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5028U -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5028U
CN214245028U CN202023315513.1U CN202023315513U CN214245028U CN 214245028 U CN214245028 U CN 214245028U CN 202023315513 U CN202023315513 U CN 202023315513U CN 214245028 U CN214245028 U CN 214245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guide rail
filt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1551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1551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5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5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50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送风组件包括送风壳体、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其中,风道位于送风壳体内;过滤件导轨位于送风壳体内并贯穿送风壳体的壁面,过滤件导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风道,过滤件导轨位于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通过配置送风壳体,并将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均设置在送风壳体内,可实现风道和过滤件导轨的集成设计,不仅能够保证二者的相对位置稳定,提升连接可靠性,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泄漏风险,而且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组件和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热泵干衣机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能够达到衣干即穿的效果,同时具有节能特性。相关技术中,热泵***的滤网导轨与风道连通,滤网导轨包括两段,一段位于风道内,一段悬空设置在风道外,使得滤网导轨的结构稳定性较差。而用户拔插滤网会对滤网导轨产生一定的冲击力,长时间使用下来,可能造成滤网导轨和风道连接损坏,造成风道泄漏,影响热泵干衣机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包括送风壳体、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其中,风道位于送风壳体内;过滤件导轨位于送风壳体内并贯穿送风壳体的壁面,过滤件导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风道,过滤件导轨位于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能够用于衣物处理装置,风道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通过配置送风壳体,并将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均设置在送风壳体内,可实现风道和过滤件导轨的集成设计,不仅能够保证二者的相对位置稳定,提升连接可靠性,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泄漏风险,而且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过滤件导轨贯穿送风壳体的壁面,使得过滤件可经贯穿处***过滤件导轨,进而沿过滤件导轨伸入风道内,实现过滤件的安装。换言之,对于送风壳体,过滤件导轨所贯穿的壁面是过滤件导轨的入口位置所在的壁面,并且为保证过滤件的稳定装配,过滤件导轨需成对设置。过滤件导轨贯穿的具体可以是送风壳体的前侧壁面,以实现经送风壳体的前侧***或抽出过滤件,此时过滤件导轨可成对设置在送风壳体的顶壁和底壁。过滤件导轨贯穿的也可以是送风壳体的顶壁,以实现经送风壳体的顶部***或抽出过滤件,此时过滤件导轨可成对设置在送风壳体的两个侧壁。过滤件导轨位于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使得***的过滤件能够过滤经入风口进入风道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降低杂物粘附在风道内的换热器表面的风险,有助于确保换热器的可靠换热,提升换热效率。用户还可沿过滤件导轨将过滤件抽出,以对过滤件进行清理,实现过滤件循环使用,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均设置在送风壳体内,一方面可方便地对风道和过滤件导轨加以定位,有助于提升过滤件导轨处于风道内的部分与伸出风道外的部分的对接精度,既可降低加工难度,又能够确保过滤件顺利抽拉。另一方面,过滤件导轨进入风道的部分位于送风壳体内,而不同于相关技术中的裸露在外,因此造成风道泄漏的风险大幅降低,此时对过滤件导轨进入风道的部分的密封要求也大幅降低,甚至无需进行密封,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地,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相连接,例如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相连接,以实现经控制面板上相应位置***或抽出过滤件。具体地,以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与控制面板相连接的情况为例,控制面板设置***口,以供过滤件***。当过滤件***风道内装配到位,过滤件伸出风道的一端嵌入***口,并与***口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当一键弹出按钮被按压时,过滤件可从壳体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分隔件,位于送风壳体内,分隔件将送风壳体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构成风道,过滤件导轨自第一空间伸入第二空间,并贯穿送风壳体的壁面。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送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送风壳体内部的分隔件,可利用分隔件对送风壳体内的空间进行划分,将划分出的第一空间直接用作风道,也就是利用送风壳体的部分壁面和分隔件围成风道,既可简化送风壳体结构,降低生产难度,又可减少送风壳体内的空间浪费。此外,将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部分设置在第二空间内,可利用送风壳体对应于第二空间的结构增加过滤件导轨的结构强度;同时,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可认为是经分隔件连接,提升了二者的连接结构强度。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提升了风道和过滤件导轨的连接可靠性,有助于降低风道内大重量结构和拔插过滤件的外力对风道和过滤件导轨的连接结构的破坏,进而能够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泄漏风险,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送风壳体对应于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的位置也可无壁面,此时过滤件延伸至送风壳体的边缘,相当于贯穿了一个假想的壁面,可避让过滤件,进而避免抽出过滤件时,送风壳体的壁面刮下过滤件上粘附的杂物,造成杂物落入衣物处理装置内部而难以清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壳体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和突出部,分隔件位于主体部内,过滤件导轨自主体部伸入突出部,并延伸至突出部远离主体部的一端。
在该设计中,将送风壳体成型为相连通的两部分,主体部主要用作风道,突出部主要用于设置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部分,并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相连接,例如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相连接,以实现经相应位置***或抽出过滤件。由于突出部是相对于主体部向外突出的一个结构,因此整体尺寸较小,一方面可减小送风壳体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的接触面积,降低材料消耗,有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突出部的壁面靠近于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部分,从而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部分的结构强度。此外,通过将分隔件设置在主体部内,也就是令第一空间完全位于主体部内,第二空间则横跨主体部和突出部,可以利用主体部的宽敞空间合理设计分隔件的形状,例如将分隔件设计为弧线形,以优化风道形状,降低风量损失。由于过滤件导轨刚伸出第一空间的一部分,也就是刚伸出风道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内,因此该结构还可提高过滤件导轨与风道的连接结构强度,进而能够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泄漏风险,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支撑筋,支撑筋的一端位于主体部和突出部的交界处,支撑筋的另一端与分隔件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设置连接在突出部和分隔件之间的支撑筋,可同时强化突出部和分隔件的结构强度。既可维持风道的结构稳定性,又可加强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部分的结构强度。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提升了风道和过滤件导轨的连接可靠性,有助于降低风道内大重量结构和拔插过滤件的外力对风道和过滤件导轨的连接结构的破坏,进而能够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泄漏风险,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和盖体。
在该设计中,具体将送风壳体拆分为底座和盖体两部分,并令二者可拆卸连接,如卡扣连接、螺钉连接。一方面,该设计能够便于加工出送风壳体内部的分隔件等结构,有助于提升送风壳体成型效率,降低加工难度。另一方面,为实现衣物烘干,需要对引入风道内的气流进行换热处理,因此需在风道内设置换热器。通过将送风壳体设计为可拆卸结构,能够方便地装配换热器,并可在后续使用过程中通过拆卸送风壳体方便地对换热器进行维修保养,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主体部和突出部是从形状上对送风壳体加以划分,底座和盖体则是从结构上对送风壳体加以划分,二者并不矛盾。底座和盖体均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和突出部。换言之,主体部和突出部是在平行于气流方向的平面内对送风壳体的划分,底座和盖体则是在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平面内对送风壳体的划分。
进一步地,过滤件导轨、分隔件、支撑筋均与送风壳体一体成型,可提升连接强度,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相应地,底座成型有底座导轨、底座分隔件、底座支撑筋,盖体成型有盖体导轨、盖体分隔件、盖体支撑筋。当底座和盖体连接在一起,底座导轨与盖体导轨相接触,形成过滤件导轨;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相接触,形成分隔件;底座支撑筋和盖体支撑筋相接触,形成支撑筋。
具体地,出风口开设在底座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分隔件包括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底座分隔件与底座相连接;盖体分隔件与盖体相连接;其中,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中的一个构造为凹槽,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中的另一个能够***凹槽,并与凹槽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对应于送风壳体包括底座和盖体的情况,分隔件可相应包括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当底座和盖体连接在一起,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相接触,形成完整的分隔件。通过将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二者中的一个构造为凹槽,且凹槽的开口朝向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中的另一个,可在装配时将二者中的另一个***凹槽中,既有助于提升底座分隔件和盖体分隔件的连接密封性,降低风道泄漏风险,又可利用二者的配合作为底座和盖体的定位结构,有助于降低底座和盖体的对准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具体地,底座分隔件构造为凹槽,盖体分隔件能够***凹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换热器安装部,位于风道内,换热器安装部位于过滤件导轨朝向出风口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风道内设置位于过滤件下游的换热器安装部,可以为换热器提供可靠的安装位置,降低换热器在风道内移动的风险,既有助于确保进入风道的气流按照设定路线流过换热器,提升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保证了换热效率,又可降低换热器在风道内移动时造成换热器损坏的风险,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还可降低碰撞噪声,提升产品使用舒适性。
此外,采用该设计时,换热器位于风道内,而非将风道内的气流引入换热器所在的空间,既能够充分增大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降低能量耗散,提升换热效率,优化除湿升温效果,缩短烘干衣物的耗时,又能够简化产品结构,降低生成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地,换热器安装部能够并列安装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器位于过滤件和冷凝器之间。蒸发器和冷凝器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位于冷凝器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进入风道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接触,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接触。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器安装部与底座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底座作为换热器的承重结构,具体将换热器安装部设置在送风壳体的底座中,并位于底座朝向盖体的一侧,可利用底座对换热器进行可靠固定。拆装换热器时,只需打开送风壳体的盖体,即可将换热器装入底座或从底座拆下。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换热器安装部已经能够对换热器进行可靠的限位,因而无需在盖体上设置其他的限位结构,有助于简化盖体结构,减少用料,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进风管,与入风口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的入风口处的进风管,具体地,进风管背离入风口的一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通过在送风壳体的入风口设置进风管,可利用进风管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使得送风组件与桶体组件可靠装配。此外,利用进风管,可以在确定好送风壳体的设置位置后,方便地利用进风管将风道与桶体组件连通,有助于提升风道的设置位置灵活性。具体地,进风管的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管,有助于提升送风组件的抗振性能。
具体地,当送风壳体包括底座和盖体,可将底座与进风管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有助于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既提升了装配便利性,又降低了气流从二者连接处泄漏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湿空气侵蚀损坏壳体内的其他电器件的风险,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风机,风机的入口与出风口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的出风口处的风机,具体地,风机的出口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也就是说,风道经由风机与桶体组件相连通,风机的出口具体与桶体组件的投衣口处的垫圈相连通,可减小对桶体组件的结构破坏。通过设置风机,能够为气流的循环提供动力,并且能够规划气流方向,在送风组件包括前述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引导气流先经过蒸发器,再经过冷凝器,确保重新回到桶体组件内的空气温度较高,以确保衣物烘干效果。通过将风机具体设置在出风口处,可在出风口处形成负压,利用压差引导气流自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确保气流方向稳定可靠。具体地,风机包括风机蜗壳和位于风机蜗壳内的叶轮,还包括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风机的入口和出口具体为风机蜗壳的入口和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组件,因而具备该送风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衣物处理装置为滚筒洗衣机形式的热泵洗烘一体机。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包括***口,***口与过滤件导轨伸出风道的一端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处,设置与过滤件导轨相连通的***口,可经***口***或抽出过滤件,实现从衣物处理装置的正面取放过滤件,相较于顶部取放过滤件的设计,可方便取放操作,并且不存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操作空间需求,从而能够利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空间放置其他物品。具体地,当过滤件***风道内装配到位,过滤件伸出风道的一端嵌入***口,并与***口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当一键弹出按钮被按压时,过滤件可从壳体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桶体组件,形成腔体,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桶体组件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桶体组件,可利用桶体组件的腔体容纳待处理的衣物。桶体组件与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可令腔体和风道形成封闭循环的流道,以持续处理桶体组件内的空气,完成衣物烘干。
具体地,桶体组件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
具体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压缩机和管路组件。壳体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框架,能够容纳桶体组件等其他结构。压缩机经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确保蒸发器和冷凝器能够可靠运行,保证了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果。将体积较大的压缩机与送风组件分开布置,能够合理利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进行布局,在保持原有整机高度或仅少量增加整机高度的情况下,在衣物处理装置中引入热泵***,形成热泵洗烘一体机,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少衣物处理装置的空间占用,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将送风组件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空间,利用壳体底部空间布置压缩机,例如令压缩机与壳体的底板相连接,使得压缩机与送风组件分开布置,有助于减少壳体顶部空间占用,缩小控制衣物处理装置整机高度。
进一步地,压缩机的进气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送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节流装置,如毛细管,形成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具体而言,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同时与壳体和送风组件相连接,连接件位于送风组件背离桶体组件的一侧。通过设置与送风组件相连接的连接件,可通过握持连接件实现送风组件的搬运移动。具体可令连接件与送风壳体相连接。同时,由于连接件具体连接在送风组件背离桶体组件的一侧,也就是朝向外设置,因此可以让连接件始终暴露在装配人员的视野范围和操作范围之内,也可让连接件始终暴露在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操作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整个装配过程中都可通过连接件调整送风组件的位置,便于操作。此外,连接件还与壳体相连接,当送风组件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直接将连接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即可实现送风组件与壳体的固定连接,从而完成了送风组件的装配。换言之,通过设置连接件,能够直接利用连接件完成送风组件的搬运和装配,有助于大幅提升送风组件与壳体的装配效率,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产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部分结构***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控制面板和过滤件的装配主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一;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二;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送风组件,110送风壳体,112主体部,114突出部,116底座,118盖体,120风道,122入风口,124出风口,130过滤件导轨,132底座导轨,134盖体导轨,140分隔件,142底座分隔件,144盖体分隔件,150支撑筋,152底座支撑筋,154盖体支撑筋,160换热器安装部,172过滤件,174一键弹出按钮,176蒸发器,178冷凝器,180进风管,190风机,200桶体组件,210投衣口,220垫圈,300壳体,310控制面板,312***口,320底板,400压缩机,500管路组件,60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和衣物处理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100,包括送风壳体110、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其中,风道120位于送风壳体110内;过滤件导轨130位于送风壳体110内并贯穿送风壳体110的壁面,过滤件导轨1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风道120,过滤件导轨130位于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100,能够用于衣物处理装置,风道120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通过配置送风壳体110,并将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均设置在送风壳体110内,可实现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的集成设计,不仅能够保证二者的相对位置稳定,提升连接可靠性,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120泄漏风险,而且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100的使用寿命。此外,过滤件导轨130贯穿送风壳体110的壁面,使得过滤件172可经贯穿处***过滤件导轨130,进而沿过滤件导轨130伸入风道120内,实现过滤件172的安装。换言之,对于送风壳体110,过滤件导轨130所贯穿的壁面是过滤件导轨130的入口位置所在的壁面,并且为保证过滤件172的稳定装配,过滤件导轨130需成对设置。过滤件导轨130贯穿的具体可以是送风壳体110的前侧壁面,以实现经送风壳体110的前侧***或抽出过滤件172,此时过滤件导轨130可成对设置在送风壳体110的顶壁和底壁。过滤件导轨130贯穿的也可以是送风壳体110的顶壁,以实现经送风壳体110的顶部***或抽出过滤件172,此时过滤件导轨130可成对设置在送风壳体110的两个侧壁。过滤件导轨130位于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之间,使得***的过滤件172能够过滤经入风口122进入风道120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降低杂物粘附在风道120内的换热器表面的风险,有助于确保换热器的可靠换热,提升换热效率。用户还可沿过滤件导轨130将过滤件172抽出,以对过滤件172进行清理,实现过滤件172循环使用,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均设置在送风壳体110内,一方面可方便地对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加以定位,有助于提升过滤件导轨130处于风道120内的部分与伸出风道120外的部分的对接精度,既可降低加工难度,又能够确保过滤件172顺利抽拉。另一方面,过滤件导轨130进入风道120的部分位于送风壳体110内,而不同于相关技术中的裸露在外,因此造成风道120泄漏的风险大幅降低,此时对过滤件导轨130进入风道120的部分的密封要求也大幅降低,甚至无需进行密封,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地,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300相连接,例如图1所示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310相连接,以实现经控制面板310上相应位置***或抽出过滤件172。具体地,以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与控制面板310相连接的情况为例,控制面板310设置***口312,以供过滤件172***。当过滤件172***风道120内装配到位,如图4和图5所示,过滤件172伸出风道120的一端嵌入***口312,并与***口312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172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174,当一键弹出按钮174被按压时,过滤件172可从壳体300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172。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分隔件140,位于送风壳体110内,分隔件140将送风壳体110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构成风道120,过滤件导轨130自第一空间伸入第二空间,并贯穿送风壳体110的壁面。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设置在送风壳体110内部的分隔件140,可利用分隔件140对送风壳体110内的空间进行划分,将划分出的第一空间直接用作风道120,也就是利用送风壳体110的部分壁面和分隔件140围成风道120,既可简化送风壳体110结构,降低生产难度,又可减少送风壳体110内的空间浪费。此外,将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部分设置在第二空间内,可利用送风壳体110对应于第二空间的结构增加过滤件导轨130的结构强度;同时,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可认为是经分隔件140连接,提升了二者的连接结构强度。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提升了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的连接可靠性,有助于降低风道120内大重量结构和拔插过滤件172的外力对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的连接结构的破坏,进而能够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120泄漏风险,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3所示,送风壳体110对应于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的位置也可无壁面,此时过滤件172延伸至送风壳体110的边缘,相当于贯穿了一个假想的壁面,可避让过滤件172,进而避免抽出过滤件172时,送风壳体110的壁面刮下过滤件172上粘附的杂物,造成杂物落入衣物处理装置内部而难以清理。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壳体110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分隔件140位于主体部112内,过滤件导轨130自主体部112伸入突出部114,并延伸至突出部114远离主体部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将送风壳体110成型为相连通的两部分,主体部112主要用作风道120,突出部114主要用于设置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部分,并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300相连接,例如图1所示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310相连接,以实现经相应位置***或抽出过滤件172。由于突出部114是相对于主体部112向外突出的一个结构,因此整体尺寸较小,一方面可减小送风壳体110与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300的接触面积,降低材料消耗,有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突出部114的壁面靠近于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部分,从而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部分的结构强度。此外,通过将分隔件140设置在主体部112内,也就是令第一空间完全位于主体部112内,第二空间则横跨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可以利用主体部112的宽敞空间合理设计分隔件140的形状,例如图2所示,将分隔件140设计为弧线形,以优化风道120形状,降低风量损失。由于过滤件导轨130刚伸出第一空间的一部分,也就是刚伸出风道120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112内,因此该结构还可提高过滤件导轨130与风道120的连接结构强度,进而能够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120泄漏风险,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支撑筋150,支撑筋150的一端位于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的交界处,支撑筋150的另一端与分隔件14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连接在突出部114和分隔件140之间的支撑筋150,可同时强化突出部114和分隔件140的结构强度。既可维持风道120的结构稳定性,又可加强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部分的结构强度。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提升了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的连接可靠性,有助于降低风道120内大重量结构和拔插过滤件172的外力对风道120和过滤件导轨130的连接结构的破坏,进而能够降低连接损坏造成的风道120泄漏风险,有助于提高送风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延长送风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壳体1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116和盖体118。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将送风壳体110拆分为底座116和盖体118两部分,并令二者可拆卸连接,如卡扣连接、螺钉连接。一方面,该设计能够便于加工出送风壳体110内部的分隔件140等结构,有助于提升送风壳体110成型效率,降低加工难度。另一方面,为实现衣物烘干,需要对引入风道120内的气流进行换热处理,因此需在风道120内设置换热器。通过将送风壳体110设计为可拆卸结构,能够方便地装配换热器,并可在后续使用过程中通过拆卸送风壳体110方便地对换热器进行维修保养,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是从形状上对送风壳体110加以划分,底座116和盖体118则是从结构上对送风壳体110加以划分,二者并不矛盾。如图2和图3所示,底座116和盖体118均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换言之,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是在平行于气流方向的平面内对送风壳体110的划分,底座116和盖体118则是在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平面内对送风壳体110的划分。
进一步地,过滤件导轨130、分隔件140、支撑筋150均与送风壳体110一体成型,可提升连接强度,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相应地,如图2所示,底座116成型有底座导轨132、底座分隔件142、底座支撑筋152,如图3所示,盖体118成型有盖体导轨134、盖体分隔件144、盖体支撑筋154。当底座116和盖体118连接在一起,底座导轨132与盖体导轨134相接触,形成过滤件导轨130;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相接触,形成分隔件140;底座支撑筋152和盖体支撑筋154相接触,形成支撑筋150。
具体地,如图2所示,出风口124开设在底座116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140包括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底座分隔件142与底座116相连接;盖体分隔件144与盖体118相连接;其中,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中的一个构造为凹槽,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中的另一个能够***凹槽,并与凹槽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对应于送风壳体110包括底座116和盖体118的情况,分隔件140可相应包括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当底座116和盖体118连接在一起,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相接触,形成完整的分隔件140。通过将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二者中的一个构造为凹槽,且凹槽的开口朝向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中的另一个,可在装配时将二者中的另一个***凹槽中,既有助于提升底座分隔件142和盖体分隔件144的连接密封性,降低风道120泄漏风险,又可利用二者的配合作为底座116和盖体118的定位结构,有助于降低底座116和盖体118的对准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具体地,底座分隔件142构造为凹槽,盖体分隔件144能够***凹槽内。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换热器安装部160,位于风道120内,换热器安装部160位于过滤件导轨130朝向出风口124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风道120内设置位于过滤件172下游的换热器安装部160,可以为换热器提供可靠的安装位置,降低换热器在风道120内移动的风险,既有助于确保进入风道120的气流按照设定路线流过换热器,提升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保证了换热效率,又可降低换热器在风道120内移动时造成换热器损坏的风险,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还可降低碰撞噪声,提升产品使用舒适性。
此外,采用该设计时,换热器位于风道120内,而非将风道120内的气流引入换热器所在的空间,既能够充分增大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降低能量耗散,提升换热效率,优化除湿升温效果,缩短烘干衣物的耗时,又能够简化产品结构,降低生成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换热器安装部160能够并列安装蒸发器176和冷凝器178,蒸发器176位于过滤件172和冷凝器178之间。蒸发器176和冷凝器178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176位于冷凝器178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200进入风道120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176接触,蒸发器176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178接触。冷凝器178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安装部160与底座116相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底座116作为换热器的承重结构,具体将换热器安装部160设置在送风壳体110的底座116中,并位于底座116朝向盖体118的一侧,可利用底座116对换热器进行可靠固定。拆装换热器时,只需打开送风壳体110的盖体118,即可将换热器装入底座116或从底座116拆下。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换热器安装部160已经能够对换热器进行可靠的限位,因而无需在盖体118上设置其他的限位结构,有助于简化盖体118结构,减少用料,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进风管180,与入风口12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处的进风管180,具体地,进风管180背离入风口122的一端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通过在送风壳体110的入风口122设置进风管180,可利用进风管180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使得送风组件100与桶体组件200可靠装配。此外,利用进风管180,可以在确定好送风壳体110的设置位置后,方便地利用进风管180将风道120与桶体组件200连通,有助于提升风道120的设置位置灵活性。具体地,进风管180的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管,有助于提升送风组件100的抗振性能。
具体地,当送风壳体110包括底座116和盖体118,可将底座116与进风管18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有助于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既提升了装配便利性,又降低了气流从二者连接处泄漏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湿空气侵蚀损坏壳体300内的其他电器件的风险,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包括:风机190,风机190的入口与出风口124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100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120的出风口124处的风机190,具体地,风机190的出口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也就是说,风道120经由风机190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如图9所示,风机190的出口具体与桶体组件200的投衣口210处的垫圈220相连通,可减小对桶体组件200的结构破坏。通过设置风机190,能够为气流的循环提供动力,并且能够规划气流方向,在送风组件100包括前述蒸发器176和冷凝器178的情况下,能够引导气流先经过蒸发器176,再经过冷凝器178,确保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温度较高,以确保衣物烘干效果。通过将风机190具体设置在出风口124处,可在出风口124处形成负压,利用压差引导气流自入风口122流向出风口124,确保气流方向稳定可靠。具体地,风机190包括风机蜗壳和位于风机蜗壳内的叶轮,还包括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风机190的入口和出口具体为风机蜗壳的入口和出口。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送风组件100,因而具备该送风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衣物处理装置为滚筒洗衣机形式的热泵洗烘一体机。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310,控制面板310包括***口312,***口312与过滤件导轨130伸出风道120的一端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面板310处,设置与过滤件导轨130相连通的***口312,可经***口312***或抽出过滤件172,实现从衣物处理装置的正面取放过滤件172,相较于顶部取放过滤件172的设计,可方便取放操作,并且不存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操作空间需求,从而能够利用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部空间放置其他物品。具体地,当过滤件172***风道120内装配到位,如图4和图5所示,过滤件172伸出风道120的一端嵌入***口312,并与***口312适配,使得外型美观。过滤件172的端面可设置一键弹出按钮174,当一键弹出按钮174被按压时,过滤件172可从壳体300中弹出一部分,用户握住该部分,即可抽出过滤件172。
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桶体组件200,形成腔体,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均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桶体组件200,可利用桶体组件200的腔体容纳待处理的衣物。桶体组件200与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均连通,可令腔体和风道120形成封闭循环的流道,以持续处理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完成衣物烘干。
具体地,桶体组件200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
具体地,如图10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壳体300、压缩机400和管路组件500。壳体30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框架,能够容纳桶体组件200等其他结构。压缩机400经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100的蒸发器176及冷凝器178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确保蒸发器176和冷凝器178能够可靠运行,保证了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果。将体积较大的压缩机400与送风组件100分开布置,能够合理利用壳体300内部的空间进行布局,在保持原有整机高度或仅少量增加整机高度的情况下,在衣物处理装置中引入热泵***,形成热泵洗烘一体机,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少衣物处理装置的空间占用,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将送风组件100设置在壳体300的顶部空间,利用壳体300底部空间布置压缩机400,例如令压缩机400与壳体300的底板320相连接,使得压缩机400与送风组件100分开布置,有助于减少壳体300顶部空间占用,缩小控制衣物处理装置整机高度。
进一步地,压缩机400的进气口与蒸发器176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400的排气口与冷凝器178的入口相连通。送风组件100还包括设置在冷凝器178的出口和蒸发器176的入口之间的节流装置,如毛细管,形成压缩机400→冷凝器178→节流装置→蒸发器176→压缩机400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具体而言,制冷剂在压缩机400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400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400,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178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178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176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176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400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400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件600,连接件600同时与壳体300和送风组件100相连接,连接件600位于送风组件100背离桶体组件200的一侧。通过设置与送风组件100相连接的连接件600,可通过握持连接件600实现送风组件100的搬运移动。具体可令连接件600与送风壳体110相连接。同时,由于连接件600具体连接在送风组件100背离桶体组件200的一侧,也就是朝向外设置,因此可以让连接件600始终暴露在装配人员的视野范围和操作范围之内,也可让连接件600始终暴露在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操作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整个装配过程中都可通过连接件600调整送风组件100的位置,便于操作。此外,连接件600还与壳体300相连接,当送风组件100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直接将连接件600与壳体300固定连接,即可实现送风组件100与壳体300的固定连接,从而完成了送风组件100的装配。换言之,通过设置连接件600,能够直接利用连接件600完成送风组件100的搬运和装配,有助于大幅提升送风组件100与壳体300的装配效率,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产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壳体(110);
风道(120),所述风道(120)位于所述送风壳体(110)内;和
过滤件导轨(130),位于所述送风壳体(110)内并贯穿所述送风壳体(110)的壁面,所述过滤件导轨(1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风道(120),所述过滤件导轨(130)位于所述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
分隔件(140),位于所述送风壳体(110)内,所述分隔件(140)将所述送风壳体(110)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构成所述风道(120),所述过滤件导轨(130)自所述第一空间伸入所述第二空间,并贯穿所述送风壳体(110)的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壳体(110)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112)和突出部(114),所述分隔件(140)位于所述主体部(112)内,所述过滤件导轨(130)自所述主体部(112)伸入所述突出部(114),并延伸至所述突出部(114)远离所述主体部(112)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
支撑筋(150),所述支撑筋(150)的一端位于所述主体部(112)和所述突出部(114)的交界处,所述支撑筋(150)的另一端与所述分隔件(140)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壳体(1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116)和盖体(1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40)包括:
底座分隔件(142),与所述底座(116)相连接;
盖体分隔件(144),与所述盖体(118)相连接;
其中,所述底座分隔件(142)和所述盖体分隔件(144)中的一个构造为凹槽,所述底座分隔件(142)和所述盖体分隔件(144)中的另一个能够***所述凹槽,并与所述凹槽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
换热器安装部(160),位于所述风道(120)内,所述换热器安装部(160)位于所述过滤件导轨(130)朝向所述出风口(124)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安装部(160)与所述底座(116)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100)还包括:
进风管(180),与所述入风口(122)相连通;和/或
风机(190),所述风机(190)的入口与所述出风口(124)相连通。
1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控制面板(310),所述控制面板(310)包括***口(312),所述***口(312)与所述过滤件导轨(130)伸出所述风道(120)的一端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桶体组件(200),形成腔体,所述风道(120)的入风口(122)和出风口(124)均与所述桶体组件(200)相连通。
CN202023315513.1U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245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5513.1U CN214245028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15513.1U CN214245028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5028U true CN214245028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22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15513.1U Active CN214245028U (zh) 2020-12-31 2020-12-31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50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44540B2 (en) Drying machine
CN105696291B (zh) 烘干***及其组装方法
CN106337269B (zh) 烘干***及衣物干燥装置
KR20140121003A (ko) 의류건조기
CN101191299B (zh) 洗衣干衣机的抽拉式滤屑装置
KR20190128487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CN214245028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KR20190128484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CN114687179A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105780413A (zh) 烘干***及衣物干燥装置
KR20140065267A (ko) 히트펌프를 구비한 건조기
CN214245029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362373U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496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15U (zh) 桶体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14245027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687180A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WO2022142252A1 (zh) 送风组件和衣物处理装置
CN220767473U (zh) 一种底座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7052775U (zh) 干衣机
WO2024065942A1 (zh) 衣物护理设备的箱体组件和具有其的衣物护理设备
CN21424501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7052782U (zh) 过滤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2301711B (zh) 过滤组件、护理部件及衣物护理装置
CN214244962U (zh) 衣物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