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8882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8882U
CN217518882U CN202220327062.3U CN202220327062U CN217518882U CN 217518882 U CN217518882 U CN 217518882U CN 202220327062 U CN202220327062 U CN 202220327062U CN 217518882 U CN217518882 U CN 217518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izing
air outlet
fan
ai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270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观正
谢佳航
李享福
肖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270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8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8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88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包括风力部和固定部,固定部包括底座和支架,风力部安装于支架上,风力部包括:进风部,包括进风罩,进风罩上设有进风口;出风部,包括加压件,以及连接于加压件的径向外侧的出风罩,加压件的前端和出风罩的前端之间形成出风口,出风部和进风部前后配合形成容置部;混流风扇,收容于容置部,且位于加压件的后侧,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增压器,收容于容置部,且位于混流风扇的径向外侧,增压器自进风罩的径向内侧延伸至出风罩的径向内侧。通过在进风罩和出风罩的径向内侧设置增压器、混流风扇和加压件,使得对从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增压,增加了吹出的风的能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压增大的风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风扇中,通常采用轴流式风扇,轴流式风扇的特点是风从进风到出风的路径不会往径向偏移,基本上等效于直进直出,风从进风端轴向进入轴流式风扇后,再从出风端轴向离开,这种方式风阻小,因此风量损失较小。并且由于轴流式风扇投入研发少,成本低,产品发展较为成熟,因此,一般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默认会采用轴流式风扇。
然而,轴流式风扇的风压较低,送风距离较短,以普通的桌面风扇为例,轴流式风扇使用时,对于用户与风扇之间的距离有一定要求,用户与风扇距离较大时,风扇对用户的吹风降温散热的功能将下降,而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在进风罩和出风罩的径向内侧设置增压器、混流风扇和加压件,使得对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增压,增加了吹出的风的能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力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风力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风力部包括:进风部,包括进风罩,所述进风罩上设有进风口;出风部,包括加压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的径向外侧的出风罩,所述加压件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的前端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部和所述进风部前后配合形成容置部;混流风扇,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位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所述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增压器,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位于所述混流风扇的径向外侧,所述增压器自所述进风罩的径向内侧延伸至所述出风罩的径向内侧。
进一步,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与所述出风罩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6-1.2;和/或,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为20-35mm,以形成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后无伤的安全空间。
进一步,还包括前盖,所述加压件具有开口朝前的负压区,所述前盖安装于所述负压区内,以减小所述负压区的体积,从而使出风均匀舒适。
进一步,所述混流风扇包括旋转座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旋转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导风面,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所述加压件包括加压座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加压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加压面,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加压面,且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所述出风罩;所述增压器包括朝向所述混流风扇且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增压面。
进一步,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之间的间隔为1.8-2.2mm;所述加压面在径向上的投影的径长为44-48mm,以形成较大的吹风面,并且在径向上加大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混流风扇之间的距离,以进一步形成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后的安全空间。
进一步,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整体形成径向增大的加压斜面,所述加压斜面与所述增压面和所述出风罩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所述导风面的至少部分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加压面自后向前先径向凹陷形成凹面,后径向凸出形成凸面。
进一步,所述增压面自后向前先径向凸出形成凸面,后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增压面与所述出风罩的内壁面平滑连接,以使所述混流风扇产生的风顺畅地向前流动。
进一步,所述增压器的前端与所述出风罩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后端悬空,所述增压器与所述进风罩和部分所述出风罩之间形成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用于吸音降噪和缓存风。
进一步,所述加压件向后凸出延伸形成凸管,所述转轴自后方穿过所述混流风扇伸入所述凸管,以将所述混流风扇固定于所述加压件后方。
进一步,所述风力部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形成在所述风力部上侧的提手,从前往后看,所述风力部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形成的框架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风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风从进风端轴向进入混流风扇后,再从出风端斜向离开,结合了轴流式风扇风量大和离心式风扇风压大的优点。同时,在进风罩和出风罩的径向内侧,还设置有增压器和加压件,进一步对进风口进入的风进行增压,增加了吹出的风的能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扇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风扇100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风扇100,所述风扇100包括风力部1和固定部2,所述风力部1安装于所述固定部2上,所述固定部2用于将所述风力部1固定于外部。所述风力部1包括进风部11、出风部13和混流风扇3。所述进风部11包括进风罩12以及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风罩12径向内侧的增压器5,所述进风罩12上设有进风口121。所述出风部13包括加压件4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4径向外侧的出风罩14,所述加压件4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14的前端的径向之间形成出风口141,所述出风部13和所述进风部11前后相配合,且共同形成容置部15。所述混流风扇3收容于所述容置部15,且绕转轴34旋转。所述进风口121和所述出风口141相连通,风自所述进风口121进入所述容置部15,后自所述出风口141吹出。所述增压器5也收容于所述容置部15,且位于所述混流风扇3的径向外侧,所述增压器5自所述进风罩12的径向内侧延伸至所述出风罩14的径向内侧。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固定部2包括底座21和支架22,所述风力部1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支架22,具体地,所述风力部1左右两侧连接于所述支架22上,且所述风力部1可相对于与所述支架22的两个连接处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1位于所述风力部1的下方,所述底座21下端为平面,以使所述风扇100整体立于外部平面上,所述底座21内容设有电池7,所述底座21表面显露有开关6和接口8,所述电池7用于供电,所述开关6用于启动、调节风速和关闭,所述接口8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对所述电池7充电。当然,所述底座21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制,所述电池7和所述开关6的位置也不限制设于所述底座21上。所述支架22包括形成在所述风力部1上侧的提手221,从前往后看,所述风力部1位于所述支架22和所述底座21形成的框架内侧。通过在所述风力部1上侧形成的所述提手221,所述支架22同时具备支撑固定和提携移动两种作用。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混流风扇3包括旋转座31和多个第一叶片32,所述旋转座31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导风面311,所述导风面311可以整体呈径向增大,也可以部分径向增大,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2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311。所述旋转座31大致为截锥状,所述旋转座31在后端的径向截面积小于前端的径向截面积,所述旋转座31形成有开口朝前的收容腔312,且易于将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33放入所述收容腔312。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33的使用寿命可达1万5小时,并且没有了有刷电机运转时产生的电火花,可极大减少电火花对遥控无线电设备的干扰;无刷的方式运转时摩擦力大大减小,运行顺畅,降噪效果好。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加压件4包括加压座41和多个第二叶片42,所述加压座41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加压面411,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2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加压面411,且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2连接所述出风罩14。所述加压件4还包括前盖43,所述加压座41具有开口朝前的负压区412,所述前盖43安装于所述负压区412,以减小所述负压区412的体积,从而使出风均匀舒适。所述前盖43仅遮盖所述负压区412的部分中心区域,所述负压区412在所述前盖43的设置下,整体区域仍向后凹陷,可减少湍流,从而减少噪音。同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前盖43还可以是用于可拆换式设置的IP形象物品(未图示,下同),所述前盖43可外露,或通过至少部分透明材料进行遮盖,以提升用户对IP形象物品的交互。通过设置可拆换式,避免了不同的合作方要定制不同的模具,一套模具就能对接多个IP合作方,能降低40%左右的IP合作方生产成本;外露的IP形象物品,增加用户直接触摸IP形象物品,改变传统的使用体验。所述前盖43也可以用于设置香薰组件,也可以用于设置加湿和香薰结合的组件,也可以是用于收纳USB线束,也可以是用于LED灯的镜子等,并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混流风扇3和所述加压件4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所述旋转座31和所述加压座41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311和所述加压面411在轴向上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311和所述加压面411之间的间隔为1.8-2.2mm(毫米,下同),以隔断所述混流风扇3和所述加压件4之间的间隔,使所述混流风扇3产生的风顺畅地经由所述加压件4,向前流向所述出风口141。当然,间隔的数值并不以此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压件4向后凸出延伸形成凸管44,所述转轴34自后方穿过所述混流风扇3伸入所述凸管44,以将所述混流风扇3固定于所述加压件4后方。当所述风扇100应用为桌面风扇100或落地风扇100这样的型号较大的风扇100时,所述混流风扇3整体较大较重,因此使所述转轴34自后穿过所述混流风扇3再伸入所述凸管44,增加所述混流风扇3与所述加压件4之间的稳固性,使所述混流风扇3稳定运行。当然,所述混流风扇3固定于所述加压件4的后侧的方式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加压座41自后向前径向增大,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2轴向上的投影未向外超出所述加压座41的前端的径向截面边缘,也就是说,从前向后看去,从所述出风口141看不到所述第一叶片32,用户也不会看到所述混流风扇3的转动,当用户为婴儿或儿童时,减少吸引婴儿或儿童的注意力,避免婴儿或儿童想触碰所述混流风扇3的情况的发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压座41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14的前端之间的径向距离为4-6mm,所述进风口121包括多个圆孔,所述圆孔的半径为1.05-1.45mm,婴儿的直径大约为20-40mm,儿童的直径更大,小开口的设计进一步避免了婴儿或儿童的手指伸入的可能性,并且,在所述进风口121和所述出风口141均形成防异物进入的安全孔径。
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压件4的厚度为20-35mm,则自所述进风口121至转动的所述混流风扇3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形成可允许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141进入后无伤的安全空间;所述加压面411在径向上的投影的径长为44-48mm,在径向上加大所述出风口141与所述混流风扇3之间的距离,以进一步形成可允许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141进入后无伤的安全空间。并且,所述加压面411在径向上的投影的径长为44-48mm,以形成较大的吹风面,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当然,应当理解,具体数值并不以此为限制。
所述加压件4的厚度与所述出风罩14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6-1.2,所述加压件4的厚度与所述混流风扇3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46-0.86,以使气流经由所述第一叶片32进行高压聚风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42进行等效距离梳理,确保从所述加压件4产生的最终气流的高压风量和外部的负压风量所构造的最大使用风量,以及所述最大使用风量的聚合送风距离。应当理解,所述加压件4产生的最终气流风压高,可以带动所述壳体外附近的负压空气,从而进一步增大风量。当然,上述比值范围并不以此为限制。
所述增压器5包括朝向所述混流风扇3且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增压面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压器5的前端与所述出风罩14连接,所述增压器5的后端悬空,所述增压器5与所述进风罩12和部分所述出风罩14之间形成过渡区52,所述过渡区52用于吸音降噪和缓存风,所述过渡区52属于所述容置部15的一部分。所述增压器5连接于所述出风罩14,且位于所述进风罩12和部分所述出风罩14的径向内侧,所述增压器5除了具有增压的作用,还有类似隔音玻璃的作用,起到降噪的效果。当然,所述增压器5的前端也可以是连接于所述进风罩12,或者连接于所述进风罩12和所述出风罩14交接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压器5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出风罩14,或与所述进风罩12,或与所述进风罩12和所述出风罩14交接的位置,且所述增压器5的后端连接于所述进风罩12,所述过渡区52用于吸音降噪。
所述导风面311和所述加压面411整体形成径向增大的加压斜面M,所述加压斜面M与所述增压面51和所述出风罩14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T。所述导风面311的至少部分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加压面411自后向前先径向凹陷形成凹面,后径向凸出形成凸面,以在增大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的容积从而聚集风量,同时引导风不会太过向外扩散吹出,而是平行或稍向内吹出。所述增压面51自后向前先径向凸出形成凸面,后径向凹陷形成凹面,同样在对风增压,同时引导风不会太过向外扩散吹出。所述增压面51与所述出风罩14的内壁面平滑连接,以使所述混流风扇3产生的风顺畅地向前流动。风自所述进风口121进入所述加压导流通道T,经过所述加压斜面M两段式加压,风压增加且送风距离加大后,自所述出风口141导出。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力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风力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风力部包括:
进风部,包括进风罩,所述进风罩上设有进风口;
出风部,包括加压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加压件的径向外侧的出风罩,所述加压件的前端和所述出风罩的前端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部和所述进风部前后配合形成容置部;
混流风扇,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位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所述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
增压器,收容于所述容置部,且位于所述混流风扇的径向外侧,所述增压器自所述进风罩的径向内侧延伸至所述出风罩的径向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与所述出风罩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6-1.2;和/或,所述加压件的厚度为20-35mm,以形成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后无伤的安全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盖,所述加压件具有开口朝前的负压区,所述前盖安装于所述负压区内,以减小所述负压区的体积,从而使出风均匀舒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风扇包括旋转座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旋转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导风面,多个所述第一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所述加压件包括加压座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加压座包括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加压面,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加压面,且多个所述第二叶片连接所述出风罩;所述增压器包括朝向所述混流风扇且自后向前径向增大的增压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紧邻间隔设置,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之间的间隔为1.8-2.2mm;所述加压面在径向上的投影的径长为44-48mm,以形成较大的吹风面,并且在径向上加大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混流风扇之间的距离,以进一步形成细长异物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后的安全空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和所述加压面整体形成径向增大的加压斜面,所述加压斜面与所述增压面和所述出风罩之间形成加压导流通道;所述导风面的至少部分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加压面自后向前先径向凹陷形成凹面,后径向凸出形成凸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面自后向前先径向凸出形成凸面,后径向凹陷形成凹面,所述增压面与所述出风罩的内壁面平滑连接,以使所述混流风扇产生的风顺畅地向前流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的前端与所述出风罩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后端悬空,所述增压器与所述进风罩和部分所述出风罩之间形成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用于吸音降噪和缓存风。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件向后凸出延伸形成凸管,所述转轴自后方穿过所述混流风扇伸入所述凸管,以将所述混流风扇固定于所述加压件后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部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形成在所述风力部上侧的提手,从前往后看,所述风力部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形成的框架内侧。
CN202220327062.3U 2022-02-17 2022-02-17 风扇 Active CN217518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27062.3U CN217518882U (zh) 2022-02-17 2022-02-17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27062.3U CN217518882U (zh) 2022-02-17 2022-02-17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8882U true CN217518882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68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27062.3U Active CN217518882U (zh) 2022-02-17 2022-02-17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88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62652B (zh) 风扇
CN217502037U (zh) 便携式风扇
CN111441970B (zh) 手持无叶风扇
CN217518882U (zh) 风扇
CN211573836U (zh) 吸尘器用直流无刷电风机
CN210115125U (zh) 一种具有风冷装置的碎纸机
CN218635909U (zh) 一种吸尘器电机
CN207554310U (zh) 一种无叶防尘稳固风扇
CN2442142Y (zh) 流线形低噪声空调器
CN212959185U (zh) 一种风机的安装结构及其应用的吸尘器
CN201934337U (zh) 无扇叶风扇
CN114251293A (zh) 一种离心式内嵌可控送风全照明集成装置
CN211093779U (zh) 一种高速吸尘器马达
CN211692876U (zh) 一种出风柔和的风扇
CN218151528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2959186U (zh) 一种风机的动叶轮罩体
CN205559321U (zh) 用于矿井的通风设备
CN212882777U (zh) 一种优化风道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8266402U (zh) 一种双出口离心风机
CN214945187U (zh) 一种串联式高压离心风机
CN220793257U (zh) 取暖器
CN212615511U (zh) 单电机双出风口的离心吹风扇
CN218894808U (zh) 环形无叶风扇
CN220452286U (zh) 扇叶及风扇
CN219354946U (zh) 呼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