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80557U - 可吸收骨棒 - Google Patents

可吸收骨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80557U
CN214180557U CN202022755133.3U CN202022755133U CN214180557U CN 214180557 U CN214180557 U CN 214180557U CN 202022755133 U CN202022755133 U CN 202022755133U CN 214180557 U CN214180557 U CN 2141805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bone rod
absorbable
protrusi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51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金忠
孙杨
蒋佳
王明军
燕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xin Shenzhen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xin Shenzhen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xin Shenzhen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xin Shenzhen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51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805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805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805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柱状的主体部以及形成在主体部外周的多个突起部,主体部具有近端和远端,多个突起部沿着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排列,突起部为具有通孔的圆台结构,圆台结构具有上表面和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上表面的面积小于下表面的面积,圆台结构的上表面朝向主体部的近端,通孔贯通上表面与下表面,主体部与通孔相匹配,主体部穿过通孔从而使主体部外周形成有突起部,并且可吸收骨棒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可吸收骨棒一体成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可吸收骨棒采用敲击式植入,能够减少损伤并有效避免可吸收骨棒植入过深,还能够更好地固定在骨内部。

Description

可吸收骨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吸收骨棒。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因疾病、意外等原因造成骨缺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骨修复治疗的临床需求逐年增长。在骨科修复治疗手术中,需要用接骨螺钉、接骨板等植入器械对受损骨进行固定。因此,骨固定植入器械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现有的接骨螺钉通常采用金属材料,该接骨螺钉不能够被人体吸收,且后期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一定的排斥;并且现有接骨螺钉采用螺纹结构,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时容易出现接骨螺钉拧紧时出现“拧过头”现象,在植入时需要较大范围剥离软组织和骨膜,对骨骼和骨折处的血运破坏大,这样不仅降低了骨折固定的可靠性,延长了骨折的愈合时间,手术的成功率也较低,而且现有的接骨螺钉一般植入较困难,在植入骨内部后也难以固定,容易导致接骨螺钉退出骨内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能够安全植入骨内部并减小损伤,且有利于骨组织生长并能够更好的固定在骨内部的可吸收骨棒。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柱状的主体部以及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外周的多个突起部,所述主体部具有近端和远端,所述多个突起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突起部为具有通孔的圆台结构,所述圆台结构具有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下表面的面积,所述圆台结构的上表面朝向所述主体部的近端,所述通孔贯通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通孔相匹配,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通孔从而使所述主体部外周形成有所述突起部,并且所述可吸收骨棒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可吸收骨棒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吸收骨棒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可吸收骨棒包括主体部以及形成在主体部外周的多个突起部,突起部为具有通孔的圆台结构,且通孔可以和主体部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可吸收骨棒采用敲击式植入,能够减少损伤并有效避免可吸收骨棒植入过深,还能够更好地固定在骨内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所述可吸收材料由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和无机颗粒组成,所述可吸收聚合物材料选自聚乳酸类材料、聚己内酯、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乙醇酸当中的一种,或者选自丙交酯、己内酯、对二氧环己酮和乙交酯当中的二元以上的无规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当中的一种,所述无机颗粒选自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磷酸钙、硅酸盐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可吸收材料制造可吸收骨棒,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二次手术的发生,还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吸收骨棒留在体内带来的诸多不便例如不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或者会造成滑膜炎等炎症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在所述主体部外周连续形成所述多个突起部,且相邻突起部之间相互接触。由此能够有利于可吸收骨棒更好地固定在骨内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相邻突起部之间采用圆弧过渡。由此,能够增加可吸收骨棒与植入骨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利于可吸收骨棒在骨内部更好地固定。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所述可吸收骨棒的最大直径为1mm至5m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选择合适尺寸的可吸收骨棒,使可吸收骨棒适用于不同的植入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所述可吸收骨棒的长度为10mm至100m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选择合适尺寸的可吸收骨棒,使可吸收骨棒适用于不同的植入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各个突起部的形状和大小是相同的。由此,能够使可吸收骨棒较为容易地植入骨内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的外径比为1﹕1.1至1﹕1.5。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可吸收骨棒的直径,从而减小力学性能受到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近端的端面与所述多个突起部中的第一目标突起部的上表面共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主体部的近端的端面与目标突起部的上表面持平。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中,可选地,所述第一目标突起部的上表面与侧面的拐角处呈圆角过渡。由此,能够减小植入时的阻力,使可吸收骨棒能够更好地植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能够安全植入骨内部并减小损伤,且有利于骨组织生长并能够更好的固定在骨内部的可吸收骨棒。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的应用场景图。
图2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的另一个不同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4中S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例如所包括或所具有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或具有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10的应用场景图。
在骨科手术中,往往需要利用接骨螺钉对骨折部位(也称“受损骨20”或“植入骨20”)实施固定。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吸收骨棒10。其中,可吸收骨棒10可以用于替代接骨螺钉来对受损骨实施固定(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吸收骨棒10可以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并能够较为容易地植入骨内部且能够更好地固定,在植入之后能够被人体吸收抑制二次手术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吸收骨棒10可以从骨外向受损骨20的骨内植入,直至可吸收骨棒10能够分别置于骨折部位的两侧以对骨折部位实施固定。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中,可吸收骨棒10可以采用敲击式植入骨内部,并对受损骨20实施固定(参见图1)。在这种情况下,与接骨螺钉的旋入式植入相比,能够减少损伤并有效避免可吸收骨棒10植入过深,还能够更好地固定在骨内部。
图2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10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10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的另一个不同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吸收骨棒10可以包括主体部110和突起部120(参见图2~图4)。其中,突起部120可以形成在主体部110上。
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110可以与突起部120一体成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可吸收骨棒10的使用过程中抑制主体部110与突起部120相互分离,从而提高可吸收骨棒10的可靠性。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不限于此,突起部120与主体部110紧固连接,例如,突起部120可以粘连等方式形成在主体部110上。
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110可以大致呈柱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110可以呈圆柱状(参见图2和图3)。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主体部110可以大致呈由一端向另一端渐缩的锥状(未图示)。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110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不同的形状。
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110可以具有近端110a和远端110b。其中,在准备植入时,近端110a相比于远端110b更加靠近受损骨。
图5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120的结构示意图。图5(a)和图5(b)可以为突起部120在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可吸收骨棒10可以包括突起部120(参见图2~图5)。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形成在主体部110的外周。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和主体部110一体成型。例如,如图4所示,突起部121可以形成在主体部110的外周,且与主体部110一体成型形成可吸收骨棒10。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围绕主体部110设置并形成在主体部110的外周。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大致形成为具有通孔的柱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为具有通孔1203的圆台结构(参见图5)。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201和下表面1202(参见图5)。在一些示例中,上表面1201的面积可以不大于下表面1202的面积。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上表面1201的外径与下表面1202的外径比为1﹕1.1至1﹕1.5。例如,上表面1201的外径与下表面1202的外径比为1﹕1.1、1﹕1.2、1﹕1.3、1﹕1.4或1﹕1.5。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可吸收骨棒10的直径,从而减小力学性能受到的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的上表面1201和下表面1202可以平滑连接。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大致呈圆台状。突起部120可以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201和下表面1202。突起部120的侧面可以呈弧状。突起部120的上表面1201和下表面1202之间能够通过该侧面光滑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小可吸收骨棒10在植入时的阻力,由此能够较为容易地向受损骨20植入可吸收骨棒10。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上的通孔1203可以沿着贯通上表面1201和下表面1202的方向设置(参见图5)。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上的通孔1203可以和主体部110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110可以穿过该通孔1203从而使主体部110外周形成有该突起部120。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可以为围绕主体部110外周形成的环状结构。突起部120所形成的环的侧壁可以和突起部120的外周完全贴合。也即,突起部120所形成的环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和对应部位的主体部110外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由此,能够使突起部120更好地形成在主体部110外周。例如,突起部120上的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主体部110的形状可以圆柱状。当突起部120形成在主体部110上时,突起部120的通孔的孔壁可以完全贴合于突起部120的外周。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形成在主体部110外周上时,突起部120的上表面1201可以朝向主体部110的近端110a(参见图2~图5)。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起部120可以依次沿着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排列。例如,参见图4和图5,突起部121、突起部122和突起部123等可以依次沿着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排列。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起部120可以是相同的。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起部12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是相同的。多个突起部120上形成的通孔1203可以是相同的。由此,能够使可吸收骨棒10较为容易地植入骨内部。
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起部12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不完全相同的。例如,主体部110上可以具有第一位置。靠近近端110a的突起部120的外径可以随着远离近端110a而逐渐增大,直至到第一位置突起部120的外径停止变化,并沿着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继续排列分布。也就是说,在近端110a的端面与第一位置之间,突起部120的外径可以随着远离近端110a的端面而逐渐增大;在第一位置与远端110的端面之间,突起部120的外径可以保持不变。
图6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4中S处的局部放大图。
在一些示例中,在主体部110外周连续形成多个突起部120。其中,多个突起部120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突起部相比,更加靠近近端110a的一个突起部可以为第一突起部1210,更加远离近端110a的另一个突起部可以为第二突起部1220(参见图6)。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起部120中任意相邻突起部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突起部1220的上表面可以贴合于第一突起部1210的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沿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在主体部110外周可以连续形成多个突起部120,且相邻的突起部之间可以相接触。由此能够有利于可吸收骨棒10更好地固定在骨内部。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相邻的突起部之间可以存在间隙(未图示)。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突起部1220的上表面可以完全贴合于第一突起部1210的下表面(参见图6中区域c)。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突起部1220的上表面可以连接第一突起部1210的下表面。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突起部1220可以与第一突起部1210一体成型。又或者,第二突起部1220的上表面可以与第一突起部1210的下表面通过粘连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示例中,若相邻突起部之间相互接触,则相邻突起部之间可以采用圆弧过渡。例如,如图6中m处所示,第一突起部1210和第二突起部1220的连接处可以采用圆弧过渡。由此,能够增加可吸收骨棒10与植入骨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利于可吸收骨棒10在骨内部更好地固定。
在一些示例中,若相邻突起部之间存在间隙,则多个突起部120可以沿着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均匀地分布在主体部110外周。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相邻突起部之间可以存在间隙,在沿着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相邻突起部之间的距离可以等距的。
但本公开的示例不限于,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起部120也可以随机地分布在主体部110外周。
图7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在一些示例中,在主体部110外周连续形成多个突起部120。多个突起部120分别围绕主体部110设置并形成在主体部110的外周。在沿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上,多个突起部120可以位于主体部110的近侧110a的端面和远侧110b的端面之间(参见图2~图4)。也就是说,在沿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上,突起部120可以不突出于主体部110。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突起部120中可以包含最靠近主体部110的近侧110a的端面的第一目标突起部120A(参见图7)。多个突起部120中可以包含最靠近主体部110的远侧110b的端面的第二目标突起部120B(参见图8)。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目标突起部120A的上表面可以和主体部110的近侧110a的端面持平(参见图7)。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目标突起部120B的下表面可以和主体部110的远侧110b的端面持平(参见图8)。在这种情况下,若突起部120为圆台结构且相邻突起部之间相互接触,则可吸收骨棒10可以看作是由多个圆台结构以首尾相连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可吸收骨棒10可以包含多个圆台结构,多个圆台结构可以分别包含上表面和下表面,多个圆台结构可以依次以上表面连接下表面且呈一字型排列的方式形成可吸收骨棒10。由此,能够使可吸收骨棒10更好地植入骨内部,且能更好地固定在骨内部。
在一些示例中,突起部120的上表面与侧面的拐角处可以呈圆弧过渡。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目标突起部120A的上表面与侧面的拐角处可以呈圆弧过渡(参件图7中的n处以及图4)。由此,能够减小可吸收骨棒10植入时的阻力,使可吸收骨棒10能够更好地植入。
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骨棒10的最大直径可以为1mm至5mm。例如,可吸收骨棒10的最大直径可以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或5mm等。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110的外周可以形成有突起部120。在这种情况下,可吸收骨棒10的最大直径可以由突起部120的外径确定。也即,突起部120的外径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mm至5m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选择合适尺寸的可吸收骨棒10,使可吸收骨棒10适用于不同的植入骨。
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骨棒10的长度可以为10mm至100mm。例如,可吸收骨棒10的长度可以为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或100mm等。在一些示例中,在主体部110外周连续形成多个突起部120。在沿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上,多个突起部120可以位于主体部110的近侧110a的端面和远侧110b的端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可吸收骨棒10的长度可以由主体部120的长度确定。也即,主体部120的长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0mm至100m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选择合适尺寸的可吸收骨棒10,使可吸收骨棒10适用于不同的植入骨。
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骨棒10的材料可以由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材料可以包含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可以选自聚乳酸类材料、聚己内酯、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乙醇酸当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可以选自丙交酯、己内酯、对二氧环己酮和乙交酯当中的二元以上的无规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当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制造可吸收骨棒10,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二次手术的发生,还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吸收骨棒10留在体内带来的诸多不便例如不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或者会造成滑膜炎等炎症的发生。
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材料还可以包含无机颗粒。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可吸收材料可以由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和无机颗粒组成。在一些示例中,无机颗粒可以选自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磷酸钙、硅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这种情况下,无机颗粒能够中和可吸收聚合物材料降解形成的酸性物质,从而能够抑制无菌炎症的发生。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柱状的主体部以及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外周的多个突起部,所述主体部具有近端和远端,所述多个突起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突起部为具有通孔的圆台结构,所述圆台结构具有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下表面的面积,所述圆台结构的上表面朝向所述主体部的近端,所述通孔贯通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通孔相匹配,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通孔从而使所述主体部外周形成有所述突起部,并且所述可吸收骨棒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可吸收骨棒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外周连续形成所述多个突起部,且相邻突起部之间相互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相邻突起部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吸收骨棒的最大直径为1mm至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吸收骨棒的长度为10mm至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各个突起部的形状和大小是相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的外径比为1﹕1.1至1﹕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近端的端面与所述多个突起部中的第一目标突起部的上表面共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吸收骨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目标突起部的上表面与侧面的拐角处呈圆角过渡。
CN202022755133.3U 2020-11-24 2020-11-24 可吸收骨棒 Active CN2141805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5133.3U CN214180557U (zh) 2020-11-24 2020-11-24 可吸收骨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5133.3U CN214180557U (zh) 2020-11-24 2020-11-24 可吸收骨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80557U true CN214180557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47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5133.3U Active CN214180557U (zh) 2020-11-24 2020-11-24 可吸收骨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805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8123A (zh) * 2022-07-09 2022-08-05 北京天星博迈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接骨螺钉、免打结接骨***
CN117297740A (zh) * 2023-09-08 2023-12-29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敲击式的接骨钉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8123A (zh) * 2022-07-09 2022-08-05 北京天星博迈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接骨螺钉、免打结接骨***
CN117297740A (zh) * 2023-09-08 2023-12-29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敲击式的接骨钉
CN117297740B (zh) * 2023-09-08 2024-06-11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敲击式的接骨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9928B2 (ja) 骨固定システム
US6783529B2 (en) Non-metal inserts for bone support assembly
JP4684662B2 (ja) 髄内釘及び関連方法
US10582958B2 (en) Bone fixation plate
CN214180557U (zh) 可吸收骨棒
US6709436B1 (en) Non-metal spacers for intramedullary nail
US20220168027A1 (en)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medying or preventing fractures
US68903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ne fixation with secondary compression
US2013024570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acroiliac joint fixation
JP2006515217A (ja) 骨アンカー用のロックプレート
KR20110128317A (ko) 소아 장골 지지 또는 고정판
US11511019B2 (en) Drug eluting insert for implantable body
CN109925087B (zh) 一种动物骨内异物颗粒释放装置
RU2762949C1 (ru) Система репозиции переломов длинных костей
CN213030816U (zh) 骨科用螺钉
CN210009169U (zh) 一种动物骨内异物颗粒释放装置
CN213030815U (zh) 接骨骨钉
İŞLER et al.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RESORBABLE AND TITANIUM SCREWS WHICH USED IN AUTOGENOUS BONE GRAFT ON BONE HEALING
WO2020100167A1 (en) Orthopedic screw
WO2019078422A1 (ko) 생체 분해성 본 고정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