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9445U - 脱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脱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9445U
CN217509445U CN202220231119.XU CN202220231119U CN217509445U CN 217509445 U CN217509445 U CN 217509445U CN 202220231119 U CN202220231119 U CN 202220231119U CN 217509445 U CN217509445 U CN 2175094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shelf
slit
opening
side plate
thr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11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加郁朗
北川智志
二神伸
渡部宽树
泽村亮
黑木慎
玉田晋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94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94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4Measures for saving energy, e.g. in green hous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谷装置,其能够将从脱谷室漏到摆动筛选装置的输送搁板的砂、灰尘等夹杂物排出到外部,降低谷粒与夹杂物的接触频率,抑制谷粒的表皮损伤。在筛选室(20)的上部设置有摆动筛选装置(21),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上部利用由板状体构成的移送搁板(22)和由多个筛构成的谷粒筛(24)形成,在移送搁板(22)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部(50)或多个第二开口部(51),在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固定着由板状体构成的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使排出引导件(27)朝向前方下侧延伸。

Description

脱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摆动筛选装置的脱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脱谷、筛选处理后的谷粒的品质,提出了在摆动筛选装置的上部和摆动筛选装置的谷粒盘中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板状的多个筛的技术。(专利文献1)
为了抑制在漏到摆动筛选装置的谷粒中混杂的谷杆屑等夹杂物的漏下,提出了在摆动筛选装置的上部设置有编织成格子状的筛选网,在摆动筛选装置的谷粒盘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板状的多个筛的技术。(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1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8595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2的技术中,从脱谷室漏到摆动筛选装置的移送搁板的谷粒与砂、灰尘等夹杂物接触而谷粒的表皮损伤,存在谷粒的商品价值降低的风险。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脱谷装置,其能够将从脱谷室漏到摆动筛选装置的移送搁板的砂、灰尘等夹杂物排出到外部,从而降低谷粒与夹杂物的接触频率而抑制谷粒的表皮损伤。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如下所述。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脱谷装置,所述脱谷装置在对谷秆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室(10)的下侧具备筛选室(20),该筛选室(20)对从该脱谷室(10)漏下来的处理物进行筛选处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筛选室(20)的上部设置有摆动筛选装置(21),该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上部利用由板状体构成的移送搁板(22)和由多个筛构成的谷粒筛(24)形成,在所述移送搁板(22)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部(50)或多个第二开口部(51),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固定着由板状体构成的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使该排出引导件(27)朝向前方下侧延伸。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左部设置有由板状体构成的左侧板(26A),该左侧板(26A)朝向右后方侧延伸,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右部设置有由板状体构成的右侧板(26B),该右侧板(26B)朝向左后方侧延伸,在俯视观察下,将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相比于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设置于前侧左部的第一开口部(50A)或第二开口部(51A)的长轴设置成与左侧板(26A)平行,将设置于前侧右部的第一开口部(50B)或第二开口部(51B)的长轴设置成与右侧板(26B)平行。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俯视观察下,将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相比于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设置于后侧左部的第一开口部(50C)或第二开口部(51C)的长轴设置成与左侧板(26A)正交,将设置于后侧右部的第一开口部(50D)或第二开口部(51D)的长轴设置成与右侧板(26B)正交。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左视观察下,所述移送搁板(22)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部(40)、从该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朝向后上方侧延伸的斜面部(41)、从该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朝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部(42)形成,所述第一开口部(50)设置于平面部(40)。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左视观察下,所述移送搁板(22)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部(40)、从该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朝向后上方侧延伸的斜面部(41)、从该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朝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部(42)形成,所述第二开口部(51)设置于斜面部(41)。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垂直面部(42)设置有第三开口部(52)。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的后部固定有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在筛选室(20)的上部设置摆动筛选装置(21),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上部利用由板状体构成的移送搁板(22)和由多个筛构成的谷粒筛(24)形成,在移送搁板(22)设置多个第一开口部(50)或多个第二开口部(51),在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固定由板状体构成的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使排出引导件(27)朝向前方下侧延伸,因此能够将漏到移送搁板(22)的砂、灰尘等夹杂物排出到筛选室(20)的外部,降低谷粒与夹杂物的接触频率,抑制谷粒的表皮损伤。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在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左部设置左侧板(26A),该左侧板(26A)由朝向后方右侧延伸的板状体构成,在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右部设置右侧板(26B),该右侧板(26B)由朝向后方左侧延伸的板状体构成,在俯视观察下,将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设置于比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靠前侧左部的第一开口部(50A)或第二开口部(51A)的长轴设置成与左侧板(26A)平行,将设置于前侧右部的第一开口部(50B)或第二开口部(51B)的长轴设置成与右侧板(26B)平行,因此能够将沿着左侧板(26A)和右侧板(26B)输送来的夹杂物高效地排出到分选室(20)的外部。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在俯视观察下,将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设置于比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靠后侧左部的第一开口部(50C)或第二开口部(51C)的长轴设置成与左侧板(26A)正交,将设置于后侧右部的第一开口部(50D)或第二开口部(51D)的长轴设置成与右侧板(26B)正交,由此,能够抑制沿着左侧板(26A)和右侧板(26B)移送来的具有谷粒的谷秆从第一开口部(50C)等漏下而高效地移送到谷粒筛(24)。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在左视观察下,由于移送搁板(22)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部(40)、从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朝向后上方侧延伸的斜面部(41)、以及从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朝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部(42)形成,并将第一开口部(50)设置于平面部(40),因此能够将漏到移送搁板(22)的夹杂物高效地排出到筛选室(20)的外部。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在左视观察下,由于移送搁板(22)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部(40)、从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朝向后上方侧延伸的斜面部(41)、以及从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朝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部(42)形成,并将第二开口部(51)设置于斜面部(41),因此能够将漏到移送搁板(22)的夹杂物高效地排出到筛选室(20)的外部。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在垂直面部(42)设置有第三开口部(52),因此漏到移送搁板(22)的夹杂物能够高效地排出到筛选室(20)的外部。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将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固定于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的后部,因此能够将漏到移送搁板(22)的夹杂物进一步高效地排出到筛选室(20)的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的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
图5是摆动筛选装置的俯视图。
图6(a)是移送搁板的平面部的缝隙的俯视图,图6(b)是移送搁板的左侧视图。
图7是移送搁板的平面部的其他缝隙的俯视图。
图8是移送搁板的平面部的又一缝隙的俯视图。
图9(a)是移送搁板的斜面部的缝隙的俯视图,图9(b)是移送搁板的左侧视图。
图10是移送搁板的斜面部的其他缝隙的俯视图。
图11是移送搁板的斜面部的又一缝隙的俯视图。
图12(a)是移送搁板的垂直面部的缝隙的俯视图,图12(b)是垂直面部的缝隙的后视图,图12(c)是移送搁板的左侧视图。
图13(a)是移送搁板的垂直面部的其他缝隙的俯视图,图13(b)是垂直面部的其他缝隙的后视图。
图14(a)是移送搁板的垂直面部的又一缝隙的俯视图,图14(b)是垂直面部的又一缝隙的后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的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脱谷室;20:筛选室;21:摆动筛选装置;22:移送搁板;24:谷粒筛;26A:左侧板;26B:右侧板;27:排出引导件;40:平面部;41:斜面部;42:垂直面部;50:缝隙(第一开口部);51:缝隙(第二开口部);52:缝隙(第三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通用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下侧设置有在土壤面行驶的由左右一对履带构成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前侧设置有收获田地的谷秆的收割前处理装置3,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左后方侧设置有对收割的谷秆进行脱谷、筛选处理的脱谷装置4,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右后方侧设置有供操作者搭乘的操作部5。
在操作部5的下侧设置有内置有发动机的发动机室6,在操作部5的后侧设置有储存脱谷、筛选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箱7,在谷粒箱7的后侧设置有将谷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绞龙8。
收割前处理装置3由输送装置3A、割刀装置3B、绞龙装置3C以及供料室3D构成,该输送装置3A一边使田地的谷秆立起一边将谷秆向后侧输送,该割刀装置3B将输送至输送装置3A的后侧下部的谷秆的根部切断,该绞龙装置3C将输送至输送装置3A的后侧的谷秆向左侧聚集,该供料室3D将聚集的谷秆向脱谷装置4输送。
<第一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
如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4由对谷秆进行脱谷的脱谷室10和对脱谷后的谷粒进行筛选的筛选室20形成。
在脱谷室10的前壁和后壁架设有对从供料室3D输送来的谷秆进行脱谷的脱谷滚筒11,在脱谷滚筒11的下侧设置有沿着脱谷滚筒11的外周下部形成为半圆弧形状的承接网12。另外,脱谷滚筒11的上部被能够开闭的脱谷滚筒罩(省略图示)覆盖,在脱谷滚筒罩的内周部设置有将谷秆向脱谷室10的后部引导的送尘板。
在筛选室20的上部设置有对从脱谷室10漏下的谷粒进行筛选处理的摆动筛选装置21。
如图5所示,在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上部,从前侧起依次设置有:移送搁板22,其由板状体形成;筛体23,其由沿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并列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钢形成;谷粒筛24,其由沿前后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并列设置、沿上下方向倾斜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筛形成;以及麦秆筛25,其由沿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并列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筛形成。另外,谷粒筛24的筛的倾斜角度(开度)能够根据所收获的谷秆的种类来对设置于操作部5的杆进行操作而变更。由此,无论收获的谷秆的种类如何,都能够将筛选效率维持在高水平。
在移送搁板22的左部设置有左侧板26A,该左侧板26A向右后方侧延伸,将输送至移送搁板22的谷秆等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引导,在移送搁板22的右部设置有右侧板26B,该右侧板26B向左后方侧延伸,将输送至移送搁板22的谷秆等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引导。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左侧板26A和右侧板26B统称为侧板26。
如图4所示,在移送搁板22的下侧设置有从移送搁板2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起向前方下侧延伸的排出引导件27。另外,排出引导件2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排出引导件27从移送搁板2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起通过风机30的上侧到达风机罩30A的上侧前部。由此,能够将从形成于移送搁板22的缝隙50等漏下的砂、尘埃等异物排出到分选室20的外部。
在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下部设置有谷粒盘28,该谷粒盘28形成为接收从上部漏下的谷粒等的斗状。
在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下侧,从前侧依次设置有:风机30,其将筛选风输送至摆动筛选装置21;风割31,其将筛选风的送风方向变更为风机30的后方;第一螺旋32,其将从摆动筛选装置21漏下的谷粒向谷粒箱7输送;以及第二螺旋33,其将从摆动筛选装置21的后部漏下的附着有枝梗等的谷粒再次输送至摆动筛选装置21的前部的筛选搁板。
(移送搁板的平面部的缝隙)
如图6(a)、图6(b)所示,在左视观察下,移送搁板22由平面部40、斜面部41和垂直面部42形成,该平面部40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该斜面部41从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向后上方侧延伸,该垂直面部42从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向下侧延伸。
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平面部40形成有左缝隙50A,该左缝隙50A具有与左侧板26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平面部40形成有右缝隙50B,该右缝隙50B具有与右侧板26B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使沿着移送搁板22的左侧板26A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左缝隙50A高效地漏下,使沿着移送搁板22的右侧板26B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右缝隙50B高效地漏下,降低大豆、绿豆的谷粒与砂、尘埃等异物接触的频率,抑制谷粒的柔软表皮损伤。此外,排出引导件27的上部固定于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的与从前侧起第二个的垂直面部42相对的部位。
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平面部40形成有左缝隙50C,该左缝隙50C具有与左侧板26A大致正交地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平面部40形成有右缝隙50D,该右缝隙50D具有与右侧板26B大致正交地延伸的平行的长轴。由此,能够防止沿着移送搁板22的左侧板26A移送来的谷杆从左缝隙50C漏下,能够防止沿着移送搁板22的右侧板26B移送来的谷杆从右缝隙50D漏下。另外,来自风机30的筛选风经由缝隙50C和缝隙50D向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送风,因此能够将移送搁板22的谷秆高效地移送到筛体23、谷粒筛24。此外,也可以将左缝隙50C和右缝隙50D分别形成为与左缝隙50A和右缝隙50B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在平面部40简易地形成缝隙50A~50D。
在本说明书中,将左缝隙50A、右缝隙50B、左缝隙50C、右缝隙50D统称为缝隙50(技术方案的“第一开口部”)。另外,缝隙50可以与后述的缝隙51、缝隙52一起形成,另外,也可以单独形成。
图7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平面部40形成左缝隙50A,该左缝隙50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左部的平面部40形成左缝隙50C,该左缝隙50C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同样地,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平面部40形成右缝隙50B,该右缝隙50B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右部的平面部40形成右缝隙50D,该右缝隙50D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在平面部40简易地形成缝隙50。另外,能够使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左缝隙50A和右缝隙50B高效地漏下,防止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角度地移送来的谷杆从左缝隙50C和右缝隙50D漏下。
图8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平面部40形成左缝隙50A,该左缝隙50A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左部的平面部40形成左缝隙50C,该左缝隙50C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同样地,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平面部40形成右缝隙50B,该右缝隙50B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右部的平面部40形成右缝隙50D,该右缝隙50D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在平面部40简易地形成缝隙50。另外,能够使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左缝隙50A和右缝隙50B高效地漏下,防止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前后方向以规定的角度移送来的谷杆从左缝隙50C和右缝隙50D漏下。
(移送搁板的斜面部的缝隙)
如图9(a)、图9(b)所示,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斜面部41形成有左缝隙51A,该左缝隙51A具有与左侧板26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斜面部41形成有右缝隙51B,该右缝隙51B具有与右侧板26B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轴。由此,一般而言,斜面部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平面部4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因此,能够使沿着移送搁板22的左侧板26A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左缝隙51A更高效地漏下,使沿着移送搁板22的右侧板26B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右缝隙51B高效地漏下,降低大豆、绿豆的谷粒与砂、尘埃等异物接触的频率,进一步抑制谷粒的柔软表皮损伤。此外,排出引导件27的上部固定于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的与从前侧起第二个的垂直面部42相对的部位。
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斜面部41形成有左缝隙51C,该左缝隙51C具有与左侧板26A大致正交地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斜面部41形成有右缝隙51D,该右缝隙51D具有与右侧板26B大致正交地延伸的平行的长轴。由此,能够防止沿着移送搁板22的左侧板26A移送来的谷杆从左缝隙51C漏下,能够防止沿着移送搁板22的右侧板26B移送来的谷杆从右缝隙51D漏下。另外,来自风机30的筛选风经由缝隙51C和缝隙51D向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送风,因此能够将移送搁板22的谷秆高效地移送到筛体23、谷粒筛24。此外,也可以将左缝隙51C和右缝隙51D分别形成为与左缝隙51A和右缝隙51B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在斜面部41简易地形成缝隙51A~51D。
在本说明书中,将左缝隙51A、右缝隙51B、左缝隙51C、右缝隙51D统称为缝隙51(技术方案的“第二开口部”)。另外,缝隙51可以与缝隙50、后述的缝隙52一起形成,另外,也可以单独形成。
图10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斜面部41形成左缝隙51A,该左缝隙51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左部的斜面部41形成左缝隙51C,该左缝隙51C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同样地,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斜面部41形成右缝隙51B,该右缝隙51B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右部的斜面部41形成右缝隙51D,该右缝隙51D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在斜面部41简易地形成缝隙51。另外,能够使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左缝隙51A和右缝隙51B有效地漏下,防止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前后方向以规定的角度移送来的谷杆从左缝隙51C和右缝隙51D漏下。
图11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左部的斜面部41形成左缝隙51A,该左缝隙51A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左部的斜面部41形成左缝隙51C,该左缝隙51C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同样地,也可以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前侧右部的斜面部41形成右缝隙51B,该右缝隙51B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在移送搁板22的位于后侧右部的斜面部41形成右缝隙51D,该右缝隙51D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在斜面部41简易地形成缝隙51。另外,能够使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移送来的砂、尘埃等异物从左缝隙51A和右缝隙51B有效地漏下,防止从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前后方向以规定的角度移送来的谷杆从左缝隙51C和右缝隙51D漏下。
(移送搁板的垂直面部的缝隙)
图12(a)、图12(b)、图12(c)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12(a)、图12(b)、图12(c)所示,在移送搁板22的垂直面部42形成有缝隙52(技术方案的“第三开口部”),该缝隙52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使移送到移送搁板22的平面部40的砂、尘埃等异物从缝隙52高效漏下,防止滞留在平面部40和垂直面部42的角部,能够降低大豆、绿豆的谷粒与砂、尘埃等异物接触的频率,抑制谷粒的柔软表皮损伤。另外,能够防止移送到平面部40的谷秆从缝隙52漏下,向后方的筛体23、谷粒筛24移送而维持较高的谷粒的回收效率。另外,缝隙52可以与缝隙50、缝隙51一起形成,另外,也可以单独形成。
图13(a)、图13(b)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13(a)、图13(b)所示,在移送搁板22的垂直面部42形成有缝隙52,该缝隙5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在垂直面部42简易地形成缝隙52。
图14(a)、图14(b)图示了移送搁板22的左半部分。如图14(a)、图14(b)所示,在移送搁板22的垂直面部42形成有缝隙52,该缝隙5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轴。由此,能够在垂直面部42简易地形成缝隙52。
<第二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
在图15中图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4。对同一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移送搁板22的下侧设置有从移送搁板22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部起向前方下侧延伸的排出引导件27。另外,排出引导件27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移送搁板2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排出引导件27从移送搁板2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起通过风机30的上侧到达风机罩30A的上侧前部。由此,能够将从形成于移送搁板22的缝隙50等漏下的砂、尘埃等异物全部排出到分选室20的外部。另外,如上所述,在移送搁板22的平面部40形成有缝隙50,在斜面部41形成有缝隙51,在垂直面部42形成有缝隙52。

Claims (7)

1.一种脱谷装置,所述脱谷装置在对谷秆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室(10)的下侧具备筛选室(20),该筛选室(20)对从该脱谷室(10)漏下来的处理物进行筛选处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筛选室(20)的上部设置有摆动筛选装置(21),
该摆动筛选装置(21)的上部利用由板状体构成的移送搁板(22)和由多个筛构成的谷粒筛(24)形成,
在所述移送搁板(22)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部(50)或多个第二开口部(51),
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固定着由板状体构成的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使该排出引导件(27)朝向前方下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左部设置有由板状体构成的左侧板(26A),该左侧板(26A)朝向右后方侧延伸,
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右部设置有由板状体构成的右侧板(26B),该右侧板(26B)朝向左后方侧延伸,
在俯视观察下,将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相比于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设置于前侧左部的第一开口部(50)或第二开口部(51)的长轴设置成与左侧板(26A)平行,将设置于前侧右部的第一开口部(50)或第二开口部(51)的长轴设置成与右侧板(26B)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下,将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上表面的相比于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设置于后侧左部的第一开口部(50)或第二开口部(51)的长轴设置成与左侧板(26A)正交,将设置于后侧右部的第一开口部(50)或第二开口部(51)的长轴设置成与右侧板(26B)正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左视观察下,所述移送搁板(22)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部(40)、从该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朝向后上方侧延伸的斜面部(41)、从该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朝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部(42)形成,
所述第一开口部(50)设置于平面部(40)。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左视观察下,所述移送搁板(22)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部(40)、从该平面部(40)的后端部起朝向后上方侧延伸的斜面部(41)、从该斜面部(41)的后端部起朝向下侧延伸的垂直面部(42)形成,
所述第二开口部(51)设置于斜面部(4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垂直面部(42)设置有第三开口部(52)。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送搁板(22)的下表面的后部固定有排出引导件(27)的后部。
CN202220231119.XU 2021-03-26 2022-01-27 脱谷装置 Active CN2175094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3005A JP7075630B1 (ja) 2021-03-26 2021-03-26 脱穀装置
JP2021-053005 2021-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9445U true CN217509445U (zh) 2022-09-30

Family

ID=81749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1119.XU Active CN217509445U (zh) 2021-03-26 2022-01-27 脱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75630B1 (zh)
CN (1) CN21750944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4841U (zh) * 1980-11-12 1982-05-25
JPS6156844U (zh) * 1984-09-20 1986-04-16
JPH0448760Y2 (zh) * 1988-06-10 1992-11-17
JPH06113663A (ja) * 1992-10-02 1994-04-26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の揺動選別装置
JP2005095073A (ja) * 2003-09-25 2005-04-14 Iseki & Co Ltd 脱穀部の風選装置
GB2487196A (en) * 2011-01-11 2012-07-18 Agco As Combine harvester grain cleaning apparatus
JP2013179852A (ja) * 2012-02-29 2013-09-12 Iseki & Co Ltd 脱穀装置
JP2013183655A (ja) * 2012-03-06 2013-09-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0419A (ja) 2022-10-07
JP7075630B1 (ja) 2022-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18995B1 (en) Cleaning assembly for a harvester
CN217509445U (zh) 脱谷装置
TW201309186A (zh) 脫粒裝置
KR102646943B1 (ko) 탈곡 장치
JP7155069B2 (ja) 脱穀装置
JP666723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6254815A (ja) コンバイン
JP4883301B2 (ja) 脱穀装置
KR20080084946A (ko) 콤바인
JP2015097540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構造
JP5078782B2 (ja) 脱穀装置
JP3846886B2 (ja) 脱穀装置
JP458126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039452B2 (ja) 脱穀装置
JP3686604B2 (ja) 脱穀機の二番処理装置
JP3670118B2 (ja) コンバインの揺動選別装置
JP2012210157A (ja) 脱穀装置
JP5005624B2 (ja) 脱穀装置
JP2000201524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05198619A (ja) 脱穀装置
JP2005229830A (ja) 脱穀装置
JP2020065496A (ja) 脱穀装置
JP5005625B2 (ja) 脱穀装置
JP2013132232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9208390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