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3338U - 电火灶 - Google Patents

电火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3338U
CN217423338U CN202221204231.0U CN202221204231U CN217423338U CN 217423338 U CN217423338 U CN 217423338U CN 202221204231 U CN202221204231 U CN 202221204231U CN 217423338 U CN217423338 U CN 217423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ir outlet
air
cavit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0423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刚
梁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0423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3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3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3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火灶,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设有安装腔,壳体组件上开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安装开口、进风口和出风口;炉头组件,炉头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炉头组件的部分穿过安装开口延伸至安装腔内;变压装置,变压装置位于安装腔内,变压装置与炉头组件电连接;电路控制组件,电路控制组件位于安装腔内,电路控制组件分别与炉头组件以及变压装置电连接;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位于安装腔内,散热组件与进风口以及出风口连通,散热组件用于将位于安装腔内的炉头组件的部分和/或变压装置和/或电路控制组件产生的热量排出安装腔外。本实用新型的电火灶散热效果好、性能可靠、安全系数高、操作方便且结构简单,容易生产。

Description

电火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火灶。
背景技术
电火灶是利用等离子体的特性,用高压电击穿空气形成热等离子体,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最终获得理想功能的热等离子体束,产生类似火焰特性的热等离子体束给锅具加热来进行烹饪的新型灶具。由于电火灶需要将外部的电源转换成高压,如将220V交流转换成10KV左右的高电压以进行放电,一方面电火灶的电极头部分在生成高温等离子体射流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电极头的温度极高。另一方面,高压组件在将低压电转换成高压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作用下,导致电火灶内部的温度很高。而且由于电火灶内部电路以及电控单元部件较多,结构复杂,因此炉头、电路板、变压器三者产生的热量较难排出腔体外,过高的腔体温度容易对电火灶的电路单元、电控单元以及其他环境元件造成严重的热干扰,从而影响电火灶的整体运行,也影响电火灶的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炉体散热效果好、性能可靠、安全系数高、操作方便且结构简单的电火灶。
一种电火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安装腔,所述壳体组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安装开口、进风口和出风口;炉头组件,所述炉头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炉头组件的部分穿过所述安装开口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内;变压装置,所述变压装置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变压装置与所述炉头组件电连接;电路控制组件,所述电路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电路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炉头组件以及所述变压装置电连接;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所述炉头组件的部分和/或所述变压装置和/或所述电路控制组件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述安装腔外。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火灶中,变压装置、电路控制组件以及散热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的安装腔内,炉头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并且炉头组件产生热等离子体的部分位于安装腔外,炉头组件的其中部分穿过安装开口延伸至安装腔内。安装腔内的散热组件与壳体组件上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相互配合形成过风通道。散热组件可以与炉头组件连接,用于将在安装腔内部的炉头组件的热量排出壳体组件外,或散热组件与变压装置连接,用于将变压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组件外,或散热组件与电路控制组件连接,用于将电路控制组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组件外。可选地,散热组件可以同时与炉头组件、变压装置以及电路控制组件连接,同时对上述组件进行散热处理,最终使安装腔内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外界,防止热量干扰炉头组件、变压装置以及电路控制组件的正常运行。因此上述结构设计能够提高电火灶的运行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壳体本体上并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盖板上。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壳体本体与盖板围合形成安装腔。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设置在壳体本体的侧壁以及盖板上,从而使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一定的错位,有利于延长空气在安装腔内停留的时间,促进空气的热交换,提高散热效率。特别地,出风口设置在盖板上,有利于热量从电火灶的支撑台面散出,热量排放效果更好,同时还能防止嵌入灶台内部的电火灶部分的热量难以排出进而重新影响电火灶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头组件包括支架、等离子针组件以及绝缘隔热层,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设置多个第一插接孔,所述绝缘隔热层上设置多个第二插接孔,所述绝缘隔热层盖设于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所述绝缘隔热层与所述支架围合形成容腔,所述等离子针组件穿过所述第二插接孔、所述容腔以及所述第一插接孔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容腔连通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的一侧,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一风机对应设置,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风机位于炉头组件支架的第一缺口处,并且支架上的第二缺口与壳体组件的第一出风口对应设置。上述设计能引导外部空气加速进入炉头组件的容腔内,通过空气热交换使容腔内的等离子针组件迅速冷却,且交换的热量能够快速从第二缺口流向第一出风口,并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壳体组件外。因此,上述结构能够提升炉头组件的散热效率,提高炉头组件以及电火灶的热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在所述支架上错位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支架上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错设置,有利于延长支架的散热风道,使容腔内的热量交换作用时间相对延长。且上述结构设计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结构更简单,方便制造和生产,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相交设置的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三挡板以及所述第四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导风件形成有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导风件分别与所述支架以及所述盖板连接,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的第一导风件上形成有相互交错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缺口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从而方便容腔内的热量直接经由第二缺口引出至第一开口,并通过第二开口引至第一出风口排出外界,防止炉头组件的热量重新排至安装腔内部。上述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安装腔的防热效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电路控制组件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的第二风机设置在电路控制组件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因此使电路控制组件上形成有较长的散热风道,且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加速电路控制组件的散热效率,提高电路控制组件的热稳定性,提高可靠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排风机,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排风机设置在所述电路控制组件远离所述第二风机的一侧,所述排风机的排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电路控制组件远离第二风机的一端还设置了排风机,排风机的排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路控制组件的散热排热效率,并且电路控制组件散发的热量能经由排风机抽出并直接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外界,防止热量重新回流至安装腔内部。因此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保护电路控制组件的热稳定性,有利于维护电路控制组件的正常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三风机,所述第三风机设置在所述变压装置的一侧。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的第三风机设置在变压装置的一侧,用于直接将变压装置产生的热量更快速直接到排出壳体组件外,防止热干扰,提升变压装置的安全性能,提高运行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压装置包括盒体和磁芯以及线圈组件,所述磁芯和线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上设有第三开口,所述出风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相对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变压装置的磁芯和线圈组件设置在盒体内,且盒体上具有第三开口,第三风机设置在第三开口处,从而使变压装置中热量的排出更加直接方便,散热效率更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内形成有开口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导风件盖设在所述盖板的所述出风口上,所述第二导风件与所述盖板相交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导风口,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以及所述导风口连通。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的第二导风件设置在盖板的出风口上,第二导风件可以为出风格栅,第二导风件用于将经由出风口排出的热量,从第二导风件背后的导风口排出外界,防止电火灶上面热量的相互串扰,或影响电火灶上方的正常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弧形导风板,所述弧形导风板与所述炉头组件在所述安装腔内的部分相配合设置,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以及所述弧形导风板相互配合形成弧形风道。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在炉头组件的外侧设置与炉头组件的支架形状相匹配的弧形导风板,从而使壳体组件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弧形导风板相互配合形成弧形风道,进一步延长过风通道,提高散热效率。可选地,弧形导风板设置在炉头组件与电路控制组件之间,并在炉头组件与电路控制组件之间形成有效的防护隔离,防止相互串扰,有利于提升电火灶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火灶拆解后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火灶拆解后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外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火灶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火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火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火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炉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炉头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炉头组件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炉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变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组件,101安装腔,102安装开口,11壳体本体,12盖板,103第一出风口,104第二出风口,105第三出风口;
2炉头组件,21支架,22等离子针组件,23绝缘隔热层,201容腔,202 第一插接孔,203第二插接孔,204第一缺口,205第二缺口,24电容组件,25 连接组件,206凹陷槽,26防护结构,221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2第二等离子针组件;
3变压装置,31盒体,32磁芯,33线圈组件,301第三开口;
4电路控制组件;
5散热组件,51第一风机,52第一导风件,521第一挡板,522第二挡板, 523第三挡板,524第四挡板,501第一开口,502第二开口,53第二风机,54 排风机,55第三风机,56第二导风件,503第二腔体,504导风口,57弧形导风板;
6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电火灶。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火灶,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设有安装腔101,壳体组件1上开设有与安装腔101连通的安装开口 102、进风口和出风口;炉头组件2,炉头组件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炉头组件2的部分穿过安装开口102延伸至安装腔101内;变压装置3,变压装置3位于安装腔101内,变压装置3与炉头组件2电连接;电路控制组件4,电路控制组件4位于安装腔101内,电路控制组件4分别与炉头组件2以及变压装置3电连接;散热组件5,散热组件5位于安装腔101内,散热组件5与进风口以及出风口连通,散热组件5用于将位于安装腔101内的炉头组件2的部分和/或变压装置3和/或电路控制组件4产生的热量排出安装腔101外。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火灶中,变压装置3、电路控制组件4以及散热组件5 设置在壳体组件1的安装腔101内,炉头组件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并且炉头组件2产生热等离子体的部分位于安装腔101外,炉头组件2的其中部分穿过安装开口102延伸至安装腔101内。安装腔101内的散热组件5与壳体组件1 上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相互配合形成过风通道。散热组件5可以与炉头组件2 连接,用于将在安装腔101内部的炉头组件2的热量排出壳体组件1外,或散热组件5与变压装置3连接,用于将变压装置3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组件1外,或散热组件5与电路控制组件4连接,用于将电路控制组件4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壳体组件1外。可选地,散热组件5可以同时与炉头组件2、变压装置3以及电路控制组件4连接,同时对上述组件进行散热处理,最终使安装腔101内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外界,防止热量干扰炉头组件、变压装置以及电路控制组件的正常运行。因此上述结构设计能够提高电火灶的运行可靠性。
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本体11和盖板12,盖板12盖设在壳体本体11上并形成安装腔 101,进风口设置在壳体本体11的侧壁和/或底壁上,出风口设置在盖板12上。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壳体本体11与盖板12围合形成安装腔101。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设置在壳体本体11的侧壁以及盖板12上,从而使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一定的错位,有利于延长空气在安装腔101内停留的时间,促进空气的热交换,提高散热效率。特别地,出风口设置在盖板12上,有利于热量从电火灶的支撑台面散出,热量排放效果更好,同时还能防止嵌入灶台内部的电火灶部分的热量难以排出进而重新影响电火灶的散热效果。
如图3、图4、图5、图7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炉头组件2包括支架21、等离子针组件22以及绝缘隔热层23,支架21上形成有容置槽,容置槽的槽底设置多个第一插接孔202,绝缘隔热层23上设置多个第二插接孔 203,绝缘隔热层23盖设于容置槽的开口,绝缘隔热层23与支架21围合形成容腔201,等离子针组件22穿过第二插接孔203、容腔201以及第一插接孔202 设置在支架21上,支架21上设置有与容腔201连通的第一缺口204和第二缺口205,散热组件5包括第一风机51,第一风机51设置在第一缺口204的一侧,第一缺口204与第一风机51对应设置,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03,第二缺口 205与第一出风口103连通。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风机51位于炉头组件2支架21的第一缺口204处,并且支架21上的第二缺口105与壳体组件1的第一出风口103对应设置。上述设计能引导外部空气加速进入炉头组件的容腔201内,通过空气热交换使容腔内201的等离子针组件22迅速冷却,且交换的热量能够快速从第二缺口流向第一出风口103,并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103排出壳体组件1外。因此,上述结构能够提升炉头组件2的散热效率,提高炉头组件以及电火灶的热稳定性。
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204与第二缺口205在支架 21上错位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支架21上的第一缺口204和第二缺口205交错设置,有利于延长支架的散热风道,使容腔201内的热量交换作用时间相对延长。且上述结构设计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结构更简单,方便制造和生产,有利于节约成本。
如图2、图3、图5、图8、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一导风件52,第一导风件52包括第一挡板521、第二挡板522以及相交设置的第三挡板523和第四挡板524,第一挡板521以及第二挡板522分别与第三挡板523以及第四挡板524连接,第一挡板521与第二挡板522相对设置,并使第一导风件52形成有具有第一开口501和第二开口502的第一腔体,第一导风件52分别与支架21以及盖板12连接,第一开口501与第二缺口205连通,第二开口502与第一出风口103连通。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5的第一导风件52上形成有相互交错的第一开口501以及第二开口502。第一开口501与第二缺口205连通,第二开口502与第一出风口103连通,从而方便容腔201内的热量直接经由第二缺口205引出至第一开口501,并通过第二开口502引至第一出风口103排出外界,防止炉头组件2的热量重新排至安装腔101内部。上述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安装腔101的防热效能。
如图1、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二风机53,第二风机53设置在电路控制组件4远离出风口的一侧。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5的第二风机53设置在电路控制组件4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因此使电路控制组件4上形成有较长的散热风道,且在第二风机53的作用下加速电路控制组件4的散热效率,提高电路控制组件4 的热稳定性,提高可靠性能。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5还包括排风机54,出风口包括第二出风口104,排风机54设置在电路控制组件4远离第二风机53的一侧,排风机54的排风口与第二出风口104相对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电路控制组件4远离第二风机53的一端还设置了排风机54,排风机54的排风口与第二出风口104对应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路控制组件4的散热排热效率,并且电路控制组件4散发的热量能经由排风机抽出并直接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外界,防止热量重新回流至安装腔101 内部。因此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保护电路控制组件4的热稳定性,有利于维护电路控制组件4的正常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三风机55,第三风机55设置在变压装置3的一侧。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5的第三风机55设置在变压装置3 的一侧,用于直接将变压装置3产生的热量更快速直接到排出壳体组件1外,防止热干扰,提升变压装置3的安全性能,提高运行稳定性。
如图3、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压装置3包括盒体31和磁芯32以及线圈组件33,磁芯32和线圈组件33设置在盒体31内,盒体31上设有第三开口301,出风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105,第三开口301与第三出风口105相对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变压装置3的磁芯32和线圈组件33设置在盒体31内,且盒体31上具有第三开口301,第三风机53设置在第三开口301 处,从而使变压装置3中热量的排出更加直接方便,散热效率更高。
如图3、图4、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二导风件 56,第二导风件56内形成有开口的第二腔体503,第二导风件56盖设在盖板 12的出风口上,第二导风件56与盖板12相交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导风口 504,出风口、第二腔体503以及导风口504连通。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散热组件5的第二导风件56设置在盖板12 的出风口上,第二导风件56可以为出风格栅,第二导风件56用于将经由出风口排出的热量,从第二导风件56背后的导风口504排出外界,防止电火灶上面热量的相互串扰,或影响电火灶上方的正常操作。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5还包括弧形导风板57,弧形导风板57与炉头组件2在安装腔101内的部分相配合设置,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弧形导风板57相互配合形成弧形风道。
上述的电火灶进一步限定了:在炉头组件2的外侧设置与炉头组件2的支架21形状相匹配的弧形导风板57,从而使壳体组件1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弧形导风板57相互配合形成弧形风道,进一步延长过风通道,提高散热效率。可选地,弧形导风板57设置在炉头组件2与电路控制组件4之间,并在炉头组件 2与电路控制组件4之间形成有效的防护隔离,防止相互串扰,有利于提升电火灶的运行稳定性。
如图9、图10、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炉头组件2还包括电容组件24,电容组件24包括多个电容;炉头组件2还包括连接组件25,连接组件25设置在支架21的一侧,等离子针组件22穿过多个第一插接孔202后与多个电容的至少一个连接,电容远离等离子针组件22的一端与连接组件25连接,连接组件25与多个电容的连接处设有凹陷槽206。
上述的电火灶中,炉头组件还包括电容组件24和连接组件25。等离子针组件22穿设支架21的第一插接孔202后与连接组件25连接。当电源装置、电路控制组件以及变压装置与连接组件25电连接后,通过连接组件25向等离子针组件22的等离子针传输高压电,等离子针组件在高压电作用下能够击穿空气形成热等离子体,产生大量热量,供锅具加热使用。等离子针穿过第一插接孔202 的孔壁后,通过焊接原料将等离子针固定连接到电容上,提高炉头组件的结构稳固性。由于焊接原料在连接过程中容易从连接组件25与多个电容的连接处漏掉,而且多个等离子针需要进行高压放电,需要保证多个等离子针的安装稳定性以及导电的可靠性,因此,通过连接组件25上设置凹陷槽206,通过连接组件25直接对多个电容进行连接和支撑,保证连接后的稳定性。上述的连接组件 25上凹陷槽206的设计可以提高多个等离子针与电容组件连接的操作便利性,且能够节省材料,有利于降低成本。可选地,炉头组件通过焊接的方式(如金属焊料焊接)实现连接。
如图10、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炉头组件2还包括防护结构26,防护结构2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防护结构26设置在支架21上,多个防护结构26 的每一个环绕多个第一插接孔202中的其中一个设置。
上述的电火灶中,炉头组件2的支架21的第一插设孔202外周设置有防护结构26,防护结构26围绕插接孔202的外周设置。防护结构26环绕第一插接孔202设置,从而对相邻两个等离子针产生有效的隔离,避免相邻等离子针之间产生拉弧现象。因此,通过设置防护结构26可以大大提高炉头结构的安全性能,提高炉头结构的可靠性。可选地,防护结构26呈圆环状或圆筒状地竖直设置在支架21上。
如图4、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火灶还包括密封件6,密封件6用于封堵等离子针组件22与绝缘隔热层23的第二插接孔203之间的间隙。
上述的电火灶中,等离子组件22的等离子针与绝缘防护层23的第二插接孔203之间的孔隙通过密封件6进行密封,从而可以防止凸出在绝缘防护层2 外的等离子针部分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插接孔201的孔隙传递至支架1上,造成支架1的变形或影响炉头组件下部结构的热稳定性能。因此,通过在炉头组件的绝缘防护层2的孔隙上设置密封件5,可以有效提高炉头组件的隔热性能,减少热量经等离子针进行传动,同时避免空气经孔隙进入到燃烧空间内影响使用,保证燃烧效果、延长炉头组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等离子针组件22包括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1和第二等离子针组件222,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等离子针,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1位于支架21的中心,所述第二等离子针组件222 包括多个第二等离子针,第二等离子针组件222环绕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1设置,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1距离支架21支撑平面的高度为第一高度,第二等离子针组件222距离支架22支撑平面的高度为第二高度,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之间形成高度差。
上述的电火灶,在支架21上分别设置有两组等离子针组件,且第一等离子针组件221的第一等离子体头相对支架21的支撑平面的高度大于第二等离子针组件222的第二等离子体头相对支架21的支撑平面的高度。因此,第一等离子体头与锅具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二等离子体头与锅具之间的间隔距离。当锅具进行使用时,距离支撑平面的高度较高的更容易与锅具产生作用进行高压击穿空气,通过控制功率可以调控加热效果,实现了加热的可控。因此,上述的结构能够对锅具的加热产生两种不同热量效能,可以适用不同烹饪场景对电火灶的加热效能需求,灵活性强,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火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1)设有安装腔(101),所述壳体组件(1)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101)连通的安装开口(102)、进风口和出风口;
炉头组件(2),所述炉头组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炉头组件(2)的部分穿过所述安装开口(102)延伸至所述安装腔(101)内;
变压装置(3),所述变压装置(3)位于所述安装腔(101)内,所述变压装置(3)与所述炉头组件(2)电连接;
电路控制组件(4),所述电路控制组件(4)位于所述安装腔(101)内,所述电路控制组件(4)分别与所述炉头组件(2)以及所述变压装置(3)电连接;
散热组件(5),所述散热组件(5)位于所述安装腔(101)内,所述散热组件(5)与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散热组件(5)用于将位于所述安装腔(101)内的所述炉头组件(2)的部分和/或所述变压装置(3)和/或所述电路控制组件(4)产生的热量排出所述安装腔(10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本体(11)和盖板(12),所述盖板(12)盖设在所述壳体本体(11)上并形成所述安装腔(101),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1)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盖板(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组件(2)包括支架(21)、等离子针组件(22)以及绝缘隔热层(23),所述支架(21)上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设置多个第一插接孔(202),所述绝缘隔热层(23)上设置多个第二插接孔(203),所述绝缘隔热层(23)盖设于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所述绝缘隔热层(23)与所述支架(21)围合形成容腔(201),所述等离子针组件(22)穿过所述第二插接孔(203)、所述容腔(201)以及所述第一插接孔(202)设置在所述支架(21)上,所述支架(21)上设置有与所述容腔(201)连通的第一缺口(204)和第二缺口(205),
所述散热组件(5)包括第一风机(51),所述第一风机(51)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204)的一侧,所述第一缺口(204)与所述第一风机(51)对应设置,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03),所述第二缺口(205)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204)与所述第二缺口(205)在所述支架(21)上错位设置;和/或
所述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一导风件(52),所述第一导风件(52)包括第一挡板(521)、第二挡板(522)以及相交设置的第三挡板(523)和第四挡板(524),所述第一挡板(521)以及第二挡板(522)分别与所述第三挡板(523)以及所述第四挡板(524)连接,所述第一挡板(521)与所述第二挡板(522)相对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导风件(52)形成有具有第一开口(501)和第二开口(502)的第一腔体,
所述第一导风件(52)分别与所述支架(21)以及所述盖板(12)连接,所述第一开口(501)与所述第二缺口(205)连通,所述第二开口(502)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二风机(53),所述第二风机(53)设置在所述电路控制组件(4)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5)还包括排风机(54),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二出风口(104),所述排风机(54)设置在所述电路控制组件(4)远离所述第二风机(53)的一侧,所述排风机(54)的排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04)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三风机(55),所述第三风机(55)设置在所述变压装置(3)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装置(3)包括盒体(31)和磁芯(32)以及线圈组件(33),所述磁芯(32)和线圈组件(33)设置在所述盒体(31)内,所述盒体(31)上设有第三开口(301),所述出风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105),所述第三开口(301)与所述第三出风口(105)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5)还包括第二导风件(56),所述第二导风件(56)内形成有开口的第二腔体(503),所述第二导风件(56)盖设在所述盖板(12)的所述出风口上,所述第二导风件(56)与所述盖板(12)相交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导风口(504),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503)以及所述导风口(504)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5)还包括弧形导风板(57),所述弧形导风板(57)与所述炉头组件(2)在所述安装腔(101)内的部分相配合设置,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以及所述弧形导风板(57)相互配合形成弧形风道。
CN202221204231.0U 2022-05-19 2022-05-19 电火灶 Active CN217423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4231.0U CN217423338U (zh) 2022-05-19 2022-05-19 电火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4231.0U CN217423338U (zh) 2022-05-19 2022-05-19 电火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3338U true CN217423338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6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04231.0U Active CN217423338U (zh) 2022-05-19 2022-05-19 电火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3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23338U (zh) 电火灶
CN210241668U (zh) 一种otr微波炉散热***
CN111853872A (zh) 一种双腔道双风扇等离子体灶
CN117128545A (zh) 电火灶
CN114263941A (zh) 电火灶
CN210891802U (zh) 用于烹饪装置的门体组件和烹饪装置
CN217057620U (zh) 电火灶
CN210568643U (zh) 炉头及电焰灶
CN220892320U (zh) 一种炉头和电燃灶
CN210667943U (zh) 一种散热电阻柜
CN217584563U (zh) 炉头组件及电火灶
CN221172325U (zh) 电燃灶
CN117553330B (zh) 一种燃气灶
CN212565907U (zh) 一种双腔道双风扇等离子体灶
CN218450601U (zh) 等离子加热组件及电火灶
CN220648332U (zh) 电燃灶
CN221098710U (zh) 一种导风结构和电燃灶
CN117128544A (zh) 炉头组件及电火灶
CN211290173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5062258U (zh) 易散热结构及其加热烹饪装置
CN219697985U (zh) 电路板结构、炉头和电燃灶
WO2024021520A1 (zh) 电火灶
CN214429900U (zh) 一种电加热烧烤炉的散热装置
CN219876225U (zh) 电极和电燃灶
CN218544532U (zh) 炉头组件及电火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