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3779U - 双插板叠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插板叠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3779U
CN216793779U CN202123092555.8U CN202123092555U CN216793779U CN 216793779 U CN216793779 U CN 216793779U CN 202123092555 U CN202123092555 U CN 202123092555U CN 216793779 U CN216793779 U CN 216793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ion
air blowing
plate
driv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925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黎亮
郑耿杰
李攀攀
阳如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e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e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e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e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9255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3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3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3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插板叠片装置,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该双插板叠片装置,包括挡围叠台、电芯托举机构、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挡围叠台设置有一用于接收复合极片料带的叠片通道,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分设在挡围叠台的两侧,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用于择一伸入叠片通道,以承载复合极片料带,电芯托举机构设置在挡围叠台下方,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叠片通道的底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和叠片机,其适用于叠片层数为偶数或奇数的叠片过程,适用性高,并且通过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交替***的方式,实现了设备的不停机以及零辅助时间,实现了高速叠片。

Description

双插板叠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插板叠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制程设备主要有卷绕机和叠片机,叠片机的叠片工艺有自由叠片、“Z”字形叠片、复合叠片等,目前主要以传统的自由叠片和普通“Z”字形叠片为主。普通的“Z”字形叠片机构大多以叠台本身左右移动来配合压片进行叠片(叠台正上方的过辊不摆动),具体过程如下:极片来料→叠台左移→左压片上升、前进、下压→叠台右移→右压片上升、前进、下压,同时左压片抽出→左压片上升、前进、下压,同时右压片抽出→叠满下料,以此循环。
传统的叠片机分为了自由叠片方式和单插板叠片方式,其中自由叠片主要是通过机械手进行单个极片的堆叠的,此类方法效率低下,无法实现高速叠片,并且普通的“Z”字形叠片机构自身质量大,左右移动时需要选择大功率的电机,并且快速移动时抖动大,导致叠片不稳定且叠片速度有限。而单插板叠片只能作业叠片层数为偶数的电芯,当叠片层数为奇数时,单插板结构无法实现该工艺,导致其适用性较差。并且,采用单插板结构进行叠片时,当插板叠满极片后需要停机对电芯进行输送,无疑增加了辅助时间,影响了叠片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插板叠片装置,其适用性高,并且叠片效率高,能够实现零辅助时间进行叠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带动下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所述第二插板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带动下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水平驱动件和第一竖直驱动件,所述第一竖直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和所述第一板体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板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水平驱动件和第二竖直驱动件,所述第二竖直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竖直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板体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板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第一气吹组件和第二气吹组件,所述第一气吹组件和所述第二气吹组件相对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上,并位于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两侧,用于择一对进入所述叠片通道的所述复合极片料带进行吹气,以使所述复合极片料带折叠进入所述叠片通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吹组件包括第一吹气管和多个第一吹气嘴,所述第一吹气管设置在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吹气嘴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吹气管上,并与所述第一吹气管连通,且多个所述第一吹气嘴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一吹气嘴均用于朝向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另一侧吹气;
所述第二气吹组件包括第二吹气管和多个第二吹气嘴,所述第二吹气管设置在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吹气管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吹气嘴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吹气管上,并与所述第二吹气管连通,且多个所述第二吹气嘴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二吹气嘴均用于朝向所述第一吹气管吹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围叠台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置,并围设形成所述叠片通道,且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插板伸入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插板伸入的第二开口。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托举机构包括电芯托爪和托举驱动组件,所述托举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的下方,所述电芯托爪与所述托举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托举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叠片通道的出口,用于承载所述电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安装板,所述挡围叠台、所述电芯托举机构、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电芯夹取机械手,所述电芯夹取机械手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并设置在所述电芯托举机构的一侧,用于夹取所述电芯托举机构上的所述电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切刀和入料驱动辊组,所述入料驱动辊组设置在所述叠片通道的上方,用于将所述复合极片料带送入所述叠片通道,所述切刀设置在所述入料驱动辊组的入料侧,用于切断所述复合极片料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插板叠片装置,通过在挡围叠台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且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用于择一伸入叠片通道,以承载复合极片料带,且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还用于在复合极片料带达到预设叠片数量并形成电芯后脱出叠片通道,电芯托举机构设置在挡围叠台下方,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叠片通道的底部,用于在第一插板或者第二插板脱出叠片通道后承接复合极片料带,并将电芯从叠片通道中带离。在实际叠片时,叠片通道用于接收复合极片料带的来料,当叠片层数为偶数时,复合极片料带在外部驱动辊的作用下垂直落在叠片通道内,此时将第一插板或第二插板***到叠片通道内,封堵叠片通道的底部,复合极片料带落在第一插板或第二插板上完成常规的叠片动作,当叠片数量达到预设值后形成电芯,电芯托举机构上升并靠近叠片通道的底部,此时第一插板或第二插板脱出叠片通道,电芯落在电芯托举机构上,并由电芯托举机构带离叠片通道,完成后第一插板或第二插板再次***叠片通道,进行下一轮的叠片;当叠片层数为奇数时,复合极片料带在外部驱动辊的作用下垂直落在叠片通道内,此时第一插板先***叠片通道,复合极片料带落在第一插板上完成叠片,并在形成电芯后第一插板脱出,并由电芯托举机构带离叠片通道,此时下一轮复合极片料带进入叠片通道时,第二插板***叠片通道,复合极片料带落在第二插板上完成叠片,并在形成在形成电芯后第一插板脱出,并由电芯托举机构带离叠片通道,通过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交替***到叠片通道中,并配合电芯托举机构,能够实现叠片零辅助时间,大大提升了叠片效率。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和叠片机,其适用于叠片层数为偶数或奇数的叠片过程,适用性高,并且通过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交替***的方式,实现了设备的不停机以及零辅助时间,实现了高速叠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芯托举机构与电芯夹取机械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气吹组件和第二气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双插板叠片装置;110-挡围叠台;111-第一挡板;113-第二挡板;115-安装板;117-叠片通道;120-电芯托举机构;121-电芯托爪;123-托举驱动组件;130-第一插板;131-第一板体;133-第一驱动组件;140-第二插板;141-第二板体;143-第二驱动组件;150-电芯夹取机械手;160-入料驱动辊组;161-切刀;170-第一气吹组件;171-第一吹气管;173-第一吹气嘴;180-第二气吹组件;181-第二吹气管;183-第二吹气嘴;200-复合极片料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插板叠片装置100,其能够适用于叠片层数为偶数或奇数的多种叠片形式,解决在不同制片工艺存在的奇偶层数叠片短板,有很强的兼容性。同时实现了设备的不停机以及零辅助时间,实现了高速叠片。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100,包括挡围叠台110、电芯托举机构120、第一插板130、第二插板140、电芯夹取机械手150和入料驱动辊组160,挡围叠台110设置有一用于接收复合极片料带200的叠片通道117,第一插板130和第二插板140分设在挡围叠台110的两侧,第一插板130和第二插板140用于择一伸入叠片通道117,以承载复合极片料带200,且第一插板130和第二插板140还用于在复合极片料带200达到预设叠片数量并形成电芯后脱出叠片通道117,电芯托举机构120设置在挡围叠台110下方,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叠片通道117的底部,用于在第一插板130或第二插板140上脱出叠片通道117后承接复合极片料带200,并将电芯从叠片通道117中带离。电芯夹取机械手150靠近电芯托举机构120设置,入料驱动辊组160设置在叠片通道117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板130包括第一板体131和第一驱动组件133,第一驱动组件133设置在挡围叠台110的一侧,第一板体131与第一驱动组件133传动连接,并在第一驱动组件133的带动下伸入或者脱出叠片通道117;第二插板140包括第二板体141和第二驱动组件143,第二驱动组件143设置在挡围叠台110的另一侧,第二板体141与第二驱动组件143传动连接,并在第二驱动组件143的带动下伸入或者脱出叠片通道11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31和第二板体141均为梳齿状结构,在挡围叠台110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板体131能够穿过第一开口并伸入到叠片通道117,第二板体141能穿过第二开口并伸入到叠片通道117,从而实现对复合极片料带200的承载。
在本实施例中,挡围叠台110包括第一挡板111和第二挡板113,第一挡板111和第二挡板113相对设置,并围设形成叠片通道117,且第一挡板111上设置有供第一插板130伸入的第一开口,第二挡板113上设置有供第二插板140伸入的第二开口。具体而言,第一挡板111和第二挡板113均为矩形板结构,且第一挡板111和第二挡板113相对平行设置,形成了与复合极片料带200相适配的叠片通道117。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宽度均远小于复合极片料带200的宽度,从而避免复合极片料带200从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中漏出。
在本实施例中,双插板叠片装置100还包括安装板115,挡围叠台110、电芯托举机构120、第一插板130和第二插板140均设置在安装板115上。具体地,该安装板115为叠片机的安装结构,用于安装布局各个部件。其中第一驱动组件133和第二驱动组件143均设置在安装板115上,并位于挡围叠台110的两侧,电芯托举机构120设置在安装板115的底部并位于叠片通道117下方,从而能够实现双插板叠片装置100的集成以及各部件的合理布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33包括第一水平驱动件和第一竖直驱动件,第一竖直驱动件与第一水平驱动件连接,第一板体131与第一水平驱动件传动连接,第一竖直驱动件用于带动第一水平驱动件和第一板体131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第一水平驱动件用于带动第一板体131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伸入或者脱出叠片通道117。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水平驱动件和第一竖直驱动件均为液压气缸或步进电机,二者的驱动方向相互垂直,在第一水平驱动件的带动下,第一板体131能够沿水平方向***或脱出叠片通道117,在第一垂直驱动件的带动下,第一板体131能沿垂直方向运动,从而在第一板体131能够从叠片通道117的中部***,并跟随复合极片料带200缓慢向下运动,避免了第一板体131距离复合极片料带200的落入点过远而影响叠片效果。
第二驱动组件143包括第二水平驱动件和第二竖直驱动件,第二竖直驱动件与第二水平驱动件连接,第二板体141与第二水平驱动件传动连接,第二竖直驱动件用于带动第二水平驱动件和第二板体141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第二水平驱动件用于带动第二板体141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伸入或者脱出叠片通道117。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水平驱动件和第二竖直驱动件均为液压气缸或步进电机,二者的驱动方向相互垂直,在第二水平驱动件的带动下,第二板体141能够沿水平方向***或脱出叠片通道117,在第二垂直驱动件的带动下,第二板体141能沿垂直方向运动,从而在第二板体141能够从叠片通道117的中部***,并跟随复合极片料带200缓慢向下运动,避免了第二板体141距离复合极片料带200的落入点过远而影响叠片效果。
进一步地,双插板叠片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气吹组件170和第二气吹组件180,第一气吹组件170和第二气吹组件180相对设置在挡围叠台110上,并位于叠片通道117入口的两侧,用于择一对进入叠片通道117的复合极片料带200进行吹气,以使复合极片料带200折叠进入叠片通道117。
具体地,第一气吹组件170包括第一吹气管171和多个第一吹气嘴173,第一吹气管171设置在叠片通道117入口的一侧,多个第一吹气嘴173间隔分布在第一吹气管171上,并与第一吹气管171连通,且多个第一吹气嘴173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第一吹气嘴173均用于朝向叠片通道117入口的另一侧吹气。
第二气吹组件180包括第二吹气管181和多个第二吹气嘴183,第二吹气管181设置在叠片通道117入口的另一侧,并与第一吹气管171相对设置,多个第二吹气嘴183间隔分布在第二吹气管181上,并与第二吹气管181连通,且多个第二吹气嘴183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第二吹气嘴183均用于朝向第一吹气管171吹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吹气管171和第二吹气管181均与外部的气泵连接,通过气泵相第一吹气管171和第二吹气管181提供压缩气体,并通过吹叠成型技术来实现叠片。其中,第一吹气管171和第二吹气管181与气泵之间为择一供气,即当气泵向第一吹气管171供气时,气泵与第二吹气管181即截断,反之当气泵相第二吹气管181供气时,气泵与第一吹气管171即截断,从而实现了单向吹气。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托举机构120包括电芯托爪121和托举驱动组件123,托举驱动组件123设置在挡围叠台110的下方,电芯托爪121与托举驱动组件123传动连接,并在托举驱动组件123的带动下靠近或者远离叠片通道117的出口,用于承载电芯。具体地,托举驱动组件123包括液压缸和抬升架,电芯托爪121设置在抬升架上,抬升架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通过液压能够带动抬升架和电芯托爪121上升或下降,从而靠近或者远离叠片通道117的底部。
进一步地,双插板叠片装置100还包括电芯夹取机械手150,电芯夹取机械手150活动设置在安装板115上,并设置在电芯托举机构120的一侧,用于夹取电芯托举机构120上的电芯。具体而言,电芯夹取机械手150能够将电芯托爪121上的电芯夹走,并放置至存储处。关于电芯夹取机械手150的具体结构和夹取原理,可以参考现有的机械手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双插板叠片装置100还包括切刀161和入料驱动辊组160,入料驱动辊组160设置在叠片通道117的上方,用于将复合极片料带200送入叠片通道117,切刀161设置在入料驱动辊组160的入料侧,用于切断复合极片料带200。其中,切刀161具体可以用于切断隔膜,以实现复合极片料带200的分离。关于入料驱动辊组160和切刀161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相关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100,其工作原理如下:复合极片料带200由复合来料装置进行复合,并由入料驱动辊组160驱动入料,当叠片数量为偶数时,其与常规的单插板装置无异,第一插板130或第二插板140叠至预设数量后,此时电芯托爪121上升至第一插板130或第二插板140的高度与其对接,当第一插板130或第二插板140的所有极片稳妥落在电芯托爪121上后,第一插板130或第二插板140迅速抽回到下一轮首个极片位接住下个电芯的第一片极片。当叠片数量为奇数时,复合极片料带200向叠片通道117入料,第一气吹组件170位于叠片通道117左侧,朝向右侧吹气,吹动复合极片料带200向右摆移动,位于左侧的第一插板130顺势***叠片通道117,托柱复合极片料带200,并随着叠片的进行下降,直至复合极片料带200叠片至预设数量以形成电芯。此时电芯托爪121上升,托住电芯,且随电芯下降叠片,此时,第一插板130返回原点。第一个电芯完成切刀161切断隔膜留白时,电芯托爪121完成接片,下降到放料位,电芯夹取机械手150取料。在电芯托爪121下降的过程中,由位于右侧的第二气吹组件180吹动第二电芯的首片朝左偏移,此时位于右侧的第二插板140***叠片通道117,且随电芯下降叠片,直至叠片至预设数量以形成电芯。电芯托爪121下料后,重新上升托住电芯,且随电芯下降,此时第二插板140返回原点。第二个电芯完成切刀161切断隔膜留白时,电芯托爪121完成接片,下降到放料为,电芯夹取机械手150取料,与此同时电芯托爪121下降过程中,由左侧的第一气吹组件170吹动第三个电芯的首片朝右偏移,如此循环,故第一插板130、第二插板140以及电芯托爪121交替叠片实现零辅助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插板叠片装置100和叠片机,其适用于叠片层数为偶数或奇数的叠片过程,适用性高,并且通过第一插板130和第二插板140交替***的方式,实现了设备的不停机以及零辅助时间,实现了高速叠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围叠台、电芯托举机构、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所述挡围叠台设置有一用于接收复合极片料带的叠片通道,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分设在所述挡围叠台的两侧,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用于择一伸入所述叠片通道,以承载所述复合极片料带,且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还用于在所述复合极片料带达到预设叠片数量并形成电芯后脱出所述叠片通道,所述电芯托举机构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下方,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叠片通道的底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插板或第二插板脱出所述叠片通道后承接所述复合极片料带,并将所述电芯从所述叠片通道中带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带动下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所述第二插板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带动下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水平驱动件和第一竖直驱动件,所述第一竖直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和所述第一板体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一水平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板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水平驱动件和第二竖直驱动件,所述第二竖直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竖直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板体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水平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板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伸入或者脱出所述叠片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第一气吹组件和第二气吹组件,所述第一气吹组件和所述第二气吹组件相对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上,并位于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两侧,用于择一对进入所述叠片通道的所述复合极片料带进行吹气,以使所述复合极片料带折叠进入所述叠片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吹组件包括第一吹气管和多个第一吹气嘴,所述第一吹气管设置在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吹气嘴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吹气管上,并与所述第一吹气管连通,且多个所述第一吹气嘴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一吹气嘴均用于朝向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另一侧吹气;
所述第二气吹组件包括第二吹气管和多个第二吹气嘴,所述第二吹气管设置在所述叠片通道入口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吹气管相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吹气嘴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吹气管上,并与所述第二吹气管连通,且多个所述第二吹气嘴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二吹气嘴均用于朝向所述第一吹气管吹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围叠台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置,并围设形成所述叠片通道,且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插板伸入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插板伸入的第二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托举机构包括电芯托爪和托举驱动组件,所述托举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挡围叠台的下方,所述电芯托爪与所述托举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并在所述托举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叠片通道的出口,用于承载所述电芯。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安装板,所述挡围叠台、所述电芯托举机构、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电芯夹取机械手,所述电芯夹取机械手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并设置在所述电芯托举机构的一侧,用于夹取所述电芯托举机构上的所述电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插板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插板叠片装置还包括切刀和入料驱动辊组,所述入料驱动辊组设置在所述叠片通道的上方,用于将所述复合极片料带送入所述叠片通道,所述切刀设置在所述入料驱动辊组的入料侧,用于切断所述复合极片料带。
CN202123092555.8U 2021-12-09 2021-12-09 双插板叠片装置 Active CN216793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2555.8U CN216793779U (zh) 2021-12-09 2021-12-09 双插板叠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2555.8U CN216793779U (zh) 2021-12-09 2021-12-09 双插板叠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3779U true CN216793779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7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92555.8U Active CN216793779U (zh) 2021-12-09 2021-12-09 双插板叠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3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0635B (zh) 一种z式叠片电芯的自动叠片机构
CN10175260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芯包制备方法和***
KR102110630B1 (ko) 전극 스택을 제작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1697105B (zh) 叠片装置及电池串制备装置
CN111816928A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多张叠片设备及叠片方法
CN215008332U (zh) 一种拉隔膜及吸切极片装置
CN111916839A (zh) 一种吹叠成型装置
CN110890582A (zh) 叠片装置和叠片方法
US20220336839A1 (en) Composite device and laminating machine
CN216793779U (zh) 双插板叠片装置
CN212277278U (zh) 一种吹叠成型装置
CN110808382A (zh) 叠片装置和叠片方法
KR102608771B1 (ko) 라미네이팅 및 제트 폴딩 스택 시스템 및 라미네이팅 및 제트 폴딩 스택 방법
KR101719027B1 (ko) 적층된 셀의 분리 장치
CN113517465A (zh) 叠片设备、电芯及电芯的制备方法
CN210956845U (zh) 叠片装置
CN116072955B (zh) 一种叠片台及叠片设备
CN218731187U (zh) 叠片装置
KR102606211B1 (ko) 위치 가변 피앤피 유닛과 가이드 롤러 요동 운동에 의한 전지용 극판 적층 시스템 및 극판 적층 방법
CN113675481B (zh) 极片叠片装置及叠片设备
CN212366048U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多张叠片设备
CN109599585A (zh) 一种电芯绝缘贴片设备
CN210956876U (zh) 叠片装置
CN212768617U (zh) 输送装置及叠片设备
CN211591667U (zh) 一种极片隔膜叠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