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19371U -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 Google Patents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19371U
CN216519371U CN202123174027.7U CN202123174027U CN216519371U CN 216519371 U CN216519371 U CN 216519371U CN 202123174027 U CN202123174027 U CN 202123174027U CN 216519371 U CN216519371 U CN 216519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groove
plate
runn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402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雅聪
王晶晶
石伟
郑艳玲
田大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obo Rubber Prod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obo Rubber Prod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obo Rubber Prod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obo Rubber Prod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7402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19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19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19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本实用新型的流道组件包括上流道板、下流道板,其中,上流道板上设有绕自身侧壁设置的第一连通槽,且上流道板的上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连通槽连通的上流道口和连通口,下流道板上设有安装腔,安装腔的底部形成有沿下流道板周向设置的第二连通槽,且下流道板上设有与第二连通槽连通的下流道口;上流道板嵌设于安装腔中,连通口与第二连通槽连通,且第一连通槽与下流道板的侧壁围构成上流道,第二连通槽与上流道板的底部围构成下流道。本实用新型的流道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组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能够提升组装效果,且对流动的阻尼液起到较好的阻尼特性,而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道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流道组件的液压悬置。
背景技术
悬置(Mount)是连接、支撑动力总成并对运动趋势存在约束、保护作用的双向隔振元件。悬置的类型有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悬置、主动悬置。
并且悬置***有如下功能:
1、用于固定并支撑汽车动力总成;
2、承受动力总成内部因发动机旋转和平移质量产生的往复惯性力及力矩;
3、承受汽车行驶过程中作用于动力总成上的一切动态力;
4、隔离由于发动机激励而引起的车架或车身的振动;
5、隔离由于路面不平度以及车轮所受路面冲击而引起的车身振动向动力总成的传递。
现有技术中,液压悬置中的双层流道通常是由上、中、下三层流道板组装而成,导致产品组件多,成本高,且组装工序复杂,装配效率低。另外,现有的橡胶主体底座内轮廓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在既定空间下,无法兼顾产品的Z向限位及阻尼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流道组件,以在实现双层流道的同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减少组装工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流道组件,包括上流道板、下流道板;
所述上流道板上设有绕自身侧壁设置的第一连通槽,且所述上流道板的上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的上流道口和连通口;
所述下流道板上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下流道板周向设置的第二连通槽,且所述下流道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的下流道口;
所述上流道板嵌设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下流道板的侧壁围构成上流道,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上流道板的底部围构成下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上流道板和所述下流道板之间围构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流道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解耦膜,且所述上流道板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上阻尼孔,所述下流道板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下阻尼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流道板的底部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流道板内具有凸起部,所述第二连通槽绕所述凸起部设置;所述上阻尼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下阻尼孔位于所述凸起部上,且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上流道板的底部抵接,而由所述第一凹槽形成所述容置腔。
进一步的,所述上流道板的顶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上下对应布置,且所述上阻尼孔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下流道板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凸起部上下对应布置,所述下阻尼孔位于所述第三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上阻尼孔和/或所述下阻尼孔为间隔排布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流道组件呈矩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道组件,通过设置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以及设置的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可在两者之间形成双层布置的上流道和下流道,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组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能够提升组装效率,且也能够对上流道和下流道内流动的阻尼液起到较好的阻尼特性,而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设置在上流道板底部上的第一凹槽,以及设置在下流道板内的凸起部,使得凸起部与上流道板的底部抵接,而利于形成容置解耦膜的容置腔。而上流道板的顶部设置第二凹槽,且上阻尼孔位于第二凹槽中,有利于引导阻尼液的流入容置腔。另外,设置在下流道板底部的第三凹槽,下阻尼孔位于第三凹槽中,有利于形成位于流道组件下方的液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悬置,包括本体支架,设于所述本体支架内的橡胶主簧和皮碗,以及连接在所述橡胶主簧上的托臂,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流道组件,且所述流道组件和所述橡胶主簧之间围构形成第一液室,所述流道组件和所述皮碗之间围构形成第二液室。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主簧包括橡胶主体底座,以及与所述橡胶主体底座相连的橡胶主体,且所述橡胶主体底座上设有贯穿布置的压装孔,所述压装孔靠近所述橡胶主体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压装孔内凸出的凸沿;所述托臂连接在所述橡胶主体上,所述流道组件装设于所述压装孔中,并抵接在所述凸沿上,所述皮碗固定在所述流道组件、所述橡胶主体底座和所述本体支架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凸沿中具有外轮廓呈拱出状的弧形部分,所述橡胶主体内嵌设有内芯,所述托臂压装在所述内芯中,且所述皮碗通过卡扣固定在所述流道组件、所述橡胶主体底座和所述本体支架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悬置通过应用上述的流道组件,不仅能够较少组件数量,降低成本,提高组装效率,而且还能够提升阻尼性能。另外,在橡胶主体底座上设置的凸沿,并设置凸沿的外轮廓呈圆弧状,使得橡胶主体与橡胶主体底座硫化固连后,能够包裹在凸沿上,而利于提高橡胶主体与橡胶主体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且也利于提高对橡胶主体的支撑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流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解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液压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液压悬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液压悬置俯视图;
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橡胶主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橡胶主簧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的B-B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橡胶主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橡胶主体底座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流道板;101、上流道口;102、第一连通槽;103、连通口;104、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上阻尼孔;2、解耦膜;201、凸筋;3、下流道板;301、下流道口;302、第二连通槽;303、凸起部;304、下阻尼孔;305、第三凹槽;4、橡胶主簧;401、橡胶主体底座;4011、凸沿;402、橡胶主体;4021、内芯;5、托臂;501、连接孔;6、本体支架;601、固定孔;7、连接支架;8、皮碗;9、卡扣;10、上流道;20、下流道;30、安装腔;100、第一液室;200、第二液室。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流道组件,在整体构成上,其主要包括上流道板1和下流道板3。其中,上流道板1上设有绕自身侧壁设置的第一连通槽102,且上流道板1的上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连通槽102连通的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而下流道板3上设有安装腔30,安装腔30的底部形成有沿下流道板3周向设置的第二连通槽302,并且下流道板3上设有与第二连通槽302连通的下流道口301。
上述的上流道板1嵌设于安装腔30中,使得连通口103与第二连通槽302连通,并且第一连通槽102与下流道板3的侧壁围构成上流道10,第二连通槽302与上流道板1的底部围构成下流道20。
通过如上整体结构,使得上流道板1和下流道板3之间形成双层布置的上流道10和下流道20,由此,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组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能够提升组装效率,且也能够对上流道10和下流道20内流动的阻尼液起到较好的阻尼特性。
基于如上整体设计,本实施例的流道组件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且结合图2和图3所示出的,本实施例的流道组件在整体结构上呈矩形,其包括上流道板1和下流道板3及解耦膜2。其中,需说明的是,流道组件除了呈矩形外,其也可设置成圆形或椭圆形等结构形状。
具体来讲,继续参看图1至图3所示,前述的上流道板1上形成有绕自身侧壁设置的第一连通槽102,并在上下两端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连通槽102连通的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而前述的下流道板3上设有供上流道板1嵌设的安装腔30,该安装腔30的底部形成有沿下流道板3周向设置的第二连通槽302,并且在下流道板3上设有与第二连通槽302连通的下流道口301。
在上流道板1嵌设于下流道板3的装配状态下,连通口103与第二连通槽302连通,且第一连通槽102与下流道板3的侧壁之间围构成上流道10,第二连通槽302与上流道板1的底部围构成下流道20。
本实施例中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均沿竖直方向对应形成在上流道板1的不同侧壁上,如此,可利于减小阻尼液流动的阻力。且优选的第一连通槽102的路径应尽可能设置的较长些,也即是图2所示的状态,此时,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分别设于相邻的侧壁上,且两者相互靠近设置,并使得第一连通槽102绕经上流道板1的大部分侧壁。此时,阻尼液能够依次沿着上流道口101、第一连通槽102和连通的方向或是反方向进行流动。
此处可以理解的是,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设置的方向也可呈倾斜状设置,另外,两者设置的位置也可根据实际使用进行适应性调整,比如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设置在相对的侧壁上,此时,第一连通槽102绕经上流道板1的三个侧壁,也即其路径相当于上流道板1周长的一半。
本实施例中,下流道板3内具有凸起部303,与连通口103连通的第二连通槽302绕凸起部303设置,且下流道口301设置在下流道板3的底部,并与第二连通槽302连通。如此使得阻尼液能够依次沿连通口103、第二连通槽302流动及下流道口301的方向或是反向进行流动。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流道板1和下流道板3之间围构形成有容置腔,解耦膜2容置于该容置腔内,且上流道板1上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上阻尼孔106,下流道板3上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下阻尼孔304。如此,在小振幅的振动下,阻尼液也可在上阻尼孔106、容置腔、下阻尼孔304之间流动。并且为利于阻尼液在此流动路径上流动,本实施例中上阻尼孔106和下阻尼孔304均为间隔排布的多个,且上阻尼孔106和下阻尼孔304对正设置。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上阻尼孔106和下阻尼孔304设置的数量、设置的形状及对应设置的位置在此不加以限制,以实现阻尼液能够在上阻尼孔106、容置腔、下阻尼孔304之间流动便可。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流道板1的底部上设有第一凹槽104,其中,上阻尼孔106与第一凹槽104连通。而下阻尼孔304则位于前述所说的凸起部303上,并且,通过凸起部303与上流道板1的底部的抵接,而由第一凹槽104形成上述的容置腔,用于容置解耦膜2。
如图4所示,解耦膜2匹配于容纳腔设置成长圆状结构,该解耦膜2上形成有凸筋201,该凸筋201呈长条状,并为阵列布置的多个,如此可较好的吸收能量,降低异响的产生。另外,解耦膜2的边缘形成有向自身内部凹入的圆弧槽,使得解耦膜2边缘与上流道板1之间具有较大的阻尼液流道空间,且也能够起到降低异响。
继续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对应于上述的第一凹槽104,在上流道板1的顶部还设有第二凹槽105,第二凹槽105与第一凹槽104上下对应布置,且上阻尼孔106位于第二凹槽105中。如此,可与下述中的橡胶主簧4围构形成第一液室100,也有利于引导阻尼液的流入容置腔。
并且,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的下流道板3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305,第三凹槽305与凸起部303上下对应布置,下阻尼孔304位于第三凹槽305中。由此,有利于与下述的皮碗8围构形成位于流道组件下方的第二液室200。
本实施例的流道组件通过上流道板1和下流道板3,以及设置的第一连通槽102和第二连通槽302,可在两者之间形成双层布置的上流道和下流道,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组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能够提升组装效率,且也能够对上流道和下流道内流动的阻尼液起到较好的阻尼特性,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液压悬置,其一种示例性的结构如图5至图8所示,其在整体构成上,包括本体支架6,设于本体支架6内的橡胶主簧4和皮碗8,以及连接在橡胶主簧4上的托臂5,还包括实施例一的流道组件,且流道组件和橡胶主簧4之间围构形成第一液室100,流道组件和皮碗8之间围构形成第二液室200。
其中,本体支架6的底部设有固定孔601,用于将本体支架6固定在外部构件上,该外部构件可为车身纵梁或是其他需要固定液压悬置的部件。另外,本体支架6上还设有与车身侧面连接的连接支架7,该连接支架7通过螺栓螺母组件固连在本体支架6上。
本实施例的橡胶主簧4的结构参看图9至图13所示,其包括橡胶主体底座401,以及与橡胶主体底座401相连的橡胶主体402,且优选的,橡胶主体402与橡胶主体底座401硫化固连于一起。另外,橡胶主体底座401上设有贯穿布置的压装孔,压装孔靠近橡胶主体402的一端设有向压装孔内凸出的凸沿4011,以使得橡胶主体402的端部能够包覆固定在该凸沿4011上,由此能够提高橡胶主体402与橡胶主体底座401的连接效果。
上述的流道组件由橡胶主体底座401的下方装设于压装孔中,并抵接在凸沿4011上。而皮碗8则固定在流道组件、橡胶主体底座401和本体支架6之间。具体的,皮碗8通过设于橡胶主体底座401底部和支架本体之间的卡扣9固定在流道组件上,并使得皮碗8能够与流道组件之间密封连接,以防止阻尼液的流出。
此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形成在橡胶主体底座401上的凸沿4011,如图12和图13所示出的,其纵截面呈矩形状,并为形成在橡胶主体底座401上相对布置的两个,该凸沿4011具有外轮廓呈拱出状的弧形部分,如此,不仅利于提高橡胶主体402与橡胶主体底座401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也利于提高对橡胶主体402的支撑效果。
同时,该凸沿4011与上述的托臂5下端面的配合,也能够提高橡胶主体402的Z向限位效果,其中,Z向是指橡胶主体402的高度方向,也即安装状态下车辆高度方向。通过如上结构设置,在保证橡胶主体402的Z向限位的同时,能够提升阻尼性能。
而与两凸沿4011相邻的两侧的轮廓可设置成竖直端面或是其他形状的凸起,以能满足橡胶主体402与上流道板1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一液室100便可。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在压装孔靠近橡胶主体402的一端设置一圈向压装孔内凸出的凸沿4011,此时在相对布置的一对凸沿4011上设置呈拱出的弧形部分,如此,也是可行的。
另外,本实施例中,相对于连接橡胶主体底座401的一端,橡胶主体402的另一端还嵌设有内芯4021,上述的托臂5连接在橡胶主体402上,具体则通过压装的方式装设于该内芯4021中,并且托臂5的外伸端设有与动力总成相连的连接孔501。
本实施例的液压悬置通过应用上述的流道组件,不仅能够较少组件数量,降低成本,提高组装效率,而且还可在保证橡胶主体402Z向限位的同时,能够提升阻尼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上流道板(1)、下流道板(3);
所述上流道板(1)上设有绕自身侧壁设置的第一连通槽(102),且所述上流道板(1)的上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连通槽(102)连通的上流道口(101)和连通口(103);
所述下流道板(3)上设有安装腔(30),所述安装腔(30)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下流道板(3)周向设置的第二连通槽(302),且所述下流道板(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通槽(302)连通的下流道口(301);
所述上流道板(1)嵌设于所述安装腔(30)中,所述连通口(103)与所述第二连通槽(302)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槽(102)与所述下流道板(3)的侧壁围构成上流道(10),所述第二连通槽(302)与所述上流道板(1)的底部围构成下流道(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流道板(1)和所述下流道板(3)之间围构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流道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解耦膜(2),且所述上流道板(1)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上阻尼孔(106),所述下流道板(3)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下阻尼孔(3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流道板(1)的底部上设有第一凹槽(104),所述下流道板(3)内具有凸起部(303),所述第二连通槽(302)绕所述凸起部(303)设置;
所述上阻尼孔(106)与所述第一凹槽(104)连通,所述下阻尼孔(304)位于所述凸起部(303)上,且所述凸起部(303)与所述上流道板(1)的底部抵接,而由所述第一凹槽(104)形成所述容置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流道板(1)的顶部设有第二凹槽(105),所述第二凹槽(105)与所述第一凹槽(104)上下对应布置,且所述上阻尼孔(106)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05)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流道板(3)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305),所述第三凹槽(305)与所述凸起部(303)上下对应布置,所述下阻尼孔(304)位于所述第三凹槽(305)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阻尼孔(106)和/或所述下阻尼孔(304)为间隔排布的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组件呈矩形。
8.一种液压悬置,包括本体支架(6),设于所述本体支架(6)内的橡胶主簧(4)和皮碗(8),以及连接在所述橡胶主簧(4)上的托臂(5),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组件,且所述流道组件和所述橡胶主簧(4)之间围构形成第一液室(100),所述流道组件和所述皮碗(8)之间围构形成第二液室(2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悬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橡胶主簧(4)包括橡胶主体底座(401),以及与所述橡胶主体底座(401)相连的橡胶主体(402),且所述橡胶主体底座(401)上设有贯穿布置的压装孔,所述压装孔靠近所述橡胶主体(402)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压装孔内凸出的凸沿(4011);
所述托臂(5)连接在所述橡胶主体(402)上,所述流道组件装设于所述压装孔中,并抵接在所述凸沿(4011)上,所述皮碗(8)固定在所述流道组件、所述橡胶主体底座(401)和所述本体支架(6)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悬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沿(4011)中具有外轮廓呈拱出状的弧形部分,所述橡胶主体(402)内嵌设有内芯(4021),所述托臂(5)压装在所述内芯(4021)中,且所述皮碗(8)通过卡扣(9)固定在所述流道组件、所述橡胶主体底座(401)和所述本体支架(6)之间。
CN202123174027.7U 2021-12-16 2021-12-16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Active CN216519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4027.7U CN216519371U (zh) 2021-12-16 2021-12-16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4027.7U CN216519371U (zh) 2021-12-16 2021-12-16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19371U true CN216519371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98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4027.7U Active CN216519371U (zh) 2021-12-16 2021-12-16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19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37184B2 (en) Vehicular fluid sealed engine mount
US7389976B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6409158B1 (en) Liquid-filled type vibration absorbing device
US20200182326A1 (en) Hydraulic engine mount
CN210397565U (zh) 一种液压悬置
CN216519371U (zh) 流道组件及液压悬置
CN212657167U (zh) 一种汽车液压衬套以及汽车前悬架
JP2007521444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US20120306134A1 (en) Fluid-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206826390U (zh) 发动机悬置
KR101324533B1 (ko) 하이드로 엔진마운트
JP376732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216200100U (zh) 一种液压悬置解耦隔振装置
KR101724745B1 (ko) 하이드로 트랜스미션 마운트
CN211371121U (zh) 一种液压悬置
CN211575440U (zh) 空调器的管路固定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407426U (zh) 发动机悬置
CN110962566A (zh) 液压悬置及车辆液压悬置***和其控制方法
CN219838432U (zh) 用于液压悬置的液压结构、液压悬置和车辆
CN217401525U (zh) 隔振装置和车辆
CN215733846U (zh) 电机悬置
CN220354369U (zh) 液压悬置和车辆
JP3727495B2 (ja) ストッパ機構を備えた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20227644U (zh) 液压悬置和车辆
CN218670375U (zh) 液压悬置的解耦膜、解耦膜组件、液压悬置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