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3242U -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3242U
CN217403242U CN202221251803.0U CN202221251803U CN217403242U CN 217403242 U CN217403242 U CN 217403242U CN 202221251803 U CN202221251803 U CN 202221251803U CN 217403242 U CN217403242 U CN 217403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iece
heat exchanger
microchannel heat
clamping
limit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518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同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518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3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3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3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以及至少一卡固组件,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安装有翅片;所述卡固组件包括卡固件以及至少一限位销,所述卡固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于多个所述直管段的一端,所述卡固件朝向所述扁管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所述卡固件上设置有贯通其内外侧的多个卡槽,所述卡槽供多个所述弯管段向外穿出所述卡固件设置。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翅片与扁管之间固定成本高且在固定后影响换热能力的问题。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微通道换热器采用钎焊或胶粘方式连接翅片和扁管,而选用钎焊方式进行连接,钎焊炉的温度控制不能超过600摄氏度,否则会造成集流管和扁管的脱焊现象;此外,钎焊需要方钢或者捆扎带固定,捆扎不当,也会造成虚焊;钎焊成本高,对于全面家用化,阻力较大;采用胶粘方式进行连接,胶水的粘接力直接影响粘接强度,高低温冲击造成脱粘;胶的热阻比金属大,通过胶粘会造成传热性能的下降,对能耗不利,对节能环保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翅片与扁管之间固定成本高且在固定后影响换热能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扁管,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安装有翅片;以及,
至少一卡固组件,包括卡固件以及至少一限位销,所述卡固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于多个所述直管段的一端,所述卡固件朝向所述扁管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所述卡固件上设置有贯通其内外侧的多个卡槽,所述卡槽供多个所述弯管段向外穿出所述卡固件设置,所述限位销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销设于任一所述卡固件的外侧且穿过所述弯管段的内围空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限位销的至少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且朝向所述卡固件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抵接所述卡固件。
可选地,所述限位销的两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止挡部。
可选地,所述限位销可活动安装在所述卡固件上。
可选地,所述限位销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卡固件。
可选地,所述限位销的一端在远离另一端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可选地,多个所述直管段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卡固组件。
可选地,两个所述卡固件之间还安装有至少一边板,所述边板设于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且与相邻的一所述直管段之间也设置有所述翅片。
可选地,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来回弯曲设置,以形成有位于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多个折弯部,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所述折弯部对应与两个所述直管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所述换热设备包括微通道换热器,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以及至少一卡固组件,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安装有翅片;所述卡固组件包括卡固件以及至少一限位销,所述卡固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于多个所述直管段的一端,所述卡固件朝向所述扁管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所述卡固件上设置有贯通其内外侧的多个卡槽,所述卡槽供多个所述弯管段向外穿出所述卡固件设置,所述限位销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销设于任一所述卡固件的外侧且穿过所述弯管段的内围空间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所述扁管为多个所述直管段和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的所述弯管段,则所述扁管一体成型且呈连续交替弯曲设置,在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卡固件,使对应位于所述扁管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弯管段伸入至所述卡固件的多个所述卡槽内,并穿出至所述卡固件的外侧,当所述弯管段穿出至所述卡固件的外侧时,连接同一所述弯管段的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直管段在所述卡槽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槽壁的抵紧作用下以使两个所述直管段的部分会相互靠近,而置于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所述翅片此时因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刚度,则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会抵紧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从而仅通过相互抵接作用就可实现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的相对固定,且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可以不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进行辅助固定安装,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直接接触连接,相较于完全采用钎焊或胶粘的连接方式,此方式成本低,且可以使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达到较佳的换热效果;进一步地,由于所述卡固件与所述扁管之间仅通过抵紧作用进行连接,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卡固件与所述扁管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至使所述扁管与所述卡固件分离,因而在所述卡固件安装至所述扁管上时,在穿出至所述卡固件外侧的所述弯管段的内围空间内穿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所述限位销,所述限位销、所述弯管段与所述卡固件之间组合形成榫卯结构,以限制所述卡固件与所述扁管间的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卡固件与扁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限位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658085450000031
Figure BDA000365808545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微通道换热器采用钎焊或胶粘方式连接翅片和扁管,而选用钎焊方式进行连接,钎焊炉的温度控制不能超过600摄氏度,否则会造成集流管和扁管的脱焊现象;此外,钎焊需要方钢或者捆扎带固定,捆扎不当,也会造成虚焊;钎焊成本高,对于全面家用化,阻力较大;采用胶粘方式进行连接,胶水的粘接力直接影响粘接强度,高低温冲击造成脱粘;胶的热阻比金属大,通过胶粘会造成传热性能的下降,对能耗不利,对节能环保不利。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00包括扁管1以及至少一卡固组件3,所述扁管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直管段1a、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1a的弯管段1b,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安装有翅片2;所述卡固组件3包括卡固件3a以及至少一限位销3b,所述卡固件3a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于多个所述直管段1a的一端,所述卡固件3a朝向所述扁管1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所述卡固件3a上设置有贯通其内外侧的多个卡槽4,所述卡槽4供多个所述弯管段1b向外穿出所述卡固件3a设置,所述限位销3b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销3b设于任一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且穿过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所述扁管1为多个所述直管段1a和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1a的所述弯管段1b,则所述扁管1一体成型且呈连续交替弯曲设置,在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卡固件3a,使对应位于所述扁管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弯管段1b伸入至所述卡固件3a的多个所述卡槽4内,并穿出至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当所述弯管段1b穿出至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时,连接同一所述弯管段1b的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直管段1a在所述卡槽4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槽壁的抵紧作用下以使两个所述直管段1a的部分会相互靠近,而置于两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的所述翅片2此时因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刚度,则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会抵紧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从而仅通过相互抵接作用就可实现所述扁管1与所述翅片2的相对固定,且所述扁管1与所述翅片2之间可以不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进行辅助固定安装,所述扁管1与所述翅片2之间直接接触连接,相较于完全采用钎焊或胶粘的连接方式,此方式成本低,且可以使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00达到较佳的换热效果;进一步地,由于所述卡固件3a与所述扁管1之间仅通过抵紧作用进行连接,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卡固件3a与所述扁管1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至使所述扁管1与所述卡固件3a分离,因而在所述卡固件3a安装至所述扁管1上时,在穿出至所述卡固件3a外侧的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内穿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所述限位销3b,所述限位销3b、所述弯管段1b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组合形成榫卯结构,以限制所述卡固件3a与所述扁管1间的分离。
其中,为了使所述卡固件3a安装在所述扁管1上时,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可作用在所述翅片2上更强的抵紧力,则设计所述翅片2与所述扁管1之间过盈配合,当所述翅片2安装至两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的时候,其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作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1a上沿所述第二方向且远离所述翅片2的力,在所述卡固件3a安装至所述扁管1上时,使所述翅片2与相邻的所述直管段1a之间具备更强的抵紧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扁管1呈一体化设置,则所述扁管1上仅具有两个开口,以供冷媒的输入和输出,从而配合所述翅片2,达成换热的效果,作为现有技术,所述扁管1在其开口位置需连接有集流管,其中,集流管在图中未示出。
此外,由于所述扁管1呈连续交替弯曲设置,则在所述扁管1的同一侧同时会具有多个多个弯管段1b,当所述卡固件3a安装在所述扁管1时,多个所述弯管端均会通过所述卡槽4从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伸出,通过在任一一个或多个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内穿设有所述限位销3b,即可组成榫卯结构,实现所述扁管1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的固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中,在位于所述扁管1的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弯管段1b内均穿设有所述限位销3b,以避免仅有部分所述限位销3b穿设在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时,未穿设有所述限位销3b的部分在设备运行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从而导致所述扁管1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相对震动,以逐渐抖落所述限位销3b,至使所述翅片2与所述扁管1之间部分逐渐分离,进而影响换热效率的情况出现。
而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均可选择安装或不安装所述翅片2,即在所述扁管1之间安装的所述翅片2的数量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各所述直管段1a之间均安装有所述翅片2,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销3b的至少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止挡部5,所述止挡部5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且朝向所述卡固件3a的止挡面5a,所述止挡面5a抵接所述卡固件3a。通过在所述限位销3b的一端突出设置有所述止挡部5,则所述限位销3b设置有所述止挡部5的一端无法沿所述第三方向穿过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沿所述第三方向将所述限位销3b的另一端***至所述弯管段1b内直至位于所述止挡部5上的所述止挡面5a抵接所述卡固件3a,此时,作用于所述限位销3b***所述弯管段1b方向的力无法驱动所述限位销3b与所述弯管段1b之间分离,从而提高所述限位销3b安装在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时的牢固性。
此外,由于是通过所述限位销3b穿设在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以限制所述卡固件3a与所述扁管1分离,而所述弯管段1b的内侧呈弧形设置,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呈平面设置,故所述限位销3b至少具有一弧形设置的拱面和一平面,且在所述限位销3b安装固定时,其拱面抵接所述弯管段1b的内侧,其平面抵接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以限制所述卡固件3a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扁管1分离。
再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销3b的两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止挡部5。通过在所述限位销3b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止挡部5,则当所述限位销3b***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的时候,其两端的所述止挡部5上的所述止挡面5a均抵接所述卡固件3a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从而以限制所述限位销3b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运动;此外,由于所述限位销3b的两端均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所述限位销3b的本体的所述止挡部5,则在对应安装所述限位销3b时,可将所述卡固件3a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从而使所述弯管段1b和部分所述直管段1a可穿出至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即对应的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可具备更大的空间,再将所述限位销3b置入其中后,回推所述卡固件3a,使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面抵接所述限位销3b的平面,此时,位于两个所述止挡部5上的两个所述止挡面5a均抵接在所述卡固件3a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侧边,而由于多个所述直管段1a之间抵紧有所述翅片2,从而以实现所述卡固件3a、所述限位销3b以及所述扁管1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三个方向上的相对固定,且不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卡固件3a在所述卡固件3a、所述扁管1与所述翅片2三者之间的抵紧力和所述限位销3b的作用下不会发生分离,以达到紧固牢靠的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2,由于所述限位销3b作为辅助限制所述卡固件3a与所述扁管1分离作用的零件,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00进行装配的时候,需要重复拿取多个所述限位销3b,其操作复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销3b可活动安装在所述卡固件3a上,通过设置所述限位销3b安装在所述卡固件3a上,则所述限位销3b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一体设置,可从所述卡固件3a上取下所述限位销3b并***到对应的所述弯管段1b内,以更便于装配,且所述限位销3b与所述卡固件3a连接的位置可靠近对应的所述卡槽4的位置设置,以方便拿取所述限位销3b进行安装,其中,所述限位销3b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可以是线绳、也可是弹性件6等。
具体地,所述限位销3b通过弹性件6连接所述卡固件3a。通过设置所述弹性件6连接所述卡固件3a,所述弹性件6具备伸缩能力,在所述限位销3b未安装至所述弯管段1b和已置于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内时均呈收缩设置,且在操作人员穿插所述限位销3b时呈延伸设置,其在安装好所述限位销3b后显露出所述卡固件3a的面积小,不易收到外部因素从而造成损坏,其中,所述弹性件6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橡胶片,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弹性件6为橡胶片,是由于橡胶片在各个角度都具备良好的弹性伸缩能力,且不易变形,更适于所述限位销3b的实际安装;优选地,所述弹性件6与所述限位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任一端连接。
为了便于所述限位销3b***至对应的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所述限位销3b的一端在远离另一端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限位销3b沿所述第三方向呈渐缩设置,以在所述限位销3b上形成较大的一端和较小的一端,在安装所述限位销3b时,将所述限位销3b较小的一端***至对应的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内,以便于向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内***所述限位销3b,对应的,所述限位销3b较大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6连接;此外,所述限位销3b可沿所述第三方向呈连续渐缩设置,也可是对应未连接所述弹性件6的另一端呈部分渐缩设置,且由于所述限位销3b在***至所述弯管段1b的内围空间时,其外周大部分仍抵接在所述弯管段1b与所述卡固件3a之间,从而不会影响所述限位销3b限制所述扁管1与所述卡固件3a相互分离的安装效果。
请参阅图1,由于所述扁管1呈连续交替弯曲设置,则对应的在所述扁管1的两侧均存在多个所述弯管段1b,为了能够平衡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翅片2之间的抵紧力,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直管段1a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卡固组件3。即在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均安装有所述卡固件3a,通过将位于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的所述弯管段1b均穿出至对应的所述卡固件3a的外侧,以在所述扁管1的两侧,所述卡固件3a对多个所述直管段1a的两侧均作用有抵紧力,以避免所述翅片2与所述扁管1之间部分不牢靠,导致换热效率不佳的问题出现。
请参阅图1和图2,两个所述卡固件3a之间还安装有至少一边板7,所述边板7设于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且与相邻的一所述直管段1a之间也设置有所述翅片2。其中,所述边板7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两个所述卡固件3a在对应边板7的位置均开设有槽,用以供所述边板7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3a可设置为板件,其配合所述边板7共同围合形成框架,以对位于其中的所述扁管1进行防护,所述边板7可以设置在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也可在所述扁管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边板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板7设置在所述扁管1的上端位置;此外,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充分利用空间,在所述边板7与相邻的所述直管段1a之间也安装有所述翅片2,以使此所述直管段1a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面均存在换热区域。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所述翅片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来回弯曲设置,以形成有位于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多个折弯部,所述翅片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所述折弯部对应与两个所述直管段1a连接。其中,通过设置所述翅片2来回弯曲设置,以形成连续U型或V型翅片,所述翅片2的延伸长度可根据所述直管段1a的实际长度进行实际加工,以使其折弯部可抵接并布满在所述直管段1a的平面换热区域。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可以是空调器、散热器或冰箱等需要使用换热器的设备,所述换热设备包括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00,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00的具体结构参考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换热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扁管,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呈间隔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安装有翅片;以及,
至少一卡固组件,包括卡固件以及至少一限位销,所述卡固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设于多个所述直管段的一端,所述卡固件朝向所述扁管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所述卡固件上设置有贯通其内外侧的多个卡槽,所述卡槽供多个所述弯管段向外穿出所述卡固件设置,所述限位销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销设于任一所述卡固件的外侧且穿过所述弯管段的内围空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的至少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且朝向所述卡固件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抵接所述卡固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的两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止挡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可活动安装在所述卡固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卡固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的一端在远离另一端的方向上呈渐缩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直管段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卡固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固件之间还安装有至少一边板,所述边板设于所述扁管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且与相邻的一所述直管段之间也设置有所述翅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来回弯曲设置,以形成有位于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多个折弯部,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所述折弯部对应与两个所述直管段连接。
10.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2221251803.0U 2022-05-23 2022-05-23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Active CN217403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1803.0U CN217403242U (zh) 2022-05-23 2022-05-23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1803.0U CN217403242U (zh) 2022-05-23 2022-05-23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3242U true CN217403242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3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51803.0U Active CN217403242U (zh) 2022-05-23 2022-05-23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3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1685B2 (en) Heat exchanger
US5183103A (en) Heat exchanger
CN206932538U (zh) 散热器固定结构及电连接器壳座组合
US5052480A (en) Pipe for coolant condenser
US20070169918A1 (en) Combination cooler module
JP2004198100A (ja) 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電気ヒータ
EP0880002A3 (en) Heat exchanger
CN21740324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CN210576067U (zh) 电池模组
KR20160092951A (ko) 냉각 모듈 및 조립 방법
EP1147354B1 (en) Support for heat exchanger tubes
JP2004108613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15212129U (zh) 装饰条及房屋
CN213694187U (zh) 一种插接组装式电加热管翅片
JP5392552B2 (ja) 冷媒配管の取付構造
JP3800130B2 (ja) 熱交換器
CN209181596U (zh) 换热器翅片
CN216845211U (zh) 换热器组件
CN213119268U (zh) 取暖器
JP2007078265A (ja) 熱交換器
CN215952316U (zh) 钎焊式铝制散热器
CN117146476A (zh) 一种换热器以及制冷设备
CN210688510U (zh) 一种感温器固定座
CN215638921U (zh) 一种使用y型齿固定的散热模块
CN217817343U (zh) 固定卡扣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