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0847U -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50847U
CN212950847U CN202021448476.9U CN202021448476U CN212950847U CN 212950847 U CN212950847 U CN 212950847U CN 202021448476 U CN202021448476 U CN 202021448476U CN 212950847 U CN212950847 U CN 212950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rear side
plate
side wall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484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卓琳
熊落闯
刘优宝
曾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484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50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50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50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后轮罩内板固定于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内壁上,后轮罩外板与后轮罩内板相对设置并且固定于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外壁上,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分别位置相对的固定于后轮罩内板的内壁和外壁上,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固定于后侧围内板的内壁上,后减震器加强撑板从后侧窗的下侧窗框的中部向下延伸至后轮罩内板的顶部,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下端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后悬载荷的传力路径得到优化,增强了后减震器的安装点强度,车身侧围可承受更高的后悬载荷。

Description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侧围框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背景技术
车身后侧围加强框架是白车身加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性能影响较大。新车型为满足客户需求,需提升整车刚度、模态、NVH、安全碰撞等整车性能;同时为使后地板做平布置座椅长滑轨及提升整车舒适性,采用了全新的后悬架及后减震器形式,需要车身侧围结构提供更高的强度。传统的后侧围框架结构无法满足新的性能要求及后悬的安装方式及强度要求。
如图1-4中所示传统后侧围加强框架结构特点:
1、传统结构C柱和D柱接头处设计独立加强板,整体框架不完整,整车刚度、模态不足,在崎岖道路行驶过程中整车扭转变形较大,框架易出现疲劳开裂,并且加强框架未形成完整的传力路径,在安全碰撞过程中对乘员保护不足;
2、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由后减震器加强板16和轮罩内板加强板14组成,后减震器的传递的力由后轮罩上支撑板15传递到后侧窗7处,传力通道不连续,整体强度不满足新结构要求;
3、后部结构单薄,后侧围内板1区域易出现加速噪音,NVH性能较差;
4、尾部无加强框架结构,尾门框模态低,如出现菱形变形影响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后悬载荷的传力路径得到优化,增强了后减震器的安装结构强度,并且车身侧围可承受更高的后悬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部开设有后侧窗,所述后轮罩内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内壁上,所述后轮罩外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对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外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分别位置相对的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壁和外壁上,后减震器本体的上端分别从下至上依次与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从所述后侧窗的下侧窗框的中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内板的顶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减震器本体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从下至上由前至后倾斜设置。
所述后侧围内板上设有后侧窗上加强板、D柱加强板和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侧的外壁上,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上端向后延伸至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上端,所述C柱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内壁上,所述C柱上加强板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上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外板的顶部,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外壁上,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的下端从上至下延伸至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下端。
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内壁上固定设有后侧窗下加强板,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从前至后横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后侧窗的下侧窗框处,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下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起,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下部的所述凸起之间围设有后侧围腔体。
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端和所述后轮罩外板的上端三层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D柱上加强板和D柱中加强板,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D柱中加强板从上至下依次延伸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外壁上,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部开设有后侧窗,所述后轮罩内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内壁上,所述后轮罩外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对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外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分别位置相对的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壁和外壁上,后减震器本体的上端分别从下至上依次与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三层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从所述后侧窗的下侧窗框的中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内板的顶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这样,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后减震器加强撑板构成后减震器加强结构的主体,后减震器本体直接安装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后轮罩内板和后减震器上加强板上,提高了后减震器本体的安装点的结构强度,同时与现有的设计在后轮罩外板上的后轮罩上支撑板相比,后减震器加强撑板设置与车身内侧并连接于后轮罩内板上的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处,其直接承力并将载荷通过后侧围下加强板进一步分散到车身各处,传力路径得到优化,使车身后侧围可承受更高的后悬载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后悬载荷的传力路径得到优化,增强了后减震器的安装结构强度,并且车身侧围可承受更高的后悬载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后侧围加强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一(车身外侧)。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后侧围加强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二(车身内侧)。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示意图一(车身外侧)。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示意图二(车身内侧)。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车身外侧)。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车身内侧)。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车身外侧)。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四(车身外侧)。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五(车身内侧)。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示意图(车身外侧)。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六(车身外侧)。
图号说明
1…后侧围内板 2…后轮罩内板 3…后轮罩外板
4…后减震器加强撑板 5…后减震器上加强板 6…后减震器下加强板
7…后侧窗 8…后减震器本体 9…后侧窗上加强板
10…D柱上加强板 11…C柱上加强板 12…后侧窗下加强板
13…D柱中加强板 14…轮罩内板加强板 15…后轮罩上支撑板
16…后减震器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前、后、内及外)时,是以图1中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其中,C柱上加强板11在前,D柱中加强板13在后;后轮罩内板2在内,后轮罩外板3在外。
下面结合图5至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请参考图5至图11,包括后侧围内板1、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外板3、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6,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上部开设有后侧窗7,所述后轮罩内板2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下侧的内壁上,所述后轮罩外板3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相对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下侧的外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6分别位置相对的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内壁和外壁上,后减震器本体8的上端分别从下至上依次与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6、所述后轮罩内板2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从所述后侧窗7的下侧窗框的中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顶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的下端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固定连接。这样,后减震器下加强板6、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构成后减震器加强结构的主体,后减震器本体8直接安装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6、后轮罩内板2和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上,提高了后减震器本体8的安装点的结构强度,同时与现有的设计在后轮罩外板3上的后轮罩上支撑板15相比,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设置与车身内侧并连接于后轮罩内板2上的后减震器上加强板5处,其直接承力并将载荷通过后侧围下加强板进一步分散到车身各处,传力路径得到优化,使车身后侧围可承受更高的后悬载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后悬载荷的传力路径得到优化,增强了后减震器的安装结构强度,并且车身侧围可承受更高的后悬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5至图11,还可以是: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减震器本体8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从下至上由前至后倾斜设置。这样,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与后减震器本体8倾斜方向一致,有利于载荷的传导。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5至图11,还可以是:所述后侧围内板1上设有后侧窗上加强板9、D柱加强板和C柱上加强板11,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9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上侧的外壁上,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9从所述后侧围内板1前侧的上端向后延伸至所述后侧围内板1后侧的上端,所述C柱上加强板11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前侧的内壁上,所述C柱上加强板11从所述后侧围内板1前侧的上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外板3的顶部,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后侧的外壁上,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9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的下端从上至下延伸至所述后侧围内板1后侧的下端。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后侧窗上加强板9,连接C柱上加强板11和D柱加强板的上接头,C柱下加强板的下端延长至后轮罩外板3的顶部,使后侧围框架完整,形成完整的传力路径,提高安全碰撞性能,解决整车刚度、模态性能不足的问题,D柱加强板的下端延伸至后侧围内板1下侧,有利于加强尾门框结构,解决尾门菱形模态低的问题。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内壁上固定设有后侧窗下加强板12,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12从前至后横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后侧窗7的下侧窗框处,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12的前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11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12的后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12的中部固定连接。这样,后侧窗7的下侧窗框上增设后侧窗下加强板12,增强后侧窗7下侧的区域强度,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的上端与其连接,后侧窗下加强板12形成承力肩膀,承受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传输的后悬载荷,C柱上加强板11、后侧窗上加强板9、D柱加强板和后侧窗下加强板12形成环形的完整的承力框架,使载荷得到有效分散,并且进一步的分散至车身各处,改善了后侧围内板1共振问题,加强了后侧框架结构强度,NVH水平提升明显,同时,C柱上加强板11和后侧窗下加强板12与后减震器加强撑板4一同设计在车身内侧,更有利于载荷的传导。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围内板1前侧的下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起,所述C柱上加强板11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前侧下部的所述凸起之间围设有后侧围腔体。这样,后侧围内板1向内凸起与C柱上加强板11之间形成后侧围腔体,用于支撑后轮罩外板3,省去了传统结构中的后轮罩上支撑板15,既保证了后轮罩外板3的强度,又可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C柱上加强板11的下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上端和所述后轮罩外板3的上端三层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C柱上加强板11加大延长与后轮罩内板2、后轮罩外板3三层板焊接,增加接头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5至图11,还可以是: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D柱上加强板10和D柱中加强板13,所述D柱上加强板10和所述D柱中加强板13从上至下依次延伸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1后侧的外壁上,所述D柱上加强板10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9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10的下端固定连接。这样,D柱加强板分成D柱上加强板10和D柱中加强板13两块板,减少单个板的长度,成型容易。
具体的,整车弯曲刚度达到16433N/mm,扭转刚度达到22571Nm/deg;一阶弯曲模态达到47.38Hz,一阶扭转模态达到49.22Hz,尾门框菱形模态达到35.08Hz。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部开设有后侧窗,所述后轮罩内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内壁上,所述后轮罩外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对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下侧的外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分别位置相对的固定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壁和外壁上,后减震器本体的上端分别从下至上依次与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从所述后侧窗的下侧窗框的中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内板的顶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减震器本体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从下至上由前至后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设有后侧窗上加强板、D柱加强板和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侧的外壁上,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上端向后延伸至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上端,所述C柱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内壁上,所述C柱上加强板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上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外板的顶部,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外壁上,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的下端从上至下延伸至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内壁上固定设有后侧窗下加强板,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从前至后横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后侧窗的下侧窗框处,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撑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下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的下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起,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前侧下部的所述凸起之间围设有后侧围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上端和所述后轮罩外板的上端三层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D柱上加强板和D柱中加强板,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D柱中加强板从上至下依次延伸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后侧的外壁上,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后侧窗上加强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CN202021448476.9U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Active CN212950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48476.9U CN212950847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48476.9U CN212950847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50847U true CN212950847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94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48476.9U Active CN212950847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5084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0091A (zh) * 2021-05-20 2021-08-0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钣金结构和汽车
CN114954682A (zh) * 2022-06-06 2022-08-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骨架及车辆
CN115140173A (zh) * 2022-06-24 2022-10-04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后侧围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0091A (zh) * 2021-05-20 2021-08-0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钣金结构和汽车
CN114954682A (zh) * 2022-06-06 2022-08-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骨架及车辆
CN114954682B (zh) * 2022-06-06 2023-08-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骨架及车辆
CN115140173A (zh) * 2022-06-24 2022-10-04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后侧围结构及汽车
CN115140173B (zh) * 2022-06-24 2023-06-20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后侧围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10758566B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11055926B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CN205523514U (zh) 汽车后轮罩减震器安装座的连接结构
CN214524078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4565664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14348118B (zh)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CN206394707U (zh) 汽车后纵梁结构总成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4565663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总成
CN116353711A (zh) 前部车身结构
CN217477402U (zh) 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及汽车
CN212950016U (zh)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
CN215904607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和汽车
JP45281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21393705U (zh) 车身加强环组件、车身以及车辆
CN218949330U (zh)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KR100439965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서스펜션 마운팅부 강성구조
CN218400737U (zh) 后轮罩组件、车身及汽车
CN215284971U (zh) 一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9154587U (zh) 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20535770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