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30900U -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 Google Patents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30900U
CN215130900U CN202120531675.4U CN202120531675U CN215130900U CN 215130900 U CN215130900 U CN 215130900U CN 202120531675 U CN202120531675 U CN 202120531675U CN 215130900 U CN215130900 U CN 215130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lamping device
valve clamping
self
adaptiv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316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庭超
张伟伟
王泽涛
郑贤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30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30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6Delivery devi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Devices for obstructing a leak through a native valve in a closed condi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包括支撑部、中空的调节部及夹合部。支撑部包括第一座体及第二座体。第一座体设于调节部内。调节部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自扩展主体。第一端活动套设于第二座体外侧并可相对第二座体沿轴向移动,第二端悬空。第一座体相较于第二座体靠近调节部的第二端。夹合部包括至少两个钳臂,每一钳臂转动连接于支撑部,钳臂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调节部的第一端,钳臂绕支撑部转动从而靠近或远离调节部。该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能够增大钳臂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调节部处的空间,该处调节部能更好地适应瓣叶的变形,避免对该处的瓣叶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包括该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瓣膜夹合***。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二尖瓣MV是位于心脏左心房LA与左心室LV之间的单向阀,正常健康的二尖瓣MV可以控制血液从左心房LA流到左心室LV,同时避免血液从左心室LV流到左心房LA。二尖瓣MV包括一对瓣叶,称为前叶AML及后叶PML。前叶AML及后叶PML通过腱索固定于左心室LV的***肌上。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心室LV收缩时,前叶AML和后叶PML的边缘完全对合,避免血液从左心室LV流到左心房LA。参阅图2,当二尖瓣MV的瓣叶或其相关结构发生器质性改变或功能性改变时,如腱索部分断裂,二尖瓣MV的前叶AML和后叶PML对合不良,由此,当心脏左心室LV收缩时,二尖瓣MV不能完全关闭,导致血液从左心室LV反流至左心房LA,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称为“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介入式夹合术是指利用瓣膜夹合装置,通过一对转动连接可闭合的钳臂将前叶和后叶拉向彼此,减小或消除瓣叶间隙从而治疗二尖瓣反流。现有的一种瓣膜夹合装置在两个钳臂中增加了弹性体,每侧的瓣叶被分别夹持在一侧钳臂和弹性体的一侧之间,通过弹性体来填塞两侧钳臂之间的间隙、减少中心反流,并且通过弹性体的变形来适应瓣叶的间距,从而调节钳臂对瓣叶的牵拉程度。然而,钳臂闭合时,越靠近钳臂连接处,其空间是越小的。当瓣叶被钳臂抓取后,会有部分瓣叶填充累积于该处空间,从而影响钳臂的关闭。同时,如果无法通过医学影像及时发现该处的瓣叶填充情况,操作者强制关闭夹合装置时,钳臂会对该处的瓣叶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包括该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瓣膜夹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座体及与所述第一座体连接的第二座体;
中空的调节部,所述第一座体设于所述调节部内,所述调节部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自扩展主体,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座体外侧并可相对所述第二座体沿轴向移动,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悬空,所述第一座体相较于所述第二座体靠近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所述自扩展主体由形状记忆材料制成;
夹合部,所述夹合部包括至少两个钳臂,每一所述钳臂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所述钳臂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所述钳臂绕所述支撑部转动从而靠近或远离所述调节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瓣膜夹合***,包括上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推送轴及活动地穿装在所述推送轴中的芯轴,所述推送轴与所述支撑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芯轴用于驱动所述钳臂绕所述支撑部转动。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瓣膜夹合***,包括上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推送轴及活动地穿装在所述推送轴中的芯轴,所述推送轴与所述支撑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芯轴用于驱动所述钳臂绕所述支撑部转动;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操作线,所述操作线穿过至少一个所述网孔进入所述自扩展主体的所述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包含该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瓣膜夹合***中,调节部的第一端活动套设在支撑部的第二座体外侧,调节部的第二端悬空且相对更靠近第一座体,调节部可相对于支撑部轴向移动,在夹合部的钳臂靠近调节部闭合夹持瓣叶时,调节部整体沿着轴向向第一座体移动,能够增大钳臂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调节部处的空间,避免瓣叶过多堆积于该处空间。在夹合部闭合的过程中,该处调节部能更好地适应瓣叶的变形,从而可以调节夹合部对瓣叶的整体牵拉,使得瓣叶的轴向受力更加均衡,有利于夹合部在抓取到瓣叶后更好地闭合,避免对该处的瓣叶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二尖瓣正常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二尖瓣出现病变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处于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调节部和支撑部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调节部的不同结构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第一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的第三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输送装置与支撑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Ⅰ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7-图21是采用图4中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经左心房顺行接近并修复二尖瓣的过程示意图;
图22和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支撑部及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支撑部及调节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调节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支撑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瓣膜夹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地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连接元件间接地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地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连接元件连接到另一元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近端是指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而远端是指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轴向是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上述定义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近端”、“远端”、“一端”、“另一端”、“末端”、“第一端”、“第二端”等词语中所出现的“端”,并不仅限于元件的端头、端点或端面,也包括自端头、端点、或端面在端头、端点、或端面所属元件上延伸一段轴向距离或径向距离的部位。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可用于二尖瓣或三尖瓣缘对缘修复,以治疗二尖瓣反流或三尖瓣反流。为保证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植入后的安全性,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整体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下文以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用于二尖瓣缘对缘修复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操作者利用输送装置200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推送至患者的二尖瓣处,然后远距离操作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将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夹持在一起。当二尖瓣的瓣叶被缘对缘地对合在一起,操作者即可解脱输送装置200与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之间的连接,从而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植入在患者体内,将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固定在一起,实现二尖瓣的“缘对缘修复”。
请结合图6,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包括支撑部110、中空的调节部120及夹合部130。支撑部110包括第一座体112及与第一座体112连接的第二座体114。第一座体112设于调节部120内。调节部12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22和第二端124、以及位于第一端122和第二端124之间的自扩展主体121。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活动套设于第二座体114外侧并可相对第二座体114轴向移动,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悬空。第一座体112相较于第二座体114靠近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夹合部130包括至少两个钳臂132,每一钳臂132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10。钳臂132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钳臂132绕支撑部110转动从而靠近或远离调节部120。
上述实施例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中,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活动套设在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外侧,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悬空且相对更靠近第一座体112,调节部120可相对于支撑部110轴向移动,在夹合部130的钳臂132靠近调节部120闭合夹持瓣叶时,调节部120整体沿着轴向向第一座体112移动,能够增大钳臂132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调节部120处的空间A,避免瓣叶过多堆积于该处空间A。在夹合部130闭合的过程中,该处调节部120能更好地适应瓣叶的变形,从而可以调节夹合部130对瓣叶的整体牵拉,使得瓣叶的轴向受力更加均衡,有利于夹合部130在抓取到瓣叶后更好地闭合,避免对该处的瓣叶造成损伤。
可以理解,夹合部130的钳臂132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10,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活动套设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外侧,即夹合部130设于调节部120的外侧。夹合部130的钳臂132绕支撑部110转动靠近调节部120,即夹合部130相对调节部120闭合;夹合部130的钳臂132绕支撑部110转动远离调节部120,即夹合部130相对调节部120张开。
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悬空且更靠近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第一座体112设于调节部120内,则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与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避免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与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发生干涉或缠绕,确保器械的植入安全。调节部120的自扩展主体121可沿径向和轴向变形,因此调节部120包括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自扩展主体121可由形状记忆材料制成。当夹合部130相对调节部120张开时,夹合部130与调节部120无接触,调节部120呈自然状态;当夹合部130相对调节部120闭合时,调节部120被径向压缩并向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轴向延伸,呈压缩状态。在夹合部130相对于调节部120闭合的过程中,调节部120逐渐被径向压缩向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轴向延伸,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与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的间距逐渐增大。由于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活动套设在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外侧,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也会向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移动,从而增大钳臂132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处的空间A,避免瓣叶过多堆积于该处空间A,保证夹合部130在不损伤瓣叶的情况下正常闭合。
同时,由于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活动套设在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外侧,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悬空,调节部120不再受支撑部110的限制,提高了调节部120的轴向变形能力,同时增强了其沿轴向的弯曲变形能力。因此当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被径向压缩到输送鞘中进行体内输送时,不仅易于被压缩入鞘,而且在血管中输送时,可以适应不同弯曲曲度的血管,从而利于输送鞘在血管中通过,由此减少了对血管壁的损伤。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活动套设在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外侧,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悬空,使得调节部120的重心始终位于支撑部110的轴向(即调节部120的轴心线),因此调节部120的自中心性较好,不易倾斜。
另外,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植入后,通过夹合部130夹合瓣叶与调节部120的过程中,因调节部120的轴向形变不受限,可以提高瓣叶与调节部120的弹性贴合性,继而提高了不同患者的瓣叶生理结构的适应性。
请结合图17-图21,本实施例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支撑部110与输送装置200可拆卸连接(如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输送装置200经导管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推送至心脏内,则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为其近端,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为其远端;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靠近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近端,第二座体114靠近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远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可经心尖介入心脏,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为其远端,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为其近端;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靠近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远端,第二座体114靠近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近端。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输送时处于闭合状态,在送至患者体内二尖瓣处可释放张开以夹持瓣叶。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无论是在输送状态下,还是在释放张开状态下,均位于中空的调节部120内,始终不会外露于输送装置200中或外露于心脏中,从而避免了血液的冲刷,尽量减少了植入后血栓的形成。且,在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植入后,还避免了支撑部110与瓣叶直接接触,伴随着瓣叶的长期搏动,避免支撑部110磨损瓣叶甚至导致瓣叶穿孔,提高安全性。
请参阅图6与图7,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设有第一封头126,第一封头126活动套设于第二座体114外侧。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与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之间间隙配合。如此,将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通过第一封头126收拢,第一封头126可在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上移动,从而使得调节部120可相对于支撑部110移动。
具体地,第一封头126为双层结构,包括同轴嵌套的两个管体。其中,两个管体之间的夹层空腔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用于收拢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径向尺寸较小的管体两端均开放,其内腔即为第一封头126的内腔。第一封头126可为金属钢套。
为了保证调节部120可活动地套设于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上,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与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范围为0.01-3毫米,优选0.05-3毫米。较为优选地,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与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范围为0.05-1毫米,以避免配合间隙过大导致第一封头126及调节部120在支撑部110外部晃动。更为优选地,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与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范围为0.05-0.2毫米,如此,既可避免配合间隙过大导致第一封头126在第二座体114上自由滑动及旋转,同时通过向第一封头126和/或第二座体114施加适当的力,仍可以使第一封头126相对第二座体114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范围为0.1-2.5微米,和/或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范围为0.1-2.5微米。可以理解,将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和/或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设置为粗糙的,使第一封头126与第二座体114的接触面不光滑,可以进一步保证限制第一封头126在第二座体114上自由滑动及旋转的效果。合理设置表面粗糙度范围,通过向第一封头126和/或第二座体114施加适当的力,仍可以使第一封头126相对第二座体114轴向移动。
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具有开口128,便于输送装置200穿入调节部120中与支撑部110连接,同时第二端124没有封头等部件暴露在外,可避免产生血栓及磨损瓣叶。开口128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的尺寸,保证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在自然状态和压缩状态均不会伸出调节部120。
调节部120的自扩展主体121具有中空容纳腔体,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设于中空容纳腔体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自扩展主体121为具有多个网孔的中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由形状记忆材料经编织或切割而成,可以选择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或者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优选由具有一定弹性的不锈钢、钴铬合金或者镍钛等形状记忆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选用超弹性的镍钛合金材料进行编织或切割,经过热定型处理后,形成自然状态。具体地,网状结构的所有网丝在第一端122固定收拢于第一封头126的夹层空腔中,网状结构的所有网丝在第二端124边缘的绕折部分围合形成开口128,绕折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一次绕折,或多次缠绕形成至少一个环形后绕回等等。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调节部120还包括设于第二端124边缘的环状结构123,以稳定开口128的形貌,网状结构位于第二端124的所有网丝与环状结构123缠绕连接。环状结构123由柔性或弹性材料制成,其丝径大于编织网状结构的网丝的丝径,从而为网状结构的开口128提供一定支撑力,但是不影响网状结构的轴向变形能力及弯曲能力。镍钛合金的表面可通过喷涂、浸涂等方式施加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涂层,以具备优越的耐腐蚀性、耐化学性和耐磨损性,因此可起到表面防护、防腐和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的性能,同时,由于PTFE具有良好的摩擦系数,可以有效的减少自扩展主体121对瓣叶的损伤。
当然,调节部120的自扩展主体121可以是其它具有弹性的中空结构,例如,自扩展主体121可以是致密结构或多孔结构,致密结构为硅胶体,多孔结构为海绵体。致密结构或多孔结构的第二端124边缘形成开口128,第一端122设有第一封头126。
对于致密结构的自扩展主体121,由于自扩展主体121填充在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之间,可以完全阻碍血流对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内部的冲刷,且避免微调过程中,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受到高速流动的血液冲刷而脱落,以及植入后夹合部130受到血液连续冲击脱落,并且避免血液在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夹合部130之间的死角处淤积形成血栓。对于网状结构的自扩展主体121,其具有更佳的弹性变形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二尖瓣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瓣叶造成的瓣叶损伤。
进一步地,网状结构的自扩展主体121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施加覆膜(图未示),覆膜可为编织的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网孔。具有覆膜的自扩展主体121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血流的封堵效果,减少中心反流,并且可以增加生物相容性,避免瓣膜组织过敏、炎症反应,提高产品安全性,而且能够在瓣叶的心房侧形成人工屏障,阻挡血液在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内部死角处的反复冲刷形成的血栓流出。覆膜材料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glycol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四氟乙烯、聚氨酯(Polyurethane)等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地,覆膜材料由PET制成。
为避免自扩展主体121影响夹合部130与支撑部110之间的相对开合而影响对瓣叶的夹持效果,自扩展主体121靠近第一端122的部分的直径应小于自扩展主体121其它部分的直径。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自扩展主体121的中部为柱状,两头为锥体,且两头的锥体的锥角相同。可以理解的是,自扩展主体121也可以为其它的任何形状,只要靠近第一端122的部分的直径不影响夹持效果即可。例如,图8所示的两端锥角相同的纺锤形结构,或者图9所示的两端的锥角不同的结构。
请参阅图10和图11,自扩展主体121可包括多个第一曲面1212和多个第二曲面1214,第一曲面1212与第二曲面1214彼此相邻,并圆滑连接在一起,即第一曲面1212只与第二曲面1214相邻,第二曲面1214也只与第一曲面1212相邻,且多个第一曲面1212和多个第二曲面1214的一端彼此相连并形成开口128。第一曲面1212面向夹合部130,第二曲面1214的面积小于第一曲面1212的面积。随着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闭合,第一曲面1212受到夹合部130与瓣叶的挤压,调节部120沿着轴向的方向延展,逐渐贴合于瓣叶保证与瓣叶贴合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地适应瓣叶的形状。通过增加第一曲面1212与瓣叶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与瓣叶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减缓血流并阻碍血流对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冲刷。优选地,第一曲面1212的曲度还可以大于第二曲面1214的曲度,使得自扩展主体121呈现扁平的椭球状,避免影响夹合部130的闭合,并更加适应瓣叶的解剖结构。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设有第一封头126,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设有第二封头。第一封头126的内腔表面与第二座体114的外表面之间间隙配合。如此,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和第二端124均通过封头收拢。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封头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封头126的具体结构相同,均为前述的双层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支撑部110还包括连接第二座体114的第三座体116。第一封头126的内径小于第一座体112的外径,第一封头126的内径小于第三座体116的外径。如此,调节部120第一端122的第一封头126被第一座体112和第三座体116限制活动行程,调节部120可在第二座体114上轴向移动,且不会从第二座体114上脱落。由于调节部120具有一定重量,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调节部120的初始位置位于第二座体114远端,靠近第三座体116近端。
具体地,第一封头126的内径比第一座体112的外径应至少小0.01毫米,优选0.05-3毫米。第一封头126的内径比第三座体116的外径应至少小0.01毫米,优选0.05-3毫米。第一封头126和第二座体114均可为圆管结构,便于第一封头126在第二座体114上轴向移动。第一座体112和第二座体11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焊接固定。第三座体116和第二座体114可以通过焊接、粘结、螺纹连接、压接、螺栓锁紧等常见的可拆卸或不可拆卸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采用焊接连接。具体地,可将支撑部110的第二座体114远端从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穿入,从调节部120的第一端122穿出,再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将第三座体116远端与第二座体114近端连接成一体。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10还包括连接第二座体114的第三座体116。第二座体114与第一座体112连接的端部设有限位件(图未示)。第一封头126的内径小于限位件的外径,第一封头126的内径小于第三座体116的外径。如此,调节部120第一端122的第一封头126被限位件和第三座体116限制活动行程,调节部120可在第二座体114上轴向移动,且不会从第二座体114上脱落。
请参阅图12-图16,支撑部110沿轴向开设有穿设通道111,以与驱动部140和输送装置200联动配合。第一座体112和第二座体114均为两端面轴向贯通的圆管体。第一座体112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卡位1122,用于与输送装置200的卡台222进行可拆卸连接。输送装置200的卡台222(参阅图16)卡入卡位1122后,输送装置200与支撑部110卡合连接,可进行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输送,当卡台222脱离卡位1122后,输送装置200与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分离,并于体内释放。
第三座体116的远端为方块结构,近端为梯台结构。第三座体116远端沿径向开设有贯通第三座体116相对的两侧面的一容置腔1162。第二座体114的近端和远端开设有轴向贯通容置腔1162的通孔。第二座体114近端的梯台结构相对的两个平面分别凸设有一连接块1164,连接块1164开设有连接孔,以与夹合部130转动连接。第一座体112的管腔、第二座体114的管腔、第三座体116的通孔、容置腔1162连通而构成穿设通道111。应当知晓,此处的支撑部110结构仅用作举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导,采用的其它支撑部110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3和图4,夹合部130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10的第三座体116上。夹合部130包括至少两个钳臂132,即至少两个钳臂132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10的第三座体116上,至少两个钳臂132相对于调节部120周向对称设置。进一步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还包括驱动部140,驱动部140分别与每个钳臂132连接,以驱动每个钳臂132绕支撑部110转动,从而驱动每个钳臂132靠近调节部120而闭合或远离调节部120而张开。每个钳臂132可以在第三座体116上通过连接轴134转动连接在一起,连接轴134穿过每个钳臂132及第三座体116上的连接孔,从而将钳臂132转动连接在第三座体116上,进而在驱动部140的驱动下,每个钳臂132彼此配合相对支撑部110转动而张开或闭合。在钳臂132闭合时,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略低于钳臂132的自由端(即近端)的端面;这样,调节部120不会外露于钳臂132闭合后的近端面,保证钳臂132外翻的末端抵接瓣叶以增加瓣叶接触面积、顺应瓣叶的角度和方向,并避免过多的调节部120外露在左心房导致血栓风险。
在图示的示例中,夹合部130包括两个相对于调节部120周向对称设置的钳臂132,用于夹合二尖瓣的两个瓣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夹合部130可包括三个围绕调节部120周向设置的钳臂132,用于夹合三尖瓣的三个瓣叶。应当知晓,此处仅用作举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钳臂132数量,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钳臂132。输送状态下,驱动部140驱动钳臂132围绕调节部120闭合,从而减少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外径,利于输送;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在体内张开后,驱动部140驱动钳臂132将瓣叶夹持在钳臂132与调节部120之间,实现瓣叶夹持。
进一步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还包括抓持部150,抓持部150设于钳臂132及调节部120之间并可靠近或远离钳臂132,抓持部150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部分容置于钳臂132的内表面(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抓持部150具有形状记忆功能,从而可在自然状态下靠近钳臂132;在其它实施例中,抓持部150可以由不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材料制成,并通过推杆等方式驱动抓持部150靠近钳臂132。抓持部150包括至少两个抓持臂152,一般情况下,抓持臂152的数量与钳臂132的数量一致,且与钳臂132的设置方式相同,这样抓持臂152与钳臂132配合实现夹合功能。
优选地,抓持臂152由镍钛合金等形状记忆材料制成,且抓持臂152的自由端开设有用于连接输送装置200的调节线(图未示)的调节线孔,抓持臂152的自由端可以通过延伸至患者体外的调节线进行控制。在输送状态下,抓持臂152的自由端被调节线拉紧并贴合于调节部120;当钳臂132在体内张开夹持瓣叶时,放开调节线对自由端的控制释放抓持臂152,抓持臂152由于自身的形状记忆功能而恢复自然状态,并将瓣叶压向钳臂132。
抓持部150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部分容置于夹合部130的内表面,即抓持臂152至少部分容置于钳臂132的内表面,这样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闭合后可缩小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输送状态下的外径,利于输送。在钳臂132与抓持臂152配合夹持瓣叶后,钳臂132凹入的内表面可以增加钳臂132与瓣叶的接触面积、并使得抓持臂152将瓣叶压入钳臂132的内表面中,增加对瓣叶的夹持力。
请参阅图4,驱动部140包括驱动轴142、连接座144以及至少两个连杆146。每个连杆146的一端与一个钳臂132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座144枢接。驱动轴142的一端与连接座144连接,另一端活动地穿装在第三座体116中。具体地,连杆146的数量与钳臂132的数量一致。每一连杆146的一端与一个钳臂132相连,另一端通过枢轴148连接于连接座144。驱动轴142沿轴向穿设支撑部110的穿设通道111并活动地穿过第三座体116与连接座144连接。当驱动轴142相对于第三座体116沿轴向移动时,连杆146转动并带动钳臂132相对于第三座体116开合。当驱动轴142相对第三座体116沿轴向向远端移动时,连杆146转动并带动钳臂132张开,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张开状态;当驱动轴142相对第三座体116沿轴向向近端移动时,连杆146转动并带动钳臂132闭合,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
在图示的示例中,夹合部130包括两个钳臂132,则相对应地设置两个配合工作的连杆146。钳臂132的远端通过连接轴134如销钉或螺栓等方式转动连接于第三座体116上,连杆146的远端通过枢轴148如销钉或螺栓等方式转动连接于连接座144上,连杆146的近端连接钳臂132。当驱动轴142沿轴向相对于第三座体116朝远端移动时,连杆146转动带动钳臂132围绕连接轴134转动而相对于第三座体116张开,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张开状态。当驱动轴142沿轴向相对于第三座体116朝近端移动时,连杆146转动带动钳臂132围绕连接轴134转动而相对于第三座体116闭合。
连接座144的形状为半球体、球冠或弹头形等任一结构,以使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更容易在体内进行推送。驱动轴142与连接座144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非一体结构。连接座144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驱动轴142的远端。为保证植入后的安全性,驱动轴142及连接座144由聚酯、硅树脂、不锈钢、钴合金、钴铬合金或钛合金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优选为硬度较高的不锈钢或钴铬合金。
进一步地,驱动部140还包括设于第三座体116中的锁定件141,锁定件141用于锁定驱动轴142以限制驱动轴142与第三座体116的相对运动。在输送状态时,锁定件141限制驱动轴142与第三座体116的相对运动,从而保证夹合部130相对于调节部120和支撑部110始终保持闭合状态,避免夹合部130的意外张开。在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到达二尖瓣附近后,解除锁定件141对驱动轴142的限制,即可通过驱动部140驱动夹合部130相对于调节部120和支撑部110张开并夹持瓣叶。锁定件14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钢片及变形弹片的组合,驱动轴142穿过钢片及弹片,弹片抵顶钢片倾斜设置于第三座体116中,使得钢片倾斜卡接于驱动轴142从而锁定驱动轴142;通过拉动钢片转动,弹片弹性变形,使得驱动轴142与钢片及弹片的连接通孔有间隙,驱动轴142可以沿轴向移动。
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还提供一种瓣膜夹合***。瓣膜夹合***包括上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及输送装置200。输送装置200包括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推送轴210及活动地穿装在推送轴210中的芯轴(图未示)。推送轴210与支撑部110可拆卸连接,芯轴用于驱动夹合部130的钳臂132绕支撑部110的转动。应当知晓,此处列出的仅是输送装置200的部分结构,其它部分可采用现有的任一适合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芯轴与驱动部140可拆卸连接,芯轴用于通过驱动部140驱动夹合部130钳臂132绕支撑部110转动,从而驱动夹合部130张开或闭合。请参阅图15和图16,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近端的管壁对称开设有连通于管腔的两个卡位1122,推送轴210远端设有一固定件220,固定件220包括两个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为凸起的卡台222。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分支均指向固定件220的中心轴处。组装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时,将推送轴210远端的固定件220***支撑部110的第一座体112中,再将芯轴***推送轴210中,直至芯轴***固定件220中将固定件220的两个分支向外顶起,使分支末端的卡台222分别卡入卡位1122中,从而将支撑部110与推送轴210连接,即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和输送装置200相连。驱动轴142的近端设置外螺纹,芯轴设置有内螺纹,芯轴***固定件220后与驱动轴142螺纹连接,从而可通过芯轴来控制驱动轴142的轴向运动。
当将芯轴与驱动轴142解脱,芯轴自固定件220及推送轴210中撤出时,固定件220两个分支恢复向内的自然状态,卡台222从第一座体112的卡位1122中脱离,使得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之间解除连接。固定件220可由镍钛等具有一定硬度及弹性的材料制成。推送轴210可采用多层复合管体。芯轴可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在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连接后,此时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通过输送装置200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输送至患者的二尖瓣处。然后通过芯轴带动驱动轴142沿轴向向远端运动,驱动轴142带动连杆146转动,连杆146带动钳臂132张开,直至钳臂132相对于调节部120及支撑部110完全张开,使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张开状态。在夹合部130和抓持部150配合并夹紧瓣膜组织的瓣叶后,通过芯轴带动驱动轴142沿轴向向近端运动,驱动轴142带动连杆146转动,连杆146带动钳臂132合拢,直至钳臂132相对于调节部120及支撑部110完全闭合,使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坠于瓣膜下方。之后可以解脱芯轴与驱动轴142之间的连接,芯轴自固定件220中后撤,卡台222自支撑部110的卡位1122中分离,从而实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和输送装置200的解脱。
由于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的连接处(即解脱处)位于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调节部120内,当调节部120的第二端124设有开口128时,没有部件会钩挂固定件220的分支末端的卡台222,便于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释放。另外,解脱处设于调节部120的内部,可以减小解脱处的轴向尺寸,从而减少了整个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重量,减轻心脏的负荷;解脱处不直接受到血液的冲刷,即可避免解脱处反复磨损瓣叶导致的瓣叶损伤,也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请参阅图17-图21,以经左心房顺行接近并修复二尖瓣为例,阐述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的使用过程:
第一步:如图17所示,通过可调弯鞘管等导引装置(图未示)将输送装置200及与其相连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从左心房LA推进,经过二尖瓣MV到达左心室LV;
第二步:调整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接近二尖瓣MV的前叶AML和后叶PML;
第三步:如图18所示,解锁第三座体116中的锁定件141,向远端推动芯轴及驱动轴142,驱动钳臂132相对于支撑部110及调节部120张开,调整钳臂132方向,此时可通过X射线等医学影像设备观察钳臂132与二尖瓣MV的前叶AML和后叶PML的相对位置,使得钳臂132垂直于二尖瓣MV的对合线;
第四步:如图19所示,向近端回撤整个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使钳臂132在左心室LV侧托住瓣叶,松开调节线以释放两侧的抓持臂152,每侧的抓持臂152在心房侧压住瓣叶并与该侧的钳臂132配合固定瓣叶,实现瓣叶的完整夹持;
第五步:如图20所示,当二尖瓣MV的前叶AML和后叶PML分别被夹持在一对钳臂132和抓持臂152之间,向近端拉动芯轴及驱动轴142,从而驱动钳臂132闭合;
第六步:解脱芯轴与驱动轴142之间的螺纹连接,并后撤芯轴解除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与输送装置200之间的连接,之后将输送装置200撤出体外,得到如图21所示的植入状态,此时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将二尖瓣MV的前叶AML和后叶PML拉向彼此,得到双孔化的二尖瓣,完成二尖瓣的缘对缘修复。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植入后,具有弹性的调节部120填充于被夹持的二尖瓣MV的前叶AML和后叶PML之间,且抵顶于钳臂132,从而减少中心反流,提高治疗效果。调节部120的自扩展主体121(例如网状结构或多孔结构等)对于搏动的瓣叶具有缓冲作用,从而实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对瓣叶的牵拉程度自适应可调节,以避免损伤瓣叶。自扩展主体121可以跟随瓣叶的搏动而被挤压变形,产生的弹力将瓣叶靠近自扩展主体121的部分向远离支撑部110的方向推动,使得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之间的夹合角度小于钳臂132的张开角度,能够减少夹合部130对瓣叶的牵拉,使得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对瓣叶的牵拉程度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另外,调节部120受到瓣叶的压力作用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且变形程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从而避免抓取瓣叶后,自扩展主体121受到钳臂132的挤压力反过来作用于钳臂132上,保证释放后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对瓣叶的抓取效果与释放前保持一致。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2-图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与实施例一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相比,区别在于调节部420的第一封头426和支撑部410的第二座体414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第一封头426活动套设于支撑部410的第二座体414外侧,第一封头426的内腔设有第一止转件4260,第二座体414的外表面对应于第一止转件4260设有第二止转件4140,第一止转件4260与第二止转件4140可拆卸配合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可拆卸配合连接的第一止转件4260与第二止转件4140来限制调节部420绕轴向旋转,避免调节部420相对于第二座体414旋转,从而导致调节部420与瓣叶的接触面积减小而影响瓣叶夹持效果。
请参阅图22-图24,第一止转件4260包括至少一个平面4262和/或至少一个弧面4264,第二止转件4140包括至少一个平面4142和/或至少一个弧面4144。在图22的示例中,第一止转件4260包括相对的两个平面4262及相对的两个弧面4264,即第一封头426的内腔设有相对的两个平面4262及相对的两个弧面4264。对应地,第二止转件4140包括相对的两个平面4142及相对的两个弧面4144,即第二座体414的外表面设有相对的两个平面4142及相对的两个弧面4144。装配时,将第一封头426的平面4262正对于第二座体414的平面4142,第一封头426的弧面4264正对于第二座体414的弧面4144。如此,将第一封头426套设于第二座体414的外侧,可以保证调节部420在轴向的移动不受影响,同时第二座体414与第一封头426正对的两个平面4142可以防止调节部420在第二座体414上绕轴向旋转。第一封头426的两个平面4262之间的间距相对比第二座体414的两个平面4142之间的间距应至少大0.01毫米,优选0.02-1毫米。第一封头426的两个弧面4264之间的间距相对比第二座体414的两个弧面4144之间的间距应至少大0.01毫米,优选0.05-3毫米。在图23的示例中,第一止转件4260包括一个平面4262和一个弧面4264,第二止转件4140包括两个平面4142和一个弧面4144。在图24的示例中,第二止转件4140包括三个平面4142和三个弧面4144。优选地,弧面可为圆弧面。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止转件4260包括一个弧面4264,第二止转件4140包括多个平面4142,即第一封头426的内腔表面为圆周弧面,第二座体414的外表面横截面轮廓为多边形。
当然,第一止转件4260和第二止转件4140可为配合连接的多面体结构。例如,第一止转件4260和第二止转件4140均为三棱柱体结构,即第一封头426的内腔设有三个互相连接的平面,第二座体414的外表面对应设有三个互相连接的平面。
请参阅图25,第一止转件4260和第二止转件4140中的一个为沿轴向延伸的滑槽,另一个为与滑槽配合的凸起。通过滑槽与凸起的配合限制调节部420的绕轴向旋转,同时不影响调节部420的轴向移动。在图示中,第二座体414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4146,第一封头426的内腔具有向内凸设且可以沿着滑槽移动的凸起4266。优选地,第二座体414上设有相对的两个滑槽4146,第一封头426设有向内凸设的两个凸起4266。当然,也可以为第二座体414上设有向外的凸起,第一封头426设有滑槽。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二座体414上设置有向外的凸起,第一封头426的内腔具有向内凸设的凸起。两者的凸起结构配合具有引导移动的轨迹,同时也可以防止调节部420沿着支撑部410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封头426与第一止转件4260一体成型,第二座体414与第二止转件4140一体成型。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26和图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与实施例二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相比,区别在于调节部520的第一封头526和支撑部510的第二座体514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封头526与第一止转件5260分体连接,和/或,第二座体524和第二止转件5140分体连接。具体地,第一封头526与第一止转件5260可通过焊接、粘结、螺纹连接、压接、螺栓锁紧等常见的可拆卸或不可拆卸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第二座体514与第二止转件5140可通过焊接、粘结、螺纹连接、压接、螺栓锁紧等常见的可拆卸或不可拆卸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采用焊接连接。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28-图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600与实施例一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100相比,区别在于驱动部640还包括连接锁定件641的解锁控制件643。而且,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的输送装置200还包括与解锁控制件643可拆卸连接的操作线230。
可以理解,设于支撑部610的第三座体616的锁定件641的功能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设置解锁控制件643用于拉动锁定件641以解除锁定件641对驱动轴642的锁定。本实施例中的解锁控制件643为单侧解锁,单侧解锁指解锁控制件643连接于锁定件641的单侧。具体地,解锁控制件643连接于锁定件641的一端,自调节部620的第一端622向第二端624拉动解锁控制件643,使得锁定件641解除对驱动轴642的锁定,驱动轴642可以沿轴向移动。当解除对解锁控制件643的拉力,锁定件641恢复对驱动轴642的锁定,使得驱动轴642与第三座体616相对固定。
为了便于在体外远程控制解锁控制件643,输送装置200还包括操作线230,操作线230与解锁控制件643可拆卸连接。操作线230的末端通过输送装置200延伸至患者体外。操作线230通常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600在释放之前,操作线230与解锁控制件643连接,当操作线230拉紧时,解锁控制件643解除锁定件641对驱动轴642的限制,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600为解锁状态;反之则为自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部620的自扩展主体621为具有多个网孔的中空网状结构,自扩展主体620的一端设有第一封头626。解锁控制件643一端连接锁定件641,另一端沿轴向穿过至少一个网孔并位于自扩展主体621的腔体内。调节部620的第一端622(即,设有第一封头626的一端)活动套设在支撑部610的第二座体614外侧,调节部620的第二端624悬空,调节部620可相对于支撑部610轴向移动。由于解锁控制件643自自扩展主体621的网孔穿过,解锁控制件643与支撑部610的相对位置固定,可避免调节部620第一端622的第一封头626在第二座体614上旋转,起到防止调节部620转动的限位作用。本实施例利用解锁控制件643在自扩展主体621上的穿装位置对调节部620起到防止转动的作用,结构简单,第一封头626和第二座体614无需设置防转结构,降低了零件的加工难度。另外,呈中空网状结构的自扩展主体621在与第一封头626焊接固定时,无需限制方向,降低了焊接难度。
请参阅图31,解锁控制件643包括解锁段6431和与解锁段6431两端相连的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解锁段6431搭接在锁定件641远离自扩展主体621的表面上,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分别向自扩展主体621延伸并分别穿过至少一个网孔进入自扩展主体62的腔体内。如此,通过操作第一连接段6432和第二连接段6433,使解锁段6431拉动锁定件641以解除锁定件641对驱动轴642的锁定。优选地,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端6433在自扩展主体621的腔体内对称设置,解锁时解锁控制件643对锁定件641施加的作用力更平衡,易于解锁。
具体地,解锁控制件643为并排设置的双线结构,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的双线均成U形,第一连接段6432的双线经由同一个网孔进入自扩展主体621的腔体内;第二连接段6433的双线经由另一个网孔进入自扩展主体621的腔体内。如此,避免拉动解锁控制件643时,导致自扩展主体621变形。解锁控制件643受力时是双线同时受力,更能保证解锁力的传递稳定性,选用更小丝径的解锁控制件643即可满足解锁力要求。
进一步地,调节部620还包括覆盖在自扩展主体621外表面的覆膜(图未示),覆膜具有开口,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分别依次经由开口及网孔进入自扩展主体621的腔体内。可以理解,覆膜包裹自扩展主体621,可以防止自扩展主体621与被夹持的瓣膜组织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组织过敏及炎症反应,避免损伤被夹持的瓣膜组织。覆膜可通过生物修饰、浸渍、刷涂、滴涂或者喷涂等处理方法设置功能性药物。例如,覆膜的表面可以通过浸渍、喷涂等方式施加肝素等抗凝剂,或者覆膜的表面可以进行生物修饰以使其具有抗凝血酶的特性,覆膜上还可以施加有药物涂层,该药物涂层中含有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组织增生药物中的至少一种,从而促进内皮化,避免组织过度增生,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本实施例的瓣膜夹合***中,操作线230穿过自扩展主体621的至少一个网孔进入自扩展主体621的腔体内,并与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可拆卸连接。操作线230的数量可为一根,操作线230的两端分别绕过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具体地,操作线230穿设于U形的第一连接段6432及第二连接段6433中,可牵拉第一连接段6432和第二连接段6433,从而控制解锁控制件643。当然,操作线230的数量可为两根,其中一根操作线230与第一连接段6432相连,另一根操作线230与第二连接段6433相连。可以理解,由于操作线230穿过自扩展主体621的网孔,操作线230除了起到便于在体外远程控制解锁控制件643的作用,还对调节部620的转动起到了进一步的限位作用。当操作线230被拉紧时,对调节部620的转动所起的限位作用更佳。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夹合***包括上述的任一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能够将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从体外输送至二尖瓣或三尖瓣附近并夹合瓣叶的输送装置。以上关于瓣膜夹合装置的阐述仅用作举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获得的瓣膜夹合装置以及包含该瓣膜夹合装置的瓣膜夹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9)

1.一种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座体及与所述第一座体连接的第二座体;
中空的调节部,所述第一座体设于所述调节部内,所述调节部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自扩展主体,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座体外侧并可相对所述第二座体沿轴向移动,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悬空,所述第一座体相较于所述第二座体靠近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所述自扩展主体由形状记忆材料制成;及
夹合部,所述夹合部包括至少两个钳臂,每一所述钳臂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所述钳臂转动连接的部位靠近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所述钳臂绕所述支撑部转动从而靠近或远离所述调节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封头,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表面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外表面之间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表面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外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范围为0.01-3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表面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外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范围为0.05-1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表面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外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范围为0.05-0.2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范围为0.1-2.5微米,和/或所述第二座体的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范围为0.1-2.5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的内腔设有第一止转件,所述第二座体的外表面对应于所述第一止转件设有第二止转件,所述第一止转件与所述第二止转件可拆卸配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与所述第一止转件一体成型或分体连接,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二止转件一体成型或分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转件包括至少一个平面和/或至少一个弧面,所述第二止转件包括至少一个平面和/或至少一个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转件和所述第二止转件为配合连接的多面体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转件和所述第二止转件中的一个为沿轴向延伸的滑槽,另一个为与所述滑槽配合的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座体的第三座体,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座体连接的端部设有限位件,所述第一封头的内径小于所述限位件的外径,所述第一封头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座体的外径。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座体的第三座体,所述第一封头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座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封头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座体的外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钳臂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座体上,所述至少两个钳臂相对于所述调节部周向对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轴、连接座及至少两个连杆,每个所述连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钳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枢接,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座连接,另一端活动地穿装在所述第三座体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座体中的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锁定所述驱动轴以限制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三座体的相对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括连接所述锁定件的解锁控制件,所述解锁控制件用于拉动所述锁定件以解除所述锁定件对所述驱动轴的锁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扩展主体为具有多个网孔的中空网状结构,所述解锁控制件一端连接所述锁定件,另一端沿轴向穿过至少一个所述网孔并位于所述自扩展主体的腔体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控制件包括解锁段和与所述解锁段两端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及第二连接段,所述解锁段搭接在所述锁定件远离所述自扩展主体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向所述自扩展主体延伸并分别穿过至少一个所述网孔进入所述自扩展主体的所述腔体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在所述自扩展主体的所述腔体内对称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控制件为并排设置的双线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双线均成U形,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双线经由同一个所述网孔进入所述自扩展主体的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双线经由另一个所述网孔进入所述自扩展主体的所述腔体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还包括覆盖在所述自扩展主体外表面的覆膜,所述覆膜具有开口,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依次经由所述开口及所述网孔进入所述自扩展主体的腔体内。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具有开口。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第二端还设有第二封头。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还包括抓持部,所述抓持部设于所述钳臂及所述调节部之间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钳臂,所述抓持部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钳臂的内表面。
26.一种瓣膜夹合***,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推送轴及活动地穿装在所述推送轴中的芯轴,所述推送轴与所述支撑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芯轴用于驱动所述钳臂绕所述支撑部转动。
27.一种瓣膜夹合***,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至22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推送轴及活动地穿装在所述推送轴中的芯轴,所述推送轴与所述支撑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芯轴用于驱动所述钳臂绕所述支撑部转动;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操作线,所述操作线穿过至少一个所述网孔进入所述自扩展主体的所述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可拆卸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瓣膜夹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线的数量为一根,所述操作线的两端分别绕过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瓣膜夹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线的数量为两根,其中一根所述操作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连,另一根所述操作线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相连。
CN202120531675.4U 2021-01-15 2021-03-11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Active CN2151309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57559 2021-01-15
CN202120119689 2021-01-15
CN2021201196895 2021-01-15
CN2021100575598 2021-0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30900U true CN215130900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153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5922.5A Pending CN114762636A (zh) 2021-01-15 2021-03-11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N202120531675.4U Active CN215130900U (zh) 2021-01-15 2021-03-11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5922.5A Pending CN114762636A (zh) 2021-01-15 2021-03-11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76263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9933B (zh) * 2022-12-30 2024-03-15 杭州端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瓣膜修复装置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2636A (zh) 202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04660B (zh) 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N212490263U (zh) 承托力可调的瓣膜夹合装置和瓣膜夹合***
US10813748B2 (en) Transcatheter valve replacement
US20140316516A1 (en) Multi-component cuff designs for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subvalvular sealing apparatus for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s and wire framed leaflet assembly
US20140379076A1 (en) Halo Wire Fluid Seal Device for Prosthetic Mitral Valves
CN215130898U (zh) 贴合充分的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N112741709A (zh) 可调式瓣膜夹合***
CN112972068B (zh) 可操纵瓣膜夹合***
JP2005505343A (ja) 人工心臓弁及び縫糸を用いないで人工心臓弁を埋め込む方法
WO2009111241A2 (en) Catheter deliverable artificial multi-leaflet heart valve prosthesis and intravascular delivery system for a catheter deliverable heart valve prosthesis
CN211723548U (zh) 可调式瓣膜夹合***
CN215130900U (zh) 自适应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N216417423U (zh) 夹片组件的固定机构
US20240008983A1 (en) Valve clamping device with adjustable bearing force and valve clamping system
CN212996891U (zh) 带锁定机构的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修复***
CN114762635A (zh) 贴合充分的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N114681125A (zh) 一种防瓣叶损伤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
US20230157819A1 (en) Valve clamping device and valve clamping system
CN214104757U (zh) 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CN215349755U (zh) 一种防瓣叶损伤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
CN114073602A (zh) 承托力可调的瓣膜夹合装置和瓣膜夹合***
WO2022143338A1 (en) Valve clamp for preventing leaflet injury, valve clamp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pairing valve
CN110652380A (zh) 瓣膜支架及心脏瓣膜
CN116250965A (zh) 组织夹持装置及组织夹持***
CN216439372U (zh) 一种自适应的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