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1214U - 一种液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1214U
CN213071214U CN202021800569.3U CN202021800569U CN213071214U CN 213071214 U CN213071214 U CN 213071214U CN 202021800569 U CN202021800569 U CN 202021800569U CN 213071214 U CN213071214 U CN 213071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unner
liquid outlet
heat exchang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05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红艳
刘志鑫
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xiang A123 Systems As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xiang Group Corp
Wanxiang A123 Systems As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xiang Group Corp, Wanxiang A123 Systems As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xiang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8005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12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1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1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包括流道板及盖板,流道板上设有盛冷却液的凹槽,凹槽构成流道,流道板上还设有换热单元、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换热单元分别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连通,换热单元包括一分为二的进液分流道及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对称设置,S形出液分流道与进液分流道首尾相连,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的尾部合二为一且与出液流道相连通,进液分流道与进液流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细化模组所在位置的流体通道,选择性优化换热结构,实现发热区加强换热目的;在模组安装区域,流道之间能够换热,保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S形出液分流道的重合使得电池中心部分对应的流道内流量增加,加强了换热,改善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板。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能源,电池的温升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控制电池温升的手段趋势仍然是液冷方式。保证电池温升在合理范围之内的情况下,还要控制电池之间的温差。冷却液通过al板与电池进行换热,冷却液的走向,流道的设计对换热能力均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技术方案,冷却液流道沿着模组的摆放位置,整体进行结构设计,没有局部进行优化,虽然也能满足电池的温升要求,但是电池之间的温差控制较为薄弱。在客户明确有压降和流量要求的情况下,由于冷却液流道设计‘粗放’,目前的方案在降低到整个电池包的温升的同时,兼顾电池之间的温差的效果不太理想。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换热强度可调的均温液冷板”,其公告号CN209993695U,包括盖板7、流道基板8,其中流道基板8采用了一种沿程换热强度可调的流道结构设计,窄端两侧开有流体进出口,分为均流区2、可调换热区3、汇流区4。其中可调换热区3的翅片沿流体流动方向的尺寸可变、排列密集程度依次增加,通过流道结构的改变,增加流体在流道后半段的流速及换热表面,使换热强度沿流动方向依次提高。该方案中冷却液从左至右流动,能够降低电池的温升,但未实现根据电池发热位置布局流道,从左至右往一个方向流动,冷却液升温后,流速降低且换热能力下降,后端电池的温度高于前端,电池之间温度不同,温差大;对于的单一电池来说,电池前端的温度高于后端,电池内部存在温差,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冷却液流道布局不合理,无热源处与热源处流道无针对性布局,无法消除电池之间存在温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液冷板,根据模组排放方式,通过细化模组所在位置的冷却液流道,增大换热面积,让冷却液在有热源的位置与热源充分接触,而在无热源处简化设计,在相同压降要求下,提高液冷***的带热能力。其次,在模组安装区域,设计流道之间的交界面换热,调节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改善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板,包括流道板及盖板,所述流道板上设有盛冷却液的凹槽,所述凹槽构成流道,流道板上还设有换热单元、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所述换热单元分别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连通,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一分为二的进液分流道及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对称设置,S形出液分流道与进液分流道首尾相连,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的尾端合二为一且与出液流道相连通,所述进液分流道与进液流道相连通。
根据热源位置或电池位置设置换热单元的位置,在无热源处或无电池的位置将流道简化设计,减少冷却液的压力损失,在相同的压降要求下,提高了液冷板的带热能力,冷却液经进液流道流入换热单元后一分为二,形成两路流入进液分流道,进液分流道的流量是进液流道的一半,冷却液进入S形出液分流道,S形出液分流道增大了换热面积,使冷却液在有热源的位置与热源充分接触,充分吸收热量,S形出液流道使得流道与流道之间充分换热,调节冷却液的温度,保持电池各部分的温度一致性,因为S形出液分流道对称设置,所以S形出分液流道的尾端位于换热单元的中心,对应电池的中心部分,电池的中心部分发热高于其周围部分,S形出液分流道的尾端合二为一,冷却液流量加倍,换热能力明显提高,加强了电池中心部分的换热,进一步改善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冷却液从进液流道均分进入换热单元中,冷却液进入换热单元前未经过热源处换热,冷却液温差小,改善了电池与电池之间的温差。
作为优选,所述S形出液分流道包括第一出液分流道、第二出液分流道及第三出液分流道,第一、第二及第三出液分流道相邻并平行,第三出液分流道重合,冷却液在第二出液分流道中的流向与第一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中相反。第一、第二及第三出液分流道相邻并平行加强了第一、第二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之间的换热,缩小了冷却液的温差,改善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第三出液分流道重合使得在第三出液分流道中的冷却液流量加倍,换热能力明显提高,加强了电池中心部分的换热,进一步改善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冷却液在第二出液分流道中的流向与第一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中相反,反向流动换热。
作为优选,所述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平行设置,所述换热单元位于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之间,第一出液分流道垂直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流道板及盖板均为矩形板,流道板的短边侧上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为2个。对应电池包的两个发热源,实现两个模组的降温换热。
作为优选,所述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均设有2个开口,换热单元的进液分流道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与开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流道板与盖板焊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细化了模组所在位置的流体通道,选择性优化换热结构,实现发热区加强换热目的;(2);在模组安装区域,流道之间能够换热,保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3)S形出液分流道的重合使得电池中心部分对应的流道内流量增加,加强了换热,进一步改善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流道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盖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流道板 2、盖板 3、进液流道 4、出液流道 5、换热单元 6、进液分流道 7、第一出液分流道 8、第二出液分流道 9、第三出液分流道 10、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在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均温液冷板,包括流道板1及盖板2,流道板与盖板焊接,所述流道板为冲压成型件,流道板上设有盛冷却液的凹槽,所述凹槽构成流道,流道板上还设有2个换热单元5、进液流道3及出液流道4,所述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均设有2个开口10,一个开口位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的左端,另一个开口位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的右半段,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一分为二的进液分流道6及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所述S形出液分流道包括第一出液分流道7、第二出液分流道8及第三出液分流道9,第一、第二及第三出液分流道相邻并平行,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对称设置,S形出液分流道的第三出液分流道重合,S形出液分流道与进液分流道首尾相连,即第一出液分流道与进液分流道相连通,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的尾部合二为一且与出液流道相连通,即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重合的第三出液分流道通过开口与出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液分流道通过开口与进液流道相连通;冷却液在第二出液分流道中的流向与第一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中相反,使得冷却液反向流动换热;所述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平行设置,所述换热单元位于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之间,第一出液分流道垂直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所述流道板及盖板均为矩形板,流道板的短边侧上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
本实用新型根据热源位置或电池模组位置设置换热单元的位置,在无热源处或无电池模组的位置将流道简化设计,减少冷却液的压力损失,在相同的压降要求下,提高了液冷板的带热能力,冷却液从进液口流入进液流道,通过开口流入换热两个单元,进入换热单元后冷却液一分为二,进入两路进液分流道,进液分流道的流量是进液流道的一半,冷却液进入S形出液分流道,S形出液分流道增大了换热面积,使冷却液在有热源的位置与热源充分接触,充分吸收热量,S形出液流道使得流道与流道之间充分换热,调节冷却液的温度,保持电池各部分的温度一致性,因为S形出液分流道对称设置,所以S形出分液流道的尾端位于换热单元的中心,对应电池的中心部分,电池的中心部分发热高于其周围部分,S形出液分流道的尾端合二为一,冷却液流量加倍,换热能力明显提高,加强了电池中心部分的换热,进一步改善了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冷却液从进液流道均分进入换热单元中,冷却液进入换热单元前未经过热源处换热,冷却液温差小,改善了电池与电池之间的温差,还可以改善电池的放电一致性和电池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实施例中的2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数量根据电池包的模组数量或发热源的数量决定。

Claims (7)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包括流道板及盖板,所述流道板上设有盛冷却液的凹槽,所述凹槽构成流道,流道板上还设有换热单元、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所述换热单元分别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连通,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一分为二的进液分流道及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对称设置,S形出液分流道与进液分流道首尾相连,两个S形出液分流道的尾部合二为一且与出液流道相连通,所述进液分流道与进液流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所述S形出液分流道包括第一出液分流道、第二出液分流道及第三出液分流道,第一、第二及第三出液分流道相邻并平行,第三出液分流道重合,冷却液在第二出液分流道中的流向与第一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中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所述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平行设置,所述换热单元位于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之间,第一出液分流道垂直于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所述流道板及盖板均为矩形板,流道板的短边侧上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为2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所述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均设有2个开口,换热单元的进液分流道及第三出液分流道与开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板,其特征是,流道板与盖板焊接。
CN202021800569.3U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液冷板 Active CN213071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0569.3U CN21307121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液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0569.3U CN21307121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液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1214U true CN213071214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53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0569.3U Active CN213071214U (zh) 2020-08-25 2020-08-25 一种液冷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12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23549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
CN111540982A (zh) 一种双向流道电池冷却板及液冷动力电池模组
CN214797389U (zh)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液冷散热器
CN213071214U (zh) 一种液冷板
CN211907627U (zh) 一种电池包水冷散热结构及汽车
CN211428311U (zh) 液冷板和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热管理***
CN212209704U (zh)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及电动车
CN210640339U (zh) 一种电池水冷板结构
CN217822985U (zh)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CN216903118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CN115810831A (zh) 电池冷却装置、新能源车
CN212625766U (zh) 冷却板组件、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2277304U (zh) 一种双向流道电池冷却板及液冷动力电池模组
CN213124550U (zh) 一种电池直接冷却式冷却板流道
CN214176103U (zh) 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0120211U (zh) 一种电池包液冷的结构
CN220121953U (zh) 一种液冷结构及电池包
CN220290904U (zh) 液冷组件及电池包
CN219959125U (zh) 一种具有并联式对向流道结构的冷板、电池包及汽车
CN219937170U (zh) 电池包冷却组件、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9591495U (zh) 一体回流式快速换热装置、电池箱体及新能源汽车
CN219591514U (zh) 一体直流式快速换热装置、电池箱体及新能源汽车
CN217405538U (zh) 一种液冷板、冷却***和车辆
CN219419159U (zh) 一种回流式冷却装置、电池箱体及新能源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8

Address after: No.855, Jianshe 2nd Road, Xiao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anxiang A123 Co.,Ltd.

Address before: No.855 Jianshe Er Road, Xiao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xiang A123 Co.,Ltd.

Patentee before: Wanxiang Group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