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3934U -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3934U
CN217643934U CN202220610096.3U CN202220610096U CN217643934U CN 217643934 U CN217643934 U CN 217643934U CN 202220610096 U CN202220610096 U CN 202220610096U CN 217643934 U CN217643934 U CN 217643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trip
mos
wall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1009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熙
邓磊
欧启珍
陈玉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1009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3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3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3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电流转换装置包括金属壳体、电路板和MOS管组件;金属壳体的外壁形成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电路板装配于金属壳体内;MOS管组件包括散热板条和MOS管,散热板条贴装于金属壳体的内壁,MOS管装配于散热板条上,且电连接于电路板。储能电源包括电流转换装置。如此设置,MOS管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条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再通过金属壳体及其上的散热翅片逸散至外界,一方面,使得电流转换装置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将MOS管贴装在散热板条上,免除了专用于MOS管的散热器,从而节省了MOS管组件的空间占用率,缩小了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

Description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储能电源能够在户外环境和紧急状态下为用户提供大功率稳定的电能,从而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近期以来,储能电源开始呈现出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储能电源的组成部分,用于电流转换的转换器也能够作为独立装置进行售卖。
现有技术中,转换器内的MOS管通常需要集成在专用的散热器内,以实现MOS管的散热,然而,如此会使得目前的转换器具有较大的体积、难以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流转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MOS管需要集成在专用的散热器内而导致转换器的体积较大、难以小型化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电流转换装置,包括:
金属壳体,金属壳体的外壁形成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
电路板,电路板装配于金属壳体内;
MOS管组件,MOS管组件包括散热板条和MOS管,散热板条贴装于金属壳体的内壁,MOS管装配于散热板条上,且电连接于电路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与金属壳体的内壁间隔形成有间隔空间;MOS管包括装配于散热板条上的管体和设置于管体上的引脚,散热板条和管体均位于间隔空间内,且引脚插设至电路板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板条沿电路板的一侧边缘布设,MOS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MOS管沿散热板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板条朝向电路板的一侧端面形成有凸台,凸台用于和电路板相抵接,并用于分隔相邻的两个MOS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的内壁设有多个支撑柱,电路板装配于各支撑柱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板条和MOS管之间形成有导热硅脂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板条装配于金属壳体的内侧底壁,金属壳体的外侧底壁和外侧壁均分布有散热翅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的内壁具有缓冲垫,缓冲垫位于金属壳体和电路板之间,且分布于散热板条的周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设置为铝合金壳体或镁铝合金壳体,散热板条设置为铝合金板条或镁铝合金板条。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包括电流转换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流转换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流转换装置,散热板条贴装于金属壳体的内壁,MOS管装配于散热板条上,且金属壳体的外壁形成有多个散热翅片,则MOS管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条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再通过金属壳体及其上的散热翅片逸散至外界,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电流转换装置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能够满足其内的MOS管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将MOS管贴装在散热板条上,免除了专用于MOS管的散热器,从而节省了MOS管组件的空间占用率,缩小了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利于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流转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图2提供的电流转换装置拆开电路板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提供的电流转换装置的MOS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分解图;
图7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金属壳体 11-底部 12-侧部
20-散热翅片 30-电路板 40-MOS管组件
41-散热板条 411-基板 412-凸台
42-MOS管 421-管体 422-引脚
43-导热硅脂层 50-间隔空间 60-支撑柱
70-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图7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转换器内的MOS管通常需要集成在专用的散热器内,以实现MOS管的散热,然而,如此会使得目前的转换器具有较大的体积、难以小型化。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转换装置,一方面,使得电流转换装置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能够满足其内的MOS管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免除了专用于MOS管的散热器,缩小了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利于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小型化设计。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流转换装置包括金属壳体10、电路板30和MOS管组件40。具体地,金属壳体10的外壁形成有多个散热翅片20,多个散热翅片20间隔分布,如此设置,有利于金属壳体10上的热量通过散热翅片20逸散至外界空气中,有助于提高电流转换装置的散热效果。电路板30装配于金属壳体10内。MOS管组件40包括散热板条41和MOS管42,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MOS管42装配于散热板条41上,且电连接于电路板3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使得散热板条41和金属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尽可能为零,有利于提高MOS管组件40在金属壳体10内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小型化设计。并且,散热板条41设置为板条状,则在实现MOS管42的安装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小了散热板条41的体积,也即是尽可能地减小了MOS管组件40的体积,从而减小了MOS管组件40在金属壳体10内的占用空间,同样也利于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小型化设计。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小型化设计,电流转换装置的金属壳体10一般设置为厚度较小的壳体,金属壳体10容易在外力下发生形变,这样,如果将MOS管42直接装配在金属壳体10的内壁,则金属壳体10在外力下容易使得MOS管42在金属壳体10的带动下发生损坏;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板条41设置在金属壳体10的内壁,MOS管42装配在散热板条41上,散热板条41具有一定的刚性,在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的基础上,散热板条41还能够实现对MOS管42的刚性保护,如此有助于提高MOS管42的使用寿命。
其中,可选地,散热板条41的厚度范围为2mm~3mm。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板条41沿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MOS管42装配于散热板条41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这样,MOS管42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条41传递至金属壳体10,再通过金属壳体10和散热翅片20逸散至外界。
其中,可选地,散热板条41设置为金属板条,利于提高散热板条41将MOS管42的热量传递至金属壳体10的效率,以提高MOS管42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MOS管42装配于散热板条41上,且金属壳体10的外壁形成有多个散热翅片20,则MOS管42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条41快速地传递至金属壳体10,再通过金属壳体10及其上的散热翅片20逸散至外界,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电流转换装置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能够满足其内的MOS管42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将MOS管42贴装在散热板条41上,免除了专用于MOS管42的散热器,从而节省了MOS管组件40的空间占用率,缩小了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有利于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图5至图7,电路板30与金属壳体10的内壁间隔分布,且间隔形成有间隔空间50。如此设置,使得电路板30不与金属壳体10直接接触,这样能够有效减缓金属壳体10上的热量反向传递至电路板30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实现对电路板30的保护效果;并且,电路板30产生的热量可逸散至间隔空间50内,如此有利于提高电路板30的散热效果。
MOS管42包括管体421和设置于所述管体421上的引脚422,管体421装配于散热板条41上,散热板条41和管体421均位于间隔空间50内,引脚422插设至电路板30内。如此设置,一方面,管体421和散热板条41均设置在间隔空间50内,有利于提高金属壳体10内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有助于减小电流转换装置的体积,以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管体421和散热板条41上的热量除了能够通过散热板条41直接传递至金属壳体10,还可逸散至间隔空间50内,这样,有利于提高MOS管42的散热效果。
其中,可选地,管体421上的引脚422插设置电路板30内,并焊接至电路板30,从而实现管体421和电路板30的电性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7,散热板条41沿电路板30的一侧边缘布设;可以理解的,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与电路板30的一侧边缘对应的位置,且沿着电路板30的对应的该侧边缘延伸设置,其中,散热板条41的延伸方向为散热板条41的长度方向。MOS管4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MOS管42沿散热板条4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如此设置,散热板条41沿电路板30的一侧边缘布设,散热板条41上的MOS管42沿着散热板条4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也即是,散热板条41上的MOS管42沿着电路板30的与该散热板条41对应的该侧边缘间隔排布,这样,散热板条41和MOS管42产生的热量除了能够直接传递至金属壳体10之外,还可通过电路板30的侧边缘逸散至电路板30外,有助于抑制散热板条41和MOS管42上的热量传递至电路板30,从而能够减缓散热板条41上和MOS管42上的热量传递至电路板30中部的问题,以实现对电路板30的防护效果,如此,散热板条41和MOS管42的布设方案,在使得MOS管42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减缓MOS管42和散热板条41对电路板30的散热效果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电流转换装置的散热效果,以提高电路板3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散热板条41可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散热板条41分设在电路板30的至少两侧边缘,各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与电路板30的对应的一侧边缘的位置;各散热板条41上具有至少两个MOS管42,且各散热板条41上的至少两个MOS管42沿着该散热板条4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散热板条41沿着电路板30的一侧边缘间隔布设,这样,至少两个散热板条41也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散热板条41朝向电路板30的一侧端面形成有凸台412,可以理解的,散热板条41的其中一侧端面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散热板条41的另一侧端面形成有凸台412。凸台412用于和电路板30相抵接,并用于分隔相邻的两个MOS管42。
具体地,散热板条41包括基板411和凸台412,基板411的一侧端面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凸台412成形于基板411的另一侧端面;其中,MOS管42装配于基板411上。
可选地,基板411通过螺栓固定在金属壳体10的内壁。
可选地,电路板30通过螺栓固定在凸台412上。
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电路板30抵接于凸台412远离散热板条41的一端,则电路板3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凸台412依次传递至基板411和金属壳体10,可以理解的,电路板3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条41传递至金属壳体10,进而通过金属壳体10及其上的散热翅片20逸散至外界,如此提高了电路板30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电路板30搭设在凸台412的远离散热板条41的一端,实现对电路板30沿其朝向MOS管42的方向上的限位,使得MOS管42的管体421能够容置于电路板30和散热板条41的基板411之间,防止电路板30和MOS管42的管体421之间相互抵接导致两者发生损坏的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对电路板30和MOS管42的防护效果。此外,凸台412分隔相邻的两个MOS管42,有助于减缓相邻的两个MOS管42发生短接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流转换装置的使用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金属壳体10的内壁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支撑柱60,电路板30装配于各支撑柱60的顶部;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30装配于各支撑柱60的背向金属壳体10的内壁的一端,如此设置,电路板30通过支撑柱60实现与金属壳体10的相对固定,使得电路板30和金属壳体10的内壁之间能够间隔形成间隔空间50,如此有助于提高金属壳体10的空间利用率,实现电流转换装置的小型化设计;并且,支撑柱60的设置,有助于提高电路板30在金属壳体10内的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地,电路板30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撑柱60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散热板条41和MOS管42之间形成有导热硅脂层43。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导热硅脂层43涂覆在散热板条41背离金属壳体10的一侧端面,MOS管42装配于散热板条41的具有导热硅脂层43的一侧端面,这样,MOS管42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硅脂更快地传递给散热板条41,进而传递至金属壳体10,最后通过金属壳体10及其上的散热翅片20逸散至外界,如此设置,导热硅脂层43的设置,提高了MOS管42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导热硅脂层43涂覆在散热板条41的基板411和MOS管4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侧底壁,金属壳体10的外侧底壁和外侧壁均分布有散热翅片20。如此设置,使得金属壳体10的外侧底壁和外侧壁均分布有散热翅片20,MOS管42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条41传递至金属壳体10,然后通过金属壳体10的外侧底壁和外侧壁上的散热翅片20逸散至外界,如此有助于提高MOS管42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金属壳体10包括底部11和侧部12,侧部12自底部11的边缘背向底部11延伸设置,散热板条41贴装于底部11的内壁,底部11的外壁和侧部12的外部均形成有散热翅片20。其中,支撑柱60设置于金属壳体10的底部1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金属壳体10的内壁具有缓冲垫70,缓冲垫70位于金属壳体10和电路板30之间,且分布于散热板条41的周围。如此设置,缓冲垫70位于金属壳体10和电路板30之间,能够防止电路板30触碰金属壳体10,如此有助于实现对电路板30的安全保护。
具体地,缓冲垫70设置于金属壳体10的底部11的内壁上。
可选地,缓冲垫70设置为EVA泡棉,成本较低,易于获取。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壳体10设置为铝合金壳体或镁铝合金壳体,散热板条41设置为铝合金板条或镁铝合金板条。如此设置,使得金属壳体10和散热板条41均具有较佳的导热效果,有助于提高MOS管42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板条41的效率,同样也有助于提高散热板条41上的热量传递至金属壳体10的效率,如此,有助于提高电流转换装置的散热效果。
基于上述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该储能电源包括电流转换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电流转换装置与上一实施例中的电流转换装置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电流转换装置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板条41贴装于金属壳体10的内壁,MOS管42装配于散热板条41上,且金属壳体10的外壁形成有多个散热翅片20,一方面,使得储能电源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能够满足其内的MOS管42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将MOS管42贴装在散热板条41上,免除了专用于MOS管42的散热器,从而节省了MOS管组件40的空间占用率,缩小了储能电源的体积,利于实现储能电源的小型化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外壁形成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翅片;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装配于所述金属壳体内;
MOS管组件,所述MOS管组件包括散热板条和MOS管,所述散热板条贴装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所述MOS管装配于所述散热板条上,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间隔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MOS管包括装配于所述散热板条上的管体和设置于所述管体上的引脚,所述散热板条和所述管体均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且所述引脚插设至所述电路板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条沿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边缘布设,所述MOS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MOS管沿所述散热板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条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端面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用于和所述电路板相抵接,并用于分隔相邻的两个所述MOS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设有多个支撑柱,所述电路板装配于各所述支撑柱的顶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条和所述MOS管之间形成有导热硅脂层。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条贴装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侧底壁,所述金属壳体的外侧底壁和外侧壁均分布有所述散热翅片。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具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位于所述金属壳体和所述电路板之间,且分布于所述散热板条的周围。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置为铝合金壳体或镁铝合金壳体,所述散热板条设置为铝合金板条或镁铝合金板条。
10.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流转换装置。
CN202220610096.3U 2022-03-21 2022-03-21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Active CN217643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0096.3U CN217643934U (zh) 2022-03-21 2022-03-21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0096.3U CN217643934U (zh) 2022-03-21 2022-03-21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3934U true CN21764393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5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10096.3U Active CN217643934U (zh) 2022-03-21 2022-03-21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39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7783A (zh) 逆变器用散热模块
CN217643934U (zh) 电流转换装置及储能电源
JP5948621B2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用集電ボックス
US20040227230A1 (en) Heat spreaders
CN211982395U (zh) 一种t/r组件组合式散热装置
CN210168291U (zh) 电源管理电路板、电池组件、用电设备和可移动平台
CN219938797U (zh) 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
CN219834548U (zh) 一种紧凑型探测器壳体散热结构
CN217406384U (zh) 直流变压器及储能电源
CN215379571U (zh) 功率变换器的散热器、功率变换器及充电桩
CN217426895U (zh) 一种电池包及汽车
CN215121688U (zh) 电池座充及用于电池座充的散热组件
CN220673635U (zh) 储能逆变器和储能***
CN209861397U (zh) 一种铝基板结构的ac-dc电源模块
CN216600640U (zh) 散热器、功率模组及驱动器
CN220274122U (zh) 多热源散热模块
CN218041206U (zh) 一种dc-dc模块及辅助变流器
CN219392578U (zh) 一种方便组合的迷你主机
CN218335505U (zh) 一种自带散热器的电机支架
CN218848707U (zh) 一种具有热能转换功能的散热器
CN217689981U (zh) 散热器及计算机机箱
CN217741984U (zh) 一种复合式电路板
CN217362881U (zh) 一种自带散热结构的功率组件及dcdc变换器
CN217563985U (zh) 一种散热组件以及储能电源
CN219802912U (zh) 散热壳体和储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1,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1st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