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49390U - 容纳盒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容纳盒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49390U
CN213049390U CN202021245900.XU CN202021245900U CN213049390U CN 213049390 U CN213049390 U CN 213049390U CN 202021245900 U CN202021245900 U CN 202021245900U CN 213049390 U CN213049390 U CN 213049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buckle structure
cover
box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459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增洋
侯一雪
刘占奇
梁宏星
乔万阳
张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459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49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49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49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容纳盒及车辆,这种容纳盒包括:盒体,设置有开口;盖体,转动连接于盒体,以关闭和开放开口;第一卡扣结构,固定连接于盖体;第二卡扣结构,与盒体连接,用于与第一卡扣结构卡合和脱离卡合;自弹开结构,与第二卡扣结构相邻并与盒体连接,用于在第一卡扣结构和第二卡扣结构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弹开盖体。这种容纳盒及车辆,利用盖体的第一卡扣结构和盒体的第二卡扣结构的卡扣,可以使盖体保持关闭开口的状态,保障电池可以稳定的设置于盒体内部;在需要打开盖体的时候,通过控制第二卡扣结构和第一卡扣结构脱离卡扣,自弹开结构将盖体弹开,以使盖体开放开口,从而方便将电池取出盒体。

Description

容纳盒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行走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容纳盒及车辆。
背景技术
漂移车是一种用于娱乐的小型车辆,可用于个人骑行射击玩乐和商业射击对战娱乐运营等。漂移车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漂移动作,易与外界物体发生碰撞,车辆的电池需要牢固的放置于容纳盒内,相关车辆的电池安装盒难以打开,对电池的更换或维护造成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容纳盒及车辆,以解决电池更换或维护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纳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设置有开口;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以关闭和开放所述开口;第一卡扣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盖体;第二卡扣结构,与所述盒体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卡合和脱离卡合;自弹开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相邻并与所述盒体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弹开所述盖体。
进一步地,所述自弹开结构凸出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设置,并位于所述开口的位置处,所述自弹开结构在所述开口关闭状态下受所述盖体的抵压。
进一步地,所述自弹开结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连接并向所述开口的中部凸出设置;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形成有用于抵压所述盖体的抵压台。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的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表面上凸出设置有抵挡凸台,所述抵挡凸台靠近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设置并与所述抵压台抵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由其第一端向其第二端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一侧折弯延伸或弯曲延伸,且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突出。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基座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开口,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开口处,且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伸出所述第一避让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基座上开设有第二避让缺口,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避让缺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弹性臂均为弹性体。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盒还包括:开关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运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完成卡合和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脱离卡合;所述开关结构包括:按钮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盒体的外表面;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运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完成卡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述的容纳盒;车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行走机构,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车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壳体和所述车架在地面上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容纳盒及车辆,盒体上设置有开口,可以将电池通过开口放置于盒体内部,利用盖体的第一卡扣结构和盒体的第二卡扣结构的卡扣,可以使盖体保持关闭开口的状态,保障电池可以稳定的设置于盒体内部;通过设置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相邻的自弹开结构,在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即能够将盖体弹开,从而方便将电池取出盒体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容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容纳盒的一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容纳盒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容纳盒;111-脚踏板;112-车架;113-射击机构;114-壳体;115-座椅;116-行走机构;120-盒体;121-开口;122-边缘;130-盖体;140-第一卡扣结构;150-第二卡扣结构;160-自弹开结构;161-基座;162-弹性臂;163-第二避让缺口;164-第一避让开口;165-抵压台;170-按钮件;180-抵挡凸台;181-立柱;182-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多用于娱乐功能车辆,例如漂移车、卡丁车或体感车等。本申请的图示实施例以漂移车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漂移车。
如图1所示,对相关的车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车辆包括脚踏板111、车架112、射击机构113、壳体114、座椅115以及行走机构116。用户可以坐在座椅115上,操控行走机构116进行移动和旋转等动作,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用户可以操控射击机构113进行射击娱乐。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盒100位于壳体114内。以节约容纳盒100对车辆的占用空间。车架112固定连接于壳体114,以为壳体114提供支撑。行走机构116连接于壳体114和车架112,用于带动壳体114和车架112在地面上移动。具体的,行走机构116直接连接于车架112,壳体114通过车架112连接于行走机构116。利用车架112为行走机构116提供牢固的支撑,保障行走机构116工作位置的稳定。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纳盒100,这种容纳盒100可以用于容纳车辆上的电池,当然也可以用于容纳其他的结构;并且,容纳盒100还可用于其他的需要容纳电池或者其他容纳物的车辆或物体,例如容纳盒100还可用于碰碰车、卡丁车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容纳盒所容纳的物体以及容纳盒所在的物体不对容纳盒本身的结构产生限定。本申请的以下实施例以容纳盒设置在车辆上用于容纳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容纳盒100包括盒体120、盖体130、第一卡扣结构140、第二卡扣结构150以及自弹开结构160。其中,盒体120设置有开口121,盒体120内部为中空的容纳腔,开口121连通于容纳腔,电池可以通过开口121放置于容纳腔内,以利用盒体120对电池的位置进行固定并对电池进行保护。盖体130转动连接于盒体120,以利用转动实现关闭和开放开口121。盖体130可以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盒体120,也可以通过铰链等其他结构转动连接于盒体120。可选的,盖体130与盒体120转动连接的位置是盖体130的一端。开口121设置于盖体130的转动路径上,在盖体130转动至预设角度的状态下,盖体130关闭开口121;在盖体130转动至其他角度的状态下,盖体130开放开口121。当然,盖体130当前的角度接近于预设角度,则盖体130部分开放开口121;在盖体130当前的角度和预设角度之间的偏差达到足够大的状态下,则盖体130的内表面和开口121所在平面间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直角,则认为盖体130全部开放开口121。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卡扣结构140固定连接于盖体130。具体的,第一卡扣结构140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盖体130;也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结构固定连接于盖体130;当然,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盖体13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状态下,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盖体13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保障了第一卡扣结构140的工作稳定性。第二卡扣结构150连接于盒体120。具体的,第二卡扣结构150可以活动连接于盒体120,即第二卡扣结构150可以相对于盒体120发生位移,以方便第二卡扣结构150将状态调节为与第一卡扣结构140卡合的状态和调节为与第一卡扣结构140脱离卡合的状态。
自弹开结构160与第二卡扣结构150相邻并与盒体120连接,自弹开结构160用于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弹开盖体130。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卡合的状态下,盖体130关闭开口121;通过控制第二卡扣结构150,可以使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脱离卡合,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如果没有自弹开结构160的作用,盖体130依然与开口121相邻,而设置了自弹开结构160即可在脱离卡合的状态下自动将盖体130弹开,以使盖体130达到处于开放开口121的状态,且无需使用者主动将盖体130移动至开放开口121的状态,方便使用者对车辆的电池进行更换。自弹开结构160与第二卡扣结构150相邻设置节约了设置空间,使得各部件的设置更为紧凑,同时也提升了自弹开结构工作的有效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容纳盒,盒体上设置有开口,可以将电池通过开口放置于盒体内部,利用盖体的第一卡扣结构和盒体的第二卡扣结构的卡扣,可以使盖体保持关闭开口的状态,保障电池可以稳定的设置于盒体内部;在需要打开盖体的时候,通过控制第二卡扣结构和第一卡扣结构脱离卡扣,自弹开结构即可将盖体弹开,以使盖体开放开口,从而方便将电池取出盒体。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弹开结构160凸出于盒体120的内表面设置。盒体120的内表面即盒体120的容纳腔的侧壁,自弹开结构160一端贴合于盒体120的内壁,另一端向容纳腔内凸出。利用盒体120对自弹开结构160的位置进行固定,以保障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弹开结构160工作位置的稳定。自弹开结构160可以包括基座161和弹性臂162。
其中,基座161与盒体120的内表面连接并向开口121的中部凸出设置。具体的,基座161部分贴合于盒体120的内表面,在开口121的中部位置处,基座161向容纳腔的内部凸出,以容纳部分弹性臂162。弹性臂16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盒体120。弹性臂162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结构固定连接于盒体120,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盒体120。弹性臂16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抵接于盖体130。在盖体130关闭开口121的状态下,弹性臂162的自由端在盖体130的抵压下产生弯曲形变,从而增加弹性臂162的弹性势能,以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将盖体130弹开。并且弹性臂162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自弹开结构160对容纳腔的完整性的破坏。弹性臂162的第二端形成有抵压台165,抵压台165朝向靠近于盖体130的方向凸出于弹性臂162,在盖体130关闭开口的状态下,抵压台165抵压于盖体130。以保障弹性臂162具有足够的形变,使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在脱离卡合的瞬间,弹性臂162具有足够的弹性势能将盖体130弹开。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臂162由其第一端(即固定连接于壳体的一端)向其第二端(即用于抵接于盖体130的一端)的方向朝向第二卡扣结构150一侧折弯延伸或弯曲延伸。朝向第二卡扣结构150一侧折弯延伸或弯曲延伸,可以使弹性臂162具有一定的预应力,以保障弹性臂162在多次使用之后依然保持足够的弹力。弹性臂162的第二端朝向盖体的一侧凸出。以保障弹性臂162具有足够的凸出长度,以在盖体130关闭开口的状态下抵接于盖体130。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臂162设置为两个,两个弹性臂162分别设置于第二卡扣结构150的两侧。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由卡接转为脱离的瞬间,两个弹性臂162分别从第二卡扣结构150的两侧同时对盖体130施加作用力,可以使盖体130受到的力沿垂直于其转动轴线的方向,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盖体130由于受到较大的扭矩而导致其损毁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61呈板状,基座161具有第一避让开口164,第一避让开口164设置于基座161朝向容纳腔内部凸出的部位。具体的,第一避让开口164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避让开口164分别设置于基座161朝向容纳腔内部凸出的部位的两侧,两个第一避让开口164分别用于容纳两个弹性臂162,每个第一避让开口164均容纳弹性臂162的部分,即,部分弹性臂162(即弹性臂16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基座161,另外部分弹性臂162(即弹性臂162的第二端朝向盖体130的一侧)则伸出于第一避让开口164,以抵接于盖体130。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弹开结构160设置有第二避让缺口163,第二卡扣结构150部分设置于第二避让缺口163内。第二避让缺口163可以直接在基座161上开槽形成,也可以为基座161朝向偏离第二卡扣结构15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避让缺口163。第二卡扣结构150伸入容纳腔的部分全部位于第二避让缺口163内,利用自弹开结构160可以保障第二卡扣结构150的工作环境,以防止第二卡扣结构150直接和电池接触而受到电池对第二卡扣结构150施加的作用力,使电池无法影响到第二卡扣结构150的工作稳定性。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的是相邻的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节约了安装空间,有利于容纳盒的小型化。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弹开结构160为弹性体。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弹性体为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增加形变并增加弹性势能,且在外力撤销或降低的状态下减少形变并释放弹性势能的结构,例如:橡胶、弹簧、扭簧、弹片等弹性结构。弹性体设置于盒体120的边缘122,边缘122与开口121相邻。需要说明的是,边缘122可以看成是开口121交界的盒体上的一条边,这条边上设置有自弹开结构160,即图4所示,边缘122是开口121的顶边。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盒体120的边缘122为盒体120上靠近于开口121、且靠近于盒体120内壁的位置。在此状态下,可以有效降低自弹开结构160对盒体120容纳腔的占用,有利于电池的放置。并且,自弹开结构处于开口的边缘122,即距离盖体130较近,从而能够有效作用与盖体,在满足作用力要求的情况下,相对设置距离边缘122较远的情况能够减小自弹开结构160的质量和体积。自弹开结构160在开口121关闭的状态下受盖体130的抵压。即在盖体130关闭开口121的状态下,盖体130抵压自弹开结构160,以使自弹开结构160产生形变以增加弹性势能。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脱离卡合、且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弹开结构160会恢复至初始状态,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弹性势能将盖体130弹开,以方便使用者打开盖体130。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臂162由弹性形变材料制成,即弹性臂162为弹性体。利用弹性形变材料制成的弹性臂162在盖体130关闭开口的状态下抵压于盖体130,即在盖体130关闭开口的状态下,盖体130抵压于弹性臂162,使弹性臂162增加形变以增加弹性势能,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由卡接转为脱离的瞬间,弹性臂162失去盖体130对其的抵压作用力,弹性臂162释放弹性势能,并减少形变,在弹性臂162减少形变的过程中即将盖体130弹开,使盖体130处于打开开口的状态。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61也可以由弹性形变材料制成,即基座161为弹性体。利用弹性形变材料制成的基座161,其凸出于容纳腔的部分可以在盖体130关闭开口的状态下增加形变并抵压于盖体130,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由卡接转为脱离的瞬间,基座161失去盖体130对其的抵压作用力,基座161释放弹性势能,并减少形变,在基座161减少形变的过程中即将盖体130弹开,使盖体130处于打开开口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相邻设置在盒体120的内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盒体120的内表面即与容纳腔相邻的表面,通过将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设置在内表面,保证了盒体外表面的光滑,从而有利于保持安装盒体的物体,例如车辆的外表美观。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设置在内表面,具体可以是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全部或者部分位于容纳腔内。在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相互贴合。具体的,自弹开结构160可以和第二卡扣结构150之间设置有小间隙,小间隙的宽度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0.5mm~2mm之间,以保障第二卡扣结构150可以在和第一卡扣结构140卡合的状态和与第一卡扣结构140脱离卡合的状态自由切换。自弹开结构16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相邻设置,可以使第二卡扣结构150和自弹开结构160公用部分空间,可以降低第二卡扣结构150和自弹开结构160两者共同对盒体120内容纳腔的完整性的破坏,有利于电池的放置。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扣结构150设置于盖体130的中部。具体的,开口121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平面,具体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等,第二卡扣结构150位于开口121的对称轴上,在第二卡扣结构150和第一卡扣结构140处于卡合的状态下,盖体130受到第二卡扣结构150的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力矩均为垂直于盖体130的转动轴的轴向,即盖体130在第二卡扣结构15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位于第二卡扣结构150两侧的盖体130的部分受到的作用力相同,防止盖体130的部分受力较小而导致在车辆工作的状态下出现开放开口121的现象,因此盖体130在车辆工作的状态下,可以保持始终关闭开口121的状态,保障了盖体130工作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边缘122的延伸方向,自弹开结构160相对于第二避让缺口163的对称轴对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盒体的边缘122可以看成一条与开口121交界的线段,如图4所示的开口121的顶边,边缘122的延伸方向即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避让缺口163设置为轴对称结构,自弹开结构160在第二避让缺口163的左右两侧呈轴对称设置,即沿边缘122的延伸方向,自弹开结构160在第二卡扣结构150的两侧呈轴对称设置。具体的,基座161在第二避让缺口163的对称轴两侧呈轴对称设置,而弹性臂162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弹性臂162在第二避让缺口163的对称轴两侧呈轴对称设置。两个弹性臂162可以分别从第二卡扣结构150的两侧对盖体130施加作用力以弹开盖体130,保障了盖体130在弹开过程中受到的力的方向为弹开的方向,并且受到的扭矩也为垂直于转动轴的方向,使盖体130在弹开的过程中保持绕盖体130的转动轴转动。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30上还设置有用于抵压自弹开结构160的抵挡凸台180,抵挡凸台180具有抵压端,抵压端为抵挡凸台180上凸出于容纳腔内的一端,抵挡凸台180设置于靠近于第一卡扣结构140的位置处,以在盖体130关闭开口的状态下抵压于弹性臂162上的抵压台165。具体的,抵挡凸台180凸出于盖体130的内表面,盖体130的内表面即盖体130在关闭开口121的状态下,盖体130上与容纳腔相邻的面。抵挡凸台180用于在盖体130关闭开口121的状态下伸入至容纳腔内部、并使抵压端抵压自弹开结构160上的弹性臂162,以增加弹性臂162的弹性势能。在弹性臂162不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弹性臂162可以处于容纳腔内部,以利用盒体120对弹性臂162进行保护,防止在拿出或者放入电池的过程中,弹性臂162由于伸出容纳腔而和电池发生接触,影响到电池或者弹性臂162的结构稳定,并且还可以保持整体结构的美观。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挡凸台180可以包括立柱181和加强件182,立柱181凸出于盖体130的内表面,加强件182固定连接于立柱181和盖体130的内表面,加强件182为立柱181提供加强,以保障立柱181在抵压弹性臂162的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防止立柱181产生倾斜或弯曲。具体的,加强件182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多个加强件182沿立柱181的周向间隔分布。以从多个方向上对立柱181进行结构的加强,防止立柱181在不同方向上发生倾斜或弯曲。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挡凸台180设置为两个,两个抵挡凸台180分别设置于第一卡扣结构140的两侧。两个抵挡凸台180分别对应于一个弹性臂162,即每个抵挡凸台180对应于一个弹性臂162。在盖体130关闭开口121的状态下,两个抵挡凸台180分别从第一卡扣结构140的两侧对两个弹性臂162进行挤压,在弹性臂162弹开抵挡凸台180的过程中,两个抵挡凸台180从第一卡扣结构140的两侧同步被弹开,保障了盖体130在弹开的过程中受力的方向和力矩均为垂直于盖体130的转动轴的轴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结构140的自由端可以具有凹陷部,第二卡扣结构150的自由端则具有凸出部。即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卡合的状态下,第二卡扣结构150自由端的凸出部位于第一卡扣结构140自由端的凹陷部内。且凸出部伸入至凹陷部的方向与盖体130由关闭开口121的位置运动至开放开口121的位置的运动方向相交或垂直,并且在盖体130由关闭开口121运动至开放开口121的运动方向上,第一卡扣结构140的侧壁抵接于凸出部。在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扣合的状态下,凸出部和凹陷部的侧壁抵接,盖体130无法由关闭开口121的位置运动至开放开口121的位置,即第一卡扣结构140和第二卡扣结构150将盖体130的位置锁定为关闭开口121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盒100还包括开关结构,开关结构连接于第二卡扣结构150,开关结构用于带动第二卡扣结构150运动,以与第一卡扣结构140完成卡合和与第一卡扣结构140脱离卡合。利用开关结构来控制第二卡扣结构150,使第二卡扣结构150在与第一卡扣结构140卡合的状态和与第一卡扣结构140脱离卡合的状态件进行切换,方便使用者操作。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开关结构包括按钮件170和弹性件(隐藏于盒体120内部,未标出)。其中按钮件170至少部分凸出于盒体120的外表面。具体的,盒体120上可以开设有开孔,按钮件170贯穿开孔,以连接盒体120外部和第二卡扣结构150。使用者可以在盒体120外部按压按钮达到控制第二卡扣结构150的功能。按钮件170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卡扣结构150,也可以通过卡扣等结构固定连接于第二卡扣结构150,也可以和第二卡扣结构15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抵接于第二卡扣结构150,只需要使用者可以通过按钮控制第二卡扣结构150运动以与第一卡扣结构140完成卡合和与第一卡扣结构140脱离卡合即可。弹性件连接于第二卡扣结构150,用于带动第二卡扣结构150运动以与第一卡扣结构140完成卡合。具体的,弹性件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卡扣结构150,另一端连接于盒体120,在使用者按压按钮件170的过程中,按钮件170控制第二卡扣结构150朝向按钮运动的方向运动,以挤压弹簧,在此过程中弹簧增加弹性势能,盖体130关闭开口121且使用者撤销对按钮件170的按压的状态下,弹性件恢复形变且释放弹性势能,在此状态下,弹性件带动第二卡扣结构150运动以使第二卡扣结构150和第一卡扣结构140完成卡合,即完成锁定盖体130位置的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容纳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设置有开口;
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以关闭和开放所述开口;
第一卡扣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盖体;
第二卡扣结构,与所述盒体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卡合和脱离卡合;
自弹开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相邻并与所述盒体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脱离卡合的状态下弹开所述盖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弹开结构凸出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设置,并位于所述开口的位置处,所述自弹开结构在所述开口关闭状态下受所述盖体的抵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弹开结构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连接并向所述开口的中部凸出设置;
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形成有用于抵压所述盖体的抵压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表面上凸出设置有抵挡凸台,所述抵挡凸台靠近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设置并与所述抵压台抵接配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由其第一端向其第二端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一侧折弯延伸或弯曲延伸,且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突出。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基座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开口,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开口处,且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伸出所述第一避让开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基座上开设有第二避让缺口,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避让缺口处。
8.如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弹性臂均为弹性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盒还包括:
开关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运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完成卡合和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脱离卡合;
所述开关结构包括:
按钮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盒体的外表面;
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运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完成卡合。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纳盒;
车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行走机构,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车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壳体和所述车架在地面上移动。
CN202021245900.XU 2020-06-30 2020-06-30 容纳盒及车辆 Active CN213049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5900.XU CN213049390U (zh) 2020-06-30 2020-06-30 容纳盒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5900.XU CN213049390U (zh) 2020-06-30 2020-06-30 容纳盒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49390U true CN213049390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69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45900.XU Active CN213049390U (zh) 2020-06-30 2020-06-30 容纳盒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493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49915B2 (ja) 開閉自在容器
US5416957A (en) Impact cushion for seat belt latch
US8840156B2 (en) Handle for a door leaf of an automobile
US7703627B2 (en) Vanity case
JP7233812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CN109552188B (zh) 车辆用内饰的收纳结构
EP1604867A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CN213049390U (zh) 容纳盒及车辆
WO2019058541A1 (ja) 容器収納構造
WO2014171195A1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のバックル
CN112078450A (zh) 锁定机构以及其儿童安全座椅
JP4718898B2 (ja) 可動体の動作機構、および、自動車用収納装置
JP2017154662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
US20240034204A1 (en) Side impact protection block, mounting base, and child safety seat
CN216994127U (zh) 车辆的储物盒组件和车辆
JP5710292B2 (ja) ドアロック用チャイルドプロテクタ装置
JP5825198B2 (ja) 収納装置
KR20110057780A (ko) 차량용 수납상자 잠금 시스템
JP2014105730A (ja) クッションクリップ
US20160075295A1 (en) Pressure side impact sensor for vehicle and structure for mounting the same
JP2001328480A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JP2000154812A (ja) 緩衝材付きストッパーピン
CN219154373U (zh) 手套箱及车辆
CN211313750U (zh) 车辆手套箱的锁止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JP5661438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