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7503U -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47503U
CN217947503U CN202222021950.5U CN202222021950U CN217947503U CN 217947503 U CN217947503 U CN 217947503U CN 202222021950 U CN202222021950 U CN 202222021950U CN 217947503 U CN217947503 U CN 217947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butting
stay
guide
guid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19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文博
焦战方
张永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meri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merica Inc filed Critical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to CN2022220219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47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47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47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一种防后倾装置,所述防后倾装置适合于安装在臂头与下节臂之间,包括:引导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下节臂靠近所述臂头的一端;限位机构,转动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上;撑杆,所述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臂头上;所述限位机构相对所述撑杆的一侧形成有抵靠部;所述撑杆的一端可抵靠在所述抵靠部,以阻止副臂向后倾;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与所述引导部之间,以防撑杆受拉时,所述撑杆的一端从抵靠部内脱出。本方案中的防后倾装置在承受拉力时,防后倾装置能与副臂连接。

Description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在工程机械领域中,起重设备仅依靠主臂已经不能够满足复杂的工程需求,主臂通过与副臂配合工作,使起重设备能适应更多的工况,进而提高起重设备的性能。
在安装副臂过程中及正常使用副臂时,为防止副臂相对主臂过度后倾,在主臂与副臂之间需要安装防后倾装置,进而阻止副臂进一步后倾。现有的防后倾装置仅能承受压力,但在一些特定的工况下,防后倾装置需要承受拉力。现有的防后倾装置承受拉力时,防后倾装置与副臂下节臂之间会不连接,从而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防后倾装置不能承受拉力的问题。
为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后倾装置,所述防后倾装置适合于安装在臂头与下节臂之间,包括:引导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下节臂靠近所述臂头的一端;限位机构,转动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上;撑杆,所述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臂头上;所述限位机构相对所述撑杆的一侧形成有抵靠部;所述撑杆的一端可抵靠在所述抵靠部,以阻止副臂向后倾;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与所述引导部之间,以防撑杆受拉时,所述撑杆的一端从抵靠部内脱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抵靠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撑杆靠近抵靠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引导部相对的两侧;贯穿孔,开设在所述抵靠部件上;销轴孔,开设在所述连接板上;销轴,与销轴孔配合;在抵靠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抵靠部内时,所述销轴可穿过贯穿孔、两个销轴孔,以防止抵靠部件相对引导部移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向部,两个所述导向部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引导部相对的两侧;所述抵靠部件可经两个所述导向部引导与所述引导部接触。
进一步地,还包括:重锤,与所述限位机构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部件,安装在所述引导部;所述限位机构相对限位部件一侧形成有止挡部;所述限位部件与止挡部配合,以阻止重锤旋转到下节臂的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臂头顶部,用以限定撑杆的旋转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连接耳板,所述连接耳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臂头上;支撑架,连接在所述连接耳板上;支撑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相对撑杆上的一侧;所述撑杆可与支撑垫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可相对所述连接耳板转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连接耳板通过销轴连接。
进一步地,一种起重设备,包括主臂、副臂,所述主臂的上部为臂头,所述副臂的下部为下节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的防后倾装置,所述防后倾装置安装在所述臂头与下节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销轴、贯穿孔、销轴孔,可将撑杆相对撑杆座固定,使得撑杆能承受压力;
2、在臂头顶部增加支撑部件,便于撑杆前部的抵靠部件进入限位机构的抵靠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起重设备臂架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臂架的局部结构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撑杆未落入抵靠部时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中撑杆落入抵靠部时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机构的结构视图;
图6示出了副臂的下节臂上撑杆座处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撑杆落入抵靠部后***销轴时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为图7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主臂;200-副臂;300-前桅杆;400-后桅杆;500-拉板;600- 变幅绳;
11-臂头;21-下节臂;71-撑杆;72-支撑部件;73-撑杆座;74- 限位机构;
211-主弦管;212-腹管;
711-抵靠部件;712-贯穿孔;713-销轴;
721-支撑垫;722-支撑架;723-连接耳板;
731-导向部;732-连接板;733-引导部;7331-引导面;734-限位部件;744-卡接部;
741-抵靠部;742-重锤;743-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起重设备一般包括塔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轮式起重机等不同的类型的起重设备。其中,履带式桁架臂、轮式桁架臂、轮式伸缩臂等起重设备可具有副臂工况。起重设备通过增加副臂工况,能使起重设备适用更多的工作场景。
请参照图1,一般在副臂工况中,主臂100的下部与起重设备主体连接,主臂100的上部与副臂200通过销轴连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副臂200可绕主臂100的端部旋转。主臂100与副臂200之间设置有前桅杆300、后桅杆400。前桅杆300具有自由端、非自由端,其中,前桅杆300的非自由端与副臂200铰接,前桅杆300的自由端与副臂200的头部之间通过拉板500连接。后桅杆400也具有自由端、非自由端,其中,后桅杆400的非自由端通过销轴与主臂100的臂头固定连接。前桅杆300、后桅杆400的自由端处设置有滑轮组,在滑轮组之间穿设有变幅绳600,通过变幅绳600改变前桅杆300与后桅杆400之间的夹角,继而改变主臂100与副臂200之间的夹角 a。主臂100、副臂200、前桅杆300、后桅杆400由若干臂段组成。
为避免变幅绳600将主臂100与副臂200之间的夹角a拉的过大,导致副臂200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后桅杆400方向倾倒,从而引起的安全事故,需要在主臂100与副臂200之间安装防后倾装置,防止副臂200向后桅杆400方向倾倒。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2,防后倾装置安装在主臂上部的臂头11与副臂200下部的下节臂21之间,防后倾装置、臂头 11、下节臂21之间形成三角形。防后倾装置包括撑杆71、限位结构 74。撑杆71的一端销轴连接在臂头11上,限位结构74直接或间接安装在下节臂21上。在工作状态下,副臂200向后桅杆400一侧倾斜时,撑杆71可抵靠在限位结构74上,阻碍副臂200倾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下节臂21包括位于角位置的四个主弦管211,相邻主弦管211之间通过腹管212连接。在生产制造中,腹管212之间位置具有的位置具有设计要求。为方便限位结构74安装在下节臂21上,在下节臂21上固定安装有撑杆座73。限位结构 74通过销轴连接在撑杆座73上。即限位结构74间接连接在下节臂 21上。
撑杆71为细长的杆件,采用钢管、钢柱、矩形管中的一种。因需通过撑杆71能阻止副臂200进一步向后桅杆400方向倾斜,所以撑杆71要具有一定刚性,避免承受压力时,撑杆71变形。
参照图3、图4,在撑杆71抵靠在撑杆座7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抵靠部件711,限位结构74对应抵靠部件711上设置有抵靠部741。为增大抵靠部件711与抵靠部741的接触面积,及便于抵靠部件711 从抵靠部741内移出。抵靠部件711相对抵靠部741的侧面设置呈弧形,抵靠部741对应抵靠部件711侧面处也设置成弧形凹槽。在撑杆 71承受副臂200的压力时,抵靠部件711与抵靠部741接触。在运输状态下,抵靠部件711与抵靠部741分开运输。
起重设备的副臂工况,一般先通过起重设备主体上的变幅机构 (图中未示出)将主臂100拉起,然后通过起重设备主体上的卷扬(图中未示出)卷收变幅绳600,夹角a增大,限位机构7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回转中心线b旋转至一定角度,使得撑杆71能顺利与限位机构74的抵靠部741接触。
参照图5、图6,撑杆座73具有引导部733,引导部733相对抵靠部件711一侧设置成引导面7331,抵靠部件711经引导面7331至抵靠部741内。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即撑杆71承受压力。如图4所示,为避免抵靠部件711从抵靠部741的弧形凹槽内脱出,需在限位机构上临近抵靠部741设置卡接部744。
在结束副臂工况时,需要将副臂200放下。在副臂200下放过程,为避免卡接部744卡住抵靠部件711,影响副臂200相对主臂100 的转动。需限位机构74需要沿着回转中心线b向上回转一定角度,从而便于抵靠部件711从抵靠部741的弧形凹槽内脱出。而在主臂 100竖起或处于工作状态,主臂100的臂头11距离地面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人为爬到臂头11处旋转限位机构74,会不现实。在限位机构74上固定连接重锤742,重锤742与限位机构74成一体结构。在副臂200下放过程中,重锤742及限位机构由于自身重心位置的变化,带动限位机构74旋转。参照图1、图5,限位机构74、重锤742沿着回转中心线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抵靠部件711从抵靠部 741弧形凹槽内脱出。
通常情况下,撑杆71只承受压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工况下,撑杆71可能会需要承受一定拉力。为使撑杆71能承受拉力,需在抵靠部件711落入抵靠部741弧形凹槽内时,需通过固定结构将撑杆 71相对撑杆座73固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8,固定结构包括连接板732。抵靠部件711上开设贯穿孔712。引导部733对应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板732。当抵靠部件711落入抵靠部741弧形凹槽内后,且位于引导面7331上,连接板732相对贯穿孔712设置有销轴孔。通过销轴713穿入贯穿孔712、两个销轴孔后,将撑杆71相对撑杆座73 固定。通过销轴713与销轴孔、贯穿孔配合,避免撑杆71受拉时,撑杆71相对撑杆座73移动。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板732与引导部733为一体结构。
可通过液压动力销或电机(图中未示出)控制销轴713穿入贯穿孔712、两个销轴孔,或从贯穿孔712、销轴孔内退出。在销轴713穿入贯穿孔712内,撑杆71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承受拉力。在销轴713 退出贯穿孔712时,撑杆71只能承受压力。
在一种实施例中贯穿孔712的直径与销轴713的外径基本相同,避免销轴713在贯穿孔712内晃动,继而引起销轴713相对连接板 732移动的问题。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主臂100与副臂20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防后倾装置,可以是一个防后倾装置、两个、三个及多个防后倾装置。在主臂100与副臂200之间设置有一个防后倾装置时,为使得撑杆71受力尽量均衡,撑杆71的轴线、撑杆座73的中心线与主臂100、副臂200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当防后倾装置为两个时,两个防后倾装置对称布置在主臂100、副臂200的中心线的两侧。当防后倾装置为三个时,三个中的两个防后倾装置对称布置在主臂100、副臂200 的中心线的两侧,另一个防后倾装置位于主臂100、副臂200的中心线上。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防后倾装置为一个。由于实际生产制造、及安装装配精度等要求,使得通过销轴连接撑杆71、臂头11,撑杆 71会沿着臂头1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撑杆轴线方向)可能因受外力而出现偏移。而在撑杆71出现偏移的情况下,撑杆71受副臂200的压力,会使主臂100、副臂200之间出现受力不均,继而提高主臂100、副臂200局部强度要求。为使撑杆71的抵靠部件711与限位机构74 的抵靠部741抵接时,撑杆71的中心线与主臂100、副臂200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在引导部733相对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导向部 731。两个导向部73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两个导向部731与引导部733连接处距离最小。抵靠部件711可落入两个导向部731之间。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图4、图5,为便于加工制作,及降低制作成本,引导部733包括并排设置的板状部件,板状部件之间通过连接块或加强块连接。在副臂200与主臂100之间的夹角 a逐渐减小,限位机构74旋转时,限定限位机构74旋转的角度,避免与限位机构74连接的重锤742旋转至副臂200的外侧,在引导部 733上安装限位部件734,通过限位部件734与限位机构74中的止挡部743配合,阻止重锤742旋转到下节臂21的外侧。
参照图9,为限定撑杆71相对臂头11转动的角度,在臂头11上相对撑杆71位置处设置支撑部件72。支撑部件72相对臂头11具有两种位置,当支撑部件72在工作位置时,此时副臂200相对主臂100 未变幅到位,即抵靠部件711未落入抵靠部741时,撑杆71与支撑部件72抵接。当支撑部件72在运输位置时,可将支撑部件72相对臂头11折叠固定。
通过设置支撑部件72能够减少引导部733在副臂200长度方向的长度。若无支撑部件72最小角度的限定。此时,撑杆71前部抵靠部件711可能无法正常落入抵靠部741内。或者,为引导抵靠部件 711落入抵靠部741内,需将引导部733的一端延伸到下节臂21的根部位置,这样会增加制造成本。为解决无法正常入抵靠部741,延长引导部733,在臂头11上设置支撑部件72。
支撑部件72包括连接耳板723、支撑架722、支撑垫721,两个连接耳板723固定连接在臂头11上。支撑架722的一端部分位于两个连接耳板723之间。连接耳板723与支撑架722通过销轴连接。为使得支撑部件72具有两个工作位置,在连接耳板723开设三个销轴固定孔,支撑架722对应设置2个销轴固定孔,通过销轴将连接耳板 723与支撑架72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在副臂200未变幅到位,撑杆71落在支撑垫721上,为增大支撑垫721与撑杆71侧面的接触,支撑垫721相对撑杆71的一侧形成有弧形凹槽。支撑垫721可通过螺栓、胶结、插拔连接方式中的一种与支撑架722连接。
除上述防后倾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包括主臂 100、副臂200,主臂100的上部为臂头11,副臂200的下部为下节臂21,起重设备具有上述的防后倾装置,防后倾装置安装在臂头11 与下节臂21之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防后倾装置,所述防后倾装置适合于安装在臂头(11)与下节臂(21)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部(733),固定连接在所述下节臂(21)靠近所述臂头(11)的一端;
限位机构(74),转动设置在所述引导部(733)上;
撑杆(71),所述撑杆(7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臂头(11)上;
所述限位机构(74)相对所述撑杆(71)的一侧形成有抵靠部(741);
所述撑杆(71)的一端可抵靠在所述抵靠部(741),以阻止副臂(200)向后倾;
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撑杆(71)与所述引导部(733)之间,以防撑杆(71)受拉时,所述撑杆(71)的一端从抵靠部(741)内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抵靠部件(711),固定设置在所述撑杆(71)靠近所述抵靠部(741)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连接板(732),两个所述连接板(732)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引导部(733)相对的两侧;
贯穿孔(712),开设在所述抵靠部件(711)上;
销轴孔,开设在所述连接板(732)上;
销轴(713),与所述销轴孔配合;
在所述抵靠部件(711)的部分位于所述抵靠部(741)内时,所述销轴(713)可穿过所述贯穿孔(712)、两个所述销轴孔,以防止所述抵靠部件(711)相对所述引导部(733)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向部(731),两个所述导向部(731)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引导部(733)相对的两侧;
所述抵靠部件(711)可经两个所述导向部(731)引导与所述引导部(733)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重锤(742),与所述限位机构(74)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部件(734),安装在所述引导部(733);
所述限位机构(74)相对所述限位部件(734)一侧形成有止挡部(743);
所述限位部件(734)与所述止挡部(743)配合,以阻止所述重锤(742)旋转到所述下节臂(21)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部件(72),安装在所述臂头(11)顶部,用以限定撑杆(71)的旋转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72)包括:
连接耳板(723),所述连接耳板(723)固定连接在所述臂头(11)上;
支撑架(722),连接在所述连接耳板(723)上;
支撑垫(721),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722)相对撑杆(71)上的一侧;
所述撑杆(71)可与所述支撑垫(721)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722)可相对所述连接耳板(723)转动;
所述支撑架(722)与所述连接耳板(723)通过销轴连接。
10.一种起重设备,包括主臂(100)、副臂(200),所述主臂(100)的上部为臂头(11),所述副臂(200)的下部为下节臂(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后倾装置,所述防后倾装置安装在所述臂头(11)与所述下节臂(21)之间。
CN202222021950.5U 2022-08-02 2022-08-02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Active CN217947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1950.5U CN217947503U (zh) 2022-08-02 2022-08-02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1950.5U CN217947503U (zh) 2022-08-02 2022-08-02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47503U true CN217947503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2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1950.5U Active CN217947503U (zh) 2022-08-02 2022-08-02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47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92235B1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a mobile lift crane
EP2253575B1 (en) Crane backstay spreader
EP2476642B1 (en) Method of connecting crane suspension assembly sections together and frame mounted assembly used therefore
US3076560A (en) Retractible mast and boom stop
US11180352B2 (en) Crane comprising first mast with tiltable first mast upper part
US3083837A (en) Crane
EP0794149B1 (en) Offsetting link assembly for folding luffing jib
CN217947503U (zh) 防后倾装置及起重设备
KR20080096143A (ko) 타워크레인용 지브
US3134488A (en) Crane
JP2002507530A (ja) リングリフトクレーン
JP3946897B2 (ja) 伸縮ブームを備えたタワークレーン
US3246769A (en) Crane
CA1093505A (en) Ring supported tower crane
CN110921532A (zh) 扳起结构及起重机
JP2021172500A (ja) クレーン組立方法
US20240017971A1 (en) Auxiliary tip for the boom of a work machine
CN214301689U (zh) 强夯装置
CN215479334U (zh) 起重臂以及塔机
JP2021014345A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CN212893604U (zh) 一种平头塔机的起重臂与平衡臂一体化根部节结构
CN211470607U (zh) 扳起结构及起重机
JP7338353B2 (ja) 手摺装置
WO2024018913A1 (ja) クレーン、および、クレーンの組立方法
CN218025132U (zh) 履带吊超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