影内,即第一子层31存在部分区域和发光单元21正对,这样与该部分区域相对的发光单元发出的部分光线,可以进入到该部分区域对应的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中,待光线再从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进入到高折射率的第二子层32时,会发生折射,使光线折射角度小于光线的入射角度,从而让发光单元21边缘位置向远离发光单元中心的方向出射的部分光线,朝发光单元中心的方向靠近,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正向出射的光线,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其中,发光单元21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
示例性地,发光层包括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简称HTL)、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简称ETL)、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简称EIL)、空穴阻挡层(Hole BlockLayer,简称HBL)、电子阻挡层(Electron Blocking Layer,简称EBL)和发光材料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发光材料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和电子阻挡层依次层叠。
可选地,阴极层可以是透明导电层,阳极层可以是透明导电层或金属层。
例如,透明导电层可以是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层和IZO(IndiumZinc Oxide,氧化铟锌)层。
例如,金属层可以是Mg、Al、Au、Pt、Cu等金属层。金属层可以为单金属层或者由至少两种金属层叠。
其中,驱动背板1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和多个驱动电路,多个驱动电路阵列布置在衬底基板上。每个驱动电路与对应的一个发光单元21连接。例如,驱动电路与发光单元21的阳极层电连接。这样,发光单元21就可以在所连接的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
本公开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0可以为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驱动背板10上的每个驱动电路至少包括2个TFT,用于控制所连接的发光单元21发光。
示例性地,驱动电路包括依次层叠在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介电层和源漏极层。发光单元21与对应的驱动电路的源漏极层连接。
示例性地,衬底基板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玻璃、石英、塑料等;有源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非晶硅、多晶硅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栅极绝缘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硅氮氧化物等;栅极金属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钼、铜、钛等单层金属薄膜,也可以是钼/铝/钼或钛/铝/钛等多层金属薄膜;层间介电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等;源漏金属层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铝、钼、铜、钛等单层金属薄膜,也可以是钼/铝/钼或钛/铝/钛等多层金属薄膜。
示例性地,当驱动背板的各TFT的有源层的制作材料均为多晶硅时,该种驱动背板是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驱动背板。
示例性地,当驱动背板的各TFT的中,一部分TFT的有源层中的制作材料为多晶硅,另一部分TFT的有源层的制作材料为金属氧化物时,该种驱动背板是LTPO(Low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低温多晶氧化物)驱动背板。
需要说明的是,示例中仅举出了具有单层栅极金属层的TFT基板结构,TFT基板结构还可以是双层栅极金属层等多种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3所示,凹槽310与发光单元21一一对应。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凹槽310的数量可以少于发光单元21的数量,每个凹槽310有与之对应的一个发光单元21,部分发光单元21则没有与之对应的凹槽310。
本公开实施例中,凹槽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等,且凹槽的排列方式也可以采用任意方式排列。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单元包括多种颜色的发光单元,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的尺寸不同,相应地,与发光单元对应的各凹槽310的尺寸也不同。
例如,红光发光单元R的面积大于绿光发光单元G的面积,绿光发光单元G的面积大于蓝光发光单元B的面积。其中,与红光发光单元R对应的凹槽310的面积也大于与绿光发光单元G对应的凹槽310的面积,与绿光发光单元G对应的凹槽310的面积也大于与蓝光发光单元B对应的凹槽310的面积。
可选地,第一子层31为透明光学材料层或者油墨材料层,第二子层32为透明光学材料层或者油墨材料层。
其中,透明光学材料层可以是聚酰亚胺类树脂层或亚克力材料层,油墨材料层可以是亚克力材料层或环氧类材料层。
可选地,如图2所示,凹槽310具有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第一开口311位于第一子层31靠近驱动背板10的一侧面,第二开口312位于第一子层31远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面,第一开口31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口312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也即是,凹槽310靠近驱动背板10的开口比远离驱动背板10的开口的面积小。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凹槽310的侧壁为平面。也即是,凹槽310的侧壁相对于驱动背板10是倾斜的。
这样当光线从发光单元21斜向照射到凹槽310的侧壁与第二子层32的交界面时,由于光线是从高折射率的第二子层32射向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光线在交界处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斜向出射的光线的出射角度。由于凹槽310的侧壁是倾斜的,这样斜向出射的光线在凹槽310的侧壁上反射后,能使光线反射后的出射方向更容易趋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让更多的光线正向出光。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凹槽310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的夹角α为40°至80°。
通过将凹槽310的侧壁和驱动背板10的夹角限制在上述角度范围内,能避免侧壁的倾斜角度设置过大或过小,而起不到将光线的出射方向控制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的作用。
例如,凹槽310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夹角是60°。将凹槽310的侧壁的倾角设置为该角度,能让部分光线入射到凹槽的侧壁时,光线与凹槽的侧壁的夹角在特定范围内,以让光线发生全反射,提高出光率,且还能将绝大部分光线的出射方向调整成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以提升光线正向出光率。
其中,光线与凹槽的侧壁的夹角θ≤90-arcsin(n2/n1)时,发生全反射。第一子层的折射率为n2,第二子层的折射率为n1。
在另外一些实现方式中,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取出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凹槽310的侧壁为曲面,且凹槽310的侧壁朝远离凹槽310的中心的方向凹陷。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凹槽310的侧壁可以是圆弧面。
在另外一些实现方式中,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取出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凹槽310的侧壁为曲面,且凹槽310的侧壁朝凹槽310的中心的方向突出。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凹槽310的侧壁可以是圆弧面。
将凹槽310的侧壁设置为圆弧面,斜向出射的光线在圆弧面上反射后,同样能使光线反射后的出射方向趋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以让更多的光线正向出光。
可选地,凹槽310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多个平面,相连的两个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示例性地,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取出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凹槽的侧壁为两个相连的平面,相连的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将凹槽310的侧壁设置为两个相连的平面,让同样角度射向凹槽的侧壁的光线,能以不同的角度从显示面板出射,以增大发光单元的出光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310的侧壁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满足斜向出射的光线在凹槽310的侧壁处反射后,促使光线能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出光即可,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2、3所示,多个凹槽310中的至少一个凹槽310的侧壁具有凸起40,凸起4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凸起40的部分表面与第一子层31靠近发光单元21的侧面共面。
其中,凸起40的部分表面和第一子层31靠近发光单元21的侧面均与同一膜层的同一表面接触。例如,当第一子层31直接位于发光功能层20上时,凸起40的部分表面与发光单元21靠近第一子层的侧面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中,凸起40向凹槽310的中心延伸,以使凸起4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上述实现方式中,相较于未设置凸起40的侧壁,在凹槽310的侧壁上设置凸起40能增大凹槽310的侧壁的反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正向出光。同时,凸起40是和发光单元21正对的,以使得发光单元21与凸起40相对的部分发出光线后,光线可以直接从入射到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中,这样光线再从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进入到高折射率的第二子层32时,会发生折射,参见图2中示意的光路,让部分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不仅让更多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还能让显示面板各位置均匀出光,提升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
可选地,如图3所示,凸起40的最大高度L为1μm至3μm,凸起40的最大宽度h为1μm至5μm。
其中,凸起的高度是凸起的外壁面在平行于承载面的截面上的点至凹槽侧壁的最大距离。
凸起的宽度是凸起在平行于承载面的截面上,垂直于凸起的高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凸起40的外壁面为圆锥面,凸起40的尺寸较大的一端与第一子层31靠近发光单元21的侧面共面。如图2所示,凸起40的平行于承载面的截面为半圆形。
其中,凸起40的外壁面是指:凸起40与第二子层32接触的表面。
将凸起40设置呈圆锥状,除了能让发光单元21与凸起40相对的部分发出光线直接从入射到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中,以在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的交界处折射,让部分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外;由于凸起40的外壁面为圆锥面,相较于斜面,各种方位从第二子层32射向第一子层31的光线经圆锥面反射后,绝大部分光线均能以相似的出射角度从光取出层出射,以将各个方位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光线调整为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
可选地,如图3所示,凸起40在平行于驱动背板10方向上的截面的最大半径为1μm至3μm。
将凸起40的尺寸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避免凸起40的尺寸设置过大,而缩小凹槽310的尺寸,减少正向出光的光线量;还可以避免凸起40的尺寸设置过小,而不能有效提升光线正向出光率。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凸起40的最大半径可以是1μm至2μm。其中,凸起40的最大半径是凸起40朝向驱动背板10的一端的侧面的半径。例如,凸起40的最大半径可以是2μm。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凸起40的外壁面为圆台的弧形侧面,凸起40的尺寸较大的一端与第一子层31靠近发光单元21的侧面共面。
由于凸起40为圆台状,相较于圆锥状的凸起40,圆台状的凸起40的外壁面的面积更大,能提供更大的面积与光线反射,将各个方位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光线调整为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凸起40的外壁面为柱面,柱面的直母线与凹槽310的侧壁平行。
将凸起40设置呈圆柱状,除了能让发光单元21与凸起40相对的部分发出光线直接从入射到低折射率的第一子层31中,以在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的交界处折射,让部分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外;由于凸起40的外壁面为圆柱面,相较于斜面,各种方位从第二子层32射向第一子层31的光线均能良好地在凸起40的外壁面反射,以将各个方位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光线调整为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图11是图10示意的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凸起40在平行于驱动背板10方向上的截面为半椭圆状。相较于将凸起40设置为圆锥,相同尺寸(半径)的圆柱状的凸起40与发光单元21相对的面积更大,从而能让更多的光线直接入射到第一子层31,从而让更多的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让显示面板各位置均匀出光,提升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
可选地,凸起40的半径不超过3μm。示例性地,凸起40的半径可以是2μm。
将凸起40的尺寸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避免凸起40的尺寸设置过大,而缩小凹槽310的尺寸,减少正向出光的光线量;还可以避免凸起40的尺寸设置过小,而不能有效提升光线正向出光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凸起40有多个,多个凸起40以凹槽310的几何中心为中心环绕间隔分布。
通过在凹槽310的侧壁设置有多个凸起40,能增大凸起40与发光单元21相对的面积,从而能让更多的光线直接入射到第一子层31,从而让更多的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提升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
可选地,凹槽310具有多个依次首尾相连的侧壁,凹槽310的各侧壁具有至多一个凸起40。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凹槽310包括四个依次首尾相连的侧壁,且相邻的两个侧壁垂直。其中,每个凹槽310的每个侧壁上均设有一个凸起40。
这样能保证凹槽310的各个侧壁均能让部分光线直接入射到第一子层,从而让各个侧壁均有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提升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
示例性地,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凹槽310包括四个依次首尾相连的侧壁,且相邻的两个侧壁垂直。其中,一部分凹槽310的部分侧壁可以不设置凸起40,而另一部分凹槽310的各个侧壁均设置有凸起40,以满足提升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光线的正向出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310中也可以存在部分凹槽310的侧壁上不设置凸起40,只要满足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符合要求即可,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制。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凸起40呈框状,凸起40的几何中心O与凹槽310的几何中心O相同。
其中,框状可以是指具有内孔的对称形状,例如,框状可以是方形框、圆环等。几何中心是具有一定对称性的图形的最中心的位置,例如,图形为圆环时,几何中心为圆环的圆心。
通过将凸起40设置呈框状,能最大程度增大凸起40与发光单元21相对的面积,从而能让更多的光线直接入射到第一子层31,让更多的光线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提升显示面板的整面出光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凹槽310在平行于驱动背板10的方向上的截面的形状可以与凸起40在驱动背板10的方向上的截面的形状相同,以使凸起40的外边缘恰好与凹槽310的侧壁相连。
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凹槽310的截面和凸起40的截面均可以是圆形,即凸起40呈圆环状。
示例性地,凹槽310的截面和凸起40的截面均可以是矩形。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4所示,凹槽310的侧壁具有凹陷部50,凹陷部50朝远离凹槽310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凹陷,凹陷部50至少位于第一子层31靠近发光功能层20的侧面。
如图14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驱动背板10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外。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凹槽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除凸起以外的外轮廓包覆发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此时,凹陷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外。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凹陷部存在部分区域与发光单元相对,而凹陷部中不与发光单元相对的另外一部分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则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外。
通过设置凹陷部50当于扩大了凹槽310的尺寸,让发光单元21边缘区域发出的光线可以更多地入射到凹陷部50,从而让更多的光线在凹陷部50的表面处反射,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提升各个发光单元21的正面出光率。
可选地,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不大于5μm。其中,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是指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凹陷部50朝着远离凹槽310的中心方向凹陷的长度。
将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避免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设置过大,而减少了发光单元21直接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光线的量,从而减少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的光线,让显示面板各位置均匀出光。
本公开实施例中,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可以是1μm至3μm。例如,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是2μm。
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其中,矩形的长度为1μm至2μm,矩形的宽度即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为1μm至3μm。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截面图。图15是沿图14中B处剖切线剖切得到的截面图,如图13所示,凹槽310的侧壁可以是斜面,相应地,矩形的长边所在的侧壁也可以是斜面,且凹槽310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倾角等于矩形的长边所在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倾角。
如图15所示,将凹槽310的侧壁设置为平行于矩形的长边所在的凹陷部50的侧壁,就使得以同样角度斜向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侧壁上的光线和入射到矩形的长边所在的侧壁上的光线,会以同样的出射角度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
示例性地,如图16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梯形。其中,矩形的长度为1μm至2μm,矩形的高即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为1μm至3μm。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310的侧壁可以是斜面,相应地,梯形的顶边所在的侧壁也可以是斜面,且凹槽310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倾角等于梯形的定边所在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倾角。
这样将凹槽310的侧壁设置为平行于梯形的顶边所在的侧壁,就使得以同样角度斜向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侧壁上的光线和入射到梯形的顶边所在的侧壁上的光线,会以同样的出射角度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
示例性地,如图17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三角形。其中,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在平行于驱动背板10方向上,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度与凹槽310的侧壁的长度相同。且等腰三角形的定点到底边的距离即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为1μm至3μm。
相较于凹陷部50的正投影为矩形或梯形,凹陷部50的正投影为三角形时,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更大,能让更多的光线在凹陷部50的表面处反射。
可选地,在凹槽的侧壁上可以仅设置有凹陷部,即凹槽的侧壁上未设置凸起。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子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8所示,凹槽310的侧壁具有凹陷部50,凹陷部50朝远离凹槽310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凹陷,凹陷部50至少位于第一子层31靠近发光功能层的侧面。
如图18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驱动背板10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外。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凹陷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外。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凹陷部存在部分区域与发光单元相对,而凹陷部中不与发光单元相对的另外一部分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则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外。
通过设置凹陷部50扩大了凹槽310的尺寸,让发光单元21边缘区域发出的光线可以更多地入射到凹陷部50,从而让更多的光线在凹陷部50的表面处反射,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提升各个发光单元21的正面出光率。
可选地,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不大于5μm。其中,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是指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凹陷部50朝着远离凹槽310的中心方向凹陷的长度。
将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避免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设置过大,而减少了发光单元21直接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光线的量,从而减少朝着显示面板的周边出射的光线,让显示面板各位置均匀出光。
本公开实施例中,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可以是1μm至3μm。例如,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是2μm。
可选地,凹陷部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可以是规则的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也可以是任意不规则的封闭图形。
示例性地,如图18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其中,矩形的长度为1μm至2μm,矩形的宽度即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为1μm至3μm。
示例性地,如图19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梯形。其中,矩形的长度为1μm至2μm,矩形的高即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为1μm至3μm。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310的侧壁可以是斜面,相应地,梯形的顶边所在的侧壁也可以是斜面,且凹槽310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倾角等于梯形的定边所在的侧壁与驱动背板10之间的倾角。
这样将凹槽310的侧壁设置为平行于梯形的顶边所在的侧壁,就使得以同样角度斜向入射到第一子层31的侧壁上的光线和入射到梯形的顶边所在的侧壁上的光线,会以同样的出射角度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出射。
示例性地,如图20所示,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三角形。其中,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在平行于驱动背板10方向上,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度与凹槽310的侧壁的长度相同。且等腰三角形的定点到底边的距离即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H为1μm至3μm。
相较于凹陷部50的正投影为矩形或梯形,凹陷部50的正投影为三角形时,凹陷部5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更大,能让更多的光线在凹陷部50的表面处反射。
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上除了凹陷部的外轮廓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重合。即凹槽上除了凹陷部的外轮廓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像素限定层23的开口限定的范围相同。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21所示,凹槽31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位于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外。其中,凹槽310的宽度K大于像素限定层的开口长度。
在另外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22所示,部分凹槽310的侧壁设有凹陷部50,另外一部分凹槽310的侧壁没有设置凹陷部50。在设置足量凹陷部,让更多的光线在凹陷部50的表面处反射,提升发光单元21的正面出光率的前提下,可以在部分凹槽中不设置凹陷部,防止各发光单元之间出现混光的问题。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60和封装层22,封装层22和触控层60依次层叠在发光功能层20和光取出层30之间,且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依次层叠在触控层60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触控层60包括多个触控单元和多根触控线,多个触控单元阵列排布于封装层22上,多根触控线位于封装层22上,触控线与至少一个触控单元相连,且触控线用于将所连接的触控单元与触控集成电路电连接。
示例性地,触控单元可以是透明导电层,例如,透明导电层可以是ITO(Indium tinoxide,氧化铟锡)层和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层。
示例性地,触控单元可以是金属网状结构。其中,金属网状结构由金属丝交织形成且呈网络状。该种结构的触控单元为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触控显示一体化)技术中的触摸层的触控单元。
由于金属网状结构是金属丝,为避免金属网状结构遮挡发光单元21的发出的光线,金属网状结构可以采用围绕发光单元21的方式分布,以保证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6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提供驱动背板。
其中,驱动背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和多个驱动电路,多个驱动电路阵列排布于衬底基板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驱动背板可以为TFT基板,驱动背板上的每个驱动电路至少包括2个TFT。
步骤S2:在驱动背板的承载面上形成发光功能层。
其中,发光功能层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
可选地,在步骤S3之前还可以包括:在发光功能层上形成封装层,然后在封装层上形成触控层。
步骤S3:在发光功能层上形成光取出层。
在前述步骤中如形成有触控层,则步骤S3中形成的光取出层位于触控层上。
如图2所示,光取出层30包括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依次层叠在发光功能层20上,第一子层31的折射率低于第二子层32的折射率,第一子层31具有多个凹槽310,一个凹槽310与一个发光单元21相对,第二子层32的部分位于凹槽310内
其中,凹槽310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发光单元21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凹槽的侧壁可以具有凸起,凸起在驱动背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单元在驱动背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其中,凸起布置数量、形状,以及凸起与凹槽的位置关系可以参见前述图1至图11示意的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文的显示面板和供电组件,供电组件与显示面板电连接。其中,供电组件可以是电源等。
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并非对本公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0)、发光功能层(20)和光取出层(30),所述发光功能层(20)和所述光取出层(30)依次位于所述驱动背板(10)的承载面上;
所述发光功能层(20)包括阵列布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1);
所述光取出层(30)包括第一子层(31)和第二子层(32),所述第一子层(31)和所述第二子层(32)依次层叠在所述发光功能层(20)上,所述第一子层(31)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第二子层(32)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子层(31)具有多个凹槽(310),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310)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1)中的一个发光单元(21)相对,所述第二子层(32)的部分位于所述多个凹槽(310)内;
所述凹槽(310)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21)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310)中的至少一个凹槽(310)的侧壁具有凸起(40),所述凸起(40)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单元(21)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凸起(40)的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一子层(31)靠近所述发光单元(21)的侧面共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0)的最大高度为1μm至3μm,所述凸起(40)的最大宽度为1μm至5μ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0)的外壁面为圆锥面,所述凸起(40)的尺寸较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层(31)靠近所述发光单元(21)的侧面共面,所述凸起(40)的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截面为半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0)的外壁面为柱面,所述柱面的直母线与所述凹槽(310)的侧壁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0)有多个,多个所述凸起(40)以所述凹槽(310)的几何中心为中心环绕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具有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侧壁,所述凹槽(310)的各侧壁具有至多一个所述凸起(40)。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0)呈框状,所述凸起(40)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凹槽(310)的几何中心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的侧壁具有凹陷部(50),所述凹陷部(50)朝远离所述凹槽(310)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凹陷,所述凹陷部(50)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子层(31)靠近所述发光功能层(20)的侧面;
所述凹陷部(50)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21)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50)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梯形或三角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不大于5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具有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所述第一开口(311)位于所述第一子层(31)靠近所述驱动背板(10)的一侧面,所述第二开口(312)位于所述第一子层(31)远离所述驱动背板(10)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开口(311)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开口(312)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的侧壁与所述驱动背板(10)的夹角为40°至8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的侧壁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311)和所述第二开口(312)之间的多个平面,相连的两个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的侧壁为曲面,所述凹槽(310)的侧壁朝远离所述凹槽(310)的中心的方向凹陷。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0)与所述发光单元(21)一一对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层(31)为透明光学材料层或者油墨材料层,所述第二子层(32)为透明光学材料层或者油墨材料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60)和封装层(22),所述封装层(22)和所述触控层(60)依次层叠在所述发光功能层(20)和所述光取出层(30)之间,且所述第一子层(31)和所述第二子层(32)依次层叠在所述触控层(60)上。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供电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
CN202221671171.3U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244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1171.3U CN218244274U (zh)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1171.3U CN218244274U (zh)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4274U true CN218244274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73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1171.3U Active CN218244274U (zh)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42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1113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7116483U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EP414194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for
KR102497287B1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40023416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3071143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2011548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9191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123242A1 (en)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CN11513294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9728187B (zh)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WO2024149114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8244274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4134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7819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511623B (zh) 光取出结构、显示屏体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623825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871551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US2024021531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823784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WO2023151127A1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模组
US1204181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402109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06127A1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
US2024021536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