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98619U -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8619U
CN217798619U CN202221325728.8U CN202221325728U CN217798619U CN 217798619 U CN217798619 U CN 217798619U CN 202221325728 U CN202221325728 U CN 202221325728U CN 217798619 U CN217798619 U CN 217798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die
upper die
die
die se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257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奔全
唐高中
谭超河
李鉴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2572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8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8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8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及下模座,上模座上设有第一上模组及第二上模组,第一上模组与第二上模组相对设置;下模座上设有第一下模组及第二下模组,第一下模组与第二下模组相对设置,且第一下模组的位置与第一上模组对应,第二下模组的位置与第二上模组对应;上模座可升降设置在下模座上方,上模座与下模座合模时,第一上模组卡接在第一下模组中,第二上模组卡接在第二下模组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方面降低了模具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加快生产节拍,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C柱上加强板是钣金冲压件,焊接在侧围C柱,是满足侧围C柱碰撞强度要求的重要零件。在C柱上加强板的制作工艺中,冲压模具采用左右件对拼合模拉延方式,至少由四套冲压模具组成,包括拉延模具,切边模具,整形模具及冲孔模具等。也即需要通过四套模具分别继续宁拉延、切边、整形及冲孔多到冲压工序,从而导致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并且开发四套模具的成本较高,从而导致最终产品的成本急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C柱加强板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包括:
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有第一上模组及第二上模组,所述第一上模组与所述第二上模组相对设置;
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第一下模组及第二下模组,所述第一下模组与所述第二下模组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下模组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上模组对应,所述第二下模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上模组对应;
所述上模座可升降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方,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合模时,所述第一上模组卡接在所述第一下模组中,所述第二上模组卡接在所述第二下模组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模组包括多个凸块,多个所述凸块并列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底部;所述第一下模组包括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并列设置,多个所述凹槽并列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顶部,且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凸块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下模组还包括压料柱,所述压料柱的顶部与所述下模座的顶部齐平;所述压料柱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合模时,所述凸块与所述压料柱抵接,并带动所述压料柱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下模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压料柱连接,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开模时,所述复位件与驱动所述压料柱朝所述上模座一侧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上模组包括多个限位柱,多个所述限位柱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第二下模组包括多个冲压柱,多个所述冲压柱与多个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冲压柱上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上模座的一侧为敞口,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合模时,所述限位柱通过所述敞口***到所述限位槽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两侧;所述第一下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与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上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上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上模组之间;所述第二下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下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下模组之间。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还包括导向柱及导向杆,所述导向柱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边缘,所述导向杆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边缘,所述导向杆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柱内。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由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制成。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如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车身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上集成了两套不同的模具,一方面降低了模具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成两套不同的模具,在一次合模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上模组和所述第一下模组、所述第二上模组和所述第二下模组能够同时加工,加快生产节拍,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中上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中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中上模座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中下模座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中压料柱合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中压料柱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上模座 11 第一上模组
111 凸块 12 第二上模组
121 限位柱 13 导向柱
20 下模座 21 第一下模组
211 凹槽 22 压料柱
23 第二下模组 231 冲压柱
24 导向杆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请参照图1~图4,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10及下模座20,所述上模座10上设有第一上模组11及第二上模组12,所述第一上模组11与所述第二上模组12相对设置;所述下模座20上设有第一下模组21及第二下模组23,所述第一下模组21与所述第二下模组23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下模组2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上模组11对应,所述第二下模组2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上模组12对应;所述上模座10可升降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0上方,所述上模座10与所述下模座20合模时,所述第一上模组11卡接在所述第一下模组21中,所述第二上模组12卡接在所述第二下模组23中。
本实施例中采用精落料加工的方式,取消了原有的工艺面结构和压料结构等。所述第一下模组21和所述第二下模组23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模腔,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0上。所述第一下模组21和所述第二下模组23各放置有一件待加工板料,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合模,也即所述上模座10朝向所述下模座20下压移动时,所述第一上模组11和所述第二上模组12下压,其中,所述第一上模组11与所述第一下模组21上的板料抵接,所述第二上模组12与所述第二下模组23上的板料抵接,所述上模座10继续下压,直至所述上模座10下压到底,与所述下模座20完全贴合,完成加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模组11和所述第一下模组21用于对板料进行成型加工,所述第一上模组11包括多个凸块111,多个所述凸块111并列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0的底部;所述第一下模组21包括多个凹槽211,多个所述凹槽211并列设置,多个所述凹槽211并列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0的顶部,且多个所述凹槽211与多个所述凸块1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凸块111将板料压入所述凹槽211中直至所述板料与所述凹槽211完全贴合后,从而完成对板料的成型加工。所述凸块111和所述凹槽211的形状相对应,在实际运用中,生产不同型号的车型时,所述凸块111和所述凹槽211的具体根据对应车型的形状进行调整。
在上述过程中,请参照图5~图6,所述第一下模组21还包括压料柱22,所述压料柱22的顶部与所述下模座20的顶部齐平;所述压料柱22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凹槽211中,所述上模座10与所述下模座20合模时,所述凸块111与所述压料柱22抵接,并带动所述压料柱22移动。在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合模之前,所述压料柱22的顶面,也即所述压料柱22朝向所述上模座10的表面与所述下模座20的顶面齐平。在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合模的过程中,所述凸块111先与所述压料柱22贴合,将压住板料压紧实现定位,防止料板偏移,提高加工质量。所述上模座10继续朝向所述下模座20移动,直至合模成型到位。
在合模完成后,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需要开模将加工完成的板料取出。在开模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下模组21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压料柱22连接,所述上模座10与所述下模座20开模时,所述复位件与驱动所述压料柱22朝所述上模座10一侧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可以是弹性件,也可以是气缸等驱动件,从而实现驱动所述压料柱22在开模后向所述上模座10一侧顶出,同时也将加工完成的板料从所述凹槽211中顶出,方便取料。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模组12和所述第二下模组23用于对板料进行冲孔加工,所述第二上模组12包括多个限位柱121,多个所述限位柱121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0上;所述第二下模组23包括多个冲压柱231,多个所述冲压柱231与多个所述限位柱12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冲压柱231上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上模座10的一侧为敞口,所述上模座10与所述下模座20合模时,所述限位柱121通过所述敞口***到所述限位槽中。当所述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开模后,将所述第一上模组11和所述第一下模组21加工完成的板料移动至所述第二下模组23上,并重新在所述第一下模组21上放置新的板料,从而在下一次合模的过程中,同时对两块板料进行加工。本实施例在合模的过程中,板料定位在所述冲压柱231上,所述限位柱121向所述下模座20移动并抵接在板料上,所述上模座10继续下压,所述限位柱121穿过板料***到所述限位槽中,从而实现在所述板料上冲压出功能孔。冲孔工艺完成后,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开模,将冲孔完成的板料取出,重复所述步骤持续对板料进行加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上集成了两套不同的模具,一方面降低了模具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成两套不同的模具,在一次合模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上模组11和所述第一下模组21、所述第二上模组12和所述第二下模组23能够同时加工,加快生产节拍,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模组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11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0的两侧;所述第一下模组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21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0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21与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11一一对应设置。车辆左右两侧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为对称结构,本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的生产效率。分别在所述下模座2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21,对应所述上模座10上也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11,从而仅通过一次合模加工,则能够同时实现左右两侧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的加工。
同理,所述第二上模组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上模组12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0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11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上模组12之间;所述第二下模组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下模组23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0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21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下模组2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还包括导向柱13及导向杆24,所述导向柱13设置在所述上模座10的边缘,所述导向杆24设置在所述下模座20的边缘,所述导向杆24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柱13内。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在合模过程中移动的精确度,通过所述导向柱13和所述导向杆24配合的方式,所述导向柱13上具有与所述导向杆24尺寸相同的通孔,将所述导向杆24***到所述导向柱13中,从而防止所述上模座10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偏移的情况。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由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制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上集成了两套不同的模具,一方面降低了模具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成两套不同的模具,在一次合模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上模组11和所述第一下模组21、所述第二上模组12和所述第二下模组23能够同时加工。从而加快了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的生产节拍,提高了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的生产效率。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如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车身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上集成了两套不同的模具,一方面降低了模具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成两套不同的模具,在一次合模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上模组11和所述第一下模组21、所述第二上模组12和所述第二下模组23能够同时加工。从而加快了所述车辆的生产节拍,提高了所述车辆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包括:
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有第一上模组及第二上模组,所述第一上模组与所述第二上模组相对设置;
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第一下模组及第二下模组,所述第一下模组与所述第二下模组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下模组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上模组对应,所述第二下模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上模组对应;
所述上模座可升降设置在所述下模座上方,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合模时,所述第一上模组卡接在所述第一下模组中,所述第二上模组卡接在所述第二下模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模组包括多个凸块,多个所述凸块并列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底部;所述第一下模组包括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并列设置,多个所述凹槽并列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顶部,且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凸块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模组还包括压料柱,所述压料柱的顶部与所述下模座的顶部齐平;所述压料柱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合模时,所述凸块与所述压料柱抵接,并带动所述压料柱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模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压料柱连接,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开模时,所述复位件与驱动所述压料柱朝所述上模座一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模组包括多个限位柱,多个所述限位柱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第二下模组包括多个冲压柱,多个所述冲压柱与多个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冲压柱上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上模座的一侧为敞口,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合模时,所述限位柱通过所述敞口***到所述限位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两侧;所述第一下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与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上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上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上模组之间;所述第二下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下模组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下模组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下模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还包括导向柱及导向杆,所述导向柱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边缘,所述导向杆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边缘,所述导向杆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柱内。
9.一种车身C柱上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由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冲压模具制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车身C柱上加强板,所述车身C柱上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车身上。
CN202221325728.8U 2022-05-30 2022-05-30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Active CN217798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25728.8U CN217798619U (zh) 2022-05-30 2022-05-30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25728.8U CN217798619U (zh) 2022-05-30 2022-05-30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8619U true CN217798619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8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25728.8U Active CN217798619U (zh) 2022-05-30 2022-05-30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86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14427U (zh) 一种汽车骨架的冲孔翻边模具
CN213826657U (zh) 一种汽车车身钣金件加工用成型冲孔装置
CN217798619U (zh) 车身c柱上加强板及其冲压模具、车辆
CN218693120U (zh) 汽车隔热罩上唇形金属盖的冲压模具
CN108311586B (zh) 一种用于车辆纵梁外部支撑板冲压成型的整形侧翻边模具
CN201157871Y (zh) 一种用于锐角度多弯边橡皮成形的组合模具
CN113770256B (zh) 提升机盖内板材料利用率的拉延工艺
CN212857395U (zh) 一种汽车用支架生产工装
CN214517112U (zh) 一种挤尖角模具
CN212397907U (zh) 一种用于生产一体式叶片的设备
CN210754689U (zh) 一种隔热罩拉伸模具
CN209753791U (zh) 一种模内组装产品的冲压模
CN209773225U (zh) 一种载重车侧围内板上加强板模具
CN113385582A (zh) 一种多运程汽车覆盖件模具修整装置
CN216027508U (zh) 一种用于封闭截面汽车结构件的两侧同时压筋模具
CN220837473U (zh) 一种用于汽车前排头枕安装支架的下料模具
CN211839772U (zh) 一种汽车底盘前梁内侧加强板模具
CN220177900U (zh) 冲模上一模多穴折弯机构
CN215431150U (zh) 一种汽车部件用模具
CN219483939U (zh) 端子料带刺破折弯成型连续模具
CN216937979U (zh) 一种前地板纵梁封闭板连续模
CN213793766U (zh) 一种精密加工的冲压模具
CN221158251U (zh) 一种长纵梁冲裁模具
CN218891085U (zh) 一种深拉延产品的冲压成型结构
CN212442835U (zh) 用于仪表盘连接支撑架基板的连续冲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