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36099U - 教学假肢 - Google Patents

教学假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36099U
CN214336099U CN202120419313.6U CN202120419313U CN214336099U CN 214336099 U CN214336099 U CN 214336099U CN 202120419313 U CN202120419313 U CN 202120419313U CN 214336099 U CN214336099 U CN 214336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prosthesis
fingers
finger
instru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193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璧丞
李嘉宁
王悉谣
单思聪
谷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Qiangn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Qiangn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Qiangn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Qiangn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193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36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36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36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教学假肢,包括假肢主体、多个手指、驱动组件、连接线以及限位隔件,多个手指连接于假肢主体;驱动组件设于假肢主体;连接线的数量与手指的数量相等,每一连接线对应一手指设置,连接线连接驱动组件的驱动端和手指,以使驱动组件驱动手指动作;限位隔件设于假肢主体,限位隔件上设有用以将各手指对应的连接线分隔开的限位通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使得假肢的拼装更方便。

Description

教学假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假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教学假肢。
背景技术
供教学使用的假肢,其通常包括若干个零散的部件,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指导手册进行拼装,将零散的部件拼装成手的形状。为了使拼装完成后的假肢手指能够灵活地活动,通常需要设置复杂的机械驱动机构,容易出现拼装错误的情况,使得假肢的拼装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教学假肢,旨在使其拼装更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教学假肢,包括:
假肢主体;
多个手指,连接于所述假肢主体;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假肢主体;
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数量与所述手指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连接线对应一所述手指设置,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端和所述手指,以使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手指动作;以及
限位隔件,设于所述假肢主体,所述限位隔件上设有用以将各所述手指对应的连接线分隔开的限位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假肢主体为中空结构,所述限位隔件为设于所述假肢主体内的限位隔板,所述限位通道为设于所述限位隔板上的多个限位孔,每一所述连接线对应设置有一所述限位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假肢主体包括手腕部和手掌部,所述限位隔板设于所述手腕部与所述手掌部的连接处。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限位隔板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限位隔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孔在所述限位隔板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设置;或者
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限位隔板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孔在所述限位隔板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的边缘设置倒圆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假肢主体包括背板和前盖,所述前盖与所述背板可拆卸连接,并盖合形成所述中空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的内壁和/或所述前盖的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隔板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舵机,每一所述连接线对应设置一所述舵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假肢主体内设有舵机安装座,所述舵机安装于所述舵机安装座,所述舵机安装座与所述假肢主体可拆卸装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连接线连接假肢主体上的驱动组件和手指,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手指动作,并在假肢主体上设置限位隔件,利用限位隔件上的限位通道将与各手指对应的连接线分隔开,从而将各手指对应的驱动结构区分开,避免拼装出错,使其拼装更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教学假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教学假肢的***图;
图3为图1中教学假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教学假肢的一手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手指的***图;
图6为图1中教学假肢的另一手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假肢主体 212 活动部
101 背板 213 过线孔
102 前盖 220 第一弹性连接件
110 舵机 221 连接轴
111 连接凸部 230 第二弹性连接件
112 连接孔 240 限位隔板
20 手指 241 限位孔
210 指节 242 限位块
211 卡槽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教学假肢。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教学假肢包括假肢主体10、多个手指20、驱动组件、连接线(图中未示出)以及限位隔件。多个手指20连接于假肢主体10;驱动组件设于假肢主体10;连接线的数量与手指20的数量相等,每一个连接线对应一个手指20设置,连接线连接驱动组件的驱动端和手指20,以使驱动组件驱动手指20动作;限位隔件设于假肢主体10,限位隔件上设有用以将各手指20对应的连接线分隔开的限位通道。其中,手指20的数量通常按照与人体结构一致的手指20五个进行设置,而驱动组件驱动手指20活动的方式包括将连接线的一端连接在驱动组件的驱动端,将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手指20的各指节210连接,通过驱动组件的驱动端直线运动带动连接线移动而使手指20动作,或者通过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转动而带动连接线移动而使手指20动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连接线连接假肢主体10上的驱动组件和手指20,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手指20动作,并在假肢主体10上设置限位隔件,利用限位隔件上的限位通道将与各手指20对应的连接线分隔开,从而将各手指20对应的驱动结构区分开,避免拼装出错,使其拼装更方便。
参照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假肢主体10为中空结构,限位隔件为设于假肢主体10内的限位隔板240,限位通道为设于限位隔板240上的多个限位孔241,每一连接线对应设置有一个限位孔241。通过将假肢主体10设置为中空结构,一方面节省材料,另一方面使得驱动组件等结构能够在拼装完成后隐藏在中空结构内部,避免拼装完成后驱动组件被意外触碰而出现损坏。在中空的假肢主体10内设置限位隔板240,并在限位隔板240上设置多个限位孔241,且每一连接线对应设置有一个限位孔241,使得多个连接线不容易混淆,各连接线之间也不容易相互干扰,从而使得拼装更方便。并且,由于每一连接线都有各自对应的限位孔241,使得拼装完成后每一连接线在中空结构内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从而避免驱动组件驱动连接线移动时各连接线缠绕打结。
在一实施例中,假肢主体10包括手腕部和手掌部,限位隔板240设于手腕部与手掌部的连接处。根据人体肢体结构可知,通常手掌与手腕之间的衔接处相较于手腕和手掌较细,若假肢主体10的结构比例与人体肢体的结构比例相同或接近,则手掌部与手腕部的连接处可供连接线通过的空间相较于手腕部和手掌部较小,使得连接线在该处较其他部位容易发生相互干扰缠绕的情况,而本实施例将限位隔板240设置在手腕部与手掌部的连接处,使得连接线在手掌部与手腕部的连接处各自保持独立,互不干扰,从而在最有可能缠绕干扰的部分进行预防。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使得各限位孔241尽可能地分散开,从而充分地避免各连接线相互干扰缠绕。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孔241间隔排布的方式为均匀间隔排布,从而方便限位隔板240的加工。
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孔241间隔排布的方式为位于两侧的限位孔241之间的间隔大于位于中间部位的限位孔241之间的间距。由于自位于中间的限位孔241穿过的连接线延伸方向与其对应的手指20的延伸方向平行或接***行,而自位于两侧的限位孔241穿过的连接线延伸方向会出现转折。根据常识可知,多条线并列设置时不容易发生相互干扰缠绕,但多条线中有一条或者多条的延伸方向发生了转折,则这多条线之间发生干扰缠绕的机率会增大。而本实施例将位于两侧的限位孔241的间距设置得较大,使得位于两侧延伸方向需要发生转折的连接线的间距较大,从而更有效地避免各连接线之间相互干扰缠绕。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使得各限位孔241尽可能地分散开,从而充分地避免各连接线相互干扰缠绕。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两个限位孔241在限位隔板240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将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同时,将相邻两个限位孔241在限位隔板240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设置,增大了相邻两个限位孔241之间的间距,从而进一步避免各连接线相互干扰缠绕。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限位孔241沿限位隔板24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两个限位孔241在限位隔板240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从而增大相邻两个限位孔241之间的间距,进一步避免各连接线相互干扰缠绕。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孔241的边缘设置倒圆角。通过在限位孔241的边缘设置倒圆角,使得限位孔241的边缘对连接线的磨损程度较小,使得手指20动作过程对连接线的损坏程度较小,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假肢主体10包括背板101和前盖102,前盖102与背板101可拆卸连接,并盖合形成中空结构。通过设置背板101和前盖102可拆卸连接,并利用前盖102与背板101盖合形成中空结构,使得拼装过程中可以将前盖102拆下,从而便于中空结构内部的其他部件的拼装。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01与前盖102之间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背板101与前盖102之间通过设置在背板101与前盖102上的卡扣结构进行卡接,卡扣结构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卡扣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01的内壁和/或前盖102的内壁设有限位槽(图中未示出),限位隔板240设有限位块242,限位块242与限位槽卡接,从而便于限位隔板240的安装定位,且能够将限位隔板240进行限位固定,避免手指20动作过程中连接线带动限位隔板240松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背板101与前盖102盖合形成的中空结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而限位隔板240的形状与之相同,限位隔板240的周缘间隔设置多个限位块242,从而从限位隔板240的周缘各个不同的部位同时进行限位,使得限位隔板240的卡接更稳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多个舵机110,每一连接线对应设置一个舵机110,从而使得每一个手指20都有一个舵机110对应进行连接,进而使手指20活动更灵活。
在一实施例中,假肢主体10内设有舵机110安装座,舵机110安装于舵机110安装座,舵机110安装座与假肢主体10可拆卸装配。通过在假肢主体10内设置舵机110安装座,并将舵机110安装座与假肢主体10可拆卸装配,使得舵机110的安装更方便。其中,舵机110安装座的形状与假肢主体10的纵截面形状匹配,从而充分地扩大舵机110安装座的面积,使得各舵机110之间的间隔尽可能大,一方面便于拼装过程中连接线与舵机110的连接,另一方面避免各连接线相互干扰缠绕。舵机110安装座的可拆卸装配方式为在舵机110安装座上以及在假肢主体10的内壁设置螺钉孔,利用螺钉进行装配,操作方便,安装稳固。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教学假肢包括假肢主体10、多个手指20、连接组件、连接线以及驱动组件。多个手指20连接于假肢主体10,手指20包括至少两个指节210,手指20的数量通常按照与人体结构一致的手指20五个进行设置;连接组件用以连接手指20的相邻两个指节210;连接线的数量与手指20的数量相等,每一连接线贯穿同一手指20的多个指节210;驱动组件设于假肢主体10上,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连接线连接,以驱动连接线相对假肢主体10移动并带动手指20动作。
其中,手指20所包括的指节210数参考人体手指20的指节210数量,通常,大拇指包括两个指节210,其余手指20包括三个指节210。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块,连接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指节210连接。连接线的类型不限定,生活中用来系住两个物品或者将自身系在另一物品上的线均可作为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手指20包括至少两个指节210,利用连接组件连接手指20的相邻两个指节210,并设置连接线贯穿同一手指20的多个指节210,在假肢主体10上设置驱动组件,将连接线与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连接,利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线相对假肢主体10移动并带动手指20动作,使拼装后的手指20能够灵活地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块为弹性连接块,当驱动组件停止驱动后,在弹性连接块的弹力作用下,手指20恢复至初始位置。
参照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多个舵机110,舵机110的数量与手指20的数量相等,连接线连接于舵机110的驱动端,通过舵机110驱动端的轴转动,使连接线与驱动端的连接处相对于手指20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手指20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舵机110的驱动端设置有连接凸部111,连接线连接于连接凸部111。连接凸部111的设置为连接线提供连接的位置,使得拼装更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凸部111朝向垂直于舵机110驱动端的轴的方形延伸,即连接凸部111在驱动过程中做类似钟表指针的转动运动,当轴转动较小的角度时,连接凸部111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比连接凸部111与轴连接的一端移动的距离大,使得驱动手指20动作所需的驱动力较小,更容易驱动手指20动作,动作更灵活。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凸部111设有多个供连接线连接的连接位。通过在连接凸部111设置多个供连接线连接的连接位,使得拼装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连接线连接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整个拼装过程中,需要依次将多个连接线分别连接至多个舵机110的连接凸部111,而假肢主体10的尺寸与人体手部尺寸相同或者接近,即拼装者的手的尺寸与假肢主体10的尺寸相同或者接近,拼装者在这样一个尺寸有限的假肢主体10上依次连接多个连接线时会受到操作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特定部位进行操作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设置多个连接位则为拼装者提供更多选择的余地,使得连接线的连接过程更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凸部111呈长条状设置,多个连接位沿连接凸部1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连接凸部111设置为长条状,且多个连接位沿连接凸部1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使得拼装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连接线在连接凸部111长度方向上的连接的位置,从而方便调整连接线连接的松紧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位为设于连接凸部111的连接孔112,连接孔112供连接线穿过,以使连接线系在连接凸部111上后限制在连接孔112处。通过设置连接孔112,使得连接线的连接位置更明确,且在连接线穿过连接孔112并系在连接孔112处后,在拼装者未主动解开连接线的情况下,连接线与连接凸部111的连接位置不会发生移动,从而保障连接线对各指节210的连接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线与连接凸部111连接后连接线还会相对连接凸部111发生移动时,连接线可能移动至松弛的状态,使得舵机110带动连接凸部111转动后,连接线可能还需要先伸直,然后再带动手指20动作,使得对手指20动作的控制产生延迟。而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孔112的设置,使得在拼装完成后,连接线能够保持伸直的状态,通过舵机110带动连接凸部111转动即可使连接线即时带动手指20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位为凸设在连接凸部111表面的连接短杆,连接短杆的自由端设置有限位凸部,限位凸部的等效半径大于连接短杆的等效半径,使得限位凸部与连接凸部111之间形成对连接线起到限位作用的槽形结构,从而避免连接线系在连接短杆上后发生移动。
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指节210设有过线孔213,指节210包括近端节和远端节,近端节为与假肢主体10连接的指节210,远端节为距离假肢主体10最远的指节210。例如,在大拇指上,靠近手掌的指节210为近端节,而指尖部分的指节210则为远端节;在其余手指20上,靠近手掌的指节210为近端节,与近端节连接的还有中间节,与中间节连接的指尖部分的指节210为远端节。连接线的一端自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依次穿过同一手指20的各指节210的过线孔213后,穿出远端节的过线孔213,再从穿出的位置回转,但不进入该远端节的过线孔213,而是依次进入中间节的过线孔213和近端节的过线孔213,然后从进入节的过线孔213穿出,并延伸至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以与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连接固定。当驱动组件的驱动端驱动连接线移动时,连接线则会拉动指节210,实现手指20的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过线孔213沿手指20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连接线更容易贯穿同一手指20的多个指节210。在另一实施例中,过线孔213的延伸方向偏离手指20的长度方向,且同一手指20的相邻指节210的过线孔213的延伸方向相交,使得连接线贯穿同一手指20的多个指节210后,连接线呈折线形延伸,使得驱动组件驱动连接线移动时,连接线与指节210的摩擦力更大,从而更容易拉动指节210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过线孔213在指节210上的位置偏向假肢主体10的手心侧。由于过线可供设置在指节210上的位置偏向假肢主体10的手心侧,使得连接线拉动指节210时,指节210受到的拉力偏向手心侧,即手指20会优先向手心侧弯曲,从而使手指20的活动更符合人体手指20实际的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手指20的相邻两个指节210间隔设置。由于同一手指20的相邻两个指节210间隔设置,当连接线拉动指节210时,相邻的两个指节210能够更自然的弯曲,从而使手指20的动作更灵活。
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手指20包括多个指节210、第一弹性连接件220以及第二弹性连接件230。多个指节210用以拼接成各手指20,其中,拼接成一个手指20所包括的指节210数参考人体手指20的指节210数量,通常,大拇指包括两个指节210,其余手指20包括三个指节210。第一弹性连接件220的一端沿手指20的长度方向卡接于假肢主体10,另一端沿手指20的长度方向卡接于指节210,从而将一个指节210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在假肢主体10上。第二弹性连接件230的两端分别沿手指20的长度方向卡接于同一手指20的相邻两各指节210,从而将同一手指20的多个指节210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起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多个指节210用以拼接成手指20,并设置第一弹性连接件220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30,利用第一弹性连接件220与假肢主体10和指节210卡接,利用第二弹性连接件230与同一手指20的相邻两个指节210卡接,实现各手指20的拼接以及手指20与假肢主体10之间的拼装,拼装过程方便,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弹性连接件220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30的弹性,使得手指20拼装完成后具有柔性,能够弯曲活动,同时,也由于弹性使得卡接过程更方便,更易于卡入,且卡接时不容易损坏指节210,卡入后不容易脱落。其中,第一弹性连接件220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30的材质并不限定,如橡胶、硅胶、SBS、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均可以作为第一弹性连接件220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30。
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假肢主体10以及指节210上各设有卡槽211,第一弹性连接件220的两端以及第二弹性连接件230的两端各设有卡凸,卡凸卡接于卡槽211。通过将卡凸卡接于卡槽211中即可实现指节210与指节210之间以及指节210与假肢主体10之间的连接,操作方便快捷。
在一实施例中,卡凸为设于第一弹性连接件220两端或者设于第二弹性连接件230两端的连接轴221,连接轴221的轴线方向与手指20的长度方向相交。通过设置连接轴221作为卡凸与指节210上的卡槽211卡接,一方面使得卡凸与卡槽211卡接稳定,另一方面使得指节210弯曲更灵活,即在第一弹性连接件220或者第二弹性连接件230通过弹性使手指20弯曲的同时,连接轴221在卡槽211中转动而使指节210之间相对转动,也能实现手指20的弯曲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卡槽211的形状与连接轴221的形状适配,卡槽211的槽口宽度小于连接轴221的直径,以使连接轴221卡接在卡槽211内。通过设置卡槽211的形状与连接轴221的形状适配,且卡槽211的槽口宽度小于连接轴221的直径,使得连接轴221与卡槽211的卡接更紧密,不容易脱落。
在一实施例中,卡槽211的槽口设有活动部212,活动部212自靠近卡槽211的一端至远离卡槽211的一端呈渐扩设置。通过在卡槽211的槽口设置活动部212,且活动部212自靠近卡槽211的一端至远离卡槽211的一端呈渐扩设置,使得手指20动作时,相邻指节210之间更容易相对移动,不会因卡槽211的限制而动作僵硬。
在一实施例中,卡槽211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设有开口,以供连接轴221沿轴向自开口进入所述卡槽211。可以理解的是,在卡槽21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封闭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弹性连接件220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30的弹性特点,连接轴221也是能够卡入卡槽211中的,而本实施例通过在卡槽211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设置开口,使得连接轴221能沿轴线方向进入卡槽211,使得拼接更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卡槽21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一者敞口设置,另一端封闭设置。通过将一端敞口设置,方便拼接,同时将另一端封闭设置,从而在拼接方便的同时,避免连接轴221沿轴线方向穿出卡槽211而导致指节210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同一指节210两端的卡槽211供连接轴221进入的方向相反。通过设置同一指节210的两端的卡槽211供连接轴221进入的方向相反,使得拼装过程中第二弹性连接件230的两端受力方向相反,相反方向的力使得第二弹性连接件230整体的受力更平衡,不容易朝向某一侧变形过度而无法恢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连接件220具有朝向假肢主体10的手背方向的背面和朝向假肢主体10的手心方向的正面,第一弹性连接件220的两端的连接轴221轴线位于正面与背面中间。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手指20处于伸直的状态,而第一弹性连接件220是连接手指20的中间节和远端节的,在不受力时,中间节和远端节需要保持在同一直线或者接近同一直线,将第一弹性连接件220的两端的连接轴221轴线设置在正面与背面中间使得手指20能更好地保持伸直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连接件230具有朝向假肢主体10的手背方向的背面和朝向假肢主体10的手心方向的正面,连接轴221的轴线偏离正面与背面中间而偏向正面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手指20通常朝向手心弯曲,将连接轴221的轴线偏离正面与背面中间而偏向正面设置使得指节210受力时更容易朝向手心弯曲,从而更接近实际的手指20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各指节210上设置有标示结构,从而便于拼装过程中将指节210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例如,在五个手指20上自大拇指至小拇指依次标示出手指201、手指202、手指203、手指204、手指205,或者手指20a、手指20b、手指20c、手指20d、手指20e。由于同一手指20的不同指节210形状不同,例如指尖部分、中间部分以及靠近手掌部分的三个指节210形状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同一手指20的不同指节210可以不设置标示结构。当然,同一手指20的不同指节210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标示,例如手指201的两个指节210分别为1-1、1-2,或者a1、a2。而在指节210上设置标示结构的方式包括在指节210的表面设置凹陷结构或者凸起结构,凹陷结构或者凸起结构形成字母和/或数字的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包括:
假肢主体;
多个手指,连接于所述假肢主体;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假肢主体;
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数量与所述手指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连接线对应一所述手指设置,所述连接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端和所述手指,以使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手指动作;以及
限位隔件,设于所述假肢主体,所述限位隔件上设有用以将各所述手指对应的连接线分隔开的限位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假肢主体为中空结构,所述限位隔件为设于所述假肢主体内的限位隔板,所述限位通道为设于所述限位隔板上的多个限位孔,每一所述连接线对应设置有一所述限位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假肢主体包括手腕部和手掌部,所述限位隔板设于所述手腕部与所述手掌部的连接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限位隔板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限位隔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孔在所述限位隔板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设置;或者
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限位隔板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孔在所述限位隔板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的边缘设置倒圆角。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假肢主体包括背板和前盖,所述前盖与所述背板可拆卸连接,并盖合形成所述中空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内壁和/或所述前盖的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隔板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9.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舵机,每一所述连接线对应设置一所述舵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教学假肢,其特征在于,所述假肢主体内设有舵机安装座,所述舵机安装于所述舵机安装座,所述舵机安装座与所述假肢主体可拆卸装配。
CN202120419313.6U 2021-02-25 2021-02-25 教学假肢 Active CN214336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19313.6U CN214336099U (zh) 2021-02-25 2021-02-25 教学假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19313.6U CN214336099U (zh) 2021-02-25 2021-02-25 教学假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36099U true CN214336099U (zh) 2021-10-01

Family

ID=77885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19313.6U Active CN214336099U (zh) 2021-02-25 2021-02-25 教学假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360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8724B2 (en) Endoscope including a flexible tube
EP2564756B1 (en) Endoscope
JPH045126Y2 (zh)
JP4749494B1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用多関節支持部材
JPH03128028A (ja) 湾曲操作装置用アングル
JPH04309328A (ja) 湾曲操作装置用アングル
KR20120012675A (ko) 장갑형 입는 로봇
JP2013039656A (ja) 多指ハンド装置
US20100175496A1 (en) Robot
WO2014025111A1 (ko) 가변 강성 구조체
CN214336099U (zh) 教学假肢
CN214336110U (zh) 教学假肢
JP6767093B2 (ja) 多指ハンド装置
CN214336100U (zh) 指关节组件及教学假肢
KR101999347B1 (ko) 다자유도 가요성 로봇
CN209360629U (zh) 可控弯曲管结构
KR20180001021U (ko) 조립식 입체교구
JP7506703B2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装置
US20180310804A1 (en) Wire-driven manipulator
US20110162477A1 (en) Robot
DE112018005186T5 (de) Handmechanismus
TWM458197U (zh) 具有複數彎曲曲率的內視鏡關節構造
JP6588540B2 (ja) 湾曲機構および軟性医療器具
CN111022481B (zh)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553070B (zh) 可控弯曲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