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9532U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9532U
CN217649532U CN202221130544.6U CN202221130544U CN217649532U CN 217649532 U CN217649532 U CN 217649532U CN 202221130544 U CN202221130544 U CN 202221130544U CN 217649532 U CN217649532 U CN 217649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side wall
rear sid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3054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琛
陈东
邓赛帮
姜叶洁
刘向征
潘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3054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9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9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9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C柱加强板、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后轮罩外加强板及后悬弹簧安装支架。后轮罩外加强板的一端与后悬弹簧安装支架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臂与C柱加强板连接,第二支撑臂与后侧围纵向加强板连接,后侧围内板连接于后侧围纵向加强板与C柱加强板之间,后悬弹簧安装支架、后轮罩外加强板、C柱加强板、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及后侧围内板共同形成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环绕三角窗形成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使后减振器、后悬弹簧塔座的冲击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上车体,传力路径多样化,解决了冲击载荷过于集中,搭接焊点开裂问题。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车身构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车辆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身主体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特别是车身后部结构受力较为复杂,直接承受了底盘对后悬安装结构的冲击力、减振器对车身的冲击力、弹簧对塔座的冲击力、后碰对车身的碰撞力等。车身后部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身的刚度、强度、车身的框口变形、弯扭模态、耐久可靠性、后碰以及NVH等性能,同时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碰撞安全、耐久可靠性及乘坐舒适性等性能。
目前,车身后部结构由于三角窗的存在,后轮罩外侧加强结构相互独立,结构关联性较少,无法形成由弹簧塔座至顶盖横梁的上下连贯多通道传力结构,传力路径贯通性不好且传力路径不合理,搭接焊点容易开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至少能够解决传力路径不合理,搭接焊点容易开裂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C柱加强板、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后轮罩外加强板、及后悬弹簧安装支架;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架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于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与所述C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架、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及所述后侧围内板共同形成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D柱上加强板及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搭接对齐,另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搭接;所述C柱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搭接对齐,另一端与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搭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顶盖辅助横梁、顶盖后横梁、后纵梁、后地板第一下横梁及后地板第二下横梁;所述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后纵梁、所述后地板第一下横梁及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共同形成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架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C柱加强板与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顶盖辅助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之间,所述后地板第一下横梁及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后纵梁之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D柱下加强板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所述D柱下加强板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分别位于D柱的相对两端;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D柱下加强板及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及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共同形成X形C/D柱连接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后轮罩前加强板、后地板上横梁、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后轮罩后加强板、后地板第二下横梁、后轮罩横向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所述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及所述后轮罩横向加强板共同形成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后地板上横梁的两端分别均与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的两端分别均与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后轮罩横向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C/D柱接头连接板、顶盖辅助横梁、顶盖后横梁、及D柱上加强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之间;所述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及所述D柱上加强板共同形成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一侧的所述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另一侧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共同形成一体式内外环结构。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申请的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中,后悬弹簧安装支架、后轮罩外加强板、C柱加强板、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及后侧围内板共同形成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使得后减振器、后悬弹簧塔座的冲击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上车体,传力路径多样化,解决了冲击载荷过于集中,搭接焊点开裂问题,同时上下车体连贯贯通,传力路径完整,有利于提高整车弯扭刚度、弯扭模态及耐久可靠性。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从内右侧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从外左侧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展示图3中形成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外环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展示图5中形成的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展示图3中形成的X形C/D柱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内环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展示图8中形成的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内外环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展示图10中形成的一体式内外环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车身后部结构100、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X形C/D柱连接结构103、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一体式内外环结构109;
中地板1、后轮罩2、后轮罩外板16、后门锁扣安装板20、后地板21、中地板下横梁25;后侧围内板12、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
后轮罩外加强板26、第一支撑臂261、第二支撑臂263、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
C/D柱接头连接板10、D柱上加强板11;顶盖辅助横梁5、顶盖后横梁9、后纵梁17、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
C柱加强板18、D柱下加强板13、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后轮罩前加强板4、后地板上横梁22、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后轮罩后加强板8、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图3及图4,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100包括后侧围内板12、C柱加强板18、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后轮罩外加强板26、及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轮罩外加强板26的一端与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支撑臂261和第二支撑臂263,第一支撑臂261与C柱加强板18连接,第二支撑臂263与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连接,后侧围内板12连接于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与C柱加强板18之间,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轮罩外加强板26、C柱加强板18、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及后侧围内板12共同形成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
本申请的车身后部结构100中,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轮罩外加强板26、C柱加强板18、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及后侧围内板12共同形成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使得后减振器、后悬弹簧塔座的冲击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上车体,传力路径多样化,解决了冲击载荷过于集中,搭接焊点开裂的问题,同时上下车体连贯贯通,传力路径完整,有利于提高整车弯扭刚度、弯扭模态及耐久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车身后部结构100包括中地板1、后轮罩2、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后轮罩前加强板4、顶盖辅助横梁5、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后轮罩后加强板8、顶盖后横梁9、C/D柱接头连接板10、D柱上加强板11、后侧围内板12、D柱下加强板13、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后轮罩外板16、后纵梁17、C柱加强板18、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门锁扣安装板20、后地板21、后地板上横梁22、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中地板下横梁25、后轮罩外加强板26。
中地板1位于车辆1000(图12所示)底部的中间部位,后地板21位于车辆1000底部的后部,后地板上横梁22位于车辆1000底部的后部、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位于车辆1000底部的后部,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位于车辆1000底部的后部,并相较于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更靠近车尾,中地板下横梁25位于车辆1000底部的中间部位。中地板1与中地板下横梁25相接。后地板21装设于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与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之间、及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与车尾之间。后地板上横梁22与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在车辆1000的高度方向上是对应的,后地板上横梁22较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更靠近车辆1000的顶部。即,在车辆1000的高度方向上,后地板上横梁22的投影与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甚至是完全重合。由此,在车头至车尾的方向上,中地板1、中地板下横梁25、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后地板上横梁22)、部分后地板21、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及剩余后地板21依次排列。
顶盖辅助横梁5和顶盖后横梁9位于车辆1000的顶部,且彼此间隔。车辆1000的两侧的结构基本是对称设置的,即后轮罩2、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后轮罩前加强板4、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后轮罩后加强板8、C/D柱接头连接板10、D柱上加强板11、后侧围内板12、D柱下加强板13、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后轮罩外板16、后纵梁17、C柱加强板18、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门锁扣安装板20、及后轮罩外加强板26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在车辆1000一侧均分布一个。其中,后轮罩2用于遮盖车辆1000的后轮,后轮罩外板16设于后轮罩2上并位于车辆1000的外侧。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轮罩外加强板26、C柱加强板18、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及后侧围内板12共同形成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000两侧各形成一个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两个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可关于车辆1000在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
具体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的一端与第二支撑臂263搭接对齐,另一端与D柱上加强板11搭接;C柱加强板18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臂261搭接对齐,另一端与C/D柱接头连接板10搭接。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轮罩外加强板26、C柱加强板18、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及后侧围内板12共同形成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环绕三角窗,使得后减振器、后悬弹簧塔座的冲击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上车体,传力路径多样化,解决了冲击载荷过于集中,搭接焊点开裂的问题,同时上下车体连贯贯通,传力路径完整,有利于提高整车弯扭刚度、弯扭模态及耐久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C/D柱接头连接板10、顶盖辅助横梁5、顶盖后横梁9、D柱上加强板11、后纵梁17、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及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共同形成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
具体地,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的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与后纵梁17连接,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的C柱加强板18与C/D柱接头连接板10的一端连接,C/D柱接头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D柱上加强板11连接,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与D柱上加强板11连接,顶盖辅助横梁5和顶盖后横梁9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C/D柱接头连接板10之间,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及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后纵梁17之间。
请参阅图3及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D柱下加强板13与D柱上加强板11分别位于D柱的相对两端。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D柱下加强板13及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后侧围内板12、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及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共同形成X形C/D柱连接结构103。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后侧围内板12、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及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共同形成的X形C/D柱连接结构103建立了C、D柱之间的传力路径,能有效传递后碰过程中车身所受的碰撞载荷,减小车身后部变形,保护电池包不受挤压。同时,X形C/D柱连接结构103及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通过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支撑着D柱上加强板11的角部区域,不仅能减小尾门及天窗框口变形,还极大提高车身弯扭刚度及弯扭模态,改善后排乘坐舒适性。
请参阅图8及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后轮罩前加强板4、后地板上横梁22、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后轮罩后加强板8、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及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共同形成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000两侧的两个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是共用一个后地板上横梁22和一个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
具体地,后地板上横梁22的两端分别均与后轮罩前加强板4的一端连接,后轮罩前加强板4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连接,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的两端分别均与后轮罩后加强板8的一端连接,后轮罩后加强板8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连接。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和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均连接于C/D柱接头连接板10。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的一端与后轮罩前加强板4连接,另一端与后轮罩后加强板8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后轮罩前加强板4、后地板上横梁22、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后轮罩后加强板8、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及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共同形成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有效地加强了后轮罩2局部搭接结构,提升了后悬减振器安装点动刚度及振动传递路径等NVH性能,改善了后排乘坐舒适性。同时,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建立了后地板21与顶盖横梁(包括顶盖后横梁9和顶盖辅助横梁5)之间的传力路径,使得上下车体连贯贯通,提高了车身弯扭刚度及耐久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8及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C/D柱接头连接板10、顶盖辅助横梁5、顶盖后横梁9、及D柱上加强板11共同形成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两条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通过后轮罩横向加强板6融会在一起,形成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该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将整个后部车身融会贯通,使得整个后部车身传力路径更加连贯,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了整车弯扭刚度、耐久可靠性及NVH性能。
另外,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与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是相对应设置,即,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中的C柱加强板18与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中的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3位置对应;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中的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与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中的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7位置对应;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与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共用一个后地板第二下横梁23;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中的后地板第一下横梁24与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中的后地板上横梁22位置对应,位置对应的部件之间通过隔板(图未示出)隔开。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107与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102一内一外,内外结合且对应的布局设置,使整个后部车身传力路径更加多样化,后部车身结构达到最优,更有利于整车弯扭刚度、弯扭模态性能、后部碰撞性能、NVH性能、后排乘坐舒适性及整车耐久可靠性的提升。
请参阅图10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一侧的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另一侧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C/D柱接头连接板10、顶盖辅助横梁5、顶盖后横梁9共同形成一体式内外环结构109。一体式内外环结构109进一步使整个后部车身传力路径更加多样化,后部车身结构达到最优,更有利于整车弯扭刚度、弯扭模态性能、后部碰撞性能、NVH性能、后排乘坐舒适性及整车耐久可靠性的提升。
请参阅图12,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车辆1000,车辆1000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100。其中,车辆1000可以但不局限于燃油汽车、纯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动力车等。
请结合图1及图2,本申请的车辆1000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后悬弹簧安装支架19、后轮罩外加强板26、C柱加强板18、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及后侧围内板12共同形成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使得后减振器、后悬弹簧塔座的冲击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上车体,传力路径多样化,解决了冲击载荷过于集中,搭接焊点开裂问题,同时上下车体连贯贯通,传力路径完整,有利于提高整车弯扭刚度、弯扭模态及耐久可靠性;
第二、后侧围内板12、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4及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共同形成的X形C/D柱连接结构103建立了C、D柱之间的传力路径,能有效传递后碰过程中车身所受碰撞载荷,减小车身后部变形,保护电池包不受挤压;
第三,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及X型C/D柱连接结构103通过后侧围纵向加强板15支撑着D柱角部区域,不仅能减小尾门及天窗框口变形,还极大提高车身弯扭刚度及弯扭模态,改善后排乘坐舒适性;
第四,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有效地加强了后轮罩2搭接结构,提升了后悬减振器安装点动刚度及振动传递路径等NVH性能,改善了后排乘坐舒适性。同时,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建立了后地板21与顶盖横梁之间的传力路径,使得上下车体连贯贯通,提高了车身弯扭刚度及耐久可靠性;
第五,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1、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105分别与后地板上横梁22、后地板下横梁、顶盖后横梁9、顶盖辅助横梁5形成的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一体式H型内环结构,一内一外,使得整个后部车身传力路径更加连贯,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了整车弯扭刚度、耐久可靠性及NVH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C柱加强板、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后轮罩外加强板、及后悬弹簧安装支架;
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架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于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与所述C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架、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及所述后侧围内板共同形成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D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搭接对齐,另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搭接;及
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C柱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搭接对齐,另一端与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搭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辅助横梁、顶盖后横梁、后纵梁、后地板第一下横梁及后地板第二下横梁;
所述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后纵梁、所述后地板第一下横梁及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共同形成一体式倒A形外环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弹簧安装支架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C柱加强板与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顶盖辅助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之间,所述后地板第一下横梁及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后纵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D柱下加强板,所述D柱下加强板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分别位于D柱的相对两端;及
后侧围横向加强板,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D柱下加强板及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
所述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及所述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共同形成X形C/D柱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后轮罩前加强板、后地板上横梁、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后轮罩后加强板、后地板第二下横梁、后轮罩横向加强板;
所述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所述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及所述后轮罩横向加强板共同形成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D柱接头连接板;
所述后地板上横梁的两端分别均与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连接;
所述后地板第二下横梁的两端分别均与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连接;
所述后侧围内板前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内板后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后轮罩横向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后轮罩前加强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罩后加强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D柱接头连接板、顶盖辅助横梁、顶盖后横梁、及D柱上加强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相互间隔,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之间;
所述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及所述D柱上加强板共同形成一体式H形内环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一侧的所述H形多通道传力结构、另一侧的倒A形多通道传力结构、所述C/D柱接头连接板、所述顶盖辅助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共同形成一体式内外环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CN202221130544.6U 2022-05-10 2022-05-10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7649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0544.6U CN217649532U (zh) 2022-05-10 2022-05-10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0544.6U CN217649532U (zh) 2022-05-10 2022-05-10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9532U true CN217649532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4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30544.6U Active CN217649532U (zh) 2022-05-10 2022-05-10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95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3769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0999232A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213292296U (zh)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US10618565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KR20220082492A (ko) 차량의 차체
CN21764953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91A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6994496U (zh)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896329B (zh)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6994535U (zh) 一种车身侧围结构及汽车
CN218400737U (zh) 后轮罩组件、车身及汽车
CN112606915B (zh)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CN22072119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85B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4001826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7477413U (zh) 后地板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8316349U (zh) 汽车前座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20374451U (zh) 后保险杠和车辆
CN220905131U (zh) 货车白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7918139U (zh) 车身地板中通道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