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9996U - 一种防水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9996U
CN216209996U CN202122634994.0U CN202122634994U CN216209996U CN 216209996 U CN216209996 U CN 216209996U CN 202122634994 U CN202122634994 U CN 202122634994U CN 216209996 U CN216209996 U CN 216209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waterproof
membrane
encapsulated
upper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499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蔡梁
朱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Ipro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Ipro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Ipro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Ipro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499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9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9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9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组件,包括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及防水膜,防水膜位于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之间,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和防水膜配合形成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包胶部分为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的外圈直接接合,以使得防水膜的外边界完全包覆在内;未包胶部分为上胶粘层、防水膜和下胶粘层的外圈上下叠合,且防水膜的侧面裸露在外界;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组合形成封闭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防水膜边缘的大部分区域被胶包裹,小部分区域没有被胶包裹,既能有效阻止水蒸气流入声学部件的内部,降低电子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能防止膜片产生褶皱,降低胶溢出到膜片上的风险,保证了防水组件的透声/透气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防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水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组件。
背景技术
防水膜是一种具有抗油污和抗水性能的顶膜,薄且不会改变减反射膜的光学性能。防水膜同时具有透气和/或透声功能,其在运输或转移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分层,如图1所述,导致分层会导致防水膜组件的透气性能和/或透声性能受到不利影响,甚至防水性能也受到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利用上、下两个胶层将防水膜的外周边缘完全包覆的结构,此时上、下两个胶层的完整一圈都直接接合,使得防水膜的外周被完全包覆在内,避免防水膜发生分层。
但是上述结构也存在以下缺点:1)在冲切过程中,刀模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这个倾斜角度在切割过程中会带来向内的挤压力,膜片与刀模之间缺少接触,导致防水膜片产生紧张力,甚至产生褶皱,影响防水膜的平铺张紧状态,最终导致防水膜的透声性和/或透气性不良;2)在冲切过程中,刀模对防水膜形成挤压力,在该挤压力的作用下,被上、下两个胶层包覆的防水膜缺少纤维空间,导致在冲切的过程中胶层会向防水膜的中心流动,胶层不可避免会溢出到防水膜暴露在外界的表面,导致防水膜振动面上的重量增加,导致防水膜的音频不良。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结构在保证防水膜不会分层的前提下,也能在冲切过程、转移过程中保证防水膜维持较好的透声/透气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膜不易分层,保证防水组件处于良好性能状态的防水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水组件,包括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及防水膜,所述防水膜位于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之间,所述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和防水膜配合形成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
所述包胶部分为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的外圈直接接合,以使得防水膜的外边界完全包覆在内;
所述未包胶部分为上胶粘层、防水膜和下胶粘层的外圈上下叠合,且防水膜的侧面裸露在外界;
所述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组合形成封闭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水组件改变了原有的全包胶结构,而是采用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共存的形式,包胶部分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上、下胶粘层的外圈边缘直接接合,而防水膜的侧壁边缘被完全包覆在两个胶层内,即此时防水膜被牢固地连接在上、下胶粘层之间,防水膜的侧壁边缘不会与外界接触,这样一方面能有效阻止水蒸气等通过膜片侧面流入声学部件的内部,降低电子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另一部分通过包胶部分能够保证防水组件内部的的整张膜片基本不容易出现分层现象,继而保证整个防水组件不仅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声和/或透气性能;未包胶部分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上胶粘层、防水膜和下胶粘层自上而下依次叠放,且三者的外边缘齐平设置,膜片边缘与上胶粘层(或者下胶粘层)边缘重合,即此时防水膜的侧壁暴露在外界,能够与外界相接触;那么在防水组件制备过程中,该区域内的防水膜边缘就会与刀模直接接触,刀模运动时就会给该区域的部分膜片提供一个作用力(一个为膜片牵引提供的张力),这个作用力就可以基本抵消因为刀模的倾斜切割对膜片带来向内的挤压力,继而使得膜片不容易出现因绷紧产生紧张力的情况,膜片更不容易产生褶皱,保证了防水组件的透声和/或透气性能。另外,由于未包胶区域的设置,使得防水膜存在一定的纤维空间,即使受到挤压力作用下,上、下胶粘层的部分发生流动,特别是向防水膜中心流动,该未包胶区域可以为流动的胶提供空间,使得溢出的胶可以从未包胶区域向防水膜的外边缘流动,降低了胶溢出到膜片中心的风险,保证了防水组件具有优异的防水透声性能。上胶粘层可以是单面胶或双面胶结构,下胶粘层则为双面胶结构,下胶粘层的下表面与载体(例如与带有MEMS的PCB板)粘接,其上表面与上胶粘层的下表面及防水膜外圈的下表面粘接,上胶粘层的下表面与下胶粘层的上表面及防水膜外圈的上表面粘接,当上胶粘层为双面胶时,其上表面还可以粘接有离型膜等。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的中心都镂空,将防水膜的中心暴露,保证了整个防水组件具有较强的透声和/或透气性能。
进一步的,还包括覆于上胶粘层表面的保护膜,该保护膜上设有抓取位,该抓取位设于对应所述包胶部分的位置。
为了避免防水膜被利物划伤或被粉尘等污染,保证防水组件具有良好的透声和/或透气性能,通常在防水膜的上方覆盖保护膜,此时将上胶粘层设计为双面胶结构就方便保护膜的稳固粘接,后续机械手或人为转移、撕开防水组件时,由于保护膜的存在,也可以有效防止直接接触防水膜,保证防水组件的良好性能。抓取位的设置便于将保护膜撕开或转移防水组件时的接触,将抓取位设置在对应包胶部分的位置,也就是上、下胶粘层和防水膜之间的连接更稳固的位置(尽可能的远离未包胶部分),从而将在防水组件除去保护膜时,或者在将防水组件从衬纸剥离时,将防水膜分层的危险降到最低,即防水膜不会在厚度方向上被撕裂,成品率大大提高。换成将抓取位设置在未包胶部分,由于防水膜的外边缘没有被上、下胶粘层包覆,三者之间的结合力不够,相对容易发生在抓取位施力时,由于上胶粘层的作用,将防水膜分层,从而导致整个防水膜组件无法继续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占所述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5-50%;所述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长度大于0.1mm。
为了便于计算,也为了增加取值的准确性,如果上胶粘层的外圈为圆弧状或异形状,则将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圆弧长作为外周长,上胶粘层的外周长定义为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以此来计算百分百,其数值范围为5-50%;而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长度则以圆弧状结构或者异形状的趋势形状的弦长作为计算标准,其数值范围为大于0.1mm。如果上胶粘层的外圈为直线,则将未包胶部分的外周总长定义为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上胶粘层的边长定义为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长度也直接测算直线长度即可。当然也可以用下胶粘层的外圈数据进行计算,只要各项计算统一标准即可。
为了便于工业化生产,同时保证在上胶粘层的外圈整体数据偏小时,仍然具有足够的未包胶部分,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长度需要大于0.1mm。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与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比例要小于50%,即保证包胶部分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避免包胶部分的比例过少,导致防水膜的易于分层;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与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比例要大于5%,即保证未包胶部分具有足够的比例,使得其能充分抵消刀模冲切过程带来的形变,保证防水膜与刀模接触,继而保证防水膜不会发生褶皱,保持防水组件具有较好的透声/透气性能;也能保证胶层在挤压过程中可以向未包胶部分的外圈溢出,防止胶层向防水膜中心溢流,避免防水膜的振动面上的重量增加,保证防水组件具有较好的透声/透气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未包胶部分为连续设置,且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占所述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10-40%。
未包胶部分连续设置在保证防水组件的较好的透声/透气性能前提下,便于控制各项数值比例,且便于加工生产;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与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比值范围可以避免包胶部分的比例过少,也避免未包胶部分的比例过少,保证防水膜不易分层的同时,可以有效抵消刀模冲切时产生的形变量,保证防水组件具有较好的透声/透气性能。
进一步的,
所述未包胶部分为连续设置的一个区域,所述抓取位与该区域的中心对称设置;
或者,所述未包胶部分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该区域以防水膜的中心旋转对称设置;
或者,所述未包胶部分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该区域沿防水膜外周边缘间隔设置,相邻区域的上胶粘层的外圈间隔长度大于0.2mm。
未包胶部分的形式多样,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抓取位不仅设置在包胶部分对应的位置,还与未包胶部分连续设置的区域中心对称,即抓取位尽量远离未包胶区域,使得后续将保护膜撕开或转移防水组件时,在抓取位上施力,不会影响到未包胶部分,可以避免未包胶部分的防水膜发生分层,提高成品率;
当未包胶部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连续的区域时,所有区域以防水膜的中心旋转对称设置,使得包胶部分对防水膜的固定作用更佳,防水膜不易分层;
当未包胶部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连续的区域,且各个区域随意分散时,相邻区域的上胶粘层的外圈间隔不易过小,也就是说未包胶区域不能相对集中,保证包胶部分对防水膜一周形成稳固的固定作用,防止防水膜分层。
进一步的,所述上胶粘层的宽度为1-6mm,厚度为20-600um,粘结强度为5-50N/cm;所述下胶粘层的宽度为1-6mm,厚度为20-600um,粘结强度为5-50N/cm。
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的宽度数值范围则保证了其对防水膜的固定作用,也保证包胶部分的稳定性,使得防水组件的性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如果上、下胶粘层的宽度过小,则包胶部分的上、下胶粘层直接接合部分宽度就不能得到保证,或者上、下胶粘层与防水膜上下表面粘合部分的宽度不能得到保证。
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厚度的数值范围保证了防水组件的整体厚度处于合适的范围,而合适的厚度又保证了防水组件不仅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还具有较高的透声和/或透气性能,声损较小,基本可以忽略。而且防水组件的整体厚度得到严格控制也可以适配声学部件。
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之间粘结强度的数值范围保证了两者可以稳固粘接,保证了在运输过程中,上、下胶粘层不会分离,对防水膜起到稳固的包胶作用,对防水膜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如果两者的粘结强度过低,则容易导致在运输过程中两者相互分离,则不能达到对防水膜的包胶效果,影响防水组件的各项性能;当然如果两者的粘结强度过高,则上胶粘层或下胶粘层容易造成防水膜的分层。
进一步的,所述上胶粘层和所述下胶粘层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20-50%。
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直接接合部分宽度得到保证,使得包胶部分能够有效阻止水蒸气从防水膜侧面流入声学部件的内部,同时,上述数值范围的选择,使得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和防水膜的上下叠合部分也得到保证,整体粘接结构稳固,进而保证了防水组件的透声/透气性能不受影响。
进一步的,
所述防水膜为尼龙膜、PE膜、PP膜、PTFE膜和PI膜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防水膜的直径为1-5mm,其厚度为3-15um,其克重为3-12g/m2
所述防水膜组件的耐水压大于20KPa;
所述防水膜为防水透声膜,该防水膜组件在100-10000Hz的声频范围下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
或,所述防水膜为防水透气膜,该防水膜组件的透气速率为100-40000ml/min/cm2@7kPa。
防水膜的直径、厚度和克重过大不利于防水组件的安装,也会导致防水膜在运输途中发生较大的形变导致不可逆形变的发生、甚至破裂,上述直径、厚度和克重的选择可以保证防水组件的安装,也可以避免过大形变的发生,保证防水组件的正常使用。
声音在透过一个物体时,就会发生一定的损失;这个损失量其实也是指物体的声音阻隔量,物体的声音阻隔量越大,声音损失就越大,物体的声音阻隔量越小,声音损失也越小;物体声音阻隔量的测试方法为:将待测物体冲切成直径为5.0mm直径的圆片,再将冲切好的待测材料与具有外径5.0mm内径1.7mm的环形双面胶进行同圆心堆叠,双面胶的厚度为0.15mm,最后将双面胶装贴在带有1mm直径0.8mm深度的出音孔的麦克风测试板上,模拟麦克风选用楼氏SPA1687LR5H。距离麦克风工装2cm处设置人工嘴。模拟麦克风与人工嘴均连入Audio Precision x525型号的音频分析仪。利用Audio Preciseion自带的音频测试软使人工嘴发出频率为20Hz-20000Hz,声压级为94dBSPL的声音。对麦克风工装表面装贴了测试组件和无装贴测试组件条件下麦克风端的响应信号进行收集并作差做差,最终得到对应物体的声音阻隔量。防水膜组件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即声音在防水组件时,声音损失量不大于2dB,从而说明了防水组件具有优异的透声性能,应用范围大。
防水膜的来源广泛。防水膜各项性能的选择将影响防水组件的整体性能,严格控制防水组件的各项性能,也为了适配声学部件。
进一步的,
所述防水膜包括本体和自本体的外边缘向外延伸的突出部,所述未包胶部分位于该突出部;
或者,所述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上下叠合后外圈具有向内延伸的缺口部,所述未包胶部分位于该缺口部。
防水膜、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的形式多样,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应用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膜的本体呈圆形或方形,其突出部的外边缘为圆弧状。
防水膜的形状可以多样化,不受限制,应用更加灵活;防水膜的外边缘为圆弧状,上、下胶粘层的外边缘也为圆弧状,从而三者之间的周向各处配合结构更均匀、稳固,同时也便于各项数值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水膜边缘的大部分区域被胶包裹,小部分区域没有被胶包裹,既能有效阻止水蒸气通过防水膜的侧面流入声学部件的内部,降低电子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能抵消因为刀模的倾斜切割对膜片带来向内的挤压力,继而使得膜片不容易出现因绷紧产生紧张力的情况,膜片更不容易产生褶皱,保证了防水组件的透声/透气性能;另外,未包胶区域存在纤维空间,为流动的胶提供了空间,降低胶溢出到膜片上的风险;防水膜在转移过程不易分层,保证防水组件的透声/透气性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水膜分层的简示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另一种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另一种结构的俯视透视图。
图6为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带保护膜)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带保护膜)的俯视透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组件(带保护膜)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防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防水组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防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防水组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防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防水组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防水组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对比实施例一的防水组件的剖视图。
其中,1-上胶粘层,11-缺口部,2-下胶粘层,3-防水膜,31-本体,32-突出部,4-包胶部分,5-未包胶部分,6-保护膜,61-抓取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图3所示,一种防水组件,包括上胶粘层1,下胶粘层2,及防水膜3,防水膜3位于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之间。
上胶粘层1、下胶粘层2和防水膜3配合形成包胶部分4和未包胶部分5。
包胶部分4为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的外圈直接接合,从而使得防水膜3的外边界完全包覆在内。
未包胶部分5分为上胶粘层1、防水膜3和下胶粘层2的外圈上下叠合,而且防水膜3的侧面裸露在外界,即在未包胶部分5,上胶粘层1、防水膜3和下胶粘层2的外边界上下对齐。
上述的包胶部分4和未包胶部分5组合形成封闭环状结构。
防水膜3边缘的大部分区域被胶包裹,而小部分区域没有被胶包裹,上述结构消除了防水膜3在所有方向上具有透气性的缺点,包胶部分4借助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的直接接合实现了隔离的作用,有效阻止水蒸气通过防水膜3的侧面流入声学部件的内部,降低电子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包胶部分4提高了整个防水组件在厚度方向上的拉伸强度,能够保证防水组件内部的的整张防水膜3基本不容易出现沿厚度方向分层的现象,继而保证整个防水组件不仅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声和/或透气性能。
在冲切过程中,刀模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导致在刀模切割防水组件的过程中会带来向内的挤压力,当存在未包胶部分5时,该区域内的防水膜3边缘会与刀模直接接触,刀模运动时就会给该区域的部分膜片提供一个作用力(一个为膜片牵引提供的张力),这个作用力就可以基本抵消因为刀模的倾斜切割对膜片带来向内的挤压力,继而使得膜片不容易出现因绷紧产生紧张力的情况,膜片更不容易产生褶皱。同时,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如果不设置未包胶部分5,则包胶部分4内部缺少纤维空间,胶会向防水膜3中心流动,可能溢出到防水膜3上,导致防水膜片振动面上的质量增加,导致音频不良。因此,设置未包胶部分5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保证防水组件的良好性能。
上述的防水膜3可以是尼龙膜、PE膜、PP膜、PTFE膜和PI膜中的任意一种。防水膜3的直径为1-5mm,即如图3所示,R为1-5mm,其厚度为3-15um,即如图6所示,H2为3-15um;其克重为3-12g/m2。防水膜组件的耐水压大于20KPa,其可以是防水透声膜,此时该防水组件在100-10000Hz的声频范围下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
当然,防水膜3也可以是防水透气膜,此时该防水膜组件的透气速率为100-40000ml/min/cm2@7kPa。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防水膜3为PTFE膜,其直径为3mm,厚度为10um,克重为8g/m2
上胶粘层1的宽度为1-6mm,即如图6所示,L1为1-6mm,其厚度为20-600um,即如图6所示,H1为20-600um,其粘结强度为5-50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的宽度为1-6mm,其厚度为20-600um,其粘结强度为5-50N/cm。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胶粘层1的宽度为5mm,其厚度为120um,其粘结强度为45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的宽度为5mm,其厚度为120um,其粘结强度为45N/cm。
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20-50%,为了方便示意,图6中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直接接合部分不以完全粘接状态显示,该部分的宽度为L2,而上胶粘层1的宽度为L1,则L2/L1为20-5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L2/L1为30%。
下胶粘层2为双面胶,其上表面与防水膜3粘接相连,其下表面与声学部件外壳粘接。上胶粘层1可以是只有下表面带有粘性的结构,此时需要转移防水组件时可以利用机械手抓取。上胶粘层1也可以是双面胶结构,此时在上胶粘层1的上表面覆盖有保护膜6,如图7所示,为了便于撕除保护膜6,在保护膜6上设置有抓取位61,该抓取位61设置在对应包胶部分4的位置,如图8所示,即抓取位61要与包胶部分4存在重叠,降低剥离带来的风险。且本实施例中,未包胶部分5为连续设置的一个区域,抓取位61与未包胶部分5的中心对称设置,更具体的,如图8所示,抓取位61和未包胶部分5以防水膜3的中心对称,即抓取位61尽量远离未包胶部分5,将防水膜3分层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包胶部分4和未包胶部分5共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组件在除去保护膜6时,或者在将防水组件从衬纸剥离时,能够有效防止防水膜3发生分层现象,即防水膜3不会在厚度方向上被撕裂,成品率大大提高。
为了避免水蒸气从防水膜3的侧面流入声学部件内,以及保证防水膜3在刀模冲切过程不会产生褶皱,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5-50%,且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长度大于0.1mm。参考图3所示,上述可以理解为,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圆弧长为L,而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为L0,则L/L0为5-50%,且弦长S>0.1mm。
包胶部分4的比例过少,则防水膜3容易分层,未包胶部分5的比例过少,则不能有效抵消刀模冲切时产生的形变量。因此,将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比例设定为5-50%,优选为10-30%;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弧长为L至少要大于0.1mm,优选大于0.3mm,或者优选大于0.6mm,便于工业化生产。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未包胶部分5为连续设置,且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10-40%,即L/L0为10-40%,且S>0.1mm。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L/L0为25%,且S为0.3mm,试验得出,在转运过程中,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小于0.1dB,也就是说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未受到不利影响。
而且,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整体耐水压均达到20KPa,在2米水深下放置30min时间,透声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安装和剥离测试时,无反离型和分层现象。
上述耐水压测试方法为,将防水组件装贴在开有直径1mm出水孔的工装表面,防水组件的环形胶部分用夹具进行压合;以20kPa/s的速率增加水压至1MPa,然后观测防水组件正面与侧面是否漏水。若无漏水,则判定组件可以通过1MPa30min的耐水压测试;基于耐水压测试的基础,在进行完第一轮耐水压测试后,以20kPa/s的速率降低水压至防水膜片两端压差至零后,再次以20kPa/s的速率增加水压,重复耐水压测试过程,评判标准与耐水压测试一致;循环防水测试后,防水膜的声音阻隔量基本不会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防水膜具有高防水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防水膜3包括本体31和从本体31的外边缘向外延伸的突出部32,本体31呈圆形,突出部32的外边缘为圆弧状。包胶部分4位于本体31的外圈,未包胶部分5则位于突出部32。突出部32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不仅仅是图1和图3中所示的形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未包胶部分5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该区域以防水膜3的中心旋转对称设置。具体的,如图10、图11所示,未包胶部分5包括四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且均对称设置,因此防水膜3不易分层。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45%,即L2/L1为45%
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15%,即L/L0为15%,且S>0.1mm,具体S为0.5mm。
上胶粘层1的宽度为6mm,其厚度为350um,其粘结强度为40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的宽度为6mm,其厚度为350um,其粘结强度为40N/cm。
防水膜3为PE膜,其直径为4mm,厚度为12um,克重为10g/m2
经过测试得出,在转运过程中,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小于0.1dB,也就是说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未受到不利影响。
而且,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整体耐水压均达到20KPa,在2米水深下放置30min时间,透声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安装和剥离测试时,无反离型和分层现象。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未包胶部分5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该区域沿着防水膜3的外周边缘间隔设置,相邻区域的上胶粘层1的外圈间隔长度大于0.2mm。
具体的,如图12、图13所示,未包胶部分5包括四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间隔最小的两个区域之间的上胶粘层1的外圈间隔长度大于0.2mm,为了便于计算的统一,此处也将弦长作为间隔长度的标准,即弦长h大于0.2mm。未包胶部分5的分布不会过于集中,防水膜3不易轻易分层,成品率较高。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20%,即L2/L1为20%
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18%,即L/L0为18%,且S>0.1mm,具体S为0.4mm。
上胶粘层1的宽度为4mm,其厚度为600um,其粘结强度为48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的宽度为4mm,其厚度为600um,其粘结强度为48N/cm。
防水膜3为PTFE膜,其直径为5mm,厚度为7um,克重为8g/m2
经过测试得出,在转运过程中,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小于0.1dB,也就是说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未受到不利影响。
而且,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整体耐水压均达到20KPa,在2米水深下放置30min时间,透声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安装和剥离测试时,无反离型和分层现象。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下胶粘层2为异形或方形,防水膜3为圆形,上胶粘层1为异形或方形,切割后形成如图14、图15所示的形状。
此时同样要保证,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5-50%,且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长度大于0.1mm。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50%,即L2/L1为50%
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10%,即L/L0为10%,且S>0.1mm,具体S为0.2mm。
上胶粘层1最窄处的宽度为2mm,其厚度为80um,其粘结强度为36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最窄处的宽度为2mm,其厚度为80um,其粘结强度为36N/cm。
防水膜3为PI膜,其直径为2mm,厚度为15um,克重为5g/m2
经过测试得出,在转运过程中,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小于0.1dB,也就是说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未受到不利影响。
而且,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整体耐水压均达到20KPa,在2米水深下放置30min时间,透声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安装和剥离测试时,无反离型和分层现象。
实施例五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防水膜3为外边缘连续的圆形结构,上胶粘层1为带有缺口部11的圆环状结构,同样的,下胶粘层2也带有缺口部,也就是说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上下叠合后,外圈具有向内延伸的缺口部,未包胶部分5就位于该缺口部11。
此时缺口部11的径向宽度占上胶粘层最宽处宽度的20-5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水膜3也可以是方形结构。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25%,即L2/L1为25%
未包胶部分5的上胶粘层1的外周长占上胶粘层1的外圈总周长的40%,即L/L0为40%,且S>0.1mm,具体S为0.6mm。
上胶粘层1最窄处的宽度为3mm,其厚度为200um,其粘结强度为28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最窄处的宽度为3mm,其厚度为200um,其粘结强度为28N/cm。
防水膜3为PI膜,其直径为4mm,厚度为9um,克重为9g/m2
经过测试得出,在转运过程中,同一批次的防水膜组件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小于0.1dB,也就是说防水组件的透声性能未受到不利影响。
而且,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的整体耐水压均达到20KPa,在2米水深下放置30min时间,透声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安装和剥离测试时,无反离型和分层现象。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对比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上胶粘层的外圈和下胶粘层的外圈均直接粘接,即为全包胶结构,取消了未包胶部分的设置,如图17所示。
防水膜3是PTFE膜,防水膜3的直径为4mm,其厚度为13um,其克重为10g/m2
上胶粘层1和下胶粘层2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20-5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为30%。
上胶粘层1的宽度为5mm,其厚度为500um,其粘结强度为50N/cm。同样的,下胶粘层2的宽度为5mm,其厚度为500um,其粘结强度为50N/cm。
经过测试得出,在转运过程中,同一批次的防水膜组件的声音阻隔量超过2dB,同一批次的防水膜组件的透声性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大于0.1dB,也就是说防水膜组件的透声性能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
而且,同一批次的防水组件在2米水深下放置30min时间后,透声性能发生较大改变。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水组件,包括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及防水膜,所述防水膜位于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胶粘层、下胶粘层和防水膜配合形成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
所述包胶部分为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的外圈直接接合,以使得防水膜的外边界完全包覆在内;
所述未包胶部分为上胶粘层、防水膜和下胶粘层的外圈上下叠合,且防水膜的侧面裸露在外界;
所述包胶部分和未包胶部分组合形成封闭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于上胶粘层表面的保护膜,该保护膜上设有抓取位,该抓取位设于对应所述包胶部分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占所述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5-50%;所述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长度大于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未包胶部分为连续设置,且未包胶部分的上胶粘层的外周长占所述上胶粘层的外圈总周长的10-4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未包胶部分为连续设置的一个区域,所述抓取位与该区域的中心对称设置;
或者,所述未包胶部分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该区域以防水膜的中心旋转对称设置;
或者,所述未包胶部分包括至少两个不连续设置的区域,该区域沿防水膜外周边缘间隔设置,相邻区域的上胶粘层的外圈间隔长度大于0.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胶粘层的宽度为1-6mm,厚度为20-600um,粘结强度为5-50N/cm;所述下胶粘层的宽度为1-6mm,厚度为20-600um,粘结强度为5-50N/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胶粘层和所述下胶粘层两者间直接接合部分的宽度占上胶粘层宽度的20-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膜为尼龙膜、PE膜、PP膜、PTFE膜和PI膜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防水膜的直径为1-5mm,其厚度为3-15um,其克重为3-12g/m2
所述防水膜组件的耐水压大于20KPa;
所述防水膜为防水透声膜,该防水膜组件在100-10000Hz的声频范围下的声音阻隔量小于2dB;
或,所述防水膜为防水透气膜,该防水膜组件的透气速率为100-40000ml/min/cm2@7kPa。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膜包括本体和自本体的外边缘向外延伸的突出部,所述未包胶部分位于该突出部;
或者,所述上胶粘层和下胶粘层上下叠合后外圈具有向内延伸的缺口部,所述未包胶部分位于该缺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膜的本体呈圆形或方形,其突出部的外边缘为圆弧状。
CN202122634994.0U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防水组件 Active CN216209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4994.0U CN216209996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防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4994.0U CN216209996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防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9996U true CN216209996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6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4994.0U Active CN216209996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防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99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9477B (zh) 防水構件及電子機器
AU2009261104B2 (en) Vent fil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6472182B2 (ja) 防水部材及びその防水部材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WO2009154268A1 (ja) 音響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068079A1 (ja) 通気フィルター、該通気フィルターの固定方法、および電気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647731B2 (en) Purge dam for retaining purge gas around a weld zone
CN216209996U (zh) 一种防水组件
CN111016402B (zh) 膜材剥离设备和膜材剥离方法
JP4633394B2 (ja) 剥離用プルタブ付両面接着テープの貼り付け方法
JP6522039B2 (ja) 保護フィルム付膜片、保護フィルム付膜片の保護フィルム除去方法および電気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3570268U (zh) 一种防水膜复合组件
CN112251151A (zh) 一种防水膜复合件
JP5220709B2 (ja) フィルタ担持体
CN213506708U (zh) 一种防止分层的ePTFE防水透声结构
CN213586243U (zh) 一种防水透声膜结构
CN112423192A (zh) 一种具备高防护性及高透声性能的防水透声膜结构
CN216394470U (zh) 一种点状透气离型膜伤口敷贴
KR20120042409A (ko) 물티슈용 포장팩 제조방법
TW202118370A (zh) 覆蓋構件及具備其之構件供給組件
JP2008284801A (ja) 両面剥離シートおよび粘着シート巻回体
CN215647564U (zh) 一种防止刚挠结合板开盖区域渗透药水的结构
CN218772442U (zh) 一种便于撕除防尘防水透声膜的结构
JPS6316019A (ja) 空気清浄化用濾過体
JP2004014417A (ja) セパレータ形成シートとセパレータの形成方法
WO2019065881A1 (ja) 接着テープ、接着テープ巻回リール、及び接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