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2778U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2778U
CN217682778U CN202220738714.2U CN202220738714U CN217682778U CN 217682778 U CN217682778 U CN 217682778U CN 202220738714 U CN202220738714 U CN 202220738714U CN 217682778 U CN217682778 U CN 217682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body
hinge
swing arm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387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圣贤
董绍洪
陈瑞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387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2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2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2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机构包括:固定基座、第一阻尼摆臂、第二阻尼摆臂、第一铰接件和阻尼件。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与固定基座转动连接。阻尼件的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沿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第一磁性体与固定基座滑动连接,并与第一铰接件铰接,第二磁性体与固定基座固定连接;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磁性排斥力方向与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阻尼摆臂转动,可带动第一铰接件转动,以使第一铰接件抵持第一磁性体,并推动第一磁性体朝靠近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以使磁性排斥力增大。本申请提供的转动机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外观(ID)形态有从直板机往折叠机发展的趋势。折叠机在打开状态下具有大面积屏幕,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在闭合状态下体积小,便于携带。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大多利用弹簧的机械力提供阻尼力,以提升用户使用时的阻尼手感。然而,弹簧的强度小,提供的阻尼力小,阻尼手感弱,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差。并且,现有技术中为了达到一定的阻尼手感,需要增加弹簧的数量或者弹簧的长度,然而,这会增加转动机构零件数量及占用空间,增加转动机构结构的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包括:固定基座、第一阻尼摆臂、第二阻尼摆臂、第一铰接件和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和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与固定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固定连接。所述阻尼件包括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沿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固定基座滑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固定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所述磁性排斥力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阻尼摆臂转动,可带动所述第一铰接件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铰接件抵持所述第一磁性体,并推动所述第一磁性体朝靠近所述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磁性排斥力增大。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阻尼件设置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并通过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性排斥力,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通过第一铰接件抵持阻尼件,使阻尼件的磁性排斥力增大,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阻止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其中,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均为永磁铁,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并且,采用永磁铁制备的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磁性稳定,转动机构在转动过程中,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变化稳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固定基座内的空间对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的尺寸进行调整,从而可以提高转动机构的空间利用率,减小转动机构的尺寸,进而可以减小转动机构的厚度,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轻薄化。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无需设置弹簧即可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减少了转动机构的零件数量,从而可以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降低转动机构的组装难度、重量和成本。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越小,所述磁性排斥力越大。
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转动,从而反复推动第一磁性体沿所述固定基座长度方向移动,使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距离在增大和减小的变化中循环,从而持续为转动机构提供阻尼力,以使转动机构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并且,第一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的距离越小,第二磁性体对第一磁性体施加的磁性排斥力越大,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越大,转动机构提供的阻尼手感越明显。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性体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体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磁性体包括第三磁性部和第四磁性部,所述第三磁性部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磁性体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磁性部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相对,且所述第二磁性部的极性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的极性相同;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极性相同的第二磁性部和第三磁性部相对设置,使得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第一磁性体受到朝向远离第二磁性体方向的磁性排斥力,从而为第一铰接件和第一阻尼摆臂提供阻尼力,为转动机构提供阻尼力,进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性体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磁性体包括第三磁性部和第四磁性部,所述第三磁性部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磁性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相对,且所述第一磁性部的极性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性部与所述第四磁性部相对,且所述第二磁性部的极性与所述第四磁性部的极性相同;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宽度方向一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凹部和凸起,所述第一磁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配合的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凹部内,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凹部内,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定位;所述第一铰接件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座转动,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座朝远离所述第一铰接件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减小。
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一铰接件的凸起位于第一铰接座的凹部内,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位于第一铰接件的凹部内。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摆臂转动过程中,第一磁性件被第一铰接件反复推动,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距离在增大和减小的变化中循环,也就是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不断变化。当转动机构转动至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最大,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最小,用户可以感知到阻尼力的变化,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展平到位的锁定感和折叠到位的锁定感。并且,在转动机构转动过程中,第一铰接件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使第一磁性体朝向靠近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以使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增大,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进而提升用户的阻尼手感,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展平状态、折叠状态和中间状态;所述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一距离和第一磁性排斥力;所述转动机构处于所述中间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二距离和第二磁性排斥力;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一磁性排斥力小于所述第二磁性排斥力。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最大,磁性排斥力较小,也就是阻尼件为转动机构提供的阻尼力较小。转动机构处于中间状态时,也就是第一铰接件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时,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最小,磁性排斥力较大,也就是阻尼件为转动机构提供的阻尼力较大。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在转动过程中,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不断变化。当转动机构转动至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最小,用户可以感知到阻尼力的变化,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展平到位的锁定感和折叠到位的锁定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齿轮,所述同步齿轮包括第一齿轮、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中间齿轮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中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其中,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可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并通过中间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阻尼摆臂转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同步齿轮,从而可以实现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同步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体铰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转动,可带动所述第二铰接件转动,以使所述第二铰接件抵持所述第一磁性体,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体朝靠近所述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磁性排斥力增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铰接件,并且第二阻尼摆臂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同时转动,并使第二铰接件抵持第一磁性体,并使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减小,磁性排斥力增大,从而为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阻止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铰接件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凹部和凸起,所述第一磁性体设有与所述第二铰接件配合的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第一铰接座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凹部内,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凹部内,以使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定位;所述第二铰接件相对所述第二铰接座转动,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凸起,以使所述第二铰接座朝远离所述第二铰接件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减小。
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二铰接件的凸起位于第二铰接座的凹部内,第二铰接座的凸起位于第二铰接件的凹部内。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通过同步齿轮带动第二阻尼摆臂转动,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共同抵持第一磁性体,从而可以增大对第一挡板的作用力,以使第一磁性体进一步朝向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进一步减小第一磁性体与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进而可以增加磁性排斥力,也就是进一步提升转动机构的阻尼力,提升转动机构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并且,通过设置与第一铰接件间隔设置的第二铰接件,可以使第一磁性体受到的作用力平衡,从而可以增加第一磁性体移动的稳定性,进而增加转动机构转动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且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伸长方向与所述磁性排斥力的方向一致。
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转动,并抵持第一铰接座;第二阻尼摆臂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转动,并抵持第二铰接座,以使第一磁性体朝向靠近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使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性排斥力增大,并压缩弹性件,使弹性件产生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通过第一磁性件作用于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此时,阻尼件为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提供的阻尼力为弹性回复力和磁性排斥力的合力,从而可以增加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受到的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转动机构的阻尼力,提升转动机构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基座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滑动连接。
其中,第一固定板用于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用于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壳体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一固定板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阻尼摆臂转动,进而通过同步齿轮带动第二阻尼摆臂转动,以通过第二阻尼摆臂带动第二壳体相对固定基座转动,进而实现转动机构的折叠或展开,从而可以保证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的稳定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基座设有第一转动槽和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和所述第二转动槽相对设置;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所述第一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并可以沿所述第一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一主摆臂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并可沿所述第二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二主摆臂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一主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二主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主摆臂,并将第一主摆臂与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第一主摆臂相对固定基座转动。通过设置第二主摆臂,并将第二主摆臂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第二主摆臂相对固定基座转动,进一步提升了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上述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发生弯折或展开。
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
综上,本申请中,通过在阻尼件设置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并通过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性排斥力,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通过第一铰接件抵持阻尼件,使阻尼件的磁性排斥力增大,从而为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提供阻尼力,以阻止第一阻尼摆臂和第二阻尼摆臂的转动,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并且,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均为永磁铁,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采用永磁铁制备的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磁性稳定,转动机构在转动过程中,阻尼组件提供的阻尼力变化稳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固定基座内的空间对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的尺寸进行调整,从而可以提高转动机构的空间利用率,减小转动机构的尺寸,进而可以减小转动机构的厚度,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轻薄化。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无需设置弹簧即可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减少了转动机构的零件数量,从而可以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降低转动机构的组装难度、重量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的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中的固定基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的固定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中的主摆臂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中的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阻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14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展平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第一中间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第二中间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外观(ID)形态有从直板机往折叠机发展的趋势。折叠机在打开状态下具有大面积屏幕,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视觉体验,在闭合状态下体积小,便于携带。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大多利用弹簧的机械力提供阻尼力,以提升用户使用时的阻尼手感。然而,弹簧的强度小,提供的阻尼力小,阻尼手感弱,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差。并且,现有技术中为了达到一定的阻尼手感,需要增加弹簧的数量或者弹簧的长度,然而,这会增加转动机构零件数量及占用空间,增加转动机构结构的复杂性。
本申请提供的转动机构,阻尼件设有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且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性排斥力,第一阻尼摆臂转动时,阻尼件的磁性排斥力增大,从而可以为转动机构提供阻尼力,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同时,还可以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cell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mobile 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折叠状态,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半展开状态,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展平状态。其中,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α为90度,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β为18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α为90度是指,α可以为90度,也可以大约为90度,比如80度、85度、95度或100度等。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展开角度β为180度是指,β可以为180度,也可以大约为180度,比如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为可发生一次折叠的电子设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也可以为可发生多次(两次以上)折叠的电子设备。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多个部分,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靠近折叠至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折叠状态,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远离展开至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展平状态。
请参阅图4,图4是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包括折叠装置200和显示屏300,显示屏300安装于折叠装置200。显示屏300包括显示面340和安装面350,显示面340和安装面350相对设置。显示面340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显示屏300包括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可折叠部分330。可折叠部分330位于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之间,可折叠部分330可以沿Y方向发生弯折。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可折叠部分330共同构成显示屏300。本实施例中,显示屏300采用柔性显示屏,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折叠装置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第一壳体210设有第一安装槽230,第二壳体220设有第二安装槽240,第一安装槽230和第二安装槽240连通形成安装槽。转动机构100安装于安装槽,并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转动连接。显示屏300安装于折叠装置200,且安装面350与折叠装置200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壳体210承载显示屏300的第一部分310,第二壳体220承载第二部分320。换言之,第一部分3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第二部分320安装于第二壳体220。其中,转动机构100与可折叠部分330相对设置。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使得折叠装置200在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结合图1,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靠近带动显示屏300折叠,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500折叠。当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的可折叠部分330发生弯折,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相对设置。此时,显示屏300处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可大大降低显示屏300被损坏的概率,实现对显示屏300的有效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展开,以使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展开至半展开状态。当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展开至夹角为α,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相对展开,并带动可折叠部分330展开。此时,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之间的夹角为α。本实施例中,α为90度。在其它实施例中,α也可以大约为90度,也可以是80度、85度、95度或100度等。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进一步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展开。当折叠装置2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为β。可折叠部分330展开,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相对展开。此时,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可折叠部分330之间的夹角均为β,显示屏300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500的大屏显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本实施例中,β为180度。在其它实施例中,β也可以大约为180度,可以是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
需要说明的是,夹角α和夹角β均为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这里只是为了区分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在不同状态下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角度不同。其中,夹角α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半展开状态下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角度;夹角β是指,可折叠电子设备500处于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角度。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500中的转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包括固定基座10、固定板20、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沿固定基座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并与固定基座10转动连接。固定板20与主摆臂30固定连接,固定板20与阻尼组件40滑动且转动连接。显示屏300的可折叠部分330与主摆臂30和固定板20相对设置。固定板20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进而实现转动机构100的转动,以实现显示屏300的弯折。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仅示出转动机构100的Y轴正方向的部分结构。固定板20、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为一组子结构。整个转动机构100至少有两组上述子结构,固定基座10在Y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设有一组所述的子结构。也就是固定基座10一端设有固定板20、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固定基座10另一端也设有固定板20、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为了增强整个转动机构100的稳定性,在固定基座10两端的子结构之间,还增设一组上述子结构,且该子结构位于固定基座10中部。为了进一步增强整个转动机构100的稳定性,也可以在固定基座10两端的子结构之间增设两组所述子结构。所述子结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种实施方式中,两组上述子结构的固定板20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就是说两组子结构的主摆臂30和阻尼组件40与同一个固定板20连接。
在一组上述子结构中,固定板20包括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主摆臂30包括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第一主摆臂31和第一固定板21安装于固定基座10的一侧,第二主摆臂32和第二固定板22安装于固定基座10的另一侧。第一主摆臂31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一主摆臂3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板2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一主摆臂3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第二主摆臂32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转动且滑动连接,第一主摆臂3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2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二主摆臂3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阻尼组件40包括第一阻尼摆臂41、第二阻尼摆臂42、同步齿轮43、铰接件1和阻尼件2。
请参阅图7,图7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中的固定基座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固定基座10为长条形,且固定基座10的长度方向与Y方向平行。固定基座10包括底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图未示)。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3相对设置,且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分别连接于底板11在X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相对,且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均连接在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之间,并且分连接于底板11在Y方向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均为弧形,且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朝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弯曲。
底板11设有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的底壁均为圆弧形,且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的的底壁的延伸方向均与X方向平行。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相对,并在Y方向间隔相对设置。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用于安装主摆臂30,且主摆臂30可在第一转动槽111和第二转动槽112滑动并转动。
固定基座10还设有收容槽113。收容槽113由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围合形成。收容槽113与第一转动槽111及第二转动槽112间隔设置。收容槽113用于安装阻尼组件40。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仅示出固定基座10在Y轴正方向的部分结构,固定基座10在Y轴负方向的结构与Y轴正方向的结构为轴对称结构,或者为中心对称结构。
请参阅图8,图8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00中的固定板20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固定板20包括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第一固定板21为矩形板状结构。第一固定板21包括第一表面211、第二表面212、第一侧表面213和第二侧表面214。第一侧表面213与第二侧表面214相对设置,且第一侧表面213和第二侧表面214均与Y方向平行。其中,第一侧表面213为弧形面,用于与固定基座10的第一侧板12相配合。第一表面211与第二表面212相对设置,且第一表面211和第二表面212均与Z方向垂直。第一表面211和第二表面212均连接于第一侧表面213和第二侧表面214之间。
第一固定板21设有第一凹槽215和第一滑槽216。第一凹槽215凹设于第一表面211,且第一凹槽215贯穿第一侧表面213。第一凹槽215用于安装第一主摆臂31,以使第一主摆臂31与第一固定板21固定连接。第一滑槽216与第一凹槽215间隔设置,且第一滑槽216的长度延伸方向与X方向平行。第一滑槽216的开口位于第一侧表面213并贯穿第一侧表面213。第一滑槽216用于安装阻尼组件40中的第一阻尼摆臂41,以使第一阻尼摆臂41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连接。
第二固定板22的结构与第一固定板21的结构相同。第二固定板22包括第三表面221、第四表面222、第三侧表面223和第四侧表面224。第三侧表面223与第四侧表面224相对设置,并且且均与Y方向平行。其中,第三侧表面223为弧形面,用于与固定基座10的第二侧板13相配合。第三表面221与第四表面222相对设置,并且均与Z方向垂直。第二固定板22设有第二凹槽225和第二滑槽226。第二凹槽225的结构与第一凹槽215的结构相同,第二滑槽226的结构与第一滑槽216的结构相同。第二凹槽225用于安装第二主摆臂32,以使第二主摆臂32与第二固定板22固定连接。第二滑槽226用于安装第二阻尼摆臂42,以使第二阻尼摆臂42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连接。
请参阅图9,图9是图6所示转动机构100中的主摆臂30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第一主摆臂31包括第一摆动体311和第一转动体312。本实施例中,第一摆动体311为矩形板状结构。第一摆动体311包括第一上表面3111、第一下表面3112、第一侧面3113和第二侧面3114。第一上表面3111和第一下表面3112均与Z方向垂直,且第一上表面3111和第一下表面3112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上表面3111为平面。第一侧面3113和第二侧面3114均与Y方向平行,第一侧面3113和第二侧面3114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3113和第二侧面3114均连接于第一上表面3111和第一下表面3112之间。
第一转动体312包括第一转动面3121,第一转动面3121为弧形,第一转动面3121的弯曲方向朝向第一上表面3111,且第一转动面3121的弯曲弧度与第一转动槽111的底壁的弯曲弧度一致。当然,第一转动面3121的弯曲弧度与第一转动槽111的底壁的弯曲弧度也可以大致相同。第一转动体312还包括第一自由端3122和第一连接端(图未标),且第一自由端3122和第一连接端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面3121的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下表面3112固定连接,第一自由端3122位于第一侧面3113一侧且与第一上表面3111朝向相同。
第二主摆臂32的结构与第一主摆臂31的结构相似。第二主摆臂32包括第二摆动体321和第二转动体322。第二摆动体321的结构与第一摆动体311的结构相同。第二摆动体321包括第二上表面3211、第二下表面3212、第三侧面3213和第四侧面3214。第二转动体322的结构与第一转动体312的结构相同。第二转动体322包括第二转动面3221、第二自由端3222和第二连接端。第二转动面3221的结构与第一转动面3121的结构相同,且第二转动面3221的弯曲弧度与第二转动槽112的底壁的弯曲弧度一致或者大致相同。第二连接端与第二下表面3212固定连接,第二自由端3222从第三侧面3213方向朝向远离第二转动体322方向延伸,且第二转动面3221的弯曲方向朝向第二上表面3211。第二转动体322的位置与第二转动槽112的位置相对应。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主摆臂31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一侧,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主摆臂32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另一侧。其中,第一主摆臂31的第一转动体312位于第一转动槽111内,第一转动面3121与第一转动槽111的底壁接触,第一转动体312可在第一转动槽111内滑动并转动。第一摆动体311安装于第一凹槽215内,并与第一凹槽215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21与第一壳体210固定连接。第二主摆臂32与第一主摆臂31在Y方向错位设置。第二主摆臂32的第二转动体322位于第二转动槽112内,第二转动面3221与第二转动槽112的底壁接触,第二转动体322可在第二转动槽112内滑动并转动。第二摆动体321安装于第二凹槽225内,并与第二凹槽225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22与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在Y方向错位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也可以沿X方向并排相对设置。
第一壳体210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可带动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主摆臂3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并使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转动并滑动。第二壳体220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可带动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主摆臂3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并使第二转动体322在第二转动槽112内转动并滑动。其中,第一固定板2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固定板22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主摆臂3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主摆臂32的转动方向相反。
例如,转动机构100从展平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主摆臂31顺时针ω2旋转,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主摆臂32逆时针ω1旋转。转动机构100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和第一主摆臂31逆时针ω1旋转,第二固定板22和第二主摆臂32顺时针ω2旋转。
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展开,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相对固定基座10展开。第一上表面3111、第一表面211、第二上表面3211和第二表面212大致在同一平面,并共同支撑显示屏300,以保证显示屏300的稳定性,使显示屏300能够正常显示。
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主摆臂31顺时针ω2转动,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顺时针ω2转动。第二固定板22带动第二主摆臂32逆时针ω1转动,第二转动体322在第二转动槽112内逆时针ω1转动,以使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朝互相远离方向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主摆臂31逆时针ω1转动,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逆时针ω1转动。第二固定板22带动第二主摆臂32顺时针ω2转动,第二转动体322在第二转动槽112内顺时针ω2转动,以使转动机构100回到展平状态。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并使第一固定板21与第一壳体21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22与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增加固定板20与壳体的连接强度,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500转动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设置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以增加转动机构100转动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中的阻尼组件4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阻尼组件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阻尼组件40包括第一阻尼摆臂41、第二阻尼摆臂42、同步齿轮43、铰接件1和阻尼件2。同步齿轮43安装于固定基座10,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分别连接于同步齿轮43在X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与同步齿轮43固定连接。第一阻尼摆臂41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连接,第二阻尼摆臂42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连接。铰接件1安装于同步齿轮43的侧面,并与同步齿轮43固定连接。阻尼件2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铰接件1铰接。
同步齿轮43包括第一齿轮431、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432。中间齿轮包括第三齿轮433和第四齿轮434。第一齿轮431、第二齿轮432、第三齿轮433和第四齿轮434均为中空结构。第一齿轮431设有第一通孔4311,第一通孔4311在轴向贯穿第一齿轮431。第二齿轮432设有第二通孔4321,第二通孔4321在轴向贯穿第二齿轮432。第三齿轮433设有第三通孔4331,第三通孔4331在轴向贯穿第三齿轮433。第四齿轮434设有第四通孔4341,第四通孔4341在轴向贯穿第四齿轮434。第一齿轮431、第三齿轮433、第四齿轮434和第二齿轮432依次并排设置,且相邻两个齿轮之间互相啮合。其中,第一齿轮431与第四齿轮434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三齿轮433和第二齿轮432的转动方向相同,且第一齿轮431与第二齿轮432的转动方向相反。同步齿轮43安装于固定基座10的收容槽113内,且同步齿轮43的轴线方向与Y方向平行。
第一阻尼摆臂41包括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相对设置。第一阻尼摆臂41的第一端411与第一齿轮431固定连接,第二端412用于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阻尼摆臂42包括第三端421和第四端422,第三端421和第四端422相对设置。第二阻尼摆臂42的第三端421与第二齿轮432固定连接,第四端422用于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且转动连接。
铰接件1包括第一铰接件44和第二铰接件45。第一铰接件44包括多个第一凸起441和多个第一凹部442。第一铰接件44固定在第一齿轮431的侧面,且多个第一凸起441和多个第一凹部442在第一通孔4311周缘沿周向交替排布。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441和第一凹部442均为三个。三个第一凸起441和三个第一凹部442交替排布。也就是说,三个第一凸起441中的任意两个第一凸起441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凹部442,三个第一凹部442中的任意两个第一凹部442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凸起441。第一阻尼摆臂41转动时,可带动第一齿轮43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铰接件44同步转动。
第二铰接件45的结构与第一铰接件44的结构相同。第二铰接件45包括第二凸起451和第二凹部452。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451和第二凹部452均为三个。第二铰接件45固定在第二齿轮432的侧面,且第二铰接件45和第一铰接件44位于同步齿轮43的同一侧。三个第二凸起451和三个第二凹部452在第二通孔4321的周缘沿周向交替排布。第二阻尼摆臂42转动时,可带动第二齿轮43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铰接件45同步转动。
阻尼件2包括第一磁性体46、第二磁性体47和固定杆48。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46大致为长方体。第一磁性体46为永磁铁。第一磁性体46包括第一磁性部461和第二磁性部462。第一磁性部461和第二磁性部462分别位于第一磁性体46在Y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磁性部461和第二磁性部462的极性相反。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461为N极,第二磁性部462为S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磁性部461为S极,第二磁性部462为N极。
第一磁性体46包括本体463、第一铰接座464和第二铰接座465。本体463包括第一面4631和第二面4632。第一面4631和第二面4632相对设置。第一面4631位于第一磁性部461,第二面4632位于第二磁性部462。本体463设有第一安装孔4633、第二安装孔4634、第三安装孔4635和第四安装孔4636。第一安装孔4633、第二安装孔4634、第三安装孔4635和第四安装孔4636沿第一本体46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贯穿第一面4631和第二面4632。
第一铰接座464包括多个第三凸起4641和多个第三凹部4642。第一铰接座464固定在第一面4631,且多个第三凸起4641和多个第三凹部4642在第一安装孔4633周缘沿周向交替排布。本实施例中,第三凸起4641和第三凹部4642均为三个。三个第三凸起4641和三个第三凹部4642交替排布。第一铰接座464的结构与第一铰接件44的结构相匹配。也就是说,第一铰接座464可以与第一铰接件44正好卡合,第一凸起441可以卡合在第三凹部4642内,第三凸起4641可以卡合在第一凹部442内。
第二铰接座465的结构与第一铰接座464的结构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二铰接座465固定在第一面4631,并与第一铰接座464间隔设置。第二铰接座465包括三个第四凸起4651和三个第四凹部4652。三个第四凸起4651和三个第四凹部4652在第二安装孔4634的周缘沿周向交替排布。第二铰接座465的结构与第二铰接件45的结构相匹配。也就是说,第二铰接座465可以与第二铰接件45正好卡合,第二凸起451可以卡合在第四凹部4652内,第四凸起4651可以卡合在第二凹部452内。
第一磁性体46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同步齿轮43并排设置,且第一磁性体46的长度方向与X方向平行,第一面4631朝向同步齿轮43方向。其中,第一铰接座464与第一铰接件44铰接,第二铰接座465与第二铰接件45铰接,第一安装孔4633与第一通孔4311相对设置,第二安装孔4634与第二通孔4321相对设置,第三安装孔4635与第三通孔4331相对设置,第四安装孔4636与第四通孔4341相对设置。
第二磁性体47为永磁铁。第二磁性体47包括第三磁性部471和第四磁性部472。第三磁性部471和第四磁性部472分别位于第二磁性体47在Y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三磁性部471和第四磁性部472的极性相反,且第三磁性部471的极性与第二磁性部462的极性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三磁性部471为S极,第四磁性部472为N极。当第一磁性部461为S极,第二磁性部462为N极时,第三磁性部471为N极,第四磁性部472为S极。
第二磁性体47包括第三面473和第四面474。第三面473和第四面474相对设置,且第三面473位于第三磁性部471,第四面474位于第四磁性部472。第二磁性体47设有第五安装孔475和第六安装孔476。第五安装孔475和第六安装孔476沿第二磁性体4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五安装孔475和第六安装孔476贯穿第三面473和第四面47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安装孔475和第六安装孔476也可以贯穿第三面473,不贯穿第四面474。
第二磁性体47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第一磁性体46间隔设置,且第三面473朝向第一磁性体46的第二面4632。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F1。并且,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的距离越小,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越大;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的距离越大,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越小。
本实施例中,固定杆48为四个。四个固定杆48分别为第一固定杆481、第二固定杆482、第三固定杆483和第四固定杆484。四个固定杆48均安装于固定基座10。四个固定杆48的长度方向均与Y方向平行,且四个固定杆48沿Y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第一固定杆481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4311、第一安装孔4633和第五安装孔475。第一齿轮431与第一固定杆481转动连接,且第一齿轮431可绕第一固定杆481转动。第一磁性体46与第一固定杆481滑动连接,且第一磁性体46可沿第一固定杆481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固定杆481固定连接。例如,第一固定杆481可以通过卡簧与第二磁性体47实现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杆48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与第二磁性体47的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杆482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通孔4321、第二安装孔4634和第六安装孔476。第二齿轮432与第二固定杆482转动连接,且第二齿轮432可绕第二固定杆482转动。第一磁性体46与第二固定杆482滑动连接,且第一磁性体46可沿第二固定杆482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磁性体47与第二固定杆482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杆483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三通孔4331和第三安装孔4635。第三齿轮433与第三固定杆483转动连接,第一磁性体46与第三固定杆483滑动连接,且第一磁性体46可沿第三固定杆483的长度方向滑动。第四固定杆484的一端与固定基座10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四通孔4341和第四安装孔4636。第四齿轮434与第四固定杆484转动连接,第一磁性体46与第四固定杆484滑动连接,且第一磁性体46可沿第四固定杆484的长度方向滑动。
请一并参阅图13,图13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的剖面图。
阻尼组件40安装于固定基座10。其中,同步齿轮43、铰接件1和阻尼件2位于固定基座10内,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分别位于固定基座10在X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阻尼摆臂41的第二端412位于第一固定板21的第一滑槽216内,并与第一固定板21滑动连接。第二阻尼摆臂42的第四位于第二固定板22的第二滑槽内,并与第二固定板22滑动连接。同时,第一磁性体46与铰接件1铰接,第一铰接件44与第一铰接座464铰接,第二铰接件45与第二铰接座465铰接。
第一固定板21相对固定基座10转动时,带动第一阻尼摆臂41转动,并使第一阻尼摆臂41在第一滑槽216内滑动。同时,第一阻尼摆臂41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431同步转动,从而通过第三齿轮433和第四齿轮434带动第二齿轮432转动,以带动第二阻尼摆臂4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的同步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齿轮431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44转动。第一铰接件44转动时,第一凸起441从第一铰接座464的第三凹部4642内转出至第三凸起4641,再从第三凸起4641转入第三凹部4642内,从而反复推动第一铰接座464沿第一固定杆481滑动,并带动第一磁性体46滑动,以使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第一磁性体46与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增大。同时,第二齿轮432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45转动。第二铰接件45转动时,第二凸起451从第二铰接座465的第四凹部4652内转出至第四凸起4651,再从第四凸起4651转入第四凹部4652内,从而反复推动第二铰接座465沿第四固定杆484滑动,并与第一铰接座464共同带动第一磁性体46朝向第二磁性体47方向滑动,以使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第一磁性体46与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增大,进而为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的转动提供阻尼力。第一阻尼摆臂41的阻尼力经第一固定板21作用至第一壳体210,第二阻尼摆臂42的阻尼力经第二固定板22作用于第二壳体220,从而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转动机构100的阻尼手感可以理解为,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也就是阻尼件2对铰接件1施加的作用力,也即第一磁性体46对铰接件1施加的作用力。第一磁性体46对铰接件1施加的作用力即为第二磁性体47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可以理解的是,阻尼组件40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即为第二磁性体47对第一磁性体46施加的磁性排斥力F1。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46与第一磁性体46之间的距离越小,第二磁性体47对第一磁性体46施加的磁性排斥力F1越大,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尼力越大,转动机构100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越明显。
本实施例通过在阻尼件2设置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并通过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为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提供阻尼力,从而提升转动机构100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均为永磁铁,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并且,采用永磁铁制备的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磁性稳定,转动机构100在转动过程中,阻尼组件40提供的阻尼力变化稳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固定基座10内的空间对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的尺寸进行调整,从而可以提高转动机构100的空间利用率,减小转动机构100的尺寸,进而可以减小转动机构100的厚度,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轻薄化。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100无需设置弹性件即可实现阻尼手感,减少了转动机构100的零件数量,从而可以简化转动机构100的结构,降低转动机构100的组装难度、重量和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14,图14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平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相对展开,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相对展开,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相对展开。第一转动体312位于第一转动槽111内,第二转动体322位于第二转动槽112内。第一铰接件44与第一铰接座464卡合,第一凸起441位于第三凹部4642内,第三凸起4641位于第一凹部442内。同时,第二铰接件45与第二铰接座465卡合,第二凸起451位于第四凹部4652内,第四凸起4651位于第二凹部452内。第一磁性体46与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且第一磁性体46具有第一磁性排斥力。
请一并参阅图15,图15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第一中间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顺时针ω2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主摆臂31顺时针ω2转动,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朝向远离固定基座10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固定板21顺时针ω2转动,还带动第一阻尼摆臂41顺时针ω2转动,并使第一阻尼摆臂41在第一滑槽216内滑动。第一阻尼摆臂41顺时针ω2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431顺时针ω2转动,以带动第一铰接件44顺时针ω2转动。第一铰接件44顺时针ω2转动时,带动第一凸起441顺时针ω2转动,并使第一凸起441抵持第三凸起4641,从而使第三凸起4641沿着第一凸起441的斜面朝向远离第一凹部442方向移动。并且,第一齿轮431顺时针ω2转动时,还带动第三齿轮433和第四齿轮434转动,以带动第二齿轮432逆时针ω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铰接件45逆时针ω1转动。第二铰接件45逆时针ω1转动时,带动第二凸起451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二凸起451抵持第四凸起4651,从而使第四凸起4651沿着第二凸起451的斜面朝向远离第二凹部452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一磁性体46沿着固定杆48朝向靠近第二磁性体47方向移动。
也就是,第一阻尼摆臂41转动时,通过第一铰接件44驱动第一铰接座464朝Y轴负方向移动,通过第二铰接件45驱动第二铰接座465朝Y轴负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磁性体46朝Y轴负方向运动,使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减小。此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3,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具有第三磁性排斥力。其中,第三距离L3小于第一距离L1,第三磁性排斥力大于第一磁性排斥力。
同时,第二齿轮432逆时针ω1转动还带动第二阻尼摆臂42逆时针ω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二阻尼摆臂42在第二滑槽内滑动,以使转动机构100处于第一中间态(如图15所示)。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第二中间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图15的基础上,继续顺时针ω2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主摆臂31继续顺时针ω2转动,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继续朝向远离固定基座10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固定板21顺时针ω2转动,还通过第一阻尼摆臂41带动第一齿轮431继续顺时针ω2转动,并带动第二齿轮432、第二阻尼摆臂42和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ω1转动。第一齿轮431继续顺时针ω2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44顺时针ω2转动。第一凸起441继续抵持第三凸起4641,并使第三凸起4641继续朝向远离第一凹部442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凸起441与第三凸起4641正对并抵持。第二齿轮432逆时针ω1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45继续逆时针ω1转动。第二凸起451继续抵持第四凸起4651,并使第四凸起4651继续朝向远离第二凹部452方向移动,直至第二凸起451与第四凸起4651正对并抵持。
第一铰接座464和第二铰接座465受到朝向Y轴负方向的作用力,驱动第一磁性体46继续朝向Y轴负方向移动,使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继续减小。此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具有第二磁性排斥力。其中,第二距离L2小于第三距离L3和第一距离L1,第二磁性排斥力大于第三磁性排斥力和第一磁性排斥力。
同时,第二齿轮432逆时针ω1转动还带动第二阻尼摆臂42逆时针ω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二阻尼摆臂42在第二滑槽226内滑动,以使转动机构100处于第二中间态(如图16所示)。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从展平状态经过第一中间态转动至第二中间态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从第一距离L1减小至第三距离L3,再减小至第二距离L2,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从第一磁性排斥力增加到第三磁性排斥力再增加到第二磁性排斥力,从而使得阻尼件2对铰接件1施加的阻尼力逐渐增加,进而使得转动机构100提供的阻尼力逐渐增大,用户体验到的阻尼手感逐渐明显。并且,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均为永磁铁,随着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距离的逐渐变化,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变化均匀,从而可以使阻尼件2提供的阻尼力变化均匀,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手感。
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5所示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图16基础上,继续顺时针ω2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主摆臂31继续顺时针ω2转动,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继续朝向远离固定基座10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固定板21顺时针ω2转动,还通过第一阻尼摆臂41带动第一齿轮431继续顺时针ω2转动,并带动第二齿轮432、第二阻尼摆臂42和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ω1转动。第一齿轮431继续顺时针ω2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44顺时针ω2转动,并使第一凸起441滑动至第三凹部4642内,第一铰接座464被释放。第二齿轮432逆时针ω1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45继续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二凸起451滑动至第四凹部4652内,第二铰接座465被释放,第一磁性体46受到磁性排斥力F1作用朝向远离第二磁性体47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铰接座464与第一铰接件44卡合,第二铰接座465与第二铰接件45卡合。此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具有第一磁性排斥力。
同时,第二齿轮432逆时针ω1转动还带动第二阻尼摆臂42逆时针ω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二阻尼摆臂42在第二滑槽226内滑动,以使转动机构100转动至折叠状态。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距离L1。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从第二中间态转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从第二距离L2逐渐增大至第一距离L1,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从第二磁性排斥力减小到第一磁性排斥力,从而使得阻尼件2对铰接件1施加阻尼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转动机构100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逐渐减弱。当转动机构100转动至折叠状态时,转动机构100受到的阻尼力处于最小值,从而可以使用户得到手感上的反馈,以提示用户转动机构100已转动至折叠状态,进而为用户提供折叠到位的锁定手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机构100从第二中间态转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铰接件44的第一凸起441也可以先转动至第三凹部4642内,然后转动至与第三凹部4642正对并抵持,接着再转入第三凹部4642内,从而使第一铰接件44与第一铰接座464卡合。第二铰接件45的第二凸起451可以先转动至第四凹部4652内,然后再转动至与第四凸起4651正对并抵持,接着再转入第四凹部4652内,从而使第二铰接件45与第二铰接座465卡合。
也就是说,转动机构100在转动过程中,铰接件1持续抵持或释放第一磁性体46,使得第一磁性体46沿着固定杆48往复运动,以使得第一磁性体46受到的磁性排斥力F1在持续在增大和减小之间循环,从而使得阻尼件2持续为铰接件1提供阻尼力。也就是,转动机构100在整个转动过程中,阻尼件2均可以为转动机构100提供阻尼力,从而可以使用户持续体验到阻尼手感,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17,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相对折叠,第一主摆臂31和第二主摆臂32相对折叠,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相对折叠。第一铰接件44与第一铰接座464卡合,第一凸起441位于第三凹部4642内,第三凸起4641位于第一凹部442内。第二铰接件45与第二铰接座465卡合,第二凸起451位于第四凹部4652内,第四凸起4651位于第二凹部452内。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具有第一磁性排斥力。
逆时针ω1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主摆臂31逆时针ω1转动,第一转动体312在第一转动槽111内朝向靠近固定基座10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固定板21逆时针ω1转动,还带动第一阻尼摆臂41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一阻尼摆臂41在第一滑槽216内滑动。第一阻尼摆臂41逆时针ω1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431逆时针ω1转动,以带动第一铰接件44逆时针ω1转动。第一铰接件44逆时针ω1转动时,带动第一凸起441逆时针ω1转动,并转出第三凹部4642,与第三凸起4641正对并抵持。也就是,第三凸起4641朝向远离第一凹部442方向移动。并且,第一齿轮431逆时针ω1转动时,还带动第三齿轮433和第四齿轮434转动,以带动第二齿轮432顺时针ω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铰接件45顺时针ω2转动。第二铰接件45顺时针ω2转动时,带动第二凸起451顺时针ω2转动,并转出第四凹部4652,与第四凸起4651正对并抵持。也就是,第四凸起4651朝向远离第二凹部452方向移动。第三凸起4641和第四凸起4651受到朝向Y轴负方向的作用力,驱动第一磁性体46沿着固定杆48朝向Y轴负方向移动,并使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减小。
同时,第二齿轮432顺时针ω2转动还带动第二阻尼摆臂42顺时针ω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2顺时针ω2转动,并使第二阻尼摆臂42在第二滑槽内滑动,以使转动机构100处于第二中间态(如图16所示)。此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具有第二磁性排斥力。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从折叠状态转动至第二中间态过程中,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从第一距离L1减小至第二距离L2,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从第一磁性排斥力增加到第二磁性排斥力,从而使得阻尼件2对铰接件1施加的阻尼力逐渐增加,进而使得转动机构100提供的阻尼力逐渐增大,用户体验到的阻尼手感逐渐明显。并且,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均为永磁铁,随着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距离的逐渐变化,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变化均匀,从而可以使阻尼件2提供的阻尼力变化均匀,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手感。
请参阅图14,在图16基础上,继续逆时针ω1转动第一固定板21,带动第一阻尼摆臂41逆时针ω1转动,并通过第一阻尼摆臂41带动第一齿轮431继续逆时针ω1转动,并带动第二齿轮432、第二阻尼摆臂42和第二固定板22顺时针ω2转动。
第一齿轮431逆时针ω1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44逆时针ω1转动,并使第一凸起441滑动至第三凹部4642内,第一铰接座464被释放。第二齿轮432顺时针ω2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45顺时针ω2转动,并使第二凸起451滑动至第四凹部4652内,第二铰接座465被释放,第一磁性体46受到磁性排斥力F1作用朝向远离第二磁性体47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铰接座464与第一铰接件44卡合,第二铰接座465与第二铰接件45卡合,以使转动机构100转动至展平状态(如图14所示)。此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具有第一磁性排斥力。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从第二中间态转动至展平状态时,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距离从第二距离L2逐渐增大至第一距离L1,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从第二磁性排斥力减小到第一磁性排斥力,从而使得阻尼件2对铰接件1施加阻尼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转动机构100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逐渐减弱。当转动机构100转动至展平状态时,转动机构100受到的阻尼力处于最小值,从而可以使用户得到手感上的反馈,以提示用户转动机构100已转动至展平状态,进而为用户提供展平到位的锁定手感,避免展开过度对显示屏造成损坏。
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磁性体46中的第一磁性部461和第二磁性部462分别位于第一磁性体46在X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磁性部461和第二磁性部462的极性相反。第二磁性体47中的第三磁性部471和第四磁性部472分别位于第二磁性体47在Y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三磁性部471和第四磁性部472的极性相反,且第三磁性部471的极性与第二磁性部462的极性相同。
第二磁性体47安装于固定基座10,并与第一磁性体46间隔设置。其中,第一磁性部461和第三磁性部471正对,且第一磁性部461与第三磁性部471的极性相同。第一磁性部461与第三磁性部471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F1。第二磁性部462和第四磁性部472正对,且第二磁性部462与第四磁性部472的极性相同。第二磁性部462与第四磁性部472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F2。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461为N极,第二磁性部462为S极。第三磁性部471为N极,第四磁性部472为S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磁性部461为S极,第二磁性部462为N极。第三磁性部471为S极,第四磁性部472为N极。
请参阅图19,图1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阻尼组件40还包括弹性件49。弹性件49位于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且弹性件49的弹性伸长方向与Y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9为四个,且弹性件49为弹簧。第三固定杆483和第四固定杆484延伸至第二磁性体47,并与第二磁性体47固定连接。一个弹性件49套于第一固定杆481的外周,并可沿着对应的固定杆48滑动。
第一阻尼摆臂41转动时,带动第一铰接件44转动,并抵持第一铰接座464;第二阻尼摆臂42转动时,带动第二铰接件45转动,并抵持第二铰接座465,以使第一磁性体46朝向靠近第二磁性体47方向移动,使第一磁性体46和第二磁性体47之间的磁性排斥力F1增大,并压缩弹性件49,使弹性件49产生弹性回复力F2。该弹性回复力F2通过第一磁性件作用于第一铰接件44和第二铰接件45。此时,阻尼件2为第一铰接件44和第二铰接件45提供的阻尼力为弹性回复力F2和磁性排斥力F1的合力,从而可以增加第一阻尼摆臂41和第二阻尼摆臂42受到的阻尼力,以进一步提升转动机构100为用户提供的阻尼手感,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基座、第一阻尼摆臂、第二阻尼摆臂、第一铰接件和阻尼件;
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和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与固定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固定连接;
所述阻尼件包括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沿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固定基座滑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固定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磁性排斥力,所述磁性排斥力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阻尼摆臂转动,可带动所述第一铰接件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铰接件抵持所述第一磁性体,并推动所述第一磁性体朝靠近所述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磁性排斥力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越小,所述磁性排斥力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体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磁性体包括第三磁性部和第四磁性部,所述第三磁性部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磁性体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磁性部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相对,且所述第二磁性部的极性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的极性相同;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长度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磁性体包括第三磁性部和第四磁性部,所述第三磁性部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磁性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相对,且所述第一磁性部的极性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性部与所述第四磁性部相对,且所述第二磁性部的极性与所述第四磁性部的极性相同;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基座的宽度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凹部和凸起,所述第一磁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件配合的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凹部内,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凹部内,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定位;所述第一铰接件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座转动,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一铰接座的凸起,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座朝远离所述第一铰接件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展平状态、折叠状态和中间状态;所述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一距离和第一磁性排斥力;所述转动机构处于所述中间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具有第二距离和第二磁性排斥力;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一磁性排斥力小于所述第二磁性排斥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同步齿轮,所述同步齿轮包括第一齿轮、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中间齿轮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中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与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体铰接;所述第二阻尼摆臂转动,可带动所述第二铰接件转动,以使所述第二铰接件抵持所述第一磁性体,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体朝靠近所述第二磁性体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磁性排斥力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件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凹部和凸起,所述第一磁性体设有与所述第二铰接件配合的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第一铰接座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凹部内,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凹部内,以使所述第二阻尼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定位;所述第二铰接件相对所述第二铰接座转动,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凸起抵持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凸起,以使所述第二铰接座朝远离所述第二铰接件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距离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且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伸长方向与所述磁性排斥力的方向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基座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阻尼摆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阻尼摆臂滑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设有第一转动槽和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和所述第二转动槽相对设置;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所述第一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并可以沿所述第一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一主摆臂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主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并可沿所述第二转动槽滑动,且所述第二主摆臂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一主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第二主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转动。
13.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发生弯折或展开。
CN202220738714.2U 2022-03-30 2022-03-30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682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8714.2U CN217682778U (zh) 2022-03-30 2022-03-30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8714.2U CN217682778U (zh) 2022-03-30 2022-03-30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2778U true CN217682778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38714.2U Active CN217682778U (zh) 2022-03-30 2022-03-30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277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96929A (zh) * 2022-12-29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7847076A (zh) * 2023-03-22 2024-04-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96929A (zh) * 2022-12-29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6696929B (zh) * 2022-12-29 2024-03-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7847076A (zh) * 2023-03-22 2024-04-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82778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KR102611811B1 (ko) 힌지 기구 및 폴더블 이동 단말기
EP3876504A1 (en) Rotary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EP4207142A1 (en) Foldabl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076218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EP4239987A1 (en) Main swing arm, rotation shaft mechanism and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CN213458799U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
CN111601484B (zh)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989220A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4017436A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6658512B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696929B (zh)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6950983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28199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EP4279755A1 (en) Rotary mechanism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7419098B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226715A1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8274013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221776A1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EP3845998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7351844B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85379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4040984A1 (zh) 转轴装置以及折叠屏设备
WO2024139386A1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