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92057U -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92057U
CN214092057U CN202022011783.7U CN202022011783U CN214092057U CN 214092057 U CN214092057 U CN 214092057U CN 202022011783 U CN202022011783 U CN 202022011783U CN 214092057 U CN214092057 U CN 214092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water passing
water
cylinder body
cool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117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闯闯
罗春
张欣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117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92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92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92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结构稳定,可以良好改善发动机缸体缸间温度过高问题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包括相邻的缸体,关键在于,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并贯穿缸体鼻梁区的过水槽,所述过水槽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一过水通道和第二过水通道,所第一过水通道、第二过水通道的两端均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且第一过水通道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第一道气环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二过水通道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刮油环在同一水平线上。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缸体***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气缸体缸间温度的缸间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主流发动机都采用的是往复式工作原理,大致为:向气缸中喷入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并点火,混合气体燃烧时体积膨胀,产生的能量推动活塞移动,再通过曲轴将活塞的上下移动转变为旋转运动,从而向外部输出动力。这种方式需要在发动机气缸中进行持续、高频率的燃烧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热量。除一部分用于做功外,其余热量一部分被发动机冷却***冷却带走,另一部分则通过缸体本体导热散出。
若气缸体缸间冷却不佳,会使气缸体缸间鼻梁区持续位于高温状态,导致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的缸垫粘结、气缸体缸孔顶部出现机油积炭、缸孔拉伤、产生爆震等问题,影响发动机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结构稳定,可以良好改善发动机缸体缸间温度过高问题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包括相邻的缸体,关键在于,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并贯穿缸体鼻梁区的过水槽,所述过水槽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缸体水套的水会流经过水槽,从而对缸体鼻梁区进行冷却,避免此处的温度过高。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一过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且第一过水通道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第一道气环在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二过水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且第二过水通道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刮油环在同一水平线上。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第二过水通道的倾斜角度在45~50度之间。
上述第一过水通道、第二过水通道中流经的冷却水会对缸体的较热位置(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第一道气环及刮油环所在水平线)进行冷却,由于第一过水通道、第二过水通道均为V形结构,增加了过水通道的长度,有利于改善冷却效果,而且方便加工,加工时在两端斜向下钻孔,直至两端的斜孔对穿为止,即可形成V形的过水通道。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相邻缸体件加工过水槽与过水通道的方式来提高缸间冷却效果,以达到降低缸间温度,维持发动机持续、平稳运行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缸间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缸间冷却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缸体;2、过水槽;3、水套;4、第一过水通道;5、第二过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结构稳定,可以良好改善发动机缸体缸间温度过高问题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包括相邻的缸体1,相邻缸体1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并贯穿缸体1鼻梁区的过水槽2,所述过水槽2的两端分别与缸体1两侧的水套3相通。
相邻缸体1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一过水通道4,所述第一过水通道4的两端分别与缸体1两侧的水套3相通,且第一过水通道4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第一道气环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过水通道4的倾斜角度为45度。
相邻缸体1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二过水通道5,所述第二过水通道5的两端分别与缸体1两侧的水套3相通,且第二过水通道5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刮油环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二过水通道5的倾斜角度为50度。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缸体1水套3的水会流经过水槽2以及两个过水通道,从而对缸体1鼻梁区以及缸体1的较热位置(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第一道气环及刮油环所在水平线)进行冷却,避免此处的温度过高。
上述第一过水通道4、第二过水通道5均为V形结构,增加了过水通道的长度,有利于改善冷却效果,而且方便加工,加工时在两端斜向下钻孔,直至两端的斜孔对穿为止,即可形成V形的过水通道。
本实施例的缸间冷却结构具有形式简单、易于加工、通用性强的优点,能有效降低气缸体1缸间温度,冷却效果显著。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设计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包括相邻的缸体,其特征在于,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并贯穿缸体鼻梁区的过水槽,所述过水槽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一过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且第一过水通道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第一道气环在同一水平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缸体之间设有由进气侧向排气侧延伸的V形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二过水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缸体两侧的水套相通,且第二过水通道的两端与处于上止点位置时的活塞的刮油环在同一水平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倾斜角度在45~50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水通道的倾斜角度在45~50度之间。
CN202022011783.7U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Active CN214092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11783.7U CN214092057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11783.7U CN214092057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92057U true CN214092057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41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11783.7U Active CN214092057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92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89463U (zh) 内燃发动机、发动机和汽缸盖垫圈
US10087894B2 (en) Cylinder head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294203A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integral upper cylinder section and head
CN111058959B (zh) 气缸盖及其气缸盖冷却水腔结构
US9334828B2 (en) Bore bridge and cylinder cooling
US6119650A (en) Energy conservation cycle engine
CN114135390B (zh) 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840336B (zh) 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总成
JP3012796U (ja) 排気口のライナー・シール組立体
CN102536494A (zh) 柴油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
US9488127B2 (en) Bore bridge and cylinder cooling
CN214092057U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的缸间冷却结构
JPH11182679A (ja) 内燃エンジン
CN207080296U (zh) 一种柴油机活塞部件
US8869758B1 (en) Exhaust valve bridge and cylinder cooling
CN108035816A (zh) V型大功率发动机气缸套冷却水腔的结构
US5070833A (en) Heat-insulating engine with swirl chamber
KR920701621A (ko) 디젤-압축 점화방식의 2행정 내연기관
CN2628738Y (zh) 鼻梁区设有强制冷却水道的气缸盖
CN114215642B (zh) 直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
US6318311B1 (en) Cylinder-injection type two cycle combustion engine
CN102797582A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体水套
CN210013764U (zh) 气缸盖底板水侧卸载槽结构
CN210714866U (zh) 一种发动机缸间冷却结构
CN215907961U (zh) 大缸径中高速柴油机用高强度组合式缸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