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4418U -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4418U
CN215184418U CN202121608130.5U CN202121608130U CN215184418U CN 215184418 U CN215184418 U CN 215184418U CN 202121608130 U CN202121608130 U CN 202121608130U CN 215184418 U CN215184418 U CN 215184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busbar
tab
battery module
adapt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81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倡全
邹序平
吴佳凡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81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4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4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4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板及电池模组,转接板包括板体和汇流排,汇流排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板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汇流排设置在第一表面上,板体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连通孔,连通孔供极耳由第二表面穿设至第一表面;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和第二汇流排段,第一汇流排段的硬度小于第二汇流排段的硬度,第二汇流排段靠近连通孔设置,并与极耳连接。由于,第二汇流排段为硬汇流排,成型精度高,将第二汇流排段与极耳连接后的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板及电池模组,提高了部分铜排与电池模组极耳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其重量轻、储能大、功率大、寿命长、自放电系数小、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迅速成为航空航天无人机及相关模型使用的主流动力电流。
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中包括多个串连在一起的电芯,电池模组正负极耳分别通过总正铜排和总负铜排引出后与外部的电路相连,其中总正铜排和总负铜排均由软铜排形成。
然而,软铜排由于硬度较低,易变性,软铜排与电池模组极耳焊接处的结构强度较低,导致电池模组可靠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板及电池模组,提高了部分铜排与极耳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板,用于连接极耳和汇流排,转接板包括板体和汇流排,汇流排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板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汇流排设置在第一表面上,板体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连通孔,连通孔供极耳由第二表面穿设至第一表面;
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和第二汇流排段,第一汇流排段的硬度小于第二汇流排段的硬度,第二汇流排段靠近连通孔设置,并与极耳连接。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汇流排段为硬汇流排,不易变形,且成型精度较高,其与极耳连接后的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还包括:加强连接件,第一汇流排段与第二汇流排段之间通过加强连接件相连。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连接件为加强汇流排,加强汇流排的硬度大于第一汇流排段,加强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与第一汇流排段连接,第二连接面与第二汇流排段连接。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第二汇流排,多个第二汇流排均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且呈阵列排布。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板体设有多个限位孔,限位孔连通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限位孔与连通孔连通;
每个第二汇流排上均设有限位凸起部,多个限位凸起部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多个限位孔中。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至少包括:壳盖和底壳、电芯组和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接板,底壳的一端设有开口,壳盖盖设在底壳开口的一端,电芯组和转接板位于底壳内,转接板位于电芯组和壳盖之间;
电芯组中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芯,多个电芯均通过转接板电连接。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电芯朝向壳盖的一端均设有向壳盖方向延伸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和负极耳均穿设转接板的连通孔,并与转接板的汇流排相连。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极耳散热器,极耳散热器位于壳盖和转接板之间,转接板的第一汇流排包括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依次穿过转接板和极耳散热器后进入壳盖,并与壳盖相连。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盖可翻折的盖合在极耳散热器上,且壳盖通过极耳散热器盖设在底壳的开口端。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盖的内壁设有电池管理***,极耳散热器上设有与电池管理***的元器件相对的避空部,部分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贴设在避空部的表面以及电池管理***的表面设置。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极耳散热器内设有多个散热翅片,各个散热翅片均沿底壳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从极耳散热器上的过孔穿过后与壳盖相连;
过孔沿电芯组至壳盖的方向贯穿极耳散热器,且过孔与散热翅片隔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及电池模组,转接板包括板体和汇流排,汇流排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板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汇流排设置在第一表面上,板体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连通孔,连通孔供极耳由第二表面穿设至第一表面;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和第二汇流排段,第一汇流排段的硬度小于第二汇流排段的硬度。第一汇流排段为软汇流排,第二汇流排段为硬汇流排,第二汇流排段靠近连通孔设置,并与极耳连接。由于,第二汇流排段为硬汇流排,硬汇流排的硬度较高,成型精度高,将第二汇流排段与极耳连接后的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及电池模组提高了部分汇流排与电池模组极耳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汇流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汇流排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汇流排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汇流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汇流排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壳;
200:转接板;
300:极耳散热器;
301:避空部;
302:散热孔;
303:散热翅片;
400:壳盖;
500:电池管理***;
10:板体;
10a:第一表面;
11:连通孔;
12:限位孔;
20:汇流排;
21:第一汇流排;
21a:正极汇流排;
21b:负极汇流排;
211:第一汇流排段;
212:第二汇流排段;
213:加强连接件;
2131:第一连接面;
2132:第二连接面;
22:第二汇流排;
221:第三汇流排段;
222:第四汇流排段;
23:内连接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锂离子电池可以作为无人机等电子设备的能量供给,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可靠性和组装效率等要求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中可以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串联在一起。电池模组的正负极耳分别通过总正铜排和总负铜排引出后与电池模组外部的电路相连,从而与电池模组外部电路形成回路,以对外部的设备如无人机等供电。为了方便总正铜排和总负铜排在电池模组内部的空间布置,总正铜排和总负铜排可以均由软铜排形成,软铜排可以由若干层软铜箔堆叠形成。
然而,由于软铜排硬度较低,其成型的精度不高,且较易变性,多层软铜箔之间容易分离,使得软铜排与电池模组极耳焊接处的结构强度较低,软铜排与极耳之间容易分离,导致电池模组失效,电池模组可靠性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板及电池模组,通过设置第一汇流排,其中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和第二汇流排段,第一汇流排段的硬度小于第二汇流排段,第二汇流排段靠近极耳设置且与极耳连接。第一汇流排可以作为电池模组的正极汇流排或负极汇流排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耳或负极耳连接。由于第二汇流排段为硬汇流排,不易变形,且成型精度较高,其与极耳连接后的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如图1和图1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图中未示出),多个电芯堆叠设置。其中,多个电芯可以堆叠成至少一列,例如可以是1列、2列、3列、4列,对电芯的堆叠列数不做限制。其中,每个电芯均包括一个正极耳和一个负极耳。每个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可以设置在电芯的一端,并向远离电芯的方向延伸,正极耳和负极耳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电芯所在的平面。
在同一列电芯中,相邻两个电芯中的其中一个电芯的正极耳与另一个电芯的负极耳可以串连在一起,从而使同一列的电芯串联在一起。相邻两列电芯之间,也可以串联在一起,这样使得各电芯串联在一起。这样,整个电池模组中的各个电芯均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串联路线。位于串联路线上的两端的电芯,其中一个电芯的正极耳和另一个电芯的负极耳形成了整个电池模组的正负极耳。电池模组的正负极耳可以分别通过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引出后,与电池管理***500(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连接,再通过BMS上的接口与外部的电子设备或电源相连,从而对电池模组进行充放电。
为了对电池模组进行保护,电池模组的外部可以设置壳体,多个电芯设置在壳体内部。壳体可以设置成翻盖式的,壳体可以包括壳盖400和底壳100,电芯组位于底壳100中,底壳100的一端设有开口,壳盖400盖设在底壳100的开口的一端。这样,方便打开壳体的壳盖400对电池模组内部进行观察、维修等操作。
其中,可以通过转接板200将电芯组串联在一起,转接板200位于底壳100中。各个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可以均朝向壳盖400,转接板200位于壳盖400与电芯组之间,极耳穿过转接板200并与转接板200电连接。
为了对极耳进行散热,壳盖400与转接板200之间设有极耳散热器300,极耳散热器300与极耳接触而吸收极耳的热量,电芯可以通过极耳、极耳散热器300降温。
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依次穿过转接板200和极耳散热器300后进入壳盖400,并与壳盖400相连。壳盖400通过极耳散热器300盖设在底壳100的开口的一端,极耳散热器300与底壳100相连,另外,极耳散热器300还可以与壳盖400相连。为了方便打开壳盖400,壳盖400可翻折的连接在极耳散热器300上,且壳盖400盖合在极耳散热器300上。
BMS可以设置在壳盖400内壁上,这样,打开壳体的壳盖400可以对BMS位于壳体内部的部分结构进行观察和维修等操作。
其中,电池模组中包括转接板200,转接板200用于将多个电芯串联在一起。转接板200可以设置在各个电芯的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一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200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汇流排可以为铜排、铝排等金属排,用于将电芯的极耳串联在一起。本实施例以铜排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板200,转接板200包括板体10和汇流排20,汇流排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21。板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10a作为第一汇流排21的安装面,第一汇流排21设置在第一表面10a上,第二表面为靠近电芯的一面。转接板200通过多个汇流排20将各个电芯之间串联在一起。
板体10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的连通孔11,连通孔11供极耳由第二表面穿设至第一表面10a。极耳可以穿过连通孔11后从第一表面10a伸出,在第一表面10a的一侧对各个极耳进行串联,操作较为方便。
如图4-图6所示,第一汇流排2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211和第二汇流排段212,其中,第一汇流排段211的硬度小于第二汇流排段212的硬度。例如,第一汇流排段211可以为软铜排,第二汇流排段212可以为硬铜排,硬铜排的硬度较高,成型精度高,若将第二汇流排段212与极耳连接,相比于将软铜排直接与极耳相连,其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另外,第一汇流排段211为软铜排,其在电池模组内的布置位置较为灵活,装配方便,软铜排具有部分缓冲性能,还可以吸收较多的应力。例如,第一汇流排21可以与壳盖400上的BMS相连,或者第一汇流排21通过盖400后从壳体中引出。壳盖400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会对第一汇流排21进行弯折,而第一汇流排段211为软铜排,可以满足其弯折需求,便于打开壳体的壳盖400。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软、硬汇流排的结合,利用了软、硬汇流排各自的优势。
示例性的,第二汇流排段212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转接板200的板体10,这样,第二汇流排段212与转接板200的板体10之间的连接面积较大,第二汇流排段212与板体10之间连接较为稳固。另外,第二汇流排段212与极耳之间的连接面较大,第二汇流排段212与极耳之间连接也较为稳固。
其中,第二汇流排段21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板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当然的,第二汇流排段21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板体10的延伸方向不同。本实施例以第二汇流排段212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进行说明。板体10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板体1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板体10的厚度方向为第三方向。
为了避免第一汇流排段211对极耳连接造成影响,第一汇流排段211可以设置在第二汇流排段212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第一汇流排段21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汇流排段212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汇流排段211还可以设置在第二汇流排段212背离板体10的一侧,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可以接触的面积较大,连接的稳固性更好。
本实施例以第一汇流排段211设置在第二汇流排段212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部分连通孔11可以靠近第二汇流排段212设置,这样极耳从连通孔11伸出后,与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的距离较近,极耳与第二汇流排段212连接起来较为方便。
本申请提供的转接板200,用于连接极耳,转接板200包括板体10和汇流排20,汇流排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21,板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第一汇流排21设置在第一表面10a上,板体10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的连通孔11,连通孔11供极耳由第二表面穿设至第一表面10a;第一汇流排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211和第二汇流排段212,第一汇流排段211的硬度小于第二汇流排段212的硬度,第二汇流排段212靠近连通孔11设置,并与极耳连接。由于,第二汇流排段212为硬汇流排,硬汇流排的硬度较高,成型精度高,将第二汇流排段212与极耳连接后的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板200提高了部分铜排与电池模组极耳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电池模组的可靠性较高。
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汇流排2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汇流排21分别形成转接板200的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这样,可以通过两个第一汇流排21将电池模组的正负极耳引出电池模组后,与电池模组的外部电子设备或电源相连。
其中,两个第一汇流排21可以分别设置在转接板200的相对两端,从使得两个第一汇流排21之间的距离较远,避免了两个第一汇流排21之间距离较近时,两个第一汇流排21在弯折过程中可能会接触而造成短路。另外,还避免了两个第一汇流排21从壳体中引出后形成的电池模组正负接口距离较近,导致正负接口被误插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中,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的第一汇流排段211均依次穿过转接板、极耳散热器300后进入壳盖400,并分别与壳盖400相连。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通过壳盖400上的连接件将电池模组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引出壳盖400而与外部的电路连接形成回路。由于,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的第一汇流排段211是较软汇流排,可以将第一汇流排段211的一部分弯折后与极耳散热器300表面贴合,以使极耳散热器300与第一汇流排段211接触面积较大,通过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的第一汇流排段211将电芯的热量传递给极耳散热器300,有利于降低电芯的温度。
如图1a所示,极耳散热器300可以包括散热底壁和环形的散热侧壁,极耳散热器300中可以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302,各个散热孔302贯穿相对设置的两个散热侧壁。散热孔302便于外界空气从极耳散热器300的侧面进入到散热孔302内,带走电芯的极耳传导到极耳散热器300的热量;散热孔302贯通极耳散热器300的两个散热侧壁,有助于在散热孔302内形成空气流通的通道,空气从极耳散热器300的两侧面都可以进入到散热孔302内,实现空气在散热孔302内快速流通,带走传导给极耳散热器300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还可以在散热孔302内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303,散热翅片303可以增加极耳散热器300的散热面积,从而加速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从极耳散热器300上的过孔穿过后与壳盖400相连。过孔沿电芯组至壳盖400的方向贯穿极耳散热器300,且过孔与散热翅片303和散热孔302隔离。以避免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与外部其他结构接触造成短路。
具体的,壳盖400的内壁上可以设置电池管理***500,电池管理***500的元件器具有一定高度,因此,可以在极耳散热器300朝向元件器的一侧设置避空部301,避空部301与元器件相对设置。避空部301可以位于散热翅片303的背离电芯组的一侧。这样,避免了壳盖400盖合时与极耳散热器300碰撞使得元器件损坏。其中,元器件与避空部301之间可以接触而有助于元器件散热或者具有一定间隙而形成较好的避空。部分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可以贴设在避空部301的表面以及电池管理***500的表面设置。这样,可以减小正极汇流排21a和负极汇流排21b所占的空间,且布线较为规整。
继续参考图4-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21还可以包括:加强连接件213,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通过加强连接件213相连。加强连接件213可以使得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连接得更稳固。
例如,第一汇流排段211设置在第二汇流排段212沿第二方向上的一端,由于第二汇流排段212厚度较小,导致第二汇流排段212与第一汇流排段211可以接触的面积较小,若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直接相连,则可能由于软、硬汇流排之间的连接强度较低,可能导致第一汇流排段211和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连接失效。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的连接面积,来增加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连接强度。
例如,可以在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二汇流排段212之间设置一个加强汇流排,加强汇流排的硬度大于第一汇流排段,即加强连接件213可以为硬汇流排。加强连接件213包括第一连接面2131和第二连接面2132,第一连接面2131与第一汇流排段211连接,第一汇流排段211与第一连接面2131的接触面积可以设置较大,以增加软、硬汇流排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连接面2132与第二汇流排段212连接,虽然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小,但是加强连接件213与第二汇流排段212均为硬汇流排,其连接强度较高。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转接板2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汇流排22,多个第二汇流排22均设置在第一表面10a上,且呈阵列排布。位于电芯串联路线中间的正极耳和负极耳,从连通孔11中伸出后,可以通过第二汇流排22串联在一起。例如,同一列电芯中,相邻两个电芯的一个电芯的正极耳和另一个电芯的负极耳可以通过一个第二汇流排22串联在一起。
具体的,极耳通过连通孔11后伸出第一表面10a,再将极耳弯折并焊接在汇流排20上,板体10可以为极耳焊接提供支撑力。由于,可以将所有电芯的极耳全部先传过各个连通孔11后伸出第一表面10a,并同时对全部极耳进行弯折,然后再同时对全部极耳进行焊接。这样,极耳弯折和焊接操作起来较为方便,且需要时间较短。从而可以简化电池模组的生产工艺,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第二汇流排2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板体10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可以不同。
其中,连通孔11可以靠近第二汇流排22设置,这样,极耳从连通孔11中伸出后,与第二汇流排22的距离较近,连接较为方便。靠近每个第二汇流排22的连通孔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连接在同一个第二汇流排22上的两个极耳可以从同一个连通孔11中穿过。一些示例中,靠近每个第二汇流排22的连通孔1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这样,连接在同一个第二汇流排22上的两个极耳可以分别从两个连通孔11中穿过。当然的,靠近每个第二汇流排22的连通孔11的数量还可以是其他数量。例如,图3中,靠近每个第二汇流排22的连通孔1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连通孔11分别设置在靠近第二汇流排22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例中,板体10可以设有多个限位孔12,限位孔12连通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每个第二汇流排22上均设有限位凸起部,多个限位凸起部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多个限位孔12中。这样,通过限位凸起部与限位孔12配合,可以对第二汇流排22进行定位,第二汇流排22与板体10连接时,无需使用定位工具,操作简单方便。
其中,每个第二汇流排22上的限位凸起部可以是连接在第二汇流排22上的凸球、尖头等凸起结构,也可以是第二汇流排22的延伸结构形成的凸起结构。每个第二汇流排22对应的限位凸起部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对限位凸起部的数量不做限制。相应的,每个第二汇流排22对应的限位孔12也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对限位孔12的数量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限位孔12与其中一个连通孔11连通,这样,可以将连通的限位孔12与连通孔11制作成一个共用孔,限位孔12与连通孔11可以一次成孔,简化制作流程。该共用孔可以对第二汇流排22进行限位,还可以供极耳穿过。另一些示例中,限位孔12与连通孔11也可以是独立的两种孔。
请继续参考图7和图8,示例性的,第二汇流排22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汇流排段221和第四汇流排段222,第三汇流排段2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板体10的板面,这样,第三汇流排段221与板体10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第二汇流排22的固定。第四汇流排段222位于第三汇流排段221的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第四汇流排段222形成限位凸起部。第四汇流排段222位于第三汇流排段221的至少一端,即可以选择第三汇流排段221的1端、2端、3端或4端上设置第四汇流排段222,对此不做限制。例如,图8中,可以在第三汇流排段221的相对两端设置第四汇流排段222。
如图3所示,同一列电芯中的串联可以通过第二汇流排22完成,当多个电芯堆叠成多列时,相邻两列之间的电芯串联可以通过内连接汇流排23完成。由于,相邻两列的电芯上的极耳距离较远,可以将内连接汇流排23设置的较第二汇流排22长,以便完成连接。其中,内连接汇流排23设置在部分相邻的第二汇流排22之间。
电池模组组装时,在壳体中,将多个电芯堆叠成至少一列,然后将转接板200置于电芯组极耳的一侧,多个电芯的极耳均穿过连通孔11,并在板体10的第一表面10a弯折后,同时焊接在转接板200的各个汇流排20上,以将多个电芯串联在一起。由于将多种汇流排集成到转接板上,便于自动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转接板,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极耳和汇流排,所述转接板包括板体和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所述板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汇流排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板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供所述极耳由所述第二表面穿设至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汇流排段和第二汇流排段,所述第一汇流排段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汇流排段的硬度,所述第二汇流排段靠近所述连通孔设置,并与所述极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还包括:加强连接件,所述第一汇流排段与所述第二汇流排段之间通过加强连接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连接件为加强汇流排,所述加强汇流排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汇流排段,所述加强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汇流排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二汇流排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汇流排,多个所述第二汇流排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呈阵列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连通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连通孔连通;
每个所述第二汇流排上均设有限位凸起部,多个所述限位凸起部一一对应地插设在多个所述限位孔中。
6.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壳盖和底壳、电芯组和上述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转接板,所述底壳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壳盖盖设在所述底壳开口的一端,所述电芯组和所述转接板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转接板位于所述电芯组和所述壳盖之间;
所述电芯组中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芯,多个所述电芯均通过所述转接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朝向所述壳盖的一端均设有向所述壳盖方向延伸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均穿设在所述转接板的连通孔中,并与所述转接板的汇流排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耳散热器,所述极耳散热器位于所述壳盖和所述转接板之间,所述转接板的第一汇流排包括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所述正极汇流排和所述负极汇流排依次穿过所述转接板和所述极耳散热器后进入所述壳盖,并与所述壳盖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可翻折的盖合在所述极耳散热器上,且所述壳盖通过所述极耳散热器盖设在所述底壳的开口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的内壁设有电池管理***,所述极耳散热器上设有与所述电池管理***的元器件相对的避空部,部分所述正极汇流排和所述负极汇流排贴设在所述避空部的表面以及电池管理***的表面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散热器内设有多个散热翅片,各个所述散热翅片均沿所述底壳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从所述极耳散热器上的过孔穿过后与所述壳盖相连;
所述过孔沿所述电芯组至所述壳盖的方向贯穿所述极耳散热器,且所述过孔与所述散热翅片隔离。
CN202121608130.5U 2021-07-14 2021-07-14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15184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8130.5U CN215184418U (zh) 2021-07-14 2021-07-14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8130.5U CN215184418U (zh) 2021-07-14 2021-07-14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4418U true CN215184418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9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8130.5U Active CN215184418U (zh) 2021-07-14 2021-07-14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44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8565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WO2023115494A1 (zh) * 2021-12-23 2023-06-29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组、用电设备及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8565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WO2023115494A1 (zh) * 2021-12-23 2023-06-29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组、用电设备及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0351B (zh) 包括具有百叶窗翼片形状的导热媒介的电池组
KR102259380B1 (ko) 버스바를 구비한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팩
EP3346517B1 (en) Battery system
KR101261736B1 (ko) 배터리 팩
US11398663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bus bar and battery pack
CN215184418U (zh) 转接板及电池模组
JP7062177B2 (ja) モジュールバスバー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KR102235650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팩
CN112616323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US20190280353A1 (en) Cell Pack
KR20210041284A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12787043B (zh) 电池模组以及用电装置
KR20140002112A (ko) 배터리 모듈
EP4095981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electric vehicl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equipped with this power supply device
JP706220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KR20210036902A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팩
EP3772124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KR20210042583A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20220393322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KR102443098B1 (ko) 모듈 하우징을 포함한 배터리 모듈
KR20210010239A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215956348U (zh) 高散热性能的光伏接线盒
US20240204295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40074411A (ko) 배터리 서브팩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220400796U (zh) 包括连接部件的电池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