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84340U -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84340U
CN215384340U CN202123063626.1U CN202123063626U CN215384340U CN 215384340 U CN215384340 U CN 215384340U CN 202123063626 U CN202123063626 U CN 202123063626U CN 215384340 U CN215384340 U CN 215384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embolic coil
ball
coil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636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小朋
吉训明
刘爱华
缪中荣
闫峰
周耕
陈吉刚
马晓意
周利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sinomed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sinomed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sinomed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sinomed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636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84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84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84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输送装置推送杆为中空管状结构,解脱装置的解脱限位装置的近端与推送杆的远端固接在一起,解脱丝贯穿设置在推送杆和解脱限位装置的内部,解脱球的近端被解脱丝限制在解脱限位装置内,解脱球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推送杆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装置和栓塞弹簧圈套设在导入鞘内。输送装置主要用于将栓塞弹簧圈输送到所需要的位置,解脱装置主要用于实现限位和解脱,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通过输送装置和解脱装置,可以稳定地将栓塞弹簧圈输送进人体内需要血栓闭塞的位置,然后通过解脱装置将解脱球释放,能够轻易机械解脱栓塞弹簧圈,操作简单、反应灵敏,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支架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病率为1%-5%。由于颅内动脉瘤一般较小,约50%~80%患者的AN终生都不会破裂无生命危险。但AN一旦破裂则表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常见疾病。约10%的急性脑卒中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
对于AN破裂引起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栓塞弹簧圈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装置。其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率、脑积水率)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而和“金标准”的显微手术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欧洲的医疗中心,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在美国这个比例也已经超过了50%。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现有的栓塞弹簧圈产品主要包括输送装置、解脱机构和栓塞弹簧圈,其中栓塞弹簧圈包括二维\三维线圈,其中三维线圈用于在构筑稳定的框架和瘤颈处的支撑,二维线圈用于动脉瘤体的内部空间,以获得致密填塞的效果。
通常栓塞弹簧圈放置在导入鞘的远端。当导入鞘的远端被适当地定位时,栓塞弹簧圈可以通过推送杆来推出导入鞘的末端,以在期望的位置释放栓塞弹簧圈。这种放置栓塞弹簧圈的过程是在透视状态下进行的,以帮助将栓塞弹簧圈放置在所需的位置。
然而现有设计的栓塞弹簧圈存在成篮架构和致密填塞的矛盾和***解脱稳定性差等缺点,无法满足临床对于动脉瘤栓塞的需要,增加了医生手术风险,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美国专利5,108,407公开了一种方法是使用可热熔解脱的粘接将弹簧圈保持在导入鞘的远端。这种***通过使用光纤电缆传输激光能量,以将热量施加到粘接处熔断连接,以便从导入鞘的末端释放弹簧圈。美国专利申请US5895391A公开了另一种机械释放弹簧圈的装置,包含操纵丝、与栓塞弹簧圈固定的原形球体、输送管远端的卡锁装置。将球体与操纵丝远端装配在卡锁装置中,以固定推送杆和栓塞线圈,通过牵引操纵丝来释放圆形球体,进而释放栓塞弹簧圈。
大体说来,目前栓塞弹簧圈解脱方式有水解脱、电解脱、热熔解脱和机械解脱四种主要的方式。水解脱是向输送杆内加注溶剂后,以溶解特性来实现释放弹簧圈的目的,它存在解脱方式不稳定的问题而且注入溶剂容易增加血管压力,若溶剂注入量不足又到达不了弹簧圈解脱的位置,难以实现解脱。电解脱是栓塞弹簧圈与导丝之间通过电焊焊接在一起。电焊冷却后焊接部分会不均匀,容易产生比较高的电压,导致栓塞弹簧圈从导入鞘上电解脱的时间不容易控制,电解脱的时间从30秒到几分钟不等。热熔解脱则需要引入电流、电线和电极等,是通过电能产生热量,当热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熔断热熔丝来实现栓塞弹簧圈解脱。热熔的时候会产生冒烟现象,导致人体内的局部损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机械解脱目前主流方法是套圈式,即增加一活动连接杆,活动连接杆末端是球形特征,活动连接杆首端是跟栓塞弹簧圈连接,解脱丝是与活动连接杆组装一并放入输送导入鞘,通过回撤解脱丝来实现栓塞弹簧圈解脱。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栓塞弹簧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通过输送装置和解脱装置,实现对栓塞弹簧圈的限位输送和解脱释放,操作简单且对血管无伤害。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包括输送装置、解脱装置、栓塞弹簧圈和导入鞘,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解脱丝、解脱限位装置和解脱球,所述推送杆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解脱限位装置的近端与推送杆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丝贯穿设置在推送杆和解脱限位装置的内部,所述解脱球的近端被解脱丝限制在解脱限位装置内,所述解脱球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推送杆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装置和栓塞弹簧圈套设在导入鞘内。输送装置主要用于将栓塞弹簧圈输送到所需要的位置,解脱装置主要用于实现限位和解脱,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限位状态下解脱限位装置与解脱丝相互配合对解脱球进行限制,使其无法活动,无法脱离推送杆进而实现限位固定。由于栓塞弹簧圈比较柔软,导入鞘在应用中起到辅助将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导入到微导管的功能,并不进入人体,可解脱栓塞弹簧圈***进入微导管的指定位置后,导入鞘由推送杆的近端抽离,导入鞘抽离后,继续推进推送杆,当栓塞弹簧圈被输送到需要释放的位置处之后,向近端牵引解脱丝,解脱球被释放,进而使得栓塞弹簧圈也被释放。
优选地,所述解脱限位装置为解脱环,所述解脱环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结的方式与推送杆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环上设有侧壁孔,所述解脱球的近端被解脱丝限制在侧壁孔内,所述侧壁孔的宽度不大于解脱球的外径,这样既能够在限位状态下将解脱球限制住,也能够在释放状态下使解脱球顺利从解脱环内部推出。所述解脱环远端开口的内径大于解脱球的外径,以便于解脱球能够离开解脱环而被释放。在限位状态下,所述解脱丝将解脱球限制在解脱环内部的侧壁孔内;在释放状态下,向近端牵引解脱丝,所述解脱球脱离限制并从解脱环的远端开口脱离,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所述解脱环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解脱环优选采用切割等方式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解脱球连接杆外套设有预压缩的弹力线圈,所述弹力线圈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弹力线圈的近端与解脱环的远端接触。所述弹力线圈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舒张将解脱球推出解脱环,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主动释放。在组装过程中,使弹力线圈处于压缩状态,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舒张将解脱球推出解脱环,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弹力线圈的近端与解脱环的远端相邻,通过装配间隙和预压缩力,弹力线圈释放后只会向远端弹出,且设计上不会卡住。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线圈的丝径为0.01mm-0.3mm,所述弹力线圈压缩时为紧密状态,所述弹力线圈舒张时的螺距为丝径的1倍-5倍,所述弹力线圈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弹力线圈优选采用切割缠绕等方式制成。
另一种优选地,所述解脱限位装置为解脱变径管,所述解脱变径管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结的方式与推送杆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变径管的近端开口内径与推送杆的外径相同,所述解脱变径管的远端开口内径较近端开口内径逐渐缩小,这样既能够在限位状态下将解脱球限制住,也能够在释放状态下使解脱球顺利从解脱变径管的内部推出。所述解脱变径管的远端开口内径大于解脱球的外径,以便于解脱球能够离开解脱变径管的远端而被释放。在限位状态下,所述解脱丝将解脱球限制在解脱变径管的内部;在释放状态下,向近端牵引解脱丝,所述解脱球脱离限制并从解脱变径管的远端开口脱离,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所述解脱变径管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解脱变径管优选采用拉拔等方式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解脱球连接杆外套设有预压缩的弹力线圈,所述弹力线圈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弹力线圈的近端与解脱变径管的远端接触。所述弹力线圈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舒张将解脱球推出解脱变径管,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主动释放。在组装过程中,使弹力线圈处于压缩状态,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舒张将解脱球推出解脱变径管,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弹力线圈的近端与解脱变径管的远端相邻,通过装配间隙和预压缩力,弹力线圈释放后只会向远端弹出,且设计上不会卡住。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线圈的丝径为0.01mm-0.3mm,所述弹力线圈压缩时为紧密状态,所述弹力线圈舒张时的螺距为丝径的1倍-5倍,所述弹力线圈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另外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包括输送装置、解脱装置、栓塞弹簧圈和导入鞘,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解脱限位部和解脱球,所述推送杆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解脱限位部的近端与推送杆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限位部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结的方式与推送杆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限位部的远端包括两个预压缩的限位活动臂,所述解脱球的近端被两个限位活动臂限制在解脱限位部的内部,所述解脱球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固定连接,所述推送杆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部和栓塞弹簧圈套设在导入鞘内,所述可解脱栓塞弹簧圈***通过导入鞘进入微导管内。所述导入鞘和微导管共同实现对解脱限位部的限位。
输送装置主要用于将栓塞弹簧圈输送到所需要的位置,解脱装置主要用于实现限位和解脱,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的释放。限位状态下解脱限位部与导入鞘和微导管相互配合对解脱球进行限制,使其无法活动,无法脱离推送杆进而实现限位固定。由于栓塞弹簧圈比较柔软,导入鞘在应用中起到辅助将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导入到微导管的功能,并不进入人体,可解脱栓塞弹簧圈***进入微导管的指定位置后,导入鞘由推送杆的近端抽离,导入鞘抽离后,进行栓塞弹簧圈的输送、定位和释放。当栓塞弹簧圈被输送到需要释放的位置处之后,将推送杆向远端推出使解脱限位部脱离微导管的限制,两个预压缩的限位活动臂舒张使解脱球被释放,进而使得栓塞弹簧圈也被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解脱限位部的限位活动臂的远端内壁上设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活动臂在压缩状态时为平行状态,所述限位活动臂在舒张状态时向外扩张。所述解脱限位部的结构,既能够在压缩状态下将解脱球限制住,也能够在释放状态下使解脱球顺利从解脱限位部的内部推出。所述解脱限位部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解脱限位部优选采用切割等方式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通过输送装置和解脱装置,可以稳定地将栓塞弹簧圈输送进人体内需要血栓闭塞的位置,然后通过解脱装置将解脱球释放,能够轻易机械解脱栓塞弹簧圈,操作简单、反应灵敏,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
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据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同时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技术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易懂,以下列举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1的未导入微导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1的解脱球脱离解脱环限位约束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1的栓塞弹簧圈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1的弹力线圈的压缩状态和舒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1的解脱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2的未导入微导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2的解脱球脱离解脱变径管限位约束后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2的栓塞弹簧圈解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3的未导入微导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3的解脱限位部推出微导管时,解脱球脱离解脱限位部限位约束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3的栓塞弹簧圈解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的实施例3的栓塞弹簧圈释放后解脱限位部撤回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栓塞弹簧圈,2-推送杆,31-导入鞘,32-微导管,41-解脱环,42-解脱变径管,43-解脱限位部,5-解脱丝,6-解脱球,7-弹力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他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元件或其他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面”、“下方”、“下”、“上面”、“上方”、“上”等,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所绘的方向之外物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在图中的物件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元件将取向在所述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范性术语“下方”可以包含下方和上方两个方向。物件也可以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其他取向)且应对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作出相应的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中,“近端”均是指器械趋向于体外的一端,“远端”均是指器械趋向于体内或者说靠近栓塞弹簧圈的一端,或者说,在使用过程中,靠近血栓的一侧。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包括输送装置、解脱装置、栓塞弹簧圈1和导入鞘31,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2,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解脱丝5、解脱限位装置和解脱球6,所述推送杆2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解脱限位装置的近端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丝5贯穿设置在推送杆2和解脱限位装置的内部,所述解脱球6的近端被解脱丝5限制在解脱限位装置内,所述解脱球6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推送杆2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装置和栓塞弹簧圈1套设在导入鞘31内。
输送装置主要用于将栓塞弹簧圈1输送到所需要的位置,解脱装置主要用于实现限位和解脱,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释放。限位状态下解脱限位装置与解脱丝5相互配合对解脱球6进行限制,使其无法活动,无法脱离推送杆2进而实现限位固定。由于栓塞弹簧圈比较柔软,导入鞘31在应用中起到辅助将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导入到微导管的功能,并不进入人体,可解脱栓塞弹簧圈***进入微导管的指定位置后,导入鞘31由随推送杆2的近端抽离,导入鞘31抽离后,继续推进推送杆2,当栓塞弹簧圈1被输送到需要释放的位置处之后,向近端牵引解脱丝5,解脱球6被释放,进而使得栓塞弹簧圈1也被释放。
在实施例1中,所述解脱限位装置为解脱环41,所述解脱环41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结的方式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环41上设有侧壁孔,所述解脱球6的近端被解脱丝5限制在侧壁孔内,所述侧壁孔的宽度不大于解脱球6的外径,这样既能够在限位状态下将解脱球6限制住,也能够在释放状态下使解脱球6顺利从解脱环41内部推出。所述解脱环41远端开口的内径大于解脱球6的外径,以便于解脱球6能够离开解脱环41而被释放。在限位状态下,所述解脱丝5将解脱球6限制在解脱环41内部的侧壁孔内;在释放状态下,向解脱丝5的近端施加牵拉力F,所述解脱球6脱离限制并从解脱环41的远端开口脱离,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释放。所述解脱环41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解脱环41优选采用切割等方式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解脱球连接杆外套设有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所述弹力线圈7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弹力线圈7的近端与解脱环41的远端接触。所述弹力线圈7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6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产生舒张力F’将解脱球6推出解脱环41,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主动释放。在组装过程中,使弹力线圈7处于压缩状态,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6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舒张将解脱球6推出解脱环41,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释放。弹力线圈7的近端与解脱环41的远端相邻,通过装配间隙和预压缩力,弹力线圈7释放后只会向远端弹出,且设计上不会卡住。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线圈7的丝径为0.01mm-0.3mm,所述弹力线圈7压缩时为紧密状态,所述弹力线圈7舒张时的螺距为丝径的1倍-5倍,所述弹力线圈7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弹力线圈7优选采用切割缠绕等方式制成。
实施例2
如图6-图8所示,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实施例2中,所述解脱限位装置为解脱变径管42,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结的方式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近端开口内径与推送杆2的外径相同,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开口内径较近端开口内径逐渐缩小,这样既能够在限位状态下将解脱球6限制住,也能够在释放状态下使解脱球6顺利从解脱变径管42的内部推出。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开口内径大于解脱球6的外径,以便于解脱球6能够离开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而被释放。在限位状态下,所述解脱丝5将解脱球6限制在解脱变径管42的内部;在释放状态下,向解脱丝5的近端施加牵拉力F,所述解脱球6脱离限制并从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开口脱离,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释放。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解脱变径管42优选采用拉拔等方式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解脱球连接杆外套设有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所述弹力线圈7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弹力线圈7的近端与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接触。所述弹力线圈7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6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产生舒张力F’将解脱球6推出解脱变径管42,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主动释放。在组装过程中,使弹力线圈7处于压缩状态,在释放状态下,所述解脱球6脱离限制,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舒张将解脱球6推出解脱变径管42,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释放。弹力线圈7的近端与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相邻,通过装配间隙和预压缩力,弹力线圈7释放后只会向远端弹出,且设计上不会卡住。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线圈7的丝径为0.01mm-0.3mm,所述弹力线圈7压缩时为紧密状态,所述弹力线圈7舒张时的螺距为丝径的1倍-5倍,所述弹力线圈7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
实施例3
如图9-图12所示,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包括输送装置、解脱装置、栓塞弹簧圈1、导入鞘31和微导管32,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2,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解脱限位部43和解脱球6,所述推送杆2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近端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近端通过焊接和/或粘结的方式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远端包括两个预压缩的限位活动臂,所述解脱球6的近端被两个限位活动臂限制在解脱限位部43的内部,所述解脱球6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推送杆2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部43和栓塞弹簧圈1套设在导入鞘31内,所述可解脱栓塞弹簧圈***通过导入鞘31进入微导管32内。所述导入鞘31和微导管32共同实现对解脱限位部43的限位。
输送装置主要用于将栓塞弹簧圈1输送到所需要的位置,解脱装置主要用于实现限位和解脱,实现对于栓塞弹簧圈1的释放。导入鞘31在应用中起到辅助将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导入到微导管32的功能,并不进入人体,可解脱栓塞弹簧圈***进入微导管32的指定位置后,导入鞘31由推送杆2的近端抽离,导入鞘31抽离后,继续进行栓塞弹簧圈1的输送、定位和释放。限位状态下解脱限位部43与导入鞘31和微导管32相互配合对解脱球6进行限制,使其无法活动,无法脱离推送杆2进而实现限位固定。当导入鞘31抽离后,只有栓侧弹簧圈1的远端柔软部分进入微导管32内,还要继续推送推送杆2直至栓塞弹簧圈1被输送到需要释放的位置处之后,将推送杆2向远端推出使解脱限位部43脱离微导管32的限制,两个预压缩的限位活动臂舒张使解脱球6被释放,进而使得栓塞弹簧圈1也被释放。栓塞弹簧圈1释放后,解脱限位部43撤回微导管32内,与推送杆2和微导管32一起撤出人体。
进一步地,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限位活动臂的远端内壁上设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活动臂在压缩状态时为平行状态,所述限位活动臂在舒张状态时向外扩张。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结构,既能够在压缩状态下将解脱球6限制住,也能够在释放状态下使解脱球6顺利从解脱限位部43的内部推出。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解脱限位部43优选采用切割等方式制成。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针对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解脱装置、栓塞弹簧圈(1)和导入鞘(31),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2),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解脱丝(5)、解脱限位装置和解脱球(6),所述推送杆(2)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解脱限位装置的近端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丝(5)贯穿设置在推送杆(2)和解脱限位装置的内部,所述解脱球(6)的近端被解脱丝(5)限制在解脱限位装置内,所述解脱球(6)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推送杆(2)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装置和栓塞弹簧圈(1)套设在导入鞘(3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限位装置为解脱环(41),所述解脱环(41)上设有侧壁孔,所述解脱球(6)的近端被解脱丝(5)限制在侧壁孔内,所述侧壁孔的宽度不大于解脱球(6)的外径,所述解脱环(41)远端开口的内径大于解脱球(6)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球连接杆外套设有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所述弹力线圈(7)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弹力线圈(7)的近端与解脱环(41)的远端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线圈(7)的丝径为0.01mm-0.3mm,所述弹力线圈(7)压缩时为紧密状态,所述弹力线圈(7)舒张时的螺距为丝径的1倍-5倍,所述弹力线圈(7)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限位装置为解脱变径管(42),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近端开口内径与推送杆(2)的外径相同,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开口内径较近端开口内径逐渐缩小,所述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开口内径大于解脱球(6)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球连接杆外套设有预压缩的弹力线圈(7),所述弹力线圈(7)的远端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弹力线圈(7)的近端与解脱变径管(42)的远端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线圈(7)的丝径为0.01mm-0.3mm,所述弹力线圈(7)压缩时为紧密状态,所述弹力线圈(7)舒张时的螺距为丝径的1倍-5倍,所述弹力线圈(7)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
8.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解脱装置、栓塞弹簧圈(1)、导入鞘(31)和微导管(32),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2),所述解脱装置包括解脱限位部(43)和解脱球(6),所述推送杆(2)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近端与推送杆(2)的远端固接在一起,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远端包括两个预压缩的限位活动臂,所述解脱球(6)的近端被两个限位活动臂限制在解脱限位部(43)的内部,所述解脱球(6)的远端通过解脱球连接杆与栓塞弹簧圈(1)固定连接,所述推送杆(2)的远端以及解脱限位部(43)和栓塞弹簧圈(1)套设在导入鞘(31)内,所述可解脱栓塞弹簧圈***通过导入鞘(31)进入微导管(32)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限位部(43)的限位活动臂的远端内壁上设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活动臂在压缩状态时为平行状态,所述限位活动臂在舒张状态时向外扩张。
CN202123063626.1U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Active CN215384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3626.1U CN215384340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3626.1U CN215384340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84340U true CN215384340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65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63626.1U Active CN215384340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8434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9231A (zh) * 2022-01-27 2022-05-13 南京思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
CN115211924A (zh) * 2022-07-26 2022-10-21 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栓塞弹簧圈、栓塞弹簧圈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CN116211380A (zh) * 2022-07-29 2023-06-06 杭州亿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操作的弹簧圈解脱装置
CN116831679A (zh) * 2023-09-02 2023-10-03 杭州亿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解脱的动脉瘤扰流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9231A (zh) * 2022-01-27 2022-05-13 南京思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
CN114469231B (zh) * 2022-01-27 2024-04-05 南京思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
CN115211924A (zh) * 2022-07-26 2022-10-21 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栓塞弹簧圈、栓塞弹簧圈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CN115211924B (zh) * 2022-07-26 2024-04-05 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栓塞弹簧圈、栓塞弹簧圈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CN116211380A (zh) * 2022-07-29 2023-06-06 杭州亿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操作的弹簧圈解脱装置
CN116831679A (zh) * 2023-09-02 2023-10-03 杭州亿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解脱的动脉瘤扰流装置
CN116831679B (zh) * 2023-09-02 2023-11-14 杭州亿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解脱的动脉瘤扰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84340U (zh)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KR102299607B1 (ko) 가요성 원위 부재 및 커플링 유니언을 구비한 색전 코일 탈착 기구
CN110974333A (zh)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US6102932A (en) Intravascular device push wire delivery system
US9700322B2 (en) Mechanical embolization delivery apparatus and methods
ES2621258T3 (es) Mecanismo de desprendimiento de bobinas embólicas con anclaje de polímero
JP6271142B2 (ja) 加熱要素及びキッカーによる塞栓コイルの離脱機構
US8956381B2 (en) Mechanically de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US9566072B2 (en) Coil system
US6296622B1 (en) Endoluminal device delivery system using axially recovering shape memory material
US20080306503A1 (en) Mechanically de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US20060241682A1 (en) Intravascular device push wire delivery system
KR102359744B1 (ko) 가요성 분리 영역을 이용하는 혈관용 이식 시스템 및 혈관용 이식 프로세스
CN212066788U (zh) 一种可解脱栓塞弹簧圈***
CA2420166C (en) Intravascular delivery system
US20090275971A1 (en) Energy activated preloaded detachment mechanisms for implantable devices
WO2015095360A1 (en) Implant system and delivery method
CN115252035A (zh) 一种机械解脱栓塞弹簧圈装置
US20220313269A1 (en) Embolic device delivery system
CN218484613U (zh) 一种机械解脱栓塞弹簧圈装置
CN214761278U (zh) 医疗器械植入体后释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