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5117U -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5117U
CN217515117U CN202221671264.6U CN202221671264U CN217515117U CN 217515117 U CN217515117 U CN 217515117U CN 202221671264 U CN202221671264 U CN 202221671264U CN 217515117 U CN217515117 U CN 217515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deflector
box assembly
connecting plate
crash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12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栋
唐莉
周磊
吴勇强
岳力
王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12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5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5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5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涉及车辆领域,该吸能盒总成包括端板部和两端开口的壳体,端板部包括连接板和导向板,连接板的一端面用于与车身前纵梁连接,导向板垂直连接于连接板的另一端面,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壳体一个开口端的缺口,开口端连接于连接板的另一端面,且导向板的部分通过开口端位于壳体内部,导向板的部分通过缺口伸出壳体。本实用新型在发生小重叠偏置碰撞时,导向板位于壳体外侧的部分与车身侧前方的壁障接触,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导向板伸出壳体的部分通过发生形变来进行吸能,以形成在汽车Y向,也就是车身宽度方向上的有效支撑,从而提高了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在汽车正面碰撞中,由于驾驶员在危险来临时容易习惯性拨动方向盘,故小重叠偏置碰撞发生的概率比较大。目前的对应安全措施主要包括设置吸能盒,发生上述情况时,壁障与防撞梁以及吸能盒通常在车身侧前方发生碰撞。然而现有的吸能盒大多是针对正前方的碰撞吸能,对上述偏置碰撞的保护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吸能盒针对小重叠偏置碰撞防护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能盒总成,包括端板部和两端开口的壳体,所述端板部包括连接板和导向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面用于与车身前纵梁连接,所述导向板垂直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面,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壳体一个开口端的缺口,所述开口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面,且所述导向板的部分通过所述开口端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导向板的部分通过所述缺口伸出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导向板的周向侧壁包括相对于所述连接板的端面倾斜设置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穿过所述缺口,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壳体内一端相对于所述连接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壳体外一端相对于所述连接板的垂直距离。
可选地,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在对应位置分别设有所述缺口,所述导向板的周向侧壁还包括位于所述倾斜面相对一侧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过渡斜面,所述第一平面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其中一个所述缺口与所述过渡斜面接触,另一个所述缺口与所述倾斜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导向板在所述缺口与对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向板设有减重孔或者减重槽。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设有固定安装孔,所述固定安装孔用于与所述车身前纵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还设有传感器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沿厚度方向设有贯穿的漏液孔,所述漏液孔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吸能盒总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总成的壳体两端开口,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壳体一个开口端的缺口;端板部包括连接板和导向板,连接板的一端面与车身前纵梁连接,导向板垂直连接于连接板的另一端面,同时,开口端连接于连接板的另一端面,导向板的部分通过开口端位于壳体内部,导向板的部分通过缺口伸出壳体,由此,导向板和壳体嵌入式的设计保证了吸能盒总成结构的稳定,在发生小重叠偏置碰撞时,导向板伸出壳体的部分与车身侧前方的壁障接触,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导向板伸出壳体的部分通过发生形变来进行吸能,以形成在汽车Y向,也就是车身宽度方向上的有效支撑,从而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总成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端板部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端板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缺口;12、加强板;2、端板部;21、连接板;211、固定安装孔;212、漏液孔;213、传感器安装孔;22、导向板;221、倾斜面;222、第一平面;223、第二平面;224、过渡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而且,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纵向,也就是前后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附图中Y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右,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左。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X轴和Y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能盒总成,包括端板部2和两端开口的壳体1,端板部2包括连接板21和导向板22,连接板21的一端面用于与车身前纵梁连接,导向板22垂直连接于连接板21的另一端面,壳体1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壳体1一个开口端的缺口11,开口端连接于连接板21的另一端面,且导向板22的部分通过开口端位于壳体1内部,导向板22的部分通过缺口11伸出壳体1。
本实施例中,如图1、2、4所示,导向板22垂直设置于连接板21的其中一端面,也就是说,连接板21和导向板22整体构成T型结构。壳体1为两端开口的长方形结构,壳体1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壳体1一个开口端的缺口11,缺口11的厚度与导向板22的厚度相匹配,即缺口11的厚度等于导向板22的厚度,导向板22的部分通过开口端位于壳体1内部,导向板22的部分通过缺口11伸出壳体1。连接板21与壳体1对应的开口端烧焊连接,连接板21用于覆盖对应的开口端,因此,在壳体1和端板部2装配完成后,连接板21与壳体1合围形成一端开口的腔室结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也可以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这里不做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1的面积大于对应开口端的面积。由此,连接板21有足够的空间去设置其他结构,例如后文中的各种孔结构。
本实施例中,壳体1和端板部2为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在生产时,壳体1和端板部2先分开单独生产,然后再将两者装配并烧焊连接。
本实施例的吸能盒总成组装完成后,导向板22和壳体1嵌入式的设计保证了吸能盒总成结构的稳定,在发生小重叠偏置碰撞时,导向板22伸出壳体1的部分与车身侧前方的壁障接触,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导向板22伸出壳体的部分通过发生形变来进行吸能,以形成在汽车Y向,也就是车身宽度方向上的有效支撑,从而提高了安全性能。
可选地,导向板22的周向侧壁包括相对于连接板21的端面倾斜设置的倾斜面221,倾斜面221穿过缺口11,倾斜面221位于壳体1内一端相对于连接板21的垂直距离大于倾斜面221位于壳体1外一端相对于连接板21的垂直距离。
如图2所示,导向板22的外轮廓类似一个直角梯形,即导向板22的周向侧壁设有倾斜面221,在壳体1与端板部2装配完成后,倾斜面221的部分位于壳体1的外侧,倾斜面221位于壳体1内一端相对于连接板21的垂直距离大于倾斜面221位于壳体1外一端相对于连接板21的垂直距离。这样,在发生小重叠偏置碰撞时,当壁障与导向板22接触时,倾斜面221增加了与壁障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车辆Y向上的抗压载荷。
可选地,导向板22在缺口11与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缺口11呈U型,在导向板22装配至缺口11后,沿着U型缺口11的边缘焊接导向板22与壳体1,最终形成U型的焊边。这样,进一步地增加了壳体1与端板部2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壳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在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缺口11,导向板22的周向侧壁还包括位于倾斜面221相对一侧的第一平面222、第二平面223以及连接第一平面222和第二平面223的过渡斜面224,第一平面222位于壳体1内部,第二平面223位于壳体1外部,其中一个缺口11与过渡斜面224接触,另一个缺口11与倾斜面221接触。
如图1所示,壳体1为长方形结构,导向板22的宽度大于壳体1的宽度。壳体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对应的缺口11,为便于描述,将壳体1朝向车身外侧的侧壁定义为第一侧壁,相对的另一侧壁定义为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上的缺口11在壳体1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侧壁上的缺口11在壳体1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导向板22的周向侧壁还包括位于倾斜面221相对一侧的第一平面222、第二平面223以及连接第一平面222和第二平面223的过渡斜面224,在将导向板22装配至壳体1上时,第一平面222位于壳体1内部,第二平面223位于壳体1外部,第二侧壁上的缺口11与过渡斜面224接触,第一侧壁上的缺口11与倾斜面221接触。
这样,在导向板22位于缺口11后,通过倾斜面221和过渡斜面224能够快速定位壳体1和端板部2的位置,从而便于两者进行烧焊连接。
可选地,壳体1内部设有加强板12,加强板12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
如图5所示,壳体1内部设有两个横向加强板12和三个纵向加强板12,两个横向加强板12和三个纵向加强板12交错设置于壳体1内部。这样,加强板12能够增加壳体1的支撑强度。
可选地,导向板22设有减重孔或者减重槽。
如图2所示,导向板22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设有四个平行设置的减重孔,相邻减重孔间隔2cm至3cm设置。这样,在满足导向板22支撑强度的同时,能够对导向板22进行轻量化设计。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减重孔的数量也可为二个、三个或者五个等,这里不做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但需要满足导向板22的强度需求。
可选地,连接板21设有固定安装孔211,固定安装孔211用于与车身前纵梁连接。
如图2所示,连接板21的上部设有两个贯穿的固定安装孔211,连接板21的下部设有三个贯穿的固定安装孔211,相应地,车身前纵梁设有对应的螺纹孔,在连接板21上的固定安装孔211和车身前纵梁的螺纹孔对准后,螺栓穿设于固定安装孔211和螺纹孔以连接车身前纵梁和连接板21。这样,在连接板21上设置固定安装孔211,不仅便于制造、生产成本低,而且装配后具有一定连接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板21上的固定安装孔211的数量以及开设位置可以自行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对应地,车身前纵梁上的螺纹孔需要同步进行调整。
可选地,连接板21上还设有传感器安装孔213。
如图2所示,连接板21的上部设有传感器安装孔213,其用于安装碰撞传感器,在发生小重叠偏置碰撞时,碰撞传感器能够用于检测是否发生碰撞。
可选地,连接板21沿厚度方向设有贯穿的漏液孔212,漏液孔212与壳体1内部连通。
如图2所示,连接板21的上部设有两个贯穿的漏液孔212,连接板21的下部同样设有两个贯穿的漏液孔212,且连接板21上部和下部的漏液孔212分别位于导向板22的两侧,漏液孔212分别与壳体1内壁连接,从而在电泳工艺过后,将壳体1内部残留的电解液排出。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吸能盒总成。
本实施例的车辆与上述吸能盒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板部(2)和两端开口的壳体(1),所述端板部(2)包括连接板(21)和导向板(22),所述连接板(21)的一端面用于与车身前纵梁连接,所述导向板(22)垂直连接于所述连接板(21)的另一端面,所述壳体(1)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壳体(1)一个开口端的缺口(11),所述开口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21)的另一端面,且所述导向板(22)的部分通过所述开口端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导向板(22)的部分通过所述缺口(11)伸出所述壳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2)的周向侧壁包括相对于所述连接板(21)的端面倾斜设置的倾斜面(221),所述倾斜面(221)穿过所述缺口(11),所述倾斜面(221)位于所述壳体(1)内一端相对于所述连接板(21)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倾斜面(221)位于所述壳体(1)外一端相对于所述连接板(21)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在对应位置分别设有所述缺口(11),所述导向板(22)的周向侧壁还包括位于所述倾斜面(221)相对一侧的第一平面(222)、第二平面(22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面(222)和所述第二平面(223)的过渡斜面(224),所述第一平面(222)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第二平面(223)位于所述壳体(1)外部,其中一个所述缺口(11)与所述过渡斜面(224)接触,另一个所述缺口(11)与所述倾斜面(221)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2)在所述缺口(11)与对应的所述壳体(1)的所述侧壁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加强板(12),所述加强板(12)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2)设有减重孔或者减重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1)设有固定安装孔(211),所述固定安装孔(211)用于与所述车身前纵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1)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2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1)沿厚度方向设有贯穿的漏液孔(212),所述漏液孔(212)与所述壳体(1)内部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总成。
CN202221671264.6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7515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1264.6U CN217515117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1264.6U CN217515117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5117U true CN217515117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94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1264.6U Active CN217515117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51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3948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リィンフォース
JP4685819B2 (ja) 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支持構造
JP4865379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JP596941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505249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component
CN114312364A (zh) 车辆碰撞能量吸收***
CN217515117U (zh) 一种吸能盒总成及车辆
CN211731575U (zh) 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7672513U (zh) 一种车辆碰撞导向机构及车辆
CN109533029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CN10894477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20220169312A1 (en) Dash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JP4092712B1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13968283B (zh)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JP2001106002A (ja) 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CN209126503U (zh) 电池固定支架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8021831U (zh)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7804275U (zh) 一种汽车滑门内板结构及汽车滑门
CN216102387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20753645U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底护板结构
CN211507727U (zh) 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
CN218907165U (zh) 一种防撞梁吸能结构、防撞梁组件和车辆
CN220865371U (zh) 吸能盒以及车辆
CN115257938B (zh) 一种a柱、门环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