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5810U - 散热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5810U
CN213175810U CN202022365726.9U CN202022365726U CN213175810U CN 213175810 U CN213175810 U CN 213175810U CN 202022365726 U CN202022365726 U CN 202022365726U CN 213175810 U CN213175810 U CN 213175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heat sink
outlet
hea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6572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区顺
刘林
禹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6572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5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5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5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和车辆,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芯体,第一芯体内具有第一液流通道,第一芯体为流经第一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芯体,第二芯体内具有第二液流通道,第二芯体为流经第二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和第一散热器相连接,第二芯体和第一芯体在垂直于第一芯体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第二液流通道与第一液流通道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散热装置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结构简单且具有更高的散热能力,可以为具有更大发热量的发动机的散热需求。车辆的发动机冷却***采用上述的散热装置,因此具有更强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燃气发动机的散热需求。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若无法发散掉,就会造成发动机过热。
现有的汽车中会给发动机配置一套冷却***,用于给发动机及其他部件进行降温。
汽车发动机主要包括汽油机、柴油机和燃气机,不同发动机的发热量不同,其中燃气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就高于汽油机和柴油机。
因此适用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冷却***不适用于燃气机,现有的冷却***的散热能力无法满足燃气机的散热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具有更高的散热能力,可以为具有更大发热量的发动机的散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发动机冷却***采用上述的散热装置,因此具有更强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燃气发动机的散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芯体,第一芯体内具有第一液流通道,第一芯体为流经第一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芯体,第二芯体内具有第二液流通道,第二芯体为流经第二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和第一散热器相连接,第二芯体和第一芯体在垂直于第一芯体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第二液流通道与第一液流通道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散热器的第二液流通道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因此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均能够进行散热,使得散热装置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能够为发热量更大的热源提供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器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均与第一液流通道连通,第二散热器设置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均与第二液流通道连通,第一出口和第二入口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器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均与第一液流通道连通,第二散热器设置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均与第二液流通道连通;散热装置还包括入液管和出液管,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均与入液管连通,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均与出液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器还包括框体,第一芯体的两长边缘处均设置有框体,第二散热器与框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还包括中冷器;中冷器包括第三芯体,第三芯体内具有气流通道,第三芯体为流经气流通道的气体进行散热;第一散热器和中冷器连接,第一芯体和第三芯体在垂直于第一芯体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器还包括框体,第一芯体的两长边缘处均设置有框体,中冷器与框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中冷器还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分别设置在第三芯体的相对的两侧;第三芯体设置在第一芯体的一侧,第一气室的一部分朝向第一芯体的另一侧突出形成进气口嘴,第二气室的一部分朝向第一芯体的另一侧突出形成出气口嘴;第一芯体的两长边缘处的两个框体上各设置有一个固定支架,两个固定支架分别与进气口嘴和出气口嘴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芯体和第三芯***于第一芯体的同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还包括风扇,第二芯体设置在第一芯体的一侧,风扇设置在与第一芯体的另一侧。
一种车辆,其包括发动机冷却***,发动机冷却***包括上述的散热装置,发动机冷却***的冷却液流经散热装置的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以进行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发动机冷却***采用了上述的散热装置,因此具有更强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燃气发动机的散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散热装置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具有更高的散热能力,可以为具有更大发热量的发动机的散热需求。车辆的发动机冷却***采用上述的散热装置,因此具有更强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燃气发动机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第一散热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第二散热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中冷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风扇的护风罩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散热器;11-第一芯体;12-第一入口;13-第一出口;14-框体;15-固定支架;20-第二散热器;21-第二芯体;22-第二入口;23-第二出口;24-水室;25-连接支架;30-中冷器;31-第三芯体;32-第一气室;33-第二气室;34-进气口嘴;35-出气口嘴;41-护风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且散热能力强的特点,图1至图5示出了散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第一散热器10包括第一芯体11,第一芯体11内具有第一液流通道,第一芯体11为流经第一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20包括第二芯体21,第二芯体21内具有第二液流通道,第二芯体21为流经第二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20和第一散热器10连接,第二芯体21和第一芯体11在垂直于第一芯体11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
第一散热器10具有第一芯体11,第一芯体11内具有第一液流通道,用于热交换的液体流经第一液流通道,液体通过第一芯体11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液体的温度。
第一散热器10还包括框体14,框体14用于保护第一芯体11,并且与第二散热器20等其他部件连接。
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0包括两个框体14,分别设置在第一芯体11的两长边缘处。第二散热器20与框体14连接。
在另一些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框体包裹第一芯体11的四周边缘,为第一芯体11提供保护。
第一散热器10还设置有第一入口12和第一出口13,第一入口12和第一出口13分别设置在第一芯体11的两短边缘处,第一入口12为第一液流通道的入口,第一出口13为第一液流通道的出口。
图3示出了第二散热器20的结构,第二散热器20包括第二芯体21,第二芯体21的两短边缘处分别设置有两个水室24,两个水室24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入口22和第二出口23,两个水室24分别与第二液流通道的两端连通,因此第二入口22作为第二液流通道的入口,第二出口23作为第二液流通道的出口。
两个水室24分别对应第一散热器10的两个框体14,水室24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连接支架25,连接支架25沿朝向第一散热器10的方向突出于水室24,连接支架25与框体14连接,从而连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0的第一出口13和第二散热器20的第二入口22相连通,即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串联连接。
在散热装置中,液体从第一入口12进入第一液流通道,之后从第一出口13排出并通过第二入口22进入第二液流通道,最后从第二出口23排出。因此第一散热器10为主散热器,带走大部分的热量,为液体提供一级冷却,第二散热器20为辅散热器,进一步带走热量,为液体提供二级冷却。
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串联连通,液体依次进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因此散热装置的流量较小。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并联连通,散热装置还包括入液管和出液管,第一入口12和第二入口22均与入液管连通,第一出口13和第二出口23均与出液管连通。
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并联连通,液体分流进入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因此散热装置的流量更大。
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的结构简单,连接结构也简单,可以采用现有的散热器制造,并且散热能力要强于现有的散热器,因此能够为更大发热量的热源进行散热,例如燃气发动机。
散热装置还包括中冷器30;如图4所示,中冷器30包括第三芯体31,第三芯体31内具有气流通道,第三芯体31为流经气流通道的气体进行散热;第一散热器10和中冷器30连接,第一芯体11和第三芯体31在垂直于第一芯体11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
中冷器30为进入发动机的气体进行降温,气体流经第三芯体31内的气流通道,降温后再进入发动机,并且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压力,提高发动机的有效功率。
中冷器30与框体14连接。
具体地,中冷器30还包括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分别设置在第三芯体31的相对的两侧,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分别与第一芯体11的两长边缘处的框体14相对应;第三芯体31设置在第一芯体11的一侧,第一气室32的一部分朝向第一芯体11的另一侧突出形成进气口嘴34,第二气室33的一部分朝向第一芯体11的另一侧突出形成出气口嘴35;第一芯体11的两长边缘处的框体14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固定支架15,两个固定支架15分别与进气口嘴34和出气口嘴35相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分别设置在第三芯体31的两侧,与第一散热器10的两个框体14相对应,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上均设置有连接件,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通过连接件与框体14连接。
进气口嘴34和出气口嘴35均呈圆柱形,两个框体14上各设置有一个固定支架15,当中冷器30安装到第一散热器10上时,进气口嘴34与一个固定支架15连接,出气口嘴35与另一个固定支架15连接,因此中冷器30和第一散热器10的连接更加紧固。
如图1所示,第二芯体21和第三芯体31位于第一芯体11的同一侧。第二芯体21位于第三芯体31的下方,第二芯体21和第三芯体31覆盖了第一芯体11的大部分。
散热装置还包括风扇,第二芯体21和第三芯体31设置在第一芯体11的一侧,风扇设置在与第一芯体11的另一侧。
风扇向第一芯体11、第二芯体21和第三芯体31吹风,从而实现散热降温。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风扇的护风罩41,护风罩41设置在第一芯体11的远离第二芯体21的一侧,护风罩41的作用包括保护风扇的扇叶和为风扇的气流提供引导。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冷却***,发动机冷却***包括上述的散热装置,发动机冷却***的冷却液流经散热装置的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以进行降温。
发动机冷却***采用防冻液作为导热载体,防冻液在发动机冷却***的管路中循环,每次循环均需要通过散热装置进行散热冷却,从而以较低的温度进入发动机。
此外,进入发动机的气体也先进过散热装置的中冷器30进行散热冷却,从而能够以更低的温度进入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发动机可以为燃气发动机,也可以为汽油机或柴油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器(10)和第二散热器(20);所述第一散热器(10)包括第一芯体(11),所述第一芯体(11)内具有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芯体(11)为流经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所述第二散热器(20)包括第二芯体(21),所述第二芯体(21)内具有第二液流通道,所述第二芯体(21)为流经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液体进行散热;所述第二散热器(20)和所述第一散热器(10)相连接,所述第二芯体(21)和所述第一芯体(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芯体(11)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第二液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串联连通或并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10)设置有第一入口(12)和第一出口(13),所述第一入口(12)和所述第一出口(13)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器(20)设置有第二入口(22)和第二出口(23),所述第二入口(22)和所述第二出口(23)均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3)和所述第二入口(2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10)设置有第一入口(12)和第一出口(13),所述第一入口(12)和所述第一出口(13)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器(20)设置有第二入口(22)和第二出口(23),所述第二入口(22)和所述第二出口(23)均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连通;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入液管和出液管,所述第一入口(12)和所述第二入口(22)均与所述入液管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3)和所述第二出口(23)均与所述出液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10)还包括框体(14),所述第一芯体(11)的两长边缘处均设置有所述框体(14),所述第二散热器(20)与所述框体(1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中冷器(30);所述中冷器(30)包括第三芯体(31),所述第三芯体(31)内具有气流通道,所述第三芯体(31)为流经所述气流通道的气体进行散热;所述第一散热器(10)和所述中冷器(30)连接,所述第一芯体(11)和所述第三芯体(3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芯体(11)的板面的方向上重叠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10)还包括框体(14),所述第一芯体(11)的两长边缘处均设置有所述框体(14),所述中冷器(30)与所述框体(1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30)还包括第一气室(32)和第二气室(33),所述第一气室(32)和所述第二气室(3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芯体(31)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芯体(31)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11)的一侧,所述第一气室(32)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芯体(11)的另一侧突出形成进气口嘴(34),所述第二气室(33)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芯体(11)的另一侧突出形成出气口嘴(35);位于所述第一芯体(11)的两长边缘处的两个所述框体(14)上各设置有一个固定支架(15),两个所述固定支架(15)分别与所述进气口嘴(34)和所述出气口嘴(35)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体(21)和所述第三芯体(31)位于所述第一芯体(11)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第二芯体(21)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11)的一侧,所述风扇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芯体(11)的另一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所述发动机冷却***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装置的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以进行降温。
CN202022365726.9U 2020-10-21 2020-10-21 散热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3175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65726.9U CN213175810U (zh) 2020-10-21 2020-10-21 散热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65726.9U CN213175810U (zh) 2020-10-21 2020-10-21 散热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5810U true CN213175810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79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65726.9U Active CN213175810U (zh) 2020-10-21 2020-10-21 散热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5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3506B2 (en) Exhaust heat exchanger
US7730734B2 (en) Cooling apparatus of a fuel cell vehicle
US20130206371A1 (en) Cooling structure
US20110303395A1 (en) Vehicle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4295521A (en) Heat exchanger core mounting apparatus
KR101952108B1 (ko) 구조적 코어를 갖는 매니폴드 일체형 인터쿨러
US2009026078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motor vehicles
US20110053025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fuel cell vehicle
JP2009012599A (ja) ラジエータシール構造
CN213175810U (zh) 散热装置和车辆
CN212614984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
CN210130047U (zh) 后备箱散热装置
CN209895255U (zh) 一种风液混合散热机箱
CN201265446Y (zh) 发动机散热器组及带有散热器组的发动机冷却***
KR101760292B1 (ko) 수냉식 열교환 시스템
CN108155438A (zh)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和车辆
KR102498669B1 (ko) 쿨링모듈
CN114458435B (zh) 一种复合散热装置
CN221220618U (zh) 一种柴油发动机散热器
CN207800832U (zh)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和车辆
KR20140076218A (ko) 엔진커버를 이용한 냉각시스템
CN214083821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散热总成
CN219372305U (zh) 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CN213928539U (zh) 一种柴油机散热器
CN220653860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车载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