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274U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274U
CN216620274U CN202122640798.4U CN202122640798U CN216620274U CN 216620274 U CN216620274 U CN 216620274U CN 202122640798 U CN202122640798 U CN 202122640798U CN 216620274 U CN216620274 U CN 216620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medium
flow channel
flow channels
medium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4079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志尧
程超
彭杰林
田俊
李凯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4079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具有多个介质流道,相邻两个所述介质流道分隔开设置,且每个所述介质流道均设有进口和出口;其中多个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两个所述介质流道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种类的换热介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换热器本体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且能够实现不同种类的介质流通,从而利于同一换热器实现不同的功能,如实现蓄冷和放冷的作用,提升换热器的功能性,利于丰富换热器的作用,便于实现空调器结构的简化。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用于实现热量交换,且多应用于空调器中。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每个换热器内只能走一种冷媒,即每个换热器所能够实现的功能较为单一,适用性较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且能够实现不同种类的介质流通,从而利于同一换热器实现不同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具有多个介质流道,相邻两个所述介质流道分隔开设置,且每个所述介质流道均设有进口和出口;其中多个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两个所述介质流道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种类的换热介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换热器本体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且能够实现不同种类的介质流通,从而利于同一换热器实现不同的功能,如实现蓄冷和放冷的作用,提升换热器的功能性,利于丰富换热器的作用,便于实现空调器结构的简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多个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第一介质流道且至少一个构造为第二介质流道,所述第一介质流道用于流通蓄冷介质,所述第二介质流道用于流通制冷介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本体构造为板式结构,所述第一介质流道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道并排布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第一介质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道的进口均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介质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道的出口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第一介质流道包括第一内流道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道包括第二内流道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第一内流道与所述第二内流道平行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换热器本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第一内流道和所述第二内流道在所述换热器本体内交错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第一内流道和所述第二内流道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内流道和多个所述第二内流道分别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一方向上和/或第一方向上交错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第一介质流道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介质流道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
所述空调器和上述的换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00,
换热器本体1,第一介质流道11,第二介质流道12,进口13,出口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该换热器100的换热器本体1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且能够实现不同种类的介质流通,从而利于同一换热器100实现不同的功能,提升换热器100的功能性,利于丰富换热器100的作用,便于实现空调器结构的简化。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换热器本体1。
其中,换热器本体1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多个介质流道中的相邻两个介质流道分隔开设置,即多个介质流道均为单独的流道,换言之,任意两个介质流道之间无连通关系,且每个介质流道均设置有各自的设有进口13和出口14,如多个介质流道可分别在各自的两端形成用于介质流入和用于介质流出的进口13和出口14,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在进行具体安装时,将多个介质流道的进口13、出口14分别和单独的介质回路连通,从而使得多个介质流道内的流通介质之间无交互,且可独立实现各自的作用。
且在具体安装时,可将多个介质流道中均用于流通换热介质,且至少两个介质流道中的换热介质的种类不同,从而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种类的换热介质,进而根据换热介质的属性实现对应的功用。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介质的种类较多,具体可包括氨、氟里昂类、水和少数碳氢化合、乙二醇水溶液等。其中,氟里昂类可作用热量承载的制冷介质,乙二醇水溶液可作为热量承载的蓄冷介质,由此,在多个介质流道中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种类的换热介质时,换热器100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种类的功能,如换热器100能够实现蓄冷和放冷的作用。换言之,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器100能够实现一物两用的应用,从而利于提升换热器100的功能性,简化空调器的安装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换热器本体1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且能够实现不同种类的介质流通,从而利于同一换热器100实现不同的功能,如实现蓄冷和放冷的作用,提升换热器100的功能性,利于丰富换热器100的作用,便于实现空调器结构的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介质流道中,可将至少一个介质流道构造为第一介质流道11,即第一介质流道11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者也可为三个甚至更多个,其中,在第一介质流道11中,可通入蓄冷介质,以使蓄冷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道11中循环,从而利于实现换热器100的蓄冷功能。
其中,蓄冷介质可为乙二醇水溶液,这样,使得乙二醇水溶液在第一介质流道11内流通时,换热器100具有蓄冷的作用。
以及多个介质流道中,可将至少一个介质流道构造为第二介质流道12,即第二介质流道12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者也可为三个甚至更多个,其中,在第二介质流道12中,可通入制冷介质,以使制冷介质在第二介质流道12中循环,从而利于实现换热器100的制冷功能。
其中,制冷介质可为制冷剂,具体可为氨、氟里昂类等,这样,使得制冷剂在换热器100的第二介质流道12内流通时,使得换热器100具有制冷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100在具体设计时,第一介质流道11和第二介质流道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灵活地设置,如第一介质流道11的数量与第二介质流道12的数量相同,均为一个,以使换热器100兼顾蓄冷和制冷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换热器本体1构造为板式结构,即在该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可构造为板式换热器100,以使板式换热器100的厚度较小,从而利于减少板式换热器100在空调器内占用的空间,且板式换热器100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利于提升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
其中,在实际设计时,可将第一介质流道11和第二介质流道12并排布置于换热器本体1,从而使得第一介质流道11和第二介质流道12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布置更加规整,利于降低换热器本体1的设计难度。
如图1-图3所示,第一介质流道11和第二介质流道12均为一个,且第一介质流道11和第二介质流道12在板式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即第一介质流道11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靠近第一侧面位置处,第二介质流道12与换热器本体1内的靠近第二侧面位置处,从而使得第一介质流道11和第二介质流道12能够分别通过换热器本体1的两个侧面实现与外部的最大化的换热,提升换热效果。且将二者并排设置,可使得第一介质流道11中的换热介质和第二介质流道12中的换热介质之间可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换热器100内的热量最大化地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道11的进口13在换热器本体1上的设置位置与第二介质流道12的进口13在换热器本体1上的位置较为接近,如两个介质流道的进口13均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端,这样,在用户将换热器100与外部的介质源连通时,在换热器本体1的同一端对连接管路或连接接头与两个介质流道的进口13进行安装操作,便于提升操作人员进行安装操作的便利性。
以及,第一介质流道11的出口14在换热器本体1上的设置位置与第二介质流道12的出口14在换热器本体1上的位置较为接近,如两个介质流道的出口14均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第二端,这样,在用户将换热器100与外部的介质源连通时,在换热器本体1的同一端对连接管路或连接接头与两个介质流道的出口14进行安装操作,便于提升操作人员进行安装操作的便利性。
具体可如图3中所示,第一介质流道11的进口13和第二介质流道12的进口13可均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右侧面的上端,且将第一介质流道11的出口14和第二介质流道12的出口14均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右侧面的下端,由此,利于实现进口13和出口14与外部介质流路的快速对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道11包括位于换热器本体1内的部分和位于换热器100外的部分,具体包括第一内流道和第一连接管,其中,第一内流道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内部,且第一内流道贯通换热器本体1,且如图3所示,第一内流道分别贯通至换热器本体1的左右两侧边沿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流道为至少两个,如第一内流道为两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个,其中,多个第一内流道沿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一内流道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如图1和图3所示,在换热器本体1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管,也就是说,在依次相邻的两个第一内流道中,位于最上侧的第一内流道的左端可与位于中间的第一内流道的左端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管连通,同时,位于中间的第一内流道的右端与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内流道的右端通过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管连通,由此,多个第一内流道可通过分别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管依次串联为一个整体管路,从而利于实现与外部介质管路的连通。
第二介质流道12包括位于换热器本体1内的部分和位于换热器100外的部分,具体包括第二内流道和第二连接管,其中,第二内流道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内部,且第二内流道贯通换热器本体1,且如图3所示,第二内流道分别贯通至换热器本体1的左右两侧边沿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流道为至少两个,如第二内流道为两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个,其中,多个第二内流道沿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二内流道通过第二连接管连通,如图1和图3所示,在换热器本体1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管,也就是说,在依次相邻的两个第二内流道中,位于最上侧的第二内流道的左端可与位于中间的第二内流道的左端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二连接管连通,同时,位于中间的第二内流道的右端与位于最下侧的第二内流道的右端通过位于右侧的第二连接管连通,由此,多个第二内流道可通过分别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管依次串联为一个整体管路,从而利于实现与外部介质管路的连通。
其中,在具体设计时,可将第一内流道的数量设置为与第二内流道的数量相同,以使第一内流道中的换热介质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流动行程与第二内流道中的换热介质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流动行程相同,从而使得两个介质流道中的换热介质起到的换热效果较为均衡。且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管的数量和第二连接管的数量可设置为相同,从而与相应数量的内流道进行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延伸方向相同,即两种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内平行间隔开分布,这样,两种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内同向设置,不会出现两种流道延伸交叉的问题,且可实现在换热器本体1的厚度较小时,仍可同时布置两种内流道,利于提升换热器100内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内流道可平行间隔开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一个侧面的左侧区域,且沿该侧面的上下方向间隔开分布,同时,多个第二内流道可平行间隔开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一个侧面的右侧区域,同样地,沿该侧面的上下方向间隔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内平行间隔开,且两种流道交错分布,从而使得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均衡地分布开,保证换热器本体1内各个位置处的蓄冷和制冷的效果较为均衡。
其中,在具体设计,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可在换热器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交错分布,也可在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交错分布,再或者两个内流道也可在换热器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交错分布,从而使得蓄冷介质可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多个方向上流通,同时使得制冷介质在换热器本体1内的多个方向上流通,提升换热器100的内部的蓄冷和制冷的均衡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流道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内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即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的数量均大于一个,以利于实现更大量的换热介质的流通。
且再具体设计时,可将多个第一内流道和多个第二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1内以不同的方向交错分布,如两个内流道分别在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方向上和/或第一方向上交错分布。也就是说,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可在第一方向上交错分布,或者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可在第二方向上交错分布,再或者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同时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交错分布。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方向可为换热器本体1的厚度方向(如图4中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可为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如图4中上下方向)。也就是说,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右侧,且另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左侧,以及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上侧,且另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下侧,由此,可利于实现两种内流道的交错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道11的数量大于第二介质流道12的数量,即可通过设置第一介质流道11的数量多于第二介质流道12的数量,以在同样蓄冷介质和放冷介质的流量的情况下,能够灵活地缩短第一介质流道11的延伸长度,从而利于实现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第一介质流道11为两个,第二介质流道12为一个,且两个第一介质流道11的长度之和趋近于第二介质流道12的长度,结构简单。
具体地,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介质流道11与一个第二介质流道12交错分布,以实现在换热器本体1的厚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交错,且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介质流道11的进口13均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且两个第一介质流道11的出口14分别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同时,第二介质流道12的进口13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如图4中上端),且第二介质流道12的出口14位于换热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如图4中下端),由此,可实现一个第二介质流道12和两个第一介质流道11的分布设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100,且换热器本体1内具有多个介质流道,且能够实现不同种类的介质流通,从而利于同一换热器100实现不同的功能,如实现蓄冷和放冷的作用,提升换热器100的功能性,利于丰富换热器100的作用,便于实现空调器结构的简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本体(1),所述换热器本体(1)具有多个介质流道,相邻两个所述介质流道分隔开设置,且每个所述介质流道均设有进口(13)和出口(14);其中
多个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两个所述介质流道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种类的换热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第一介质流道(11)且至少一个构造为第二介质流道(12),所述第一介质流道(11)用于流通蓄冷介质,所述第二介质流道(12)用于流通制冷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构造为板式结构,所述第一介质流道(11)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道(12)并排布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流道(11)的进口(13)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道(12)的进口(13)均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介质流道(11)的出口(14)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道(12)的出口(14)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流道(11)包括第一内流道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
所述第二介质流道(12)包括第二内流道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流道与所述第二内流道平行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流道和所述第二内流道在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交错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流道和所述第二内流道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内流道和多个所述第二内流道分别在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方向上和/或第一方向上交错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流道(1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介质流道(12)的数量。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100)。
CN202122640798.4U 2021-10-29 2021-10-29 换热器和空调器 Active CN216620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40798.4U CN216620274U (zh) 2021-10-29 2021-10-29 换热器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40798.4U CN216620274U (zh) 2021-10-29 2021-10-29 换热器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274U true CN216620274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3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40798.4U Active CN216620274U (zh) 2021-10-29 2021-10-29 换热器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2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2866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6688137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a two-phase flow distributor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EP3059542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JP2017519961A (ja) 熱交換器
WO2010008960A2 (en) Integrated multi-circuit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10295265B2 (en) Return waterbox for heat exchanger
EP387587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P3183528A1 (e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4995474A (zh) 用于空气调节回路的具有制冷剂供给部的冷凝器
CN109520330A (zh) 换热器及换热***
US20140374072A1 (en) Kit for a heat exchanger, a heat exchanger core, and heat exchanger
CN103604254B (zh) 一种内置气液两相流分流结构
CN216620274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895611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制冷剂的分配方法
CN115143668B (zh) 换热装置
JP2007040605A (ja) 多段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用熱交換器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599388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KR101291030B1 (ko) 축냉 열교환기
JP4547205B2 (ja) 蒸発器
CN216347930U (zh) 换热器及换热***
CN214792701U (zh) 换热装置
CN113883752B (zh) 换热器连接件及换热器
CN114234700B (zh) 集流管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