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1143U -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1143U
CN213071143U CN202022540037.7U CN202022540037U CN213071143U CN 213071143 U CN213071143 U CN 213071143U CN 202022540037 U CN202022540037 U CN 202022540037U CN 213071143 U CN213071143 U CN 213071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display panel
reflect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4003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4003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1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1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11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定义层、反光层及发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具有多个开口区域;反光层设于至少一个所述开口区域的侧壁;发光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至少部分的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开口区域,且所述发光层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反光层。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发光层在子像素单元中的发光效率,减小能耗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屏中,子像素单元对应的发光层发射的光线向四周发射,导致至子像素单元的亮度能效下降,需要更高的电压使子像素单元的亮度达到预设亮度,导致能耗相对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发光层在子像素单元中的发光效率,减小能耗,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发光层在子像素单元中的发光效率,减小能耗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具有多个开口区域;及
反光层,设于至少一个所述开口区域的侧壁;
发光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至少部分的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开口区域,且所述发光层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反光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像素定义层的开口侧壁设置反光层,在反光层上设置发光层,反光层设于发光层的底部,以使反光能够将发光层发射的光线朝向用户视线侧射出,以使用户视线侧能够接收更多光线,提高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在用户视线侧的发光能效,进而减少能耗及减少产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图2中的底部层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2中的驱动线路层和第一电极层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图4中的驱动晶体管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像素定义层及反光层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图2中的发光层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图2中的封装覆盖层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图2中的另一种透光绝缘层的剖面图;
图10是图2中的一种反光层的俯视图;
图11是图2中的另一种反光层的俯视图;
图12是图2中的具有第一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3是图2中的具有第二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4是图2中的具有第三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5是图2中的具有第四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6是图2中的具有第五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7是图2中的具有第六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8是图2中的具有第七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9是图2中的具有第八种反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20是图2中的另一种第一电极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21是图2中的另一种像素定义层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为电话、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面板的设备。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为了便于描述,以电子设备100处于第一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向。其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显示面板10的形态可为硬质显示面板或柔性显示面板;还可以为平面显示面板或曲面显示面板等等。
请参照图2,显示面板10包括底部层1、驱动线路层2、第一电极层3、像素定义层4、反光层5、发光层6、第二电极层7及封装覆盖层8。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底部层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散热膜11、支撑层12、基底层13。
支撑层12用于支撑基底层13,其材料包括不限于为玻璃、陶瓷、塑料、树脂等。
散热膜11贴设于支撑层12背离基底层13的一侧,用于对显示面板10进行散热。
基底层13用于支撑驱动线路层2。基底层13为柔性衬底,其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PI)。柔性衬底使显示面板10具有一定柔性、可弯折、可弯曲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散热膜11、支撑层12可由基板替代。基板可以为玻璃基板。
请参阅图4,驱动线路层2亦称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层。驱动线路层2包括驱动晶体管21及封装驱动晶体管21的层间介质层22、第一导电过孔23、第二导电过孔24及平坦层25。当然,驱动线路层2还包括多个电容(未图示),其中,多个电容和多个驱动晶体管21形成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本申请对于一个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电容的数量和驱动晶体管21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呈多行多列的矩阵排布,以驱动多行多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6发光及控制发光层6的发光亮度。
具体的,请参照图5,驱动晶体管21包括栅极211、半导体部212、漏极213和源极214。半导体部21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多晶硅材质。其中,多晶硅经活化处理后形成半导体部212,多晶硅的一侧进行P型掺杂形成漏极213,多晶硅的另一侧进行P型掺杂形成源极214,栅极211与半导体部212相对且绝缘设置,栅极211与半导体部212之间形成沟道层215。
驱动线路层2还包括数据线(未图示)和扫描线(未图示),其中,扫描线可为栅极211设于同一层。扫描线电连接栅极211,以控制驱动晶体管21的导通和断开。数据线电连接源极214,数据线用于通过源极214写入电压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层间介质层22覆盖栅极211。第一导电过孔23和第二导电过孔24贯穿层间介质层22。平坦层25覆盖第一导电过孔23、第二导电过孔24及层间介质层22。其中,第一导电过孔23、第二导电过孔24皆为在通孔内填充导电材质或在通孔的孔壁上设置导电涂层形成。第一导电过孔23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漏极213与第一电极层3,第二导电过孔24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源极214与数据线。
请参照图4及图5,第一电极层3设于驱动线路层2上,第一电极层3电连接驱动晶体管21的漏极213。第一电极层3可以为阳极层或阴极层。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3为阳极层。第一电极层3的材质为导电材质。第一电极层3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导电材质、氧化物导电材质、聚合物导电材质等等。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3包括多层叠层的导电材质。例如,氧化物导电材质/金属导电材质/氧化物导电材质等。可选的,第一电极层3为图案化结构。第一电极层3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电极块31,每个电极块31皆电连接一个像素驱动电路。
请参照图6,像素定义层4设于第一电极层3上。像素定义层4可采用有机材料制作。像素定义层4具有多个开口区域41。其中,一个开口区域41对应一个子像素单元。开口区域41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像素定义层4。每个开口区域41对应第一电极层3上的一个电极块31。具体的,电极块31设于开口区域41的底部。开口区域41朝向第一电极层3的开口为第一开口411。开口区域41朝向第二电极层7的开口为第二开口412。第二开口412的口径大于第一开口411的口径。
开口区域41的第一开口411的边缘在第一电极层3上的正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电极块31所在区域内,以使像素定义层4露出第一电极层3的至少部分。
请参照图2,反光层5设于至少一个开口区域41的侧壁。可以理解的,像素定义层4的底面为朝向第一电极层3所在侧的面,像素定义层4的顶面为与像素定义层4的底面相背的面。侧壁为连接像素定义层4的顶面和像素定义层4的底面的面。侧壁包围形成的空间为开口区域41。本实施例中,由于开口区域41的第二开口412的口径大于开口区域41的第一开口411的口径,开口区域41的侧壁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面。换言之,开口区域41的侧壁相对于Z轴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可选的,该倾斜角度为0~90°之间,进一步地,该倾斜角度为10~80°之间。
具体的,反光层5可设于多个开口区域41中的一个、两个、三个开口区域41的侧壁,也可以位于所有开口区域41的侧壁上。对于一个开口区域41而言,反光层5可设于一个开口区域41的所有侧壁,还可以设于一个开口区域41的部分侧壁。
反光层5的材质可以为金属、非金属材质等。反光层5对于可见光的反射率大于或者等于85%。举例而言,反光层5的材质为银。
请参照图2,发光层6设于像素定义层4上。至少部分的发光层6设于开口区域41。发光层6的至少部分覆盖反光层5。可选的,第一部分发光层6设于开口区域41的底部,以电接触第一电极层3,第二部分的发光层6设于开口区域41的侧壁并覆盖反光层5。再可选的,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三部分的发光层6设于像素定义层4的顶面且位于开口区域41外,以确保子像素单元对应足够大面积的发光层6。
具体的,请参阅图7,发光层6为有机发光层6。发光层6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61、发光材料层62、电子传输层及电子注入层63。空穴注入层电连接第一电极层3。
请参照图2,第二电极层7覆盖发光层6。第二电极层7的材质为导电材质。第二电极层7可为图案化结构,也可以为一个整体膜状。第二电极层7可以为阳极层或阴极层。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7为阴极层。第二电极层7可为透光导电层,以使发光层6发射的光线经第二电极层7射出,例如,第二电极层7可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等。
可以理解的,当像素驱动电路发送电压信号至第一电极层3时,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7上的电压加载至发光层6,发光层6导通,使发光材料层62发光。
具体的,当显示面板10在执行显示功能时,向第一电极层3和第二电极层7分别提供适当的电压,第一电极层3的空穴和第二电极层7的电子在发光材料层62中结合,使发光层6发光。发光层6发出的光线中,部分光照射至反光层5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从第二电极层7的一侧出射,从而减小了光线的损耗。并且,可以减少相邻两个开口区域41内的有机发光层6的光线交汇,改善串色现象。
请参照图8,封装覆盖层8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封装层81、胶层82和盖板玻璃83。
请一并参照图2,封装层81覆盖于发光层6上,以封装发光层6。封装层81包括但不限于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阻水氧层、有机缓冲层及第二无机阻水氧层。
胶层82可以为透光胶层,胶层82设于封装层81上。
盖板玻璃83通过胶层82粘接于封装层81上。盖板玻璃83可为触控玻璃盖板,以实现显示面板10的触控功能。
可以理解的,盖板玻璃83所在侧为显示侧,也是用户视线侧。发光层6在发光过程中会朝向四周发光,如此,发光层6朝向用户视线侧的发光能效降低,导致用户看见的发光层6的发光亮度相对较低。在用户视线侧需要较高亮度时,则需要为发光层6较高的驱动电压,进而导致能耗大,且产热量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在像素定义层4的开口侧壁设置反光层5,在反光层5上设置发光层6,反光层5设于发光层6的底部,以使反光能够将发光层6发射的光线朝向用户视线侧射出,以使用户视线侧能够接收更多光线,提高子像素单元的发光层6在用户视线侧的发光能效,增加发光效果,进而减少能耗及减少产热。
可选的,反光层5为导电层。例如,反光层5为反射系数较高的金属,例如,银等。
反光层5电连接第一电极层3。通过设置反光层5电连接第一电极层3,以使反光层5在反光的同时还能够作为电极层,反光层5可增加第一电极层3的导电面积,从而减小第一电极层3的压降,提高第一电极层3的电压稳定性。
请参阅图2,反光层5与发光层6之间设有透光绝缘层9。透光绝缘层9用于防止导电的反光层5与第二电极层7之间导通,以使第一电极层3与第二电极层7之间的电压加载于发光层6上,进而使发光层6发光。
具体的,透光绝缘层9覆盖反光层5,发光层6设于透光绝缘层9背离反光层5的一侧,以使发光层6朝向反光层5发射的光线经透光绝缘层9后投射至反光层5的反光面,以使反光层5将发光层6的光线反射至第二电极层7,并经第二电极层7射出。具体的,透光绝缘层9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膜等。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开口区域41内的透光绝缘层9可相互连接,换言之,透光绝缘层9覆盖反光层5,还覆盖像素定义层4的顶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反光层5还可以为绝缘材质,反光层5可直接接触发光层6,无需设置绝缘层。
具体的,请参阅图9,透光绝缘层9包括透光绝缘主体层91及分散于透光绝缘主体层91内的光散射颗粒92。反光层5反射的光线在透光绝缘层9再进行光散射,以形成漫散射效果,以使发光层6在子像素单元内均匀发光。
可选的,请参照图10及图11,反光层5包括至少一个反光面51。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反光层5包括一个平滑的反光面51,以对发光层6的光线进行均匀地反射。该反光面51为环形面,反光面51呈环形并包围形成圆锥形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1,反光层5包括多个反光面51,多个反光面51可为相同形状的面或不同形状的面,多个反光面51相互连接以包围形成矩形柱孔、三角形柱孔等。
该反光面51可相对于第一电极层3朝向像素定义层4的表面(本申请中简称为电极面32)倾斜。反光面51反射发光层6发射的光线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其中,光线a、b、c、d为发光层6发射且被反光面51反射后射出的光线。
可选的,反光面51包括倾斜平面、弧形凹面、弧形凸面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2,反光层5包括一个反光面51。反光面51与电极面32的夹角为钝角。反光面51为倾斜平面。
具体的,请参照图12,反光面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光侧面511及第二反光侧面512。第一反光侧面511、第二反光侧面512皆相对于电极面32倾斜。第一反光侧面511及第二反光侧面512皆为倾斜平面。第一反光侧面511、电极面32及第二反光侧面512的横截面为倒置的梯形。
请参照图12,发光层6覆盖电极面32、第一反光侧面511及第二反光侧面512,发光层6朝向第一反光侧面511发射的光线经第一反光侧面511上的反光面51反射后经第二电极层7朝向用户视线侧射出。发光层6朝向第二反光侧面512发射的光线经第二反光侧面512上的反光面51反射后经第二电极层7朝向用户视线侧射出。如此,反光层5将发光层6朝向侧壁发射的光线皆反射至经第二电极层7朝向用户视线侧射出,使光线在用户视线侧聚焦,提高发光层6的发光效率。
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3,反光层5包括一个反光面51。该反光面51可以为相对电极面32倾斜的弧形凹面。
具体的,反光面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光侧面511及第二反光侧面512。第一反光侧面511、第二反光侧面512皆相对于电极面32倾斜。第一反光侧面511与第二反光侧面512中至少一者为弧形凹面。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侧面511和第二反光侧面512皆为弧形凹面。通过设置第一反光侧面511、第二反光侧面512为弧形凹面,发光层6发射的光线在弧形凹面上作用后在开口区域41内汇聚,以使开口区域41内的发光亮度较高。
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4,反光层5包括一个反光面51。该反光面51可以为相对电极面32倾斜的弧形凸面。
具体的,反光面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光侧面511及第二反光侧面512。第一反光侧面511、第二反光侧面512皆相对于电极面32倾斜。第一反光侧面511与第二反光侧面512中至少一者为弧形凸面。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侧面511和第二反光侧面512皆为弧形凸面。通过设置第一反光侧面511、第二反光侧面512为弧形凸面,发光层6发射的光线在弧形凸面上作用后在开口区域41内发散,以使开口区域41内的发光亮度更加均匀。
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5至图17,反光层5包括多个反光面51。多个反光面51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反光面51可以为倾斜平面、弧形凹面、弧形凸面中的至少一者。
具体的,请参照图15至图17,反光面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光侧面511及第二反光侧面512。第一反光侧面511、第二反光侧面512皆相对于电极面32倾斜。第一反光侧面511包括多个反光面51,多个反光面51的排列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沿开口区域41的轴向排列、沿开口区域41的周向排列中的至少一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反光面51还可以无规律排列。就多个反光面51的形状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6,每个反光面51皆为弧形凸面;或者,请参照图17,每个反光面51皆为弧形凹面;或者,每个反光面51倾斜平面,且相邻的两个倾斜平面相交设置;或者,一部分反光面51为弧形凸面,另一部分反光面51为弧形凹面,再部分反光面51为倾斜平面;或者,请参照图10,弧形凸面与弧形凹面交替设置等。第二反光侧面512的结构可以参考第一反光侧面511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可在第一反光侧面511上形成阵列凸点结构、凹点结构,形成沿开口区域41的轴向延伸的凸条结构、凹条结构或沿开口区域41的周向延伸的凸条结构、凹条结构。如此,以上的凸点结构、凹点结构、凸条结构、凹条结构一方面可将发光层6发射的光线以漫散射反射至开口区域41内,以提高开口区域41内的光线亮度和均匀性,开口区域41的光线经第二电极层7射向用户所在侧,可提高用户所在侧的可视亮度;另一方面,以上的凸点结构、凹点结构、凸条结构、凹条结构还可以使得反光面51的面积增大,而且,当反光层5为导电材质并与第一电极层3电连接时,反光层5可在有限的开口区域41内形成较大面积的电极层,以进一步减小第一电极层3的压降。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8,反光层5的反光面51上还设有多个反光凸齿结构513。具体的,反光面51上可设有一层凸齿层,该凸齿层包括多个反光凸齿结构513。该凸齿层可设于反光面51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反光凸齿结构513可以为导电材质和非导电材质。反光凸齿结构513的材质可以与反光层5的材质相同或不同。
该凸齿层一方面能够增加反光面积,形成漫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开口区域41的侧壁为倾斜面,反光凸齿结构513能够支撑透光绝缘层9,以使透光绝缘层9均匀性覆盖在反光层5上,而不会堆叠在开口区域41的底部。
可选的,请参照图13,开口区域41的侧壁的形状与反光面51的形状相同。具体的,开口区域41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413和第二侧壁414。第一反光侧面511设于第一侧壁413,第二反光侧面512设于第二侧壁414。第一侧壁413可以为与第一反光侧面511形状相同的面。第二侧壁414可以为与第二反光侧面512形状相同的面。
设置第一侧壁413为弧形凹面,然后在第一侧壁413上形成一层反光层5材料,可直接形成呈弧形凹面的第一反光侧面511。当需制备的第一反光侧面511为弧形凸面、倾斜平面或其他的复杂形状时,皆可通过在第一侧壁413上形成相应的结构,然后在第一侧壁413上形成一层反光层5材料,可直接形成所需结构的第一反光侧面511,如此,使得第一反光侧面511的成型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9,反光层5包括绝缘透光膜515及设于绝缘透光膜515内的至少一个反光单元516。绝缘透光膜515包括但不限于为聚酰亚胺层等。反光单元516包括但不限于为嵌设于绝缘透光膜515内的反光片、反光颗粒等。反光单元516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反射率高的金属等。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反光层5为绝缘材质,无需在反光层5上形成绝缘层,可减少显示面板10内的层数量,减少工艺步骤及减小厚度。
具体的,请参照图20,第一电极层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光导电层33、金属导电层34及第二透光导电层35。第一透光导电层33、第二透光导电层35的材质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一透光导电层33、第二透光导电层35包括但不限于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氧化铟、氧化铟镓和氧化锌铝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33、第二透光导电层35为氧化铟锡。
金属导电层34为低反射率金属,包括但不限于为铝、钙、镁、锌中的至少一者。金属导电层34厚度不超过200nm。金属导电层34的反射系数小于30%。
相关技术中,阳极叠层结构为ITO/Ag/ITO,其中,因为有金属Ag,导致该膜层的反射率极高(>90%),进入显示面板10内部的外界自然光,被金属阳极反射至显示面板10的上表面,从而影响显示面板10的对比度。
本申请中将阳极叠层结构中的金属材质设置为低反射率的金属,可有效地防止进入显示面板10内部的外界自然光,被金属阳极反射至显示面板10的上表面,从而影响显示面板10的对比度。相较于传统利用彩色滤光片替代偏光片的技术,通过对阳极膜层材料的更改,达到去除偏光片的目的,还不会额外增加多道光罩,且减少显示面板10成本。
请参照图21,像素定义层4为黑色色阻层。像素定义层4在驱动线路层2的正投影覆盖驱动晶体管21。开口区域41对应于相邻的两个驱动晶体管21之间的间隙。
通过设置像素定义层4为黑色色阻层,可以吸收外部光线,防止外部光线经驱动线路层2产生反射光;还可以遮挡驱动线路层2的反射光;此外,还能够形成像素定义区。此外,通过设置黑色像素定义层4,还可以减少相邻开口区域41内的发光层6的光线交汇,改善串色现象,进而可以减小相邻的两个开口区域41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的分辨率。
发光层6向上发出的光可以直接照射到显示面板10外,左右两侧的光照射到开口区域41的侧壁上,会被反光层5反射出显示面板10外部,从而增加显示面板10发光效率,但是外界自然光进入显示面板10内部,会被黑色像素定义层4吸收,照射到金属阳极上的部分,由于阳极不再具有反射性或反射率较低,光不会被反射出显示面板10外面,从而从解决了外界光线经高反射率的金属阳极反射的问题,不需要额外设置偏光片。
通过在显示面板10的生产工艺中,更改阳极的金属材料,降低其反射率,同时利用黑色光阻替代现有透明像素定义层4,吸收外界进入的外界光,并在透明像素定义层4斜坡增加反光层5,增加显示面板10的出光效率,让显示面板10不再具有反射外界自然光的效果,取消偏光片的使用,从而减小显示面板10的模组厚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其柔韧性与表现力。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具有多个开口区域;
反光层,设于至少一个所述开口区域的侧壁;及
发光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至少部分的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开口区域,且所述发光层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反光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发光层所在侧,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口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为导电层,所述反光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设有透光绝缘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绝缘层包括透光绝缘主体层及分散于所述透光绝缘主体层内的光散射颗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为导电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的第一电极层,所述开口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反光层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光导电层、金属导电层及第二透光导电层,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反射系数小于30%。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包括至少一个反光面,所述反光面包括倾斜平面、弧形凹面、弧形凸面中的至少一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面设有多个反光凸齿结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区域的侧壁的形状与所述反光面的形状相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包括绝缘透光膜及设于所述绝缘透光膜内的至少一个反光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线路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驱动线路层上,所述驱动线路层包括多个相间隔设置的驱动晶体管,所述像素定义层为黑色色阻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在所述驱动线路层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开口区域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晶体管之间的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层、基底层、散热膜、第二电极层、封装层及盖板,所述基底层设于所述支撑层与所述驱动线路层之间,所述散热膜设于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基底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封装层设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上,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封装层上。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22540037.7U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071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40037.7U CN213071143U (zh)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40037.7U CN213071143U (zh)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1143U true CN213071143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63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40037.7U Active CN213071143U (zh)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114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3353B2 (en) * 2018-06-29 2021-09-28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reflective portion covered bank sidewall
CN113871549A (zh) * 2021-09-24 2021-12-3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14583076A (zh) * 2022-02-16 2022-06-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3353B2 (en) * 2018-06-29 2021-09-28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reflective portion covered bank sidewall
CN113871549A (zh) * 2021-09-24 2021-12-3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WO2023044945A1 (zh) * 2021-09-24 2023-03-3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14583076A (zh) * 2022-02-16 2022-06-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WO2023155223A1 (zh) * 2022-02-16 2023-08-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018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071143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6941113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83454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3316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7572037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CN108735786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900400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256491B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US8987767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CN109037493B (zh)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091772B (zh) Oled显示单元及显示面板
CN107507853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4256437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KR20200021016A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09726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3028451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31468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477493B2 (ja) 面発光ユニット
CN11552808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6054781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64489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1862788A (zh) 显示面板及应用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
CN111834418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