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23564U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23564U
CN213423564U CN202022234976.9U CN202022234976U CN213423564U CN 213423564 U CN213423564 U CN 213423564U CN 202022234976 U CN202022234976 U CN 202022234976U CN 213423564 U CN213423564 U CN 213423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driving
optical
reference element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349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朝彰
张哲维
蒋智文
翁智伟
王盈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US17/116,43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84682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23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23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第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一引导组件。第一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第一活动部用于连接一第一光学元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引导组件用于引导该第一活动部在一第一维度的运动。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涉及一种驱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电子装置大多配备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感光元件,以具有摄录功能。消费者在选购电子装置时,外型以及摄录功能皆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倾向选择薄的以及摄录功能良好的电子装置。因此,产生了潜望式(periscope)机构,其通过改变光路(optical path)的方向而可在设置多个光学元件的情形下兼顾电子装置的薄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第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一引导组件。第一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第一活动部用于连接一第一光学元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引导组件用于引导该第一活动部在一第一维度的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组件包括一第一引导元件、一第一接触单元、一第二接触单元。第一引导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引导元件包括金属材料,且第一引导元件不包括导磁性材料。第一接触单元直接接触第一引导元件。第一接触单元包括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活动部或固定部的多个第一接触元件。第一接触元件包括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第二接触单元直接接触第一引导元件。第二接触单元包括固定地设置于第二活动部或固定部的多个第二接触元件。第二接触元件包括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第一接触单元与第二接触单元沿着第一方向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包括用于承载第一光学元件的一第一承载件。第一承载件还包括一第一容置件。第一容置件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且第一接触元件经由焊接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且第一接触元件分别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中的不同角落。第一承载件包括一第一承载件开口,而第一容置件包括一第一容置件开口,且第一引导元件穿过第一承载件开口以及第一容置件开口。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为略多边形。或者,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为略三角形。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容置件开口为椭圆形或圆形。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的面积与第一容置件开口的面积不同。或者,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一容置件开口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引导元件,第二引导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引导元件包括金属材料,且第二引导元件不包括导磁性材料。第一活动部还包括一第一活动部凹槽,用于容纳第二引导元件。固定部还包括一固定部凹槽,用于容纳第二引导元件。第一活动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与固定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不同。或者,第一活动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与固定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互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一驱动线圈。第一磁性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第一驱动线圈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且第一驱动线圈的绕线轴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驱动线圈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活动部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第二活动部用于连接一第二光学元件。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二驱动线圈。第二磁性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第二驱动线圈对应于第二磁性元件,且第二驱动线圈的绕线轴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驱动线圈中。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线圈的中心与第二驱动线圈的中心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第一方向于一第一极限范围运动,而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第一方向于一第二极限范围运动。第一极限范围与第二极限范围不同,或者,第一极限范围大于第二极限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一底座,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固定部大致上为矩形,包括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一第四侧,第一光学元件的一光轴位于第一侧与第三侧之间并位于第二侧与第四侧之间。第二侧较第一侧短。光轴与第二侧的最短距离与光轴与第四侧的最短距离不同。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位于第二侧且底座位于第三侧。光轴与第二侧的最短距离大于光轴与第四侧的最短距离。光轴与第一侧的最短距离与光轴与第三侧的最短距离不同。或者,光轴与第一侧的最短距离小于光轴与第三侧的最短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感测组件,用于感测第一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运动。第一感测组件包括一第一参考元件、一第二参考元件、一第一感测元件。第一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第一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二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与第一参考元件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且第二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且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一感测元件经由感测第一参考元件及/或第二参考元件而感测第一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运动。第一参考元件的中心与第二参考元件的中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一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感测组件,用于感测第二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运动,第二感测组件包括一第三参考元件、一第四参考元件、一第二感测元件。第三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第三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四方向排列。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四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且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第四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第四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五方向排列。第五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五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五方向与第三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且第五方向平行于第四方向。第二感测元件经由感测第三参考元件及/或第四参考元件而感测第二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运动。第三参考元件的中心与第四参考元件的中心的连线平行第一方向。第三参考元件与第四参考元件由一体化的方式制成。
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易于组装,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通过第一活动部的运动,可容纳多个光学元件,并可达到对焦及/或变焦。选用特殊形状的驱动组件可增加第一活动部的运动行程。引导组件可引导第一活动部在某一维度的运动范围。而且,通过引导组件可降低第一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时与其他元件的接触面积,故可降低摩擦力,并避免第一活动部产生不想要的晃动、旋转、倾斜等。
附图说明
当阅读所附附图时,从以下的详细描述能最佳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应注意的是,根据业界的标准作法,各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任意的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说明。
图1是装设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搭配光路调整组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光路调整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5至图7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图。
图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前视图。
图9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外壳的立体图。
图11是电路组件以及底座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一承载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一承载件的前视图。
图14是第二承载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承载件的前视图。
图16是第一感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17是第二感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18是引导组件的示意图。
图19是第一容置件、第一接触单元、第一引导元件的立体图。
图20以及图21是第一容置件、第一接触单元、第一引导元件的前视图以及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1:电子装置
11-10,11-2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1-11:光路调整组件
11-12:光路调整元件
11-13:光路调整元件基座
11-110:第一光学元件
11-120:第二光学元件
11-200:外壳
11-201:光线入口
11-202:光线出口
11-203:顶壁
11-204:侧壁
11-210:第一承载件
11-211:第一承载件本体
11-212:第一承载件开口
11-213:第一承载件设置部
11-214:第一承载件凹槽,第一活动部凹槽
11-215:第一承载件容纳部
11-216:第一容置件
11-2161:第一容置空间
11-2162:第一容置件开口
11-220:第二承载件
11-221:第二承载件本体
11-222:第二承载件开口
11-223:第二承载件设置部
11-224:第二承载件凹槽,第二活动部凹槽
11-225:第二承载件容纳部
11-226:第二容置件
11-230:第一容纳件
11-240:第二容纳件
11-250:接触单元
11-251:第一接触单元
11-2511:第一接触元件
11-252:第二接触单元
11-2521:第二接触元件
11-260:引导单元
11-261:第一引导元件
11-262:第二引导元件
11-270:第一磁性元件
11-280:第一驱动线圈
11-281:第一驱动线圈的绕线轴
11-290:第二磁性元件
11-300:第二驱动线圈
11-301:第二驱动线圈的绕线轴
11-310:第一参考元件
11-320:第二参考元件
11-330:第三参考元件
11-340:第四参考元件
11-350:第一感测元件
11-360:第二感测元件
11-370:电路组件
11-371:电性连接部
11-380:底座
11-381:底座本体
11-382:底座支撑部
11-3821:底座支撑部凹槽,固定部凹槽
11-383:底座前侧设置部
11-384:底座后侧设置部
11-A1:第一方向
11-A2:第二方向
11-A3:第三方向
11-A4:第四方向
11-A5:第五方向
11-D1:第一驱动组件
11-D2:第二驱动组件
11-E:弹性组件
11-G:引导组件
11-I:固定部
11-I-1:第一侧
11-I-2:第二侧
11-I-3:第三侧
11-I-4:第四侧
11-L:入射光
11-L':出射光
11-M1:第一活动部
11-M2:第二活动部
11-O1:第一光轴
11-O2:第二光轴
11-S1:第一感测组件
11-S2:第二感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公开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并叙述各个构件以及排列方式的特定范例,以实施本公开的不同特征。例如,若本说明书叙述了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可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可包含了有附加特征形成于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而使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二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除此之外,在本公开的不同范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符号或字母。
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于性的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在…下方”、“下方”、“在…上方”、“上方”等用词,是为了便于描述图式中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绘示的方位外,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意欲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装置可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词亦可依此相同解释。
现配合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内容以及附图中,可能使用X轴、Y轴、Z轴来描述方向或方位。X轴、Y轴、Z轴各自不同且互相不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X轴、Y轴、Z轴大致上互相垂直。
图1是装设有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的一电子装置11-1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1-1可为平板电脑、智能型手机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通常设置于电子装置11-1的顶部区域。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可为潜望式机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1-1可进一步装设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2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20可分别成像,以提升电子装置11-1的摄录品质。
图2是搭配一光路调整组件11-1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的立体图,且在图2中以相当简略的方式绘示光路调整组件11-11。图3是光路调整组件11-11的示意图。光路调整组件11-11包括一光路调整元件11-12以及一光路调整元件基座11-13。光路调整元件11-12设置于光路调整元件基座11-13。光路调整元件11-12可为反射镜(mirror)、折射棱镜(prism)或分光镜(beam splitter)等。藉由光路调整元件11-12的转动或移动,光路调整组件11-11可改变一入射光11-L的光路并使其成为一出射光11-L’。入射光11-L大致上垂直于出射光11-L’。
接下来,请参考图4至图9,以了解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图4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的分解图。图5至图7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图。图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的前视图。图9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的侧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包括一固定部11-I、一第一活动部11-M1、一第二活动部11-M2、一第一驱动组件11-D1、一第二驱动组件11-D2、一第一感测组件11-S1、一第二感测组件11-S2、一引导组件11-G。第一活动部11-M1可相对于该固定部11-I运动,并用于连接包括一第一光轴11-O1的一第一光学元件11-110。第一光轴11-O1是通过第一光学元件11-110的中心的虚拟轴线。第二活动部11-M2也可相对于该固定部11-I运动,并用于连接包括一第二光轴11-O2的一第二光学元件11-120。第二光轴11-O2是通过第二光学元件11-120的中心的虚拟轴线。第一光轴11-O1以及第二光轴11-O2大致上平行于Z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轴11-O1大致上与第二光轴11-O2重合。第一光学元件11-110以及第二光学元件11-120可为一镜头或多个镜头形成的镜头组。镜头或镜头组可为透镜。而且,镜头或镜头组可由塑胶或玻璃制成。
第一驱动组件11-D1用于驱动第一活动部11-M1相对于固定部11-I运动。第二驱动组件11-D2用于驱动第二活动部11-M2相对于固定部11-I运动。第一感测组件11-S1用于感测第一活动部11-M1相对于固定部11-I的运动。第二感测组件11-S2用于感测第二活动部11-M2相对于固定部11-I的运动。引导组件11-G用于引导第一活动部11-M1以及第二活动部11-M2在一第一维度的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1-I包括一外壳11-200、一电路组件11-370、一底座11-380。第一活动部11-M1包括一第一承载件11-210以及一第一容纳件11-230。第二活动部11-M2包括一第二承载件11-220以及一第二容纳件11-240。第一驱动组件11-D1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11-270以及一第一驱动线圈11-280。第二驱动组件11-D2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11-290以及一第二驱动线圈11-300。第一感测组件11-S1包括一第一参考元件11-310、一第二参考元件11-320、一第一感测元件11-350。第二感测组件11-S2包括一第三参考元件11-330、一第四参考元件11-340、一第二感测元件11-360。引导组件11-G包括一接触单元11-250以及一引导单元11-260。详细来说,接触单元11-250可分为位于第一活动部11-M1中的至少一第一接触单元11-251以及位于第二活动部11-M2中的至少一第二接触单元11-252。引导单元11-260包括左侧的一第一引导元件11-261以及右侧的一第二引导元件11-262。应理解的是,元件可依照使用者需求增添或删减。
除了图4至图9之外,请一并参考图10以及图11来了解固定部11-I。图10是外壳11-200的立体图。图11是电路组件11-370以及底座11-380的立体图。外壳11-200连接于底座11-380。外壳11-200与底座11-380连接之后内部形成的空间可容纳并保护第一活动部11-M1、第二活动部11-M2、第一驱动组件11-D1、第二驱动组件11-D2、第一感测组件11-S1、第二感测组件11-S2、引导组件11-G等。因此,通过固定部11-I的保护,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光学元件11-110以及第二光学元件11-120是偏心结构(eccentric structure),第一光学元件11-110以及第二光学元件11-120并非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的正中央。沿着Z轴观察时,固定部11-I的轮廓大致上为矩形,包括一第一侧11-I-1(顶侧、矩形长边)、一第二侧11-I-2(左侧、矩形短边)、相对于第一侧11-I-1的一第三侧11-I-3(底侧、矩形长边)、相对于第二侧11-I-2的一第四侧11-I-4(右侧、矩形短边)(仅标示于图10)。第一驱动组件11-D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1-D2位于第二侧11-I-2。底座11-380位于第三侧11-I-3。
第一光学元件11-110的第一光轴11-O1位于第一侧11-I-1与第三侧11-I-3之间,并位于第二侧11-I-2与第四侧11-I-4之间。第一光轴11-O1与第一侧11-I-1的最短距离与第一光轴11-O1与第三侧11-I-3的最短距离不同。而且,第一光轴11-O1与第二侧11-I-2的最短距离与第一光轴11-O1与第四侧11-I-4的最短距离不同。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11-110较靠近第一侧11-I-1以及第四侧11-I-4,使得第一光轴11-O1与第一侧的11-I-1最短距离小于第一光轴11-O1与第三侧11-I-3的最短距离,并使得第一光轴11-O1与第二侧11-I-2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光轴11-O1与第四侧11-I-4的最短距离。
外壳11-200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如图10所示,外壳11-200具有一光线入口11-201、一光线出口11-202、一顶壁11-203、至少一侧壁11-204。光线入口11-201形成于外壳11-200的其中一侧。光线入口11-201可对应于光路调整组件11-11。光线入口11-201可让离开光路调整组件11-11的出射光11-L’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光线出口11-202形成于光线入口11-201的相对侧。光线出口可让出射光11-L’穿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具体地,出射光11-L’依序通过光线入口11-201、第二光学元件11-120、第一光学元件11-110、光线出口11-202。顶壁11-203垂直于Y轴。侧壁11-204由顶壁11-203的边缘沿着Y轴延伸。在图5至图9中,为了清楚显示其他元件,而省略了外壳11-200。
电路组件11-370设置于底座11-380上。电路组件11-370可为一电路板,例如,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软硬复合板等。可视情形裁切出所需的电路板11-370的形状。电路组件11-370包括一电性连接部11-371,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经由电性连接部11-371通入电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省略电路组件11-370,并将电路以模内成形(insert molding)的方式形成于底座11-380中。
如图11所示,底座11-380包括一底座本体11-381、至少一底座支撑部11-382、一底座前侧设置部11-383、一底座后侧设置部11-384。底座本体11-381为垂直于Y轴的板状结构。底座支撑部11-382大致上呈柱状。每一个底座支撑部11-382包括一底座支撑部凹槽(也可被称为固定部凹槽)11-3821。第二引导元件11-262藉由穿过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来设置于底座支撑部11-382。底座前侧设置部11-383以及底座后侧设置部11-384大致上呈L形。底座前侧设置部11-383以及底座后侧设置部11-384皆位于底座11-380的左侧。底座前侧设置部11-383可固定第二驱动线圈11-300,而底座后侧设置部11-384可固定第一驱动线圈11-280。因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11-280的高度大于第二驱动线圈11-300的高度,使得底座后侧设置部11-384的高度也大于底座前侧设置部11-383的高度,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除了图4至图9之外,请一并参考图12至图15来了解第一活动部11-M1以及第二活动部11-M2。图12是第一承载件11-210的立体图。图13是第一承载件11-210的前视图。图14是第二承载件11-220的立体图。图15是第二承载件11-220的前视图。第一承载件11-210的结构以及设计类似于第二承载件11-220的结构以及设计,但仍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第一承载件11-210与第二承载件11-220在Z轴上的尺寸并不相同等。在图6以及图7中,为了清楚显示其他元件,省略了第一承载件11-210以及第二承载件11-220。
第一承载件11-210包括一第一承载件本体11-211、一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一第一承载件设置部11-213、一第一承载件凹槽(也可被称为第一活动部凹槽)11-214、至少一第一承载件容纳部11-2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11-2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容置件11-216。
第一承载件本体11-211为中空的,用于承载第一容纳件11-230。第一容纳件11-230进一步容纳第一光学元件11-110。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位于第一承载件本体11-211的左侧。沿着Z轴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大致上为多边形或略多边形等形状,例如,三角形或略三角形。第一承载件设置部11-213位于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的左侧。第一承载件设置部11-213用于固定第一磁性元件11-270。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用于容纳第二引导元件11-262的至少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容纳部11-215的数量为二个,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承载件容纳部11-215的表面并非水平的,而是略为倾斜的。第一容置件11-216可容纳引导组件11-G的接触单元11-250的至少部分,将在关于引导组件11-G的内容中进一步描述第一容置件11-216。
类似地,第二承载件11-220包括一第二承载件本体11-221、一第二承载件开口11-222、一第二承载件设置部11-223、一第二承载件凹槽(也可被称为第二活动部凹槽)11-224、至少一第二承载件容纳部11-2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11-22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容置件11-226。
第二承载件本体11-221为中空的,用于承载第二容纳件11-240。第二容纳件11-240进一步容纳第二光学元件11-120。第二承载件开口11-222位于第二承载件本体11-221的左侧。沿着Z轴观察时,第二承载件开口11-222大致上为多边形或略多边形等形状,例如,三角形或略三角形。第二承载件设置部11-223位于第二承载件开口11-222的下方。第二承载件设置部11-223用于固定第二磁性元件11-290。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用于容纳第二引导元件11-262的至少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一承载件容纳部11-215的数量,第二承载件容纳部11-225的数量为一个,用于同时容纳第三参考元件11-330以及第四参考元件11-340。而且,不同于第一承载件容纳部11-215的表面,第二承载件容纳部11-225的表面为水平的。第二容置件11-226可容纳引导组件11-G的接触单元11-250的至少部分。
接下来,请参考图4至图9,以了解第一驱动组件11-D1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1-D2。第一磁性元件11-270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1-290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11-A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11-A1大致上平行于Z轴)延伸。第一驱动线圈11-280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1-300大致上呈中空圆柱形且沿着第一方向11-A1延伸。第一磁性元件11-270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1-290的磁极沿着第一方向11-A1排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所定义的磁极为N极及/或S极。
第一驱动线圈11-280的一绕线轴11-281平行于第一方向11-A1。第一驱动线圈11-280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11-270。具体地,第一磁性元件11-27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驱动线圈11-280中。当电流通入第一驱动线圈11-280时,第一磁性元件11-270与第一驱动线圈11-280之间可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11-A1的磁力,进而驱动第一活动部11-M1及在其内的第一光学元件11-110沿着第一方向11-A1于一第一极限范围运动,以达成变焦或对焦。
类似地,第二驱动线圈11-300的一绕线轴11-301平行于第一方向11-A1。第二驱动线圈11-300对应于第二磁性元件11-290。具体地,第二磁性元件11-29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驱动线圈11-300中。当电流通入第二驱动线圈11-300时,第二磁性元件11-290与第二驱动线圈11-300之间可产生平行于第一方向11-A1的磁力,进而驱动第二活动部11-M2及在其内的第二光学元件11-120沿着第一方向11-A1于一第二极限范围运动,以达成变焦或对焦。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极限范围与第二极限范围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限范围大于第二极限范围。通常地,若第一极限范围大于第二极限范围,则第一驱动组件11-D1可被称为对焦组件,而第二驱动组件11-D2可被称为变焦组件,但对焦、变焦等用语并不构成限制。
除此之外,虽然第一磁性元件11-270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1-290皆沿着第一方向11-A1延伸,不过第一磁性元件11-270与第二磁性元件11-290在第一方向11-A1上并非重叠地设置。沿着第一方向11-A1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1-270的中心与第二磁性元件11-290的中心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又,沿着第一方向11-A1观察时,第一驱动线圈11-280的中心与第二驱动线圈11-300的中心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
又,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大致上呈长方体的第一磁性元件及/或第二磁性元件,并采用大致上呈椭圆形的第一驱动线圈及/或第二驱动线圈。不过,本实施例的大致上呈长条形的第一磁性元件11-270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1-290与大致上呈中空圆柱体的第一驱动线圈11-280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1-290的搭配可较有效地利用空间,故可产生较大的磁力,使得第一活动部11-M1以及第二活动部11-M2可产生较大的运动行程(stroke)。
接下来,除了图4至图9之外,请一并参考图16以及图17,以了解第一感测组件11-S1以及第二感测组件11-S2。图16是第一感测组件11-S1的示意图。图17是第二感测组件11-S2的示意图。
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包括磁性材料。例如,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可为一磁铁、一永久磁铁等。第一感测元件11-350设置于电路组件11-370上。第一感测元件11-350经由感测第一参考元件11-310及/或第二参考元件11-320而感测第一活动部11-M1相对于固定部11-I的运动。
如前所述,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设置于第一承载件11-210的第一承载件容纳部11-215。第二参考元件11-320与第一参考元件11-310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第一参考元件11-310的磁极沿着一第二方向11-A2排列,而第二参考元件11-320的磁极沿着一第三方向11-A3排列。第二方向11-A2与第一方向11-A1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三方向11-A3与第一方向11-A1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三方向11-A3与第二方向11-A2不垂直也不平行。不过,第一参考元件11-310的中心与第二参考元件11-320的中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一方向11-A1。简单来说,如图9以及图16所示,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并非完全水平地设置。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可为约0度至约10度。例如,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可为约8度。如前所述,第一活动部11-M1的第一极限范围可能大于第二活动部11-M2的第二极限范围,为了更佳地感测第一活动部11-M1的运动,非水平地设置的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可增加第一参考元件11-310以及第二参考元件11-320所产生的磁场的线性度,从而提升第一感测组件11-S1的感测精度。
第三参考元件11-330以及第四参考元件11-340包括磁性材料。例如,第三参考元件11-330以及第四参考元件11-340可为一磁铁、一永久磁铁等。第二感测元件11-360设置于电路组件11-370上。第二感测元件11-360经由感测第三参考元件11-330及/或第四参考元件11-340而感测第二活动部11-M2相对于固定部11-I的运动。
如前所述,第三参考元件11-330以及第四参考元件11-340设置于第二承载件11-220的第二承载件容纳部11-225。第三参考元件11-330的磁极沿着一第四方向11-A4排列,而第四参考元件11-340的磁极沿着一第五方向11-A5排列。第四方向11-A4垂直于第一方向11-A1。第四方向11-A4与第二方向11-A2不垂直也不平行。第四方向11-A4与第三方向11-A3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五方向11-A5垂直于第一方向11-A1。第五方向11-A5与第二方向11-A2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五方向11-A5与第三方向11-A3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五方向11-A5平行于第四方向11-A4。简单来说,如图9以及图17所示,第三参考元件11-330以及第四参考元件11-340是大致上水平地设置。因此,第三参考元件11-330的中心与第四参考元件11-340的中心的连线平行第一方向11-A1。不过,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倾斜地设置第三参考元件11-330以及第四参考元件11-3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参考元件11-330与第四参考元件11-340由一体化的方式制成。例如,第三参考元件11-330与第四参考元件11-340为包括至少二对(至少四个)磁极的一多极磁铁。
接下来,请先参考图18,以了解引导组件11-G。图18是引导组件11-G的示意图。如前所述,位于第一活动部11-M1中的接触单元11-250被定义为第一接触单元11-251,而位于第二活动部11-M2中的接触单元11-250被定义为第二接触单元11-252。在本实施例中,接触单元11-250包括二组第一接触单元11-251以及二组第二接触单元11-252。第一接触单元11-251与第二接触单元11-252沿着第一方向11-A1排列。第一接触单元11-251包括多个第一接触元件11-2511。第二接触单元11-252包括多个第二接触元件11-2521。
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左侧的第一引导元件11-261直接接触第一接触单元11-251以及第二接触单元11-252,而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10右侧的第二引导元件11-262并不会接触第一接触单元11-251以及第二接触单元11-252。第一引导元件11-261以及第二引导元件11-262为长条形结构并沿着第一方向11-A1延伸,例如,杆状。第一引导元件11-261以及第二引导元件11-262包括金属材料但不包括导磁性材料。导磁性材料指的是具有磁导率(magnetic permeability)的材料。
第二引导元件11-262穿过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如图12以及图14所示,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以及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可定义为朝向X轴凹陷,即,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以及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的凹陷方向在X轴上。如图11所示,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可定义为朝向Z轴凹陷,即,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的凹陷方向在Z轴上。因此,穿过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的第二引导元件11-262可使得第一活动部11-M1及/或第二活动部11-M2在Y轴上保持固定。换句话说,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以及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的凹陷方向与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的凹陷方向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凹槽11-214以及第二承载件凹槽11-224与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的凹陷方向互相垂直。又,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支撑部凹槽11-3821在X轴上的尺寸可能设计成略大于第二引导元件11-262在X轴上的尺寸,使得第二引导元件11-262在X轴上仍有些许移动的空间,利于调整第一活动部11-M1及/或第二活动部11-M2的位置。
接下来,除了图18之外,请一并参考图19至图21,以进一步了解引导组件11-G的第一接触单元11-251以及第一引导元件11-261。图19是第一容置件11-216、第一接触单元11-251、第一引导元件11-261的立体图。图20以及图21是第一容置件11-216、第一接触单元11-251、第一引导元件11-261的前视图以及后视图。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容置件11-216与第二容置件11-226可能完全相同或大致上相同,第一接触单元11-251与第二接触单元11-252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大致上相同。为了简化,在以下内容中主要讨论第一容置件11-216以及第一接触单元11-251,但第二容置件11-226以及第二接触单元11-252也可包括大致上相同或类似的特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件11-216的数量为二个。二个第一容置件11-216彼此面对,故可保护内部的第一接触元件11-2511。每一个第一容置件11-216皆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11-2161以及一第一容置件开口11-2162。沿着Z轴观察时,第一容置件开口11-2162大致上为椭圆形或圆形等形状。引导组件11-G的第一引导元件11-261穿过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以及第一容置件开口11-2162。沿着Z轴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的面积与第一容置件开口11-2162的面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沿着Z轴观察时,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的面积(大致上呈三角形)大于第一容置件开口11-2162的面积(大致上呈圆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元件11-2511的数量为六个。不过,第一接触元件11-2511的数量或形状等特征可根据第一容置件11-216的形状或结构等特征进行调整。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件11-216大致上呈三角形,故搭配三个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容置件11-216可能为四边形,并搭配四个第一接触元件11-2511。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省略第一容置件11-216,而将第一接触元件11-2511设置成直接接触第一承载件11-210。在这样的情形下,第一接触元件11-2511的数量可根据第一承载件开口11-212的形状或结构等特征进行调整。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包括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
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11-2161中,固定方式可包括焊接或胶水黏着等。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分别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2161的不同角落。如图19至图21所示,第一引导元件11-261直接接触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并可达成紧密配合(closefit)。因此,通过第一接触单元11-251,第一活动部11-M1不会直接接触第一引导元件11-261,可降低第一活动部11-M1相对于固定部11-I运动时与其他元件的接触面积,故可降低第一活动部11-M1相对于固定部11-I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固定地设置于第一活动部11-M1。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可能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11-I,例如,第一接触元件11-2511可能固定地设置于底座支撑部凹槽(固定部凹槽)11-3821中。任何第一引导元件11-261可直接接触第一接触元件11-2511而降低摩擦力的方式皆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畴内。
综合来说,第一引导元件11-261与第一接触单元11-251及/或第二接触单元11-252之间的接触可降低第一活动部11-M1以及第二活动部11-M2相对于固定部11-I运动时与其他元件的接触面积,故可降低摩擦力。而且,第二引导元件11-262可协助固定第一活动部11-M1。因此,引导组件11-G可有效避免第一活动部11-M1以及第二活动部11-M2的不想要的晃动、旋转、倾斜等。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第一活动部11-M1在第一方向11-A1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活动部11-M2在第一方向11-A1上的尺寸,故二组第一接触单元11-251之间的距离大于二组第二接触单元11-252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活动部11-M1相较于第二活动部11-M2具有较大的调整范围或调整容许值。也就是说,第一活动部11-M1相较于第二活动部11-M2更容易避免不想要的晃动、旋转、倾斜等。
如前所述,本公开提供一种可作为潜望式机构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故可达到微型化。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易于组装,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通过第一活动部及/或第二活动部的运动,可容纳多个光学元件,并可达到对焦及/或变焦。选用特殊形状的驱动组件可增加第一活动部及/或第二活动部的运动行程。引导组件可引导第一活动部及/或第二活动部在某一维度的运动范围。而且,通过引导组件可降低第一活动部以及第二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时与其他元件的接触面积,故可降低摩擦力,并避免第一活动部以及第二活动部产生不想要的晃动、旋转、倾斜等。
前面概述数个实施例的特征,使得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可轻易地使用本公开作为设计或修改其他制程以及结构的基础,以实现在此介绍的实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达到相同优点。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亦应理解的是,这样的等同配置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以及范围,且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以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变、替换以及更改。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部;
一第一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并用于连接一第一光学元件;
一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引导组件,用于引导该第一活动部在一第一维度的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引导组件包括:
一第一引导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引导元件包括金属材料,且该第一引导元件不包括导磁性材料;
一第一接触单元,直接接触该第一引导元件,其中该第一接触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接触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一活动部或该固定部,且所述多个第一接触元件包括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以及
一第二接触单元,直接接触该第一引导元件,其中该第二接触单元包括多个第二接触元件,固定地设置于一第二活动部或该固定部,且所述多个第二接触元件包括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
其中该第一接触单元与该第二接触单元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活动部包括一第一承载件,用于承载该第一光学元件,且该第一承载件还包括一第一容置件,该第一容置件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且所述多个第一接触元件经由焊接固定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所述多个第一接触元件分别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的不同角落,其中该第一承载件包括一第一承载件开口,而该第一容置件包括一第一容置件开口,且该第一引导元件穿过该第一承载件开口以及该第一容置件开口,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承载件开口为多边形,或者,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承载件开口为三角形,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容置件开口为椭圆形或圆形,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承载件开口的面积与该第一容置件开口的面积不同,或者,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承载件开口的面积大于该第一容置件开口的面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引导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引导元件,该第二引导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二引导元件包括金属材料,且该第二引导元件不包括导磁性材料,其中该第一活动部还包括一第一活动部凹槽,用于容纳该第二引导元件,其中该固定部还包括一固定部凹槽,用于容纳该第二引导元件,其中该第一活动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与该固定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不同,或者,该第一活动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与该固定部凹槽的凹陷方向互相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组件包括:
一第一磁性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的磁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以及
一第一驱动线圈,对应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且该第一驱动线圈的绕线轴平行于该第一方向,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驱动线圈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二活动部,用于连接一第二光学元件;以及
一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
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一第二磁性元件,包括长条形结构且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以及
一第二驱动线圈,对应于该第二磁性元件,且该第二驱动线圈的绕线轴平行于该第一方向,其中该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二驱动线圈中;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驱动线圈的中心与该第二驱动线圈的中心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沿着该第一方向于一第一极限范围运动,而该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沿着该第一方向于一第二极限范围运动,其中该第一极限范围与该第二极限范围不同,或者,该第一极限范围大于该第二极限范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包括一底座,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固定部为矩形,包括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一第四侧,该第一光学元件的一光轴位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三侧之间并位于该第二侧与该第四侧之间,其中该第二侧较该第一侧短,其中该光轴与该第二侧的最短距离与该光轴与该第四侧的最短距离不同,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驱动组件以及该第二驱动组件位于该第二侧且该底座位于该第三侧,其中该光轴与该第二侧的最短距离大于该光轴与该第四侧的最短距离,其中该光轴与该第一侧的最短距离与该光轴与该第三侧的最短距离不同,或者,该光轴与该第一侧的最短距离小于该光轴与该第三侧的最短距离。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感测组件,用于感测该第一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运动,该第一感测组件包括:
一第一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该第一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
一第二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与该第一参考元件相隔一不为零的间隙,且该第二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三方向排列,其中该第三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且该第三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以及
一第一感测元件,经由感测该第一参考元件及/或该第二参考元件而感测该第一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运动;
其中该第一参考元件的中心与该第二参考元件的中心的连线平行于该第一方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感测组件,用于感测该第二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运动,该第二感测组件包括:
一第三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该第三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四方向排列,其中该第四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该第四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且该第四方向与该第三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
一第四参考元件,包括磁性材料,该第四参考元件的磁极沿着一第五方向排列,其中该第五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该第五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该第五方向与该第三方向不垂直也不平行,且该第五方向平行于该第四方向;以及
一第二感测元件,经由感测该第三参考元件及/或该第四参考元件而感测该第二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运动;
其中该第三参考元件的中心与该第四参考元件的中心的连线平行该第一方向;
其中该第三参考元件与该第四参考元件由一体化的方式制成。
CN202022234976.9U 2020-02-10 2020-10-09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ctive CN213423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116,437 US11846827B2 (en) 2020-02-10 2020-12-09 Optical element drive mechanis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72259P 2020-02-10 2020-02-10
US62/972,259 2020-0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23564U true CN213423564U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6721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34976.9U Active CN213423564U (zh) 2020-02-10 2020-10-09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022392002.3U Active CN215341001U (zh) 2020-02-10 2020-10-23 触觉回馈模块
CN202022634750.8U Active CN213750599U (zh) 2020-02-10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92002.3U Active CN215341001U (zh) 2020-02-10 2020-10-23 触觉回馈模块
CN202022634750.8U Active CN213750599U (zh) 2020-02-10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6827B2 (zh)
CN (3) CN2134235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5673B (zh) * 2021-09-30 2023-09-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9445B2 (en) * 2002-10-25 2005-04-12 Pentax Corporation Power/manual lens barrel having a manual operating ring
JP2009189091A (ja) * 2008-02-04 2009-08-20 Hoya Corp 直線型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100165493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 imaging device, a optical system retaining method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EP2341380A3 (en) * 2009-12-15 2011-08-03 Dialog Imaging Systems GmbH Twin-actuator configuration for a camera module
WO2017222188A1 (ko) * 2016-06-22 2017-12-28 (주)알비케이이엠디 카메라 모듈의 볼 가이드 구조
KR102489148B1 (ko) * 2018-01-31 2023-01-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536997B1 (ko) * 2018-04-12 2023-05-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00044488A (ko) * 2018-10-19 2020-04-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액츄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11693208B2 (en) * 2019-02-01 2023-07-04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ensing system
CN211741621U (zh) * 2019-03-28 2020-10-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4504084U (zh) * 2019-11-15 2021-10-2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4474266U (zh) * 2020-07-24 2021-10-2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
US11906808B2 (en) * 2020-08-28 2024-02-20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module
US11815736B2 (en) * 2020-09-15 2023-11-14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17279140U (zh) * 2020-10-22 2022-08-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机构以及光学***
CN114397764A (zh) * 2020-10-22 2022-04-2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机构以及光学***
CN214540259U (zh) * 2020-12-04 2021-10-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
US11835683B2 (en) * 2020-12-18 2023-12-05 Tdk Taiwan Corp. Tactile feedback mechanism
US20220308306A1 (en) * 2021-03-29 2022-09-29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15327735A (zh) * 2021-05-10 2022-11-11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
US20220399486A1 (en) * 2021-06-11 2022-12-15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mechanis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5673B (zh) * 2021-09-30 2023-09-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47605A1 (en) 2021-08-12
US11846827B2 (en) 2023-12-19
CN215341001U (zh) 2021-12-28
CN213750599U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61854B2 (ja) レンズ駆動モジュール
US20210055569A1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ing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580238B (zh) 镜头驱动模块
US8861946B2 (en) Device for driving camera lens module in portable terminal
US20220342276A1 (en)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comprising same
CN11699092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3302731U (zh) 相机模块
CN213423564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5552877A (zh) 相机装置
KR102517913B1 (ko) 광학부재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221124969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14585956B (zh) 棱镜驱动装置
US20220417406A1 (en) Camera module
US20220066232A1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21429017U (zh) 相机模块和电子设备
US20220317412A1 (en) Actuator for driving zoom
KR20230174102A (ko) 반사부재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기기
CN117270147A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18339493A (zh) 变焦驱动用致动器
CN117826360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