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9939U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9939U
CN216819939U CN202123389785.0U CN202123389785U CN216819939U CN 216819939 U CN216819939 U CN 216819939U CN 202123389785 U CN202123389785 U CN 202123389785U CN 216819939 U CN216819939 U CN 216819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camera module
image sensor
carri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897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巍
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8978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9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9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9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包括载板、电子元件、支架及防抖马达;所述载板包括顶面,所述电子元件设于所述顶面,所述支架包括承载面、与承载面背向设置的背面以及贯穿所述承载面和所述背面的第一容置孔,所述防抖马达包括固定部、活动部和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的悬丝;所述支架装于所述载板,所述承载面朝向所述顶面,所述电子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孔内,所述防抖马达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活动部位于所述承载面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置孔。如此设置,可以解决现有的具有芯片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中的容置孔容易进入灰尘、碎屑和水分等异物的问题。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等电子设备在拍摄过程中拍出的照片有时会虚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拍摄时发生微小抖动所致。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通过安装防抖马达驱动图像传感器在X-Y平面内(平行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的方向上)移动,如此则能够实现芯片防抖的效果。然而,添加防抖马达后摄像模组的在Z轴方向上(垂直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的方向上)厚度尺寸较大,不符合薄型化的设计潮流。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在装于载板的支架上设置在Z轴方向上贯穿所述支架的容置孔,使装于载板上的电子元件能够容置于所述容置孔中,从而支架在Z轴方向上降低高度的同时能够避让电子元件。
然而,灰尘、碎屑和水分等异物容易从容置孔进入载板与支架形成的容置腔中,甚至落在装于容置腔中的图像传感器表面,极大的影响了成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可以解决现有的具有芯片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中的容置孔容易进入灰尘、碎屑和水分等异物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具有光学防抖功能,所述摄像模组包括:
摄像感光组件及防抖马达;
摄像感光组件所述包括载板、图像传感器、电子元件、支架、滤光片;
所述载板包括载板顶面,所述图像传感器于所述载板,所述电子元件凸设于所述载板顶面,且所述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电子元件均与所述载板电性连接;
所述支架包括支架顶面、与所述支架顶面背向设置的支架背面以及贯穿所述支架顶面和所述支架背面的支架通槽和第一容置孔,
所述滤光片装设于所述支架通槽内并封闭所述支架通槽,
所述支架装设于所述载板,所述支架背面朝向所述载板顶面,并且所述支架、滤光片与所述载板合围形成容置腔,所述图像传感器、电子元件均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子元件自所述容置腔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孔内;
所述防抖马达包括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装设于所述支架顶面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置孔。
通过在所述支架上设计所述第一容置孔使以避让所述电子元件,能使所述支架在垂直于所述载板顶面的方向上的厚度降低,再灵活运用所述防抖马达的所述活动部遮盖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置孔,能避免灰尘、碎屑和水分等异物进入所述容置腔中。如此,既实现了所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又避免了异物污染所述图像传感器从而导致成像质量下降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容置孔,所述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容置孔穿设至所述第二容置孔。
在所述活动部设置所述第二容置孔能够避让从所述第一容置孔伸出的所述电子元件。即,所述支架能够在原有尺寸的情况容纳更大的所述电子元件,在降低所述摄像模组在垂直于所述载板顶面的方向上的尺寸的同时,还避免了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活动部之间的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凹设于所述支架背面且环绕所述支架通槽,所述环形凹槽连通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孔贯穿所述环形凹槽的凹槽底壁以及所述支架顶面,所述电子元件容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且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孔内。
所述环形凹槽能够直接容纳尺寸较小所述电子元件,仅需对尺寸较大的所述电子元件的设置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置孔,能有效降低所述第一容置孔的数量,进而降低了支架的制造难度,也提高了支架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孔内的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孔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填充件以密封所述第一容置孔。
在组装过程中,当所述摄像模组经过烘烤固化的流程时,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能将膨胀的气体从所述容置腔内排出,进而避免所述容置腔内气压过高导致零部件之间发生移位的情况;通过添加填充件的方式将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填满,可避免灰尘、水分等杂物从所述第一容置孔进入污染所述容置腔乃至所述图像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载板包括补强板和外框板,所述外框板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外框板的载板通槽,所述补强板与所述载板层叠设置,且所述补强板遮盖所述第载板通槽的一端;所述图像传感器装设于所述载板通槽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补强板。
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载板通槽内,有助于降低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载板组装后的整体厚度,利于摄像模组小型化设计;添加补强板既为图像传感器提供承载基础,有增强了载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载板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载板的载板通槽,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载板通槽内,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周缘与所述载板通槽的槽侧壁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所述载板与所述图像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固定连接。
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载板通槽内,有助于降低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载板组装后的整体厚度,利于摄像模组小型化设计;设置所述第一粘接层能直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固定于所述载板通槽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背面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均为环状凸起,所述第二挡块环绕所述支架通槽,所述第一挡块环绕所述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将所述容置腔的分割为第一子空间、环绕所述第一子空间的第二子空间和环绕所述第二子空间的第三子空间,所述第一容置孔与所述第三子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子空间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粘接层连接的第二粘接层,将所述第一子空间与所述第三子空间隔开。
使用第二粘接层可将所述第一子空间与所述第一容置孔隔开,即使在所述第一容置孔未被封闭的情况下,灰尘或水分也不能进入所述密闭空间对所述图像传感器造成污染;另外第二粘结层还能在所述支架与所述载板或所述支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提供支撑作用,进一步的提高了摄像感光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传感器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载板电连接,所述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子空间内,所述第二粘接件包覆所述连接线。
所述第二粘接层将所述连接线包覆,降低了金线发生断裂的概率;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壳体、镜头和自动对焦马达,所述镜头、所述自动对焦马达、所述摄像感光组件及所述防抖马达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抖马达还包括固定部和悬丝,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悬丝活动连接;所述壳体固持所述自动对焦马达,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环设且固定连接于所述镜头的外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的像侧端,所述摄像感光组件通过所述活动部活动连接于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的像侧。
所述自动对焦马达能驱动所述镜头移动,使所述镜头所成的像能够聚焦在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上,从而实现对焦的功能;所述固定部直接固定于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的像侧端,最大化的减少了摄像感光组件与镜头之间的组装公差,进一步的提高了成像质量。另外,自动对焦马达与所述防抖马达叠放有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的摄像模组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一实施例沿I-I线所得的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沿Ⅱ-Ⅱ线所得的剖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在Z轴方向上的***图。
图7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二实施例沿I-I线所得的剖面图。
图8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摄像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沿Ⅲ-Ⅲ线所得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在Z轴方向上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顶”、“底”等方位用词,是参考附图2的方位进行的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机、销售点终端(pointofsalesterminal,简称为POS机)或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R)眼镜、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垂直。
本实施例中,手机100包括外壳10、显示模组20、摄像模组30以及图像处理器80。摄像模组30以及图像处理器80装于外壳的壳体内,显示模组20装于壳体一侧,摄像模组30可以是前置摄像头,摄像的一端位于显示模组20的非显示区,也可以是后置摄像头,摄像的一端位于壳体背向显示模组20的一侧。
外壳10包括中框11和后盖12,后盖12固定于中框11的一侧。其中,边框11与后盖12可以通过组装的方式彼此固定,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件。显示模组20安装于外壳10背向后盖12的一侧;即,显示模组20和后盖12分别固定于边框11的相对两侧。显示模组20用于操作手机并显示操作界面、图片或者视频等。
本实施例所示电子设备100中,摄像模组30位于电子设备100靠近显示模组20的一侧,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前置摄像模组30。摄像模组30和图像处理器80安装于外壳10的内部位于显示模组20下方或者顶端。其中,外壳10的内部即为电子设备100的内部。显示模组20的非显示区设有透光区域201,电子设备100外部的光线可通过透光区域201进入电子设备100的内部。摄像模组30位于显示模组20下方并通过透光区域201采集电子设备100外部的光线,并形成对应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器80与摄像模组30电连接,图像处理器80用于从摄像模组30获取图像数据,并处理图像数据。被图像处理器80处理过的图像数据可在显示模组20上显示,也可被存储于电子设备100的内置的存储器中,或者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0被存储于云端。
在其他实施例中,摄像模组30也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背离显示模组20的一侧,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后置摄像模组30。此时,后盖12设有摄像孔,摄像模组30通过后盖12的摄像孔采集电子设备100外部的光线。换言之,摄像模组30即可以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前置摄像模组30,又可以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后置摄像模组30。或者,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模组30,至少一个摄像模组30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前置摄像模组30,至少一个摄像模组30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后置摄像模组30。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摄像模组30在电子设备100摆放姿态仅为一种可选的例子,即摄像模组30的光轴方向平行于Z轴。在其他实施例中,摄像模组30的光轴方向也可以与Z轴垂直,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所述的摄像模组30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图1摄像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摄像模组的第一实施例沿I-I线所得的剖面图。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即为Z轴方向。
摄像模组30包括摄像感光组件40、镜头50、自动对焦马达55、防抖马达60、壳体65和连接器70。
壳体65包括具有开口的本体651和装设于本体651开口处的顶盖652,本体651和顶盖652合围形成容置空间P1,顶盖652具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与容置空间P1连通;摄像感光组件40、镜头50、自动对焦马达55、防抖马达60均装设于容置空间P1内。
其中,自动对焦马达55围绕于镜头50外周缘且与镜头50固定连接,自动对焦马达55带动镜头移动。自动对焦马达55位于容置空间P1内,并与顶盖652固定,镜头50的物侧端(获取外部图像的一端)穿过顶盖652的通光孔延伸至容置空间P1的外部,镜头50的像侧端(焦平面所在的一端)位于容置空间P1的内部。
防抖马达60装设于摄像感光组件40周缘和自动对焦马达55之间,以使摄像感光组件40与镜头50和壳体65之间均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为,摄像感光组件40通过防抖马达60悬置于容置空间P1内,并在Z轴的方向上位于镜头50的底侧。防抖马达60用于驱动摄像感光组件40在X-Y方向上移动以对抗拍摄时产生的抖动,防止抖动对成像质量造成的影响。其中,悬置是指除了与60接触,与其他元件均不接触。
镜头50用于接收外界光信号并成像于摄像感光组件40上。摄像感光组件40包括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将外界的经过镜头50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自动对焦马达55用于驱动镜头50在Z轴方向移动,以实现镜头50在获取的光信号时能够自动对焦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防抖马达60包括固定部601、活动部602和悬丝603。活动部602通过悬丝603与固定部601活动连接。悬丝603的材料为SMA(shape memory alloys,形状记忆合金),通过通电的方式可以实现伸缩以驱动活动部602相对固定部601在垂直于镜头50光轴的方向(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移动。具体的,固定部601固定连接于自动对焦马达55的底侧,活动部602固定连接于摄像感光组件40的顶侧;防抖马达60通过活动部602带动摄像感光组件40在垂直于镜头50的光轴的方向移动。
连接器7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插接,而实现摄像感光模组30与电子设备100的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感光组件40、自动对焦马达55、防抖马达60均与连接器70电连接,具体是通过载板41实现电性连接,并以此获取电源或传输数据。
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6,图4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沿Ⅱ-Ⅱ线所得的剖面图,图6是图5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的在Z轴方向上的***图。
摄像感光组件40包括载板41、图像传感器43、电子元件45、支架47和滤光片49。图像传感器43、电子元件45、支架47装设于载板41,滤光片49装设于支架47,且滤光片49与图像传感器43间隔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载板41为软硬结合板,包括外框板411、底板412和柔性连接带413。
其中,外框板411为硬质电路板,大致呈框体的平板结构,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顶面4111、第一底面4112和贯穿第一顶面4111和第一底面4112的载板通槽T1。本实施例的载板通槽T1位于外框板411中部。
底板412为金属板,大致为方形平板结构,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顶面4121和第二底面4122。外框板411层叠于底板412,第一底面4112且固定连接于第二顶面4121的周缘,底板412遮盖载板通槽T1的一端。载板通槽T1用于容纳图像传感器43。图像传感器43装于外框板411的载板通槽T1内,且固定于底板412的表面。如此设置,可将原本应当装于第一顶面4111的图像传感器43嵌设于载板41的内部,使载板41和图像传感器43装配后的整体厚度较小,有利于小型化设计。可以理解的是,外框板411提供电连接基础,底板412保证载板41的整体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顶面4111和与载板通槽T1对应的第二顶面4121部分均应当视为载板41的载板顶面。
柔性连接带413为柔性电路板,其固定连接于连接器70与外框板411,并且电性连接连接器70与外框板411;具体的,柔性连接带413位于自动对焦马达60外周侧,且在防抖马达60的驱动下进行移动的过程中,柔性连接带413保持摄像感光组件40与连接器70电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载板41也可以为单层设置的硬质电路板,并设置用于容纳图像传感器43的盲槽,如此能降低结构复杂程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本申请的一种可实施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感光图像传感器43,用于接收镜头50的成像光线,入射至图像传感器43的光线被图像传感器43转化为电信号,且图像传感器43将电信号传递给图像处理器80转化为数字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43大致为方形平板结构;图像传感器43装于载板通槽T1内,并通过胶水固定于底板412的第二顶面4121;图像传感器43与载板通槽T1的槽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也可以理解为图像传感器43与外框板411之间具有间隙,如此能避免图像传感器43在安装时与外框板411发生碰撞,降低了图像传感器43受到损伤的概率。需要说明的是,图像传感器43与外框板411的间隙不是必须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两者也可以紧密连接,此处仅为一种可施行的方式,并不是对本申请做限定。
图像传感器43通过连接线a与外框板411电连接,连接线a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顶面4111,另一端连接于图像传感器43顶侧表面的周缘。其中,连接线a可以是金线、铜线和铝线等,只要能使图像传感器43与外框板411之间保持电连接即可。
电子元件45装设于第一顶面4111且与外框板411电连接。其中,电子元件45可以是电容、电阻和二极管等电子器件,此处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电子元件45为多个,环绕图像传感器43设置,如此能降低外框板411局部的布线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7大致为一体成形的平板结构,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顶面471和第三底面472,以及贯穿第三顶面471和第三底面472的支架通槽T2。支架通槽T2用于通光和容置滤光片49。支架通槽T2包括第一子通槽T21和第二子通槽T22。第一子通槽T21贯穿第三顶面471,第二子通槽T22贯穿第三底面472,第一子通槽T21和第二子通槽T22沿Z轴的方向连接并相互连通,第一子通槽T21和第二子通槽T22共同形成支架通槽T2。
具体的,第一子通槽T21形成于第三顶面471,第一子通槽T21包括通槽底壁473及围绕通槽底壁473的通槽侧壁474,第二子通槽T22形成于通槽底壁473,且第二子通槽T22贯穿通槽底壁473以及第三底面472,即第一子通槽T21与第二子通槽T22连通于通槽底壁47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通槽T22位于通槽底壁473的开口与通槽侧壁474间隔设置,以便在第一子通槽T21内为滤光片49流出承载空间。
支架47装于载板41上并与外框板411连接,支架47的第三底面472与第一顶面4111连接,第三顶面471背向外框板411。载板通槽T1与支架通槽T2相对并连通,光线穿过载板通槽T1及支架通槽T2并入射置图像传感器43上。
滤光片49装设于支架47,用于过滤非成像光线。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49为红外截止滤光片,其装设于第一子通槽T21内,并由通槽底壁473支撑。滤光片49封盖第二子通槽T22位于通槽底壁473上的开口,即载板41、支架47和滤光片49合围形成容置腔P2,芯片43均位于容置腔P2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滤光片49也可以是红外带通滤波片等,此处仅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
支架47设有环形凹槽T3,环形凹槽T3形成于第三底面472,环形凹槽T3用于避让装设于第一顶面4111的电子元件45和装设于第一顶面4111的连接线a。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凹槽T3由第三底面472向支架47内凹设形成,环形凹槽T3环绕支架通槽T2,且与支架通槽T2间隔设置。具体的,环形凹槽T3包括凹槽底壁475以及围绕凹槽底壁475的外环侧壁476和内环侧壁477。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凹槽T3也可以根据电子元件45的位置对应设置,即环形凹槽T3也可以为多个且非连续分布,具体视需求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凹槽T3将第三底面472分为第一区域472a和第二区域472b。第一区域472a位于环形凹槽T3与支架通槽T2之间,第二区域472b位于环形凹槽T3与第三底面472的外周缘之间。
凹槽底壁475上设有第一容置孔U1,第一容置孔U1贯穿第三顶面471和凹槽底壁475,可用于容置电子元件45。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顶面471应当视为支架47的支架顶面,第一区域472a、第二区域472b以及凹槽底壁475均应当视为支架47的支架底面。
支架47装于载板41上,环形凹槽T3的槽口朝向第一顶面4111,第三底面472的第二区域472b通过胶水固定于第一顶面4111;第一区域472a朝向载板通槽T1并与图像传感器43的周缘间隔相对。多个电子元件45均收容于环形凹槽T3内。在Z轴方向上,当电子元件45的高度大于环形凹槽T3的槽深度,即大于凹槽底壁475至第一顶面4111之间的间距时,电子元件45自靠近凹槽底壁475的一端伸入第一容置孔U1内,可以理解为该电子元件45部分位于环形凹槽T3内部分位于第一容置孔U1内;支架47可以直接层叠于载板41上,在Z轴方向上不需要为电子元件45额外设置收容空间,如此,支架47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能大大降低,有助于摄像模组30的小型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元件45装于第一容置孔U1内,且第一容置孔U1与对应的电子元件45间存在间隙,即电子元件45与第一容置孔U1的内壁间隔设置,有利于避免组装过程两者发生碰撞,当摄像模组感光组40经过烘烤工艺时,第一容置孔U1将外界与所述容置腔P2连通,并通过所述间隙以实现排气的功能。
活动部602固定连接于支架47的第三顶面471,并在悬线63的驱动下带动整个摄像感光组件40在平行X-Y平面的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感光组40经过烘烤工艺后,再将活动部602装于第一顶面4111,并遮盖于第一容置孔U1位于第三顶面471的一端开口,可使所述容置腔P2重新恢复至密闭状态,避免了灰尘、碎屑和水分进入影响成像质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动部602也可以不遮盖第一容置孔U1,或遮盖部分第一容置孔U1,具体视设计需求而定,此处不做限定;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容置孔U1内设置填充件(如胶水、环氧树脂等),将第一容置孔U1与电子元件45之间的间隙堵塞,也能将所述容置腔P2恢复至密闭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电子元件45的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三顶面471至第一顶面4111之间的间距时,可在活动部602上与第一容置孔U1对应设置的第二容置孔,所述电子元件45能穿过第一容置孔U1并容置于至所述第二容置孔中,封装件47以此实现避让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要封闭所述第二容置孔亦可使用所述填充件填充,此处不再赘述。
请结合参见图7至图10,图7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二实施例沿I-I线所得的剖面图,图8是图2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摄像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沿Ⅲ-Ⅲ线所得的剖面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在Z轴方向上的***图。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30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30基本相同,其区别特征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载板41仅包括外框板411和柔性连接带413,图像传感器43装于载板通槽T1内,载板通槽T1槽侧壁和图像传感器43之间的间隙设有粘接层b,图像传感器43通过粘接层b与载板通槽T1固定,进而与外框板4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图像传感器43仅通过使用粘接层b即可固定于载板41上,如此设置能降低摄像感光组件40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
支架47的环形凹槽T3内设有第一挡块478,第一挡块478凸设于凹槽底壁475的环状凸起,第一挡块478沿着环形凹槽T3的延伸方向延伸,并围绕支架通槽T2。第三底面472的第一区域472a上凸设有第二挡块479的环状凸起,且围绕支架通槽T2设置。
可以理解为第一挡块478和第二挡块479将容置腔P2分割为三部分,分别是图像传感器43和滤光片49之间的第一子空间P21,第一挡块478和第二挡块479之间的第二子空间P22,以及第一挡块478和支架47外缘之间的第三子空间P23。其中第二子空间P22环绕第一子空间P21,第二子空间P23环绕第二子空间P22。需要注意的是,图像传感器43的外缘与第一区域472a之间的空间,以及外框板411的内周缘(载板通槽T1附近的部分)与图像传感器43的外周缘之间的空间,均属于第二子空间P22。
请结合图9和图10,其中图9中(b)是图9中(a)所示的摄像感光组件去除粘接层后所得的剖面图。
粘接层b自图像传感器43与外框板411之间的间隙延伸至第二子空间P22,并且将第二子空间P22完全充满,即第一子空间P21成为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如此设置,能有效的将灰尘或其他颗粒隔绝于第一子空间P21的外部,避免图像传感器43的感光面上落有异物而影响成像质量,从而提高了产品良率。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粘接层b限位于第一挡块478和第二挡块479之间,如此设置避免了粘接层b流动至电子元件45上产生外观不良,或流动至图像传感器43的感光面上影响成像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充满第二子空间P22的同时,粘接层b也将连接线a包覆,以使连接线a得到良好的保护,降低了连接线a断裂或氧化的风险;延伸至图像传感器43周缘之间的粘接层b增加了粘接层b与图像传感器4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粘接层b与图像传感器43之间的粘接力,增加了摄像感光组件40的结构稳定性;延伸至外框板411与支架47周缘之间的粘接层b增加了外框板411与支架47之间的支撑点,使原本悬置的支架47内缘部分在Z轴方向得到支撑,降低了支架47发生形变的风险。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摄像模组,具有光学防抖功能,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
摄像感光组件及防抖马达;
摄像感光组件包括载板、图像传感器、电子元件、支架、滤光片;
所述载板包括载板顶面,所述图像传感器装于所述载板,所述电子元件凸设于所述载板顶面,且所述图像传感器和所述电子元件均与所述载板电性连接;
所述支架包括支架顶面、与所述支架顶面背向设置的支架背面以及贯穿所述支架顶面和所述支架背面的支架通槽和第一容置孔,
所述支架装设于所述载板,所述支架背面朝向所述载板顶面,所述滤光片装设于所述支架通槽内并封闭所述支架通槽,并且所述支架、滤光片与所述载板合围形成容置腔,所述图像传感器、电子元件均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子元件自所述容置腔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孔内;
所述防抖马达包括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装设于所述支架顶面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置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容置孔,所述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容置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容置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凹设于所述支架背面且环绕所述支架通槽,所述环形凹槽连通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孔贯穿所述环形凹槽的凹槽底壁以及所述支架顶面,所述电子元件容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且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孔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孔内的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孔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填充件以密封所述第一容置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包括补强板和外框板,所述外框板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外框板的载板通槽,所述补强板与所述载板层叠设置,且所述补强板遮盖所述载板通槽的一端;所述图像传感器装设于所述载板通槽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补强板。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载板的载板通槽,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载板通槽内,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周缘与所述载板通槽的槽侧壁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所述载板与所述图像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背面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均为环状凸起,所述第二挡块环绕所述支架通槽,所述第一挡块环绕所述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将所述容置腔的分割为第一子空间、环绕所述第一子空间的第二子空间和环绕所述第二子空间的第三子空间,所述第一容置孔与所述第三子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子空间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粘接层连接的第二粘接层,将所述第一子空间与所述第三子空间隔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载板电连接,所述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子空间内,所述第二粘接件包覆所述连接线。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壳体、镜头和自动对焦马达,所述镜头、所述自动对焦马达、所述摄像感光组件及所述防抖马达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抖马达还包括固定部和悬丝,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悬丝活动连接;所述壳体固持所述自动对焦马达,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环设且固定连接于所述镜头的外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的像侧端,所述摄像感光组件通过所述活动部活动连接于所述自动对焦马达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CN202123389785.0U 2021-12-29 2021-12-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819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9785.0U CN216819939U (zh) 2021-12-29 2021-12-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9785.0U CN216819939U (zh) 2021-12-29 2021-12-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9939U true CN216819939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61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89785.0U Active CN216819939U (zh) 2021-12-29 2021-12-29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9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61130B2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モールド感光アセンブリと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CN108243298B (zh) 摄像模组及其模塑电路板组件和制造方法以及带有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
CN110089105B (zh) 具有高度差的阵列摄像模组和线路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TW523922B (en) Small type module for taking picture
TWI657306B (zh) 陣列攝像模組及其模塑感光組件、線路板組件和製造方法以及電子設備
JP2007318761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アセンブリ
KR101133135B1 (ko)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KR100856572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211047033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492129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194220A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产品
CN211047032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270949B (zh) 分体式阵列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US7429783B2 (en) Image sensor package
CN216819939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905151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791698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产品
KR20070008276A (ko) 디지털 카메라용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CN115242936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0464059Y1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1026830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2753209B (zh) 摄像模组中的承载结构及制造方法、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0881094A (zh) 镜头模组
KR101470012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217283057U (zh) 摄像感光组件、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