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9290U - 连接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连接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9290U
CN217649290U CN202221919182.9U CN202221919182U CN217649290U CN 217649290 U CN217649290 U CN 217649290U CN 202221919182 U CN202221919182 U CN 202221919182U CN 217649290 U CN217649290 U CN 217649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ole
edge
bracket
convex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1918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亮
杨帅锋
崔德文
曹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1918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9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9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9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支架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在支架主体上设有悬置连接部和总成连接部,其中,总成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支架主体上的中心连接部,以及多个边缘连接部,多个边缘连接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支架,通过使多个边缘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多个边缘连接部互为支点,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定可靠,同时便于进一步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连接支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支架。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装配有该连接支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是通过车身悬置与车身底盘连接的,悬置主要起约束、限位、缓冲、避频等作用,它和动力总成需要特定的支架来连接。现有的电动汽车上,一般采用三点悬置,包括左悬置、右悬置和后悬置。其中,后悬置不仅对动力总成起到X向(车辆的长度方向)的约束、还利于防止动力总成发生绕Z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翻转、以及绕Y向(车辆的宽度方向)翻转,这就要求后悬置处的连接支架在强度、刚度、模态上达到一定要求,同时又尽量节省空间。
随着越来越多客户对电动汽车的青睐,客户对其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其模态性能较差,动力总成的啸叫和由此引起的共振也越来越多的被客户所抱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连接支架,以利于提高其模态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连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上设有用于连接车身悬置的悬置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总成连接部;所述总成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中心连接部,以及多个边缘连接部,多个边缘连接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连接主体;所述悬置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一连接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同轴布置;所述中心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中心连接孔,各所述边缘连接部均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边缘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上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限定所述动力总成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主体上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总成控制单元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主体的第一凸柱,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凸柱上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凸柱的周侧设有凸柱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连接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二凸柱,所述中心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凸柱上,所述第二凸柱的背离所述动力总成的一端设有第一沉孔,所述第一沉孔与所述中心连接孔相连通;和/或,各所述边缘连接部还均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三凸柱,每个所述第三凸柱上均设置有所述边缘连接孔,至少其一所述第三凸柱的背离所述动力总成的一端设有第二沉孔,位于同一所述第三凸柱上的所述第二沉孔和所述边缘连接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上设有第一主体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二主体上设有第二主体加强筋;和/或,所述连接主体上设有第三主体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加强筋包括沿所述第一主体的边缘延伸的第一条形加强筋,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第三凸柱之间第二条形加强筋;所述第二主体加强筋包括沿所述第二主体的边缘延伸的第三条形加强筋,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圆柱形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连接孔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内的螺纹孔;和/或,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连接孔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内的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边缘连接部为三个,三个所述边缘连接部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所述中心连接部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支架,其主要用于连接动力总成和车辆悬置,在该连接支架上,通过使多个边缘连接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多个边缘连接部互为支点,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定可靠,同时便于进一步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该连接支架通过提高动力总成安装部位的结构可靠性,可提高悬置支架的模态,而能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啸叫和引起共振的频率的传递。
(2)支架主体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连接主体的结构,便于稳定可靠的连接车身悬置,且便于与动力总成连接,方便整体布置。
(3)在第一主体上设置定位部,其可限定动力总成在第一主体上的安装位置,可提高动力总成的安装精度,而有利于提高模态性能。
(4)在连接主体上设置安装部,便于安装动力总成控制单元,方便整体布置,还可有效的对动力总成进行约束,防止其共振影响乘坐舒适性;使安装部包括第一凸柱和安装孔,并设置凸柱加强筋,利于提高第一凸柱的结构强度,而便于提高动力总成控制单元安装的稳固可靠性。
(5)设置第一凸柱以及第二凸柱,是为了提高中心连接孔以及边缘连接孔部位的结构强度,同时设置第一沉孔和第二沉孔,沉孔的侧壁可形成类似加强筋的结构,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心连接孔以及边缘连接孔部位的结构强度,而利于防止中心连接孔以及边缘连接孔侧边的撕裂。
(6)设置第一主体加强筋是为了提高第一主体的结构强度,而设置第二主体加强筋是为了提高第二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设置第三主体加强筋是为了提高连接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三者的设置,均是为了提高支架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而利于提高模态性能。
(7)第一主体加强筋包括第一条形加强筋和第二条形加强筋,可较好的提高第一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而第二主体加强筋包括第三条形加强筋和圆柱形加强筋,可较好的提高第二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8)设置第一套筒和/或第二套筒,并在各凸台内设置螺纹孔,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重量,并利于提高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
(9)将边缘连接部的形状设为三个,三个边缘连接部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利于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的动力总成通过如上所述的连接支架与车身悬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前述的连接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支架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图3的后视图;
图7为图3的右视图;
图8为图3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主体;2、第二主体;3、连接主体;4、连接件;
101、第一套筒;1011、第一连接孔;102、第二凸柱;1021、中心连接孔;1022、第一沉孔;103、第三凸柱;1031、边缘连接孔;1032、第二沉孔;104、定位部;105、第一主体加强筋;1051、第一条形加强筋;1052、第二条形加强筋;
201、第二套筒;2011、第二连接孔;202、第二主体加强筋;2021、第三条形加强筋;2022、圆柱形加强筋;
301、安装部;302、第一凸柱;303、凸柱加强筋;304、第三主体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连接支架,其应用于车辆上,并主要用于连接车辆中的动力总成和车身悬置,通过提高该连接支架的模态性能,可防止动力总成的振动传递至车身,而可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基于如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支架整体结构上,其主要包括支架主体,并在支架主体上设有悬置连接部和总成连接部,其中,悬置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身悬置,总成连接部用于连接动力总成。基于如上的整体结构描述,并为了便于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连接支架,在此先参照图1和图2对支架主体的结构进行简要说明。支架主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以及连接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的连接主体3,连接主体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主体1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主体2的一侧,并且,总成连接部设置在第一主体1上,悬置连接部同时设置在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8中所示,总成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支架主体上的中心连接部,以及多个边缘连接部,多个边缘连接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便于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中心连接部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1上的中心连接孔1021,各边缘连接部均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1上的边缘连接孔1031,加工方便,除此以外,当然还可将中心连接部和边缘连接部设置为螺柱,并在动力总成上设置过孔,通过螺母与螺柱连接,也可将动力总成与连接支架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中心连接部还包括设于第一主体1上的第二凸柱102,中心连接孔1021设置在第二凸柱102上,并且各边缘连接部还均包括设于第一主体1上的第三凸柱103,每个第三凸柱103上均设置有边缘连接孔1031,如此可利用穿经中心连接孔1021和边缘连接孔1031的连接件4与动力总成连接,第二凸柱102和各第三凸柱103的设置,则可较好的提高与动力总成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而利于提高连接支架的模态性能。如图3中,第二凸柱102和各第三凸柱103上示出的端面共面设置,而利于连接支架与动力总成稳定可靠的连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上结构中,设置第二凸柱102和第三凸柱103均是为了保证连接部位的强度,提高连接支架与动力总成连接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当然还可仅设置第二凸柱102,或者仅设置第三凸柱103,或者均不设置第二凸柱102和第三凸柱103。
由图3结合图6所示,在第二凸柱102的背离动力总成的一端设有第一沉孔1022,第一沉孔1022与中心连接孔1021相连通,并且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靠右侧布置的两个第三凸柱103的背离动力总成的一端均设有第二沉孔1032,位于同一第三凸柱103上的第二沉孔1032和边缘连接孔1031相连通,如此设置,沉孔的边缘可起到类似加强筋的作用,而可有效防止相应的中心连接孔1021或边缘连接孔1031撕裂。该结构中,仍参照图6所示的,在靠右侧布置的任一第三凸柱103的背离动力总成的一端设置第二沉孔1032也是可以的。
如上的第一沉孔1022和第二沉孔1032,可根据第二凸柱102和第三凸柱103的设置部位而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如图6中示出的两个第三凸柱103和第二凸柱102的端面上即成型有沉孔,而未示出的第三凸柱103上则无需设置沉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主体1上设有定位部104,其用于限定动力总成在第一主体1上的安装位置。优选的,如图3中所示,定位部104采用成型在第一主体1上的定位孔,而动力总成上设置定位柱,通过定位柱插置于对应的定位孔中,则可限定动力总成于连接支架上的安装位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04还包括于第一主体1上成型的凸柱,而定位孔则成型于凸柱上,如此可使定位部位具有较高的强度,而有利于保证动力总成的安装精度。并且,如图3中所示,定位孔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其中一个定位孔设置于左上侧的边缘连接孔1031和中心连接孔1021之间,另一个定位孔设置于左下侧的边缘连接孔1031和中心连接孔1021之间,以较好的保证定位精度。除此以外,定位孔的数量当然还可设为其他数量,如其可为三个、四个等,而定位孔的位置也可设为其他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主体3上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总成控制单元的安装部301。优选的,安装部301包括设置在连接主体3的第一凸柱302,以及设于第一凸柱302上的安装孔,动力总成控制单元可经由连接件如螺栓螺接于安装孔处,从而将动力总成控制单元安装于连接支架上。
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于第一凸柱302的周侧设有凸柱加强筋303,且凸柱加强筋303的数量优选为多个,多个凸柱加强筋303于第一凸柱302的周侧间隔分布,如此利于提高第一凸柱302的结构强度,而便于提高动力总成控制单元安装的稳固可靠性。优选的,第一凸柱302集成于连接主体3上,可节省新设计支架占用的空间,且可省去新设计支架的装配时间,而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悬置连接部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1上的第一连接孔1011,以及设置在第二主体2上的第二连接孔2011,第一连接孔1011和第二连接孔2011同轴布置。并且,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套筒101,第一连接孔1011为设置在第一套筒101内的螺纹孔,和/或,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第二套筒201,第二连接孔2011为设置在第二套筒201内的螺纹孔。
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8所示的,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圆柱形的第一套筒101,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圆柱形的第二套筒201,并且第一套筒101背离第二套筒201的一侧设有外凸部,第一连接孔1011为贯穿第一套筒101和外凸部的螺纹孔,第二连接孔2011为设置在第二套筒201上的光孔,如此在与车身悬置连接时,可省去螺母而减少零部件数量,便于装配。
如上结构中,外凸部的设置利于保证连接可靠性,其除了可设置在第一套筒101上,当然还可设置在第二套筒201上,比如,第一套筒101上不设置外凸部,第二套筒201上设置外凸部,此时,第一连接孔1011采用光孔,第二连接孔2011采用贯穿第二套筒201与第二套筒201上的外凸部的螺纹孔。
此外,还可在第一套筒101和第二套筒201上均设置外凸部,第一连接孔1011和第二连接孔2011均采用螺纹孔或均采用光孔,再或者,可使第一套筒101和第二套筒201上均不设置外凸部,第一连接孔1011和第二连接孔2011均采用螺纹孔或均采用光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的,第一主体1的纵向尺寸由第一主体1的与连接主体3连接的一侧至第一连接孔1011处逐渐减小,如图6所示的,第二主体2的纵向尺寸由第二主体2的与连接主体3连接的一侧至第二连接孔2011处逐渐减小,如此使得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可形成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结构,结构稳定,利于保证较高的刚度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架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主体1上设有第一主体加强筋105,在第二主体2上设有第二主体加强筋202,并且在连接主体3上设有第三主体加强筋30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主体加强筋105包括沿第一主体1的边缘延伸的第一条形加强筋1051,以及连接在第二凸柱102和第三凸柱103之间第二条形加强筋1052,可有效提高第一主体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第二主体加强筋202包括沿第二主体2的边缘延伸的第三条形加强筋2021,以及设于第二主体2上的圆柱形加强筋2022,可有效提高第二主体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除此以外,如图3所示的,第一主体加强筋105还可包括连接在第一条形加强筋1051和第二凸柱102之间的加强筋,或者连接在成型有孔的凸台或凸柱之间的加强筋,以较好的保证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而第二主体加强筋202还可包括连接在圆柱形加强筋2022和第三主体加强筋304之间的加强筋。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上的实施例中,是以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和连接主体3上均设置加强筋为例来进行说明的,如此可较好的提高支架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而利于提高模态性能。除此以外,当然还可仅在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和连接主体3三者中任意两者或任意一者上设置加强筋,也有利于提高支架主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支架上边缘连接部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边缘连接部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而中心连接部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利于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除此以外,连接支架上边缘连接部的数量当然还可设为其他数量,如其可为四个、五个等,在边缘连接部的数量为其他数量时,多个边缘连接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同样利于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支架,通过使多个边缘连接部围绕在中心连接部的周侧,多个连接部位互为支点,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定可靠,同时便于进一步提高动力总成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该连接支架通过提高动力总成的安装部位的结构可靠性,可提高悬置支架的模态,而能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啸叫和引起共振的频率的传递。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的动力总成通过如实施例一的连接支架与车身悬置连接,并且实施例一的连接支架主要用于连接动力总成和车身后悬置。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实施例一的连接支架,可利用连接支架结构强度和刚度高的特性,而可有效抑制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向车身传递,可降低动力总成啸叫声,而利于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上设有用于连接车身悬置的悬置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总成连接部;
所述总成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中心连接部,以及多个边缘连接部,多个所述边缘连接部围绕在所述中心连接部的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和所述第二主体(2)的连接主体(3);
所述悬置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1)上的第一连接孔(10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2)上的第二连接孔(2011),所述第一连接孔(10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2011)同轴布置;
所述中心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1)上的中心连接孔(1021),各所述边缘连接部均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1)上的边缘连接孔(10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1)上设有定位部(104),所述定位部(104)用于限定所述动力总成在所述第一主体(1)上的安装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主体(3)上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总成控制单元的安装部(301);
所述安装部(301)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主体(3)的第一凸柱(30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凸柱(302)上的安装孔;
所述第一凸柱(302)的周侧设有凸柱加强筋(30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连接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1)上的第二凸柱(102),所述中心连接孔(1021)设置在所述第二凸柱(102)上,所述第二凸柱(102)的背离所述动力总成的一端设有第一沉孔(1022),所述第一沉孔(1022)与所述中心连接孔(1021)相连通;和/或,
各所述边缘连接部还均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1)上的第三凸柱(103),每个所述第三凸柱(103)上均设置有所述边缘连接孔(1031),至少其一所述第三凸柱(103)的背离所述动力总成的一端设有第二沉孔(1032),位于同一所述第三凸柱(103)上的所述第二沉孔(1032)和所述边缘连接孔(1031)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1)上设有第一主体加强筋(105);和/或,
所述第二主体(2)上设有第二主体加强筋(202);和/或,
所述连接主体(3)上设有第三主体加强筋(3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加强筋(105)包括沿所述第一主体(1)的边缘延伸的第一条形加强筋(1051),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凸柱(102)和所述第三凸柱(103)之间第二条形加强筋(1052);
所述第二主体加强筋(202)包括沿所述第二主体(2)的边缘延伸的第三条形加强筋(202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主体(2)上的圆柱形加强筋(202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套筒(101),所述第一连接孔(1011)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01)内的螺纹孔;和/或,
所述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第二套筒(201),所述第二连接孔(2011)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201)内的螺纹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连接部为三个,三个所述边缘连接部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所述中心连接部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的动力总成通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支架与车身悬置连接。
CN202221919182.9U 2022-07-22 2022-07-22 连接支架及车辆 Active CN217649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9182.9U CN217649290U (zh) 2022-07-22 2022-07-22 连接支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9182.9U CN217649290U (zh) 2022-07-22 2022-07-22 连接支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9290U true CN217649290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7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19182.9U Active CN217649290U (zh) 2022-07-22 2022-07-22 连接支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92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2024B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及车辆
CN217649290U (zh) 连接支架及车辆
CN218967018U (zh) 一种电动拖拉机用车架及电动拖拉机
CN109638201B (zh) 电池固定结构、电动车底盘和电动车
CN209200035U (zh) 电池固定结构、电动车底盘和电动车
CN210911941U (zh) 一种空调压缩机支架及汽车
CN219360952U (zh) 蓝牙模块的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8367690U (zh) 一种车用保险杠安装支架
CN216994556U (zh) 一种车用仪表板横梁
CN219007512U (zh) 一种悬架导向臂
CN219790295U (zh) 集成式支架和车辆
CN220483410U (zh) 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105216600B (zh) 用于车辆的悬置组件及具有该悬置组件的车辆
CN215097430U (zh) 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和车辆
CN216942915U (zh) 一种盲点雷达支架
CN218929393U (zh) 蓄电池支架、蓄电池和车辆
CN220562526U (zh) 电机悬置支架和车辆
CN212616898U (zh) 一种新型安装校准法兰
CN209426585U (zh) 电动汽车cdu装置的安装支架及cdu装置的安装结构
CN218662081U (zh) 翼子板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20341412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CN219821571U (zh) 吊耳支架和车辆
CN209410167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11001585U (zh) 前悬连接座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300668U (zh) 高压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