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5029U -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5029U
CN214245029U CN202023315520.1U CN202023315520U CN214245029U CN 214245029 U CN214245029 U CN 214245029U CN 202023315520 U CN202023315520 U CN 202023315520U CN 214245029 U CN214245029 U CN 214245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ll
supply assembly
air supply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155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155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502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5128 priority patent/WO202214225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5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50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送风组件包括风道和过滤件导轨,风道包括入风口和出风口;过滤件导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风道,过滤件导轨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过滤件导轨包括弯曲部,弯曲部位于风道内。通过在过滤件导轨伸入风道内的部分构造出弯曲部,可使得***其中的过滤件随之形变,呈弯曲状。由于在同等风道尺寸条件下,曲线的有效长度大于直线长度,因此这样设计后,过滤件可以拦截更多的毛屑,同样多的毛屑被分布在更多的面积上,使得风的阻力更小,风量损耗更小,有助于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Description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组件和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热泵干衣机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能够达到衣干即穿的效果,同时具有节能特性。相关技术中,热泵***的滤网导轨伸入风道内,由于滤网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增大风阻,削弱风量,影响换热效果,造成衣物烘干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包括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其中,风道包括入风口和出风口;过滤件导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风道,过滤件导轨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过滤件导轨包括弯曲部,弯曲部位于风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能够用于衣物处理装置,风道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过滤件导轨位于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使得***的过滤件能够过滤经入风口进入风道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降低杂物粘附在风道内的换热器表面的风险。通过在过滤件导轨伸入风道内的部分构造出弯曲部,可使得***其中的过滤件随之形变,呈弯曲状。由于在同等风道尺寸条件下,曲线的有效长度大于直线长度,因此这样设计后,过滤件可以拦截更多的毛屑,同样多的毛屑被分布在更多的面积上,使得风的阻力更小,风量损耗更小,有助于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经试验,相较于平直的过滤设计方案,在同等条件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的风量能够提升约20%。
具体地,送风组件还包括送风壳体,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均设置在送风壳体内。送风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和盖体,底座和盖体上均设置有过滤件导轨,分别记为盖体导轨和底座导轨,以稳定引导过滤件移动。出风口开设在底座上。
具体地,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相连接,例如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相连接,以实现经相应位置***或抽出过滤件。具体地,以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与控制面板相连接的情况为例,控制面板设置***口,以供过滤件***。当过滤件***风道内装配到位,过滤件伸出风道的一端嵌入***口,并与***口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当一键弹出按钮被按压时,过滤件可从壳体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弯曲部对应于入风口设置。
在该设计中,风道内对应于入风口的区域风量最为集中,携带的毛屑也最多。通过将弯曲部具体设置在对应于入风口的区域,一方面可以集中增大过滤件在该部分区域的有效过滤面积,拦截更多的毛屑,同时减小单位面积上分布的毛屑量,使得风的阻力更小,风量损耗更小,有助于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另一方面,在远离入风口的位置则不必设置弯曲部,过滤件导轨可近似呈直线延伸,能够简化过滤件导轨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减少用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过滤件导轨的弯曲区域越多,***过滤件时过滤件的弯曲程度就越大,***难度也会相应提升。通过减少弯曲区域,可降低***过滤件时的阻力,便于用户操作,并且能够减少过滤件的反复变形程度,降低过滤件疲劳失效的风险,有助于延长过滤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弯曲部朝向入风口凸出。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弯曲部的凸出朝向为入风口所在的方向。由于过滤件位于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因而可以将风道内的空间划分为上游空间和下游空间,上游空间连通入风口,下游空间连通出风口。通过令弯曲部朝向上游的入风口凸出,可相对增大下游空间的大小,从而令毛屑分布在较小的上游空间,提升换热效果。此外,若弯曲部朝向出风口凸出,那么为了避免过滤件与下游的换热器发生干涉,需将过滤件导轨伸入风道内的一端朝向远离换热器的方向移动,造成换热器对应的进风开口增大,可能影响原本的气流走向。令弯曲部朝向入风口凸出则不存在该问题,能够减少对原本的气流走向的影响,有助于保证换热器的可靠换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入风口的中心线与弯曲部的交点记为参考点,弯曲部在参考点的切面与入风口的中心线的夹角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
在该设计中,入风口的中心线方向为进风方向,入风口的中心线与弯曲部的交点则为进风气流与***的过滤件的主要作用点,将该点记为参考点。通过将弯曲部在参考点处的切面与入风口的中心的夹角的取值范围限定在80°至100°之间,例如为85°、90°、95°,也就是可以令进风方向与弯曲部在参考点处的切面近似垂直,可以使进风方向相对于过滤件近似垂直,实现近似垂直进风。这一方面能够降低风的阻力,从而有效提升风量,提升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另一方面,此时过滤件可以更好地吸附毛屑,使过滤件上的毛屑均匀分布,有助于防止毛屑在局部过多层叠,使得风量也能够随之在过滤件表面均匀分布,使得进入下游换热器的风量均匀,有助于确保***换热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入风口的当量直径d与弯曲部的任一点的曲率半径r满足0.5d≤r≤1.25d。
在该设计中,入风口的当量直径d是与之具有相同水力半径的圆管(为便于说明,下文称参考圆管)的直径,能够反映入风口的大小。通过以入风口的当量直径d为参考,限定弯曲部的曲率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5d至1.25d,也就是大于等于参考圆管的半径,并小于等于参考圆管的2.5倍,可以令相应部位的过滤件具有适当程度的弯曲。具体来说,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越小,过滤件的有效长度就越大,能够拦截的毛屑也越多。该上限值可保证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足够小,以从结构上满足拦截毛屑的需求,进而控制风阻,减少风量损耗。但同时,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越小,弯曲的程度就越大,***过滤件时的阻力也会越大,对过滤件的损耗也越大。该下限值可将弯曲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过滤件能够经过滤件导轨顺畅***风道,并且能够减少过滤件的反复变形程度,降低过滤件疲劳失效的风险,有助于延长过滤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挡板和第一换热器,挡板自风道的内壁面向风道内部延伸,过滤件导轨伸入风道并朝向挡板延伸,直至与挡板相接触;第一换热器包括换热主体和连接管,换热主***于过滤件导轨和出风口之间;连接管与换热主体朝向挡板的端部相连接,连接管位于挡板朝向出风口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由于过滤件导轨具有弯曲部,因此过滤件***风道后会相应弯曲而偏转方向,使得过滤件与风道的内壁面只能存在线接触,难以达到面接触,过滤件在风的吹动下,可能与风道存在间隙,造成气流从间隙通过,既影响过滤效果,也会在间隙处产生风量集中,进一步造成间隙增大,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在风道内壁面设置挡板,并令伸入风道的过滤件导轨延伸至与挡板相接触,可提升过滤件与挡板的接触面积,增加过滤件的形态稳定性,降低在过滤件和挡板之间形成间隙的风险,保证了过滤效果。此时,挡板和过滤件导轨可共同将风道内的空间划分为前述上游空间和下游空间。同时,可利用挡板对气流进行阻挡,使得进入风道的气流仅能经过***过滤件导轨的过滤件进入下游空间,便于对气流进行合理规划。送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风道内的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位于下游空间内,包括起到主要换热作用的换热主体,以及位于换热主体朝向挡板的端部的连接管,连接管具体用于连接换热主体内的换热管。通过令连接管处于挡板的下游侧,可利用挡板对连接管进行遮挡,以减少吹动到连接管处的风量,使得风量更为集中地通过换热主体,有助于降低风量损耗,提升气流与第一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远离挡板的端部也可设置连接管,该部分的连接管则可伸出风道之外。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主体朝向挡板的端部与挡板相接触。
在该设计中,对于换热主体朝向挡板的端部,通过进一步令该端部与挡板接触,可以利用挡板和换热主体形成封闭结构,避免风泄漏到连接管处,有助于充分降低风量损耗,提升气流与第一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此时风无法到达下文记载的风道的第二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一换热器和出风口之间。
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还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换热器下游的第二换热器,以令进入风道的气流先后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实现对气流的处理。具体来说,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凝器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位于冷凝器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进入风道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接触,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接触。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
可以理解的是,当风道内仅设置第一换热器时,第一换热器可为蒸发器,以实现除湿功能,也可为冷凝器,以实现加热烘干功能,这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道包括矩形通道和入口通道,矩形通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设有出风口;入口通道连通于第二壁,入口通道朝向远离第一壁的方向倾斜,入口通道远离矩形通道的一端形成入风口。
在该设计中,从形状上来说,通过将风道配置为相连通的矩形通道和倾斜的入口通道,具体令入口通道自与矩形通道相连通的一端至远离矩形通道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壁的方向倾斜,使得进入矩形通道的气流能够倾斜着朝向第一壁所在的方向流动。换言之,矩形通道可朝向出风口倾斜进风,形成渐扩通道,有助于增大气流流动空间,并可与过滤件导轨配合,便于设置弯曲部,有助于增大过了局的有效过滤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入风口的中心线与风道的第一壁的夹角大于等于105°,小于等于150°。
在该设计中,入风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入口通道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限定入风口的中心线与风道的第一壁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以限定入口通道的倾斜程度。通过将该夹角的取值范围限定在105°至150°之间,既能够保证形成渐扩通道,又能够令气流顺畅地经过滤件吹到换热器,有助于降低风量损耗,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矩形通道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壁和第四壁,第三壁与第一壁相对而设;矩形通道还包括连接在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间的过渡壁。
在该设计中,针对矩形通道朝向入风口的第三壁和第四壁,通过在二者之间连接过渡壁,可使气流在过渡壁处光滑过渡,减少漩涡产生,有助于降低风量损失,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具体地,过滤件导轨穿过过渡壁,也就是经过渡壁伸入风道。前述挡板与第二壁连接,换热器的两端分别朝向第二壁和第四壁。
具体地,过滤件设置于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间,而过滤件穿过过渡壁延伸至挡板,挡板与第二壁连接,并遮挡第一换热器朝向挡板的端部的连接管。同时,可将第一换热器远离挡板的端部的连接管伸出第四壁之外。也就是说,过滤件与过渡壁形成的形状一端与第四壁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挡板,而第一换热器的换热主***于挡板和第四壁之间。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过滤件的风会沿过滤件与过渡壁形成的形状流动,全部通过第一换热器的换热主体,继而全部通过下游的第二换热器的相应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风量的损失。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安装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伸出第四壁,可去除第四壁对应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部分壁面,只余下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部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渡壁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120mm。
在该设计中,过渡壁的曲率半径越大,第三壁和第四壁的过渡就越平滑,但风道的空间也就相应越小。通过限定过渡壁的曲率半径的取值范围为60mm至120mm,既能够保证平滑过渡,减少漩涡产生,降低风量损失,又能够保证足够的风道空间以供气流通过,二者综合平衡,有助于实现合理的风量,优化衣物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平滑过渡,过渡壁需为曲壁。特别地,当过渡壁的至少部分壁面为圆弧壁时,该部分圆弧壁的曲率半径就等于其半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还包括:进风管,与入风口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的入风口处的进风管,具体地,进风管背离入风口的一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通过在送风壳体的入风口设置进风管,可利用进风管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使得送风组件与桶体组件可靠装配。此外,利用进风管,可以在确定好送风壳体的设置位置后,方便地利用进风管将风道与桶体组件连通,有助于提升风道的设置位置灵活性。具体地,进风管的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管,有助于提升送风组件的抗振性能。具体地,入风口的当量直径d等于进风管的直径。
具体地,当送风壳体包括底座和盖体,可将底座与进风管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有助于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既提升了装配便利性,又降低了气流从二者连接处泄漏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湿空气侵蚀损坏壳体内的其他电器件的风险,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风机,风机的入口与出风口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的出风口处的风机,具体地,风机的出口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也就是说,风道经由风机与桶体组件相连通,风机的出口具体与桶体组件的投衣口处的垫圈相连通,可减小对桶体组件的结构破坏。通过设置风机,能够为气流的循环提供动力,并且能够规划气流方向,在送风组件包括前述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引导气流先经过蒸发器,再经过冷凝器,确保重新回到桶体组件内的空气温度较高,以确保衣物烘干效果。通过将风机具体设置在出风口处,可在出风口处形成负压,利用压差引导气流自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确保气流方向稳定可靠。具体地,风机包括风机蜗壳和位于风机蜗壳内的叶轮,还包括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风机的入口和出口具体为风机蜗壳的入口和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组件,因而具备该送风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衣物处理装置为滚筒洗衣机形式的热泵洗烘一体机。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包括***口,***口与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处,设置与过滤件导轨相连通的***口,可经***口***或抽出过滤件,实现从衣物处理装置的正面取放过滤件,相较于顶部取放过滤件的设计,可方便取放操作,并且不存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操作空间需求,从而能够利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空间放置其他物品。具体地,当过滤件***风道内装配到位,过滤件伸出风道的一端嵌入***口,并与***口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当一键弹出按钮被按压时,过滤件可从壳体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桶体组件,形成腔体,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桶体组件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桶体组件,可利用桶体组件的腔体容纳待处理的衣物。桶体组件与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可令腔体和风道形成封闭循环的流道,以持续处理桶体组件内的空气,完成衣物烘干。
具体地,桶体组件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
具体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压缩机和管路组件。壳体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框架,能够容纳桶体组件等其他结构。压缩机经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确保蒸发器和冷凝器能够可靠运行,保证了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果。将体积较大的压缩机与送风组件分开布置,能够合理利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进行布局,在保持原有整机高度或仅少量增加整机高度的情况下,在衣物处理装置中引入热泵***,形成热泵洗烘一体机,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少衣物处理装置的空间占用,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将送风组件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空间,利用壳体底部空间布置压缩机,例如令压缩机与壳体的底板相连接,使得压缩机与送风组件分开布置,有助于减少壳体顶部空间占用,缩小控制衣物处理装置整机高度。
进一步地,压缩机的进气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送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节流装置,如毛细管,形成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具体而言,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同时与壳体和送风组件相连接,连接件位于送风组件背离桶体组件的一侧。通过设置与送风组件相连接的连接件,可通过握持连接件实现送风组件的搬运移动。具体可令连接件与送风壳体相连接。同时,由于连接件具体连接在送风组件背离桶体组件的一侧,也就是朝向外设置,因此可以让连接件始终暴露在装配人员的视野范围和操作范围之内,也可让连接件始终暴露在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操作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整个装配过程中都可通过连接件调整送风组件的位置,便于操作。此外,连接件还与壳体相连接,当送风组件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直接将连接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即可实现送风组件与壳体的固定连接,从而完成了送风组件的装配。换言之,通过设置连接件,能够直接利用连接件完成送风组件的搬运和装配,有助于大幅提升送风组件与壳体的装配效率,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产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部分结构***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面板和过滤件的装配主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一;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二;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送风组件,110送风壳体,112底座,114盖体,120风道,122入风口,124出风口,126矩形通道,1261第一壁,1262第二壁,1263第三壁,1264第四壁,1265过渡壁,128入口通道,130过滤件导轨,132弯曲部,134底座导轨,136盖体导轨,140过滤件,142一键弹出按钮,150挡板,160第一换热器,162换热主体,164连接管,170第二换热器,180进风管,190风机,200桶体组件,210投衣口,220垫圈,300壳体,310控制面板,312***口,320底板,400压缩机,500管路组件,60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和衣物处理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100,包括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其中,风道120包括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过滤件导轨1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风道120,过滤件导轨130位于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之间,过滤件导轨130包括弯曲部132,弯曲部132位于风道120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能够用于衣物处理装置,风道120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过滤件导轨130位于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之间,使得***的过滤件140能够过滤经入风口122进入风道120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降低杂物粘附在风道120内的换热器表面的风险。通过在过滤件导轨130伸入风道120内的部分构造出弯曲部132,可使得***其中的过滤件140随之形变,呈弯曲状。由于在同等风道尺寸条件下,曲线的有效长度大于直线长度,因此这样设计后,过滤件140可以拦截更多的毛屑,同样多的毛屑被分布在更多的面积上,使得风的阻力更小,风量损耗更小,有助于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经试验,相较于平直的过滤设计方案,在同等条件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的风量能够提升约20%。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送风组件100还包括送风壳体110,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均设置在送风壳体110内。送风壳体1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112和盖体114,底座112和盖体114上均设置有过滤件导轨130,分别记为盖体导轨136和底座导轨134,以稳定引导过滤件140移动。如图2所示,出风口124开设在底座112上。
具体地,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300相连接,例如图1所示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310相连接,以实现经相应位置***或抽出过滤件140。具体地,以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与控制面板310相连接的情况为例,如图4和图5所示,控制面板310设置***口312,以供过滤件140***。当过滤件140***风道120内装配到位,过滤件14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嵌入***口312,并与***口312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140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142,当一键弹出按钮142被按压时,过滤件140可从壳体300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140。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部132对应于入风口122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风道120内对应于入风口122的区域风量最为集中,携带的毛屑也最多。通过将弯曲部132具体设置在对应于入风口122的区域,一方面可以集中增大过滤件140在该部分区域的有效过滤面积,拦截更多的毛屑,同时减小单位面积上分布的毛屑量,使得风的阻力更小,风量损耗更小,有助于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另一方面,在远离入风口122的位置则不必设置弯曲部132,过滤件导轨130可近似呈直线延伸,能够简化过滤件导轨130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减少用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过滤件导轨130的弯曲区域越多,***过滤件140时过滤件140的弯曲程度就越大,***难度也会相应提升。通过减少弯曲区域,可降低***过滤件140时的阻力,便于用户操作,并且能够减少过滤件140的反复变形程度,降低过滤件140疲劳失效的风险,有助于延长过滤件140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部132朝向入风口122凸出。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弯曲部132的凸出朝向为入风口122所在的方向。由于过滤件140位于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之间,因而可以将风道120内的空间划分为上游空间和下游空间,上游空间连通入风口122,下游空间连通出风口124。通过令弯曲部132朝向上游的入风口122凸出,可相对增大下游空间的大小,从而令毛屑分布在较小的上游空间,提升换热效果。此外,若弯曲部132朝向出风口124凸出,那么为了避免过滤件140与下游的换热器发生干涉,需将过滤件导轨130伸入风道120内的一端朝向远离换热器的方向移动,造成换热器对应的进风开口增大,可能影响原本的气流走向。令弯曲部132朝向入风口122凸出则不存在该问题,能够减少对原本的气流走向的影响,有助于保证换热器的可靠换热。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入风口122的中心线与弯曲部132的交点记为参考点,弯曲部132在参考点的切面与入风口122的中心线的夹角α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
在该实施例中,入风口122的中心线方向为进风方向,入风口122的中心线与弯曲部132的交点则为进风气流与***的过滤件140的主要作用点,将该点记为参考点。通过将弯曲部132在参考点处的切面与入风口122的中心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限定在80°至100°之间,例如为85°、90°、95°,也就是可以令进风方向与弯曲部132在参考点处的切面近似垂直,可以使进风方向相对于过滤件140近似垂直,实现近似垂直进风。这一方面能够降低风的阻力,从而有效提升风量,提升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另一方面,此时过滤件140可以更好地吸附毛屑,使过滤件140上的毛屑均匀分布,有助于防止毛屑在局部过多层叠,使得风量也能够随之在过滤件140表面均匀分布,使得进入下游换热器的风量均匀,有助于确保***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入风口122的当量直径d与弯曲部132的任一点的曲率半径r满足0.5d≤r≤1.25d。
在该实施例中,入风口122的当量直径d是与之具有相同水力半径的圆管(为便于说明,下文称参考圆管)的直径,能够反映入风口122的大小。通过以入风口122的当量直径d为参考,限定弯曲部132的曲率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5d至1.25d,也就是大于等于参考圆管的半径,并小于等于参考圆管的2.5倍,可以令相应部位的过滤件140具有适当程度的弯曲。具体来说,弯曲部132的曲率半径越小,过滤件140的有效长度就越大,能够拦截的毛屑也越多。该上限值可保证弯曲部132的曲率半径足够小,以从结构上满足拦截毛屑的需求,进而控制风阻,减少风量损耗。但同时,弯曲部132的曲率半径越小,弯曲的程度就越大,***过滤件140时的阻力也会越大,对过滤件140的损耗也越大。该下限值可将弯曲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过滤件140能够经过滤件导轨130顺畅***风道120,并且能够减少过滤件140的反复变形程度,降低过滤件140疲劳失效的风险,有助于延长过滤件140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挡板150和第一换热器160,挡板150自风道120的内壁面向风道120内部延伸,过滤件导轨130伸入风道120并朝向挡板150延伸,直至与挡板150相接触;第一换热器160包括换热主体162和连接管164,换热主体162位于过滤件导轨130和出风口124之间;连接管164与换热主体162朝向挡板150的端部相连接,连接管164位于挡板150朝向出风口124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过滤件导轨130具有弯曲部132,因此过滤件140***风道120后会相应弯曲而偏转方向,使得过滤件140与风道120的内壁面只能存在线接触,难以达到面接触,过滤件140在风的吹动下,可能与风道120存在间隙,造成气流从间隙通过,既影响过滤效果,也会在间隙处产生风量集中,进一步造成间隙增大,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在风道120内壁面设置挡板150,并令伸入风道120的过滤件导轨130延伸至与挡板150相接触,可提升过滤件140与挡板150的接触面积,增加过滤件140的形态稳定性,降低在过滤件140和挡板150之间形成间隙的风险,保证了过滤效果。此时,挡板150和过滤件导轨130可共同将风道120内的空间划分为前述上游空间和下游空间。同时,可利用挡板150对气流进行阻挡,使得进入风道120的气流仅能经过***过滤件导轨130的过滤件140进入下游空间,便于对气流进行合理规划。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设置在风道120内的第一换热器160,第一换热器160位于下游空间内,包括起到主要换热作用的换热主体162,以及位于换热主体162朝向挡板150的端部的连接管164,连接管164具体用于连接换热主体162内的换热管。通过令连接管164处于挡板150的下游侧,可利用挡板150对连接管164进行遮挡,以减少吹动到连接管164处的风量,使得风量更为集中地通过换热主体162,有助于降低风量损耗,提升气流与第一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第一换热器160远离挡板150的端部也可设置连接管,该部分的连接管则可伸出风道120之外。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62朝向挡板150的端部与挡板150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换热主体162朝向挡板150的端部,通过进一步令该端部与挡板150接触,可以利用挡板150和换热主体162形成封闭结构,避免风泄漏到连接管164处,有助于充分降低风量损耗,提升气流与第一换热器160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此时风无法到达下文记载的风道120的第二壁1262。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换热器170,位于第一换热器160和出风口124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换热器160下游的第二换热器170,以令进入风道120的气流先后通过第一换热器160和第二换热器170,实现对气流的处理。具体来说,第一换热器160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70为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凝器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位于冷凝器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200进入风道120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接触,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接触。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
可以理解的是,当风道120内仅设置第一换热器160时,第一换热器160可为蒸发器,以实现除湿功能,也可为冷凝器,以实现加热烘干功能,这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20包括矩形通道126和入口通道128,矩形通道126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壁1261和第二壁1262,第一壁1261设有出风口124;入口通道128连通于第二壁1262,入口通道128朝向远离第一壁1261的方向倾斜,入口通道128远离矩形通道126的一端形成入风口122。
在该实施例中,从形状上来说,通过将风道120配置为相连通的矩形通道126和倾斜的入口通道128,具体令入口通道128自与矩形通道126相连通的一端至远离矩形通道126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壁1261的方向倾斜,使得进入矩形通道126的气流能够倾斜着朝向第一壁1261所在的方向流动。换言之,矩形通道126可朝向出风口124倾斜进风,形成渐扩通道,有助于增大气流流动空间,并可与过滤件导轨130配合,便于设置弯曲部132,有助于增大过了局的有效过滤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入风口122的中心线与风道120的第一壁1261的夹角大于等于105°,小于等于150°。
在该实施例中,入风口122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入口通道128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限定入风口122的中心线与风道120的第一壁1261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以限定入口通道128的倾斜程度。如图7所示,为方便标注,标注了该夹角的余角β,即余角β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通过将该夹角的取值范围限定在105°至150°之间,既能够保证形成渐扩通道,又能够令气流顺畅地经过滤件140吹到换热器,有助于降低风量损耗,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矩形通道126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壁1263和第四壁1264,第三壁1263与第一壁1261相对而设;矩形通道126还包括连接在第三壁1263和第四壁1264之间的过渡壁1265。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矩形通道126朝向入风口122的第三壁1263和第四壁1264,通过在二者之间连接过渡壁1265,可使气流在过渡壁1265处光滑过渡,减少漩涡产生,有助于降低风量损失,提升气流与下游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衣物烘干效果。
具体地,如图7所示,过滤件导轨130穿过过渡壁1265,也就是经过渡壁1265伸入风道120。前述挡板150与第二壁1262连接,换热器的两端分别朝向第二壁1262和第四壁1264。
具体地,过滤件140设置于第三壁1263和第四壁1264之间,而过滤件140穿过过渡壁1265延伸至挡板150,挡板150与第二壁1262连接,并遮挡第一换热器160朝向挡板150的端部的连接管164。同时,可将第一换热器160远离挡板150的端部的连接管伸出第四壁1264之外。也就是说,过滤件140与过渡壁1265形成的形状一端与第四壁1264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挡板150,而第一换热器160的换热主体162位于挡板150和第四壁1264之间。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过滤件140的风会沿过滤件140与过渡壁1265形成的形状流动,全部通过第一换热器160的换热主体162,继而全部通过下游的第二换热器170的相应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风量的损失。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安装第一换热器160和第二换热器170,并将第一换热器160和第二换热器170伸出第四壁1264,可去除第四壁1264对应于第一换热器160和第二换热器170的部分壁面,只余下如图7所示的第一换热器160和第二换热器170之间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壁1265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120mm。
在该实施例中,过渡壁1265的曲率半径越大,第三壁1263和第四壁1264的过渡就越平滑,但风道120的空间也就相应越小。通过限定过渡壁1265的曲率半径的取值范围为60mm至120mm,既能够保证平滑过渡,减少漩涡产生,降低风量损失,又能够保证足够的风道120空间以供气流通过,二者综合平衡,有助于实现合理的风量,优化衣物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平滑过渡,过渡壁1265需为曲壁。特别地,当过渡壁1265的至少部分壁面为圆弧壁时,该部分圆弧壁的曲率半径就等于其半径。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进风管180,与入风口12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处的进风管180,具体地,进风管180背离入风口122的一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通过在送风壳体110的入风口122设置进风管180,可利用进风管180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使得送风组件100与桶体组件200可靠装配。此外,利用进风管180,可以在确定好送风壳体110的设置位置后,方便地利用进风管180将风道120与桶体组件200连通,有助于提升风道120的设置位置灵活性。具体地,进风管180的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管,有助于提升送风组件100的抗振性能。具体地,入风口122的当量直径d等于进风管180的直径。
具体地,当送风壳体110包括底座112和盖体114,可将底座112与进风管18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有助于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既提升了装配便利性,又降低了气流从二者连接处泄漏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湿空气侵蚀损坏壳体300内的其他电器件的风险,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风机190,风机190的入口与出风口124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120的出风口124处的风机190,具体地,风机190的出口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也就是说,风道120经由风机190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如图9所示,风机190的出口具体与桶体组件200的投衣口210处的垫圈220相连通,可减小对桶体组件200的结构破坏。通过设置风机190,能够为气流的循环提供动力,并且能够规划气流方向,在送风组件100包括前述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引导气流先经过蒸发器,再经过冷凝器,确保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温度较高,以确保衣物烘干效果。通过将风机190具体设置在出风口124处,可在出风口124处形成负压,利用压差引导气流自入风口122流向出风口124,确保气流方向稳定可靠。具体地,风机190包括风机蜗壳和位于风机蜗壳内的叶轮,还包括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风机190的入口和出口具体为风机蜗壳的入口和出口。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因而具备该送风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衣物处理装置为滚筒洗衣机形式的热泵洗烘一体机。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310,控制面板310包括***口312,***口312与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310处,设置与过滤件导轨130相连通的***口312,可经***口312***或抽出过滤件140,实现从衣物处理装置的正面取放过滤件140,相较于顶部取放过滤件140的设计,可方便取放操作,并且不存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操作空间需求,从而能够利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空间放置其他物品。具体地,当过滤件140***风道120内装配到位,如图4和图5所示,过滤件14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嵌入***口312,并与***口312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140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142,当一键弹出按钮142被按压时,过滤件140可从壳体300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桶体组件200,形成腔体,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均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桶体组件200,可利用桶体组件200的腔体容纳待处理的衣物。桶体组件200与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均连通,可令腔体和风道120形成封闭循环的流道,以持续处理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完成衣物烘干。
具体地,桶体组件200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
具体地,如图10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300、压缩机400和管路组件500。壳体30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框架,能够容纳桶体组件200等其他结构。压缩机400经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100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确保蒸发器和冷凝器能够可靠运行,保证了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果。将体积较大的压缩机400与送风组件100分开布置,能够合理利用壳体300内部的空间进行布局,在保持原有整机高度或仅少量增加整机高度的情况下,在衣物处理装置中引入热泵***,形成热泵洗烘一体机,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少衣物处理装置的空间占用,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将送风组件100设置在壳体300的顶部空间,利用壳体300底部空间布置压缩机400,例如令压缩机400与壳体300的底板320相连接,使得压缩机400与送风组件100分开布置,有助于减少壳体300顶部空间占用,缩小控制衣物处理装置整机高度。
进一步地,压缩机400的进气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400的排气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设置在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节流装置,如毛细管,形成压缩机400→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压缩机400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具体而言,制冷剂在压缩机400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400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400,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400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400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件600,连接件600同时与壳体300和送风组件100相连接,连接件600位于送风组件100背离桶体组件200的一侧。通过设置与送风组件100相连接的连接件600,可通过握持连接件600实现送风组件100的搬运移动。具体可令连接件600与送风壳体110相连接。同时,由于连接件600具体连接在送风组件100背离桶体组件200的一侧,也就是朝向外设置,因此可以让连接件600始终暴露在装配人员的视野范围和操作范围之内,也可让连接件600始终暴露在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操作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整个装配过程中都可通过连接件600调整送风组件100的位置,便于操作。此外,连接件600还与壳体300相连接,当送风组件100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直接将连接件600与壳体300固定连接,即可实现送风组件100与壳体300的固定连接,从而完成了送风组件100的装配。换言之,通过设置连接件600,能够直接利用连接件600完成送风组件100的搬运和装配,有助于大幅提升送风组件100与壳体300的装配效率,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产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120),包括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
过滤件导轨(130),所述过滤件导轨(1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风道(120),所述过滤件导轨(130)位于所述入风口(122)和所述出风口(124)之间,所述过滤件导轨(130)包括弯曲部(132),所述弯曲部(132)位于所述风道(12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132)对应于所述入风口(12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132)朝向所述入风口(122)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风口(122)的中心线与所述弯曲部(132)的交点记为参考点,所述弯曲部(132)在所述参考点的切面与所述入风口(122)的中心线的夹角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风口(122)的当量直径d与所述弯曲部(132)的任一点的曲率半径r满足0.5d≤r≤1.25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
挡板(150),自所述风道(120)的内壁面向所述风道(120)内部延伸,所述过滤件导轨(130)伸入所述风道(120)并朝向所述挡板(150)延伸,直至与所述挡板(150)相接触;
第一换热器(160),包括:
换热主体(162),位于所述过滤件导轨(130)和所述出风口(124)之间;和
连接管(164),与所述换热主体(162)朝向所述挡板(150)的端部相连接,所述连接管(164)位于所述挡板(150)朝向所述出风口(124)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主体(162)朝向所述挡板(150)的端部与所述挡板(150)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
第二换热器(17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60)和所述出风口(12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20)包括:
矩形通道(126),所述矩形通道(126)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壁(1261)和第二壁(1262),所述第一壁(1261)设有所述出风口(124);
入口通道(128),连通于所述第二壁(1262),所述入口通道(128)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壁(1261)的方向倾斜,所述入口通道(128)远离所述矩形通道(126)的一端形成所述入风口(1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风口(122)的中心线与所述风道(120)的第一壁(1261)的夹角大于等于105°,小于等于15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矩形通道(126)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壁(1263)和第四壁(1264),所述第三壁(1263)与所述第一壁(1261)相对而设;
所述矩形通道(126)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壁(1263)和所述第四壁(1264)之间的过渡壁(126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壁(1265)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60mm,小于等于120mm。
13.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控制面板(310),所述控制面板(310)包括***口(312),所述***口(312)与所述过滤件导轨(130)伸出所述风道(120)的一端相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桶体组件(200),形成腔体,所述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均与所述桶体组件(200)相连通。
CN202023315520.1U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2450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5520.1U CN214245029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PCT/CN2021/105128 WO2022142252A1 (zh) 2020-12-31 2021-07-08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5520.1U CN214245029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5029U true CN214245029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23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15520.1U Active CN214245029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50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24681B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EP2847374B1 (en) Laundry dryer
CN114127359B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01173482A (zh) 热泵洗衣机干燥机的滤屑装置
CN214245029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10004681A (zh) 一种内循环干衣机及干燥***
CN114687180A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0596729U (zh) 一种低功率暖风干衣机
WO2022142252A1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6378822U (zh) 干衣机
CN214245028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27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362373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496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362372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0031235U (zh) 烘干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214245015U (zh) 桶体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07763135U (zh) 除湿机
CN21424501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687179A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30U (zh) 风机蜗壳、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20767473U (zh) 一种底座及衣物处理设备
US20240209562A1 (en) Washing machine with dryer
KR101370890B1 (ko) 건조기의 스프레이 채임버를 이용한 린트 프리 및 콘덴싱모듈
CN21424501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