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82807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82807U
CN213882807U CN202022198899.6U CN202022198899U CN213882807U CN 213882807 U CN213882807 U CN 213882807U CN 202022198899 U CN202022198899 U CN 202022198899U CN 213882807 U CN213882807 U CN 213882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ot
layer
pan
conv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88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慧民
王帅
罗绍生
江太阳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88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82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82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82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锅具包括锅本体和不粘层,锅本体的目标区域设有交替分布的第一凸部和凹部,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锅本体包括:锅基体和加硬部,加硬部位于锅基体的内壁面,每个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构成;不粘层位于凹部内。通过在锅本体的凹部内设置不粘层,可在日常使用锅具的过程中,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的摩擦,延长不粘层的使用寿命。通过在锅基体的内壁面设置加硬部,并令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构成,可提升第一凸部的表面硬度,避免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表面而导致不粘层脱落,有助于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加硬部可以隔绝锅基体和空气,避免锅基体在受热过程中发黄变色。

Description

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现有铝制不粘锅在日常使用中,由于不粘涂层表面不断受到锅铲的摩擦,在较短的时间内不粘涂层就会被磨损,从而引起产品失效,这一直是此类产品的一大痛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锅具包括锅本体和不粘层,锅本体的目标区域设有交替分布的第一凸部和凹部,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锅本体包括:锅基体和加硬部,加硬部位于锅基体的内壁面,每个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构成;不粘层位于凹部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通过在锅本体的凹部内设置不粘层,可在日常使用锅具的过程中,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的摩擦,进而减少对不粘层的磨损,有助于提升锅具的防粘性能,并延长不粘层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在锅基体的内壁面设置加硬部,并令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构成,一方面可提升第一凸部的表面硬度,进而大大增强锅具的表面硬度,避免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表面而导致不粘层脱落,有助于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加硬部可以隔绝锅基体和空气,避免锅基体在受热过程中发黄变色,提升了锅具的使用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锅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凸部的侧壁处具有加硬部。
在该设计中,由于第一凸部与凹部交替分布,因而第一凸部的侧壁同时也构成凹部的内侧壁。通过令第一凸部的侧壁处具有加硬部,也就是令凹部的内侧壁具有加硬部,可以令该部分加硬部与凹部内的不粘层相配合,有助于增强锅具在凹部内侧壁的表面硬度,进而提升设置在凹部内的不粘层的结构稳定性,降低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表面、破坏凹部结构而导致不粘层剥离脱落的风险,有助于提高不粘层的耐磨性能,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凸部的顶壁处具有加硬部。
在该设计中,针对第一凸部,其顶壁裸露在外,既形成了锅具的外观面,又容易与锅铲、汤勺等工具接触。通过令第一凸部裸露在外的顶壁处具有加硬部,一方面可以提升第一凸部的顶壁的表面硬度,进而大大增强锅具的表面硬度,避免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表面,有助于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加硬部可以隔绝锅基体和空气,避免锅基体在受热过程中发黄变色,有助于维持锅具的外观,提升了锅具的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部可以仅在侧壁处具有加硬部,也可以仅在顶壁处具有加硬部,还可以在侧壁处和顶壁处均具有加硬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基体的内壁面设有交替分布的基体凸部和基体凹部,每个第一凸部的一部分由一个基体凸部构成;加硬部包括加硬层,加硬层连续覆盖锅基体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凸部和凹部的一种设置方案。通过在锅基体上设置基体凸部和基体凹部,并将加硬部具体设置为加硬层,可直接令加硬层覆盖锅基体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一方面,从加工工艺角度来说,可先在锅基体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连续覆盖加硬层,再在连续的加硬层表面设置不粘层,后续通过机械打磨、抛光等方式,将第一凸部顶部的不粘层去除,这有助于简化加硬部的加工,提升加工效率;另一方面,加硬层可同时对凹部起到强化作用,即使不粘层少量脱落导致相应的凹部裸露,也可以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对裸露的凹部的损坏,有助于及时止损,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展至其他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基体的内壁面设有交替分布的基体凸部和基体凹部,每个第一凸部的一部分由一个基体凸部构成;加硬部包括加硬层,加硬层覆盖基体凹部的内壁。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凸部和凹部的另一种设置方案。该方案与前一种设置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硬层仅覆盖基体凹部的内壁,包括基体凹部的内底壁和内侧壁。由于基体凸部和基体凹部交替分布,因而基体凹部的内侧壁同时也构成基体凸部的侧壁,从基体凸部的角度而言,也就相当于仅在基体凸部的侧壁覆盖加硬层,在基体凸部的顶壁不覆盖加硬层。一方面可丰富锅具的设计方案,提升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从加工工艺角度来说,在通过机械打磨、抛光等方式去除不粘层的过程中,可增大去除厚度,进而将基体凸部顶部的加硬层也去除,使得加硬层不再覆盖基体凸部。由于不粘层的厚度较薄,因此仅去除不粘层时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通过同时去除基体凸部顶部的加硬层,可降低加工精度,进而降低加工难度,提升加工效率。
也就是说,当加硬部为加硬层时,第一凸部可以在侧壁处和顶壁处均具有加硬层,也可以仅在侧壁处具有加硬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基体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铁质锅基体、低碳钢锅基体、不锈钢锅基体。
在该设计中,锅基体具体可包括铁质锅基体、低碳钢锅基体、不锈钢锅基体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铁质锅基体具有锅体薄,导热快的优点;低碳钢因塑性和韧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冷成形性能,可加工出丰富的锅体形状;不锈钢锅基体则对酸和碱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适应特殊烹饪环境。通过选择不同的锅基体,可满足不同的烹饪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硬层为防锈加硬层。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加硬层同时具备防锈功能,即为防锈加硬层,从而能够在增加锅具硬度的同时提升锅具的防锈性能,有助于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硬层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渗氮层、金属层。
在该设计中,加硬层具体可包括渗氮层和金属镀层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具体地,对于铁质锅基体或低碳钢锅基体,可通过渗氮工艺设置渗氮层,渗氮层的表面硬度可达到HRC64以上,远高于不锈钢材料的HRC40,因此可以有效承托不锈钢锅铲的刮擦。此外,渗氮层具有一定的不粘性能,因而当第一凸部的顶壁具有渗氮层时,虽然第一凸部的顶部未设置不粘层,此处的渗氮层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粘作用,有助于提升锅具整体的不粘性能。对于不锈钢锅基体,可通过表面镀层的工艺设置金属层,例如镀硬钛,同样可以达到HRC64以上的硬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不粘层的厚度小于凹部的深度。
在该设计中,通过令设置在凹部内的不粘层的厚度小于凹部的深度,可令不粘层的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从而进一步减少使用过程中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的摩擦,充分减少工具对不粘层的磨损,进一步提升了锅具的防粘性能,并延长了不粘层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的内底壁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的整个内底壁或部分内底壁。由于锅具使用过程中,锅铲、汤勺等工具主要与锅本体的内底壁相接触,通过在锅本体的内底壁上设置凹部,可重点强化该区域的防粘性能,既可满足基本的防粘需求,又可合理减少加工量,有助于提升加工效率,降低材料消耗,降低加工成本。进一步地,由于与锅铲、汤勺等工具接触较多的是内底壁的中心区域,因此当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的部分内底壁时,具体可包括内底壁的中心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目标区域还可进一步包括锅本体的内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以全面提升锅具的防粘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有凹部中存在至少两个凹部彼此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令至少两个凹部彼此连通,设置在凹部内的不粘层也可随之连通,从而扩大不粘层的连续分布面积,并且连通的凹部越多,不粘层的连续分布面积越大,可以增强不粘层的附着力,避免不粘层局部脱落,提升了锅具的防粘性能,延长了不粘层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凹部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异形。
在该设计中,凹部的外轮廓形状具体可为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异形。可以包括一种图形,以简化结构,便于加工,也可以由多种图形组成,以实现丰富、灵活的不粘层设置方案,进而降低不粘层的脱落可能。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限定凹部的外轮廓形状,当相邻两个凹部相连通时,连通两个凹部的通道内可以设置不粘层,但该通道不纳入对应的凹部的外轮廓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凸部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异形。
在该设计中,第一凸部的外轮廓形状具体可为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异形。可以包括一种图形,以简化结构,便于加工,也可以由多种图形组成,不同形状的组合可以使各个第一凸部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以便使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的间距更合理,可以更好地承托锅铲、汤勺等工具的摩擦,保护凹部内的不粘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本体的目标区域还设有第二凸部,第二凸部位于至少一个凹部的底壁;每个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构成。
在该设计中,至少一个凹部的底壁还设有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一样,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也由加硬部构成,二者作为凸部,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即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的摩擦。通过在凹部的底壁设置第二凸部,可与第一凸部配合,使得各个凹部之间的间距更合理,并可适当扩大单个凹部的表面积,从而扩大不粘层的连续分布面积,可以增强不粘层的附着力,避免不粘层局部脱落,提升了锅具的防粘性能,延长了不粘层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基体凸部的宽度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1.5mm。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每个基体凸部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1.5mm。该下限值可确保由基体凸部构成的第一凸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减少锅铲等工具刮擦锅具时对第一凸部的损坏。因第一凸部表面无不粘层,会降低锅具的防粘性能,该上限值可限制由基体凸部构成的第一凸部的面积,有助于确保锅具的防粘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相邻两个基体凸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4mm。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相邻两个基体凸部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4mm。该下限值可保证基体凸部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以确保设置不粘层时不粘层能够有效地附着在凹部表面。该上限值可确保有效地承托锅铲等工具,有助于在使用过程中减少锅铲等工具对凹部内的不粘层的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基体凹部的深度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0.8mm。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每个基体凹部的深度d2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0.8mm。该下限值可确保相应的凹部足够深,以令不粘层的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减少锅铲等工具对不粘层的磨损。该上限值可降低基体凹部的加工难度,缩短加工耗时,提升加工效率,有助于降低加工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基体凹部的深度与锅基体的厚度的比值小于等于1/2。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基体凹部的深度应小于锅基体的厚度的一半,可降低基体凹部的加工难度,缩短加工耗时,提升加工效率,有助于降低加工成本,并有助于确保锅基体的结构强度。具体地,该比值条件可与基体凹部的深度的取值范围相配合,共同限定基体凹部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有基体凹部的底壁面积之和为第一面积,所有基体凸部的顶壁面积之和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7。
在该设计中,将所有基体凹部的底壁面积之和定义为第一面积,将所有基体凸部的顶壁面积之和定义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具体为2至7。该下限值可保证不粘层的面积足够大,无不粘层的面积足够小,锅具具有足够的防粘性能。该上限值可保证由基体凸部构成的第一凸部的面积足够大,也即第一凸部的宽度足够大、各个第一凸部之间的间距足够小,从而保证第一凸部能够有效承托锅铲的刮擦,减少不粘层的磨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板料主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在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板料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图3在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基本单元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锅基体成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图6在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锅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图8在D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设置不粘层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0在E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2在F部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具,100锅本体,110第一凸部,120第二凸部,130凹部,140基本单元,142基本单元轮廓线,150锅基体,151基体凸部,151a矩形基体凸部,151b圆形基体凸部,152基体凹部,153板料,160加硬部,200不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锅具。
如图7和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1,锅具1包括锅本体100和不粘层200,锅本体100的目标区域设有交替分布的第一凸部110和凹部130,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100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锅本体100包括:锅基体150和加硬部160,加硬部160位于锅基体150的内壁面,每个第一凸部110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160构成;不粘层200位于凹部130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1,通过在锅本体100的凹部130内设置不粘层200,可在日常使用锅具1的过程中,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200的摩擦,进而减少对不粘层200的磨损,有助于提升锅具1的防粘性能,并延长不粘层200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在锅基体150的内壁面设置加硬部160,并令第一凸部110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160构成,一方面可提升第一凸部110的表面硬度,进而大大增强锅具1的表面硬度,避免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1表面而导致不粘层200脱落,有助于延长锅具1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加硬部160可以隔绝锅基体150和空气,避免锅基体150在受热过程中发黄变色,提升了锅具1的使用性能。具体地,第一凸部110与凹部130交替分布,即第一凸部110沿凹部130的外轮廓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0的侧壁处具有加硬部16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凸部110与凹部130交替分布,因而第一凸部110的侧壁同时也构成凹部130的内侧壁。通过令第一凸部110的侧壁处具有加硬部160,也就是令凹部130的内侧壁具有加硬部160,可以令该部分加硬部160与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相配合,有助于增强锅具1在凹部130内侧壁的表面硬度,进而提升设置在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的结构稳定性,降低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1表面、破坏凹部130结构而导致不粘层200剥离脱落的风险,有助于提高不粘层200的耐磨性能,延长锅具1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0的顶壁处具有加硬部160。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第一凸部110,其顶壁裸露在外,既形成了锅具1的外观面,又容易与锅铲、汤勺等工具接触。通过令第一凸部110裸露在外的顶壁处具有加硬部160,一方面可以提升第一凸部110的顶壁的表面硬度,进而大大增强锅具1的表面硬度,避免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1表面,有助于延长锅具1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加硬部160可以隔绝锅基体150和空气,避免锅基体150在受热过程中发黄变色,有助于维持锅具1的外观,提升了锅具1的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部110可以仅在侧壁处具有加硬部160,也可以仅在顶壁处具有加硬部160,还可以如图13所示,在侧壁处和顶壁处均具有加硬部160。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基体150的内壁面设有交替分布的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每个第一凸部110的一部分由一个基体凸部151构成;加硬部160包括加硬层,加硬层连续覆盖锅基体150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凸部110和凹部130的一种设置方案。通过在锅基体150上设置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并将加硬部160具体设置为加硬层,可直接令加硬层覆盖锅基体150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一方面,从加工工艺角度来说,可先如图9所示,在锅基体150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连续覆盖加硬层,再如图11所示,在连续的加硬层表面设置不粘层200,后续如图13所示,通过机械打磨、抛光等方式,将第一凸部110顶部的不粘层200去除,这有助于简化加硬部160的加工,提升加工效率;另一方面,加硬层可同时对凹部130起到强化作用,即使不粘层200少量脱落导致相应的凹部130裸露,也可以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对裸露的凹部130的损坏,有助于及时止损,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展至其他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加硬层除连续覆盖锅基体150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外,还可以进一步覆盖锅基体150的其他区域,以提升锅基体150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基体150的内壁面设有交替分布的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每个第一凸部110的一部分由一个基体凸部151构成;加硬部160包括加硬层,加硬层覆盖基体凹部152的内壁。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凸部110和凹部130的另一种设置方案。该方案与前一种设置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硬层仅覆盖基体凹部152的内壁,包括基体凹部152的内底壁和内侧壁。由于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交替分布,因而基体凹部152的内侧壁同时也构成基体凸部151的侧壁,从基体凸部151的角度而言,也就相当于仅在基体凸部151的侧壁覆盖加硬层,在基体凸部151的顶壁不覆盖加硬层。一方面可丰富锅具1的设计方案,提升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从加工工艺角度来说,在通过机械打磨、抛光等方式去除不粘层200的过程中,可增大去除厚度,进而将基体凸部151顶部的加硬层也去除,使得加硬层不再覆盖基体凸部151。由于不粘层200的厚度较薄,因此仅去除不粘层200时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通过同时去除基体凸部151顶部的加硬层,可降低加工精度,进而降低加工难度,提升加工效率。
也就是说,当加硬部160为加硬层时,第一凸部110可以在侧壁处和顶壁处均具有加硬层,也可以仅在侧壁处具有加硬层。
可选地,在锅基体150设置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的情况下,也可仅在基体凸部151的表面覆盖加硬部160,以减少加硬部160的材料消耗。
可选地,锅基体150也可不设置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而构造为平整表面,此时可在锅基体150与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内设置加硬部160,并将加硬部160构造为第一凸部110,锅基体150的内壁面和第一凸部110的侧壁面则共同构成了凹部130。
可选地,在锅基体150构造为平整表面的情况下,也可将加硬部160具体设置为加硬层,加硬层构造出第一凸部110和凹部130,有助于提高凹部130的强度,并简化锅基体150的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基体150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铁质锅基体、低碳钢锅基体、不锈钢锅基体。
在该实施例中,锅基体150具体可包括铁质锅基体、低碳钢锅基体、不锈钢锅基体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铁质锅基体具有锅体薄,导热快的优点;低碳钢因塑性和韧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冷成形性能,可加工出丰富的锅体形状;不锈钢锅基体则对酸和碱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适应特殊烹饪环境。通过选择不同的锅基体150,可满足不同的烹饪需求。可选地,锅基体150可由单层材料制成,也可由复合板制成,例如单层精铁板、铁-铝-铁三层复合板、单层不锈钢、不锈钢-铝-不锈钢复合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硬层为防锈加硬层。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加硬层同时具备防锈功能,即为防锈加硬层,从而能够在增加锅具1硬度的同时提升锅具1的防锈性能,有助于延长锅具1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硬层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渗氮层、金属层。
在该实施例中,加硬层具体可包括渗氮层和金属镀层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具体地,对于铁质锅基体或低碳钢锅基体,可通过渗氮工艺设置渗氮层,渗氮层的表面硬度可达到HRC64(HRC为洛氏硬度)以上,远高于不锈钢材料的HRC40,因此可以有效承托不锈钢锅铲的刮擦。此外,渗氮层具有一定的不粘性能,因而当第一凸部110的顶壁具有渗氮层时,虽然第一凸部110的顶部未设置不粘层200,此处的渗氮层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粘作用,有助于提升锅具1整体的不粘性能。对于不锈钢锅基体,可通过表面镀层的工艺设置金属层,例如镀硬钛,同样可以达到HRC64以上的硬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粘层200的厚度小于凹部130的深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令设置在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的厚度小于凹部130的深度,可令不粘层200的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从而进一步减少使用过程中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200的摩擦,充分减少工具对不粘层200的磨损,进一步提升了锅具1的防粘性能,并延长了不粘层2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100的内底壁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100的整个内底壁或部分内底壁。由于锅具1使用过程中,锅铲、汤勺等工具主要与锅本体100的内底壁相接触,通过在锅本体100的内底壁上设置凹部130,可重点强化该区域的防粘性能,既可满足基本的防粘需求,又可合理减少加工量,有助于提升加工效率,降低材料消耗,降低加工成本。进一步地,由于与锅铲、汤勺等工具接触较多的是内底壁的中心区域,因此当目标区域包括锅本体100的部分内底壁时,具体可包括内底壁的中心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目标区域还可进一步包括锅本体100的内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以全面提升锅具1的防粘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凹部130中存在至少两个凹部130彼此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令至少两个凹部130彼此连通,设置在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也可随之连通,从而扩大不粘层200的连续分布面积,并且连通的凹部130越多,不粘层200的连续分布面积越大,可以增强不粘层200的附着力,避免不粘层200局部脱落,提升了锅具1的防粘性能,延长了不粘层200的使用寿命。相应地,对于相连接的第一凸部110和凹部130,第一凸部110沿凹部130的外轮廓的一部分分布,凹部130的外轮廓未对应分布第一凸部110的位置则为当前凹部130与其他凹部130相连通的位置,第一凸部110可沿凹部130的外轮廓连续分布而留出一个开口,也可沿凹部130的外轮廓间隔分布而留出多个开口,以供相应的两个凹部130经该开口连通。具体地,可将所有凹部130分为多组,每组凹部13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每组凹部130连通成一体。对于每组凹部130,连通时,可以是各个凹部130间接连通成一体,也可以两两连通。进一步地,任一凹部130和与之相邻的至少一个凹部130相连通,可确保每个凹部130都不会完全被第一凸部110分隔。更进一步地,所有凹部130相连通,使得不粘层200连成一个整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130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异形。
在该实施例中,凹部130的外轮廓形状具体可为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异形。可以包括一种图形,以简化结构,便于加工,也可以由多种图形组成,以实现丰富、灵活的不粘层200设置方案,进而降低不粘层200的脱落可能。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限定凹部130的外轮廓形状,当相邻两个凹部130相连通时,连通两个凹部130的通道内可以设置不粘层200,但该通道不纳入对应的凹部130的外轮廓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0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异形。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0的外轮廓形状具体可为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异形。可以包括一种图形,以简化结构,便于加工,也可以由多种图形组成,不同形状的组合可以使各个第一凸部110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以便使相邻两个第一凸部110之间的间距更合理,可以更好地承托锅铲、汤勺等工具的摩擦,保护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本体100的目标区域还设有第二凸部120,第二凸部120位于至少一个凹部130的底壁;每个第二凸部120的至少一部分由加硬部160构成。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凹部130的底壁还设有第二凸部120,与第一凸部110一样,第二凸部120的至少一部分也由加硬部160构成,二者作为凸部,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即减少锅铲、汤勺等工具与不粘层200的摩擦。通过在凹部130的底壁设置第二凸部120,可与第一凸部110配合,使得各个凹部130之间的间距更合理,并可适当扩大单个凹部130的表面积,从而扩大不粘层200的连续分布面积,可以增强不粘层200的附着力,避免不粘层200局部脱落,提升了锅具1的防粘性能,延长了不粘层200的使用寿命。可以想到的是,类似于第一凸部110,第二凸部120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异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基体凸部151的宽度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1.5m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每个基体凸部151的宽度d1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1.5mm。该下限值可确保由基体凸部151构成的第一凸部110具有足够的强度,减少锅铲等工具刮擦锅具1时对第一凸部110的损坏。因第一凸部110表面无不粘层200,会降低锅具1的防粘性能,该上限值可限制由基体凸部151构成的第一凸部110的面积,有助于确保锅具1的防粘性能。进一步地,基体凸部151的宽度d1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1mm,例如0.3mm、0.5mm、0.8mm。可以理解的是,由基体凸部151构成的第二凸部120同样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基体凸部151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4m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相邻两个基体凸部151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4mm。该下限值可保证基体凸部151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以确保设置不粘层200时不粘层200能够有效地附着在凹部130表面。该上限值可确保有效地承托锅铲等工具,有助于在使用过程中减少锅铲等工具对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的损坏。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基体凸部151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0.3mm至3mm,例如0.4mm、0.6mm、1mm、1.5mm、2mm、2.3mm、2.5mm、2.8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基体凹部152的深度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0.8m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每个基体凹部152的深度d2的取值范围为0.2mm至0.8mm。该下限值可确保相应的凹部130足够深,以令不粘层200的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减少锅铲等工具对不粘层200的磨损。该上限值可降低基体凹部152的加工难度,缩短加工耗时,提升加工效率,有助于降低加工成本。进一步地,每个基体凹部152的深度d2的取值范围为0.3mm至0.5mm,例如为0.35mm、0.4mm、0.4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基体凹部152的深度与锅基体150的厚度的比值小于等于1/2。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基体凹部152的深度小于锅基体150的厚度的一半,锅基体150的厚度是制作锅基体150的板料153的厚度,可降低基体凹部152的加工难度,缩短加工耗时,提升加工效率,有助于降低加工成本,并有助于确保锅基体150的结构强度。具体地,该比值条件可与基体凹部152的深度d2的取值范围相配合,共同限定基体凹部152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基体凹部152的底壁面积之和为第一面积,所有基体凸部151的顶壁面积之和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7。
在该实施例中,将所有基体凹部152的底壁面积之和定义为第一面积,将所有基体凸部151的顶壁面积之和定义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具体为2至7。该下限值可保证不粘层200的面积足够大,无不粘层200的面积足够小,锅具1具有足够的防粘性能。该上限值可保证由基体凸部151构成的第一凸部110的面积足够大,也即第一凸部110的宽度足够大、各个第一凸部110之间的间距足够小,从而保证第一凸部110能够有效承托锅铲的刮擦,减少不粘层200的磨损。可以理解的是,由基体凸部151构成的第二凸部120同样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为突出不粘层200的面积和无不粘层200的面积的关系,当相邻两个基体凹部152相连通时,连通两个基体凹部152的通道的底壁面积也纳入第一面积之内。进一步地,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2至6,例如3、4、5。
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1,锅基体150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部分相连的基体凹部152和互不相连的基体凸部151,在基体凹部152和基体凸部151的表面设有加硬层,锅基体150和加硬层构成锅本体100,基体凹部152和及其表面的加硬层构成锅本体100的凹部130,基体凸部151及其表面的加硬层构成锅本体100的凸部(包括沿凹部130的外轮廓分布的第一凸部110,以及分布在凹部130的底壁的第二凸部120)。在凹部130的表面设有不粘层200,且不粘层200的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通过在凹部130内设置不粘层200,且不粘层200的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锅铲、汤勺等工具只会与凸部顶面摩擦,而基本不会与不粘层200表面摩擦,因此可以减少不粘层200磨损、延长不粘层200的使用寿命。此外,基体凸部151和基体凹部152的表面设置加硬层,可以隔绝锅基体150和空气,避免锅基体150表面在受热过程中发黄变色,其次,加硬层的硬度高于不锈钢,可以大大增强锅具1表面的硬度,避免不锈钢锅铲、汤勺等工具划伤锅具1表面而导致不粘层200脱落,因此可以延长锅具1的使用寿命。
对于锅基体150的材质,从成分上来说,具体可为铁质材料、低碳钢或不锈钢。从结构上来说,可为单层材料或多层复合板,例如单层精铁板、铁-铝-铁三层复合板、单层不锈钢、不锈钢-铝-不锈钢复合板等。以下主要以单层材料为例进行说明。为便于理解,以下按照工艺流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锅具1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包括:板料153设置基体凹部152→锅基体150成形→锅基体150表面处理→锅基体150设置加硬层→锅本体100内表面设置不粘层200→去除凸部表面的不粘层200。
1、板料153设置基体凹部152:如图1和图2所示,在板料153的一侧表面上,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去除或挤压板料153表面的部分材料,使表面形成多个部分相连的基体凹部152,同时在基体凹部152不相连的位置形成基体凸部151。
可选地,可通过化学蚀刻的方式形成基体凹部152,即先在基体凹部152的位置印刷图案,留出基体凸部151的位置,再在基体凸部151的位置和板料153表面剩余位置印刷保护层,再将板料153放入蚀刻设备进行蚀刻,完成后基体凹部152的位置就会形成凹陷的形状。这是目前行业成熟的技术。
可选地,可通过雕刻的方式去除基体凹部152位置的材料,即通过雕刻设备对板料153表面进行切削,使基体凹部152的位置形成凹陷形状。这是目前行业成熟的技术。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滚压的方式形成基体凹部152,即将板料153通过设有一对滚压棒的滚压设备,滚压棒表面设有对应的凸起,可以对板料153局部进行挤压,使板料153表面形成基体凹部152。这是目前行业成熟的技术。
可选地,基体凸部151的宽度d1的取值范围为:0.2mm≤d1≤1mm,d1过小,则基体凸部151的强度较差,受锅铲刮擦时容易损坏,d1过大,则基体凸部151的面积过大,因基体凸部151对应的加硬层的表面无不粘层200,就会使锅具1的不粘性能变差。
可选地,基体凹部152的深度d2的取值范围为:0.3mm≤d2≤0.5mm,且d2≤1/2T,其中T为板料153的厚度。d2过小,则凹部130设置不粘层200后,不粘层200表面高于凸部表面或与凸部表面等高,则不粘层200容易被锅铲磨损,d2过大,则会使蚀刻或雕刻的工艺时间加长,或者增加滚压工艺的难度,从而使制造成本上升。
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基体凹部152和基体凸部151分布在板料153中心区域内,既可以完全覆盖锅具1内表面所对应的范围,也可以部分地覆盖锅具1内表面所对应的范围。
各个基体凹部152之间至少是部分相连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基体凹部152不会完全被基体凸部151所分隔,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可以使最终得到的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而不至于被分割成小块,从而可以增强不粘层200的附着力,避免不粘层200局部脱落。
每个基体凹部152的形状可以三边或三边以上的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六边形等,也可以是圆形。可以由一种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图形组成。
每个基体凸部151之间是互不相连的,这样可以使最终得到的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之间更好地相连,提高附着力。
基体凸部151可以是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多边形和圆形的组合。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可设置矩形基体凸部151a,还可以设置圆形基体凸部151b,其中,构成第一凸部110的可为沿基本单元轮廓线142分布的矩形基体凸部151a和圆形基体凸部151b,构成第二凸部120的可为位于基体凹部152内的圆形基体凸部151b,这样不同形状的组合可以使各个基体凸部151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以便使最终得到的凸部与凸部之间的间距更合理,可以更好地承托锅铲、汤勺等工具的摩擦、保护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
可选地,基体凸部151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0.3mm≤L≤3mm,L越大,最终得到的凸部之间的距离越大,无法有效地承托锅铲等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就有可能被锅铲等工具刮伤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L小于0.3mm,则最终得到的凸部之间的间距过小,会使设置不粘层200时不粘层200无法有效地附着在凹部130表面。
如果把上述蚀刻、雕刻或滚压的加工区域看做是由多个重复的基本单元140组成,则可以计算出每一个基本单元140内基体凹部152的面积S1和基体凸部151的面积S2之间的面积比S。如图5所示,虚线为基本单元轮廓线142,基本单元140的轮廓为四边形,相应地,基体凹部152的外轮廓也为四边形,构成第一凸部110的基体凸部151包括矩形基体凸部151a和圆形基体凸部151b,其中的圆形基体凸部151b位于四边形的顶点,矩形基体凸部151a沿四边形的边长延伸,圆形基体凸部151b和矩形基体凸部151a之间形成开口,使得基体凹部152与周围的基体凹部152相连通,基本单元轮廓线142内的开口面积也纳入基体凹部152的面积S1中。
面积S的取值范围可为:2≤S≤6,即2≤S1/S2≤6。S越大,不粘层200的面积越大,无不粘层200的面积越小,则锅具1的不粘性越好,反之不粘性越差,但过大的面积比会导致凸部的面积过小,也即凸部的宽度过小、凸部之间的间距也过大,从而导致凸部无法有效承托锅铲的刮擦,导致不粘层200容易被磨损。
2、锅基体150成形:如图6和图7所示,将设置有基体凹部152和基体凸部151的板料153通过模具拉深或旋压或液压拉深等工艺制备成锅基体150形状,同时通过模具切边或专机车边等工艺将锅基体150口部多余的材料去除,使基体凹部152和基体凸部151位于锅基体150的内表面。
3、锅基体150表面处理:包括对锅基体150设置加硬层之前的全部表面处理,通常包括对锅基体150内外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去除表面的锈迹、杂质、划伤等缺陷,使锅基体150形成较光滑和均匀的表面,为设置加硬层做准备。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对锅基体150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增加内表面的粗糙度,以便提高后工序设置不粘层200的附着力。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对锅基体150的除油、清洗等工序。
4、锅基体150设置加硬层:如图8和图9所示,在锅基体150内表面设置加硬层,得到锅本体100。加硬层完全覆盖基体凹部152和基体凸部151表面,形成凹部130和凸部。可选地,加硬层也可以覆盖基体凹部152和基体凸部151之外的锅基体150内表面。
对于铁质材料或低碳钢材质的锅基体150,可通过渗氮工艺设置渗氮层,渗氮层的表面硬度可达到HRC64以上,远高于不锈钢材料的HRC40,因此可以有效承托不锈钢锅铲的刮擦。
对于不锈钢材质的锅体,可通过表面镀层的工艺设置金属层,例如镀硬钛,同样可以达到HRC64以上的硬度。
5、锅本体100内表面设置不粘层200:如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气体喷涂、静电附着等方式在凹部130和凸部表面设置不粘层200。不粘层200的厚度小于凹部130的深度,也即不粘层200的上表面低于凸部的顶面。
不粘层200的材质可为氟涂料,也可以选用陶瓷涂料。
6、去除凸部表面的不粘层200:如图12和图13所示,通过机械打磨、抛光等方式,将凸部表面的不粘层200去除,在此过程中,因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表面低于凸部顶面,打磨或抛光的设备不会与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接触,只会与凸部表面的不粘层200接触,因此凸部表面的少量不粘层200优先被去除,而凹部130内的不粘层200会保留下来,这样就形成了锅具1内表面不粘层200与凸部相间的表面。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
锅本体,所述锅本体的目标区域设有交替分布的第一凸部和凹部,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锅本体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锅本体包括:
锅基体;和
加硬部,所述加硬部位于所述锅基体的内壁面,每个所述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加硬部构成;和
不粘层,所述不粘层位于所述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的侧壁处具有所述加硬部;和/或
所述第一凸部的顶壁处具有所述加硬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基体的内壁面设有交替分布的基体凸部和基体凹部,每个所述第一凸部的一部分由一个所述基体凸部构成;
所述加硬部包括加硬层,所述加硬层连续覆盖所述锅基体与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区域,或所述加硬层覆盖所述基体凹部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基体包括以下一种:铁质锅基体、低碳钢锅基体、不锈钢锅基体;和/或
所述加硬层为防锈加硬层;和/或
所述加硬层包括以下一种:渗氮层、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粘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凹部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锅本体的内底壁的至少一部分;和/或
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锅本体的内侧壁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有所述凹部中存在至少两个所述凹部彼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和/或
所述第一凸部的外轮廓形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其组合:多边形、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本体的目标区域还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位于至少一个所述凹部的底壁;
每个所述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加硬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基体凸部的宽度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1.5mm;和/或
相邻两个所述基体凸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4mm。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基体凹部的深度大于等于0.2mm,小于等于0.8mm;和/或
每个所述基体凹部的深度与所述锅基体的厚度的比值小于等于1/2;和/或
所有所述基体凹部的底壁面积之和为第一面积,所有所述基体凸部的顶壁面积之和为第二面积,所述第一面积与所述第二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7。
CN202022198899.6U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 Active CN213882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8899.6U CN213882807U (zh)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8899.6U CN213882807U (zh)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82807U true CN213882807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11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8899.6U Active CN213882807U (zh) 2020-09-30 2020-09-30 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828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1734A1 (zh) * 2022-12-06 2024-06-13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内锅、烹饪器具和内锅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1734A1 (zh) * 2022-12-06 2024-06-13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内锅、烹饪器具和内锅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15912U (zh) 烹饪器具
KR102349011B1 (ko) 부분적으로 코팅된 스테인레스강 내부면을 포함하는 요리 용기 및 요리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CN212546564U (zh) 一种具有凹凸结构的物理不粘锅
CN213882807U (zh) 锅具
JPH02292042A (ja) 微少セラミツク被覆の彫刻版胴及びその被覆方法
KR20130026049A (ko) 조리기구 내부표면의 코팅구조 및 코팅방법
AU2003200090B2 (en) Cookware with undulating cooking surface
CN102293594A (zh) 具有硬质表面的铝合金不粘锅及其加工工艺
CN103274768A (zh) 一种陶瓷材料制品表面化学蚀刻方法
KR101028419B1 (ko) 알루미늄 조리기구의 제조방법
CN109349911A (zh) 一种外表面具有部分凹凸花纹的汤锅制作工艺
JP3587180B2 (ja) 耐汚れ性と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4305069A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制作方法
CN214510726U (zh) 容器及烹饪器具
CN105214922A (zh) 在壳体侧壁形成多种层次视觉效果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8355665U (zh) 一种锅具
CN212576750U (zh) 一种金属磨砂封釉板卷
CN111760773A (zh) 具有温度和油量指示的金属不粘器具的加工方法及产品
CN111633381B (zh) 适用于纯铁或复合铁不粘锅的制造工艺
CN220988442U (zh) 一种锅体
CN218832559U (zh) 一种以激光扫描改良金属涂层表面性能的锅体
CN218875125U (zh) 一种新型cbn砂轮
CN111058034A (zh) 一种农机耙齿合金多次熔覆制备方法
CN205649336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JP6606266B1 (ja) 台所用器具及びその装飾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