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46334U -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46334U
CN217146334U CN202121478206.7U CN202121478206U CN217146334U CN 217146334 U CN217146334 U CN 217146334U CN 202121478206 U CN202121478206 U CN 202121478206U CN 217146334 U CN217146334 U CN 217146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peller
shell
hub
driving
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820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47820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4633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8431 priority patent/WO202327354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46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46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涉及船舶技术领域。温度探头包括外壳、前端保护结构、第一螺旋桨组件、第二螺旋桨组件和第一驱动结构,外壳连接在船艏部,前端保护结构穿出外壳的前端并位于外壳的外部,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组件和第二螺旋桨组件并分别与一组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连接,两组第一驱动结构启动后带动对应的第一螺旋桨组件或第二螺旋桨组件同时启动,通过螺旋桨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给船舶提供了更节能、行驶速度更高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背景技术
现阶段市场上通用的排水型船舶都是采用后驱动方式航行的,即是依靠安装在船艉部的动力装置,推动船身以船艏冲撞、挤压其前方水体来排出空间,让船舶得以前进。同时船艏也会受到水体的反作用阻力,这种由船艏推进、冲撞、挤压水体令水体叠加、堆积从而兴起波浪形成的阻力统称为艏兴波阻力。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首先,船舶推进的航速越快,其所受到的艏兴波阻力越大,那么要想提高船舶的航速,就要消耗巨大的发动机功率来克服这巨量增加的艏兴波阻力,这就是现代排水型船舶航速一直都很难提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单一的后驱动式排水型船舶航行时,除了受到船艏兴波阻力之外,还受到迎浪、横波、汹涛、暗湧等水的侵袭作用力,船身容易左右摇荡,上下浮沉,耐波性能差,易导致乘员晕船,亦即是所说的适航性能不佳。
再次,为了克服上述水体对船舶的各种作用力,单一的后驱动式船舶就要消耗更多的发动机功率来保持船舶的平稳和正常航行,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船舶航速过慢、耐波性能差以及能耗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包括外壳、前端保护结构、第一螺旋桨组件、第二螺旋桨组件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外壳连接在船艏部,所述前端保护结构穿出所述外壳的前端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组件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的前方并且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的尺寸,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分别与一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连接并且两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均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前端保护结构包括液压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液压缸体内部设置有活塞液压泵,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液压泵相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外壳后位于所述螺旋桨动力装置的最前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包括第一桨毂和第一桨叶,所述第一桨毂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桨叶,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包括第二桨毂和第二桨叶,所述第二桨毂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桨叶,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移动槽和第二移动槽,所述第一桨毂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槽内,所述第二桨毂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槽内,所述第一桨毂和所述第二桨毂分别与一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第一桨毂或所述第二桨毂的内圈与所述转子相连接,所述转子的内圈与所述定子的内圈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传动轴、齿轮和齿圈,所述齿轮套设在所述传动轴的端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圈的内圈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桨毂或所述第二桨毂的内圈与所述齿圈的外圈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的两端与所述外壳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的两端与所述外壳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所述第一轴承。
优选地,还包括防缠绕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防缠绕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与所述防缠绕结构驱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缠绕结构包括防缠绕锯片,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三移动槽,所述防缠绕锯片设置在所述第三移动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启动后能带动所述防缠绕锯片在所述第三移动槽内移动。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防缠绕结构的两端与所述外壳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所述第二轴承。
一种船舶,包括上述螺旋桨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前端保护结构,能够吸收螺旋桨动力装置前端的大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弱撞击力度,对螺旋桨动力装置起到保护作用,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组件和第二螺旋桨组件,通过两组螺旋桨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给船舶提供了更节能、行驶速度更高的效果,同时因为对水流有吸附的作用,因此在遇到风浪时船舶能更稳定,最终使螺旋桨动力装置具有减阻、节能、增速和优化耐波性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1、外壳;11、第一移动槽;12、第二移动槽;13、第三移动槽;
2、前端保护结构;21、液压缸体;22、活塞杆;
3、第一螺旋桨组件;31、第一桨毂;32、第一桨叶;
4、第二螺旋桨组件;41、第二桨毂;42、第二桨叶;
5、第一驱动结构;51、定子;52、转子;53、传动轴;54、齿轮;55、齿圈;
6、防缠绕结构;61、防缠绕锯片;
7、第二驱动结构;
8、第一轴承;
9、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提到了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包括外壳1、前端保护结构2、第一螺旋桨组件3、第二螺旋桨组件4和第一驱动结构5,外壳1连接在船艏部,优选设置在通用后驱动式排水型船舶的船艏或者双体船、多体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等船舶的各个片体前艏部水线以下部位,和后驱动装置组成前后驱动的双驱动力结构,外壳1呈流线型设计并且其前端横截面积小于后端横截面积;
前端保护结构2穿出外壳1的前端并位于外壳1的外部,前端保护结构2能够吸收螺旋桨动力装置前端的大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弱撞击力度,对螺旋桨动力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外壳1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第一螺旋桨组件3位于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前方并且第一螺旋桨组件3的尺寸小于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尺寸,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分别与一组第一驱动结构5驱动连接并且两组第一驱动结构5均位于外壳1的内部,每组第一驱动结构5启动后能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一螺旋桨组件3或第二螺旋桨组件4同时启动;
通过螺旋桨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给船舶提供了更节能、行驶速度更高的效果,同时因为对水流有吸附的作用,因此在遇到风浪时船舶能更稳定,最终使螺旋桨动力装置具有减阻、节能、增速和优化耐波性能的特点。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前端保护结构2包括液压缸体21和活塞杆22,液压缸体21内部设置有活塞液压泵,活塞杆22的一端与活塞液压泵相连接,活塞杆22的另一端穿出外壳1后位于螺旋桨动力装置的最前端,当最前端的活塞杆22受到撞击时,会朝向液压缸体21移动,同时压迫液压缸体21的内部液体流向其内部的储存缸体,这一过程能吸收大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弱撞击力度,对螺旋桨动力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螺旋桨组件3包括第一桨毂31和第一桨叶32,第一桨毂31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桨叶32,第二螺旋桨组件4包括第二桨毂41和第二桨叶42,第二桨毂41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桨叶42,外壳1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移动槽11和第二移动槽12,第一桨毂31设置在第一移动槽11内,第二桨毂41设置在第二移动槽12内,第一桨毂31和第二桨毂41分别与一组第一驱动结构5驱动连接,因具有流线型设计并使前端横截面积小于后端横截面积,因此第一桨毂31的尺寸也要小于第二桨毂41的尺寸,第一桨叶32的尺寸也要小于第二桨叶42的尺寸,以使两组螺旋桨组件搭配更加合理,通过第一桨叶32和第二桨叶42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结构5包括定子51和转子52,定子51和转子52共同形成电驱动力的设计,第一桨毂31或第二桨毂41的内圈与转子52相连接,转子52的内圈与定子51的内圈相连接,定子51通电后推动转子52转动,转子52转动能够带动第一桨毂31或第二桨毂4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转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轴承8,第一螺旋桨组件3的两端与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第一轴承8,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两端与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第一轴承8,第一轴承8能够对第一螺旋桨组件3以及第二螺旋桨组件4起到支撑作用,并使第一螺旋桨组件3在第一移动槽11内旋转移动,使第二螺旋桨组件4在第二移动槽12内旋转移动,降低上述结构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由于船舶航行的水体里杂物众多,包括大量的藻类、海草类和其他水中漂浮物,螺旋桨动力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保持旋转,因此会被水中的各类漂浮物所缠绕,当漂浮物缠绕的足够多时,会严重影响螺旋桨动力装置的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还包括防缠绕结构6和第二驱动结构7,防缠绕结构6设置在外壳1上并位于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之间,防缠绕结构6能够将缠绕物切割开并使缠绕物与螺旋桨动力装置分离,能够同时兼顾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第二驱动结构7位于外壳1的内部并与防缠绕结构6驱动连接,第二驱动结构7启动后能带动防缠绕结构6启动以进行防缠绕作业。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防缠绕结构6包括防缠绕锯片61,外壳1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三移动槽13,防缠绕锯片61设置在第三移动槽13内并与第二驱动结构7驱动连接,第二驱动结构7启动后能带动防缠绕锯片61在第三移动槽13内移动,防缠绕锯片61为圆形的锯片结构,通过锯齿在旋转下,可将缠绕物切割开,切割效果更佳,并且体积较小,因此不占用过多空间,第二驱动结构7可选用能带动防缠绕锯片61在第三移动槽13内转动的结构即可,可与上述第一驱动结构5原理相同,为较为常规的现有技术,因此不做具体展开描述。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轴承9,防缠绕结构6的两端与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第二轴承9,第二轴承9能够支撑防缠绕结构6并使防缠绕结构6中的防缠绕锯片61在第三移动槽13内旋转移动,降低防缠绕锯片61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
实施例二
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到了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包括外壳1、前端保护结构2、第一螺旋桨组件3、第二螺旋桨组件4和第一驱动结构5,外壳1连接在船艏部,优选设置在通用后驱动式排水型船舶的船艏或者双体船、多体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等船舶的各个片体前艏部水线以下部位,和后驱动装置组成前后驱动的双驱动力结构,外壳1呈流线型设计并且其前端横截面积小于后端横截面积;
前端保护结构2穿出外壳1的前端并位于外壳1的外部,前端保护结构2能够吸收螺旋桨动力装置前端的大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弱撞击力度,对螺旋桨动力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外壳1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第一螺旋桨组件3位于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前方并且第一螺旋桨组件3的尺寸小于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尺寸,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分别与一组第一驱动结构5驱动连接并且两组第一驱动结构5均位于外壳1的内部,每组第一驱动结构5启动后能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一螺旋桨组件3或第二螺旋桨组件4同时启动;
通过螺旋桨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给船舶提供了更节能、行驶速度更高的效果,同时因为对水流有吸附的作用,因此在遇到风浪时船舶能更稳定,最终使螺旋桨动力装置具有减阻、节能、增速和优化耐波性能的特点。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前端保护结构2包括液压缸体21和活塞杆22,液压缸体21内部设置有活塞液压泵,活塞杆22的一端与活塞液压泵相连接,活塞杆22的另一端穿出外壳1后位于螺旋桨动力装置的最前端,当最前端的活塞杆22受到撞击时,会朝向液压缸体21移动,同时压迫液压缸体21的内部液体流向其内部的储存缸体,这一过程能吸收大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弱撞击力度,对螺旋桨动力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螺旋桨组件3包括第一桨毂31和第一桨叶32,第一桨毂31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桨叶32,第二螺旋桨组件4包括第二桨毂41和第二桨叶42,第二桨毂41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桨叶42,外壳1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移动槽11和第二移动槽12,第一桨毂31设置在第一移动槽11内,第二桨毂41设置在第二移动槽12内,第一桨毂31和第二桨毂41分别与一组第一驱动结构5驱动连接,因具有流线型设计并使前端横截面积小于后端横截面积,因此第一桨毂31的尺寸也要小于第二桨毂41的尺寸,第一桨叶32的尺寸也要小于第二桨叶42的尺寸,以使两组螺旋桨组件搭配更加合理,通过第一桨叶32和第二桨叶42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结构5包括传动轴53、齿轮54和齿圈55,传动轴53、齿轮54和齿圈55共同组成燃油动力的设计,齿轮54套设在传动轴53的端部,齿轮54与齿圈55的内圈相互啮合,第一桨毂31或第二桨毂41的内圈与齿圈55的外圈相连接,传动轴53与其它的转动装置相连接,传动轴53转动能够带动齿轮54转动,齿轮54与齿圈55相互配合能够带动齿圈55转动,齿轮54转动能够带动第一桨毂31或第二桨毂4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转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轴承8,第一螺旋桨组件3的两端与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第一轴承8,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两端与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第一轴承8,第一轴承8能够对第一螺旋桨组件3以及第二螺旋桨组件4起到支撑作用,并使第一螺旋桨组件3在第一移动槽11内旋转移动,使第二螺旋桨组件4在第二移动槽12内旋转移动,降低上述结构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由于船舶航行的水体里杂物众多,包括大量的藻类、海草类和其他水中漂浮物,螺旋桨动力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保持旋转,因此会被水中的各类漂浮物所缠绕,当漂浮物缠绕的足够多时,会严重影响螺旋桨动力装置的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还包括防缠绕结构6和第二驱动结构7,防缠绕结构6设置在外壳1上并位于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之间,防缠绕结构6能够将缠绕物切割开并使缠绕物与螺旋桨动力装置分离,能够同时兼顾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第二螺旋桨组件4,第二驱动结构7位于外壳1的内部并与防缠绕结构6驱动连接,第二驱动结构7启动后能带动防缠绕结构6启动以进行防缠绕作业。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防缠绕结构6包括防缠绕锯片61,外壳1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三移动槽13,防缠绕锯片61设置在第三移动槽13内并与第二驱动结构7驱动连接,第二驱动结构7启动后能带动防缠绕锯片61在第三移动槽13内移动,防缠绕锯片61为圆形的锯片结构,通过锯齿在旋转下,可将缠绕物切割开,切割效果更佳,并且体积较小,因此不占用过多空间,第二驱动结构7可选用能带动防缠绕锯片61在第三移动槽13内转动的结构即可,可与上述第一驱动结构5原理相同,为较为常规的现有技术,因此不做具体展开描述。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轴承9,防缠绕结构6的两端与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第二轴承9,第二轴承9能够支撑防缠绕结构6并使防缠绕结构6中的防缠绕锯片61在第三移动槽13内旋转移动,降低防缠绕锯片61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
实施例三
一种船舶,包括上述螺旋桨动力装置,通过螺旋桨动力装置中螺旋桨的旋转、搅动、抽吸、引导并推送作用下,将螺旋桨动力装置前方的水体吸引、疏导、分流到船舶的两侧及下后方,减少水体在船艏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堆积、叠加、堵塞,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船的艏兴波阻力,给使用上述螺旋桨动力装置的船舶提供了更节能、行驶速度更高的效果,同时因为对水流有吸附的作用,因此在遇到风浪时船舶能更稳定,最终使螺旋桨动力装置具有减阻、节能、增速和优化耐波性能的特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前端保护结构(2)、第一螺旋桨组件(3)、第二螺旋桨组件(4)和第一驱动结构(5),其中:所述外壳(1)连接在船艏部,所述前端保护结构(2)穿出所述外壳(1)的前端并位于所述外壳(1)的外部,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3)位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前方并且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尺寸,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分别与一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5)驱动连接并且两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5)均位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保护结构(2)包括液压缸体(21)和活塞杆(22),所述液压缸体(21)内部设置有活塞液压泵,所述活塞杆(22)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液压泵相连接,所述活塞杆(22)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外壳(1)后位于所述螺旋桨动力装置的最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3)包括第一桨毂(31)和第一桨叶(32),所述第一桨毂(31)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桨叶(32),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包括第二桨毂(41)和第二桨叶(42),所述第二桨毂(41)沿周向方向连接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桨叶(42),所述外壳(1)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移动槽(11)和第二移动槽(12),所述第一桨毂(31)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槽(11)内,所述第二桨毂(41)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槽(12)内,所述第一桨毂(31)和所述第二桨毂(41)分别与一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5)驱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5)包括定子(51)和转子(52),所述第一桨毂(31)或所述第二桨毂(41)的内圈与所述转子(52)相连接,所述转子(52)的内圈与所述定子(51)的内圈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5)包括传动轴(53)、齿轮(54)和齿圈(55),所述齿轮(54)套设在所述传动轴(53)的端部,所述齿轮(54)与所述齿圈(55)的内圈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桨毂(31)或所述第二桨毂(41)的内圈与所述齿圈(55)的外圈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轴承(8),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3)的两端与所述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所述第一轴承(8),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的两端与所述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所述第一轴承(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缠绕结构(6)和第二驱动结构(7),所述防缠绕结构(6)设置在所述外壳(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组件(3)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组件(4)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结构(7)位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并与所述防缠绕结构(6)驱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缠绕结构(6)包括防缠绕锯片(61),所述外壳(1)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三移动槽(13),所述防缠绕锯片(61)设置在所述第三移动槽(13)内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7)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结构(7)启动后能带动所述防缠绕锯片(61)在所述第三移动槽(13)内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轴承(9),所述防缠绕结构(6)的两端与所述外壳(1)之间分别连接有一组所述第二轴承(9)。
10.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动力装置。
CN202121478206.7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Active CN217146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8206.7U CN217146334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PCT/CN2022/088431 WO2023273547A1 (zh) 2021-06-30 2022-04-22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8206.7U CN217146334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46334U true CN217146334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5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8206.7U Active CN217146334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463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669A (zh) * 2021-06-30 2021-08-31 刘志刚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669A (zh) * 2021-06-30 2021-08-31 刘志刚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83514U (zh) 一种船用防缠绕装置
CN217146334U (zh)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JP3638576B2 (ja) 舶用サイドスラスター
CN113320669A (zh)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CN102056793B (zh) 为轮船提供大直径螺旋桨的方法和具有大直径螺旋桨的轮船
WO2023273547A1 (zh) 一种螺旋桨动力装置及船舶
CN2291373Y (zh) 全回转对转桨前后置导管推进装置
CN1008619B (zh) 用于水上运输的高速的小型船体
CN201587534U (zh) 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动力推进装置
CN211943695U (zh) 一种船用螺旋桨
CN203268305U (zh) 船用节能型螺旋桨
CN201566829U (zh) 带副叶流线型转向舵
CN116001973A (zh) 一种双驱动力装置的船舶排水体及船舶
CN215706923U (zh) 一种电动表面桨及船艇
CN1295959A (zh) 连杆桨式船用推进装置
CN114537602B (zh) 一种船用安全破冰装置
JP2008230439A (ja) フィンスラスター
CN113022831B (zh) 一种减振降噪式自适应船舶侧向推进器
CN104290857A (zh) 静浮力吸水型新概念船
CN220535931U (zh) 一种新型高速快艇电动桨
CN212267811U (zh) 一种水下串联式同转螺旋桨装备
CN220535934U (zh) 一种集成电控的永磁电机一体式电动竹筏挂浆推进器
CN216508984U (zh) 一种船用舵轴防护装置
CN220114801U (zh) 一种采用同轴正反转螺旋桨结构的船只
CN220640203U (zh) 一种高速船电动升力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